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9:35
导语:在智能教育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工智能;转型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客观层面
(1)社会面。当前社会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期,高职教育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传统思想中,家长学生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给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很多高薪岗位,部分学生主动选择高职院校进修学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2)政策面。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极大的推动了高职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主观层面
(1)教学理念。高职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往往重视成绩和理论知识,亟需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自身转型创新的必要性,正积极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2)教学方式。高职教育逐渐创新教学方式,将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等应用在常规教学中,适应时展,彰显职教特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理念未发生变化,能力无法满足新型教学方式需求,存在亟需改进优化的地方。(3)教学体系。只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依据参考。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中含有诸多不足,如学科单一、理论与实践比重不协调、知识内容陈旧等。高职教育要想适应新时展趋势,应积极完善教学体系。
二、人工智能现状
(1)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提出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提倡积极构建全新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的目标,推动智能经济的发展。各部委也积极颁布一系列政策,如《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2]。可见,国家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2)产业发展。多年的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明显提升,在问题求解、泛逻辑理论、不确定推理、拓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方面有了显著研究成果,一部分成果甚至领先世界水平。例如我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文字识别、语言识别、虹膜识别都取得优异成果,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医药、机器人视觉研究、卫星遥感、自主导航、军事等领域。企业十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像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阿里人工智能研究院、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研究,使应用和商业价值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创造700亿元市场价值,预计在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
三、人工智能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逐渐形成了“机器换人”的局面。企业中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都由智能机器人予以代替。例如在京东电商的物流中,出现无人机配送方式,直接冲击了传统人工物流配送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智能机器人走向物流配送的工作岗位,形成全新的工作体系。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质检环节,由于传统人工监测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应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动态检测。可见,人工智能时代会有大批岗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机器人。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顺应时展趋势,结合社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高职教育方向,实现高职教育价值。
(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以往的发展致力于“中国制造”,但新时代“中国制造”已无法提升综合国力,国家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人工智能时代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变,能看出先进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了2025年实现“中国智造”的目标,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同时,高职教育转型过程中,转变以往以理论、成绩为主的思想观念,对人才进行更加系统的培养,调整理论知识、实习实践之间的关系比例。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教育转变与创新,可以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使人才综合素养得到更好提升,满足“中国创造”的需求。
(三)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使高职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传统的高职教育虽能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但并不满足当前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曾经的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得过且过”等不良思想。新时代,高职学生逐渐认清自身地位,意识到自己与国家民族是“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转型创新,根据时展要求、学生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与计划。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身体―动觉智能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尊重并发挥每个人不同的智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将会促进我们的教育迈向现代化、多元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多元化人才。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怎样才能让生物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传统的观点错误地把智能的发展剥离开,比如认为发展言语―语言智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发展数理―逻辑智能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等。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各个智能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79年起参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零点方案(Harvard Project Zero)”的研究计划。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书中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上述这些智能属于三个更为广泛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由个体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类智能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旋律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类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知―内省智能属于这个范畴。这八种智能具有差异性、整体性、综合性、顺序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这六个特性。
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且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许多观点都和新课程的理念十分贴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促进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这主要体现在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二、身体―动觉智能及其教学策略
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能的关键点是灵活地控制身体、操纵物体。这种智能在运动员、发明家、舞蹈家、外科医生等身上表现突出。
有的教师认为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和高中生物的教学并没有多少的联系。其实只要我们看看生物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部分要求培养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显然依赖于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此外,在“能力”目标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这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动觉智能。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
1. 有效地控制身体
这种能力就是用身体姿势来表达某种意思,使身体随意愿而动,如: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模仿别人的身体动作、表情等。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表达媒介,用肢体语言对指令作出反应。
教学策略1: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特别是哑剧)、舞蹈。
例如:(1)讲述免疫调节时,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来表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编一个哑剧来体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各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教学策略2:用身体动作如身体语言、打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等表达某种想法、情感、概念、过程等。
例如:用肢体语言回答、身体游戏、猜谜。
2. 熟练地操作物体
这是一种通过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熟练操作物体的能力,可以是很精细的手头活动,如: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洋葱表皮的获得等,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实验操作等。
教学策略1: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
例如:(1)DNA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立体模型。用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用圆形纸片代表磷酸,用四种长方形纸片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用钉书钉代表碱基之间的氢键,用两段细铅丝来进行连接。学生通过制作过程,能够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2)学习完了细胞的结构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细胞的立体模型。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来制作细胞内的各个结构,有的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来制作,还有的学生利用一些废旧塑料制品来制作。通过这一制作过程,学生不但理解了细胞内部的结构,还提高了身体―动觉智能。
教学策略2: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操作,而不是以往的教师拿着书讲的“做”实验。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验,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也可以加上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可将书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其实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中,还有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来提升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积累。当然,只靠课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寻找。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霍力岩,沙莉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Carolyn Chapman著.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 功能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3-01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高职人才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正如2l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人是发展的中心”。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方法论,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教育组织在组织生产、科研、教育、教学及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时,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培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并开拓人的创造精神与潜能。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动力,调动学生自己把自身的各种潜在能力都发挥出来,自觉地学习、自愿地实践。这就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最主要内容,而且整个教育过程都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高职教育的功能
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高职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告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同时高职教育的功能则更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
(一)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
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综合素质的标杆,它涉及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改善了人口质量,提高了人口的素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中国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数为12540 万人。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依旧比较旺盛,同时国家也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鼓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有着把“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而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大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培养高素质、智能型的劳动者才能实现由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转化。高职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它的有效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部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集团办学”等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的内涵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跟上科技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工作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求劳动者要不断更新职业技术和发展个人的职业技能、拓展自身的潜能空间。同时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加快和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放低招生对象的入学门槛,面向社会更低层次群体开放办学。主动拓宽招生的潜在市场,将高职教育与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加强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功能。
四、结束语
从上文可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以学生为本”发展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中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库、智囊团,而企业则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双方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理想状态。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国烛.高职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教育机器人 认知发展 教学目标
一、引言
据预测,21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随着机器人价格的下降、简易性的提高、其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机器人进入了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日等国家,已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上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下至中小学、幼儿园,都正在积极开展机器人相关的教研活动。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教育部从2003年起把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又将“人工智能初步”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入选修内容。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程序控制,自主完成某类任务的机器系统。教育机器人则是一类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机器人,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教学适应性,符合教学使用的相关需求;其次是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特定的教学用户群决定了其价位不能过高;再次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增、减功能模块,进行自主创新;此外,它还应当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国内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学的开展虽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仍然游离于日常课堂教学之外。究其缘由,其中一主要因素是当前教育机器人产品缺少规范,品牌繁杂,开放性低等教育机器人产品自身的问题。以下,我们将结合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机器人教学的要求,在对此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使用者所需的配件、人机界面等产品功能和结构设计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1.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使用机器人的兴趣。具体到教学要求上,对于硬件部分则要求学生了解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更和工作原理,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如果条件允许,则可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和已有的模块化组装部件,尝试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入到实物机器人;在程序设计方面,学习LOGO等简易语言或图形化操作界面,能够结合使用传感器模块和流程控制模块等编写程序,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初中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使用机器人的兴趣,还要教授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在硬件知识部分,除了在制作和操纵简单的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传感器装置等,能力强的学生可对机器人构件功能进行拓展应用,例如用继电器和声音传感器组装声控灯;在软件部分,了解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强烈。
高中阶段的机器人教育,已经出台了一些课程标准,如新课标“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要求学生知道单片机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能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自动控制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硬件知识部分,学生除了对各部件功能结构的了解外,也会自行改造;在程序设计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图形化编程的掌握外,还要求使用更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如Qbasic、C、Java等,通过代码编辑器直接设计程序来控制机器人运行,在编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育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分析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都各不相同,那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就需要选用不同的教育机器人产品,以便提供合适的功能、配件以及人机界面。那么,目前的教育机器人产品能否满足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呢?市场上不乏有很多好的教育机器人产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近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根据上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机器人教育的要求,我们对四个阶段所用机器人产品在结构与功能、程序设计与传输、机器人本体三部分的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下表1所示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功能及标准要求简表1。
1.应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适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插件应用上,对于机械传动系统可选用积木式或插件式或变形式三种类型。这样的结构设计利于学生在机器人外形上做创新,凭自己的想象任意搭建机器人,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对于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这部分知识要求超过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因此可选用模块功能封装的形式,分别采用一体化控制模块和成品设备;在人机交互上,可以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例如遥控;也可用程序控制,选用简易的可视化图形编程语言,如用LOGO语言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儿童学习LOGO语言,有利于他们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可选用程序传输这种安全简便的方式把程序导入到实体机器人当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应选用结实耐用的、安全的机器人产品。小学教师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外,选用的机器人产品也要方便管理。除此之外,根据学校的条件可选用一些有外形的机器人,例如,AIBO机器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
2.应用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初中阶段使用的机器人在设计上不再以外形为主,需要附加一定的功能,要求学生了解简易传感器原理及其使用,并能体现出机器人在焊接和控制应用方面的知识,其机械传统系统设计时可采用遥控式或单片机式,这样学生对单片机的原理将有初步的了解。同时,采用单片机还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利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推广;控制系统可直接采用控制版,使得单片机的相关知识更为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执行系统,设计成半成品的形式,使之功能封装成模块化,利于学生自行组装;在人机交互上,除了选用遥控式外,弱化益智类玩具的概念,体现出机器人一定的智能化,可选用一些较LEGO语言要复杂些的程序设计语言,如Qbasic,为后续学习VB语言作了铺垫。传输技术还是采用安全系数高、操作简便的数据传输形式。初中教师提出,除了以上几点功能设计要求外,所设计的教育机器人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参加比赛。
3.应用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适用高中阶段的教育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要求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注重产品功能的综合应用,最终达到可在多门课程中通用的要求。因此,机械传动系统除了可选用初中阶段所采用的单片机形式外,还可选用嵌入式。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单片机方面的设计要紧密结合通用技术模块的要求,选择可多次烧录的单片机型号和简单易学的单片机编程语言;在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部分,可采用套装散件。采用单片机和散装化套件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人机交互方面,除了保留简易的图形编程软件平台之外,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今后计算机编程角度考虑,设计相对较抽象的编程语言接口,如Java、NQC、C++、C、汇编语言等。对于程序的传输除了选用数据线和红外线发射传输之外,还可选用烧录技术。
四、结束语
教育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教育的实施平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机器人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制适用于不同阶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的教育机器人,不仅有利于解决教育机器人产品的开发、选用,教学实施等当前机器人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机器人教育资源、实验经验的共享,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教育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规范化的教育机器人产品设计开发需要教育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学校、机器人厂商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2~95.
[2]彭绍东. 论机器人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7.省略/fuwu/jyfg/200703/142790.html
[6]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课程名称
让宝宝爱上阅读
——0-3岁婴幼儿的阅读指导策略
课 时
4
教学目标
1.帮助看护人了解0-3岁婴幼儿阅读及亲子阅读的重要意义。
2.帮助看护人了解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
3.通过互动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讨论等形式提升看护人的亲子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亲子阅读指导
教学思路
0-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发展关
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利于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成熟,是促进婴幼儿智力潜能发展的最佳武器。0-3岁婴幼儿阅读指导的主要形式是亲子阅读,而且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中效果最为明显、操作指导性最强的也是亲子阅读,所以本教学选择促进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最重要一项“尽早开展早期阅读”展开分析,拓展课时,确立以“亲子阅读指导”为重点,一方面通过与看护人的交流互动,分析、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及亲子阅读的培养理念重在坚持+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及案例分析、现场讨论等形式,帮助看护人进一步了解亲子阅读的方法,更好的进行亲子阅读实践。
教学环节
一、0-3岁婴幼儿阅读指导的意义。(2分钟)
1.互动引题。 您喜欢阅读吗?你的宝宝喜欢阅读吗?
2.肯定看护人带领婴幼儿参与早期阅读的积极性。
3. 理由阐述:0-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的有
效刺激物;早期阅读有利于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成熟;培养早期阅读能力是发展幼儿智能的最佳武器之一;
4.美国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对早期阅读进行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
就把提高0-3岁婴幼儿的阅读能力作为儿童智能教育的重点来抓。
n温馨小贴士:尽早开始早期阅读。
二、0-3岁婴幼儿阅读指导的主要形式——亲子阅读。(19分钟)
(一)亲子阅读的意义。(2分钟)
1.亲子阅读的概念。
3岁以前,宝宝的读书方式基本都是亲子阅读。指孩子与家长依偎在一起看图书,边看边听父母描述、解说图书内容的阅读方法。
2.亲子阅读的好处。
n增进亲子感情。
孩子自从懂事以来,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双方经由书籍的阅读,必能分享彼此的感
动,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亲子共读适合所有年龄的孩子,它的本质在于分享阅读的快乐。
n尽快爱上阅读。
宝宝最初的阅读兴趣可以从0岁开始,除了怀孕期间的语言熏陶,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可以
开始亲子阅读,让宝宝边被动为主动,逐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爱上阅读。
n更好了解宝宝。
阅读活动有一种恬静的氛围,亲子间甜蜜的交流,让家长更好地细蜜地了解宝宝,发现宝
宝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
(二)亲子阅读的方法。(12分钟)
1.定时定点定人 ,让亲子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n定时:饭前、饭后、睡前;阅读时间以宝宝兴趣为主,可长可短。
温馨小贴士:从8个月开始每天固定半小时坚持为宝宝朗读。
n定点:相对固定,要点是安静、温馨(沙发、床、椅子、父母腿上),体现亲情互动。(照片展示)
温馨小贴士:找到合适地点开展亲子阅读时注意方面眼神交流。
n定人:相对固定,从一开始确定一位能长期坚持陪伴宝宝阅读的人。
温馨小贴士:希望更多的爸爸参与到亲子阅读中。
2.定材料定内容定形式,让亲子阅读赋予无限生机
n定材料:
(1)根据宝宝的月龄特点选购图书。
——1岁以前
推荐书目:拉拉布书、黑白大卡、声音读物、发展触摸觉结合的图书等。
——2岁时期
推荐书目:《三只小猪》、《抱抱》等低幼绘本读物;《东方宝宝》、《婴儿世界》等杂志。
——3岁时期
推荐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等亲情绘本、行为习惯故事图书、贴纸图书等。
互动练习:(5分钟)
方法:为每位成员提供不同月龄的图书,任意选择一本图书进行“亲子阅读推荐”,包括适合月龄,指导方法等。
(2)根据宝宝的生活氛围自制图书。
——1岁以前:选择宝宝生活中的人物、用品制作图书。(用品有奶瓶、小碗、小勺等;人物有宝宝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岁时期:选择宝宝生活中的食物、玩具制作图书。(食物有水果、饭菜、牛奶饼干等;玩具有皮球、扭扭车等。
——3岁时期:选择宝宝生活中的游戏场景、生活场景制作图书。(游戏场景散步、玩滑梯、玩海洋球、外出参观等;生活场景可以是以“宝宝的一天”为素材等)
n定内容:
(1)听词语找图。
让婴幼儿按成人语言提示,如:“请你把小白兔找出来。戴红花的小白兔在哪里?”从许多画片中找出相应图片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孩子视觉的敏锐性,培育观察、辨认能力。
(2)听故事找图。
成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婴幼儿按故事的情节,找出相应画面,以检查其对图书内容是否理解的方法。这对婴幼儿的观察、注意、倾听、理解等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指读书名与文字。每次阅读时,让婴幼儿用食指指点着图书封面的文字,跟随成人读图书的名称,经过反复的指读以达到辨认汉字的目的。这能强化婴幼儿对文字的感受性,培养对书面语言的兴趣。
n定形式:
(1)看书听朗读。
婴幼儿边翻看熟悉的图书,边听成人朗读书上的说明语,进一步理解内容的阅读方法。它能使婴幼儿利用熟悉的图书,在画面、文字、口语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联系,初步了解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培养对文字的兴趣。
(2)看书做游戏。
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与父母一起先按图书的主要情节进行游戏,让婴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再去看图书;二是婴幼儿已理解了图书内容,在有故事情节的环境中重现内容。这能使孩子们较快地理解图书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感。
(3)模仿书中角色。
在父母的帮助下,把已熟悉的图书故事以纸偶、木偶或自己扮演等方式表演出来。这对婴幼儿的言语、思维、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温馨小贴士:“教无定法”,亲子阅读的材料、内容和形式都要建立在宝宝感兴趣的基础上,如宝宝的兴趣点转移,家长也要随机调整策略。
(三)亲子阅读的注意事项。(8分钟)
1.观看录象:播放2岁宝宝亲子阅读的录象片段。(1分钟)
2.互动交流:结合对亲子阅读方法的了解,剖析录像中亲子阅读的策略,提炼培养亲子阅读的注意事项。(在粉色纸上写上亮点与建议)(2分钟)
3.亲子阅读的注意事项。(5分钟)
n焦点:以宝宝为中心,而非图书。
n目标:以兴趣为中心,而非多少。
n重点:以习惯为主线,而非知识。
(四)亲子阅读的关键词搜索。(1分钟)
方法:请家长将自己想到的词说出来,马上呈现在大屏幕上共同体会。
情感、温馨、自然、慢、习惯、兴趣、互动。。。。。。
亲子阅读贵在坚持,谢谢大家分享这么多亲子阅读的智慧,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有所思考,让宝宝从小爱上阅读!
教学资源
制作的PPT课件,不同月龄段的图书(布书、绘本、电子图书等)、自制图书、亲子阅读录像,亲子阅读环境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幼教培训教材(试行)
【关键词】职业属性;法律职业标准;法律职业能力;法律教育改革
Legal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w Professionals
WANG Kai
(Jiangsu Polytechnic of Finance &Economics,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t】Leg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t to be throw away “bad law education hat”, they must highlight the legal occup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We should assist the ability of legal occupation oriented, with the law occupation standard as the basi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leg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teach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legal specialt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We also should adhere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the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ability, and law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have a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Occupation attributes; The standard of legal occupation; The ability of legal occupation; Reform of legal education
L久以来,高职法律教育都被视为一种“末流法律教育”,随着本科院校法科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职法律教育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然而,法律工作本质上就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只要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设置合理,高职法律教育仍然具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如何发展高职法律教育、发挥其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则需要对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改革探索。
1 高职法律教育的困境与机遇
1.1 当下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在我国,法律学历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分为本科院校普通法学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法律职业教育两类, 前者主要为培养学科型、研究型法律人才而设置,后者则更多承担起培养技能型实用型法律人才的重任。看似科学合理、分层处理的法律人才培养制度实际上存在着重大的结构性问题,法律教育分层管理只停留在简单的学历高低区分上,普通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各自鲜明的教育特色,每个教育机构都是简单复制别人的教育,没有把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
近年来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极为狭窄,成为所谓的“红牌”专业,说明我们目前法律职业教育的失败之处:学生不仅输了学历,更输了技能。众所周知,法律职业是应用性、技能性极强的社会职业,但无论是普通法学教育还是法律职业教育,都没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尤其是法律职业教育更没有突出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未能把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缺乏过硬的甚至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无法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缺乏职业技能已成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软肋。
纵观域外经验,一直以来,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有着不解之缘。大学法学教育往往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法律职业主义占据主流。而我国则一直比较排斥法律职业主义,法律职业标准阙如,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深深的鸿沟。各高职院校也一直把法律当作普通学科来对待,往往采取理论传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法律专业课程标准和法律职业标准没有有效衔接,大部分高职院校至今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之间长期缺乏制度联系,处于脱节的状态[1]。因此,有人说“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脱节正是法学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2]
1.2 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机遇
2014年5月,国发〔2014〕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决定把职业教育定位为类型教育而非末流教育,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已经为职业教育铺平了道路,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众所周知,法律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法律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高职法律专业的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招生困难,学生缺乏法律职业能力,就业率逐年下降,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审视和妥善处理的地步了。《决定》提出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为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法律职业教育准确定位自身的办学风格,实现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对接,做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凸显法律职业能力的特色教育,高职法律就能在夹缝中谋得进一步的发展。
2 法律职业能力的构成与获取路径
2.1 法律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之明确
不言而喻,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只能是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法律职业标准来培养法律人才。从根本上说,高职教育首先需要解Q人才培养标准和能力体系问题。职业标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点,是职业能力体系的支柱。职业标准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职院校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融合起来,按照“职业标准”这一模具打造法律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科学设定法律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法律职业能力的体系,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内在要求。
那么,何谓法律职业辅助型人才的准入标准?我们认为,该标准是对法律职业辅助人才专业素质的最低要求,指进入法律职业领域从事辅岗位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法律操作技能和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目前我国在《法官法》、《律师法》等法律中对高级法律人才的准入做出了规定,但辅助型法律人才的准备标准尚在研究之中,只有零星的几个关于速录员、保安员等职业的职业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和高职院校须抓紧研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统一的辅助型法律人才准入标准,以引领法律职业教育关于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改革。
高职法律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法律职业标准的要求下,明确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构成。简单说,法律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法律职业所需的能力。那么,法律职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岗位呢?目前学界对法律职业能力基本内容的看法有所差异。如陈京春认为法律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对司法活动进程准确判断和把握的能力、举证质证的能力、法律事务的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和坚守法律职业伦理和规避职业风险的能力[3]。而西南政法大学陈彬认为法律职业能力更多地体现为实际从事司法工作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鉴于本来的视角是关注高职法律专业的教育改革,笔者认为法律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应该根据法律岗位的不同进行必要的区分。陈京春和陈彬两位学者的观点是针对卓越法律人才而提出的职业能力范畴,与辅助型法律人才的职业能力范畴自然有所不同。
根据高职法律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可以看出社会对辅助型法律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有所不同。辅助型法律人才更加需要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法律信息的应对能力,这是由岗位性质决定的。作为辅助型法律人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准确识别法律信息,有良好的捕捉、筛选、甄别法律信息的能力。
二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辅助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就无法完成辅助工作。沟通能力包含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对于辅助型法律人才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不可或缺。
三是,过硬的法律写作能力。这是辅助工作的主要内容,直接决定了工作质量的高低。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是法律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法律写作是一项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四是,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法律职业已经和计算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使工作更加有成效。譬如辅助岗位法院书记员一职要求速录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录用。
法律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法律职场上的表现水准,不同的法律职业岗位要求也不近相同,所以上文所述的职业能力也只是综合性的法律职业能力,学生除了具备综合性的法律职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项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2.2 法律职业能力的获取路径
2.2.1 域外国家法律职业能力的获取路径
法律职业能力的获得有多种途径,如有的国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培训来实现,如在德国,学生毕业以后通过见习服务的形式来获得法律职业能力,与之类似的还有日本的司法研修所。有的国家则是通过普通教育,完成法律职业能力训练。如美国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大学法学教育定位律师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律师,主要通过案例研讨、法律诊所实践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大学法学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开展法律职业能力教育。课堂讨论、判例方法、法律诊所等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而英国法律职业能力训练则在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高中阶段以后的法学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实务型两条途径。实务型教育分为理论阶段、职业阶段、实习阶段和继续职业训练阶段。大学的法学院承担基础教育,职业训练阶段由律师学院负责,实习阶段在律师事务所进行。
2.2.2 我国法律职业能力的获取路径
在我国,采取严进宽出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业人员的法律职业能力主要是依靠职业培训来获得。所以,大学法学法律教育主要承担的是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法律教育的规范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具有较高比例的实践课,但由于缺乏法律职业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训练平台,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更谈不上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法律技能训练。试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基层法律工作岗位吗?因此,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法律职业能力训练制度,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制度是关系到法律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3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法律教育改革
法律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注重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理应成为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深化法律职业教育改革是摆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3.1 宏观上实现法律职业和法律教育的对接
从宏观上讲,深化高职法律教育改革,就必须把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对接起来。“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做法必须被摒弃,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基点,科学育人与特色育人,增强法律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微观上深化法律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以法律职业能力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区别于法律学科教育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前者将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并以其为核心来设计培养方案。应该将法律职业能力训练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在教学改革创新上,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法律职业能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对于专科层面的学生来说,参加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考试,申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继续提升学历层次,参加法律职业本科教育,进而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3.2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切实把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起来,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高职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依照对口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设置为通识课、专业课、法律职业能力训练课三部分,形成凸现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通识课主要涉及人文素质方面,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备一个正常社人应该有的认知能力。这是育人的应有之义,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辅助型法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素质。二是专业课,包括:法理学、民法、刑法、宪法、行政法等基础课程,另可根据就业对口单位需求进行调整。通过学习这类课程,形成扎实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为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法律职业能力课。主要涉及法律文书写作实务、诉讼实务、办公实务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务类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特色,应该要跳出理论教学的模式,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法律职业能力
开展法律职业能力训练的主体是教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支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切实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改变当下有些高职院校把教师培训当作特殊权利,指定部分教师培训的不良做法。同时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与此同时,邀请法律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主要讲授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技能课程,强化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4 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和目标
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教育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性教育,应该注重实践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 所以,应当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诊所式实践教学法等实践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高职法律教育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向实践型教学的转变。
4 结语
之所以将辅助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职业能力完善对接,原因在于法律职业能力的完善是法律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倡导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导向, 是对职业教育本质和精髓的再认识,是对法律教育范式和路径的再探索,以期对我国高职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试析法律职业的特殊性[J].法学论坛,2006(1):32.
[2]霍宪丹.法科学生素质教育面面观――法律职业素养是“法共体”的基本资质[J].法学家,2003(6):56.
关键词:改革;重视;职业教育
由于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家鼓励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中等职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相关的各级部门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拓展转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虽然培训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但仍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因此,本文联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中等职业教师以后的培训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但却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继续升学深造,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项专业技能教育。
1.教育技能专业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方针主要依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主要不同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专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就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紧密地跟随市场专业需求办学,时刻需要运用到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2.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多样性和新鲜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甚至是第三产业中的每一个行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很广,各个专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紧密性和差别性,即各种各样的专业;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专业更新速度更快,因此,需要中等职业教师不断地去学习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的要求,以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来中等职业教育不被重视,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教师师资力量不容乐观,教师整体人员数量及素质有待去提高。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老师专业技能性不强,理论知识偏差,缺乏对新专业的学习和认知,不能及时地掌握社会最新需求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偏弱。有的教师学历达不到所教授专业的要求,教学水平低下,所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迫在眉睫。因此,对于中职教育发展中教育能力的培养要长期规划好,有效地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现
状,指定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内容。
2.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少规范标准
在我国仍旧没有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标准,目前的教育技术能力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去探索,实际培训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法不恰当、培训模式不成熟、具体的概念模糊不清、培训定位不清,对中职教师最终的考核和标准缺乏认可依据。培训的安排不科学、不正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没有固定的培训机构按照培训标准统一去
培训,培训内容前后无法衔接,不规范,不具体,缺少对职业教育有丰富经验和具有较高学历的教师。(2)培训内容不合理。目前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简单地传授计算机的操作,主要学习Windows如何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等其他操作单纯的基础使用技能,不去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的理论基础。②计算机简单操作不去学习,单一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③计算机操作和理论都去学习,但实际中不会有效地去结合。主要原因是培训教师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所致。
三、对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建议
1.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按照地区,结合当地中职教育现状及专业科学制订标准,标准制订要发挥出中职教育的特征,更新教育观念,以中职教育办学方针为指导,树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分层次、分阶段地去实施新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修订和改善新标准。
2.聘请中职教育高级授课教师,加强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
实际培训中聘请教育技术专家、教授作为培训教师,这类高级教师在教学经验、教育技术教学方面非常熟悉和精通,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经过调查研究对各地区的中职教育培训统筹安排规划,培训分阶段、分层次阶梯式进行,校内外相结合利用优势教育资源。培训中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密切结合中职教育课程教材需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并且应用到教学中去。
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培训中积攒经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使中职教师整体教学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中职教育更好的明天提供中坚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邓霁岚,周端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2-01
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白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园条件,强化督导评估,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有效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学前教育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类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幼儿园经费投入不足,办园条件亟待改善
一是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少,经费投入不足。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少,白城市城市公办幼儿园24所,占全市幼儿园数的4.4%,全市公办在园幼儿数4498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数的14.3%,因此造成了部分幼儿园超级大班的现象。白城市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明显落后于吉林省其他城市,满足不了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求。
24所公办幼儿园,90%存在建园时间长、园舍面积小、办公条件简陋等问题。由于学前教育多年来没有专项拨款,幼儿园的发展是在没有财政经费保障的条件下艰难运行的。公办幼儿园特别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承担着指导、示范本地区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因此,要实现公办园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就应重视其办园规模、办园水平及保教质量的提高。2012年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联合印发了《吉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当地财政局、物价局的审批,白城市公办幼儿园提高了收费标准,但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仍偏低,公办园要发展,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就要有资金的持续保障。
二是乡镇校带中心园办园举步维艰。三是民办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难以保证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城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市公办园教师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积极性难以调动,优秀教师“出多进少”。近几年,各县(市、区)通过多种形式新招聘一批幼儿教师到公办幼儿园,但仍不能满足幼儿园的发展需要。
二是乡镇中心幼儿园专业幼儿教师的严重短缺。依据《白城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三年内各县(市、区)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园48所,各地新建幼儿园审批问题制约了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乡镇中心园没有单独学前教师编制,教师多数为小学转岗教师或小学剩余教师,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专业不符合要求,不可避免地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同时也挤占小学资源。专业幼儿教师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民办园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民办幼儿园为了生存和竞争,在规模、设施、师资、收费等方面低成本运作较为明显,造成民办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偏低,数量不足,教师工作负荷过重,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二、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幼儿园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多的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促进公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对全市幼儿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对民办幼儿园园舍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的要给予一次性补贴,确保全市幼儿园建设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是对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的地区,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根据城镇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审批新建幼儿园。对已完成供地的小区内非公办配套幼儿园,按照用地性质、产权归属、建设程度等分类,逐步收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转为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三是进一步提高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解决了公办幼儿园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公办园优质幼儿园教育提供保障。
(二)提高教师素质,切实解决教师短缺问题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认真落实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同时各地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园长和教师培训工作。
二是针对公办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给幼儿园重新核定和调剂一定数量编制,保证幼儿园的教师需求;乡镇幼儿园要设立独立的编制,核定相应的工资标准,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进行管理,保证农村学前教育所需师资;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和录用要在教育部门注册的合格教师中选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丽君.当前民办幼儿园存在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究,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 综合能力 发展途径
1.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中,许多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受过教学法的培训,上起课来“跟着感觉走”,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大幅度扩招,英语教师严重缺编。许多英语教师身兼多职,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好好备课,或者作研究。据统计,2001年我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教师人数之比为1∶130。更为严重的是,现有大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与教学任务要求严重失调,教师中只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下学历的高达73.2%。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的机会,更缺少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可能。即便目前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很多学校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短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滑,甚至有些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还不如本科生或者老专科生的水平。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虽然青年教师干劲十足,但他们经验不足,还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因此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高职英语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英语课,其中80%以上学校还开设了英语专业。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展示了高职教育特色,并充分体现了高职英语改革的方向,同时给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目前,高职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高职教育的未来兴衰与人才培养的施动者――高职英语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英语是各类专业的必修课,近几年各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中英语等级通过率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英语教学的成功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施动者,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因此,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综合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高职英语教师综合能力发展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国家急需各种领域内的实用型人才。根据这种趋势和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现状,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迫在眉睫。高职英语教师综合能力发展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夯实基础,丰富专业知识。
英语教师具有双重身份: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和进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之前,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习者。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正确的英语语法,恰当的课堂用语,准确的发音和流利的口语,等等。其次,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是初级阶段知识储备。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师要自觉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了解新生动态,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
3.2针对对象,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复杂是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大问题,因为教学任务的实施与教学对象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职高、中专等。鉴于这种生源复杂的状况,高职英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就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渴望着高效的教与学。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结果事倍功半,很多学生成绩依然不理想。教师面对那些学习效率低的同学也无可奈何,往往都会认为是学生基础差,学习不努力,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注意巩固所造成的。然而,即使这些学生能够克服以上缺点,成绩还是没有太大起色,英语水平还是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适合学生们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好能够与学生们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刻苦专研,考取职业资格证。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熟悉此课程。目前,经调查,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多项的英语专业课程,如应用英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等。然而,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获取相关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甚至有的教师之前从未接触过此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反之,如果教师能够获取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相关课程了解深刻,那么在日常授课和辅导学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时,教师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和成绩也会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了培养学生的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刻苦专研,努力进取,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4挂职锻炼,积累经验。
前文提倡高职英语教师应刻苦专研,努力进取,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然而考取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并不容易,因为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进行科研和进修,而且要抽时间为考证做准备,且通过率并不高。即便有的教师已经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仍然缺乏实践经验,所以仅仅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倡“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教学理论,而要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主要依靠高职教师。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应走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使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出色,学生学习效率更高。走进企业甘当学徒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企业不愿意接纳教师,也有的教师不甘心从零做起,这也是确实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高职教师应克服一切困难,主动接近企业,虚心学习,真心求教,大胆尝试,不计报酬为他们服务,为其保守企业机密,遵守职业道德,企业还是会逐步接纳的。只要高职英语教师把在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在企业的挂职锻炼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这样的英语教师也会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以自身为榜样感染身边的学生,使学生深受鼓舞,获益良多,这样的英语教师是值得学生尊敬和佩服的。
4.结语
高职英语教育的成功和高职人才的培养水平与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虽然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每位高职英语教师不断努力和进取,那么,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杨瑛.英语专业教师能力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4).
[2]祝士明,张元.双师度――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教论坛,2007,(6).
[3]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慧.浅谈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J].辽宁高职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