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学科的分类

时间:2023-09-12 17:09:41

导语:在生物学科的分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学科的分类

第1篇

关键词:考查类科目;教育改革;激发兴趣;爱上学习

当前,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呢?我谈谈自己对于中学生物课教学的思考。

一、生物属于考查类科目,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今日的中学教育。在中学所设的诸多科目中,大致可以按照是否参加中考将其分为两类:一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还有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前三科属于主科,后四科属于小科。因为前三科中考时占120分,而物理、化学,组成理科综合占120分,思想品德、历史,组成文科综合占120分。二是计入中考总分的,比如信息考试占10分,理化生实验占10分,体育三项考试占30分。三是既不参加中考统一考试,也不记入中考总分的科目,比如地理、生物。这两科属于考查类科目,在课业结束之后,组织统一的考查,以等级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一般情况下均可以达标。这样的分类标准就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因为生物学科属于非中考类科目,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的尴尬境地。首先是学校的观念。学校要出成绩,出成绩就得抓中考科目,与中考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科目只能让路,尽管在七八年级依然给出了规定的课时,但是毕竟最终不参与中考,因此,便不受重视,只要最终能够通过考查就行。其次是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初中三年,家长和学生的目标都是考一个好的成绩,升入一所好的高中。因此,那些中考类科目就受到格外的重视。看看社会上办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补数学的、补英语的、补作文的,甚至还有强化体育三项的,但没听说哪个学生需要补生物的。再次,生物学科教师的思想意识落后。受到前边诸多因素的影响,生物教师也看清了本学科的地位,只能适应目前的状况,备课上课,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生物的意义,主动学习

为了引起学生们对生物学习的重视,同时为了和高考接轨,前些年省里曾经多次动议,将生物、地理学科也纳入中考科目。但几次讨论下来,最终无果而终,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目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如果将地理、生物纳入中考,则无疑会再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设计,生物学科的地位将会和除了语数外三科以外的其他几科一样,成为学生们选考的科目。这无疑是对生物学科的一大福利。改革值得期待,但当前如何搞好生物教学,还需教师团队费些脑筋。我的做法是在生物课初始就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这门课程需要参加考查,即在初二学完时进行结业考试,尽管结业考试的试题比较基础,但是也需要学生足够重视,才好可以一次过关。其次,生物学科与很多专业相关,并且高中阶段仍然要开设生物学科,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或许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会更加轻松一些。尽管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一学科不感兴趣,但不能保证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一定与此无关,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还是需要学习并且学好这一学科。比如,生物制药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很多人都想在大学毕业之后从事这一职业,那么,他就必须学好生物这一学科。再次,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之余,认真学习生物知识,也可以换换脑筋,使得自己的大脑得到片刻休息。它也是调节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当学生学习数理化感到累的时候,上一节没有中考压力的生物课,岂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生物学科

生物学科既然不参加中考考试,这就减少了学习的压力,反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那么,生物学科真正抛开应试教育的限制,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科的学习。

(一)从学生的好奇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生理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从身体外形到内部器官,再到性机能的逐渐成熟,很多学生对自己、对异性都产生了好奇的心理。生物学科就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出发,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生物课的学习中得到解决,许多学生一听马上就对学好生物产生了兴趣。的确,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生理结构,并且对发育规律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青春期的变化,减少了很多因为生理变化而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学习生物学科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很有益处的。

(二)巧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是很多学科都会用到的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一个问题提出的比较巧妙,则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比如,大家都知道人是最具有智慧的,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的起源是怎样的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生命起源的好奇和兴趣。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科相关知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第2篇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实验在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生物学科的教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给生物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探讨相应的策略。

1.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1.1 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探索和学习兴趣,对于提高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体验和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生物学科的有序发展。

1.2 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巧,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生活和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其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稍显困难。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对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手段开展实验教学呢?

2.1 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一直不被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使得实验教学更加不被教师重视。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和条款,学生对抽象的生物知识毫无兴趣。

2.2 强化生物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难以开展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验器材的匮乏,实验基础设施不到位,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阻碍了生物学科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学校方面,一方面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生物学科实验器材的经费投入力度,更好的保证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

2.3 不断提升生物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息息相关。例如,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部分教师,只能给学生讲解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条款,学生对这些条款索然无味,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第3篇

新教材的特点是不仅内容新、容量大,而且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非常值得研究;所以,现在的生物教学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给学科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为素质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注意整合不是简单地课程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当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如何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2、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我们已经步入了个性化的学习时代,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教师根据各自情况,吸纳最先进的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其目的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也有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我日常教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协作学习;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1、整合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生物的微观性。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2)生物的运动性。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程。

(3)生物的多有浴I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整合的方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这类课件一般呈现一条主线,按照教师的讲解过程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它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后一种课件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是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方向。

3、存在的问题

(1)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在一堂课中,是否使用多媒体以及使用哪种多媒体(或多或少)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在介绍知识成果、动物的多样性、动物行为、植物资源、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时,采用录像机就能很好地完成。在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突破重点难点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注意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第4篇

2014年8月19日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的第23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在华师一附中举行。举办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的目的是为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做准备,促使我国中学生生物学爱好者走向世界;加强中学生物学教育,提高生物学教学水平,激发广大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生物学人才;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生物学素质。鉴于此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按照素质教育教学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为基础,实施创新性拓展教学。

1 生物学科网络教学释义

1.1 释义

生物学科网络教学是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生物教师依托学校或者专业部门所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结合现如今学校和家庭基本普及的微机和网络等硬件设施,对学生实行生物学异地互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科,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补充,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和目标。

1.2 特点

①网络教育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②网络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③网络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多媒体和交互性。④网络教育能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⑤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⑥网络教育是最为高效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2 生物学科网络教学的优势

2.1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进行探究性教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一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进行网络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内容足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二是建立专业的平台或者是网站的形式,教师把讲课的内容放进去,然后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和网上听教师的讲座,可以学习生物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的视野。

2.2 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在网络化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在查询过程中可以和教师、学生进行网上的互动交流,最终搜集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教师的问题。这样搜集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整理、分析、加工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3 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网络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此时的教师应成为网络课堂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4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因为网络的学习是让学生在信息网络自行寻求各类信息的知识点,在寻求过程需要和教师、学生的沟通,需要把相关材料去伪存真,这都需要实现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素质教育下的网络化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3.1 生物学科教师网络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时期的中学生聪明、认知接受事物快。为此在网络课堂教学需要讨论探究相关问题而进行互动交流时,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跟进表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探究,防止学生“钻牛角尖”,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至于达不到教学目标,甚至出现课堂教学的凌乱。同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后进生采取激励性教学办法,让他们敢说但不偏离方向,最终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得。

3.2 生物学科教师明确告知学生学习任务

有关资料表明新时期的初中学生感知新生事物的速度是成人的3-5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网络虽然不是新鲜的东西,但网络系统的庞大、内容的多样性足以使学生感到新奇,所以难免出现学生做出“不务正业”的事情,不再学习而去玩。一个班的学生如果仅凭教师的察觉和网络监督软件是难以监督学生行动的,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3.3 生物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研发校本教材

生物网络课教学虽有优势,但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学材料、课件等,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为此教师如果能坚持依据教材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学校状况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名师公开课资料、名师的录像课资料、课件库等,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资料,这样教学精华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大幅度提高,也会成为师生吸取营养、增长技能的大课堂。

3.4 网络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学

网络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学,有其弊端,也有其优势,为此教师的生物学科教学要适时、有目的地选择网络教学,并做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接合工作。一是生物学科教学的课堂设计既要发挥网络课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监督作用。比如,在上网络教学课时,要发挥好课堂教学,重教是常用的肢体语言、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教师组织探讨问题时的活跃氛围等。二是课堂教学也要体现网络教学的优势。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出学生的最大激情和兴趣。

第5篇

关键词 补救教学 学情诊断 病因分析 补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补救教学”要求发现并筛选出有生物学学习困难、未达预设学习目标或学业成就低的学生,诊断其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重新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活动,以期提升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整体学业目标达成。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采取的步骤和策略。

1 甄选补救教学实施对象

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的对象为未达成学习目标,在生物学科上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因与其他同学相比,这些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业成绩较差,故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通常无法获得成就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随堂观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及各阶段测验分数以及其他的学习指标的综合分析,进行学业成就的诊断评估。

低成就学生往往具有以下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内容漠不关心,反应迟缓;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经常迟交或不交作业,甚至抄袭作业;测验成绩较差;学习主动性缺失,自信心不足,甚至厌学等。

2 开展学情诊断

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学,而是带有对特定补救对象的个性化的辅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补救教学时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有效开展补救教学需以准确的学情诊断为基础,准确地找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并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

2.1 查找病灶――检视学习困难所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根据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去由于主观情意因素导致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外,其所具有的生物知识结构、生物学习技能和思维习惯等认知因素有着关键的作用,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练习反馈,便可迅速判断学生的症结所在。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涉及生物学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的内容,教师需要用心琢磨学生问题症结之所在。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由于这一概念涉及内容多且抽象,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就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学生不理解能量流动的原理”。学生可能不理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也可能无法理解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和呼吸量等量值之间的关系,进而难以理解和建立单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也可能无法理解和建立以食物链为途径的在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模型。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检测,从而对学生的困难之处更加精细的定位并分析成因。

结合课标分析教材,精细地解读和剖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内容,其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目标一:阐述单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目标二:阐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目标三: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及其成因;

目标四:举例说明利用能量流动规律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目标五:绘制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这五个目标层层递进,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究竟在哪一个层次产生了困难,这还需要教师针对每个目标O计一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测验。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问题串(所选用教材为人教版高中“稳态与环境”模块)。

按照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教师分析学生答题内容,还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追问,就可收集到有关的信息来判断学生的问题所在。

2.2 寻找病因――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无法达成学习目标、生物课程学业成就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2.1 学生的主观情意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生物学科学习非常糟糕的学生,语数英三科的成绩却一直很优秀,说明这些学生学习能力是比较突出的,但由于学习动机与高考科目紧密关联,在江苏省高考模式和高校录取方式中,生物学科做为一门选修科目成绩只需达到一定等级而并不计入高考总分,所以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很在意;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兴趣、爱好所致,他们对与生活联系较多的内容感兴趣就学得较好,而对于无法直接观察、接触或体验的抽象内容往往就毫无兴趣,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也就无法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因为高中学习任务繁重而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导致生物学学习困难等。

2.2.2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因素

2.2.2.1 生物学科思维能力不足,学习方法单一

有些学生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课堂上也认真听讲了,教材也认真阅读了,重要内容都背出来了,怎么考试还考不好?其实这就是由于他们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分析过程,学而不思,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被动阅读和记忆,这必然会造成无法适应生物学学习。生物学尤其是高中生物学重在阐述生物的内部本质和规律,以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知生命系统的精彩与奇妙的表象的同时,还能运用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来探究和分析内在的原理和规律。因此学生所具有的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生物学科素养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有着决定性作用。

2.2.2.2 生物学科知识不完整,认知结构缺乏整体观念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多个模块进行呈现的,但模块与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以先前知识为必要的基础。但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不会去联系原有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不会从整体层面上去把握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他们割裂地去认知各种生物学概念,把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静态化处理,从而给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原理造成了困难,学的内容越多,堆积的知识越杂乱。

另外,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教师教学方法不匹配、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对于图表的阅读能力欠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对于生物学学习的困难。

3 精心设计,实施补救

综上所述,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不尽相同。因此,补救教学需因人而异。

对于由于情意因素而导致高中生物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培养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

对于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原因导致的生物学业成就落后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业状况后,根据学生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成因,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原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切合学生的需求开展补救教学。

3.1 生物学科学习策略补救教学策略

学科思维习惯不良、学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也会比较差,往往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一些学习策略的训练,通过补救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习时,不知道教材到底要说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分析:(1) 神经系统调节要实现什么目的?(2) 何为神经系统?(3) 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对生命活动调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了对刺激的反应,那么相关刺激引发的兴奋是如何在神经元以及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记忆策略中的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开展概念图的解读、填空和绘制等学习方法都可以有效帮助这部分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及其知识结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整体性观念。

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习策略训练融入补救教学过程,以期最终让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辅助,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来对生物学科学习进行自我补救。

3.2 生物学知识结构完善化补救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完善化教学是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方式,主要是针对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学过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毫无认知、知识点漏洞较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前后知识联系较强的新课内容时往往会出现理解障碍,他们需要梳理生物学知识结构,补充缺漏的生物学概念,帮助构建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针对这类学生开展补救教学,教师需根据问题测验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和补充,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储备、梳理知识结构。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中,部分学生在“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个概念的辨析上存在错误,一方面是由于遗忘了“同化作用”概念,需要补充这一概念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思考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导致“摄入量”和“同化量”概念混淆。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帮助学生认知新的概念。如:“某位同学吃了一碗米饭后,米饭中的能量是否都进入到人体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化为以下问题:① 吃入肚子里的米饭中的能量会不会全部被人吸收转化成人自身的能量?② 排出的粪便中是否含有能量?③ 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人还是米饭?其中的能量将会为哪一类生物所利用?④ 人吃米饭摄入的能量和人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是什么关系?⑤ 输入人体的能量是指摄入量还是同化量?⑥ 人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哪些用途?这六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动态地把握单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

3.3 以生物学认知方式补救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众多学生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势必在教学方法和部分学生的认知方式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因此,需要引导部分学生及时而适当地学习生物学认知方式来补救教学。在进行补救教学时,教师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重新设计教法,在鼓励和保护这些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一方面让其能以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来学习,以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针对喜爱做实验的学生,教师可以开设生物实验校本选修课程,增加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机会。一方面要逐步纠正或弥补学生学习的缺陷,如针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阅读的方法,逐步教会他们学会阅读。如应用KWL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关于这个科目或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Know)?我想知道什么(What)?在阅读和回答问题结束时,我学到了什么(Learned)?

总体而言,“补救教学”可依据下列程序(图1)。

可以说,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是一种“评价―教学―再评价”的循环过程。在补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基本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对补救教学对象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持续测量,开展动态评价,分析参加生物补救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情况以及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发展情况,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补救教学对象和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图文转化;能力提升;有效教学策略;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32-02

1.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问题的提出: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生物学科部分的选择题第五题: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A. a B. b C. c D. d

当年这个题目得到很多高中生物教师的认可,认为是这份卷子的亮点之一。它考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复习重点,早巳广为学生所熟悉。在平时的训练中通常利用胚芽鞘的弯曲方向来判断生长素的影响,但是本次命题利用学生常见的生长图像,以曲线图的形式别出心裁地要求用弯曲角度来分析实验结果,这种逆向考查方式在平时练习中是较少见的,新而不怪,只是在图文转换方面有较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典型的立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内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以及运用逆向思维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在2009年暑假厦门市生物学科培训中,新高一生物教师对这个题目的难度预测值是0.37,而据参加高考改卷教师提供的数据,根据全省高考考生的答题情况,此题难度仅0.24。说明考生此题完成效果并不理想。而从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情况来看,生物图文的转换是综合能力考核的主旋律。

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对这些资源的研究和学习,精美的插图仅仅是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专业性较强的老师也不愿意去花时间研究,学生也只懂得欣赏其精美之处,而无法读懂其内涵。如何通过资源的整合和挖掘、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2问题研究的意义。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新颖度、难度和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借助生物图形的转换,创新。而对于初始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生物图的识别、辨析是很难的难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生物图认知能力的提升,要从初始学习阶段高一年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有效教学策略为依托,长期有意渗透,学生在图形、图表的信息表达方面将有较大优势,也能为学生将来的高考这方面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生物图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既能培养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其高考成绩的提高。

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中,特别强调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做、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和合作。生物学科中生物图形,是学科知识直观具体的呈现形式,是对抽象概念的直观诠释。笔者在实施生物图形教学中,试图借助生物图形有效教学策略(如生物插图、图片、图像、图形、图表等教学策略),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开展优化生物图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设计图式校本作业,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图形策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有意义的生物学习。一言以蔽之,本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图形策略学习,将师生的注意力从习惯的教,转移到感性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转移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题上,重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物教与学的优化。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实验 教学现状 实验实施 考核体制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35

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然而,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开展的并不顺利,仍然存在着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师资面临挑战。农村中学一般没有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员,很多学校是由生物教师兼任实验室管理员,由于管理员首先要搞好教学工作,花费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很少。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完成实验教学工作自然是困难重重。

第二,教育观念陈旧,实验教学工作纸上谈兵。没有专门组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只是将实验安排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中,而脱离了实验操作的实验考试内容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学生只要记住了实验内容就能得高分,这也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了误解:“做实验不如背实验”,长期在这种想法支配下去做实验,当然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目前学校仍然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很多老师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很多实验只讲不做或是根本不讲,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第三,生物学科的弱势地位也不尽完善。当前很多地方在中考中生物学科只有30-40分,这个不利因素,造成原本和物理、化学同等重要的生物处于弱势甚至被忽视的地位。所以很多学校从分数多少这一落后的评价理念出发,一是在配置生物实验室和相关器材药品上就能省则省。这也是制约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大部分生物教师处于所谓“副科”老师的弱势地位,很多生物课被其他所谓“主科”的教师所兼带。

第四,中学阶段生物开课课时严重不足,导致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阶段生物每周应该开设3课时,但是大部分学校因为生物所占比值的原因,每周只开设2课时,在教材主要内容课时吃紧的情况下,实验教学的开展更是无稽之谈。这也是影响生物实验教学在中学阶段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

第五,学校在制订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时,对包括生物学科在内的学科有严重的歧视行为。在对教师实现绩效工资时,各个学校出于对升学的需要,在衡量工作量时,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科,由于在升学时占有较多的分数,因此,凡是上这些学科的教师,每上一节算1.3节工作量,而像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些小科,并且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也较少,一节课仅算1节工作量。上相同的课,生物教师的绩效工资将比担任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低。在毕业班奖金分配时,担任生物学科教学的教师所分得的奖金不及担任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的零头。

二、改进农村中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了改变农村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师现状,摆脱农村生物教学的危机,广大农村生物教师觉得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争取资金,改善教学设施。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善现有的教学设备,虽然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仍然要积极主动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向上级领导反应,争取得到更多的资金,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认真检查督促各校课时安排情况,严格要求学校按规定执行课时计划。这是提升生物教学地位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完善对中学生物学科评价体系,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只有对中学生物学建立合理的评价的体系,才能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这好比是“多米诺”效应,学校相关领导以及科任老师甚至学生都会重视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和有关实验。

第三,在审核各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坚决取消存在学科歧视的内容,让担任不同学科的教师均衡发展,尤其要加强薄弱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担任薄弱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进修晋职评优评先以及绩效考核时不受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懂生物,热爱生物教学的师资队伍。当教师乐教,教学效果才能好,才能真正完成生物新课标赋予生物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是稳定生物学科教师队伍的必要条件。

第8篇

关键词:生命力;创造思维;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8-01

作为普通的生物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让课堂、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对教法、教学模式更要精心设计,要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触摸”,让生物课永远富有较强的生命力。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生物教师要把书面教材无法承载和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及时引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达尔文和进化论、关注海洋、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让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如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如细胞和生物个体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生主动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

2.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生物教师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第9篇

英文名称: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4918

国内刊号:11-5779/Q

邮发代号:2-2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1

期刊收录: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