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9:34
导语:在商业文化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深厚的城市商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文化行为、道德行为和心理构成。商业形象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现阶段针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新塑造的研究,更多还是从商业、经济的传统角度进行探索,难免出现“就事论事”、思路狭隘、孤立片面的弊病,很难跳出原有思维理念的制约,以多元化态度、混感官模式进行研究。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商业形象发展状况,以文化创意角度为切入点,并结合已有理论和近年来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做的该项目类型研究成果,力求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社会特色、人文理念的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路。
辽宁省很多城市本土文化特点突出,借助其历史符号塑造起鲜明了城市文化形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或盲目发展模仿抄袭令自己变成其他城市的复制品,或停滞不前让自己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已被淘汰的模式下艰难生存。对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辽宁地区重点城市作为对象研究其商业形象现状,将文化创意引入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辐射至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21世纪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家在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当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由过去原有的硬件竞争,逐渐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过渡,城市与城市之间原有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已经逐渐演化成为文化实力的比拼,城市特色形象经营的主导方向已经开始向文化创意产业迅猛靠拢。
一座城市所能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包括多方面,其中自身拥有的独特文化创意产业,是其它任何竞争城市都无法模仿的。而这种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特点,正是城市个异性的所在,也是城市所具有的真正综合实力较量的精髓所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为本民族和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构的研究中,文化创意应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以精神文化作为构筑商业形象的灵魂,以制度文化作为强健商业形象的骨骼,以营销文化作为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以创意文化塑造商业形象的表层。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路径选择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寒冬,如今它所带来的影响不但还未消除,而且正在继续深化。在这场由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遭遇严峻考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一大重要因素,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它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是独具金融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普遍性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商业银行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且各行分支机构必须与总行在经营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企业文化不是商业银行中的某些人所特别享用的,而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企业文化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既有有形的部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独特的品牌形象等;也有无形的部分,如广为流传的企业口号、员工的言行举止等。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蕴涵着商业银行自身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既来自于银行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时代乃至历史的变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等业务的特殊行业,其企业文化还具有风险文化和信用文化的特点。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传承性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世代相传,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凝聚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关系银行的长远发展,涉及员工的个人利益,且存在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员工的价值观念,并促使员工自觉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全行员工拼搏进取,起到了内部向心力的作用。
(二)增强商业银行的行业竞争力
当前,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在全球金融不断革新的形势下,许多银行在常规业务以外拓展了许多延伸业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而面对众多银行经营业务大同小异的情况,企业文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可另辟天地的重要部分,是商业银行竞争差异化的来源,是商业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认同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已置身于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企业文化内涵能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也更符合人民不断增强的人本生活思维。有些商业银行成为了上市公司,其品牌知名度更会影响投资者的喜好。
三、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观察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可以发现,企业文化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弱项。现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还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管理方面大多测重于业务的经营质量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扩展延伸,在文化建设方面虽有涉及,但多停留于表面,不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也存在误区,不少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文娱活动,做一些外在形象的包装。有些银行甚至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使文化建设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高效率
我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于制度和理念,常常是提出容易、实践难,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之后,并没有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不断地总结经验,引导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监督文化建设效率的机制,也缺乏对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意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银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个性,很多商业银行不注重创新,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银行自身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银行的发展,甚至会阻碍银行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制度内涵
只有正确、适宜的制度内涵才能对企业文化起导向和渗透作用,才能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并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此基石上进行的。因此,赋予企业文化明确的核心与丰富的内涵,是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企业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奠定构建优良文化氛围的基础。
例如,十多年来,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从原来的13.8亿达到现在的1万多亿;利润由原来几千万的水平到现在上百亿的税前利润;分支机构由刚开始的独门独店到现在的400多家……这一切都源自于民生人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表示:“我们的信念就是要把民生银行办成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好银行,既要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建设我们的物质家园。每一个民生人都需要一个梦想。”
(二)改革成员观念
1、商业银行管理者的观念改革。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最初创造者,他们的观念与抉择将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管理者不能只从领导者的意愿出发,应明确银行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其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企业文化的实践意义是为了增强银行实力,而不是仅为了取悦员工或顾客。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又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学会用自身的优良品德去赢得人心,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引导全行成员。
2、商业银行员工的观念改革。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对于企业缺少主人翁意识,不利于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银行管理应该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没有大家的关心与参与,银行的发展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因此,管理者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都得到长远发展,还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等方法,来改变员工对银行陈旧的观念。只有对每位员工的成长都给予关心和重视,才能换取到员工对银行的真诚付出。这样,全行人员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例如,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银行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而是对所有管理者和员工一视同仁,而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而高盛银行最后却能逆势而起,与它深远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三)坚持人本理念
1、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才,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重视人才培养,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向多元化发展;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为银行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才是核心竞争能力的载体,而这也正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目标。
2、留心客户的切身需求,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须知以客户为基础才是银行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商业银行所关注的不只是利润,还有与客户建立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为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例如,我国的招商银行在致力于制度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了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印发了《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管理师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了基层员工参与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同时,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和关爱客户,发现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期待与梦想。
(四)构建富含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生成、扩展、进步和更迭,其核心价值观念时刻受到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冲击,员工的行为不断受到来自不断扩展的市场的驱策。金融危机以后,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日益强烈的挑战,员工普遍的思想行为也受到反复冲击和砥砺。这就更加要求商业银行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融汇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去粗取精,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丰富化、多样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更加适应变革的环境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例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其企业文化的升华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花旗银行在微观方面构建金融超市,在宏观方面组建金融集团,积极参与世界金融竞争,抗衡国际金融风险,主动挑战风险,从风险中挖掘市场,盈得利润和发展空间。另外,深度创新金融科技,加大对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4).
2、陈华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周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3).
4、王玉珍.应对金融危机践行社会责任[J].中国金融电脑,2009(1).
5、马蔚华.文化之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理论与招商银行实践[M].华夏出版社,2007.
关键词:商业建筑;城市;文脉;武汉
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36-03
1 现代城市现状
穆尔说:“建筑应该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事物的相互关系上强调地方感,要让人们知道他们究竟住在哪里?”。城市也是一样,需要人们对其有很明确的认知感和归属感。而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某一相同形态,城市形象发展规划已逐渐交给了当地的开发商。城市的文脉,也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却被很多人忽视,城市的差异性也越来越不明显,而城市的标志似乎就简单变成了更宽的街道、更高的大楼、更繁华的商业街。城市在追求高发展速度的同时也以同样速度丢失了自己的内在本质,披上了一件件看似华丽的外衣,可却没办法让人们从不同城市中很明显地区分出他们各自独有的风格特色和差异。
2 商业建筑文脉体现
在中国,目前地产业发展迅猛,商业地产开发量仅次于住宅开发量,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大型商业的开发更关乎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城市的形象性,经济性。以前,商业建筑就是一个百货商场,一个大盒子,要不然一条商业街都是小店铺,现在综合性的商业开发,以及对城市生活全面的影响,使这种商业建筑的多元化的可能性,个性化的可能性出现了。而商业建筑也不断被大面积地以片区的形式开发,这使得商业建筑不仅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一个方面,也很大部分是在创造或者激发城市活力,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带动着商业建筑片区周围甚至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模式。除了城市中传统的历史建筑,商业建筑形式也可以成为体现文脉的一大载体。怎样在商业建筑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把握城市的文脉性质,也是延续发展城市文脉性质的重要的一步。
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一个共同的成功之处就是将项目依托于文化而开展,脱离开文化的项目缺乏一个稳定的支撑,无论如何不会成功。简,雅各布布斯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样性活动,混合开发功能区,活力街区生活,成为个人和家庭都乐于在此生活,工作,购物和游玩的24小时安全之地。近年来,中国的商业发展应该说突飞猛进,可以说中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将近上百年的商业发展历程,现在国际上有的先进的商业业态在中国基本上都有。商业综合体几乎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一般人们进入一个城市想去的地方可能第一就是旅游风景区,但是从广义上来说,这也属于商业建筑的一部分,因为它也是经营性收入为主要来源,其次就是城市的商业中心,所以总体来说,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特点什么样子,商业建筑也占有了很大的一部分影响力。
3 楚河汉街文脉具体体现
3.1武汉城市建设现状
说起武汉市,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楚文化,但是可能那样的历史会离现代人比较远,这一城市的文化特色并不是很明显。而从城市文化地理位置上,武汉居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湖泊星罗棋布,秀美的山丘点缀其间,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水上黄金通道使历史上的武汉占尽交通便利之先机,码头文化几乎就成为了近代武汉传统历史文化的代表,再到武汉的租界文化,民国时期留下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这些都积淀下了武汉多年的城市文化特色。到现在来看,长江沿岸独一无二的江滩,租界中保留着独具特色的的红砖房所形成的中山大道,文化气息浓厚的江汉路等区域,这些都是作为传承武汉传统历史文脉的典型。但是就在不久前包括现在,武汉市延江里份的大规模拆除,老武汉的特色也渐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消失。黄鹤楼、编钟、或者仅仅是复制上海外滩的江滩老建筑已经不能完全代表武汉特色,在城市的更新中,武汉的商业建筑群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楚河汉街、武汉新天地、吉庆街、首义文化园等等,整个城市在拆除一部分历史的同时,也在更新一些片段,而这些片段能不能代表武汉的传统文脉,或者能否在这些片段中去挖掘出文脉,对于整个城市的意义存在价值与否,似乎都还是一个疑问。以楚河汉街为例,从商业建筑形式去挖掘城市的文化特点,以及探讨对城市的影响。
3.2楚河汉街规划特色
文脉主义,强调主义文化、历史、传统,又要主语与环境的融合。建立商业建筑文脉,有很多种方法通过设计一个新建筑使它与文脉融合,一般有一下七种方式:化整为零、间接对应、感觉上模仿、装饰的运用、强化细部、社会习俗和时尚的影响以及虚实相生的手法。楚河汉街是属于武汉市新规划开发的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商业主题部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几何中心,交通便利(见图1)。“楚河汉街”这一名称似乎也代言武汉城市楚文化属性、时代精神等,“楚”代表着湖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而“汉”代表着中国地域文化,这一名称属性也成为成为文化展示的新载体。在商业建筑群体的选址上最重要是汉街临楚河也就是现在的沙湖而建,似乎有点类似于江滩一带,择水而建,武汉市内湖泊比较多,建筑临水而建的机会和条件很多,在合适的地理位置选择一条河流或者湖泊为中心点,打造一带中心文化区,也能够充分利用武汉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并体现出城市自身环境特色,这也是一大文脉的重要体现。在整体商业建筑规划布局上,主要临沙湖成直线型的布局方式,五个名人广场,以湖北省历史名人为主题、以雕塑地面浮雕等形式凸显文化,文化表现形式表面化(见图2)。但这种表现形式略显单一、浅显,同时在节点处仅仅是以雕塑和雕刻展示名人文化,以人的名字命名的方式使得在文化展示上缺乏深度。
3.3楚河汉街建筑特色
人们关于传统的感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建筑符号、材料与空间尺度,建筑符号包括细部,装饰等等:建筑符号层次的记忆来源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我们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庸俗的形象上的百分百重现。而在汉街知音广场东侧设置有汉街大戏台,免费用于群众演出,是展现文化,和群众互动的重要场所。而戏台也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之一,戏台采用仿古木构建筑风格,戏台飞檐翘角,屋顶用瓦作沟,灰瓦盖面,梁柱之间设计有精致的木雕饰,内容为荆楚历史文化传说的图案。这一点也从传统上能体现出文化特色,并能与现代城市功能很好的融合(见图3)。
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该抽象的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环境之中,能与历史传统引起联想,不排除对古代装饰的模仿和直接运用。在整体建筑群风格上,注意与武汉传统的建筑风格形式相互协调,似乎在模仿,虽然整体建筑群体较多,但是在尺度的掌握和处理上,有意的武汉传统的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里分的居住建筑相协调,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体,极具现代时尚风格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其中,建筑材料也大部分采用武汉传统建筑采用的红砖以及具有时尚感的玻璃和钢,采用合理的尺度形式,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比,也营造了商业建筑的时尚感,形成浓厚的文化商业氛围(见图4),并在标识采用的材质和纹饰都体现了楚汉文化的特征(见图5),与民国建筑搭配和谐,并尽量做到本土文化的体现。同时在建筑群体的功能配置上,区别于武汉其他商业街以及建筑群落的一大特点即是配置了相应的文化的功能一以文化引领大众消费时尚(见图6),传达了一种新都市生活方式,成为激活区域产业升级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现代设计商业模式文化语境
一、概念
现在,终于是语境取代原来的物理设计的时代了,原因就在于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杓朴锞惩腹桃滴幕幕恚颐遣拍苋鲜墩馐澜绲氖浪椎拿溃被竦靡恢稚桃档寐恪R虼耍执桃瞪杓埔视κ苤诘慕邮苄睦怼⑻岣咝Ч鸵诩壑倒勰睢⒎缢紫肮摺⒙桌淼赖隆⑺嘉绞健⑸竺狼槿さ确矫孀鹬厥苤诘奈幕谖叮纤堑奈幕八祝胨谴锏接行У奈幕低ā?
二、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三、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1.文化主体: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2.设计主体: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职业主体: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一、发达地区商业空间布局的措施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拥有零售商场最多的国家之一,零售市场占全国经济的三分之一。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都没有具体政策规定,而是由各城市政府负责。市政府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政府对商业网点的把控则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实现。
1.制定规划方案,严格执行。美国各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一般由职业民众和规划专家组织的规划委员会负责,他们提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方案,供市长或议会决策、受理并审查商业建设项目。此规划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审批,一经审批,不得变动,如需变更,要按原程序报批。市政府对商业的规划主要考虑交通方便。而建什么档次的商店主要考虑当地消费水平,由开发商和建筑商决定,规划局只提供有关情况和数据,或提一些参考性建议。
2.等级化和郊区化的布局特点。美国商业等级体系分为八种形式:住宅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大型商业中心、商业广场、区域性商业中心、时尚/专业店商业中心、经销型商业中心、主题/节日购物中心。其中,商业广场内业态结构丰富,消费者能享受“一次购足”的消费乐趣,全天式经营,聚商环境优越。主题购物中心突出商品或商店的主题,布局于较有历史特色的地段,对游客吸引力大。城市郊区化对其商业中心的发展影响非常重大,美国住宅郊区化加上交通革新,刺激了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商业分布郊区化的特点明显。
3.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为首要原则。美国商业规划有七个原则:第一,减少交通堵塞;第二,避免火灾和恐慌的产生;第三,推广大众健康和福利;第四,提供充足的光线和空气;第五,防止土地的过度使用;第六,避免人口过度拥挤;第七,促进基础设施、学校、公园的建设。商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使商业设施对环境带来有益影响,提倡土地及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流通及服务的效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发展。
4.重要交通节点位置的商贸空间打造。美国商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交通系统的主干道附近发展购物中心等商业业态,从而构建住宅区到公交站点和核心商业区有着舒适步行距离的功能混合区。
(二)德国
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德国一直奉行自由竞争政策。为防止商业网点的盲目竞争,德国将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国土发展规划,加大对商业网点的规划力度,同时出台一些专项法规来规范和管理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
1.城市按功能分区,建立日用品就近供应网络。城市按功能划分为专门区、居住区、村庄区、市中心区、工业区、混合区、工商业区等,大型店铺只能在中心区和专门区域设立,小型商业网点可以分布在各区域。每个区域都会建立日用品就近供应网络,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很多大城市都以市区为中心放射状规划商业网点的分布。其发展规划中,将该市商业区分为周边地区中心、居民区中心、城区中心、市中心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各自承担相应的商业保障任务,见表1。此外,政府专门开辟、适于驾车采购的购物区和商业中心。
表1 德国商业区等级
3.业态结构丰富。保持产品的和服务的多样性,防止过度竞争,同时增加购物乐趣。
4.保持城市风貌和特点是增强城市商业活力和特色的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十分注重保护古建筑,将城市古典风貌与商业相结合,以此增加特色商业和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另外,德大多数城市以低层建筑为主,禁止在市区内开发高层建筑,以此维护城市的整体面貌。
(三)上海
1.多中心商业空间格局的打造。上海的中心城区根据区位交通、人口分布、消费水平、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被规划为三个级别的商业中心体系,包括12个市级商业中心,22个地级商业中心和102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在上海打造多中心的商业空间格局。3个级别的商业中心布局将上海市的商业活动全面覆盖。
2.新城商贸中心的打造。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新城区的建设造就了上海商贸发展的新格局。根据上海城乡规划体系,上海要建设形成9个新城,将中心城区环抱,同时发展相互错位和互补的产业聚集区,服务于不同区域的人口,承载城市不同的功能。
3.地下商业的开发。上海市的地下商业由来已久,已经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商业地产类别。从地下封闭式到半开放式,从平战结合的防空洞到专门开挖的地下街,从品类单调的路摊到综合性的百货店,总商业面积约70—90万平方米。这些各具特色的地下商业在疏缓地面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活与休闲空间。未来几年内上海市计划将打通160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地下网络。
4.商业业态创新发展。上海的商业业态呈现四大态势:一是连锁企业开店速度放缓。伴随连锁企业租金、用工等开店成本快速上升,网点扩张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二是超市、便利店进入市场细分阶段。为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发展,高端超市、精品超市、提供更丰富即食食品和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等细分业态发展前景广阔;三是百货业探索回归自主经营。四是购物中心向社区和郊区发展。随着上海加快推进社区商业中心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未来新建购物中心发展重点将移向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市场。
二、我国城市的商业布局现状
商业网点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和民众对商业网点规划的意识不强。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才提出商业网点规划的工作,之后相继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2012年,商务部《城市商业中心等级划分》(征求意见稿),为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我国商业网点规划并未纳入法律法规中,只是一些指导意见和通知,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目前,国内大多城市都已制定商业布局规划,但商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政府在审批大型商业设施设置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多拍脑袋决定。商业规划形同虚设。
近些年,我国商业网点数目增长迅速,但商业服务设施大都集中在老城区,而在城市扩展的新开发地区设施分布明显偏少,滞后于城市发展。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商业网点总量不足,商业流通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严重,业态结构比例失调、大中小商店发展不均衡、布局的不合理导致商业企业盲目竞争,商业区交通拥挤,商业网点的建设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协调。
三、发达地区商业布局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和德国在商业布局已有近百年的经验,而上海是国内商业空间布局的典范。因此,对美国,德国和上海地区的商业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商业网点建设的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一)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
大多商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水平市场容量、布局、规模结构、辐射范围,既要方便人民生活,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将商贸业空间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与市区建设同步,使其具备法律和法规效力。
(二)构建合理的等级体系
对于不同消费人群和定位,德国、美国和上海在商业布局中都规划不同等级体系以满足各种需求。我国城市要特别重视商业网点的分层布局,既要有为市内外服务的城市商业中心,也要有为城市的较大区域和其邻近区域服务的区域商业中心,还要有为市郊城镇服务和生活区的郊区商贸中心、社区邻里中心等,形成大小不同类型的商业群。这种层次有别的“多中心”的布局结构,能更方便消费者购买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布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交通节点的商业空间立体开发
针对各类枢纽站点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重点发展大型枢纽站点,集中考虑沿线商业布局,是美国和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抓住地铁、高铁等大型交通项目建设商机,优先发展交通节点商业,强调地下与地面商业的融合。地下商业的开发,将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许多瓶颈问题。例如通过建设地下商业街道来疏导地面拥挤的消费人群,达到交通便利和美化城市的目的。
(四)注重商业布局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商业结构 体验消费
商业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城市发展和人的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商业结构的比例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城市商业发展模式具有多元化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城市商业中心区的改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尽管王府井是北京的商业之首,但其目前所存在的销售品种的混乱、品牌的重复、销售方式的单一等等,既不足体现其民族特色,又无法与世界品牌相媲美。都决定了王府井商业街离国际水准的商业街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王府井商业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街的功能转化没有进展。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总代表说:“王府井步行街美中不足的是太多的大商店,主要是商店购物,一到晚上九点种,商店一关门,就冷清了。”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就有许多餐厅,有酒店、戏院、影院,有繁多的文化活动,一直到晚上半夜两点钟都有人,凌晨五点钟有人在那儿喝咖啡,有人在那儿聊天,有人在那儿散步。这就是发达国家的步行街的现状,体现了其功能多样化。
纽约第五大道代表――德斯提诺说:“著名商业街除了有大的商店以外,还要有文化建筑,要文化有博物馆,还有闪光点。”很多人到纽约第五大道去,主要目的不一定是购物,而是去看戏,到百老汇看戏,戏院很多。在商业街完成的是文化活动而不是商业活动。
现代人的生活消费已由单纯购物转向多元、综合的社会活动。当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人们的欲求向多方位延伸,形成综合消费方式。除了购物,人们越来越注重购物环境、心情、社会关系的建立、信息交流等“精神消费”。王府井商业街商业结构太单纯,只是买商品,而且里面买的跟外面买的是一样的,没有大量的休闲活动与文化活动,没有完成单一的购物功能向休闲文化功能空间的转换。
2.商业结构单一,其分配比例不合理。王府井商业结构比例亦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零售买卖业过多,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品牌销售相对不足,让人眼中惊艳的展示文化空间更是凤毛麟角。
商店不怕多只怕重,美国的购物中心,一般都有3个~5个大型百货店,由于它们重视错位经营,因此都能生存和发展。现代商业街应是商品品种的荟萃,特别是优质名牌产品要做到应有尽有。不仅要做到“买全国,卖全国”,而且要有比较齐全的国际品牌,既是中国品牌的窗口,又是国际品牌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外旅客理想的购物场所。商业结构的单一与其分配比例的不合理,以及缺乏领导力的品牌导致王府井商业街无法满足作为时尚消费领头羊的特点,使其商业定位模糊,无法与世界国际化接轨。
二、关于完善其特色的可行性建议
1.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变成其特有的商业资源。王府井商业街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人们认知王府井的重要尺度,这也是其他商业街无法具备的商业资源,为这条街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发展条件。
比如王府井的“井”是王府井历史文化遗迹的典型代表之一。1998年10月中旬在碧春茶庄与恒富盛工艺首饰店之间的便道上发现的这口井的遗迹。人们追溯其历史渊源,为保护“古井”不被破坏,将煤气管道东移1.6米,将井按原状保留下来并进行了象征性的恢复与开发,井口处做一精美标志,辅以文字说明,介绍古井的来历。
商业街不仅要卖商品,更要提供文化、艺术的服务,在“历史文化”上下功夫,以文化论输赢。因此,商业街的建设应充分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把其转化成商业资源,既要创造商业物质空间,又要营造社会人文环境,充分展示街区的文脉,传承其空间的文化。
2.重新整合王府井的商业结构及其分配比例,并重新定位。现代商业街至少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等功能。十年前逛商业街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去买一件商品;现在年轻人购物逛街,可能逛了几个小时一件也没买,但消费了,可能吃冰淇淋,可能看文艺表演了,也可能看艺术展览了等等。这种消费观念的比例的增长成为重塑商业结构比例的基础。
据统计,国际著名的商业街商业结构的比例分配是:购物空间占30%~35%,餐饮空间占20%~25%,娱乐、休闲及文化和综合服务空间占30%~40%。巴黎香谢丽舍大街的购物空间约占30%,日本银座的零售业占40%左右。
而王府井商业街的购物空间富足,占80%~85%,休闲、娱乐及体育相对来说很贫乏,文化展示空间更是凤毛麟角,画廊,影院甚至就有些少得可怜了。因此,调整王府井的商业结构的分配比例是提升其经济潜能、城市活力、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王府井商业街应该综合城市商业中心和现代购物中心的特点,结合现代消费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的趋势,增加符合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时尚、休闲、娱乐、文化消费。
3.品牌经营。首先,限制销售:首先要提升商品质量,只有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声誉的世界名牌产品,国内有一定资质认证的企业的产品或有一定民族特色的产品才能进驻王府井商业街。
其次,实现“错位经营”例如某一知名的国际品牌,在北京只有王府井商业街才有此产品的专卖权,使商业街在各个方面有别于北京市其他商业区。尤其是在经营商品的类型上升级以后,会改变王府井商业街单一购物的商业格局,向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游览、展示、文化欣赏等多样性的高级文化市场转变。
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企业形象一经树立,可以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接踵而来的质疑和越发严峻的社会环境,重视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形象的作用,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成为烟草商业企业的当务之急。烟草商业企业是我国烟草行业工商分离的产物,是中国烟草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参与者,在我国卷烟制品的销售和管理中具有唯一性。因此,中国烟草商业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卷烟上水平”的思想战略,而且有利于抵御外烟的强烈渗透;不仅有利于提高烟草商业企业的外在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烟草商业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不仅有利于促使烟草商业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组织使命;不仅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其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招贤举能和良性发展。
二、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形象认识模糊,对企业形象存在认知误区
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发展至今,在形象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企业形象无用论,忽视企业形象的导入;第二,企业形象形式论,忽视企业形象的系统性;第三,企业形象理念论,忽视外在形式的重要性;第四,企业形象万能论,视企业形象为灵丹妙药。种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烟草商业企业的形象建设没有形成合力,形同虚设。
(二)企业形象定位不明,缺少谋划
形象定位明确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先决条件,优异的企业形象都是在明确的形象定位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精神标语和宣传口号是“富有进取心的银行,向上流社会的客户按高品位的价格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我国烟草商业企业来讲,垄断背后的高收益使得大多数商业企业无暇顾及形象建设的深层问题,加之引入企业形象建设的效益在短期内难以体现,从而造成烟草商业企业的形象建设缺少科学谋划,缺乏理论指导,缺失传承与发展。总而言之,烟草商业企业形象建设没有落地生根、没有开花结果。
(三)形象内容移位,注重局部宣传,忽视整体建设
目前,大多数烟草商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形象的建立,重视企业形象的宣传,但却缺乏对企业形象要素的系统认识。大多数基层烟草商业企业没有注意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对外宣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注意到产品形象、员工形象和环境形象等综合形象的外在体现。
(四)形象策划与企业、市场实际脱节,主观性强
企业形象建设是建立在企业实际情况、市场环境这片土壤中的,它必然要在这里才能生根发芽。只有认真周详地进行市场调查,充分掌握企业自身的实情和市场的发展前景,才能认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方向,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宏观规划,过高过快的要求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有的单位不把建设企业形象看成是自身的事,而全部委托给各类策划公司,这就导致这些策划公司不能针对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造成了设计者和具体运作者“两张皮”的现象。这种企业形象设计只能是像花瓶一样的摆设,外在形式上可能会显得轰轰烈烈,内在构建方面则没有什么创新和变化。
(五)形象传播失衡,企业形象不能有效传达
对于企业形象建设来说,传播和设计同样重要。有些单位认为完成企业形象设计便大功告成,忽视了企业形象要向公众传达的效果。形象与传播密不可分,因此对于传播媒体、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就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看,烟草商业企业的特殊性致使其传播途径受到限制,很少有烟草商业企业去努力开拓新的途径扩大传播效果,对企业形象信息有效的传播载体,如员工精神、精神风貌等要素往往视而不见。
(六)形象实施急功近利,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
企业形象塑造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投资,必须经过长期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努力。对企业形象建设应有一个定量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缺乏对企业形象构建与管理的定量分析,就可能误导出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粗放型投入;二是认为企业形象不直接创造效益,因此采取收缩型投入,从而使企业形象的构建与管理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有些烟草商业企业就存在这种现象,当新产品上市之初,以优异的形象战略取得成功后,就以此为资本,对眼前利益津津乐道,殊不知,打开销路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企业的形象并没有深入消费者的内心,若没有坚持不懈地维护、提升企业形象,最终必然导致企业形象的“昙花一现”。除了上述问题外,烟草商业企业形象塑造还存在着形象异化误区、文化误区、极端做法误区、环境误区等问题。只有正视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构建良好的烟草商业企业形象。
三、烟草商业企业形象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烟草商业企业的形象建设应是在国家烟草总局(公司)的宏观统领下,省级烟草商业企业详细部署、市级烟草商业企业亲自操作的联动过程。在企业形象建设的宏观要素中,市级单位应时刻与国家、上级部门、同级部门保持高度的相对一致性,且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种明确的发展格局。
(二)科学规划原则
任何企业形象建设都具有整体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总印象、总评价的形成是各方面长期沟通、反馈的结果,是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一种显现,非一时之功,一蹴而就,因此,科学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规划原则要求烟草商业企业从多维的、整体的角度去考察、研究、设计、实施、评估企业的形象建设,从而形成一套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形象建设战略发展体系,进而不断推广和应用。
(三)对象公众导向原则
形象的传播沟通具有两重性,即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包含主观性和客观性。两重性在传播中起主导作用,传播沟通起效能作用,公众反应起制约作用,最终效果都是从公众身上体现出来,必须经由公众来检验,因此企业形象建设与管理必须坚持以对象公众为导向的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动发展之中,形象建设也不例外。任何企业、组织形象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时空环境而言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形象。所以,企业形象管理要以变应变,尤其要注重不同时空环境下导入企业形象的灵活性,形象才能常变常新。同时,烟草商业企业在进行形象塑造时,要注意表达方式、传播途径的灵活多样,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点。
(五)个性化原则
市级烟草公司作为烟草商业系统的一个基层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烟草商业企业形象的具体构建者。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微观层面,应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不同的企业应该建立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个性化理念、行为和服务特色,以展现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例如:不同的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发展定位、经营风格、企业家的素养都不一样,所以在形象建设和管理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创造出适合自身的产品特点、营销战略、竞争状况、自身资源情况的模式,形象建设才会收到实效。
四、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形象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一)树立企业形象观念,强化企业形象建设
烟草商业企业应从上至下充分认识企业形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导入现代企业形象战略的重要意义,树立系统、科学的现代企业形象观念。只有真正把形象战略纳入企业发展的议事日程,积极倡导,身体力行,才能以此为契机,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积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企业整体形象策划,提升企业国内外形象
烟草商业企业应根据长期发展战略,在对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现状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公众调查和市场调查,围绕“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认真研究体现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通过对企业各种形象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企业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视觉识别进行系统设计,有效地把零散、模糊的企业形象转变成鲜明、独特、全新的形象,并诠释给自己的目标受众。这样,企业才更有利于扩大业务,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更多先机。
(三)企业形象塑造有理有据,适时推进企业形象战略
企业形象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从调查入手,经过系统策划,再具体管理实施。每一步都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想象,而应有理有据、有张有弛地按规律进行。因此,首先要从大环境着眼,搞好形象调查。其次,企业应依据自身条件,适时适量推进形象战略,决不能头脑发热,违背规律,可根据自身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借助策划人员确定导入计划和方案。
(四)突出企业个性特点,强化创新意识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企业形象若没有个性特点,是很难引起公众注意的,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企业要敢于标新立异,突出个性,这是企业形象定位的基本要求。创新是企业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要大胆探索,在创新中求得不断发展。企业形象的个性化就是强调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带给公众全新的感受与感觉。众所周知,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企业,由于所处区域环境、文化气氛、传统习惯以及企业业务性质、范围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就了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使其在个性上与众不同,在风格上富有创意,在整体形象上具有特色。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产业的企业,由于各个企业的历史背景、经营目标和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导致同类企业经营上的差异,企业形象就应当表达这种差异,求异避同,在求异中反映特色、体现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公众内在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够迅速地辨认和接受本企业的新形象,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烟草商业企业要充分借鉴优秀企业形象建设给予的启发,结合行业特点,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形象。
(五)科学策划传播,争取目标受众的支持
传播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手段。烟草行业的传播途径受到种种限制,因而更应该全面考虑,通盘打算,积极探索有效、有用的新途径。企业应根据形象塑造的需要,全方位综合运用传播载体,包括人员媒介、实物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等,并在不同发展时期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特点和要求,做好传播沟通工作,使越来越多的目标受众理解和认可烟草企业的工作。同时,烟草商业企业还要热心公益事业,参与社区事务,积极响应政府的各种号召,从而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群众口碑,并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六)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战略为主,创建企业形象的理念精髓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理念,而企业理念又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精髓。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形象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显现。实施文化战略,关键是构建和提升企业经营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一是通过对企业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找出富有自身特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特征。二是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和社会特征。烟草商业企业是开放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中。企业理念与社会政治、社会伦理观念都应息息相关,不能脱离这个宏观环境而自行制定。三是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内核是中国文化。企业形象建设,必须注重研究中国文化,要符合中国文化氛围,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寻求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符合国情的企业形象理念精髓。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应用;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到一定程度以后,综合作用下会形成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中心选址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对于企业经营的战略决策有直接的影响,企业,尤其是零售企业在制定经营目标和策略的时候尤其要注重选址问题,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点也集中体现在商业建筑的选址这一点上,同时,选址对企业效益有决定性作用。商业建筑设计在选址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经济原则,商业活动的目的一向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利润,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顾客,因此城市中人口分布的情况,也是商业建筑在选址设计和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
商业建筑选址和布局时的注意要点
(一)消费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目标顾客,企业想要传达的概念、商品的分类、商品的构成、商业建筑构成都是选址时需要考虑的方面。另外,地域的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的能力,在商业建筑在选址前一定要对这两个因素进行考虑。只有对自己要进行的商圈设计范围内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购买习惯、价值观念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商业建筑设计范围内的顾客的需求做出最合适的设计。我国的地域非常广阔,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可能存在很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收入水平或者购买习惯等等方面的差距,因此,因地制宜,在商业建筑的选址上当然要根据各地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特点来安排。
要根据街道的特点和人流客流的规模来进行选址,通常来说,交叉路口的客流量最多,是选址时最为理想的位置。对于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来说,要致力于改善和开发路网的基础,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客流的规律,应该在充分调查考证后,选择有前景的开发区域来开辟道路交通,主动对客流进行引导,甚至制造客流,才能对商业环境有所创新。
(二)目标顾客和企业经营概念商家在确定地址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的顾客目标进行确定,识别哪种顾客才是自己的目标顾客,这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只有得到顾客识别才有意义,也才能根据目标顾客的分布和年龄特点来确定选址。目标市场的确立应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企业必须对自身的性质进行明确和定义,另一方面,则是要让顾客认识到企业是什么性质的。当这两者之间达到一致时,商场和企业才能展开经营。企业确定了目标顾客以后,就要以目标顾客为中心,对自己的经营概念进行确定,而顾客的识别就是对企业经营概念的认识。只有对自身和企业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对企业的规模有所确定,也可以决定商业建筑的特色和内容。
(三)小区商业建筑布局要点
一些诸如百货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这类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在布局时常常是区域型分布,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小区商业则因为规模小的关系,往往是比较分散的布局,不容易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的在整个商业建筑中时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并能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尤其是新开发的小区,相应配套的大型超市还不够完善,那么小区的商业就成为人们生活最便利的购物场所,因此小区商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小区内服务范围较小,所需要的面积和规模也不必太大。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商品产业中的小区商业本身也是商品,因此必须对小区商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商业建筑展示空间艺术
商业建筑以选址为基础,还要对商业建筑的周围环境进行系统整体的策划和设计,商业建筑中的的商品演绎和表现出企业的经营概念。若干部门和商品品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建筑,各个部门和商品的品种的组合决定了卖场的特征。因此,这就要求对商业建筑的艺术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对商品的特性、知识、重点商品、季节商品、流行商品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了解这些商品的购买对象以及他们使用这些商品时的生活场景。除此之外,商业建筑在企划阶段强调的是设计中的理性分析,它是商业设计中非可视的部分,而计划阶段则强调计划和实施,它是将企划中的思考在卖场中用视觉、触觉、听觉表现出来。不仅仅只使用静态的展示方式来表现空间艺术,还可以制作动态的标本和模型,可以动态地展示商品,给观众触摸展品,与展品互动。摒除过去仅仅依靠视觉来表现商业建筑的空间艺术的情况,在现代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室内和露天的展示相结合,这种展示方式可以使观众跟亲近大自然,符合当代人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2)动静结合。巧妙使用激光、多媒体和幻灯等技术,拓展静态展品,对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展示出生动活泼的展示环境,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3)结合电子导览系统,设置电脑问答机,一方面可以展示知识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给观众自主选择理想的参观路线。通过多彩的环境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比起传媒广告要更有感染力,更容易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四、小结
商业建筑设计对于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给予群众经营和买卖的空间,而且可以发展成为城市展示自身文化的窗口,是一个公共交往的空间。因此商业建筑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大众现实生活及思想情感方面内容的探索和思考,进行企业作品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始终植根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尽力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通过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大力的宣传推广,提升商业团体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为未来展示商业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历锐. 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J]. 山西建筑. 2010.
[2]. 朱冰;杨洁.展示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08 ,( 32).
[3]. 姜乃煊.商业广场景观空间中文化媒介的表达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一、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转换
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主要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创意管理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新型产业形态。包括工艺美术品在内的文化产品具有三种价值,分别为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在文化产业的经营策略下,就是要运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手段,通过知识产权的多元运营,以故事驱动为核心,以生活方式为载体,针对市场需求,将这三种文化价值融合为一种多元复合的立体体验和交感体验。
我们知道,艺术曾作为巫术、神秘主义、皇权崇拜和宗教神学的工具,参与生活实践;之后,艺术逐步独立,某种神秘的沉思冥想保留在物态形式的器物之中,即艺术品原作。在人与艺术品原作的交流中,等级制、神权等客观社会条件映射到艺术品中,而显现人自身的谦卑。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曾提出,艺术品原作具有“光韵”(aura)效应,这种效应产生膜拜价值,来自于独一无二的原真性和此时此地的在地性。“光韵”来自于纯艺术品。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实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人们在独特的艺术品面前经验了一种敬畏感和神圣感。观赏者亲临独一'无二。、原真艺术品所体验到的敬畏感与崇拜感,就是膜拜价值。膜拜价值具有原真性、唯一性、在地性的特点。一般来讲,作为可复制性的工艺美术品,不具有“光韵”,但可以借鉴纯艺术的“光韵”效应,通过建立荣誉制度和品牌塑造,打造工艺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品的膜拜价值。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逐渐介入艺术复制和艺术创作,艺术品原作的“光韵”衰竭,每件艺术品实物的复制品克服了独一无二性,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被面向大众传播的展示价值所取代。在机械复制时代,器物中的神学力量进一步退化,复制技术让艺术品原作得以亲近于普罗大众,也使艺术品原作的“光韵”消散殆尽。展示价值在机械复制时代无比增长。艺术品供人观赏,不复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艺术品的展示价值满足着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复制技术满足现代人渴望贴近对象,通过占有对象复制品来满足占有对象本身的欲望。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被复制的对象恢复了青春,而传统走向整体的崩溃。展示价值具有技术性、复制性和在场性的特点。工艺美术品的最大价值在于复制性的规模效益。在现代文化产业语境下,工艺美术品的这种可复制性要平衡手工复制与机械复制,兼顾艺术性和效率性,对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环节进行价值链分析,保留某些流程的手工环节,在某些环节适当引进机械生产和高技术生产。
随着数字时代和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艺术品在地性的膜拜价值和在场性的展示价值让渡给了在线性的体验价值。体验价值指文化消费者从文化产品或服务中所体味到的源于个体身心感受的价值,包括了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而精神体验又产生了与“光韵”体验同样效果的膜拜价值。体验价值具有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时尚性的特点。这时,文化产品的价值循环产生了。在这种生生不息的价值循环中,从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到体验价值,再回到膜拜价值,就产生了价值创新的机会,从而有了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工艺美术品的价值提升难度在于如何增加工艺品的体验价值,既要考虑到多重感官的复合体验,又要结合时尚趋势和当下生活习惯。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四川汶川地震后积极介入灾区的妇女帮扶和灾后振兴,实施“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培养和扶持绣娘,推动羌绣的刺绣元素融合进旁氏、爱马仕等国际时尚品牌和伊利诺伊等高档家具,既保持羌绣古韵,又落脚现代生活,使羌绣的品种突破了传统的饰品,变得时尚高雅,走进现代生活。
二、工艺美术品的全产业价值链思维
工艺美术品可以与纯艺术联姻,作为纯艺术的“光韵”膜拜价值转换为可复制性的展示价值的物质载体,又可以塑造自身的膜拜价值,进行价值链经营。工艺美术品通过主题借用、符号提炼,结合材料加工和工艺手法,最后通过作品呈现将艺术品原作的“光韵”复制为限量的工艺品。通过这样的“光韵”复制,让工艺美术品为纯艺术品的价值实现找到了商业模式一一“一源多用”。
“一源多用”(OneSourceMulti-Use,OSMU)是韩国内容产业的经营精髓。所谓一源,即一种文化资源,在商业环境下通过知识产权经营,将影视、出版、电影、游戏、漫画、主题公园、观光旅游等都结合起来。韩国一源多用的内容产业策略是对美国迪士尼文化价值创造模式的借鉴。1957年,华特'迪士尼(WalterDisney)拟定了迪士尼娱乐帝国的愿景路线,界定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资产:经由故事驱动和版权运营,迪士尼将电视、音乐、电影、出版、漫画、周边商品授权等相关竞争领域结合起来,融合发展。比如,电视可以为电影宣传、提供主题、将长度较长的戏剧类电视拍摄成电影等。
“一源多用”的商业模式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价值思维,进而推动了第六产业的复合经营。全产业价值链即纵向价值链、横向产业链和协同产业链;第六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可以是1.5产业(农林牧业及其深加工)+4.5产业(服务业及其品牌化),2.5产业(工业及其设计)+3.5产业(物流及服务),或3产业+3产业。第六产业表达了产业融合、产业跨界的创新观念,即以文化符号为链接、文化品牌为纲领,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跨界共生,大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的协同发展,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为第六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艺美术品可以为地方产业服务,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将地方文化资源与传统产业的价值提升相结合,通过工艺美术品介入社区营造,统合区域内的“人、文、地、景、产”,构建地方区域的文化生态,让工艺美术品的发展道路可以走得更远。
三、工艺美术品的商业模式
工艺美术品如何运用企业经营产生可持续的效应,是习惯于作坊式、家庭式的传统工艺品业面临的转型。文化企业经营就是要摆脱产品的短期经营,过渡到长期的品牌经营。文化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就是确定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
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管理体系(包括向外延伸的管理系统,其要点是管理所依存的文化特点和资源条件。如我们中国人的管理模式可能跟韩国人有很大区别,这一部分是由我们文化的特点以及与市场环境相关的资源条件包括职业经理人的发达程度决定的。同样在华人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管理模式就有很大区别)、治理结构(指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委托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方法,包括权威性和民主性管理等管理风格、授权的程度、核心竞争力的特点等)。除了个别国有工艺品公司外,大部分工艺品业的经营主体离这样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还有一段距离,可以采取品牌公司+个体手工艺者或工艺品业合作社(协会)等过渡形式,逐渐向合伙人制的企业形态转移,最终转变为现代工艺美术企业。当然,在笔者看来,这种现代工艺美术企业既是一种文化企业,追求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又是一种社会企业,以区域内的工艺美术从业者的共同富裕为经营目标。
商业模式也叫做盈利模式,就是企业用于可盈利的方法,是可以模仿借鉴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不同在于,管理模式是抽象的,商业模式是具体的,就是一定要找到可盈利的点。管理模式差异很大,商业模式则是同质化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所用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谓本土化是管理模式的本土化,全球化是商业模式的全球化。管理模式要求管理符合当地条件,称之为本土化。商业模式则相反,有许多共通性因素。比如讲国际接轨,实际上是经营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国际接轨,而不是要求管理模式跟国际一样。管理模式受文化、市场、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管理模式不可能相同。但是,商业模式是要经由固定的公式做出来的,如信息的收集、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最后盈利预期等等。我们过去讲管理的本土化的时候,确切地说法应该是:西方管理的中国化,盈利模式的全球化。所以,商业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可借鉴性。商业模式的借鉴可产生非常大的好处。所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商业模式建设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而管理模式的建设核心就是企业文化。工艺品业要关注互联网经济,通过互联网的平台经济效应,可以减少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的费用投入;通过发挥互联网的长尾效应,针对利基市场,实现微盈利、长期性的市场经营。
其实,随着工业经济形态步入后工业经济形态,整个社会的组织形态都在往小型化、灵活性和网络化方向转型。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是在网络技术和社会民主化运动推动下的必然结果。既然大多数文化企业的特点是“小型化、散落型、网络状”不一定要把这些小微企业往“规模大、实力强、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壮大。在文化经济时代,不要再认为“小的就是弱的”而要认为“小的就是美的”不一定要做大做强,但一定要共同繁荣,形成创意生态,让大大小小的文化企业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整合。因此,工艺品小业主可以以工作室的方式,依附于品牌企业或互联网平台,集中在创意设计、工艺技艺和品牌的内涵建设方面,发挥协同效用。
四、国际工艺品牌法蓝瓷的商业创新
国际工艺品牌法蓝瓷是以瓷器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品牌为依托,面向国际市场的知名瓷器工艺品企业。瓷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曾经很长时间是西方对于中国精致生活的想象和模仿。清朝乾隆以后中国的瓷器江河日下,而西方瓷器奋起直追。据记载,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外销至欧洲的陶瓷有三亿件,而自2003年至今的十年间,中国外销陶瓷达到了百亿件,但每件瓷器的平均单价只有0.3美元。法蓝瓷品牌创立于2001年,十余年间,创始人陈立恒跨越了西方数百年的品牌经营历程,以丰富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温润的质感重塑了中国瓷器的尊严,“让世界看到了法蓝瓷、看到了东方哲思与文创融会的无限可能”法蓝瓷以“逍遥自在、处处关怀”的仁者胸怀为核心,追求“天地无处不灵感”的“道法自然”的设计风格,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将艺术带入生活。这种创意巧思与优雅风格是和那些形色单调、远离生活的传统瓷器截然不同的。
法蓝瓷的创新理念符合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的四条法则。第一,创新价值,法蓝瓷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对生活原物的复制或对经典艺术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次,象征价值,法蓝瓷的每一件瓷器似乎都在讲一个故事、一段情感,讲这个瓷器背后的生活,而且还把陶瓷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引入方方面面;第三,知识产权价值,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无差别的获得超过知识产权保护年限的传统艺术品,法蓝瓷要把这些艺术品进行量产,对知识产权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第四,全产业链价值。法蓝瓷以“仁”为核心理念,蕴含了传统瓷器古典优雅的品格,体现了华人的审美情趣,却综合了中西方现代艺术风格,体现出颇受消费者喜爱的时尚特点;法蓝瓷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种全球化的“亲切、时尚、感人”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本身是中华文化最大的特征之一;法蓝瓷紧攥的“天、地、人、真、善、美”等追求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这种价值彰显的是文化的软实力,能唤起人们对根和美感的共同追求,有很深厚的底蕴和传承基础,所以法蓝瓷不只是一件普通的瓷器,而是文化内涵增值器。⑥英国创意战略学者克里斯比尔顿(ChrisBilton)提出了文化产业商业创新的六度法则:第一度为“价值创新”,创造或延长价值链;第二度为“成本创新”,缩短价值链;第三度为“容量创新”,拓宽价值链;第四度为“市场创新”,改变营销方式;第五度为“边界创新”,混合不同价值链;第六度为“学习创新”,不断审视和超越自我。自从2001年成立以来,无论从产品的生产、品牌的打造还是从市场的开拓来讲,法蓝瓷始终与创意和创新保持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法蓝瓷商业创新的六度法则主要表现在如下:第一,克里斯比尔顿将价值创新定义为发现新的东西或者对消费者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创造或延伸价值链。法蓝瓷的价值创新根植于国内外的传统艺术品,比如,将梵高、郎世宁等历史上优秀艺术家作品的价值重新用瓷器的语言来展示。
第二,如果依靠市场拍卖对原作进行体验和掌握的方式来欣赏艺术作品,只能算作传统的红海战略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不能称为成本创新。法蓝瓷的作品全部取材自大自然,传承中国古老瓷艺传统,有些系列作品更是用西方艺术风格来重新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名作。法蓝瓷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在适度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极大高度地提升商品价值,可谓成本创新。
第三,容量创新就是在某种小范围内可操作的模式下,尝试着去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期待。法蓝瓷设定了专门寻求限量级艺术品、较受欢迎的产品类型和价位的商业模式,想办法推出刚好能适应特定消费群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消费能力的产品,并尽全力把设定的产品在固定时间内卖光,以增加产品的收藏价值。
第四,市场创新指的是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市场销售方法,并重新定义从产品到流程重组到市场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转变人们对产品的看法和使用产品的方式。市场创新就是改进价值链使其更加贴近消费者。法蓝瓷的市场创新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制瓷工艺、营销手段、市场开拓等方面。
第五,边界创新就是将价值链中从生产到消费的不同阶段混合起来,为的是发现或创造在消费者眼中完全崭新的产品或体验。法蓝瓷的边界创新重点表现在与时尚品牌的联合、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合作、现代陶瓷制作技术与古代名书画结合等方面。
第六,学习创新是创意战略创新的最后一个法则,指的是发展创新并把它投入市场以发展更深层次的创新过程中的学习。法蓝瓷发展的过程即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既有产品投入市场前的学习,又有在市场上成功后的学习,还有在市场上“失败”后的学习。
文化产业的核心特点在于获得独创性、有市场价值的内容创意。工艺美术产业的商业模式在于协同创新,既要面向艺术创意,又要面向科技创新;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面向国际市场;既要面向家居市场,又要面向收藏市场。与此同时,工艺美术产业要与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其渠道、市场和营销,实现价值转换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