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7:36
导语:在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农业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影响
1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建设特色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加快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恶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际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及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高效率生产,为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提供动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近年来,加强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进出易贸易额的思想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研究工程。在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很好的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融合,说明农业经济发展必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手段,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国际出口贸易发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坏境,许多地区土地干旱严重,资金调转困难,现代技术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必须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2.3资金缺乏
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
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
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扬 李彦松 安思诺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生态农业概况
1、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定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野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更、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
2、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寻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掩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
3、生态农业评价系统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基础和手段。
二、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与特点
1、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剂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工程系统。
2、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二是多样性;三是高效性;四是持续性。
三、发展现状
1、生态农业在我国出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的开辟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次,通过实行生态农业,改良了农民生活质量,增长了收入。一些示范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
2、生态农业供求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因而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不断激烈。由于生态农业是高产循环的经济模式,它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要想消除这种矛盾需要不断加大力度的推广生态农业,直到我国彻底的摒弃传统的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形势的分析
1、优势与劣势分析
1.1 中国农业历史底蕴丰富。但是,我国生态农业在理论上不成熟,科学边界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技巧系统:在实践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有必定规模的生产资源(如土地、水域)、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多元化技巧和较高的成熟度、有国家相干政策的支撑、有必定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等。
1.2 中国幅员辽阔,总耕地面积大且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气候等件。但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成绩就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水资源缺乏、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格的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
1.3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迈进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崭新时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将保持前进的势头。
1.4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显著。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导致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显著。但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单薄:强地区性和多元文化对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供给了良好的条件,但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
2、机会与威胁分析
2.1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而没有关税政策保护的本土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这无疑对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加入WTO使中国充分享有成员应享有的利益,改善出口环境。但是,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2.3 中国优势农产品市场扩大。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2.4 外商投资力度加大,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汇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
五、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
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进步宽大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掩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3、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掩护工作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应加强农业相干基础科学技巧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巧、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象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教导事业,进步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导,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情势的职业技巧教导和成人教导,有针对性地造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巧,这样既有助于新技巧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打算生育,把持人口增长,进步人口素质。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展望
农业是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依附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将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于国际化、全球化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要想迈开这一步,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科学的管理模式,实践论证的经验学,再加上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创新精神。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系都是以原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这种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比较弱,对现阶段农业市场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展很难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水平,进而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业发展中规范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一旦在这方面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虽然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政府所重视的对象,并且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营效益,不断出台各种新规与政策,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并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提出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要求。而这些政策、规定、要求只是流于一种口头传达的形式,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与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仍存有传统的管理理念,仅适用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社会进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管理理念的进步,认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太大关系,只要提高生产力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其不然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实现是建立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基础上的,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能力比较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管理理念认识不足,管理知识体系过于陈旧,管理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人员执行能力不高、行政管理意识不强的主要体现,以此,加强管理人员执政能力非常重要。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到我国各个领域中,并在各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在信息化管理下,能够促进各行业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效益提升,当然,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观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使得管理制度更为完善,还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更加先进,将农业科技成果逐渐引入到农业生产力中,作为重要的应用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需要管理人员正确的意识到,引进信息化管理是满足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结构、经济市场、全球化进程的需要。2.2管理产业化。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专门的农业产品基地,提高相应的建设规划水平,并以国家相关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最为基础,创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近年来农村因为财务方面管理不规范导致明显与其发展农业经济不想融合,所以我们要尽快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规范化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农村财务管理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财务上的质量。首先,要把财务管理公开来看:统一规定具体日期为公开日;其次,则到问题应随时公开;二是要要求公开的地点要求各个村在交通重要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三是规范各个步骤及公开步骤每笔经济都要经负责人严格把关来负责,一定要按照事先说的好的规章制度来办事,不能询私舞弊,根据对征用农村占地及补偿费用支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进行深入的调查,检查出哪里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其次,是审计集体资金的工作是有质量上的保证要针对有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地方,农村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来尽快更改对财务方面的资金管理要进行专项审计,找出不规范的地方,急结好的经理来推广给大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此同时所有财务上的制度都要符合法律上的规定。最后,严格解决村级费用的问题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条例,规定由谁来设置村户头,拨付到哪里都要有人来统一管理,不能交别人代管对资金一定要严格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能够在有限的数量里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戚建强,李红.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2009(09).
【关键词】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现状
1 精准农业产生的原因
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是由美国农业工作者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倡导并实施的。精准农业的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可持续农业为世人所接受。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但是由于化学物质的过量投入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在当今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急需精准农业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来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民用化。前者给精准农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准备,后者给精准农业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准备。
2 精准农业内涵及其关键技术
精准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连续数据采集技术、决策支持系统(DSS)、变量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其技术体系由信息数据采集、信息数据处理和决策生成、决策实施等3个环节组成的[1]。如图1所示:
图1 精准农业技术体框架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应用在耕地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农业领域,和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主要用于采集、建立影响农田小区作物生产的地理环境数据、土壤数据、作物苗情数据、病虫害数据、作物产量等空间数据库。并且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图形处理和表达等,为分析空间和时间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决策方案。
2.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快速准确的定位系统可以实时的用于农田面积精准测量、农药化肥的精准喷洒,在作物收获时不仅可以精准收获还可以不断地记录下几乎每平方米的产量和其他信息。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还可以降低因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3 遥感(RS)
遥感是指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不与目标物体直接接触,通过传感器收集被测目标所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能量而加以记录并形成影响,以供有关专业进行信息识别、分类、和分析的一门技术学科[3]。因此遥感技术是未来精准农业主要采用的信息获取手段,是支持大面积快速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土壤数据采集、农业资源监测、作物产量预测、农情预报等方面。
2.4 专家系统(ES)
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够利用某个领域人类专家水平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一般是由知识获取、知识库、推理机和人机界面等几个部分组成的。20世纪70年代专家系统在农业领域初次应用,随着农业专家系统的不断发展,专家系统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由单一的施肥、灌溉、病虫害等服务扩展到播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全过程。
2.5 决策支持系统(DSS)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应用决策科学以及有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环境因素、结合经济分析以及作物生长相关的数据进行决策,并且根据专家知识,对不同的决策给出最优方案,从而指导田间操作。
2.6 作物模拟模型(CGSM)
作物模拟模型,是指能够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4]。作物模拟技术是60年代初在欧洲及美国出现的[5],主要通过作物模拟模型研究不同播种时期、不同作物密度以及灌溉时间、灌溉次数、肥料使用量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下对作物布局和产量的影响。现在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与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等技术相结合使得作物模拟模型在生产力预测预警、品种设计与评价、时空尺度分析、环境效应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1994年就提出在我国进行精准农业研究应用的建议,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国家计委刘江副主任访美后,认为我们应该跟踪国际农业生产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展“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科技部徐冠华副部长在谈发展“数字地球”时认为,“精准农业”是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切入点之一。国家在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准农业的内容,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在北京搞精准农业示范区。中科院也把精准农业列入知识创新工程计划,我国精准农业的思想已经为科技界和社会广为接受,并在实践上有一些应用。但是“精准农业”在理论上目前还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没有建立先进的体系,不足以对指导精准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运作。且我国发展精准农业存在诸多限制因素:1)农田类型多种多样、分布零星、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不利于联合作业机械的实施。2)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且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精准农业技术一时很难推广。3)农民的信息意识不强、科研成果实用性不足高投入的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多大部分很难付诸实施。所以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徐国强,高献坤,田辉,侯瑞娟,余泳昌.精细农业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1,01.
[2]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陈建飞,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3]张学检,李晓瑞.精准农业及其支撑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6.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意义
1.1促使农村土地流转
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衍生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土地流转更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引进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机合作社是将技术和农机设备转化为生产力的组织,在农村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依托于农机化,将农村的土地资源、资金以及劳动力有机整合在一起,科学合理配置,推动农业发展。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农业大型机械设备高效生产优势,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农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全国不同地区开始大范围兴起,打破了传统农业局限,进一步加强了农民之间的生产凝聚力。
1.2提升农机管理水平
在农村创建农机合作社,将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整合在一起,为农机推广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农机进行统一管理,更为便捷。农机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农机操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普及农机技术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机管理水平。
1.3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农机合作社不仅将土地资源和资金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实施委托管理经营,这种经营方式能够大大解放农村闲置劳动力,致使这些闲置劳动力从原有农业生产的桎梏中走出来,将更多经历投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中,在保证我国农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
2我国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农民收入普遍偏低,致使农机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资金筹集存在严重阻碍,难以具有充足资金购置先进技术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机技术推广难度;农机技术推广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农机合作社前期成立阶段,没有足够的积累......对原有落后的机械设备没有更新换代,生产效率仍然不高。加之农机合作社成立之初相关工作流程和制度还不够成熟,经营范围存在较大局限,难以为农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农机合作社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创办之初缺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造成工作人员认知水平存在局限,管理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内部缺少高效的工作氛围,致使整体凝聚力不高,有待完善。
2.2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农机合作社在最初诞生阶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在农业领域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此种模式自身特性,存在一系列缺陷,成为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我国当前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来看,建设规模普遍偏小,并且缺乏科学完善的农机发展机制,相关管理层更是缺乏有效执行力度,种种因素造成农机合作社迟迟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背景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当前的农机合作社尽管在实际推广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迫切的需要创新和完善,提升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3发展农机合作社,加快农机技术推广
3.1做好试验工作
农机技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为了获得广大农户的信任和支持,需要做好相应的测试和试验工作,对于后续农机技术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一系列农机试验工作,观察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机技术推广后,需要注重自身社会化服务作用,相关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应力求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农机合作社建立以及农机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农户宣传建立农机合作社的重要性,新式农机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从实际出发,深入农村,通过专业农机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最大程度提升农户农机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农户应用新式农机技术的信心,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2转变农机合作社经营方式
农机合作社如果想要获得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竞争力。所以,转变农机合作社经营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农机合作社才能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广泛应用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将农机合作社一些老旧的机械设备淘汰,结合农机合作社自身发展规模引进新式机械设备,优化内部结构,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机设备;其二,转变传统经验方式,引导农民能够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多样化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多渠道的进行加工和生产,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以求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此外,农技推广部门需要同政府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时刻关注政府的政策变动,争取政策向农机合作社方向倾斜,促使农机合作社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农业;阻力;实现路径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已经成为我国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一方面农业的高碳化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减排目标造成了压力;另一方面,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必须确保农业持续发展,注重粮食安全问题。而发展低碳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排除现实阻力,探析低碳农业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1 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农业已经成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来源,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人类活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20%,其中NO2占人类排放总量的60%,CH4排放量占50%。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必须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1.2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转变农业发展理念,通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农业正是在减排过程中促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生物化、有机化,因此低碳农业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
2 发展低碳农业的阻力
2.1 农业基础不坚固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有坚固的农业基础,然而我国农业的现实条件较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农业的基本问题是人多地少。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平原面积相对较小,耕地资源有限。其次,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导致中国农业生产过于分散,仍然以经验生产和封闭生产为主,缺乏专业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再次,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这种状况导致农业生产参与者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存在不科学或者不合理现象,产生浪费。同时受到知识水平限制,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难以理解与接受。
2.2 农业服务系统不完善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这都依赖于完善的、顺畅的农业服务体系。无论从农业技术研发系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系统、农业技术应用系统还是从市场系统看,我国的农业服务体系仍然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农业低碳化发展。
3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
3.1 合理去石油化
首先,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这是发展低碳农业最为基础的环节,第一,继续推广九年义务教育,保证农民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第二,开办农业技校,通过专业的农业技术教育,培育能够适应低碳农业发展前景的技术人才;第三,开办农民培训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其次,构建适用于小农经济的农业服务体系。针对我国小农经济的农业发展现状,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构建适用于小农经济的农业服务体系,根据不同农业规模和类型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例如对于村中农户居住、组织程度较高的区域,可以建立以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服务体系,依靠村组织传播低碳技术。而对于农户相对分散的村域,可以分派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家中指导,提高技术服务效率。
3.2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利用农业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娱乐,例如利用农村生活、农村文化开展“农家乐”活动,将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与农村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展农业体验活动。而循环农业是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品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减低生产和生活成本,同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农村发展沼气就是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3 培育农业碳汇市场
3.3.1 农业碳汇的基础数据库建设 这是碳汇市场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地方,我国地幅广阔、气候多变、地形多样,这都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增加了难度。全面、细致的数据库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农业土壤方面、作物方面、农业投入方面、农业能源方面等。
3.3.2 农业碳汇标准体系建设 农业碳汇市场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碳市场接轨,所以国内碳汇市场也需要依据国外经验建立“三可”标准,即可测量、可报告、可检验,这就需要一个标准体系。虽然国外“三可”标准目前在我国仍然难以站稳脚跟,但是从长远来看逐步与国际碳汇市场接轨是我国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清代湘潭郭氏诗人世家及其家族
师德内涵的三个层次与两个平衡
遏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策研究
冼太夫人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
论公务行为道德选择的应然与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的情感表达
关于儒家“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与发展
基于政府采购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浅析中国物权登记中引入法定公证制度
西方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实践及启示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安全与风险防范
O2O商业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探析
前后李鸿章的“联俄”外交
珠海西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隐形设计的力量——浅谈设计的情感化进程
从张恨水小说看传统通俗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基于社区的城市中年女性贫困治理策略研究
珠海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研究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以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
符号消费的谱系——鲍德里亚与《物体系》
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体育课的情境教学增进学生心理相容
时期中国易货偿债锡品数量辨析
保护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
珠海市老年人口终身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话语分析视阈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从韩剧看全球化中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从双向需求互动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波德莱尔与爱伦·坡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
关于地方债管理中风险及对策的思考
日本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析论
控制理论变量: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因素
功能翻译论指导下的汉英公示语的翻译
广珠铁路珠海物流园区招商引资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以先进理念深化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珠海市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
学人之诗——浅谈屈大均诗歌的学问因素
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耕地流转问题探讨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论分析
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凡客体”的个案研究
国际物化知识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与东北农村人口出生素质的提高
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困境分析
胜任能力模型在企业客户经理岗位聘任与评价中的应用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一黑一白”战略,新疆棉花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全疆棉花种植面积维持在150万hm2,产量250万吨左右,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0%。棉花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1%,仅次于粮食作物,在产业脱贫、助农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生产成本瓶颈。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是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瓶颈之一。近年来,受人工、农药化肥以及物流成本的上涨,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年均增长幅度在10%以上。以采棉工为例,2009年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2014年则上升到3500元,2014年的人工成本较2009年增长了75%(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影响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出现了典型的“增产不增收”情况,新疆棉花种植规模从历史最高的178.26万hm2(2007年)下跌,并一直维持在150万hm2左右;产量则从2008年最高的301.55万吨下跌并维持在250万吨左右[1]。
(二)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瓶颈。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离生态农业的要求还较远。一是地膜污染较为严重。据估计,照目前的种植模式持续10年,农田残留的地膜将会达到150kg/hm2~300kg/hm2,造成严重的地膜污染,并会导致新疆现有的棉田资源废弃[2]。届时新疆适合种植棉花的耕地面积将会大幅减少,从而失去了发展棉花产业的物质基础。二是农药化肥污染。据普查,当前新疆各类棉田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农药化肥污染,棉田面源污染较为严重。而且,由于常年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棉田土壤板结、微生物活动减弱等情况,进一步影响了土质,加大了污染程度。
(三)流通与产业化瓶颈。现代产业发展依托于现代物流。但是新疆地处西部内陆,而且全疆地域广阔,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十分明显。新疆棉花无论是向内陆销售还是对外出口,都面临着较高的物流成本,影响了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由于新疆建设兵团和地方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棉花产业的区域规模效应较差。此外从产业链发展来看,新疆棉花生产、经营、加工各环节目前还处在彼此分散经营的阶段,彼此间的利益均沾机制尚未形成。相反,各环节“彼此为敌”、期望获得最大化利益的情况还十分突出。在价格机制上,新疆棉花没有很好的风险应对和抵御能力,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加大了各环节产业化发展风险。同时,风险应对机制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散、小、弱”,龙头企业不足和知名品牌不足,新疆棉花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还处在相对末端的环节。
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用好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破解成本瓶颈。面临不断上涨的成本,新疆棉花产业要坚持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综合运用。一是要尊重市场行为,尤其是要尊重棉农、有关涉棉企业和行业的市场选择;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棉花产业链建设,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等市场活动等。二是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给予棉农、涉棉企业等适当补贴的同时,重点探索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比如开展“科技支棉”活动,通过提高科技支撑力度,让棉农获得更高的收益,从而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又比如鼓励种植大户租种其他农户的闲置土地,大力推动棉花种植规模化和集约化;又比如推广机械作业,降低人工采摘率,达到减少人工成本的目的。
(二)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协调”。破解棉花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瓶颈是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把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作为核心工作。一是要加大降解膜的推广力度。地膜污染是新疆棉花种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地膜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新疆各级部门加大了降解膜的推广力度。但是由于降解膜的费用和操作问题,推广效果不能令满意。针对此,要考虑探索降解膜补贴制度,降低降解膜的使用成本。同时,有关科技推广部门还要加大降解膜使用技术推广,努力纠正传统地膜的“技术依赖”,让种植户尽快适应降解膜的操作技能。二是要积极采用良种以及相适应的栽培技术。依托国家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并普及良种;密切与专业科研院所等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区级科研资金,持续开展良种培育、更新等工作;推广膜下滴灌、高密度栽培、间作、轮作、测土施肥等技术,尽量维持土壤生态平衡。
(三)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物流基础设施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新疆棉花产业所面临的物流瓶颈将会不断被打破。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实现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一是要根据南、北疆的气候、文化、耕作习惯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对南、北疆棉花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各地、各部门的“主打”,通过产业分工不断完善新疆棉花产业链。二是要不断探索风险均沾机制,努力形成棉农、收购商、纺织企业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破解“各自为政”、“相互为敌”的局面。要推动棉农互助组织建设,加大涉棉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推进涉棉企业整合;利用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完善棉花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棉花国内、国际价格、供求等信息,降低价格风险[3]。
总之,在肯定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较大的瓶颈制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确定,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作为优化全疆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需要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张江华.新疆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污染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