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机农业市场规模

时间:2023-09-12 17:09:37

导语:在有机农业市场规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机农业市场规模

第1篇

企业、资本掘金有机食品

因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好,掘金有机食品行业渐成创业者、商家及资本追逐的方向。

据调查,A股上市公司中的“有机农业概念股”,包括龙力生物、北大荒、西王食品等。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注册于松原市的中国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也在从事有机食品生产。未上市的中小有机农业公司也获得资金追捧,早在几年前,正谷农业就曾被一批风投看中,其中包括PE界大佬清科集团。

正是看中了有机食品的发展前景,各资本大佬早就已经着手布局,跑马圈地,布局有机农业:联想集团四年前就开始通过并购方式布局投资农业领域;红岩资本也宣布18亿投有机农业;万达集团,在北京圈地6000亩建设了一个庞大的有机农业基地;民生银行也有一个3000亩的生态园;京东等科技企业也将目光转向农业;恒大继恒大冰泉后投资70亿于有机大米、绿色大豆油……

“掘金”有机食品,企业需闯四大关

1.产业链式布局运作

有机食品的商业运作涉及生产基地、加工厂、流通环节、销售公司、投资方等多种商业主体,其分布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有其竞争优势,而消费者“高价值性的有机消费体验”需要各环节的协作,产业链整合势在必行。

2.掌控原料产地

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是重中之重,也是资本投资的重点所在,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的认知目前仍停留在“生产规范化、安全有机”等方面,“优秀的生产基地建设”是其商业运作的核心环节之一,既可以提升自己有机食品的品牌形象、强化自己的优秀品牌认知,又可以为后续的商业运作奠定优良的生产基础。

3.掌控销售网络

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是其重要的投资环节,目前全国尚无强势的有机食品渠道运营商,现有行业内的渠道多是单体门店销售、部分区域性有机食品连锁、网络直销等,现在投资“有机食品专卖店”无疑会占据行业先机,引领行业发展。

4.布局线上线下

有机食品行业的门店销售早已不再是主流,“互联网销售”的模式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大量的淘宝有机食品店、有机食品网站不断涌现,一些优秀的“有机食品网站”深受消费者欢迎;实力强大的企业会以自身品牌为依托,线上大力拔升品牌高度,从而实现线下销售与线上推广的联动。

“掘金”有机食品,资本需要有耐心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有机食品整个产业链存在诸多乱象。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表示,有机蔬菜食品企业在扩张上可能会面临一定瓶颈,如果企业做配送,可能会慢慢发展成一家重资产企业。这种模式可能不具有复制性,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可能容易推广,但是在二三线城市的需求会比较小。企业的收入规模、盈利能力将来可能会面临瓶颈。

其次,农业生产自身的一些固有特性,仍然为该领域的投资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农产品相对较低的利润水平,行业净利润也就是5%-10%。且农产品的生产容易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病虫害的影响,生产流程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可控性较低,农产品价格的浮动较明显等。

按国际上严格的认证要求,生产有机产品的土地要十年以上没有受过污染。但当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时,如何保证优质土地的来源呢?

事实上,不少风投机构发现,业内真正做有机食品的企业规模并不大。相当一部分的有机食品企业效益并不明显甚至亏损。其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销售不畅。

很多有机农业企业在引进风投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风投比较激进,急于在三五年左右就套利。其实,这与有机食品的产业规律是相违背的。严格来说,企业前三年要想实现盈利困难相当大。有报道显示,成立于2008年的食全食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有机食品行业已经耕耘了几年了,据说在其创立之初,其创始人姜伟就做好了“亏5年”的心理准备。而成立于2009年的上海泰克比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曾预言将在2015年实现盈利,目前真实情况为未可知。

第2篇

据来自中国社科院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52.2%的受访者表示青睐有机食品。只因为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是一种真正纯天然、高品质的环保健康食品,因而日益逐渐受到消费者追捧。现在消费者,尤其是中高端农产品的消费群、特殊人群(孕妇、婴儿、儿童、老年人)对食品安全尤为关注。

资源得天独厚

据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关专家介绍,2001年以来,我国有机农业在农场数量、耕地面积和出口产量等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经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已经达到2300多家,市场规模约37亿元。

“据我们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达300多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达到150万公顷。目前从事有机农业贸易出口的企业达200多家,他们平均年出口额大约在500~1000万元”,孟凡乔向记者介绍。

孟凡乔同时表示,我国有机农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一直没有受到国家特别重视。不过,自2002年开始,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中国陆续颁布了《有机产品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为此,中国自2002年以后才开始出现有机认证。在此之前,我国出口的有机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绝大部分是由国外的认证组织完成的。孟凡乔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就是从1998年开始与国际上最大的有机认证机构之一――欧洲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合作。

目前,孟凡乔是ECOCERT在华的合资机构――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2007年正式获得国家相关部位的审批,在开展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和分包ECOCERT在华的出口有机产品的认证业务。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大部分销往日本、欧美。国际市场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品种包括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

不过,虽然我国有机食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望成为一个新型的食品支柱产业。

首先,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大,现有的认证有机产品大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从发达国家的需求趋势看,有机食品在今后十年时间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因此从总量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另外从品种需求看,有机茶、小麦、奶制品、油料、土豆、调味品等都有着较大的市场前景。

其次,生物资源丰富。中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如中国的豆类、野生及人工培育蘑菇、茶叶、中草药、经济树种、核果类、新鲜蔬菜等都有众多的品种资源,中国的许多地方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些生物资源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保健作用,因此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独特的地区优势。中国的东北、西北与南方等地区,环境污染相对较少,有着有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在,黄土高原的水果、甘肃中西部的马铃薯、豆类,都极具有机食品的开发潜力。

需求不断增长

有人预测,中国将会成为欧盟、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城市已经有有机食品销售,而且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呈迅速上升趋势。除了乐活城等专卖店之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里也出现了有机食品专柜。

近十年来,随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特别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市场份额达到了2~3%,预计在今后十年时间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

西方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以德国、荷兰、英国为例,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了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60%和70%,美国所需的有机食品80%靠进口,而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些品种高出一倍以上。可以说,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因此,国际市场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商想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

然而,现阶段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业内专家预计,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那么,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的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达1%至2%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每年可出口创汇10多亿美元。

投资路径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追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贸易与消费,这种趋势会带动各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中国也会迎来有机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肖兴基主任就曾表示,世界有机农业将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于有机农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由此有机农业也迎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孟凡乔表示,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健康、安全、环保,而且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投资前景看好。

事实上,世界蛋品行业巨头――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2000年,德青源董事长兼总裁钟凯民用50万元起家,在短短8年中,先后成功累计融资到了5亿元。

2000年11月,海南的农业公司罗牛山成为德青源的第一个投资者。同年,该公司向德清源增资160万元来扩建鸡场,将养鸡规模扩大到1万只,2年后退出时它获得了3倍以上的回报。后来,美国的世界环保基金(GEF)又向德清源注资。

回顾创业历程,钟凯民曾感慨地说:融资是企业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过去的7年里,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融资,德青源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

不过,孟凡乔表示,国内在有机农产品的初加工上没有问题,但有待完善的是精加工与销售体系。因此,在有机农产品的精加工与销售体系项目上有投资空间,存在一定的投资价值。

孟凡乔坦言,虽然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在近年获得强劲发展,但是我国有机食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遭遇质量瓶颈。

孟凡乔指出,质量问题已成我国有机食品出口最大的制约瓶颈。他建议:一方面,有关政府机构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确保质量安全、合格;另一方面,生产商要以诚信为本,严格按照有机食品要求生产。

其次,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政府投资逐年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显不足。从国际上看,不论是出于减缓农产品过剩、巨额财政补贴带来的压力,还是出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发达国家都支持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像奥地利,从1995年开始实施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巴西、南非、毛里求斯等国家,出于国际有机农产品市场和当地食物安全的需求,也从政策上鼓励发展有机农产品。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有机农业及其产品的生产管理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来完成的。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农村政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没有政府初期的介入、协调和支持,这一产业很难保持健康发展。

第3篇

摘 要:建平县地处辽、冀、蒙3省交汇地带,位于辽宁省西部,境内4条省级公路及长深高速纵横东西、贯穿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7.3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15.2万hm2、经济作物种植2.13万hm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为13.97万hm2、绿色食品生产面积为2.09万hm2、有机食品生产面积为2.13万hm2。建平县自然资源独特,局部区域水资源相对好,老哈河、蹦河、凌河3大水系相对独立,水资源总量为3,4,360万m3;农业区域内无大型加工企业,养殖业较发达,农家肥的使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等投入;土壤与水资源未受到污染。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具有明显的生物多样性,为病虫害生物防治创造了条件,发展特色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特色经济;发展滞后因素;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1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7

1 建平县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的几个主要因素

1.1 投入严重不足,基地逐年锐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由于资金缺乏,大多数生产基地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道路、沟渠、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之缺乏先进技术指导,管理粗放,导致收益不高。

1.2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建平县建立了一个大型的瓜菜批发市场,但多年来尚未投入使用,其他乡镇大部分批发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原始单一,包装、加工、品牌、检测、信息、冷链物流等环节落后,无法与现代物流和产销方式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另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商品意识淡薄,无公害生产意识较差,对商品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的认识不足,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滞后,技术、信息服务不到位,难以与大市场环境接轨。严重的影响特色经济的发展。

1.3 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进程缓慢

目前建平县农民大多数是小规模生产、精耕细作经营为主,整体规模化程度较低。虽然有些乡镇的小规模种植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市民追求“品牌化、优质化、便捷化”消费习惯的逐步增强,现有小规模种植格局弊端日益显现,远远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此外,缺乏强劲的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订单农业,期货异地营销,个企老板预订等市场运作方式虽有起步,但尚未成型,稳定性较差,产品市场流量、流速有限,加工滞后,加工方式处于粗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少;中介组织也很少,市场化运作尚待完善和提高。

1.4 环境污染加剧,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农产品品质有待提高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和目前农药普遍采用商品名,导致农业投入品监管难度加大。尤其是进入夏季后,随着虫害的加重,在病虫害防治时,大剂量、超范围使用农药时有发生,引起药害和农残超标,影响农产品品质;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引起肥害也是影响品质的一个主要原因。

1.5 基地建设力度不大,品牌培育不够,宣传推介力度不强

由于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粗放等原因,农产品商品率不高,标准化基地逐年萎缩,无力建立高标准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辐射能力较弱,发挥不了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地域品牌知名度不高、现有产品品牌利用率极低。

2 提升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结合不同区域、地形以及产品流向等特点每年坚持引进、试验、推广经济作物新品种;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带和“一村一品”生产格局。今后将着重建设3大瓜菜产业带 :建设以昌隆、老建平、富山等乡镇为重点的设施瓜菜产业带,主要利用自然立体气候优势抓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建设以八家农场、深井、沙海为主的千亩瓜菜产业带,主要生产反季节瓜菜;建设以黑水、义成功等乡镇为主的无籽西瓜产业带。同时建成几处裸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瓜菜栽培示范基地;无公害商品瓜菜出口基地和无籽西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全县瓜菜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输水管道建设,做好引水入棚、全面喷灌工程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2.2 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布局。加快建设利用三家蔬菜批发市场,在深井,黑水等地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保障绿色通道,健全市场体系,形成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有机农业,努力构建电商运营体系,大力推进电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积极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发展各类经纪人和营销公司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加强、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走“市场―公司―农户”产供销密切衔接的产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格局,从而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建立统一完整、信息灵敏、覆盖面广的特色农产品信息采集、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工作。

2.3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经济生产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动企业与合作社的联系,推行“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突破小农经营的束缚,鼓励土地有序流转,让N地能手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土地抛荒,促进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树立企业文化。 围绕有机食品生产打造绿色文化。使绿色文化融入于企业经营理念之中,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先进文化效益多赢共赢的局面。

2.4 强化质量监管,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

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建平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有效解决相关产品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加强检测,强化检打联动。积极筹备在县城农贸市场和瓜菜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以进一步抓好市场准入。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制售、使用禁用农药、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抓好生产监督,实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抓好源头监督。严格执行农资溯源管理制度,对农资经营门市全面推行标签审查备案和销货台账制度,要求农资经营者做到对产品进货、销货情况进行记录,在销售时向农资购买者出具信誉卡、收据等销货凭证,建立投入品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开展“三品”认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和园区基地,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创建;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产品 “慢”时代 转型升级

一、引言

国内乡村旅游相对国外研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已经延伸到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

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1]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初步确认了要细分产品的方向。在文化行业兴起的背景下,学术界在乡村旅游文化方面研究颇丰,如许多学者指出现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2],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进行怎样设计[3]的挖掘,还有如何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4]等。显然乡村旅游研究集中产品开发有了初步研究。如何适应乡村旅游市场新需求,顺应时代趋势,探讨乡村旅游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增长速度趋缓,解决制约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多产业融合、多元化升级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以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与产品开发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1.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将为未来重要增长点。我国乡村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现已经遍及全国。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但结构还需完善。虽然现在已由公司带头发展乡村旅游,但还不见规模,现在主要的经营方式,仍是农户的经营方式。乡村旅游市场就是由这些成千上万农家小院汇集而成,逐渐发展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并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

2.乡村旅游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特色化趋势显现。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生物、农作物、高新科学等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成的乡村旅游文化多姿多彩,乡村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

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历前期的爆发性增长,到目前相对饱和,发展趋缓。对资源的利用还处在一个粗放利用的阶段,没有经过精细的处理过程,呈现的一个初级市场生产初级产品的过程,但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的趋势正在显现。

3.乡村旅游呈近距离特征,重游率相对较高。由于节假日制度还不完善,长假有限,短线相对长途旅游所需成本较低,进行短距离旅游人变多,他们首选城市的近郊和远郊地区的乡村,乡村旅游具近距离的特征。在旅游方式,游客首选自驾游、自由行,这种自发形成的旅游方式,有更广阔的旅游空间,感觉更为放松,增加了旅游的愉悦感,另外,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可选择性强。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相对于一般大众类旅游,乡村旅游的重游率较高。

(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没跨过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乡村旅游以观光类产品为主,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和文化品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单一不能满足需求。乡村旅游的模式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产品尽是“千村一面”[5]。可以说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游览形式为主,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娱乐体验等产品形式发展还比较缓慢。乡村旅游产品整体上形式仍然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

2.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不够。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其开发不成熟,还没能将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文化,通过产品设计完全诠释出来,只停留在资源展示阶段,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有特色和活力的旅游产品的问题亟须思考和解决。

3.高端旅游市场规模小,服务品质偏低。高端旅游市场的消费人群是高端消费人士,他们追求个性化需求,重视高品质服务体验。现在乡村旅游市场这方面的旅游产品还相对缺乏,有的产品个性化不足,服务品质和附加值较低,近年来,才慢慢出现一些艺术会馆、度假山庄、养生堂、高尔夫球场,骑马场等享受型休闲旅游产品,但规模不大。

4.迎接“慢”时代准备不足。乡村旅游要慢下来,乡村是打造“慢游”地的绝佳选择,但目前乡村旅游还没有慢游的发展意识,更没有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策略。“慢游”地打造,首先需升级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提升村落相关服务设施,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另外在需要对资源的深度挖掘,带给旅游者深刻体验。乡村旅游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还处在摸索阶段。

三、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理念与打造

(一)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创新

1.重塑发展方式理念。要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必须首先转变旧的发展方式理念,重塑新的发展方式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促使产品形态从单纯观光型到复合型转变。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复合型产品转变,从而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是单一旅游业发展向产业融合下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向多元化的“大旅游”发展转变,产业融合正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与很多产业联系紧密,有很强的互补性。三是从快节奏的旅游理念向“慢”旅游理念打造转变。乡村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已不再符合旅游发展新趋势。慢游时代的到来,对旅游吸引物聚集体深度开发,提供给游客一个可深度体验的旅游地。

2.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理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已经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崭新地位,旅游业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深度精品旅游的“泛旅游模式”转变,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6]。

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是系统工程,要从大局入手,考虑区域的整体价值提升,这些需要区域和设计者通盘考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门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破除,向产业经济发展转型,重视整个旅游产业的效益,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二从景区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型,不局限于景区的小账,而是着眼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将景区视为整个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一环,形成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大格局;三从粗放型服务向精品化服务转型,现在的景区不是设施简陋,资源不够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足,服务更不上,必须提高游客满意度,从原来单一的服务提高到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四从固定产业要素向产业链延伸转型:着力于产业要素的扩展,在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原来六要素向“吃、住、行、游、购、娱、体、会议、养生、媒体、配(配套)”等不断延伸的链条转变。

3.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转型升级理念。乡村旅游产品应针对市场变动趋势,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产品转型升级。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方向应该是由观光休闲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这些必然会导致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包括:

一是产品结构方面的升级:以休闲度假、体验养生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升级。二是功能方面的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向体验经济转型升级,为游客提供体验深度和广度。三是产品形式上的升级,休闲旅游,渔家乐、养生馆、生态旅游、养生旅游、森林旅游、水上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亟待开发。四、产品开发方面的升级,在原来保证资源的乡土性的前提下,挖掘文化内涵,将传统风俗以多样化方式展示,保持固有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富含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4.乡村旅游综合体理念。旅游综合体以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全产业链功能集聚、多方位吸引物复合的巨大优势,正逐渐成为未来旅游开发的主流创新模式以及旅游休闲产业升级的战略抓手。乡村旅游综合体,是一个具有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集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生态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地产等功能于一体,建立在乡村吸引物的基础上,在乡村旅游休闲的方向导引下、着力于乡村文化创意、运用土地集约化综合开发等手段,实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新产品打造

根据乡村最新发展理念,对应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与不足,重点进行以下一些新产品的打造:

1.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既是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又是产业融合的着力点。

一是努力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通过优化与淘汰,积累沉淀下来各种文化要素,这些要素都可以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将乡村文化内涵外化。文化内涵具有无形性,只能通过有形残品或某一动态过程加以外化,才能吸引众多旅游者,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优势。三是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修学度假、体育冒险等专题旅游系列,不断完善产品系列,制造旅游亮点,确定文化特色。

2.创意农业及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意农业,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思维和方式,重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结构方式,另一方面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品链,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使乡村旅游步入到一个高级阶段。创意农业将进行开发:

一是对农作物艺术加工,在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前提下,用文化创意的手法,重新打造成全新的艺术作品形式;二是对原生态民俗展示,对农村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史沉淀下来的风土民情,通过情景展现,打造系列旅游产品;三是打造体验活动,开展农林牧渔生活体验活动,鼓励游客参与其中,让游客亲身体验农村生活,满足好奇,在体验活动中,完成旅游文化展示和放松身心的功能;四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进行工业化改造,由于现代工业能提高生产效率,可将现代工业引入到传统农业生产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将其生产过程开发成旅游产品来实现旅游的发展;五,对农产品进行艺术改造,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外观进行艺术处理,制造惊奇,植入创意文化,赋予时尚元素。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产品。乡村旅游综合体依托景观风貌、民风民情,对乡村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化、景观化、生态化、科技化的综合开发,实现农业三产业化、旅游化。需注意:

一是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将乡村资源合理开发,打造主题度假酒店、山地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养生疗养区、特色旅游区等综合旅游度假体;二是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三是打造多功能乡村旅游本土项目。通过消费者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去接触农业、参与农业,使农业生产活动兼具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在此基础上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开发多功能旅游项目;四,打造多功能旅游休闲项目,通过会议会展、文化娱乐、农业、房地产业、商贸零售业、体育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向旅游业注入多种消费功能,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实现高品质乡村休闲功能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2]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6):59-61.

[3]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4]李莉.浅议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以福建省福州市后浦村为例[J].中国发展,2009,9(1):59-64.

第5篇

一、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枸杞产业发展的拉动基础组成,主要为医药应用,保健品、食品应用和对外出口三个方面,以内需为主,缺口仍然很大。与2006年国内枸杞干果总产比较缺口8.9万吨,与2008年比较缺口3―5万吨。按此计算,今后在现有面积的基础上,扩增面积要达到30―50万亩,全国枸杞生产面积达到150―200万亩,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医药应用方面:一是作为名贵中药材,经数百年的验证,具有滋肝补肾、生津益气、健脑润肺、治虚安详、祛风明目、降脂除劳等功效。在传统医药方面,直接以枸杞为成分或主成分的中药配方用量,每年在8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80%。可以看出枸杞内需的主市场仍在国内。二是以枸杞为原料的新药品开发。近年来,随着对枸杞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层次开发,枸杞在促进大脑发育、预防动脉硬化、慢性肝炎治疗、糖尿病、肺结核及多种癌症康复中疗效明显。这些新发现和新用途,更加拓宽了枸杞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使枸杞需求量进一步提高。

保健品(食品)开发应用方面:以枸杞为原料的保健品开发,是产业化链条进一步延伸的一个方面。在我国枸杞作为药食两用历史悠久,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都证明枸杞具有滋阴益阳、延年益寿的独特功效。枸杞直接食用或配合食用都能起到增强体魄、益气强壮的作用。在此方面,宁夏是我国枸杞精深加工的中心和龙头示范省份。经多次考察,枸杞保健品及食品已发展到枸杞酒类、枸杞多糖类、枸杞茶类、枸杞饮料类、枸杞油类、枸杞粉类、枸杞软糖类、枸杞蔬菜类系列,产业品种已达到141种。每年就地转化升值加工的枸杞原料量达4―5万吨,拥有市场潜力。以枸杞原浆浓缩汁系列产品为例,海西州乃至全省超市中还不多见,说明加工规模还不大,市场潜力容量很大。另一点是枸杞保健品及食品开发产业推动枸杞生产产业发展的力量仍然很大,2009年枸杞原浆浓缩汁国内价格仍在高价位运行,每吨销售价仍然维持在7万元以上,与生产成本比较,每吨仍有3―4万元的高位价差。充分说明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和产业化链条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外出口方面:抓住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是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欧美乃至世界市场对枸杞的需求,枸杞逐渐由传统亚洲和华裔市场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拓展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市场,其独特而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在西方国家逐渐得到证实和认可。金融危机以来,迫使枸杞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升级和与国外市场准入质量标准,得到了充分认识和重视,对外出口的枸杞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在此方面拉动能力,国外市场将是国内市场数倍。2008年宁夏枸杞及其制品出口货值达1213万美元,同比增长25.18%。

二、国内外枸杞产业的发展及金融危机以来对我们的警示

在这方面,枸杞产业是中国的产业,我国在全球枸杞资源分布上占主导地位,枸杞资源种类及分布量上,是资源种类丰富,面积存量第一。世界上除我国以外,只有朝鲜和北美零星分布着枸杞野生资源。同时我国对枸杞驯化种植,品种选育及利用认识历史悠久。在国内外枸杞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主要栽培区和产业开发带动的发展区。栽培品种选育上,宁夏选育已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品种有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柴达木盆地枸杞新品种选育攻关已全面启动和实施。不久,在我国枸杞产业发展品种支持上,将是宁杞品种和柴达木枸杞为主。枸杞利用开发上,我国已发展到对枸杞根、茎、叶的开发利用。除果实外,根、皮、叶都含有大量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和药用成分。例如:叶中提取的枸杞黄酮、生物多酚物质;根皮生产的贵重药材地骨皮。枸杞种植面积上,中心分布区是宁夏中卫80万亩,青海柴达木盆地14.32万亩,其他省份是甘肃、河北、新疆、内蒙古。国内面积总量在120万亩左右。枸杞精深加工上,全国以宁夏为中心,支撑枸杞产业发展的深加工产业企业集群达到100多个。柴达木盆地枸杞产业发展的深加工链条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已建成和试产成功年产8000吨柴达木枸杞、白刺果浓缩汁生产线,将大幅提高柴达木枸杞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枸杞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特别表现在枸杞干果制品出口上。2007年我国共有11批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枸杞干果,因其农残问题被美国FDA拒绝入境。2008年由于美国对中国枸杞采取高标准限制,作为我国枸杞出口最大省份宁夏,对美出口的枸杞干果及其制品为零。这些问题反映的突出点和集中点是枸杞农残和枸杞出口质量的高标准限制。如不重视和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枸杞产业的发展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金融危机困境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目标。首先是抛弃国内无公害生产方式,向国际标准的生产方式有机化方向发展,其次是以质量安全生产高标准为目标,加强生产技术升级,最终目标达到农残无检出。

三、枸杞产业发展对促进海西农牧业实现“海西速度”的作用

在海西广大农牧区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海西速度”,关键点是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使人均收入增速大幅提高,增收大幅增长。这个速度增长值起码不能低于20%,甚至更高。

海西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基本情况是:格尔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218元,州内平均为4095元,2008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61.2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北京地区人均纯收入7374元(2008年1―7月份人均收入)。而且北京地区农民纯收入由“生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块组成。与之比较除收入组成单一外,在全国水平之下,全省水平之上远远低于北京地区的水平,更不能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

而发展枸杞种植的地区则大不一样。宁夏中卫地区枸杞种植亩纯收入在4100元,为种植小麦收入的5-6倍。2008年都兰县诺木洪地区和格尔木地区平均情况为1-3年内的枸杞亩纯收入平均在1300-2000元之间,4年后进入盛果期的枸杞,每年亩收入达9600,除去成本后收入可达7800元左右。

与柴达木盆地春小麦、油菜、马铃薯广泛种植的大田作物比较,发展枸杞种植的亩收入增收变化十分明显。可概括为“收入高且稳定、积极性高发展快”。海西州枸杞发展中心地带诺木洪地区枸杞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量已达到100%,麦类、油料类、薯类三大作物完全退出了种植。在该地区种植枸杞逐年效益递增情况为:枸杞种植亩投入第一年2500元和第二年以后2016元无变化时,种植后1-2年内收入低于麦、油、薯类作物,从第三年至第十年间,亩收入大大高于春小麦、油菜和马铃薯。与春小麦比较,亩增收逐年递增范围在2936-12384元间;与春油菜比较,亩增收逐年递增范围在2284-11934元间;与马铃薯比较,亩增收逐年递增范围在2384-11384元间。枸杞第五年至第六年的亩收入峰值可达到15984元。

发展枸杞另一显著作用是节水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是盆地农业发展关键领域之一,现有水资源约束条件刚性限制着海西州农业面积的扩增,而发展节水旱生特色植物资源,能够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需水次数上,幼年枸杞年需水次数在3-4次,成年枸杞2-3次,较春小麦6次水比较可减少一半。亩需水量上,春小麦全年平均780吨,枸杞全年428吨,较之比较节水352吨,采用灌滴结合,全年仅需218吨。吨水效益上,春小麦(按500公斤/亩计算)每吨水可产生效益1.04元,而枸杞(按300公斤/亩计算)每吨水可产生效益20元。

以上数据表明,枸杞产业发展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拉动效果十分显著。如果以北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374元为赶超标准,诺木洪宗加镇、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现人均枸杞种植面积为1.2亩,进入盛果期后仅需一年就可达到北京水平。

四、柴达木枸杞质量的优势性和市场地位

柴达木枸杞优势主要表现在产地环境优势和内在品质优势两方面。在市场中的地位,可概括为宁杞占据市场,柴达木枸杞占据品质。柴达木枸杞干果是国内枸杞干果中的上品。

从产地环境质量上看。宁杞是我国枸杞传统产地,在枸杞发展历史和开发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枸杞产量和销量长期占据国内市场。但由于忽视对产地环境保护,长期使用和无限制使用高毒农药,使产地环境中土体水体遭到严重破坏,有害物质积累超标,达不到无公害环境标准。产区中枸杞病虫害达31种,而柴达木枸杞产区病虫害,据青海大学植保所严林教授的调查只有4种,而且都是原生性的,输入性暂无发现。加上生产发展历史较短和十分重视产地环境保护,产地环境质量达到了有机标准,甚至超过了有机标准。2007年以来,宁夏枸杞进入国际市场后,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农残问题困扰和产地环境质量下降的困扰。枸杞作物大宗中药材在国内消费和出口消费中出现的农残问题,必然会成为国内外政府和医药界的高度关注,加上国内抗病虫选育和生物防治等针对性研究课题滞后,寻觅新产区、新品牌、新品质是必然选择。

从内在品质上看,柴达木盆地除产地环境洁净外,还具有宁夏无法拥有的独特气候优势。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温差,宁夏在8℃-10℃间,柴达木盆地可达到12℃-15℃间。由于这一独特气候优势,柴达木枸杞有效内含物质和营养价值普遍高于国内其它产区,代表着我国枸杞最优质产区和对外贸易交流中品质宣传介绍的基准数据,其中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枸杞黄酮和枸杞多糖比异地同类产品高出一倍之多,成为国内争购的名品。

从品种选育的种质资源支撑优势上看。柴达木盆地拥有红果枸杞、黄果枸杞和黑果枸杞的种质资源,而且分布广、种类多、品质好、资源量大,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枸杞育种材料基因库。目前黑果枸杞改良和选育,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易采收和果皮薄不易加工这两个方面。同时还存在对它认识不够,研究盲区空白多,成分含量的不可知性待进一步发现。由于柴达木盆地内枸杞资源类型丰富,支撑了枸杞选育的基本条件。黑果枸杞将是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的又一类型,它的特色性和独特性更能发挥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五、做大做强柴达木枸杞产业的思路

柴杞产业的发展壮大,就是要使柴达木盆地发展成为我国枸杞产业的新基地。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学习和借鉴枸杞产业发展强省宁夏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认真总结吸取金融危机以来对枸杞产业发展带来的教训,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和发展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科研育种创新,培育柴达木枸杞新品种,使柴达木枸杞品种更加适合市场要求和盆地种植。柴达木枸杞新品种选育有很好的种质资源基础,这是其他省份不具备的条件。大果型枸杞是市场欢迎和宁杞品种发展的特点,柴达木枸杞选育首先不能低于这个标准。目前国内枸杞以红果枸杞类型为主,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要注意抓住枸杞果色类型这个空挡,加强科研攻关,培育其它果色类型的枸杞新品种,使之成为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的又一特色品种和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支柱性品种,同时注重柴达木枸杞抗性育种的突破,为质量安全生产夯实品种基础。

(二)高度认识和重视产地环境保护,使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第一层次产地环境成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质量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产地环境质量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它的保证就失去了按日本标准、美国标准、欧盟标准组织生产的基础。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清楚看到国外市场经常用农产品质量问题设障,强制性强迫农产品生产国出口国按他们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虽苛刻但对我们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升级很有好处。产地环境质量处在农业生产第一环节,它的农业有害物质污染是很难修复的,柴达木枸杞发展必须重视和抓好这一方面工作。

(三)标准化生产使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壮大各个环节都有高标准的技术规程,打造中国最优质枸杞产区。首先要转变生产技术方式,向国际大力提倡的有机化技术方式转变,才能经得住国外市场准入条件的考验。同时也是增加柴达木枸杞进入市场要价定价的生产技术保证。其次是制定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中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并强制性应用和实施。第三是加强对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宣传和教育。第四是加强柴达木盆地有机化栽培技术体系规程研究。第五是做好柴达木枸杞有机认证工作。

(四)大力提高柴达木枸杞知名度,不断发展和开拓柴达木枸杞市场,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打好市场基础。主要建设内容是产地品牌、柴达木枸杞干果及其制品系列品牌和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的申报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政企联合建设和打造柴达木枸杞文化,大力提高国内外柴达木枸杞品牌的市场效应和知名度。充分认识品牌化在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各环节中的作用,要立足于“品牌是一种责任,品牌是一种承诺”的建设思想,把品牌作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长期性任务来抓,使品牌在促进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应用。

(五)大力建设、支持和引进柴达木枸杞加工企业,使柴达木枸杞产业走向更大的市场。主要任务是通过招商引进、立项建设等途径使枸杞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产品多样化,来保证柴达木枸杞种植规模的适度扩张,使枸杞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柴达木枸杞产业走向更大的市场。

(六)加强和普及枸杞农合组织建设,建立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技术服务组织和营销组织。核心是建设与生产紧密相连,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与市场紧密相连,与自身发展紧密相连,群众大力支持拥护的专业化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就地就近、及时有效开展枸杞种植自身需要的各类服务。主要任务目标是技术上服务到位,营销上解决价格信息不对称和建立稳定营销网络,使农民利益最大化。

(七)以柴达木产地环境为基础,建设驰名中外的柴达木枸杞有机化生产基地。柴达木枸杞发展的环境质量是建设有机化生产基地的前提,发展劳动密集型有机生产方式,完全符合国内外人们的消费准则,完全能与国际上倡导的生产方式接轨和融合。国内无公害生产方式,只是我国农产品向高标准生产方式转变中过渡性的生产方式,在国外不被认可,属污染类生产方式。柴达木枸杞有机化发展基于以下几点:(1)有机农产品市场巨大。据有关资料介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国内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8亿-160亿元,2015年将达到248亿-594亿元,巨大需求是有机农产品发展的根本基础。(2)有机农业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据江苏扬州市有机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2007年和2008年有机稻谷亩均净利润分别高达433.74和941.38元,比普通稻麦两季合计利润高560.73和997.04元。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特别强调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3)有机农业可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生产。有机农产品生产需要大量有机肥,可促进农业、畜牧业、农村新能源间的循环发展,而农作物秸秆直接利用,还田于农业,可达到低排生产。我国秸秆年产量每年7亿吨,折合成标准煤约3.5亿吨,若全部利用可以减排8.5亿吨二氧化碳。

(八)开发枸杞高端产品,建设自己的精深加工企业。在抓好柴达木枸杞初级生产环节后,建设自己的枸杞精深加工企业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作用是开发高端产品使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有别于宁夏枸杞产业,形成两地枸杞加工产业产品上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不形成恶性竞争。主要有两点:一是充分依靠和联合国内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技术研究院(所)技术支持,为柴达木枸杞精深加工服务。二是要充分挖掘对枸杞新发现、新用途产品的开发,形成高端产品开发技术和开发技术工艺。使枸杞开发的高端产品成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又一支柱性领域。

(九)建设强有力的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销售网络。建立营销网络是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必经环节。现阶段海西州枸杞外销力量主要靠宁夏。价格和销量受控于人,同时并存高端价格和需求量信息的盲区,中间环节较多,国内外直销公司和厂家的基本组成还不清楚,这是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短腿”,不利于柴达木枸杞产业走向更大的市场。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它的重要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价格高端区盲点,建设柴达木枸杞要价和定价的权力,为柴达木枸杞生产区广大农牧民收入负责。(2)了解和依靠国外市场终端区的各种信息,不断加强和指导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第6篇

近在眼前的胶卷,远一点的蜂窝式手机,或者即将发生的智能电视客厅革命。过去的强势产品正在变成恐龙化石。

不过产品灾变并不一定会像恐龙一样灭绝,恐尼灭绝是由于自然环境引发的,灾变则是南于企业之外的市场环境变化引发的,可能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是科技的进步。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品灾变这种变化在于可以及时或预先应对的。

产品灾变的应对逻辑

从超越企业产品价值链乃至狭窄的产业价值链角度看商业环境,企业是四种商业环境要素构成的“交集”,产品是否发生灾变即恐龙化,取决于构成这个商业环境及生态的诸要素是否发生质变,以及企业战略是否有效地应对了关键要素的质变。

交集核心是企业的营销战略模式,这个模式是在商业文明的载体上,南产业结构、竞争要素、商业模式三个主客观要素群共同集合而成。也就是说,这四个板块里的要素发生质变,即四种类型的驱动力会导致产品灾变,即产品的恐龙化。

1 产业结构质变导致的产品灾变

Mp3与Walkman随身听,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照相机都属于产业结构质变导致的产品灾变。智能手机改变了传统手机的产业链,操作系统、App应用软件等创造了一种新的产业生态,传统手机的制式、技术、产品已经完全被淘汰。

电视机也在发生类似产业结构引发的产品灾变。未来的电视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电脑的视频终端,即从有线(宽带)电视进入无线(WiFi)、云计算模式的互联网电视(WebTV)。谷歌、苹果、索尼、三星产品已经上市,Web TV相当于一台挂在墙上的大平板电脑(Pad)+电视机(TV)。传统的电视产业链将被颠覆,产品形态也将催生一个全新的市场。

应对逻辑:关注技术、政策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导致产品灾变的最大驱动力来自新技术与产业政策变化(价值观往往是这些新技术与政策的因变量),如对环保、碳排放、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及产品的政策支持和限制。

如果一种新技术、新材料或者商业价值观,有可能导致国家制定行业标准、准人、税收支持等政策,涉及到这种变化的行业,产品灾变一定会发生,企业必须对原有产品的形态、技术、标准等进行调整,如节能照明(白炽灯的恐龙化)、电动汽车(汽柴油车的恐龙化)、3D打印(模具业的恐龙化)等产业技术创新引发产品及产业价值链正在发生灾变,这是一种进步但并非无法避免损失。

2 竞争要素质变导致的产品灾变。

竞争要素里以渠道、媒体格局的变化对产品影响程度最深,家电零售连锁的苏宁国美,对于产品销量的影响也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家电品牌如果与苏宁国美交恶,对于产品销量的影响将是直接的,这种渠道霸权对于很多中小家电品牌甚至是生死攸关。

正风起云涌的电子商务渠道,也在对传统产品的价值链发出挑战。凡客诚品、梦芭莎、初刻等将日用品、服装、鞋子、箱包等产品的暴利空间压缩,再加上营造的众包化的快时尚漩汁生态系统,将一步步瓦解传统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链,这种新型竞争手段也会带来产品灾变。

应对逻辑:关注顾客层面的变化。

来自竞争要素的产品灾变因素:顾客规模消失及减少(如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化),或者是顾客的利益点发生变化(如顾客对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满足顾客需求的竞争产品发生变化(如免费杀毒软件)。

由于收入、生活观念、教育、价值观引发的新生代消费趋势,也是顾客层面导致某些产品恐龙化的驱动力。中国过去30年最显著的消费升级产品灾变,是西方消费产品对本土年轻一代的占领:中国茶被咖啡边缘化。

但是有一种茶始终都很火,那就是减肥茶。实际上,大多数减肥茶和普通的茶区别并不大,但是往往容易火。因为减肥是一个顾客需求层面很大的功能。以健康为噱头的茶也不少,都是一个道理,顾客有什么需求就赋予产品什么功能,就能规避竞争要素的质变。

3 商业模式创新导致的产品灾变。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360免费杀毒软件对传统杀毒软件产品毁灭性的影响,360打出“永久免费杀毒”的那一刻,意味着杀毒免费的商业模式将导致杀毒产品的灾变,过去使用率极高的金山、卡巴斯基等杀毒软件,被迫进行高端用户升级或采用免费模式,才能保住生存机会。

此外,如众包、外包、服务、平台、第三方买单等新商业模式,也在对众多产业领域里的产品价值链产生灾变影响。

应对逻辑:开放主要功能,通过次要功能实现经营。

每一项产品必然都有自己的主要功能,也就是顾客最关注的核心功能。对于顾客来说,他所付出的价值是围绕着这项主要功能的。这里可以采用避重就轻的策略,360杀毒软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主要功能是免费杀毒,这就符合了大多数顾客的需求,而它通过其他次要功能去实现经营,对于顾客来说,它所付出的价值对他来说产生了附加值。

4 商业文明变化导致的产品灾变。

拿环保概念来说,绿色、有机、生态、低碳等环境保护观念,对于传统的高污染性产品而言已经是一次灾变,未来“碳币”(碳补偿)还有可能终结很多产品的生存,比如新型节能灯泡对中国照明产业来说不啻是一场重新洗牌,节能、低碳的产品专利技术将颠覆现有的灯泡产品市场格局。这样看来,环保概念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只要将自己定位于其中一环就能防止灾变。

应对逻辑:关注产品价值链生态层面的变化。

商业文明的进步必然导致产品的进步,也意味着更加完善的产品价值链。比如有机农业也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农产品,而是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新产业链。

凡客诚品代表的B2C品牌,不只是—个新的服饰品牌。凡客诚品的商业模式,与优衣库、ZARA、美邦、雅戈尔等传统服装制造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本质是形成一个依托互联网资源,建立在设计众包、生产众包基础上的全新服装产业链。新的电商销售渠道,社交化媒体、电商、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支付、物流的结合,满足不同消费群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甚至实现平民化的小批量定制。这是新产业价值链对商业文明进步的迎合。

商业上的产品灾变因素,都有迹可循,其灾变也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最后灾变的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完全改变。通过对四个板块里关键要素变化情况的跟踪、监控、洞察,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产品恐龙化的征兆,同样可以对企业营销战略模式进行重大变革,以适应新的商业环境与生态。

产品的灾变管理,是在宏观的视野下保持产业动态追踪、市场变化追踪、产品创新跟踪、顾客反应追踪,完全可以对产品灾变进行有效预测与适应管理。

激活产品的路径

企业在面对产品恐龙化趋势时,必须调整战略及模式,尤其要改变僵化的思维视角,才能对产品灾变预警,及时做出产品策略调整。从应对产品恐龙化的策略看,有三个方向。

路径一:弃旧转新,即抛弃原有产品,利用企业战略资源(品牌、渠道、资本等),快速向新产品转型。

苹果iPhone-iOS-iTune(App)创造的智能手机产业链,打破了运营商主导通信产业链的原有格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与电脑、通信与信息越过运营商,创造出新的产业生态体系。谷歌的安卓系统及时跟进,三星Galaxy系列智能手机,借势安卓反超苹果。

功能手机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没有及时把握住安卓系统的产品灾变机会,两者在智能手机新品研发上的缓慢,特别是诺基亚在操作系统(先是塞班,后是WP8)上的错误选择,两大品牌在智能时代被三星反超。

路径二:立地成佛,即在产品的基础功能或实用功能“恐龙化”后,把握与挖掘产品背后的“非功能性利益”,将恐龙产品变成身价百倍的“古董”产品。

手表,一直被当做“计时”的T具,电子表诞生的时候,其低廉的成本让不少观察家认为机械手表产业将会消失。斯沃琪集团认为手表的功能不只是报时,而是个性品味或时尚饰品:Swatch、劳力士、百达翡丽、雷达、欧米茄等品牌因此而诞生。

手表的奢侈化、时尚化,让恐龙产品古董化,产品向体验、身份象征等非实用利益转化,令手表产业起死回生。即将上市的iWatch,将手表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融为一体,将是又一轮对手表产品的灾变。

路径三:产品升级,即创新产品功能。

电动剃须刀的发明,给手动剃须刀产业以重大打击。一时间,手动剃须刀将被电动剃须刀取代的观点广为流行,很多剃须刀片企业消失,吉列为何因祸得福地“剩者为王”呢?

原因在于吉列手动剃须刀的功能创新,用体验价值冲破了功能价值(便捷性):刀片升级,从单层到双层再到多层;手柄从简单的“直筒形”变为手感更好的“S形”,近期的新产品——锋速3、锋隐等,手柄融入了工业设计的造型感与风格化的审美感。

品牌内涵上,将吉列更干净地剃须与光彩照人进行连接,将手动剃须与注重生活细节、社交形象等个人气质挂接。经过策略转化,吉列传统的“男人的选择”,赋予“吉列男人”更丰富的现代化、时尚化的人格内涵,产品的高端形象由此愈加清晰,吉列成功地“再造”了手动剃须刀的产品价值。

功能再造需围绕着“十项全能”优化策略而进行,根据产品最主要的价值以及顾客的核心利益,进行分析和改造,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产品膻该如何去优化。

市场规模:剃须是全球男性的共性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刚性需求市场,即便环境发生变化,但是需求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电动剃须刀发明前,吉列的产品核心是刀头的锋利,这依然是一个优势。

市场价值:电动剃须刀在便捷性上是手动剃须刀无法比拟的,所以吉列在“体验性”上下功夫,如生活细节、社交形象等。

市场恒常性:吉列在高端、注重体验的顾客群里,找到并奠定了新的市场利基点,在这个利基点上,不仅在核心产品上进行创新,还在剃须水、须后水等产品上进行创新,成为维护、创造产品市场恒常性的典型代表。

顾客策略:吉列重新创造了产品的目标客户——现代绅士化的男人。吉列也没有放过女性市场,推出了设计风格柔美的女性洁毛刀。

特性策略:将吉列剃须从一种被动的机械行为变成主动的享受行为,剃须变成一种男人独有的生活体验。

时机策略:吉列的广告锁定清晨时光,吉列是男人每一天光鲜生活的开始,穿捕剃须后光洁的面庞,让性感女友更加亲近的夜晚场景。

动机策略:吉列将剃须动机由于净变成了享受与品味,男人使用吉列剃须刀不仅是让自己舒服,而且让男人更加具有品味。

渠道策略:自从与宝洁合并后,吉列的渠道从过去的小五金、日用品,开始靠近日化品进行陈列,渠道范围从卖场走向日化连锁店,如屈臣氏等。

使用方式策略:吉列产品的创新是使用力。式上的重要创新,将高端的、讲究体验的产品使用方式,变成了大众的日常习惯。

价格策略:吉列摆脱了卖刀片的低端产品、低价路线,实现了产品的溢价,相对于电动剃须刀而言,这样的溢价还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