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9:31
导语: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音乐;基本理念;审美;歌配舞;本地资源;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美的熏陶,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地实现。
一、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将音乐中所表达的场景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音乐中的内涵,并通过情景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感受美,进而真正展现音乐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谁说女子享清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物美,也为了展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更为了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功能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花木兰》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将学生带回到那个场景中,引导学生走近花木兰,感受当时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学唱该歌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花木兰身上的精神,而且还能让学生唱出感情,进而才能打动听者,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歌配舞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歌配舞是课下所提倡的学科综合下的产物,其实,舞蹈和音乐往往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们却一直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导致两者被孤立,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要有效地将歌曲与舞蹈结合在一起,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绣红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歌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之后,在网络上寻找与之匹配的舞蹈,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以往音乐课堂简单教“唱”的模式,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本地资源有效弘扬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引入教材之中,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我们山西地区的一些民歌带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比如将《绣荷包》《走西口》《苦相思》《土地还家》《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民歌存在的价值,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营造轻松环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生动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是音乐课改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来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而为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为了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思考故事,学习音乐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将课堂活动应用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有效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中真正展现音乐课程的魅力。
论文摘要: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执教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高中教师如何应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引发的“教学革命”。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多媒体技术能够处理数字、图形、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动画。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势必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学,对于该学科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得格外重要,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知与行的统一,以满足对于思想政洽课的教学的更高的要求。仔细分析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得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能够得以全面的提升;二是使得使得学生的政治觉悟水平、思想品德有所提高,能够更好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关于在政治课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以下几点体会。
一、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为“打铁先要自身硬。”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一是教师的道德觉悟、言行修养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的自身的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要更新,要更加扎实。只有做好这点,才能有效的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不断实践,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具有深厚学科知识的教师来说,还应该积极提倡参与实践活动,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加以提升。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研究应该积极参与,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善于总结,并勇于实践,为了更好有效推行素质教育,应该对于学科教学的好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掌握。
第二,不断学习,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目前,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相应的政治理论正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政治教师绝对不能满足于学历所代表的知识水平,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框架,而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满足政治深化改革的需要。
第三,努力做到以身作则,明确正人先正己的原则。教师应该用高尚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学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修心立品,以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的楷模,体现出教师的伟大职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以下方面。(1)举止上,应该注意处处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3)言论上,教师应该做到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生负责,即便对于某些社会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同看法,也不应该去误导学生,在学生中间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另外,教师还应该热衷做好事,使得在学生中传扬美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则依然是初中政治课堂素质教学的主要渠道。在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下,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只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对于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让学生较好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改善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运行“读、议、讲、练”的四字教学方法。所谓“读”,则是要求学生应该对于最为基本的知识进行掌握,应该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提高读的质量。还应该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下,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讲解,明白精读和读懂的区分,从而更好掌握基本知识。所谓“议”,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学习的过程,这是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该在掌握好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思维的开拓,并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观点得以充分表达和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有效培养。所谓“讲”,则是教师对于关键的重要问题的讲解,对于学生进行及时的解惑和纠偏,对于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要点应该进行重点的讲解。所谓“练”,则是应该让学生培养能力和知识巩固的环节,还应该及时对于教学存在问题进行补缺处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树,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对于不同的课题,我们应该积极思考而采取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的适用性,比如讨论式、导读式、探求式等等。应该明确的一点则是,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能够完成好传授知识的要求。同时,还应该使得教师进一步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得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也能有所提高,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关键词】规模扩张实验与实践环节实习基地学生素质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22-02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相继被扩大,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态势。具体地说,高校办学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增加和校际间学生生源的争夺,包括知名高校对优秀学生生源的争夺,这种争夺的主要动机在于对招生质量的提高,当然也包含着一种“马太效应”,同时也伴随着学(校)招生数量的扩张。一般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同样存在着对生源的争夺,其动机除包含积极地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外,也存在着稳定和扩张自己收益的因素。第二种状态是无论是知名学府或是普通院校,毕业生均存在着就业分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各类高校如何强化各个专业方向的培养水平,并如何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是我国人口规律的必然反映,也是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经。但随着学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探索、去总结。具体地说,在高校出现庞大的教学规模、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毕业生分配的难题面前,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也相伴而生。比如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与教学质量的保证问题、教学实践环节与实践质量问题、实践基地的培养与巩固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等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
一、繁重教学任务下的教学质量保证
高校学生扩招的直接现实是带来教学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作为重点院校来说,目前一般还不存在教师紧缺问题,但大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成倍增加。相对于80年代而言,目前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平均在前者的6倍左右,老师们成天穿梭于校际之间和教室之间,即使能够完成安排的教学任务,也未必能使教学水平得以正常发挥,同时也无益于老师们的身体健康,更难保证老师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之中。
对于一些高职高专或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师资的配置是不可高估的。一些学校为迎合社会需求,往往与重点院校攀比,为了显示其规模化或规模的宏大,开设了许多新的专业和课程,这就是说,凡是重点院校有的专业,高职高专或职业技术学院均有,凡是社会上新增一个新的专业,它们都将不失时机地跟上。这从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然而,专业的设置往往与学校的办学力量和水平是分不开的,与学校的设施和设备分不开的。师资从何而来?实验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对于这些学校,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外聘,从重点院校聘请兼职教师或退休教师,或是自己的教师热炒热卖,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可称得上是“拼教”,可以理解为一些教师疲于拼命地参加各校的教学,学校也拼命地为这些课程组织任课教师,由此称为拼教。这一方面影响了重点院校本来不多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我们认为,重点院校应该努力保证自身学校的办学力量,截源堵流,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用于自身学校的专业教学上,突出自身优势特色课程的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保证教师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力量、实验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上下功夫,在全国重点学科建设上下功夫。
对于一般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而言,需要严格与重点院校分别开来。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在于它的特色,也是国家成立这类学校的初衷,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培养生产生活实践中急需的人才。如果我们用“精深,广博,抓好基础,着眼未来”来要求重点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则应该是“立足生产,直接可用”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般院校应该突出抓好那些与生产实际直接相关的或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的建设,在这些专业教学上下功夫。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理工科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重点高校或是普通院校,在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现实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与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采用,目前我国重点高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比如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已经或基本达到和国外一些重点高校的水平。然而,不可置疑的是,我国高校在利用这些条件上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还显得比较乏力,尤其是对软件资源的开发使用方面还很欠缺。比如,一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中,老师们在对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的把握上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对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流于形式。通常的做法是,做一个PowerPoint或一个Word文档来进行教学演示,学生们学到的或看到的东西往往只是理论上的介绍或常规知识的引入。对于一些抽象思维很强的学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未必能够真正设计出现实中的汽车,学微机原理或计算机科学的未必能够掌握芯片的制作或架构一个系统,因为这些知识首先就需要教师应该具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教师本身在这方面就比较缺乏,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是一种形式。
对于一般院校来说,一方面硬件环境不如重点高校,而专业教师资源的软环境更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从而学生对于所学课程往往也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更是流于理论化的教学过程。这直接表现在许多高校缺少或缺乏相应的实验课程,忽略实践环节和根本上缺少实践环节,这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除招生规模扩大的客观因素之外,强化大学实验课程配置,注重实践环节和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的现状是:一些大学只顾规模的扩大,而无法顾及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完成相关的理论教学,实验环节或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因此造成的必然后果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学生投入社会之后需要重复教育或二次教育。导致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本质上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对如何加强实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和培育实践基地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值得指出的是,与师范类大学或文科院校相比,理工科大学的专业课程往往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如果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而实验和实践环节往往能够很好地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理工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直接成果表现在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应用上,比如信息技术、电子电器、汽车工程、机械制造、通讯工程等等,许多知识是现实中生产与实际生活的体现与延伸,如果不加强实验和实践过程,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与其他文科类的学生并无两样,似乎只是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而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举例来说,对于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如果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关系数据库,而且还应该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使用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对这一领域的技术有相当的认识,在教学上不仅是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涉及一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具体使用一个开发平台来展现这样的原理与实现这样的技术。对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如果只是理论上的介绍,往往学生是一知半解或者不知所云。但如果使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来演示或者在课堂上直接开发一个简单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学生将会深刻领会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把握创建关系数据库的过程。又比如,对于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它的意义,但如果在实验中教师给学生示范一个简单的嵌入式程序的编制并运行其结果,它会使学生从直接现实的过程中把握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学会编制嵌入式的应用程序,这也需要从根本上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研究创新的教学手段。
三、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是提高理工科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除了强化校内课堂实验过程之外,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参与课外实习。课外实习基地建设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高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仅未能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缺乏应有的实习基地,一些学校缺少或根本没有实习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些学校曾经有过的校办工厂往往也承包到人,考虑到安全或其他因素,这些校办工厂通常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其他企业更是如此。即使有校办工厂或企业愿意接纳学校的学生实习,往往工厂的规模和它生产的内容也与教学内容是不一致的,不能对口实习。因此一些学校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参观一下工厂,使他们知道什么叫工厂或企业,其实习内容也主要介绍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家成功的经验。不难想像,这种实习对于教学实践产生的作用的局限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级院校,按照常年的实习内容要求,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如机械制造相关课程的实习,需要与制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实习,需要与信息行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电气工程专业的实习需要与电气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否则,学生的课外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涌现出各种素质教育模式和成功的基础教育范例,成为广大中小学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但是,目前基础教育现状到底怎么样呢?首先,由于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特别是中考、高考制度日益规范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面临着在高起点上求发展的瓶颈;其次,不少学校虽然在素质教育特色建设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在应试成绩上差强人意,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培养的统一,存在困惑;再次,广大的普通中小学,特别是普通中学,由于生源起点相对较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可见,基础教育存在三大困惑:高起点与更快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矛盾、低起点与求发展的矛盾。
那么,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出路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素质教育要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原因有三:第一,追本溯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在各自起点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中学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而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遵循基础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应试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是由基础教育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第三,不管学校起点高低,都可以通过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中小学如何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公平?唯有立足基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教育创新和特色办学的新思路、新模式。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因此,努力探索基础教育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实现“奠基教育”,加强教育创新,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教育大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二、“奠基教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奠基教育”,广义来讲,是指教育应该具有“奠基”功能,始终围绕人的终身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和过程性。教育活动应该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范畴、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来说,所有教育都是一种人生“奠基”。
狭义的“奠基教育”,是指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活动,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加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等。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品德修养、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生命安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奠基教育”就是一种以夯实学生成长基础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高分、高技能为宗旨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中学如何实施“奠基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旨在为广大最普通的中学提供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思路,形成独特的“奠基教育”办学模式。
三、“奠基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
“奠基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学段范畴,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和实践模式,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那就是要重视教育的“奠基功能”。
学校在办学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以及教育教学任务和策略的安排和实施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基础性的特征。
2.发展性
教育不是孤立和静态的办学行为,应该是与人的成长和发展相适应的影响活动,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阶段,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要科学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独特性。它要求中学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也就是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奠基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3.全体性
这是基础教育特点和素质教育理论最基本的要求。古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就包含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说明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即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奠基教育”必须为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4.全面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奠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古人讲“六艺”,注重的便是全面发展。在国外,美国教育强调动手实践、团体协作和交往能力的培训。仅一个芝加哥大学就培养了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之最。法国和俄国是公认的数学大国,他们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奠基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面面俱到,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不是每个学生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潜在的天赋能够发挥出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发他的兴趣,因势利导,帮助他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特长鲜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优秀公民。
5.可持续性
首先,学校办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持续性,体现阶段层次性,能够不断提升、深化,促进学校不断发展,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标准甚至示范学校;其次,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应通过“奠基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学生培养的可持续性,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奠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奠基教育”的内容涵盖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身体素质与学会健体、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生命安全与自救自护、创新精神与学会合作等方面。
从学校层面来看,“奠基教育”的内容应该既能适应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公平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行优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个性鲜明的合格公民,把起点普通的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大面积提升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普通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效益。
五、中学教育阶段实施“奠基教育”的意义
1.理论价值
第一,“奠基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中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其教育策略、教学策略、评价策略都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奠基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论的一种创新策略。它重视教育公平化和优质化,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新的中学教育策略。
第三,“奠基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本质特征新的诠释。它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手段和评价等的要求,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更加注重素质、方法、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第四,“奠基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实践思路。它关注并践行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奠基教育”的核心教育手段进行探索,让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
2.实践价值
“奠基教育”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是针对现行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现象的一种探索,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奠基教育”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普通学校确立科学、正确的办学定位,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办学理念上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才不会在分数竞争的怪圈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第二,“奠基教育”的策略思想强调素质和能力奠基,强调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学校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形成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第三,“奠基教育”的核心是要面向全体、着眼发展,同时强调、发掘潜力、培养特长、张扬个性等,这有助于学校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推进特色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奠基教育”体系重视通过素质教育建设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有助于学校彻底摆脱对高分生源的盲目追求,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更好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相应的方案,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与目标
1.1 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能促进这种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1.2 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整个时代的呼唤。为此,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3 推动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 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 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 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特色,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并做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对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虽然中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全国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思想、文化的千差万别,使得素质教育改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在地域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多数学校只是形式上应付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的改革方案,但实际上仍以应试教育为本,以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年龄老化,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轻教师,音、体、美、德育、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等现象广泛存在。同时,在硬件方面,校园设施陈旧落后,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设施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在硬件条件方面相比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合理
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大量存在,许多中小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且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普遍存在溺爱、放任、严酷管教、体罚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且大部分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种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2013年,在山东农村一所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小明和小东在课余时间玩耍,小东不小心将小明的手夹到,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无大碍,但小明的家长却经常去学校里闹,要求赔偿,最终事情以老师赔偿2000元告终。由于家长的溺爱和放任,本身道德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学生养成了大量的坏品质,老师之间也形成了不敢教,不敢管的气氛,当然这是少数,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受家长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应该在村里通过海报广播等途径宣传有意有利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副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身身心还未成熟,自制力低下,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放任自流,造成了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不认真学习,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行为,这是目前农村素质教育改革主要出现的副作用。
二、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的反思和展望
目前,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积极寻求改进方法,来攻克当今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
(一)改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广泛征询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考虑学生,家长的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益的改进和调整。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软硬件条件
国家需要大力提倡和引导杰出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师范生到广大的农村去工作,缩小城乡教师薪酬待遇差距,并且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三)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落后,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大量的讲座、宣传杂志、广播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并且进行后期跟踪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利用素质教育平台提升自我
【摘要】
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科素养 演绎思维 归纳思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情。但是,素质教育的涵义和根本口的是什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症结性问题在哪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或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1 “素质”的学理意蕴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人牛而有之、先天赐予,这是多年以前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赋予它的惯有解说。《现代汉语词典》解:“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或心理学所指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性的先天特点。《教育大辞典》解:素质,即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冈素;公民或某种专业人才的基本品质。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永恒的,但具体内涵则应是发展的。素质,从其总体构成看,应该包括自然性的素质(如先天的遗传)、通识性(普遍的)的素质(如社会公德)、专业性的素质(如医生、律师、艺术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从学理意蕴看,素质首先是一种基础。“素”的本意就是本色,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基本要素和元素;“质”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质量。落实到人的身上,素质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做人、做事、交往、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这些基础性的成分既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能否顺利地完成面临的各种任务,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终生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素质是一种条件,表现为一个人经过学习而具备的能够顺利完成既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条件包括先天赋予的生理条件、正常的智商及生理解剖结构等,亦包括经后天教育和努力而形成的符合工作需要的各种基本素养。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它包括学生的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教学实践中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其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素质教育中教师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呢?
2 素质教育重过程轻结果
素质教育宏观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穿插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同学科,不同科目有不同的穿插方式。如化学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要强调重过程轻结论的实验操作方法。教师只把所需要的实验用品提供给学生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为了某个结果,学生需要动脑、想办法、也许结果可能不尽如意,但学生会回过头来核实错误出在哪里。为了进一步发现问题、规范地进行操作,学生会更认真地去观察、去比对思考、去动手查资料。实验结束后,学生觉得很充实,从头到尾由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去验证理论,养成科学的实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客服了以往教师准备所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并规范操作步骤,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是表面化的演练过程。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目前,有好多学生已感到高中阶段信心的紧迫性,觉得努力学习了,可是收获甚微。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对每个知识点不求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十分重要,教师要传授给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很少翻阅名人传记、《读者》等有启示性的文章,教师应该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以启示,或以优美的短篇文学陶冶学生情操。我曾多次用“智慧背囊”的小短文给以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启示,如“一分钟”、“禁门”等。培养学生学习时以高效、用心、不做假为主,提高速度、准确度并增强信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 以文教化,学会做人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考试 终身体育
一、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
1.素质教育
我国高校进入教学改革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以往的培养模式。因此,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所提倡的理念,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经过多年不断改革演变的,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统一培养人才的观念,更注重多层次地培养人才,我们现阶段体育教学强调的不是灌输和说教,而是让学生具有主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把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参与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健康质量,做有素质的人才,这些理念都是高校办学所追求的,也是体育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
2.高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师往往分不清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总是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别开来,认为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事情,与高等教育无关。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是专业教育,但是在整个体育教学中也要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贯穿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其实,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实现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巩固,高校体育教学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终身体育运动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学现在是面向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向着健身教育方向转化,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考试改革
我们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考试的研究,发现在我国高校中体育考试以术科技平和体育理论考试两种方式并存。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体育课的课时量较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础,始终是以传授学生运动技能、运动方法为出发点,导致学生上体育课就是学体育技能,体育教师没有时间给学生介绍体育基本理论、体育本质,学生对体育的基本规律、运动原理不是很了解。这样的体育考试模式,往往造成学生体育技平分数较高,体育技能掌握得较好,实际上对体育运动掌握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对体育的基本功能认识不清楚。通过对我校大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一半以上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上体育课、学习体育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对大部分所学习的体育项目的运动原理不是很了解,对于什么是科学体育锻炼没有概念。学校有为学生进行体育理论学习,但是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掌握体育相关理论。主要原因是体育课时量总体上有限,体育课程考试以术科考试为主,教师和学生都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运动技能讲授与学习上,容易造成为了应付考试进行体育锻炼。以术科考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容易造成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很容易通过考试,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总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才能达标,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倦感,产生错误的思想,不利于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推广。因此,高校体育考试要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完善。
1.改革术科考试的评定方法
以往高校体育考试注重的是以高、远、速度等衡量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考试评价方式,往往会出现学生一味地追求运动技能,不注重对运动的本质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体育考试上可以在技术、技巧方面着重考查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对于这几方面都掌握的学生可以认定成绩合格。我们在考试评价上进行改革,有利于学生在平时体育课堂上认识体育的本质,学习体育运动原理、体育技术,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譬如: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教授学生一些体育裁判法,让大学生对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加深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了解,不间断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2.理论考试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体育理论考试改革应该注重多层次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只是对体育技能的专有名词、概念等进行考核,在体育理论考试上进行试卷的设计,注重结合平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和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两方面。可以在一张体育理论考试上进行基础部分考试,这一部分可以是本课程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另一部分试卷内容可以设置成为比较开放的试题,例如:可以设置一些体育本质、体育锻炼的目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题目,这些题目是比较开放式的,需要大学生平时积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我们所强调的体育评价方式,是要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让学生真正对体育锻炼感兴趣,掌握一两种体育健身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长期从事体育锻炼。体育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也是督促他们学习的一种手段,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注重体育理论的学习,是让他们了解体育的本质,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使体育教育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何红亮.高校体育考试改革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
[2]王树宏.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