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9:44
导语:在政治哲学价值观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引言
高中政治哲学是一门深刻的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政治哲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并且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深奥的哲学问题,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对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长期实践与研究,发现了诗词渗透教学方式对于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有益之处,并且认识到诗词渗透的价值,下文对于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高中学科,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决定了学生能否健康、积极的获得心灵的成长,决定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否与社会精神文明同步,是学生日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决定内容。但是,现阶段的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相关政治哲学的知识,并且存在很大的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不能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相关教学活动不能顺利的开展。
3.哲学教学中活用诗词的意义和策略
针对于哲学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要重视哲学教学的开展,并且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更好的帮助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诗词渗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活用诗词,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诗词渗透渗透的过程,需要教师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对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突出学生的主题学习地位,让学生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3.1创设教学情境,创造乐学氛围
由于政治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理性,并且学习内容的难点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枯燥的情绪。针对于学生这种学习现状,教师要摆正态度,认识到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正常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把握与疏导,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如果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讲解“世界的客观性”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古代诗词中的苏轼的《中秋月》,同时播放诗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则,涉及离别的情绪。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在播放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中秋节与月圆的关系,进而引入世界客观性的道理。通过学生进行自主的回答与讨论,结合哲学知识点,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自主的思考,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3.2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的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要想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必须要以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避免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事物现象与本质”时,可以通过引用《满江红》,通过播放诗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让学生在体验岳飞浓烈爱国情怀的同时,主动的进行思考诗词所处朝代的历史知识,了解为什么宋朝会灭亡,了解岳飞诗词所代表的内部含义,研究宋朝灭亡的深度原因。通过学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且通过所学哲学知识,对于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提高自身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3.3优化教学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在进行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教学课程的优化设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深刻的内涵。由于高中学生自身阅历以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其很难全面的了解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知识的深刻内涵。教师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与原理。例如,在“意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讲解,播放“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教师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主观意识情绪进行分析,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在从哲学的角度,提出其作者意识与其所处环境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使得学生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内心体验,找寻人生的真谛,正确的认识自己。
4.结束语
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获取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树立。在开展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诗词渗透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采用诗词渗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并且通过对诗词的欣赏,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不断的积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当中。在进行诗词渗透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于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急你先学习。另外,教师也要认识到诗词渗透教学方法的特点,对于诗词进行严格的选择,根据政治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诗词的选择,进而保证诗词渗透的合理利用,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爱娟.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101-102.
[2]颜霞.试论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2(03):56-57.
[3]钟美炎.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108-108.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case of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how to use innovative way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scussed.
关键词:《实现人生价值》;教学;创新
Key words: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teach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61-02
1教学目标构想
1.1 本课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新课标4.11~4.14规定的关于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理论性的突破要克服空洞;对实践性的解决要摒弃说教。
1.2 本课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核心内容是在如何看待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本课与前面内容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讲清楚哲学的科学性,正确引导学生探索人生与社会;树立理想与目标;坚定信念与决心,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1.3 本课是全书的逻辑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落实思想教育性,难点是论证理论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在坚定理论科学性的基础上,自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完成的目标。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进而明确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难点: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4教学对象分析
基本情况:美术专业高三毕业班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紧迫感,相当一部分同学求知欲望强烈,但实际基础偏差。面对专业与文化两方面的压力,有迷茫和畏惧感。迫切需要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激励。
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哲学课的优势,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现状,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方面狠下功夫,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今后走上社会,无疑都是有益的;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价值、信念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眼前的高考和今后的就业,意义更为深远。
5教学方法策略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三大方法与策略:①情境设问:以教师为主。精心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对全书基本原理的理论再现,有一定的复习作用,并做到承上启下。②培养思辨:教师学生互动。对情境问题的探讨中,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马恩哲学的科学性。③知识梳理:以极其抽象高度概括的手法对哲学的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一个立体架构的梳理。这既是高考复习的客观需要,更是哲学为什么值得信仰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完成12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6教学过程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讲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这是生活与哲学的最后一课,是哲学理论的逻辑终点。它将最后告诉并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理论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实践。这也是我们高中阶段政治课的最后一节新课,我非常希望能在这节课里与你们共同分享我一位思想品德课老师长期以来所固守的坚定的信念以及我的人生目标。
因为是哲学课的终结课,所以我希望大家要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过把哲学家瘾如何?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今天我们也来考虑几个哲学家考虑的问题:
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从哲学的角度回答问题,并指出其综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指导阅读,建立知识体系表:
本课考点集中在三点上:第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是什么;第三,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课堂讨论2:
①你愿意别人说你是聪明的学生呢,还是愿意别人说你是善良的学生?(只能回答一个。)
②你是否曾经努力帮助过别人,你为什么要帮助他(她)?
对问题①的讨论,包含了学生对人的价值和价值观导向的认知和理解;对问题②的讨论,直接针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暂不做评价。
课堂讨论3:
(由故事入手,谈我的人生感悟,侧面、客观的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
1907年,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他10岁的儿子马克西姆・彼什柯夫也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并在院子里栽了一些花。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高尔基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离开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首先表述自己的观点)
“‘给’永远比‘拿’愉快”是我33年教师生涯的深刻体会:爱心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的天职!
(简单评价高尔基;观点的提出是“以小见大”,哲学啊;共勉。)表现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课后心得:
①你最钦佩的人是谁?列出他(她)身上的三种品格。
②什么是你生活中最想追求的?谈谈你的观点。
③如果你是一位企业总经理,你需要一个助手,你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招聘他(她)?
通过问题的思考,评价、检查、纠正、树立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在你们即将离校的时候,与大家讨论人生问题,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7教学体会与反思
7.1 选课意图
这是哲学课的最后一课。一般都不会做公开课内容的。理论性不强,不是考试重点(本单元的十一课是重点);独立成章,容易流于说教;可读性强,热闹容易,想突破难。所以,从未下功夫琢磨过这课。选这课是出于一种挑战心理。
出于这种心理,所以就一定想要有突破。从哪里突破?联系学生生活、教材要求、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因为本课实际是对全书做了复习和总结,所以我个人认为,这课的教学思路是有一定创新的。
7.2 教学思路
这是深圳艺术学校高三毕业班哲学的最后一课。课程设计必须围绕这一事实展开:
首先,这是一节哲学课。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问;中学生学习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辩证的思辨方法来启迪“心智”,去认真思考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而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这是一节高三毕业班的哲学课。该课既要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真理去指导人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坚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突出高三毕业班的特点,以新固旧,反复梳理双基,强化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本课采取复习课式的“新课旧上”,不做课文的逐段逐层分析讲解,只做高考知识点的优化梳理,节约课时,提高效率。
第三,这是一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结束课。思想品德课都蕴涵着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双重内容。特别是《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更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仰、坚定必胜信念的时代重任!密切结合当代现实生活,传播科学真理,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哲学的注意、兴趣、思考,进而自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基于以上三点,本课突出的针对性训练是:①对高考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②对高考的知识体系、双基架构的梳理;③对毕业班学生加强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与培养,最大限度的帮助其顺利渡过高考这一重大人生转折。
老教师想创新,如同“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备课过程中有许多艰辛: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做课件耗时太多;体会感触也颇多,特别想和大家分享。
7.3 体会建议
7.3.1 体会: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是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会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我们是艺术学校,还要加上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种课程就会有多少种教法。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它给了我们无限的上升空间。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创新教学都是无止境的。不要小瞧任何一课的教学!上好每节课是每个老师的天职,要像企业家那样:每节课都要有品牌意识;要像艺术家那样:每节课都看做是自己的舞台生命;要像母亲对孩子那样:每节课都看做是自己孩子的进步成长…
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来说,既然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努力认真的去做。说近了是对不对得起你的工资,说重了是想不想有点人格魅力,说远了是愿不愿意为社会做点贡献?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7.3.2 建议: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将学生发展的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体现艺术中专的特点。特别是文化课老师,不要总是死磕那点书本知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另外,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体验、参与、启发,必须注意:避免表演式的活动;课堂活动不是为了验证知识。内行评课是看功底,花架子没用的(举自己的例子)。
7.4 教研目的
目的之一: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教法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如何上好每节课,如何上好艺术学校的每节课,对每一位年轻教师来说,都是需要认真思索、不断研究的。他们无一例外的必然面对三大问题:①驾驭教材;②组织教学;③教育学生。从而决定了年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备教材、认真备学生。并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青年教师能有所帮助。
目的之二:与各位同仁分享教育教学感受
各位文化课同仁90%以上来自普通中学。如何适应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要求,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在特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完成特色育人任务。都下足了功夫,各有绝活,精彩纷呈!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教师在探究特色教育教学方面更是义不容辞。本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愿与大家分享并敬请指教。
正确理解《课改纲要》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何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实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哲学教学生活化,在课本与生活联系中实现三维统一
【课例】在学习唯物论“意识的作用”一课时,学生对“什么是意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很难理解,觉得太抽象。我以授课当时人们关注的热门背景材料为依托:2012年12月,甲型H7N9流感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甲型流感的传染引起新一轮的恐慌,但中国政府设置了预警机制,采取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严格的措施来保护居民不受感染。通过这个典型生活事例层层铺垫、设疑贯穿整堂课,把学生带领到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从而由生活上升到哲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在情境中还认识到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从而感悟到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意识的重要性”,对现阶段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反思:我们的哲学教学内容其实有大量丰富的生活资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妥善利用,一定能够超越简单的知识学习,带领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是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
二、引发问题――哲学教学导学化,在合作与探究中达到三维目标统一
【课例】我在进行“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题教学时,通过一个视频话题“广州亚运会的筹备工作与进展”为教学线索展开,多方面设问质疑,把课本知识点贯穿在问题情境中,贴近生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来解决认知任务。先通过播放视频“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话题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导入:
一起来探究(分组讨论):
1.世博会期间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解决其他事项诸如安检工作、外事工作、新闻宣传、指挥体系、服务保障等工作有何意义?
3.现在我们离亚运会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认为后世博(世博会结束后)最主要的事项又是什么?为什么?
4.请你评价各项筹备工作、实际工作的开展?
反思: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协调和控制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实践过程,在观念的肯定、碰撞中感受到自我肯定和成长的乐趣,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促进交流――哲学教学互动化,在对话与活动中促成三维目标统一
【课例】哲学“价值与价值观”课,我选取典型材料“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王伟:大荔军人舟曲之子”的事例,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播放主持人的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电脑屏幕随即显示颁奖词)。在主持人的深情并茂的真情流露中,学生感受到了王伟的奉献力量。接着,我围绕王伟的事迹设计了很多话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请谈谈他哪里感动了你?他这样做值得吗,是不是太傻了?值得在哪里,不值得在哪里?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在王伟身上有哪些价值需求?你怎样评价他的价值?如果换作你,在人民与亲人之间,你如何取舍?面对亲人的逝去,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是体现了社会的责任,对祖国、人民的爱,为什么人们的评价会截然不同?你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试着用格言的方式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政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和平等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不当教学方法。增加师生课堂互动的分量,意味着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学生有权利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出不同的意见,有权利要求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同自己分享对知识点的思考,相互交流观念和情感。
营造政治课堂上的民主和平等,并不意味着迎合学生的所有要求,否则课堂就成为放任自流的场所,丝毫没有严肃性可言。政治课堂是严肃的,也是活泼的,要把握好度的原则,具体来讲,政治老师既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的课堂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在教学实践中,要保留教师的权威,对于一些不当苗头和散漫现象要及时加以制止,适时加以引导。
二、提高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参与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应该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向。通俗来讲,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如何演好这曲戏剧,需要教师给个大致的方向,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参与度。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是否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如果方向有误,适时加以纠正和引导。比如,在进行“量变和质变”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多举例子,看看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体现事物是不断发展这一哲学原理的,一开始学生对举哪些例子有点迷茫,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们的思维放开了,举的例子越来越多,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此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到教学主题之上。
其次,要注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走神,思想开小差,教师不注意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效果则难以得到保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要努力挖掘素材,只要是围绕教学内容的素材,都可以引用到政治教学之中。特别要注意素材的时效性,现在网络媒体发达,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丰富。教师在素材的选用上,最好用国内外时事热点以及近期发生的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情为素材,与抽象的政治理论结合,让学生体会这之中所蕴含的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最后,要注意巧妙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传统教学中,政治的课后作业都是以大量的文字写作为主,教师出两个问答题和案例题,让学生用政治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这给繁重的高中学业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学生对此非常反感,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种课后作业基本上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建议,尽量少布置大量的文字案例题,以培养学生利用政治知识来思考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思维能力远比重复机械抄写政治知识要有用得多。比如,在哲学知识教学环节,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向为某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为案例,从中找到你认为可以体现哲学原理的素材,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种课后作业相比其他而言,更受学生欢迎,学生把自己业余时间获取新闻的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之上,还能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点系统地回顾和复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依然没从根本上改变在学生、家长心目的形象:枯燥、空洞、说教、没意思、考前背背就可以……。如何让学生感觉到上好思想政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上好这一课,就无法很好的立足社会,无法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这几年经过新课改的学习和培训,我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及这几年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就思想政治课如何生活化教学,如何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打造高效课堂作些探讨。
一、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构建主体。
而现实是我们的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醉心于或者说习惯于知识的完美结构、缜密的思维推理、严格的逻辑体系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从概念、定义出发,从知识点到知识点,从知识点到知识框架,从知识框架到知识框架,从理论到理论,从学说到学说,从体系到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思维定势最大特点是教师“积极主动”,往往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激情昂扬,讲得“天花乱坠”,沉入自我陶醉的物我两忘境界;而学生则消极被动,冷眼旁观以至于身心俱疲恹恹欲睡。这怎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怎能谈得上高效的优质课堂?如果说高效,也就是高效的完成的教学任务。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追求的真正目的,教学追求的真正结果则无暇顾及了。
再看看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部分把知识和生活紧紧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无不显示着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呼唤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积、高高在上的学说体系。
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从新构建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
我校作为重点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主要也就是思维分析,严密论证的能力差或者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媒体相对发达的信息社会里,他们所听、所看、所闻都与多数思想政治教师的成长环境已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视野更加开阔,加上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时更加“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所以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而不是把新课改的理念停留在应付学习、检查上,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论文里、笔记里,停留在个别作秀的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上。
二、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细节决定成败。必须从细节入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而且要善于沟通交流
要让思想政治课真正的回归生活,打造高效优质的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课,就必须从生活入手,从细节入手,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老师关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能想学生所想,多与学生沟通,多与学生交流。
比如,当我们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们有没有重视对学生作自我介绍呢?学生对于每一个新的任课教师可都是充满期待和好奇啊!这也是我们拉近和学生距离的最好机会。可有些老师可能就草草了事或干脆就没这个环节,甚或一学期下来,学生都不知道老师姓什么、叫什么。亲其师方信其道!我对这个自我介绍的环节历来很重视,名字的含义、身高、体重、爱好、QQ号码……。如果时间允许也可让学生作口头的自我介绍。“认识你自己”这个哲学命题不是可以随意破解的。所以我每学期还都会让学生以文章的形式来介绍自己。
再比如,每节课的候课环节、课间时间这都是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黄金时间。但我们的有些思想政治课老师都没有效利用。如果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只有单向的知识传授,还谈什么新课改、谈什么以人为本。没有了沟通,没有了交流就无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所以无论候课时间,课间时间我都会走到学生中间去,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他们谈学习、谈理想、谈职业规划……
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是僵死的条纹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谈不上新课改的理念,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正是由于关注每个教育的细节,抓住每个教育的细节,抓住生活中每个教育的细节,所以在我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也多次获得“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的称号。
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手段策略的运用等等都要围绕“生活化”、体现“生活化”、回归“生活化”落实新课改理念,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最终的效果是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如果我们的教学环节多么完美,我们的语言多么体现逻辑美,课件做的多么天衣无缝……可就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不爱听、不买账,学生不爱上你的思想政治课,我们的课仍然是低效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关注的“生活”入手,而不是从老师关注的“生活”入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和自己的一些探索思考,我重点谈两个方面:
(1)、内容高于形式,对于新课改的4本政治必修教材如果我们照本宣科的组织实施教学其效果必然是低效的。我在按照新课改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时,除了要深入了解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外,还要广泛收集平顶山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资料,然后精心的选择资料、例子,最后要采取最优的展示方法。比如,在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可以结合我们的平媒集团、平高电气,平顶山的经济成分比重,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讲《投资理财的选择》时让学生去平顶山的证券营业部感受股票交易,制定自己的家庭理财规划。在讲《文化生活》时可以结合平顶山的马街书会,可以去我们新城区的博物馆,文化馆。
但是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现在这样一个资讯时代,信息泛滥的时代,作为政治课老师更应该“事事关心”,不然就“out”了,伦敦的奥运你要看,美国的大选你要关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你也要知道,《阿凡达》3D电影看不看完整也要浏览一下,最热门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歌曲你要知道个ABC,,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要及时跟进学习理解透……总之,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最新的最细微的变化,最宏大的主题都要关注,并且要融合我们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理论,用正确的理论去解读,去引导我们的学生。
也只有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有可能让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打造高效的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合作探究也好,自主探究也罢,……都必须围绕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思想政治课的传统看法,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有生命力!
(2)、落实新课改理念 ,打造高效课堂还必须界定什么才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衡量标准,衡量方法,衡量结果的运用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在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想彻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检测的评价方式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我认为这几年来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我们的高考录取率比一二十年前有的很大的提高,二是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人才的看法,高学历不等于高人才。这为我们衡量什么是“高效课堂”提供了契机。
与知识相比,能力更重要;与能力相比,素质更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素质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去评价呢?这显然不是一张考卷可以完成的,而且只有在生活中去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个物质丰富但也诱惑太多的社会生活中,有时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想这也应是落实新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衡量高效课堂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的内容补充和典型的实例素材,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时事政治具有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与高中政治的理论体系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找准时事政治与教材的切合点,把时事政治融入政治教学中,能大大地提升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效用。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理论体系;课堂教学效用
目前,大多数的高中时事教学通常分三步:时事专题、时事新闻、时事评述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甚至,圈定一些时事政治资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地将政治与教学相结合,把时事政治运用于课堂教学。那应该如何利用时事政治,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用呢?
一、以时事政治为话题,导入新课
政治课,由于理论多,内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一直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集中精神听讲,学习效率非常不高。然而,时事政治具有新鲜热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且来源广泛,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多种途径了解到时事政治。教师如果能利用近期时事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那么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思迅速进入课堂,认真听讲接下来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选举视频,看完之后,看是否有同学知道选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再问,是否有同学知道主席是怎么选举出来的?以此作为导入,进入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块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让他们接下来能好好学习该板块的知识。
二、利用时事,丰富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教材理论,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时事政治,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1.利用时事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
高中政治包含了大量的抽象概念以及原理,有些概念虽然学生听过,但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其中的本质和内涵。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时,能够穿插一些时事政治加以说明,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一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生活中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比较难懂的。对于高中生,更加是只能理解到一些表层的意思,而不是深入地理解了内容。比如,在学习该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中,首先对价值与价值观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关于价值观的实例非常多,比如之前造成很大轰动的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就是从此案而来。还有许多抗洪救灾的英雄们,为了抢救灾民,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事情。好人受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而坏人就会受到唾弃与批判。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
2.将时事政治作为实例素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最新的时事和社会新闻作为实例素材,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用最新的时事代替课本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增强新鲜感,同时也跟着时展,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学习必修一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完征税与纳税的概念性知识后,可以引入一些企业或个人偷税漏税的时事,让学生加深对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认识。
3.深入分析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可以把黄金的价格作为分析例子。从各方面深入分析为什么黄金价格会波动。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有什么?为什么大家要抢购黄金?”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分析及解答问题。学生有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学生能学以致用了。也就是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用。
4.专题讨论,用所学政治理论评述时事
时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去发现,判断。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会,教师引导学生 围绕时事政治材料进行讨论,分析时事中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探究方式,改变了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发现,自己获得知识。
三、小结
总之,时事政治在政治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用,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希望每位高中政治教师都能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政策方针,尽量把时事政治与教材理论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把时事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中用,用中学,二者结合,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运用,为政治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西亮.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中学时代[J].2013.
[2]史云婷.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策略.考试周刊[J].2012.
[3]吴析宸.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时间管理研究.西南大学[D].2013.
从题型上看,漫画题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从特点上看,漫画题具有形式灵活、寓意深刻、针砭时弊、设计新颖等特点。因此,只有具备较强思维能力和扎实知识功底的人,才能在认真思索之后有所顿悟,从而解读出漫画的深刻寓意。
以漫画为载体的选择题、主观题,一般由题干设问、漫画画面、文字标注等部分构成,也有的题目在题干中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辅观点,与漫画有机构成题目的考查背景。
那么,如何在考试中解答漫画题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审题目的设问,注意考查的方向。
弄清楚设问的指向是解答漫画题的关键。设问方式分为三类:一是要求揭示漫画蕴涵的深刻道理,即“是什么”(包括漫画反映了哪些道理或问题等);二是要求分析说明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即“为什么”(包括析现象、谈认识、说看法等);三是要求提出解决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的措施,即“怎么办”(包括提建议、说做法等)。
第二,看漫画的标题。
标题往往会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揭示题目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首先就要看漫画的标题,然后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字,从而联系设问和考点进行思考。
第三,看漫画中的提示语。
提示语是对漫画画面的提示与注释,对解题起引导作用。在审读漫画的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观察画面中的背景、人物、文字等,结合漫画的标题进行思考,理解其主题,探寻其寓意。
第四,思考漫画所考查的知识点。
高考政治漫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反映的社会问题,往往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考查的内容一般都是政治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审题过程中,只有结合漫画进行全面分析,寻找解题依据,思考漫画与知识点的联系,找准切合点,才能正确解答。
因此,解答漫画题的步骤是:审题目的设问看漫画的标题看漫画中的提示语思考漫画所考查的知识点。下面就结合例题进行说明。
例1.(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右图漫画《闻过则改》告诉我们应()
A.创新思维,突破陈规与陋习
B.抓住时机,促使问题的解决
C.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
D.统筹兼顾,抓住事物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整体和部分以及主要矛盾的理解。漫画中的第一幅图围栏上方有个缺口,围栏主人对此进行修理后,变成第二幅图的样子,即把缺口换到下方,越修理越糟糕,其原因是没有立足于整体,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项符合漫画寓意。A项把漫画行为理解为创新是错误的;B项认为问题已经解决是错误的;C项强调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与漫画意思不符。
答案:D
例2.(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综)右图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等知识,以及考生审读漫画的能力。漫画中“幸运”壁虎拿到的奖品是自己的尾巴,这启示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某种观点是否正确。据此判断,D项表述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以真正哲学指导实践才能不犯错误,A项排除。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C项表述错误。
答案:D
例3.(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漫画《统一武器》(作者:张吉亮)讽刺了()
①形式主义,工作只重形式不管内容②平均主义,追求无差别的利益分配③本位主义,只顾本单位不顾大局和整体④,作决策漠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知识。漫画中的“唐僧”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三个徒弟一律使用同样的武器,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①符合题意。漫画讽刺了某些领导干部没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漠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④符合题意。②、③与材料无关。
答案:C
例4.(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综思想政治)右图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
A.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B.否认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C.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狮子从来不吃水果,将狮子与水果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A项正确。漫画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排除B项。漫画体现的是要注重条件的变化而不是事物的转化,排除C项。漫画将水果与狮子联系在一起,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D项。
答案:A
例5.(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政治)观察右图。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事物发展的方向、意识的作用。漫画中的人物因为担心犯错误而不敢有所作为,可见他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有认识到其前进性,故②正确。漫画反映了一些人不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故③正确。漫画中的人物选择不去作为,可见没有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故排除①。漫画中的人物因受到错误观念的指导而不敢实践,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对实践的制约,故排除④。
答案:C
例6.(2014年高考江苏卷政治)右图漫画“好大的手笔!”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对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政治教学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设法让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会发现,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心里特征,会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让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然后人们才会愉快并且主动地去探寻、研究,由此可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相当重要。政治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这样才会为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处在人生发展黄金阶段的初高中学生,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并且对外界知识的渴求欲望相当强烈,但是由于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等因素难免会出现逆反心理等,为此,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例如在讲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照本宣读:(1)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这样下去,由于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使是内容再有趣,学生也会感到乏味,甚至会很恼火:发出“直接读课本,我也会讲”这样极端的言论。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是从讲故事开始入手的,我给学生讲了伊拉克战争这样学生很感兴趣的事件,通过这场战争学生也明白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性,由此也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产生兴趣。我并不就此为止,还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学生通过我讲述的伊拉克战争有所思考,纷纷说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很快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点。
二、哲学思想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哲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由于认知有限,对此感到不是很难理解,进而会努力地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做题就很容易出错,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真理和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是指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只有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地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3)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 (4)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考察的是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记忆,但是所列举的3个错误选项视觉干扰特别强烈,有的学生虽然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由于不了解其中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拿不定选项。根据我的调查,学生选(1)不选(2)的情况较多,其错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理解。此题考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也叫无知与意识关系的问题,(1)与(3)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2)与(1)(3)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4)是(3)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重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
三、帮助学生构架知识框架,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整体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内容繁多并且其重要性和难度值仍值得备考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复习的时候学生直接打开课本背个不停,这样的学习即使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依然效果不佳。对框架结构的把握,是文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提纲挈领似的学习,同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发胀的高考政治复习中具有较高的效率。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政治复习的时候,如果多花点心思将知识框架和层次结构梳理清楚,这样学生需要记忆的散乱的知识就变的清晰、有条理、系统。并且在面对任何考试题目时,由于对知识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把握,很容易把题答正确。
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时候不仅要把知识的框架和层次结构的梳理贯穿在政治复习的每个阶段,而且还要求再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只有找出层次结构之中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才能使这个框架和结构有意义,成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例如政治必修二的框架:
(1)人民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3)民主与的关系?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是正义的事情)等等
这一个框架共10个大知识点,教师给学生罗列后,再就每个知识点进行展开,每个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这样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一种终极目标和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并且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推陈出新,逐渐地形成符合自己教学情况的体系。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的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睦哲.新课改下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探究[J].新
课程(下), 2011(7).
近年来,国内各个高校在增强《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实践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已经被广泛运用,案例库的研发和建设也成为这些学科领域重点支持的研究内容之一,有专门的教材和期刊介绍案例教学新方法。然而,案例教学在“原理”课中的运用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模式化的案例教学方法和体系。如何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转化成具体事例和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掌握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让“原理”课成为学生真正热爱的课堂,需要结合“原理”课的特点,设计“原理”课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形式。
一、“原理”课的总体特点
“原理”课通过系统的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什么是基本原理,了解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原理”课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阶段,逐渐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带有这个年龄阶段青年人特有的叛逆特征。同时,“原理”课的内容是中学政治课程的扩展和深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前经验”[2],他们对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表现出抗拒,更希望能够掌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①“原理”课教??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叙事性教学、案例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3],它将抽象性和学理性较强的内容用具体、直观、通俗和真实的案例表达出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案例分析,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原理的程度。同时,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分析对象,案例教学与理论的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原理”课是以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由哲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大板块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向当代大学生重点讲授唯物论原理、唯物辩证法理论、认识论原理、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八个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丰富而宽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和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4]。
二、“原理”课案例教学的目标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事例,组织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教学目的。
1.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理论观点的结果。运用案例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外高等教育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实践理论体系。在“原理”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研究《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思考性,通过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讨论,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点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并自觉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思想问题、社会问题,包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以及理性辨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出现的各种社会言论。
2.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原理”课的强理论性特征,使其看起来远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有一种“我学不学这个课程,还是照样过我的生活”①的想法,加上理解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将传统的老师“教”,转化成学生的“思和说”并行,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案例本身也传递着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用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物质与意识”“联系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原理”课的内容。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更是熟记于心。到了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随着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具备了更强的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很难激发学生对“原理”课程的兴趣,甚至先入为主地理解成这是一门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理论观点”的课程,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案例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解析某个问题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导演,学生则是参与案例研讨的主角。
3.增强知识点的融会性
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启发性和客观性特征。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许多思想、理论和观点是由“具体论断”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相信这些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经验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识别、判断各种案例场景中的议题,通过与其他观点的交锋和磋商,不断重建自己的认识并形成新的经验。通过案例教学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案例编写,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可以实现相互转换,从教学案例起步,逐步加深和扩展研究范围,进入更高更深层次的学术型案例研究。案例库建设要体现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点联系,内容最好杂而精,有侧重点。
“原理”课包含的理论知识点宽泛而丰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面面俱到的讲解,“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理论知识点讲解多反而重点不突出,而举例说明和讨论时间少会给学生留下空洞说教、乏味和枯燥的课堂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两个案例讨论的素材为宜。
三、“原理”课案例选择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结合“原理”课的授课特性,以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为主线,以“学生导向、时代导向、教学导向”三个基本原则研究和建?O适用于原理课堂的教学案例库。
1.学生导向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首先要体现“学生导向”的原则,多选择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成才实际密切联系的事例[5],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投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果只选择一些宏大叙事的案例,学生会认为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充分展开讨论,从而让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比如,讲授“资本主义的本质”时,请同学们分析当下广受青年人喜爱的新兴科技软件Uber、Airanb所推动的“共享经济”,通过让人人成为资本的所有者是否从根本上冲击了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模式,分析其是消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突破口,还是资本主义形式的一种变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上述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对资本、商品、商品生产和交换、私有制等基本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的概念其实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日常案例的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以达到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授课目标。
2.时代导向
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要求将的经典论断放在当下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此外,追求实用、时尚、个性、新颖成为95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时代感”,结合当今社会的新发展来选择案例。教师平时应该多留意和积累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扩充案例教学的素材库。例如,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VR)元年,许多虚拟现实的新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预言人类未来的社交方式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实现。同时,2016年3月16日发生了震惊哲学界和科技界的“AI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事件。这类题材是探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现实案例,可以让大学生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理论,同时破除那种认为“理论已经过时”的偏见,调动大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主动性。
3.教学导向
以法学、商科等实践性学科案例教学中使用具体的企业管理、法律事件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训练的是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原理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大领域[6],其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相关视频资料、时事资讯、名家经典、思想实验均可以成为案例教学的素材,但是需要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案例素材使用的目标,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建构的“现实场景”中思考问题。有的案例使用是为了佐证,有的是为了进行一次思想实验,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时,笔者课前要求同学观看《宇宙与人》《时间简史》等视频资料,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起源有一个基本认识。在课堂上再讲古代先民是如何探讨这个问题的,他们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解释。结合课堂讲述和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思考:人类社会对于宇宙的形成有哪些观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并用3~5句话阐明你的观点;认识世界的本源/本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同学们充分打开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回到什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实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上来。科普性视频资料的使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但是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哲学物质观的科学内涵。
四、“原理”课案例教学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案例教学的形式通常包括案例呈现、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五个基本环节。由于“原理”课课堂的“课容量”比较大,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原理”课通常为90~100人,也有的学校达到了200人左右的规模。如此规模的课堂,给案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间度”。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过长,学生认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充分,是否是教师“投机取巧”有意缩短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时间过短,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90分钟的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例如,案例呈现的时间无论是阅读文字材料,还是观看视频内容,应以3~5分钟为宜;学生分组讨论时间应控制在8分钟以内。如此规模的课堂,不可能每次案例分析都能让所有小组有平等的发言权,可以首先选择2~3个小组,由小组代表用尽量精练的语言(3~5句话)阐明小组讨论的情况,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决定是否再由其他小组做补充发言,学生发言环节控制在5~8分钟以内。教师对于讨论的情况需要做总结性的点评和知识内容的补充,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2.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改变以教师和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是导演和总策划,将现实场景引入课堂,学生则是场景中的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介入偏离主题的讨论,有意向地将讨论重心引导到理论点上去。学生分析案例的方式可以是陈述式和辩论式,前者重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且表明教师对案例内容的看法,此时可以引证经典进一步佐证教师的观点,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进行比较,激发学生主动去经典原著中寻找答案。对于分歧?^大的观点,教师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讨论,了解分歧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水平。
3.理论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案例教学要进行系统设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线选择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呈现经典原著中的话语体系,实现知识性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去反思马克思解析某个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实现价值观上的引导。案例教学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做理论讲解之前的“导入式”案例教学,也可以做课堂讲解过程中的“佐证式”教学,以及在理论知识点讲授之后的“总结式”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