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7:33
导语: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应用。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理论,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规律。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企业或发展中国家征服发行的债券,风险较大。LTCM基金通过统计发现,两类债券价格的波动基本同步,涨则齐涨,跌则齐跌,且通常两者间保持一定的平均差价。当通过计算机发现个别债券的市价偏离平均值时,若及时买进或卖出,就可在价格回到平均值时赚取利润。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如何价格上涨或下跌,按这种方法投资都可以获利。难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达300%。不仅其合伙人和投资者发了大财,各大银行为能从中分一杯羹,也争着借钱给他们? ?率筁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触发了群起抛售第二类债券的狂潮,其价格直线下跌,而且很难找到买主。与此同时,投资者为了保本,纷纷寻求最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金转向购买美国政府担保的联邦公债。其价格一路飞升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与LTCM计算机所依据的两类债券同步涨跌之统计规律刚好相反,原先的理论,模型和程序全都失灵。LTCM基金下错了注而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不但未随机应变及时撤出资金,而是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过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反败为胜。就这样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亏损高达44%而濒临破产。其直接涉及金额为1000亿美元,而间接牵连的金额竟高达10000亿美元!如果任其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信誉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LTCM基金亏损的金额过于庞大,而且涉及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德主,这对数学金融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华尔街有些人已在议论,开始怀疑数学金融学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称:永远不向由数学金融学家主持的基金投资,数学金融学面临挑战。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 call 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 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 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 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 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 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 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 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特征;非周期性;预警机制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据宋涛所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四种。
1.货币危机。又称货币汇率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引起资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场混乱的情况。货币危机多发生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汇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国家,在投机的冲击下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迫使当局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币币值稳定,结果造成一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甚至使原有的汇率制度趋于崩溃的局面。它对证券市场、银行业、国际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将产生强烈的影响,容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及债务危机等多种危机。
2.债务危机。一国或地区无力偿还其所欠的外债,引起外资抽逃、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形。债务危机通常发生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形势变化和管理不善导致短期内无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场恐慌。
3.银行业危机。又称金融机构危机,是指由于银行所持有的债权资产无法收回或权益资产价格下降引起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倒闭的情形。银行危机通常会在银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一批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
4.证券市场危机。又称资本市场危机,表现为资本二级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强烈波动,由于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并竞相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股市崩盘。
二、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四)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引导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国资本必须进行适度的监控并有效利用,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撤离,遏制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和破坏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危机发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国在危机中依然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金融品牌危机的特点
1.1危机的一般特点危机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回应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①破坏性:对社会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②突发性:不确定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③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④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高度关注。
1.2金融品牌危机的特征对金融企业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业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对金融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金融企业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金融企业品牌危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引发客户不信任和不选用,会造成金融企业类似业务营业额的大幅下滑,对金融企业的声誉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类是非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客户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是金融企业内部某方面失误引起的经营危机和困难,如法律诉讼、人动等,这些问题逐渐向外传递,会造成客户对金融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品牌危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2.1突发性,往往是由于金融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被曝光,或者客户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不满无法宣泄而突然爆发。
1.2.2动态性和扩散性,品牌危机会随着金融企业对有关事件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而减轻或加重,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有可能产生扩散效应。
1.2.3破坏性,品牌危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降低公众的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损。
2树立危机意识
只有强化企业自身的危机意识,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危机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中以及金融全球化中金融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由内外因素导致的企业危机难以避免,必须通过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机制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树立危机意识最关键的在于及时识别危机的前兆。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对可能引起金融品牌危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理和识别,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性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正确判断、评估危机的可能性、危机风险源头、危机征兆和危机发生之间的联系等。
3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要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取得主动,反应迅速,就必须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尽早发现危机,以制度化的管理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一套有效的危机预测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组织机构组织结构是企业品牌预警管理系统功能发挥的基本和必要保证,是对品牌不安全现象进行识别、预警和控制的保障。
3.1.1预警部主要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负责品牌资产安全状况、品牌管理安全状况、品牌环境安全状况的日常监控,识别和诊断其中易引发品牌危机的不安全现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控制;二是日常活动中训练全体员工接受识别危机征兆和防止危机发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员工在危机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进行各种品牌危机状态的预测和模拟,设计“品牌危机管理”方案,以在特别状态中供决策层采用。
3.1.2核心领导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由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总裁等组成,从战略层面把握危机的动向,对危机处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危机控制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紧急情况下的预算审核、与政府和特别利益团体进行高层沟通、对机构投资者、媒体、消费者、员工以及其他受到影响的群体传达信息;与法律顾问沟通;跟踪公众动向;保证董事长或总裁了解事件的总体进展,启动媒体沟通程序等。它是发挥作用最大的危机管理机构,它的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进程和结果。
3.1.3危机控制小组危机控制小组负责危机处理工作的实际运转,直接处理危机事件的操作层面工作,一方面向领导小组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另一方面向联络沟通小组下达核心领导小组的决策信息。时刻保证核心领导小组清楚地知道危机情况,同时从核心领导小组那里接收战略建议,并制定危机处理的预算。
3.1.4联络沟通小组联络沟通小组负责与公众、媒体、受害者、公司成员的沟通,应确保企业用一种声音说话。任命两到三个公司发言人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对某个问题做出统一而前后一致的判断和解释,并且由获得授权任命的发言人来完成信息沟通的任务。
如前期浦发银行在其外汇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而导致客户不满,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事件的处理上,就应该由品牌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处理,对外保持同一声音,实施同一标准,并通过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主动化解品牌危机。而不应该政出多门,出现不同网点对部分客户补偿五花八门。例如:有的网点提出,投资者可以把理财投资的资金再续存一个月,给予其8%的年利率,即多存一个月可获得8%/12=0.66%的利息补偿;有的网点提出,给投资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网点提出赠送投资者实物礼品。这些不统一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客户之间的攀比,使浦发银行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房子的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于是乎,这是涨还是跌,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看跌的,是判断房子盖多了,不单单是鄂尔多斯等“鬼城”没人住,就连杭州、常州一些二三线城市郊区开发的大盘也明显过剩;还因为是房贷收紧了,有数据统计全国九成银行首套房贷取消优惠,甚至在基准上浮了5%-10%。这不,量在价先!春节过后,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房子的成交量都是“冬眠不醒”。当然,这看涨的理由也很充分: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有很大空间;黄金不靠谱,抵御通胀还要靠房子;中国人的住房改善需求还很旺盛;一线城市供不应求,危险只在三四线过剩的城市;地方对土地财政还很依赖,不可能让房子崩盘,等等。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这房子的事搞得大家一头雾水。那么,到底房价是涨还是跌?有一个指标,它说了最算话!
这个指标是什么?就是票子!数清票子,自然会看清房子。房子涨跌有一个内在的经济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美元贬值,人民币就会对应升值,大量热钱就会流向中国。由于要对冲热钱,强制结汇,央行就会被迫发行数量相对应的人民币。人民币多了,就会产生通胀压力,钱很可能就会流向粮食猪肉等民生市场,造成“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乱象,这会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很大冲击。政府当然不愿意看到,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挖了一个超级大坑,把钱囤积到里面,不让它流动,而这个坑就是房地产市场。同理,如果美元走强,人民币就会贬值,热钱就会流出中国,央行会被迫降低外汇占款,收回人民币,而大坑里的钱会首先被抽走,房子自然会下跌。
我们看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规律也屡屡被验证。1997年,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突然提高美元利率,索罗斯借机做空新兴市场,亚洲金融危机随之爆发。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土地绝对供少求多,人们并不相信房价会跌。当时一句话很流行:High Tech 就揩(从事高科技往往蚀本),Low Tech 就捞(炒楼就赚钱)。“一铺定输赢,赢了就发达”,这仍然让大部分人相信抄底没错。可最终香港的房价在之后5年间最多跌去76%,很多人成了“负翁”。而楼市的钱迅速回流到美国,美元指数开始走牛,7年间从80涨到120,大量资本开始投资美国网络科技,成就了思科、微软等互联网公司成长的神话,美国信息产业转型成功。再举一个例子。在1980年到198 5年美元的那一波牛市里,美元指数从9 0涨到160,而大量资本从拉美国家流出,导致了“拉美失去的十年”。而这些钱流回美国,成功地将美国经济拔出石油危机的阴影。
起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美国私人债务危机的一次大爆发。这次爆发的后果之一,则是一方面推动私人债务转为政府债务;另一方面造成政府债务问题暴露,并演化为偿付危机。现在,全球经济正在承受一轮公共债务危机之重。顶得住,则全球经济有望转入和缓的增长或衰退;顶不住,则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将呼啸而至,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债务危机从私债转向了公债。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中国,债务危机都是困扰政府的一道难题,而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将最终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向。
欧洲篇:难逃希腊之劫债务危机加剧
始于希腊债务危机的欧洲债务危机,在苦苦挣扎了一年多后,仍然出现了加剧的趋势。目前,希腊不断累积的债务总额已高达3270亿欧元。除此之外,近期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风口浪尖的“欧猪五国”(具体指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合称piigs)中的其他四国也不容乐观。他们既无法通过汇率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又无法轻易重启私营部门借贷,也无法削减赤字振兴经济。欧洲委员会预测,“欧猪五国”今年经济仍然难有起色,甚至有出现恶化的可能。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欧猪五国”的核心问题各有不同:希腊主要是国债危机;西班牙主要是银行危机;葡萄牙面对的是国债、私债及银行等风险。欧元区的“先天不足”意味着欧元只要继续存在,成员国的经济问题会不断引发“阵痛”。虽然“欧猪五国”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其背后却存在着共同的诱因。“欧猪”问题并非周转不灵的流动性问题,而是入不敷出的结构性问题,非简单的债务重组能根治的。“欧猪”政府的开支里,福利占比最大,而福利主义侵蚀国民的生产力。意大利工会的影响力巨大,企业要开除员工几乎不可能。近20年来,其经济增长似升若降,平均每年增长只有0.9%,税收不足,便无力还债。低经济增长使税收萎缩,形成债务漩涡。
如果西班牙及意大利步希腊后尘,其债务危机给市场无法解决的印象,除可能引发欧洲股市、债市剧跌外,还会引发欧洲银行业新一轮信贷紧缩,到时欧洲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就难以避免。甚至欧洲银行潜在的亏损可能会把雷曼事件之后补充的资本以及近两年的盈利蚕食光,并引发新一轮的资本危机。而欧洲各国政府如需为拯救银行而再次耗费巨额资金的话,便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应付政府债务问题,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欧盟及欧元区致力建设的共同市场和货币联盟恐怕会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就算债务危机尚不足以引起解体的连锁反应,但一旦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债务问题恶化,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整个欧盟和欧元区稳定的基础。如果为救市,欧洲央行最终被迫走上印钞买债之路,就会对货币联盟及欧元的公信力造成重大伤害。
美洲篇:美债仍有违约风险
美国债务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在于,首先,长期贸易逆差是美元债务膨胀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发行主体,必须不断输出美元,而输出美元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就是贸易逆差;另一方面,贸易逆差必将推动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投资,这就要求美国必须输出美元债券,而美元债务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偿债能力就可能捉襟见肘。由此,债务危机就要出现。
抑制美元高债务率的必然环节是提高美国的储蓄率,假定一定时期内美国国内生产性投资水平不变,提高储蓄率的途径就只有“要么政府减少消费,要么民众减少消费”了。减少政府消费的最简单途径,是将政府消费转向政府投资,但这恰恰是美国政府最不愿做的。一方面,凯恩斯主义的失效给美国人以深刻的教训,政府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任何人都证明不了政府比市场更聪明;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放弃救助传统支柱产业,转而鼓励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调整政策,这已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始发挥作用,一旦要政府转向投资,就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必须放弃已经见效的救助政策,这个层面上的矛盾可能更不可调节。
美元债务危机背后的这些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正是美元主导世界经济的现有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的征兆,这是旧体系崩溃的前兆和新体系建立的序曲。美元必须被新的主导货币所取代,并建立更科学的货币发行机制。
目前,美国财政部应用会计方法,将债务规模控制在上限之下的手段已用尽,正因如此,尽管美债务谈判上限已达成协议,标普还是下调了美国债务的级别,美债违约的风险仍然存在。而美债违约将对全球流动性及风险资产价格带来冲击,并通过信贷环境、财富效应、融资成本等方面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作用。
第一,从市场流动性角度来看:美债违约有可能导致类似于雷曼倒闭后的资本市场流动危机。由于美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被广泛用作质押品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如果美债违约,评级下降,这一方面会导致以美债作为质押品的价值大幅减扣,现金流动性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将会导致和美国国债挂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减少,流动供给大幅下降;需求上升,供给下降,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将会紧缺。
对实体经济影响:一旦流动性危机再度爆发,这将会导致美联储考虑三次量化宽松,从而进一步推升大宗商品价格,伤及全球经济,并加大新兴国家货币紧缩的压力。此外,流动性紧缺将导致美欧商业银行惜贷情绪进一步升温,尚未走出衰退的欧美信贷市场面临进一步衰退,从而抑制经济复苏。
第二,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美债违约将会导致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回调,中长期价格波动率扩大。由于美国国债一向以无风险资产身份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要求回报率的基准,如美债违约,到期收益率中枢上移,也就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估值的要求回报率上升,资产价格将会普遍下跌。中长期来看,如果美债风险长期化,全球资本市场将会失去风险评估基准,整个资产定价体系都需要重新调整,资本市场可能失去避险天堂,在动荡时期更易出现证券挤兑,资产价格波动率将整体扩大。在这种冲击下,黄金会获得短期内的显著上升动力。
对实体经济影响: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价格的回落造成消费者净资产缩水,并通过财富效应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此外,美债到期收益率中枢上升将导致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的借贷利率上升,也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的财务成本上升,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亚洲篇:债务悬头加大日本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步入“失落的十年”,为应付严重的经济滞胀,日本政府抛出大笔投资,导
致财政赤字大幅飙升。根据日本财务省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债务余额高达919万亿日元,占GDP比重接近200%。
今年3月发生的地震海啸灾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债务风险。鉴于灾后重建可能令日本的财政状况更趋恶化,4月27日,标准普尔将日本国债的评级展望由“稳定”降调至“负面”。标准普尔认为,3月11日地震、海啸以及之后的核泄漏危机相关的开支,将令日本政府今后三年的财政赤字高于预估。预计灾后重建的总费用可能高达20万亿至50万亿日元。
随着日本政府开始启动震后重建,日本控制预算赤字的难度将更大。另一方面,经济的困境也可能限制政府的收入。日本债务的雪球会越滚越大,而税收渠道却越来越窄,债务形势也非常严峻。日本经济的走势不确定性更加明显。
中国篇: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风险仍可控
在全球经济一片黯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让人心生敬畏。但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各有关部委都为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殚精竭虑。审计署6月27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 72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8.47万亿元。
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典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还问题是一种系统性风险:上市银行股价估值长期受其压制;城投债则在近期遭遇了罕见的信用危机,地方债在发行时间推迟后仍有部分流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总体风险以及对银行、债市的影响是否可控?答案是风险总体可控。
法律科班出身的张云明白,银行的话并非儿戏,如果创新网络公司不能尽快与银行方面取得和解,或者找到目前高筑外债的解决之道,破产不是没有可能;而如果这一消息被公司的一些大客户和其他债权人知道,情况会更糟。
营销明星遭遇大难题
在外人看来,500万在如日中天的创新网络公司,应该是小菜一碟;因为据报道,其一年的收入达几个亿,而且随着其在市场上影响力的进一步加强,其未来赢利前景将不可限量。
但张云比谁都清楚,尽管公司在市场上的声音远远高于竞争对手,但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巨额的广告支出,急剧增加的应收帐款,大幅上升的研发费用,在生产设备上的巨额开销,以及巨额的利息负担。因此,不要说500万,即便是现在拿出50万的现金,对创新网络公司也不是一件易事。
创新网络公司所经历的,实际上正是相当一部分昙花一现的明星公司所经历的,最后这些公司都是在突然爆发的财务危机面前轰然倒下的。1996年进入全球500强之列的香港百富勤公司,1998年初却因为缺乏足够现金无法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被迫破产,10年辉煌毁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兴建巨人大厦时国内卖楼花所形成的4000万元人民币债务。
有关专家在分析了大量因为财务危机而破产的公司实例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并非是毁于市场的不景气或产品缺乏竞争力,而是在公司的飞速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时。
成也负债,败也负债
营销明星出问题有什么内在原因吗?专家进一步认为,这部分是因为经营管理当局过于关注经营风险,尤其是相当一部分靠营销导向而成功的中小企业,而忽视了财务风险,部分是由于公司在快速发展时期容易盲目举债和投资,结果使得现金流出现巨大缺口而无法填补。
只关注经营风险,而忽视了财务风险,是相当一部分明星公司跌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海信集团则明智得多,它也因此成功演绎了一段持续高成长的佳话。在1993年国家刚推行新会计制度的时候,海信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4%。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大宇等众多跨国企业宣告破产,一下子惊醒了海信集团决策层;经过反思,最终决定把1998年的预定发展速度从100%改为50%。到2001年年初,集团的整体负债率进一步下降到57%,到2001年6月,又降了2个百分点,远低于国内绝大多数同行70%左右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事后海信有关人士认为,海信的成功扩张中,稳健的财务政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财务风险?上海财经大学陈文浩教授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即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其表现形式,可能是在债务到期日拿不出足够的现金来偿付债务本息,(但从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来看是可以偿付的,只不过此时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而已),也可能是由于长期收不抵支,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资金渠道,企业就可能陷入无可救药的地步。
什么样的负债最安全?
从许多高成长企业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过度负债可说是一个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这是因为,大多数企业都追求高速成长,而其表现在战略上就是,或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高负债经营策略。
怎样的负债率是合适的呢?总的说来,负债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总和等于负债利息总和。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为此,必须随时保持财务的透明和明了,随时掌握负债比率的变化,避免出现财务黑洞。中国四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教训。广信下属企业帐外有帐,隐藏债务情况严重,甚至连集团总部都难以摸清家底;清产核资以后,资不抵债额竟高达146.94亿元人民币。
另外,短期支付困难也是财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之一。这时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也不一定与经营亏损相关,只是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暂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真乃“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为此,企业仅仅盯住资产负债率还不够,更要关注负债结构,尤其是短、长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能既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又能规避短期支付不能的风险。
现金为王
但是,再合理的负债比率和结构也只是相对的,在这两个方面都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量的的多少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就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帐面盈利上,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
在美国公司诚信危机潮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中,美国柯达公司去年的业绩却相当漂亮,该公司去年10月24日公布的去年第3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在销售收入仅增长1%的情况下,柯达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8%,从9600万美元和每股收益33美分增长到了3.34亿美元和每股收益1.15美元。柯达公司(Kodak)首席财务官兼执行副总裁毕盛先生(RobertH.tBrust)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现金的话,公司的流动性就不存在,结果就是破产。柯达公司去年的喜人业绩是坚持现金为王的结果。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柯达公司(Kodak)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公司现金流动性,这些储备将为公司在经济恢复时进行大量投资提供现金支持。据预计,到去年年底,在去除了资本支出和股权分配后,柯达公司(Kodak)的现金余额将达到7亿美元,等经济恢复时有望达到10亿美元。
企业只有不断地成长,才会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经理人梦寐以求的是,使企业短时期内快速成长为大企业。但是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保持财务稳健。
高负债的陷阱
从许多高成长企业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过度负债可说是一个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它们的高负债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呢?
战略需求效应由由于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但这类模式债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
财务不透明与内部互相担保由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中国四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教训。广信下属企业帐外有帐,隐藏债务情况严重,甚至连集团总部都难以摸清家底。清产核资以后,资不抵债额竟高达146.94亿元人民币。
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由最常见的就是短债长用,短筹长贷。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是短债期限若干倍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日后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其它常见结构性错配还包括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等。
以上几方面是环环相扣的。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则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财务危机的诱因
经营持续亏损由企业扩张过度,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企业只是短期亏损,只要亏损额少于折旧,未必导致债务偿付困难,但如果持续亏损,将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大大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不能到期偿还债务。
如果亏损严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财务失败,将意味着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最终很可能走上倒闭、破产的不归路。
短期支付不能由这种情况下,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也不一定与经营亏损相关,只是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暂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真所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1996年进入全球500强之列的香港百富勤公司,1998年初却因为缺乏足够现金无法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被迫破产,10年辉煌毁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兴建巨人大厦时国内卖楼花所形成的4,000万元人民币债务。
突发性风险事件由在市道畅旺的时候,高成长企业或许可以凭其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给市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
一旦国内外、经济环境突然变化,重大政策调整,各种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就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
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采取股票抵押贷款,结果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大幅下降,使抵押品价值严重缩水而陷入财务危机。
尽管这些风险事件对企业来说属于不可控因素,但防范经营、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义。同样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而另一些财务稳健的企业仍健康发展,经营能力突显高低。
平衡高成长和稳健
百富勤等大企业的破产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
优化财务结构由财务结构优化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
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
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此外,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各地经济、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国家或区域的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抓好现金流量生命线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
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帐面盈利上,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
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尽量减少呆坏帐。
企业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同时要手持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并提高资金管理水准,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建立财务监控体系企公司的规模扩张应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否则造成财务失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公司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担保和信用证开证额度管理,减少或有负债。
企业尤其要重视预算管理,应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通过预算管理对融投资总量、负债水平、资产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重大项目的融投资及大笔债务的还本付息等做出统筹安排。
作为一名85后创业者,王子熙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同于国内其他投资公司的“玩法”――以股东的心态为上市公司提供德图投资所特有的“业绩增长服务”――包括一系列免费的咨询、顾问、经营、管理等“知本”服务,以及资金投入、资源引介等“资本”服务,进而帮助上市公司提升经营水平、盈利能力,实现业绩增长和持续发展。最终,上市公司获得成功之际,便是王子熙摘下硕果之时。据统计,目前德图共投资了12家上市公司,平均收益超过70%。王子熙是如何成功搅动金融江湖?她又有怎样的图谋?
“女巴菲特”的点金之术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但却鲜有人明白他的成功在于对价值投资原则的坚持。凭借价值投资,巴菲特总能轻松地穿越牛熊。王子熙最崇拜的人正是巴菲特,而她也因曾成功躲过两次股灾,被圈内朋友称为“中国的女巴菲特”。
2005~2006年,王子熙在派驻香港工作闲暇期间,与几名朋友成立了一只私募基金,以股票投资为主。但她很快察觉到金融危机前兆,“我记得当时买了一只红筹股,PE已超过50倍,太高了!当时已经找不到可买的股票。”王子熙心生警惕,于是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将公司股票全部出清,随后又将持有的股份转让,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恰恰印证了王子熙的决定是明智的。而今年6月,王子熙再次成功逃顶,沪指4800点的时候,她便将旗下持有的股票全部清空,成功躲避了股市震荡带来的经济损失。
“巴菲特最大的特质就在于把规则坚持到极致。股市玩不得小聪明,只有坚持规则才能走到最后。”王子熙说。
那么,她口中的规则是什么?“首先要了解这家公司,其次在注意止损时还要懂得止盈,控制自己的贪欲。另外,对市场价值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比如看这个公司的盈利状况,如果其净利润率在行业平均线以下,那说明处于一个比较落寞的行业或产业,投资盈利的几率较小,需谨慎进入。”王子熙认为,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定要坚持特定的规则,这正是她成功躲避股灾、轻松穿越牛熊的秘诀。
在中国土壤里生根发芽
2013年,王子熙回到中国,创办北京德图投资有限公司。19岁从美国世界级顶尖名校毕业,此后便长期供职于国际顶级投行。拥有众人羡慕的投行工作,王子熙为何选择回国创业?“即使有了美国的身份,有了看似风光的工作,但我归根到底仍是中国人,美国不是我的家。”王子熙希望在中国的土壤上种下一颗种子,并在这个地方生根发芽。
“而且,从职场角度而言,女性在中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这是美国的职场环境所不具备的。”王子熙透露,就女性创业来说,中国的环境是她见过最好的。“既然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我当然要跟随自己的心,回到自己的国家。”由于孕期反应,眼前的王子熙稍显疲惫,但提到回国创业的初衷,她侃侃而谈。
中国的KKR?
短短两年时间,德图投资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得到众多业内大佬的认可。王子熙有何魅力,竟让拥有百亿身家的大佬频频转身?
“德图强调厚德载物、以德服人,我们要求先学会做人,再来做生意。”王子熙强调,中国的市场环境缺乏一个清晰的道德标准,她想通过建立独有的商业模式,并凭借公司的信誉、专业的服务等,树立行业的标杆,实现自己的宏图。
“我的目标是做成中国的KKR。”谈到自己的宏图,王子熙稍显激动。
据了解,KKR集团是美国老牌的杠杆收购天王,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为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依照KKR的发展模式,王子熙开始在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开疆拓土”。不过,将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模式照搬到国内,德图投资是否会水土不服?
“在美国,企业咨询是一项需要支付高额费用的服务,但这并不适用于中国,没有人愿意为咨询付费,所以我们就打破传统模式,针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和资产储备的结构、企业管理、融资、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咨询或顾问服务,全部实现免费。”王子熙希望未来的德图能够像KKR一样,通过做透服务,为行业发展树立标杆。
金融不能飘在天上
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看起来过于理想化,但德图确实是通过这样的服务让自己活了下来。“我希望实现盈利的方式不是简单粗暴的,成功的盈利模式绝不是我卖出1斤白菜,客户给我2元钱,若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得卖掉100斤白菜,才能覆盖成本。”那德图究竟是如何盈利?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只有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我们才有机会与客户形成合力,各施所长,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王子熙透露,在为上市公司提供免费的咨询等服务的同时,她通过投资该企业的优质项目、股权、股票等方式获得上市公司股东的身份,成为企业的股东。事实上,德图为上市公司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也是在为自己:德图在以股东的身份和思维帮助上市公司将经营利润提高的同时,自己的收益也会水涨船高。据了解,未来德图还将在机会与条件成熟时,通过投资二级市场、开展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来拓宽自身的盈利渠道。
不过,作为中国投资领域的后起之秀,德图如何在竞争者的前后夹击中“杀出重围”?“与其他竞争者不同,我们更愿意扎根于企业、产业,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问题,一起渡过难关。”在王子熙看来,从纯金融的角度去思考企业、产业的问题是行不通的,因为你并不知道其中的一砖一瓦从何而来,最终企业也无法相信你能为它带来有效的帮助。基于此,在提供咨询服务时,德图团队都会对企业进行大量深入的调查,找准企业的需求后,从企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出发,为其“量身定制”发展方案。
“金融业虽然在金字塔的顶端,但它并不神秘。就像开餐馆,只要能够满足大家的胃,又何愁没有客源?说到底,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如果真的能够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把企业服务做到极致,又何愁赚不到钱?”王子熙告诉记者,现在的金融业更多的是向企业提供锦上添花的服务,但却没有做到雪中送炭。“金融不应飘在天空中。如果大家都专注于如何提高客户体验,而不是盲目追求利益,那金融服务一定会更接地气。”王子熙眼中透露出坚定。
颇有意思的是,王子熙告诉记者,德图投资的管理理念正是来源于客户。一次,王子熙与一名坐拥几百亿身家的上市公司总裁外出,这名总裁已经60多岁,却没有半点身架。“他踮起脚尖,捧着手机主动向一名40岁出头的职业经理人讲述自己的产品理念,一个上市公司总裁将身架放得如此之低,只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做的事。那个场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从这位身家几百亿的总裁身上,王子熙开始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德图有更长远的发展。“为什么很多公司都是在最鼎盛的阶段消失,其实是因为负责人的过度膨胀把公司挤掉了。只有心里装着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走出去,如何让员工的生活变得更好,才能带领公司走得更远。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企业家。”王子熙说。
婚姻是共修
王子熙说自己是幸运的,不仅在职场,更重要的是家庭。谈到丈夫与即将出世的小宝贝,她咧开嘴笑了起来,满脸幸福。“我曾经问父亲,一个好丈夫的标准是什么?父亲告诉我:有礼貌、孝顺、对身边的人好。我老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很感恩在最好的阶段遇到了最好的他。”
舌头与牙齿都有碰撞的时候,更何况是夫妻俩。遇到这种情况,王子熙自有解决之道。结婚前,王子熙与丈夫签订了一份合同:有分歧时先说我爱你,不能对彼此说过头话,不能负气转身离开,等等。“婚姻实际是共修,好的婚姻会让你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当然,婚姻是需要用心去维护的,如果连这个都经营不好,又何谈自己的事业?”
关键词:路径依赖 经济增长 联动机理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62-02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t)”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从经济学看,它强调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self-enforcement)”,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用“路径依赖”阐释了经济制度的颤变与演进。当我们聚焦于中国20多年来对各地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的房地产行业时,其涨其跌、其兴其衰,已经与经济增长紧紧地绑定在一起了。房地产的有序、有度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地方经济带来增长,而其畸形发展则会带来“空城”和“鬼城”。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房地产涨价时,就可能导致房地产业面临着诸多诱惑与风险挑战。因此,如何保证房地产可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引入“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房地产对经济增长机理下良性机制形成、财税体制及政府考核转型等策略配置。
一、路径依赖与地方经济增长
“路径依赖”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生物学,之后用来描述技术变迁中一种自我强化现象。渐进式改革开放的历程也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色。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始于1992年的局部探索、1998年实行货币化分房的“房改”政策,引发了房地产渐次进入市场化活跃期。时点轮到2003年,新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政策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措施,房地产行业全面进入起伏与调整阶段。房地产已远不再是单纯个人住用这一基本功能了,而已经演化成一个住房实物与投资品种兼备的特殊商品。围绕房地产的土地出让、设计开发、工程施工、房产销售、税收征纳以及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多层多维关系也相当纷繁,土地成本、销售税金和费用利润等先后毫无异议地将普通百姓住房、政府税收、上下游产业兴衰等联动起来,以其能撬动地方政府税收和GDP重要因子而事关全局,这种“路径依赖”在房地产价格不可能持续走高而积累风险日益淤积的格局下,对房地产的宏观管控如何选择正确的路径显然已经是政府和社会的重要目标取向。
二、地方经济增长与房地产关系的产生
“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是重要的,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房地产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不仅与地方经济增长体制不完善息息相关,而且与某些具体制度安排对各方面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的急功近利直接关联。针对上述问题,为深入探索地方经济增长诸方面揭示房地产关系产生的“路径依赖”,现从房地产与相关产业联动关系、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对国民财富影响三个层次分析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能动性影响。
(一)房地产与相关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问题
房地产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关系,可以从产业联动和产业特性两方面分析:从房地产行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联动看,房地产业对其相关产业产生的效应主要有后向关联效应和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是房地产业对直接或间接地向房地产业供给生产要素(建筑、材料等)的产业所产生的需求影响,房地产业对该类产业具有需求拉动作用;前向关联效应则是房地产业对直接或间接地需求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与群体(商用租金、百姓住房)产生的供应影响,房地产业对该产业具有制造供给作用。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是指房地产业通过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产生的总效应。从产业特性上分析,房地产业链条长、波及面广,对上游原材料消耗型产业主要是后向拉动作用,对下游生活、消费、服务产业主要是前向推动作用,对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产业产生需求拉动和联动效应最大。作为房地产业相关产业,在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协调发展时,也需要首先和重点考虑房地产业投资的比例、规模与房地产价格的趋势与水平,以避免因房地产业过度发展和发展不足引起经济大幅震荡和产业链条脱节。根据国际经验,房地产至少对23个产业存在着息息相关的密切关联,房地产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众多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的潮起潮落。有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房地产的联动效应也是明确而直接的,当房地产投资增加1个单位,将联动各个行业的增长,并使GDP增长4.9793个单位。
(二)房地产与国家经济安全的联动效应问题
房地产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联性,可以直观地从2008美国次贷危机或是1997日韩危机引起重视。以亚洲“金融风波”为例,一国房地产市场的“高烧”其实就是整个危机的先前兆。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或危机始作俑者尽管指向国际游资的兴风作浪,但其房地产投资规模膨胀及其结构失衡则是造成危机的内部原因,是长期积累的“内伤”。危机爆发前持续“高烧”的房地产市场就已经潜伏了重重危机,比如,房地产市场新的供给和空置率居高不下,商业房地产价格不断攀高,银行贷款急剧增大,不良房地产贷款风险暴露。多种因素叠加,终于导致了损失惨重的危机发生。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一下倒退了十几年。因此,防止房地产领域的投机泡沫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运行角度分析,绝对不能对房地产持续不断的“高烧”熟视无睹。
(三)房地产与国民财富管理的联动效应问题
在房地产市场高度依托债务融通的情况下,一旦房地产出问题,那么银行就会随着出问题。房地产价格猛烈下跌,不仅众多依靠按揭贷款的个人购者可能成为“负翁”,而所有老百姓的财富就会相应缩水。推而广之,从房地产投资与国民财富的关系来看,房地产价格决定了房地产账面资产价值的大小,也决定了国民财富甚至国家资产的质量。因为房地产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资源,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资产也是财富的象征。如果房地产价格上升,则房地产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上涨,反之,房地产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缩水。由于房地产资产在国民财富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房地产价格对国民财富的增值与缩水相当敏感。此外,如果房地产资产价值量过高,就可能导致生产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影响生产性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房地产资产价值在国家财富中的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果这个比例过高,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即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价格稳定在合理的与整体社会经济协调的水平。
(四)房地产与财政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问题
可以说,在我国住房商业化进程中,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路径依赖导致房地产市场投资扩张,造成商品房房价飞涨,远超出普通居民承受能力。依靠房地产提供的出让金、税收等也让政府越陷越深,尽管十年多来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平抑房价但收效甚微,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存在的路径依赖。不少地方已经形成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税收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现象,甚至于政府政策已经被房地产所“绑架”的被动局面。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总的价值量与GDP之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英国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在2~2.5倍,经济膨胀期的日本达到6倍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日本一直深陷在国民财富质量严重下降的恶梦之中。在“土地财政”情形下,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高低、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高低与成交活跃都具有高度依赖性和期盼,政府成为房地产市场“高烧”的重要得利者。其实,比短期利益更加严重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土地财政”可能引发地方财政不可持续的风险,以及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如果依据土地出让收入偿债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占比高低,这种“土地财政依赖度”已经相当严重,房地产与财政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已经成败一家了。
三、基于地方经济与房地产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行政改革,打造良治与高效的政府
从福利分房转向商品房,这是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逐渐产生的。所以,协同房地产相关关系,就应该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体制为重要的措施取向。市场化建设是制衡房地产相关关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房地产关系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越来越理性化。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种种乱象和调控中的短期行为问题,要确保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一个调控来自政府。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乱治”政府而是“良治”政府。要遵循公民参与、实行法治、政务公开、反应灵敏、寻求共识、追求平等和包容的社会政策、效能和效率、责任性等良治标准。要科学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全面分析评估政府现有经济职能的绩效,真正把那些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权归还市场,减少政府对市场交易的不适当干预,集中精力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的转变;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改革多头审批、分散管理的审批方式努力实现集中、统一审批;要继续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听证和公示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绘制行政权力运行程序流程图,规范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
(二)努力正本清源,摆正房地产在行业位置
对于房地产,地方政府经常会成为既得利益者,这就助长了政府在房地产持续涨价中分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地方政府首先要戒除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性。政府要精准发力房地产调控方面,要认知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传导机制,包括外部冲击与内部传导机制,透彻地认清政府财政与房地产之间的适度关系,摆正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改进财税体制,形成持续有序运转环境
全社会对高房价的路径依赖已经形成。在现有环境下,整个社会似乎只能沿着“维持高房价”的老路一路闯下去。但在这种预期左右下,未购房者未来的消费潜力却遭到极大削弱,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仍将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在非常时期,要摆脱这种既有的发展轨迹,实现一种全新的发展,没有非常手段是不行的。因此,必须从完善现行的财税体制入手。一是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完善分税制的关键就是依据事权来划分各级政府财政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畴,保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二是开征物业税,稳定地方财政收入。从经济发展会使住房等不动产的市值不断升高,税基会不断扩大,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可靠的税收来源;同时,物业税不易转嫁,是对居民直接征收的,且符合受益原则,不动产市值是随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的,这些不动产市值的提高也会带来物业税上升,是一个可持续的合理税收源泉。
(四)优化行政考核,形成可持续的诱导机制
单纯对一个地方的官员按照GDP进行考核的思路是与新形势格格不入的。根据各地区承担的功能不同,相应地官员绩效考核重点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在降低了经济增长率、招商引资额等指标在地方政府成绩考核中的权重,更加重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资源的节约等方面的作为,更看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要继续完善现行财税体制,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针对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产生的制度根源,提出合理分配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要开征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物业税,以期能对平稳住房价格波动有所帮助;要剖析单纯GDP考核制度的利弊得失,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不断优化自上而下的政府官员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齐海臣.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市场经济与腐败问题研究.求实,2014(6)
[2] 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