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

时间:2023-09-12 17:09:33

导语:在医学技术学科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

第1篇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我市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学科技术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旨在进一步调整重点学科建设布局,与国家人口与健康重点发展方向接轨,从本市防病、医疗的重点领域和急需加强的学科领域着手,在本市医疗卫生单位有重点地选拔一批学科作为市医学重点学科,并选择一部分学科作为重点后备学科加以建设。

第三条医学重点学科是指在我市范围内,该学科在技术水平、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培养和科室管理等方面处于明显领先。医学重点后备学科是指尚达不到重点学科建设条件,但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及发展潜力的学科。

第四条列为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申报、立项,经过3年一轮的重点扶持和建设,力争造就几个在宁波市内有影响力的具有明显优势的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通过三年的扶持和建设,经评估为优秀的,列为下一轮的重点学科。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对象

第五条申报重点学科的基本条件:

(一)建设目标必须对人类的健康促进和提高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重点学科总体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达到本市内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先水平,社会反映情况良好。

(三)该学科必须已列入本单位的重点建设计划。

(四)重视学科的内部管理,已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完善。

(五)学科带头人必须取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副高在50周岁以下,正高职称在55周岁以下。

(六)学科带头人近五年来在本学科领域内获得过县局级科技进步奖或县局级以上立项课题(排名前二位)。

第六条申报对象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三章评审与立项

第七条学科申报采取学科申请、单位遴选、择优推荐的方式。申请者填写申请书,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核后上报至市卫生局。

第八条学科评审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的原则,实行专家评审制。市卫生局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综合评定后确定建设对象,每个重点学科最多确定一家承担单位。

第四章学科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对列入局级建设计划的学科:

(一)由市卫生局与其承建单位签订为期三年的建设合同,承建单位应根据入围学科的建设目标,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所在单位应在经费、设备及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学科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二)学科带头人调离单位或因故离开本学科组1年以上的,由学科所在单位15天内向市卫生局提出更换学科带头人的申请并经市卫生局审核后确定。未报告的,发现后取消该学科建设资格。学科建设中发生因其他原因无法完成计划合同等情况的,应由所在单位向市卫生局报告,终止其建设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退还建设经费。

(三)建设单位每年11月底须向市卫生局报送年度学科建设实施情况和下一步建设计划,并按需随时报告重点学科列入建设计划后的发展情况和动态信息。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进行年度考核评估,建设结束后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学科建设进行终末考核验收。

第五章经费管理

第十条学科建设单位设立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经费主要来源为各类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经费及单位配套资金。

第十一条市卫生局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申报列入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后备学科予以经费补助。

第十二条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建设经费应专项核算,专款专用。按照有关财务规定,学科负责人在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监督下使用。

第十三条对获得重点学科建设的承担单位,局建设期内补助一个学科总计30万元,重点后备学科减半补助。各单位必须以不低于1:2比例予以配套,确保学科建设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对列入市级的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分准入评审、年度评审和终末期评审。根据评审情况分年度核拨补助经费。

对获得宁波市级以上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重点扶植学科等,建设期内分别按相应资助经费1:1配套补助。对同时获得市、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学科,按高一级部门的标准给予资助经费。

第六章考核与评估

第十五条学科建设考核评估主要是对完成的科研、临床、学科队伍建设等工作业绩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学术方向、队伍建设、学术水平与影响力、仪器开放、科研业绩、临床技术服务、学科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经费使用、学科诊疗环境、科室布局等。

第十六条学科带头人考核主要是对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的考核,包括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统领学科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科研业绩、临床技术服务能力等。

第2篇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学科即教导或教育的一个分支,学习知识的部门,一种教育方面的教学艺术。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将学科竞争力定义为“学术机构作为竞争主体在争取有关学科发展的优势地位上所具有的资源利用能力”。学科竞争力可以体现为不同高校之间在某同一学科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该专业学科所拥有的科研实力及工作素养的集中体现。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并无一个确定的概念,一般学科根据自身情况及特点诠释并加以阐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脱离评价主体容易空洞,所以笔者在此尝试对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加以解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将对学科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一系列指标构成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有机整体,其根本目的在于评价学科发展的程度并借以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进步。对学科竞争力进行评价,可明确自身的竞争力状况、所处的竞争地位、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都对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了竞争力排名研究,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竞争力评价、复旦大学的医院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等。但国内现有医学二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学科选择、指标建立和权重设置等方面并不完全适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实际情况。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的评价指标均为国家级(国家级优秀教师、是否为国家级创新团队等),相对我校附属医院发展水平起点较高。因此,有必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指标体系,指导促进二级学科发展。

2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目前,学科评价主要是指对一级学科整体水平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其方法也可应用于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科学评价的兴起,学科评价作为科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国的实际工作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2.1国外医院学科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国外学科评估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5],最早应用于教育领域,逐渐广泛应用于卫生及其他领域。国外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综合排名相当于大学评价,专业排名相当于学科评价,其评价方法均采用指标体系法[6]。各专业排名指标略有不同,一般包括质量评价、学生素质、教师资源、科研活动等一级指标。瑞士是由政府成立评估机构对医院进行学科评估最早的国家[7]。通过学科评估,推动医院学科发展,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质量,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诊疗信息。美国是由民间组织的评估机构对医院学科进行评价,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学后教育鉴定委员会下设的专业鉴定团体委员会,它是全国性的、非官方性的评价机构[7]。英国《卫报》(TheGuardian)的专业排行指标体系共由8个指标组成:guardianteachingscore(卫报教育指数),teachingassessmentscore(教育评估指数),spendperstudentscore(人均学生花费指数),student∶staffratioscoreandnumberofstudents(学生∶雇员指数比例及学生总数),jobprospectscore(就业前景指数),reputationscore(名望指数),valueaddedscore(附加价值指数),entryscore(毕业比例)[6]。欧美发达国家学科评价有政府出面组织的,有民间组织评估的,也有媒体借助自身影响力建立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促进了医院或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我国主要由高校研究机构来研究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多样,是我国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2.2国内医院学科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国内专业排名采用指标体系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体系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浙江大学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科评价排名,南方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军事医学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制定的高校护理学科竞争力评价指标等。目前国内对医院临床二级学科的系统评价鲜有报道,但相关工作一直都在开展。例如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医院临床重点学科评估工作,在北京、浙江、江苏、四川、深圳、无锡等省市相继制定了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各个地方的指标体系有较大差异,评估指标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立足各自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者根据不同地域特点,不同单位、机构的需求和要素建立了许多的学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具有特色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2.2.1针对军医大学基础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吴慧媛[8]向本领域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研,用德尔菲法,依据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对所需评估项目的判断依据对每位专家进行加权,将得到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人才支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运行支撑能力>教学水平能力。

2.2.2针对护理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陈慧、段志光[9-10]针对护理学科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2008年,他们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对37位本领域专家进行了两轮调查问卷,通过运用综合评判法中的加权法和加成法构建综合评判模型,最终获得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在5个一级指标中,学术团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支撑条件。鉴于护理学科本身的良好发展及重要性,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办将护理学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11]。

2.2.3针对生物医学科技竞争力的研究

薄晓明[12]在研究时除了采用一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所通常采用的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德尔菲法、综合评价法以外,还采用了指标分解法和专家会议法。其结构大致为构建雏形、建立体系、确定体系、验证体系、讨论与展望。所得研究结果为科研平台(学科、学位授予学科、实验室、科研设备)>科研投入(人力投入、经费投入)>科研产出(论文、著作、教材、发明专利、获奖、学术交流)>科研效益(效益水平)。可以看出,薄晓明主要是从科研角度分析和评价科学竞争力。笔者认为,科研成果固然可以显示一个学科重要程度,但科研团队、人才培养等软实力同样不宜小觑。

3医学二级学科竞争力主要评价指标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支撑和提振学科竞争力的要素应该定为主要评价指标,目前较为适合医院发展的医学二级学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科研投入、支撑条件、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5大指标构成。

3.1科研投入

在众多资源之中,人才应当处在关键地位。学科竞争力是衡量其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学科的发展其内在因素是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人,人才这种特定资源是构成机构科研能力及实践水平的切实基础。将团队成员中有多少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以及科研骨干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也并不稀奇。除此以外,科研投入还应包括每年获批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经费,院系建设经费、设备采购及更新经费都应列入科研投入项目中。医学设备价值高,更新缓慢,但是科学研究是建议在严密的观察分析之上的,而这又必须依赖先进的仪器设备,所以,十分有必要将设备仪器的采购经费列入科研投入之中。

3.2支撑条件

支撑条件指二级学科在平时工作和科研过程中的物质基础,有精密仪器、尖端设备,才能够支撑更加复杂以及极其细微的操作或实验。这些条件包括了实验室(国家、省部级各类实验室)、科研设备(可以用设备价值折算)以及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二级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等政策和教育价值。除此以外,机构是否拥有整套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制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应当指明的一点是,之所以将经费投入和科研设备分割开来是因为其有本质的区别。科研设备是科研单位已经购置的,可以产生效益,但是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价值逐渐变低;经费对于设备的投入意味着新的设备购置,是一个长期计划,对未来的科研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3.3科研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变化以及现实需求,及时调整学科方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并努力推动技术进步。所以,科技创新、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不可避免地成为衡量学科竞争力的标准之一。科研创新指标应包括论文产出量(科技论文及会议论文)、个人著作、教材、发明专利及获奖数量,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数量、论文影响因子都应当是科研创新指标中考察的一部分。

3.4人才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校的本质需要就是教书育人,机构的教学成果可以较为直接地显示出对于未来医务工作及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发展起到的帮助,人才培养的成果与否可以凭借机构在本领域内拥有的导师团队,本科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生数量等。医学教研单位不仅肩负了科研和治病救人的任务,还承担了为国家未来的医疗事业贡献人才的重要责任。

3.5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方向,使研究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跟踪前沿热点,较为快速地将资源调整到需要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这直接关系到未来成果的价值。学术交流对于同行之间隐性知识的沟通,对于推动本学科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4评价与展望

第3篇

[关键词] 护士;重症医学科;职业倦怠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79-03

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重症医学科护士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1]。2005年就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2]。欧洲两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护士比例约为25%,并逐年呈上升趋势[3]。高工作疲溃感不仅给护士带来身心的痛苦,也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造成医院财政收入的损失[4]。“优质护理病房”概念实施于临床护理以来,高强度的基础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更加剧了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因此,为了解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对本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调查福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的85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3名,护士66名,均为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23.9±4.0)岁;护理工作经验3个月~10年,从事重症医学护理工作时间3个月~6年,平均(2.34±1.63)年;文化程度:中专学历名11名,大专学历59名,本科学历15名。其中,工作3年及3年以下护理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49名,3~1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36名。

1.2 方法

1.2.1 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alasch burnout inventory,MBI) 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衰竭(EE)量表有9道题目,总分54分,19~26分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分量表有5道题目,总分30分,6~9分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个人成就感分量表有8道题目,总分48分,34~39分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感[5]。量表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7点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此量表经过测试,同质信度Cronbach's a=0.738,分量表中情感耗竭为0.858,去人格化为0.761,低个人成就感为0.75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6]。

1.2.2 临界值以情感耗竭分数≥ 27、去人格化分数≥ 8、个体成就感分数≤ 24为标准。参照李永鑫[7]提出的综合考虑职业倦怠3个因子的方法,把各个因素的影响整合在一起,纳入到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中,即将受试者的倦怠程度分为4种:(1)零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3个因子的得分都低于临界值;(2)轻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1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3)中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某2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4)高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3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本研究认定轻度倦怠为正常人群,中,高度倦怠为职业倦怠人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2.1 2012年7月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情况

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衰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见表1。

2.2 2012年7月调查中低中高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低年资组一年前后倦怠人数比较,低度倦怠人数明显减少,而中高度倦怠人数增加16.32%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年资组两次职业倦怠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

表1、2结果显示,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耗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低度倦怠护士15例,占17.64%,中高度倦怠护士70例,占8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由此可见,重症医学科护士倦怠感以中度倦怠居多,职业倦怠严重,值得关注。ICU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与普通病房相比,患者病情重变化大,护理垂死和死亡患者的概率大,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技术性、专科性比普通病房强,患者自理能力差,劳动强度大。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负荷下,需要将精力更多地用于熟悉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而忽略了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产生倦怠感。职业倦怠感不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 而且会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同时影响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对自己、他人、组织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8]。因此,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在提高科室护士护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开展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学习,宣扬护理工作的崇高目的,做好护士的心理建树,以提升护士的职业热情,从而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感。同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更人性化的排班,定期组织缓解压力的户外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来缓解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

3.2 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加重程度高于中高年资护士

表2结果显示,3年及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感程度上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人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年制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由于新护士工作经验偏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还要常常面临突发事件,并必须快速做出反应,这些加重了新护士的心理压力[9],更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同时,重症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收治的患者以病情复杂、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时常送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已死亡或濒临死亡;死亡作为一种刺激源造成的情感反应易使年轻护士产生焦虑心理,加重职业倦怠感。因此,年轻护士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前,护理管理者应该对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做好评估,挑选能适应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进入重症护理部门;还应积极组织有关重症护理相关知识和成就的培训班,使年轻护士充分了解重症医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身到重症护理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3.3 减轻或消除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在重症医学科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护士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提供给患者的服务质量[10]。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这就更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上,更需要重症护理的护士拥有更多的精力和耐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减轻重症护理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尤其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的新一代护理人才中。因此,无论是护理管理者还是医院都应该对重症护理相关部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重症护理的质量,提升重症护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继平,王爱军.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8):1-4.

[2] 王芳,袁桂枝. 护士工作疲惫感及其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5,20(18):74-76.

[3] Merouti E,bakker AB. A model of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st nurs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0,32(2):454-464.

[4] 余华. 护理工作疲溃感及其研究进展[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870-871.

[5] 陈素坤. 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7-217.

[6] 冯莺,骆宏,叶志弘. 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77-479.

[7] 李永鑫. 三种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4-76.

[8] 陆昌勤. 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8.

[9] 张桂兰,马慧. 浅谈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6):645-646.

第4篇

关键词:完善 康复项目收费 建议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由于康复医疗学科起步较晚,现有的康复诊疗项目收费存在诸多的缺陷,目前康复诊疗项目的收费也一直维持在刚起步阶段的水平,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康复设备的推陈出新,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现有的收费标准已经完全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甚至极大地阻碍了康复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亟需对当前的康复项目收费标准进行完善?。

一、建议新增大型设备的收费标准

康复医学科在最近10年中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康复设备都是国际、国内首创,如上、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Valpar职业康复训练及标准化评估系统、三维步态分析仪(Primus RS康复系统)、多关节等速治疗仪等。这些设备是康复诊疗的必备设备,也是国家对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所要求的必备设备,其临床开发应用也是当今国际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为功能障碍患者的智能化康复治疗开辟新的道路,这是我国康复工程学上的是一个新的突破。同时这些大型康复设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也将趋于广泛。当然,医疗技术的发展终究必须以服务患者为依归,但目前这些大型进口康复设备没有医疗收费目录可以进行参照收费。由于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的收费问题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从而影响到医院无法正常开展这些新技术、新项目。

二、建议调整原有的康复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

(一)提高部分诊疗项目的收费价格

以红外线治疗项目为例,需要使用物理治疗设备红外线治疗仪(设备价值5000元),一名专业理疗师每天满负荷操作8小时(平均每日人员成本500元),20分钟完成治疗操作,此项目购买设备的资金投入量不大,但人力成本就达到了20元左右,再加上设备修理费用,另外还有水、电、煤等日常固定耗费,合计总成本就达到30元左右,现行收费标准仅5元。收费与成本的差别如此之大,无形中提高了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运作成本,也不利于康复医学的发展。

(二)调整部分诊疗项目的收费计价单位、训练时间

以运动疗法为例,训练时间45分钟,收费10元,但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一般都是给病人训练20分钟。在这医疗资源供需不成比例的时期,为了让更多的病人能够接受康复治疗,同时也是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因为即便是正常人也是很难在设备上训练45分钟,康复患者更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治疗,医务人员也因体力的原因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就大大影响了康复效果。如果能改成20分钟的治疗时间,工作人员就能交替轮换进行与病人一对一的治疗,这样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部分诊疗项目因采用不同方法或设备进行分析治疗,建议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有些评估是需要机器的,有些评估徒手就可以评估出来,收费标准应有所不同。比如说步态分析检查,收费每次10元,可以直接目测评估,也可以借助最先进的六座式红外摄像头步态分析仪测量评估(设备价值250多万),还可以借助二维红外摄像头分析仪测量评估(设备价值10多万),科技含量不同,收费标准自然也应该不同,但目前收费标准中没有针对此种情况给出相应不同的收费价格。

(四)丰富部分康复诊疗项目的项目内涵、除外内容

以中频脉冲电治疗项目为例,治疗中需要使用四对电极片成本共计28元(每对价格7元),现行的收费标准为每部位8元,除外内容中并没有注明此电极片可单独收费,项目内涵中也没有列入其包含内容,这就成了各家医院在实际收费中的困扰之处。如果收取电极片的费用,就会违背合理收费、不分解收费的物价收费原则,那么医院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要考虑是否要开展此项目,也是阻碍了康复医学的进步。显然现行的收费标准在当时制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的这一点,从而造成了如今医院经济效益与医学发展两者不能兼顾的局面。

(五)建议康复诊疗项目的收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之内

第5篇

【摘要】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实验室,是为广大基层医院检验科输送合格高素质,满足新形势下临床检验科发展需求的唯一场所,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高低。因此新形势下探讨如何改革现、创新现有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临床检验科对人才的诉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 检验专业 检验科 改革创新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又与循证医学关系密切的检验科显得尤为重要。医院检验科提供的各项化验检查的结果将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客观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推广,释放了大量的医学需求,各家医院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的业务量和工作量激增。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作为为基层医院检验科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临床检验科对人才的诉求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够培养出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所需要的检验人才,就必须不断改革高职高专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教学模式,现就以下几点改革与建议进行探讨。

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BM)近年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兴起。循证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循证检验医学,是检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是新世纪检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将改变检验医学的现状,而对循证医学检验带来的挑战。为此作为培养检验人员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实验室,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循证检验医学就是按照循证医学“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基础”的原则。循证医学要求今天的检验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检验方法的评估、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以及检验结果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而对循证检验医学带来的挑战,检验人员要有循证的意识,不仅注重检验技术的提高,更应该善于发现和提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利用循证医学的现有成果,并积极开展循证实验室的医学应用研究,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检验结论,即最佳医学检验“证据”,切实使检验医学为临床和患者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循证意识,检验医学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义的医学应用技术科学,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实践循证检验医学将会把检验医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境地。

2.医学实验室体制发展的综合化模式

现代医学已成为一门建立在实验检查结果基础上的实验性学科,现代医院检验科已成为广泛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呈现高度综合趋势。对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知识量、操作技能、计算机水平等各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往往一人多岗。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要求,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模拟医院检验科,建立以功能相同、学科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室。长期以来,各学校的单一性实验室常常各自为政,成为“小而全”的格局,以致造成结构相似、功能雷同、重复建设、人员冗多,资源无法共享,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建立起职业思维与习惯。虽然各地的实验中心如雨后春笋班纷纷建立,但真正高仿真的已医院“检验科”模式的实验室还很少。因此作为为基层医院检验科输送人才的“造血单位”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3.医学实验室认可

2003年2月,ISO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成为医学实验室认可的专用准则“医学实验室”在ISO15189国际标准中的定义为:以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现代医院检验科的认证工作已迫在眉睫,为适应未来认证工作的需求,在我们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技术方面。IS015189对检验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检验工作不仅仅是接受标本发出报告这样简单的内容,还要对患者的诊断、治疗起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上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的变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②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的生命。IS0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适当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从临床那里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校期间,在我们的每一次实验课中都要让我们的学生树立质量概念,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时刻牢记质量无小事的概念。③服务意识。当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已使得检验科不再是微不足道的辅助科室,临床检验的各项数据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诊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检测成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检验医学越来越来越凸显起在临床上的作用,向IS015189所描述的“以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日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为健康人群的体检做出正确的评估。

4.提升网络教学与管理

第6篇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然后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医学检验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带来观念的变化

 

“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使检验学科建设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化仪器的应用和标准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结合,多数人认为译名为检验医学较为合适,因为这名词说明此学科和医学活动紧紧连在一起。使检验科工作任务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基础上更应结合临床。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它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长期以来,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以纠正。

 

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这个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基础医学的发展及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更多地、更直接地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指标,如何将这些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能合理的选择实验,正确的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如何恰当的收集与运送标本,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从临床上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等,都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不难看出,检验科的知识结构、人才构架[4]、学科发展方向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在要求我们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的同时,具有更多的临床知识,成为新世纪的“临床型检验人才”。

 

2循证检验医学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的新概念逐渐引入医学领域,不断发展,日趋成熟,成为一种医学实践的新模式,是一门新兴临床学科,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5]。循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找到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评价新的仪器、项目,使检验医学的各种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解决现代检验诊断面临的挑战,循证检验医学将推动现代检验医学向前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和循证医学对于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检测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与临床诊疗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实验指标作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而这些实验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应用价值又需要通过循证医学客观的评价。循证检验医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估临床检验技术是否准确、可靠、安全、经济、有效,以提供最佳的检验证据,协助临床医师做出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决策。循证检验医学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决策依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实践意义表现为:①适应卫生经济学要求,采用循证医学模式,对常见疾病的检查项目采取科学合理组合,选取可靠诊断指标,剔除不合理或对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无重要价值的检验项目。②根据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可靠结论,不断制定或修改实验室和临床诊断标准,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实验室检验效率。③米用循证医学模式对目前使用的检验项目重新评价其临床价值。

 

循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找到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评价新的仪器、项目,使检验医学的各种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解决现代检验诊断面临的挑战,循证检验医学将推动现代检验医学向前发展。

 

3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仪器应用

 

现在全国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快速提高[7],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进口仪器和试剂的应用。当然,适当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会推动我国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也自然地带动了生物信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高通量检测方法(highthroughputtesting)的诞生[8]。高速DNA测序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使得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能够尽早完成。基因芯片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和蛋白组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实验室自动化,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办法,进入这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全面的检验操作技能和仪器维修、维护能力,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检验医学往往采用最新技术进行TLA,对实验室进行重新改组,将原来检验科亚科室如将血液、免疫、临床化学合并为一个包括多门亚学科的大型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要求工作者有比较广泛的专业基础和管理上的知识,例如如何安排好合理的工作流程,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分析大量的标本以及能在最短时间将报告发到有关医师和患者,总之,随着全实验室自动化的出现,检验人员必需改变传统的观念,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其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检验医学今后的发展水平。

第7篇

1医学工程科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把临床医学工程作为一个学科看待,同医、护、药并列为专业学术组织,但只有少数医院医学工程科建设走在前面,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工作内容也向临床渗透,开展质量检测、预防性维修、科研、教学等。大多数医院医学工程科工作内容还维持在采购和事后维修水平。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保障部门,在以医疗为核心的医院内部,其学科地位和技术人员待遇始终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提高,同时,工作模式单一、设备采购及维修工作被动等自身劣势也不同程度存在。面对医院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医学工程科必须迎接新挑战,完善自身工作职能,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对医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医学工程科发展需要加强的方面

2.1明确自身职能定位

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院综合实力的增强都在不断促使医学工程科的职能发生变化,纵观现代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发展,其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设备的采供及日常维护和维修,伴随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颖的管理模式不断应用于医学工程科的实际中,促使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能已逐步拓展到如质量控制、计量管理、医院工程与设备电气安全及使用培训等诸多领域,如此才能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为医院医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加强沟通协作

作为医学工程部门人员,必须注重与医院其他部门的沟通,深入到科室、病房。尤其是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必须彻底改变“你坏我修、你要我买”的被动局面,定期下科室检修医疗设备,巡查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经常与设备直接使用人员交流。根据临床科室的工作现状、医院的发展方向、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医院应该开展哪些适宜技术,引进哪些相关设备。同时,充分利用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设备的缺陷和不便之处,拓展对医疗设备改进的思路,以此创造医学工程部门的科研成果。

2.3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障医疗安全

现代社会因设备使用不当或设备故障导致的医患矛盾案例不断增多,作为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部门,必须对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同样要有风险意识,在认真做好设备日常维护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应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和计量检定,确保医疗设备在应用于患者医疗过程中能够运行安全、测量准确;同时,以完善的管理制度指导自身工作的各个环节,尽量减少因为医疗设备突发故障或测量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

2.4加强学科建设和自身学习

医学工程部门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对于维修、采供职能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对于科室的人才梯队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引进、培养年轻人才;另一方面医院应适当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职称待遇等问题的解决,延长富有管理、维修等专业知识人员为医院服务的时间。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应用于各类先进医疗设备当中,加强自身学习一直是每一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同时医院也应当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尽量多的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外出进修学习的人员,不但要做到学以致用,还要学以致教,从而以教促学、以教严学。这样才能拓展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层面,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增进对彼此工作的了解,形成工作的交叉性、互补性,不断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2.5维修工程师向临床工程师转变

第8篇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继医学基础教育后,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初级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毕业后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实行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一般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2~3年),培训对象参加本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学习有关医学理论和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成为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住院医师;第二阶段(2~3年),为专业定向培训,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定向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临床专科工作的各种技能,能担负住院总医师工作,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是对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全科住院医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支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主力军。培训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业务培训和全科医学理论等培训,一般四年为一个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为理论学习;第二阶段(33个月)为医院轮转:第三阶段(12个月)为社区实践。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后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经验,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培训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对医学教育这一特殊的、必要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各地区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没能按照各专业学科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统一的人才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由于培训体制的影响,缺少行业的权威性认定,评估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质量不统一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人事制度上,虽然设置了全科医师系列职称,但没有具体的细则,使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

(二)培训对象概念模糊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的缘故,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医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级医院,在选择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时还存在着盲目性。例如,一些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为主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住院医师,也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引起住院医师培训流于形式。

(三)实践环节不扎实

毕业后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临床能力培养的培训,部分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医院后,没有机会接受严格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例如,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无法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临床相关科室轮转培训,从事全科医疗的住院医师由于本单位人员不足,医疗工作无法脱身,难有机会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虽然卫生部制订了临床基地管理办法,但对基地的管理、评估没有制度化地进行,临床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管理不规范,带教指导医师缺少严格规范的培训也影响实践培训的质量。

(四)培训经费问题

毕业后医学教育均在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单位的最初4~5年里进行,一般医疗单位没有专项经费,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卫生院,经济压力更大,而政府又难以提供全部的培训经费。经费难以落实,给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许多内容需要到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更是矛盾的焦点。

三、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

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中,法制和行政手段是核心,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运行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具有强制和约束力量。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要运用法制和行政手段,以保证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培训的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使培训的每个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毕业后医学教育应该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明确界定培训对象,营造教育支持环境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参加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每个住院医师应有的权利,也是必须经过的教育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分别是对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住院医师和从事其他临床二级学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根据所从事的二级学科不同,分别进行严格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二级学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同时,必须建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例如,要建立全科医师专业设置和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的具体条例,使进入不同培训的住院医师有奋斗目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三)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科学研究,寻找适合我国医疗模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及相关学科整合的综合教育,因此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必须根据医学教育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加强科学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后医学教育不仅在医疗实践方面,而且在理论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才能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同时,要围绕培训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培训基地的标准与认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制定政策、计划和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基地的带教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熟悉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培训对象,完成培养计划。

(五)增加投入,保证经费

第9篇

1现状分析

1.1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状况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被赋予更广阔的内涵,更强调把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个体预防和适宜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百姓行为意识,把相关知识传授给百姓。各级政府部门间、卫生部门内部合作和社区参与,在多种场所开展健康促进。人群健康是新公共卫生的目标,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仍处于转型期,学科多数为传统的公共卫生模式,重点仍停留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传统公共卫生概念下的学科。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等新学科逐步受到重视,但还有一些学科如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卫生信息技术学、卫生监督学等还没有给予重视。

1.2本市公共卫生机构

上海市承担公共卫生科研、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单位包括:市级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区县级单位(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本市的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及上海职工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1.3本市承担公共卫生防治任务主要单位的学科情况

承担本市公共卫生防治任务的主要单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市肺科(职业病)医院,近年来注重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竞争力,初步构建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稳定的学科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3.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年成立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原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组合建立的,是组织实施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及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传染病、慢性病等预防控制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艾滋病防治研究方面,建立了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行为学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内外先进检测手段,构建相应实验室;开展了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艾滋病防治研究。市艾滋病研究中心,承担了本市102家艾滋病实验室质控任务及全国8个省市HIV耐药检测,是WHO HIV耐药网络实验室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研究,并与美国全球临床病毒药物试验实验室、NIH等合作,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知名度。在慢性病防治研究方面,糖尿病社区防治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形成一定优势。牵头承担了市卫生局重大项目《糖尿病社区防治适宜方案研究》,建立了大样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肿瘤流行病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肿瘤蛋白质组学及癌症早期诊断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进展,申请了专利。病原微生物学是市医学重点学科,储备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全国预防医学领域具有优势。

市疾控中心自评各学科居全国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水平,其中艾滋病防治、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结核病防治居更前列。中心54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113人,占20.8%。8人次在全国学术团体中担任副理事长职务。中心确立了以疾病危险因素评价、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治适宜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病原微生物重点学科建设,并致力于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学科建设。

1.3.2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是上海行使卫生监督职能的执行机构,从原市卫生防疫站中分离而来, 2001年整体开始独立运行。原市卫生防疫站中从事食品卫生、放射卫生、化妆品、传染病防治等卫生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的人员数量和整体实力处全国领先位置。经职能调整,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执业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上。近年来科研意识逐渐增强,并与国外开展交流合作。2006年创办《上海卫生监督》杂志,编写《卫生监督工作指南》,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在全国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2006年启动卫生监督人员后备骨干培养计划得到全市良好反响。

1.3.3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4年建成的市公共卫生中心是本市开展各类法定传染病门诊和收治业务的定点机构。其前身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在妊娠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具有优势,居市内领先。目前,中心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成立了临床诊断部、科学研究部、生物安全部、流行病学部和实验动物部,形成向国内外开放的传染病研究平台。2004年与华山医院感染科联合被批准为市卫生局传染病重点学科。中心已引进一些优秀青年人才,但仍缺乏合理的人员结构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由于既往偏重于临床实践工作,忽视了科研教学,临床诊治工作难以创新,科研薄弱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的瓶颈。

1.3.4上海市肺科(职业病)医院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是本市结核病、职业病定点收治医院。职业病科自1999年与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整合以来,即作为医院重点专科。职业病分为尘肺科和中毒科。尘肺科在全市尘肺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居领先地位。每年诊断尘肺例数,占全市的90%。具有病理、影像技术及肺功能检测技术优势。中毒科主要开展职业性化学物中毒、物理损伤、职业性肿瘤等临床诊治工作和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人才梯队与同行对比具有一定优势,共有21位职业病诊断资格医师,高级职称者占71.4%。其中有国家职业病诊断专家,有4位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指定专家,具有公共卫生大学学历及医疗专业硕士学历的复合型医师。尽管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每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和新诊断病例数逐年上升,但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仍落后于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与上海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1.4本市高校公共卫生学科情况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等高等院校承担了本市公共卫生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发展最全,有15个学科。2004年教育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名列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榜首。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但与国际一流公共卫生学科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学院50年代即涌现出苏德隆、顾学箕、杨铭鼎、许世瑾、徐苏恩、徐达道等一批知名专家,在我国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原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目前学科正在形成以40岁左右的骨干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科研队伍,但缺乏在国内外具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厚度相对不够,尚存在潜在危机。

1.5本市在建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列入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的预防精神医学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学科,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营养卫生学科以及华山医院和市公共卫生中心联合的传染病学科,目前这些学科正按计划积极建设中。

2主要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领域投入较前有大幅度增加,在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定特色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总体而言,目前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重数量轻质量”偏象。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不够,新兴学科建设较薄弱。

2.2布局不尽合理,学科发展尚不平衡,差距较大

2.3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未有效调动各单位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2.4 学科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力量,骨干人员学历层次相对不高。

2.5高层次、高级别课题和研究成果少

由于高端学术技术人才缺乏,瞄准公共卫生学科前沿的技术储备和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申请国家级课题不多,高级别成果奖项较少。

2.6 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培养体制尚不健全,新兴学科未建立学科体系,仍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创新研发能力脆弱。

3国内外经验借鉴

综合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学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发展,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3.1建立吸纳人才的措施

建立发掘、吸纳和留住国内外公共卫生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吸引学有所成人才回国工作及来去自由条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3.2建设一流科研平台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实验室和高技术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促进重点或中心实验室开放,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建成联合实验室,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学科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3.3加强规范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规范科学管理制度,全面形成与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技术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3.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机构、国际组织或名牌大学建立合作研究,聘请国内外公共卫生著名专家为学科兼职教授,送学科人员出国研修,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端人才。

4发展目标和思路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要高起点,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引领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方向,与世界一流水平和质量、效益接轨。在提高传统公共卫生学科研究与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其他新公共卫生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鼓励拓展预防医学外延的学科建设。

根据公共卫生建设需要重点发展学科及疾病预防控制优势领域基础,有重点地选拔5~8个公共卫生学科,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市公共卫生学科水平,造就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5有关政策建议

5.1有效整合全市资源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发挥各职能部门协同作用,同时应整合全市资源共同参与,有机融合。

5.2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在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中,设立“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加强监管。

5.3建设重点学科

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选拔5~8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每个学科资助经费100~200万元,学科所在单位1∶1匹配。市卫生局学科人才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5.4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绩效考核与综合评估,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5.5强化政策措施

强化引进和培养公共卫生学科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内外公共卫生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力度。

6有关立项建议

根据本市公共卫生学科现况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发展的领域,拟重点建设和发展以下公共卫生学科:

6.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作用在抗击SARS中得以充分体现,是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手段,有必要加强流行病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加强对新发及不明原因疾病、重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6.2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规律即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订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包括劳动卫生毒理、环境卫生毒理和食品卫生毒理学等,是公共卫生重要学科。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高通量、快速、准确毒性筛检方法研究,建立和完善毒物毒性鉴定与安全性评价体系等。

6.3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

目前劳动卫生问题和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重,流动农民工的涌现、新型化学物的应用,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问题。职业危害以尘肺和中毒为主。职业病发病率在工伤总人数中占首位。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科建设仍是当务之急。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制订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进一步开展尘肺和中毒等职业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6.4卫生监督学

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保证。卫生监督学是行政法学与卫生法学及卫生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各学科。由于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历史较短,卫生监督学作为新兴学科,仍未成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发展卫生监督工作首先应发展卫生监督学,包括卫生监督法规体系研究、卫生监督标准体系研究、卫生监督的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各专业的卫生监督学,如职业卫生监督学、传染病卫生监督学、医疗执业监督学等。

6.5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当代公共卫生领域的基本工作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作为21世纪领先项目,通过教育人民如何适应健康行为和促进社区改变,以支持健康的生活。学科建设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研究健康效果评估方法、完善健康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以艾滋病为研究重点,发展社区和个人健康教育适宜技术;研究健康促进证据评价,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方法学。

6.6其他建议立项支持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