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技术的成就

时间:2023-09-11 17:27:30

导语:在科学技术的成就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技术的成就

第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微课程 教学

现在的社会是互联网+的社会,我们也都清楚的是科技时代、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总称为信息技术时代。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而且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新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的科目,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现在大部分的高中都在广泛的开设课程,这就在加快高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几乎全国的中学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也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目前国内中学比较重视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那么微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是衡量教授这一门课程教师教学模式是否适合、知识存储量多少,课程时间是否合适、教材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等的标准了。但是确定的是,在中学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必定要规划好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肯定会提升这门课程的上课质量,这就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那么下文就是为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等提出的几点设计原则上的建议,为此加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进程。[3]

(一)重视实践性

许多中学开展微课程这门科目,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是不可避免的,这里的实践性不单单是上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些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们在电脑上的操作能力,更深层次的应注重信息素养层面,在教学的层面上不能仅仅将教师与学生局限在传统的、过时的信息知识中,更应该在已知的知识教学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挖掘。[1]这样一来,在学生加强、巩固一些基础的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也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另外,重视实践性,顾名思义也就是加强学生的时间能力,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课外的一些时间可以带学生们亲眼看看一些搞信息技术的一些公司、企业去开开眼界,让他们能更了解这些软件到底是如何应用到工作中去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软件为我们提供便利的,这些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二)重视实用性

高中信息科学技术微课程的开设有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在微课程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培养人才去开发研究有用的软件去服务社会、方便人类,在社会竞争中进取,这也是为什么说微课程的教材与课程要同时代一起进步,只有跟得上社会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才能摸准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能够在步入社会是有实用性的,这不仅能增加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也能保证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无处不在,它是有实用性的,使学生们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微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为了让中学的学生能寻求更广阔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各地各大中学应该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的应用

(一)微课程的应用分类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授的课程,具有灵活性,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课余非正式学习的需求,同时可以满足正式教学,现代教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微课程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已时间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也可以重复观看学习来更好的学习,让学习的模式多样化和自主化。

微课程模式主要分为“翻转课堂”模式和“课堂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利用课余的空余时间观看微视频学习,大多数用于主科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在课余的时间中能够主动的去学习,不需要人的监督,还需要学生有电脑或者是智能手机可以方便上网的条件,对技术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主要用来与老师和同学解答,讨论自已学习所遇到的疑难点,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能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探索精神,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特点。[2]

而“课堂学习”模式对学生技术环境没有硬性的要求,只需要学校能够配套多媒体教室或者机房这样的教室,对于那些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来说更叫简便。采用这种模式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是很高,在学校学习的大氛围下和老师的监督下,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来学习,应为有老师的要求,所以学生也能主动去学习,比较适合一些小科科目的学习,对学习的知识基于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微课程的应用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微课程课程的学习,当在学习中遇到难点的时候通过调查资料和重看微视频的方法解决的学生占了三成左右,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上网搜索的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点,而对于像数学这种逻辑思维比较紧密和严谨的科目,很多学生对于在微课程上的学习都不能自主的解决。而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理论和技术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概念,特征,信息制作及其发展,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相对而言,技术的内容比较重要,比如信息文本的处理,表格的制作,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使用剖析数据库实际操作能够实际应用于生活中的技术操作。

微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技术类的教学,教师主要采用“讲-练”的模式,教师在课程上对技术原理和操作进行一个全面的讲解,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后,老师要反复的讲解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了解。然后学生能够从最初的模仿操作到独立的完成操作,这种学习模式的好处在于老师能够掌握学习的进度,而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学生之间差异性,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而微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录制在视频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技术原理与操作步骤,同时在课前准备好丰富的学习资源来供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查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有阶梯型的学习模式,来鼓励自主的进行学习,完成学习的目标。这种学习模式好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进度,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和操作都能够自主的完成和全面的掌握。

对于微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在这方面的教学还处在一个实践的阶段,在今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研发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体系,让微课程能够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作者简介:韩霞(1981-),女,黑龙江兰西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李庆达(1982-),男,辽宁辽阳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对我校机械设计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建设的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NDJY11307)、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试验点项目“产品几何参数的测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对机械设计专业《机床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校教务发[2012]2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90-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研究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几何量公差配合与检测技术。本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综合应用性极强,在教学中起着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作用,是联接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1-4]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作业、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初步获得机械工程科技人员所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后续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如何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来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是值得每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为背景,对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授课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研究方法,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达到学习、创造和培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形式。[5,6]按照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互换性”这个课程的中心讲解基础内容,特别是其符号、代号、标注必须掌握。对后续开设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中重复的内容可以精简甚至删减,或者让学生来讲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教材、参考资料和网络教学课件掌握细节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尽量注意技术语言的规范化、形象化、生活化。比如在课程中常用术语“公差”定义是“允许几何参数的变动量”,目的是限定几何参数的加工误差,教师就可以联系到为人处世中的“度”,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再比如“互换性”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讲起,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引入互换性的定义,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术语多,如果任课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讲解,学生就能切实感觉到科学技术源于生活,自然印象深刻,兴趣大增。

为满足育人质量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传统教学特有的随机、灵活、节奏感等特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势。在教学过程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地位,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7,8]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按照研究性教学模式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问题”的提出阶段、“问题”的分析阶段和“问题”的解决阶段。以下就这三个阶段在互换性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进行介绍。

1.“问题”的提出阶段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提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依据知识点的难易,按照由低到高逐层递进,依次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科发展“问题”。“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五多,即术语定义多、符号代号多、叙述内容多、记忆内容多与生产实践联系多。由于逻辑推理少等原因,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易于理解但感性知识少,在后续课程中不会应用。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问题”主要是围绕着课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定义、术语、符号、代号等,这类“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的运用“问题”则是为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运用有一定的了解,并将其上升到一定的思考层面去解决,以培养学生的简单归纳、综合能力;学科发展“问题”主要是学习中遇到与本课程相关实际问题或学科前瞻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从而培养协作创新的精神。

2.“问题”的分析阶段

此阶段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析。此时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平台,使学生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问题”的解决阶段

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辅助,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问题”解决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点评,从而使学生真正获益。

二、研究性教学的效果评价与完善

一年来在农机和设计的多个教学班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授课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课程学习结束后,无论在精度设计理解上还是在后续课程对精度设计知识的应用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对枯燥的专业课程产生兴趣,看到课程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问题”提出环节,“问题”主要是教师来设计,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将对教学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学过程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与学生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三、结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知识。[9]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欲望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10]在探索与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2]王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经验[J].科技信息,2012,(2):62.

[3]王金武,王亚明,于寿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2(1):141-142.

[4]张振军,解梅.《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1):276-277.

[5]陈兴文,白日蔽,李敏.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2009,(1):123-125.

[6]张绪平.应用型本科基础课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广东白云学院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教学为例[J].民办教育研究,2010,(1):74-77.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王琬茹,姚艳秋.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41.

第3篇

关键词: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

1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案例教学形式所具有的优势

1.1能够增加高等数学的经济价值

因为现阶段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和社会的实际问题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学生通过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掌握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比如借助微积分这样的形式可以明确商品出售时机的问题,如此就能够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其中进而闽南歌曲高等数学所存在的价值,进而增加学习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2建立经济问题的量化思维

对于经济的量化的形式在进行培养经济类专业的学习的时候以及在改革教学体系的时候所具有的地位越来越明显,最简单的就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进行运行的时候都包括概率统计,这就属于经济学中的一个知识点。高等数学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够充分的使用数学工具,这样方便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使用量化思维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便于这样的一种形式能够在经济学课程里面得到广泛的使用。

1.3增加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

高等数学案教学中的案例,通常会包括对于案例的收集整理、对于案例的调查分析以及建立数学模型,还有一些案例会包括数学实验,进而这样的一种形式涉及到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进而能够增加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数学应用能力考察的重视程度,这样可以很好的增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案例教学里面所存在的不足

2.1不能平衡理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

高等数学里面有着比较详细的理论体系,这些可以使得授课的教师仅重视课程的教学,进而忽略掉了案例教学,再有就是,一些授课的老师很难对于案例教学进行定位,进而就会产生比较多的错误观念,这样就很难使得教学课时以及课程整体的形式进行联系。

2.2没有合理的高等数学教学案例

经济类高等数学案例需要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思考性以及发展性,所谓的实用性指的就是案例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现象,并且是一个值得高度注意的问题;所谓的思考性指的就是,案例以及教学内容能够密切联系,学习在进行解决案例问题的时候需要准确的使用数学理论;所谓的发展性指的就是案例涉及到了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当解决案例问题的时候对于数学工具的使用需要明确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数学案例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进而阻碍了高等数学案例教学的发展。

2.3不具备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

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比较使用之前的高等数学教学形式,进而就很难适应案例教学,大多数的教师没有组织以及掌控课堂的能力,当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或者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或者进行思路设计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进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促进经济类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发展的措施

3.1设计高等数学专题式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案

通过设计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的方案可以有效的平衡理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有关的案例教学的形式能够使用经济类案例教学课程,不过当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需要明确,当进行解释教学形式的时候需要充分地使用高等数学的知识、理论以及结论。经济类高等教学课程需要明确数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要是遇到了典型的问题,就需要模拟有关的场景进而来开展教学。

3.2增加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速度有关的数学案例库可以给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案例式教学的时候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是有关的案例不能够准确的联系社会现象,或者是不具备实效性,就很难进行正常的案例教学,所以需要增加对于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样一项工作可以促及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的发展。

3.3增加教师的案例式教学的能力

当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研究式学习形式,这样可以间接的促进评价制度的进步,不过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有关的教学形式具有比较强的过程性以及综合性,进而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也需要充分明确高等数学对于经济学的价值,不仅如此,也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出评价。

4结语

经济类高等数学的案例教学在现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种形式能够和研究式学习形式进行联系,进而也就促进了教学的改革,所以这个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力,但是现阶段这种形式在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领域壁柜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就需要增加有关的研究力度,并且及时的进行创新和改革,进而促进这种教学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德矿.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中学数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衔接[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47~49.

[2]孙侠,殷志祥,许峰,徐辉.高等数学和新课标下中学数学的脱节与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14~215.

第4篇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有效教学 内涵 基本措施

福建省于2006年开始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这几年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学上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积极性等。我从事通用技术教学多年,每年都为如何提高通用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烦恼。现在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新课改一直在强调有效教学这个理念,因此,我将有效教学理念应用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产生至今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是双向的,有教师也有学生,不能仅仅考虑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自身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追求的是教学相长,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它实践性非常强,技术素养和思想方法是整个课程最核心的部分。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内涵如下。

1.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

部分学生学习非常被动,而且没什么兴趣,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学科自身的特点,非常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索,因此通用技术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上课时,是带着愉悦的心情来的,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能一起探索不清楚的问题,上课时乐于跟着老师一起思考问题,提出有自己见解的东西,乐于把自己的一些新想法用身边简单的材料展示给大家,能真正地参与课堂。课外能利用空余时间探索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等。这是通用技术课程追求的有效教学,即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提高成绩。

2.学生能获得比较全面而且可持续的发展。

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提高技术素养,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并且,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眼前的发展,而应考虑学生终身的发展,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是教育所应该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否则,教学就是无效的。

3.教学层次较高。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非常大。他认为,人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里面,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的,而在最近发展水平里面,学生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完成任务,这个时候任务就处于最近发展区。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弄清楚,你所准备的知识内容处于学生的哪种发展水平,如果处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会了,你还继续教授,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非常注意知识内容的选择,尽量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选择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然后在教学中不断把不会的变成会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才有用,学生才能不断地发展,教学也才能处于较高的层次。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专业化成长。

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发展,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发展,现在教学追求的是“教学相长”,而不仅仅是教促进学。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实践,首先教师要有实践能力,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后如果能及时反思,写一些反思的小文章并加以创新,专业化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要发展自己,否则教师就落伍了。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长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体现。

二、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措施

有效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理念,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措施,因此有效教学的措施不可能非常具体化,它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

1.教学目标清晰。

新课改非常强调三维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能割裂开来。通用技术课程当中,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非常清晰,教师除了挖掘知识、技能的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这个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现在的教学,知识、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只要智力正常的人,就能掌握,但是思维、价值观等比较深层次的东西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非常明确这堂课的三维目标,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再根据目标选择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比如,在上《设计的一般原则》这堂课时,备课时就要想到怎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等内容。在上《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这堂课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懂得勇于探索外,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非常清晰、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大前提之一。

2.教学内容具体,有学科特色。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比如课本里面每章节的案例非常多,再加上网上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等等,资源多少不是问题,而是怎样选择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非常慎重地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不能解决但又很关键的教学内容,使得每堂课都有中心、有重点,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有所收获。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学科特点的资源来进行教学。

3.创建多元的学习环境。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现在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室。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环境,对于通用技术学科来说,这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来扩展学生的学习环境。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周边的情况来分析,比如,在莆田仙游,有很多红木家具厂,在教学技术与设计2中的《流程与设计》这一章节的时候,有机会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指导学生流程在生产生活中怎样具体应用。

其次,可以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的网上学习环境。比如,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尤其虚拟实验室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通用技术学科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很多实验没办法在现实中完成,就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来进行,提供真实的模拟,不过受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目前的虚拟实验室只在小范围里使用,比如物理实验等。目前有个虚拟软件,虚拟试验场(VPG)能进行有关整车系统全部试验项目仿真,这个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虚拟实验室虽然目前没办法完全实现,但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目前的热门问题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的一个改革方向。

总之,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多元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

通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探究、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很适合通用技术课程。当然,要具体内容具体选择,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设计的时候还要尽可能采用分层次的方式,比如分层次提问、分层次任务、分层次作业,等等,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机会,让大家都有学会的机会。

在教学当中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比如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辩论、讨论等活动,还可以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科技节活动,等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5.教师要不断地反思。

教师要在教学后也能获得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每节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写点东西,做些总结。

给自己定计划,每周看点东西,写点东西,然后坚持几年,自身肯定会有所发展。

三、结语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实践中面临很多问题,我从新课改理念出发,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促进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措施,希望对通用技术任教教师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1.

[2]李洪山.国内有效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概述[EB/OL].http://res.省略/content/789191.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服装设计;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服装行业也随之进入数字信息时代。一直以来被称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业内人士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使服装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环节更加高效。作为消费者,不仅能更直观便利的获得商品信息,也能根据自己的体型,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数字化技术的作用下,服装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由此对我国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信息包括文字、图形、色彩、关系等,将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储存和运算,并以不同形式再次显示。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度,更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目前服装领域的数字化已经参与了服装工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人体测量、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款式设计、样板设计、推版、放码、成衣制作、生产管理、流程管理、电子商务、服装营销、客户信息管理等方面。

1 数字化人体测量

服装设计的对象是各种不同体型的人。传统的做法是手工测量关键部位尺寸并进行号型划分,这样获得的数据与实际人体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测量的部位较为局限,并不能满足被测者的着装需求。三维人体测量技术(3D body scanner system)通过应用光敏设备捕捉光源投射到人体表面的光(激光、白光及红外线)在人体上形成的图像,描述人体三维特征。国际上常用的有英国Cyberware全身扫描机、美国TC2人体测量仪、德国TechMath人体扫描仪等。数字化三维人体测量技术可以针对不同地域、国家的人体进行快速、大批量扫描测量,建立精确的人体数据库,也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都是手工测量无法取代的。

目前,中国的东华大学(TC2)、西安工程科技学院(TechMath)等院校相继建立起人体数据库,为服装生产的大规模定制(MC)与量身定制(MTM)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汉纺织大学也引入了法国TELMAT三维人体扫描系统,与《服装人体工效学》《服装结构》等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扫描测量,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测量部位,并直观的观测到测量部位着装后的松量变化,建立二维衣片与三维廓型之间的转换关系,为结构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眼界。

2 数字化服装款式设计

在具体的设计环节中,设计师需要对灵感元素进行提炼组合,通过效果图表达服装整体视觉效果,并运用着色技法体现色彩、面料肌理,通过款式图表达服装细节在标准人台上的款式特征。简单迅速地将瞬间灵感记录,并直观的体现设计者的个性风格。而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可以全部实现,例如绘制效果图和款式图的Adobe 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CorelDraw等二维图形处理软件,较手工绘制更具有效率,表现更加逼真。存储的图像文件便于保存、修改和传播。

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服装效果图表现》《服装款式设计》等课程,仍然以手绘为主,与行业发展现状有一定差距,服装专业学生只能通过自学或选修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来弥补,导致高校毕业生实际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脱钩,因此还需增加这类设计课程上机与软件辅导环节。

3 数字化服装面料设计

面料是体现款式的基本素材,只有了解面料的各种特性,才能充分运用材料来实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想。目前服装面料相关内容有:面料类别、面料悬垂度、面料弹性、织造方法、面料后期处理等等。而这些都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于面料CAD系统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这些繁琐的信息,再通过显示屏直观逼真的填充到选取的裁片上。面料印花CAD能进行模拟面料图案的绘制。数字化技术将面料的各个属性转换成数字进行记录和储存,还可以运用到传统图案及珍贵历史织物的保护中。

4 数字化服装生产

服装版型设计包括打版、放码、排料三个方面,通过CAD辅助设计系统和CAM辅助制造系统可以快速实现。目前国内高校常用软件有美国的格柏Gerber、法国力克Lactra、中国的富怡、日升、至尊宝纺、宏华等。通过这些软件,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服装的生产周期。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有自己的样板库,在每一季度的服装开发上版型比较固定,并没有将版型CAD充分利用起来。服装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通过从CAD系统接收衣片及工艺信息,利用计算机控制相关的加工设备,实现自动铺布、验布及裁剪等缝制准备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高校服装专业的《服装CAD》与《服装结构》属于专业核心课程。由于版权和经费的原因,课程中使用的往往是企业中已经淘汰掉的软件版本。

5 数字化服装营销

随着一大批国外快时尚品牌的涌入,国内的服装竞争越来越激烈,服装款式的更新速度以周为单位,时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商品上市的节奏越来越快,库存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这是市场对服装行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企业内部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业务进行合理规划,最常借助的是企业资源信息系统ERP,将生产原料、成本、库存、销售渠道等进行规划,实现跨部门的协作,从而提高生产与销售效率。企业外部需要对产品进行追踪,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售后。最常借助的是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

高校服装专业的《服装店铺运作》《服装品牌营销》《服装商品企划》等课程,可加入数字化软件介绍章节。借助数字化软件,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等内容与课程衔接,促进行业与高校无缝对接,提升高校服装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发展方向为三维化、智能化、高效化。其主要的功能是利用计算机可将三维的服装展开为二维衣片,或者将绘制的二维衣片转换称为三维人台试衣效果。由于强大的数据库支持,系统可以模拟出不同面料静态和动态的展示效果。这将推动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将促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进行相关调整,从而符合社会与市场对高素质服装人才的需求。虚拟试衣与服装的动态模拟展示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现有一些网络购物平台已经着手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服装平台,通过输入消费者人体数据,生成个性化体型模型,从而实现消费者在网站虚拟试衣,创造更有趣的时尚体验,从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贯穿了服装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地扩大应用范围和影响力,并对高校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桂林.“数字化技术是服装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驱动力”[J]服饰导刊,2012(9):27.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物,它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时候使用的所有技术的一个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等等。在教育事业中,信息技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起到管理工作的作用,还可以承担提供信息的装置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路。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候,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来自于教材中,然而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有些内容还是比较落后的,这样就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找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从中选出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多样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身的水平,丰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形式方面

小学生的年龄大都处于较小的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多数喜欢有趣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这一课堂的学习中,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小学数学加法的教学中,课堂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个动画,动画中显示3只小鸡,又陆续跑来5只小鸡,让学生算算一共几只小鸡。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动手算,还可以对此产生兴趣。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动画、声效等有趣的事物,学生会在整个课堂中充分发挥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一些无聊的数学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易于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变,丰富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教师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以顺应时展。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开始,应该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师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方法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主动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可以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第8篇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机械、农机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难度较大的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多学科,涵盖知识面广、理论抽象复杂、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侧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陈旧空洞、实践性环节薄弱、学生学习困难、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必须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进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降低学习难度、抓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这门重点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有效课堂

1.突出教学主线,重整书本内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主要讨论信号及其描述、测试系统的动静态特性、传感器、信号的调理与记录、信号的处理与分析。现有的众多教材也以此为顺序编写教材,但实际内容并非单纯连贯,若照本宣科授课,会使学生理解困难。因此,要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点。[1]

笔者在教学中以生活常见的电子秤的测试系统为切入点,有机的将各章节脉络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主线。电子秤是由称重传感器将放置于秤盘上的被称物的重量转换成电信号,再把得到的微弱模拟信号经处理电路放大后,进行A/D转换得到便于处理的数字信号送至单片机计算处理。从电子秤引出测试系统的框图(图1),一般由传感器、信号转换装置、信号装置组成。[2]教学内容可分成传感器与信号处理两大模块,把现有教材各章节的内容重新划分,将知识点对号入座,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各章节碎片的系统化整体化,学生按模块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易消化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实效。

2.教学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知识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知识点繁多,授课课时较少,在有限的课时下怎样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自己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尽量做到“精”而“少”,注重实践环节,在教学中把握好个体与整体、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突出重点,对于重点内容可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失时机的引入工程实例、前沿技术及测试应用方面出现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1.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重

课堂教学采用传统黑板式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课件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节约授课课时,浓缩课程精华,有效地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把枯燥空洞的书本知识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不能依赖多媒体课件,充当讲解员的角色。授课手段必须要科学设计,不能由于引入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板书的作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要并重,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与要点,运用板书进行公示推导,例题解析等,有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多媒体法可多用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实践性知识点的传授上。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转变原有教学模式。对于深奥难懂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部分,采用黑板式教学进行公式定理推导,利用MATLAB、LABVIEW等仿真软件平台,分析测试信号,完成原理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验证所学理论;[3,4]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传感器、位移的测量、振动的测试、噪声的检测等章节,通过搭建测试系统实物与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实际工程问题,教导学生学会简单传感器的设计,常用测试装置的选择与使用,完成简单的测试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5]《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许多知识深奥死板,学生经常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降低学习难度,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在课堂上以求知为快乐,提高学习的乐趣是教师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书本知识进行语言艺术上的加工整理,达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趣的效果,[1]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才能实现课程化难为易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应切忌照本宣科、按部就班,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提倡灵活生动的课堂气氛。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授课内容适时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留下伏笔、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培养求知的兴趣。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填鸭式教学,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实现由教书向教学转变,使学生由苦学转变为乐学,由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变为主动思考与求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实践环节,科研实验并重

实验结合学校实验室现的条件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1.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课应避免把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数据分析等都做详尽的讲授,虽然这样可以预防学生出现实验失误,但学生是机械的模仿,只知道怎样做,很难明白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可采用一人一组,增加学生独立实践锻炼机会,教师只需剖析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即可,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验证所学理论,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6,7]

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有机械振动的测试、噪声的测量、机械故障的检测、农业大棚温湿度的监测等多组测试实验,致力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任选一组,自己提出实验方案,选择或设计传感器,搭建实验台,完成实验测试。[7,8]

3.科研性实验

科研性实验可使对课程有极大热情的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如7075-T6铝合金激光对接焊质量的超声波探伤测试与分析等。学生在综合运用书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潜能,拓宽思路,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提高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9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导向性;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艺术设计这门专业课,设计师成为热门职业,大量的设计人才涌入市场。同时,市场反馈的信息统计表明,近几年设计人才的就业质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跟市场企业的需求接轨,导致所学不能所用,所以,对于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创新思想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审美需求的提高,都急需具备思想创新并且实践操作能力娴熟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也应该紧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但国内现实的教育环境来讲,一方面,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时间较短,基础也较为薄弱,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期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市场实践结合的不够紧密,学生就业后不能马上投入工作,没有实践经验,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在工作中,所以导致教学与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轨。在招聘条件中,很多设计师岗位的要求都要有工作经验,或者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还有一些公司企业甚至不招聘应届毕业生,这种现象,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目前我们的教学务必要与实践相结合,依据市场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更新必要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有必要的教学课程体系调整与革新。

1加强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

就目前部分高校而言,造成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构体的系建立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学内容跟不上市场时代的发展,啃老旧教材,传承模式化教案以及部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更新的不够及时等。市场经济发展,“设计行业先行”是行业的属性,也是决定了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必须时时站在社会更前沿的角度去探索更新知识技能,例如,包装工程设计专业,由于材料工业的革新或者印刷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也会要求包装设计师要能够及时了解当下工业化发展的主流情况和最新的技术产品等。还有,品牌标识设计专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与革新,品牌也需要成长与进化,会随着时代对审美的要求进行提升,或者受行业的影响而不断更新设计LOGO。总之,“拿来主义”式的理论化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探寻一套既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又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个性化,前沿化等就需要各大高校及教师不断去思考专研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市场需求导向为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知识结构紧跟市场发展并且能及时更新的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

2建立以市场导向性为主体的教学互动体系

2.1建立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打破传统讲台授课的单一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增进交流,互动学习,共享资源,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有问必答,大家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其次,要求教师要随时更新教学的内容,紧跟行业动态,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课题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市场实践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授课中,能够把模拟设计项目带入教学中来,要求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范设计过程,但同时又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现实进行没有学术价值的商业设计作品,要做到重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理念,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与市场实践要求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体系。

2.2成立设计工作室教学基地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高校应该建立专业设计工作室,尽可能的提供与企业公司相似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以往,很多高校的毕业学生,在学期间使用的设备较为落后,操作设计软件的版本较低,加入到专业设计公司后,不能娴熟的运用英文版软件,或者专业苹果机电脑系统等。学校应该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也是与知识更新的同步。再有,工作室的建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设计项目制作的过程,以及增进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3重视科研与课题深入研究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向高、精、深专业发展,顺应市场的需求,带领学生尝试参与一些国际、国内最新的设计课题研究工作,比如,包装工艺设计领域,应该对绿色包装,环保材料,对设计的制约影响等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这些设计理念的学习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也为日后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4搭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交流平台

高校应该经常邀请一些行业内知名的设计师与专家来给学生做经验交流活动。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提供走向社会的,能力检测的实习平台。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给学生讲学,分享在企业公司里更广泛的、更深入的实践经验,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专业课程没有涉及的知识内容,比如,印刷工艺的流程、与客户如何洽谈、市场分析、成本预算等。这些工作能力也是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学校应该与专业对口企业长期建立合作机制,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对口的技能人才。

3总结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以市场导向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市场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主动获取行业信息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企业市场的认知能力等。教师在面对教学设计与市场实践相接轨的时候,也必须从“书本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师型”教师,也要时时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设计项目经验,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合理的革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尚君.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新探[J].装饰.2002年08期

[2]岑雪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3]李庆云.文艺.明辨学科概念强化基础教学――关于“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相关问题之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4]曹辅銮.工艺美术色彩教学的共性与个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8年02期

[5]吴宏敏等.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实践的互动性研究[J].包装工程.2005年26期

[6]郑楠.刘莎莎.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华章.2012年13期

[7]黄兵.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0期

[8]曲敏.李苒.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及体系的构建[J].文艺争鸣.2011年04期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