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9-12 17:09:53

导语:在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摘 要 本文基于对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描述,阐述了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发展现状 政策建议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指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2006 年12 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一系列文件,首次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准入条件、设立方式、股东资格、业务经营、审慎监管、市场退出等进行了原则性阐述,村镇银行作为主推的新型金融机构之一首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确定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 省(区)的农村地区作为首批试点区域。2007 年3 月1 日,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成立了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此后,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加入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行列中。截止2010年,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数达349家。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自2007 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己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本身也有诸如成本高、网点覆盖率底、金融供给不足、成立时间短等弱点,而且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威胁,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

(一)吸储难,运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定位是“穷人的银行”,但是由于成立时间短、网点少,较之拥有“准国家信用”、物理分支机构高楼林立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言,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较低,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其次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金融生态环境限制也制约了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再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和村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并且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不能面对区域外的客户开展业务,这也进一步桎梏了其资金来源。

(二)银行主导,经营缺乏独立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对股份比例作出最低限定,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合法其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主发起人基于管理便利和自身业务的延伸的目的,必会将其经营理念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造成二者的同质性。由于缺乏对作为其大股东的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以及村镇银行在信贷技术、管理能力和资金方面对大股东的依赖,村镇银行很难实现市场化和创新化,因而无法遵循既定的经营理念,偏离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三)地方政府介入,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没有明确定义政府在村镇银行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是实际在强势政府主导的过程中,政治权利的分布决定了其在村镇银行设立过程中的影响力。首先地方政府偏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其他发起人多为政府控制的企业,从而挤压了中小银行和民营资本,违背了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并且股东数量的混乱也是的沟通协调成本较高,影响长期发展战略的确立,影响经营效率。

(四)风险集中,防控难度大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指明了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和农民。而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在我国当前农业保险并不健全的背景下,易受自然灾害冲击,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就某一特定地区来说,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高度集中,面临着难以分散的系统性风险。农业经营的周期性决定了贷款需求的周期性与集中性,使得村镇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在操作风险方面,由于多数员工均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员工业务水平较低,增加了操作风险。

三、政策与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强产品创新以及实现差异化服务

村镇银行试点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首先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弥补市场空档。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成本可测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村镇银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挖掘与培育一批优质客户群。其次,村镇银行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应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个性化因素对还款能力的影响;在进行信贷审批时,要能更好地理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融资和咨询服务。最后,村镇银行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成本可测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

为促进村镇银行更好服务“三农”,除在农业保险方面对其给予支持外,在政策上也应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当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空白点多,已经成为制约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引个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在市场准入上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其次,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

在存款准备金方面,目前给予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再行降低标准。对村镇银行的再贷款方面也应予以支持,同时适时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增强其资金实力。利率可根据村镇银行所在的农业实际经营情况、乡镇实际经济情况、农产对利率实际承受能力给予调整,给予更为灵活的定价机制。另外,要支持村镇银行抓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良机,积极参与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监管部门要将村镇银行支农业务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结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引导村镇银行开展农户联保贷款、农业产业链互助担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大力改善支农服务,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风险防控机制

针对村镇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问题,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在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和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之下,首先,加强对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风险问责制,增强其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加强贷款信用风险防范。应建立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支持机制,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针对村镇银行单个法人开展教育培训成本高的问题,应从外部积极为其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培训教育平台。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要做好贷前工作和贷后跟踪,与贷款客户保持经常联系。

其次,应完善内控机制,创新管理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当鉴国内外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村镇银行自身实际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和信用内部评级体,有效预测风险。对村镇银行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按年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对于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农户,可以采用联保制度或其他担保制度控制信用风险;对于需要担保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要认真审核担保品和担保资格。

对信贷风险审批流程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信贷人员素质或主观性评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在操作中还可引进一些银行的成功模式,如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农产联保模式,增强风险防控。有效预测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因素;对策建议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建立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设立填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10年3月延安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延安市村镇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三家,占陕西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57人,注册资本65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9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2125万元,较年初净增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329万元,较年初净增1.12亿元,存贷比,不良贷款余额0,利润总额为481.11万元,净利润429.37万元。

三、制约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延安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1、资金筹措难。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延安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认可度、知名度较低,农民缺乏了解和信任,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不能通存通兑,没有电子产品业务,这些客观劣势条件使得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加大了村镇银行资金筹措难度。

2、贷款投放难。“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民信用度无法得到系统性监控和监督,造成“三农”贷款投放较难。

3、风险控制难。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危险。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人才、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也导致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

4、业务发展难。由于村镇银行IT系统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通存通兑、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基本产品和服务功能,只能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和贴现业务,加之竞争力弱,难以赢得客户,使得业务发展较为困难。

5、缺乏政府扶持。目前延安各级政府对村镇银行没有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同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均缺乏优惠政策。

6、监管指标无偏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不良贷款容忍度、母行负债依存度、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方面没有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化政策,人民银行也未对村镇银行在缴存准备金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这将削弱村镇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和资本金保本增值等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五年的村镇银行给予适当“宽限期”不受存贷比和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前期积极拓展县域市场、稳定客户和提高自身知名度。

2、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村镇银行经营实际的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还有所不同。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村镇银行的微型银行特色,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

简洁,对其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

3、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相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均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4、地方政府支持方面。要积极共建和谐的信贷支农、银政配合机制。一是帮助村镇银行落实贷款担保,包括自有房屋租赁的公证、农民直补资金质押担保的协调等。二是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位一体”的农业融资平台,对“三农”贷款进行担保,由财政在村镇银行开立农户贷款保证金专户和小企业担保基金,一则落实贷款担保不足问题,二则解决村镇银行支农资金筹措难问题。三是在财政存款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可以按对当地信贷资金投放额度的一定比例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额度,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将财政涉农及新农村建设资金

第3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风险; 控制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村镇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我国村镇银行尚且处于试点试验阶段。同为农业大国的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财政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实践去验证,但我国已经迈出了社会主义新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生存营运模式。

(一)发展进程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基层、最弱小、承担任务最具体的最小的法人机构。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放宽了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与设立的要求,标志着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铺开。2007年3月我国首批三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两省设立,同年12月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其中开业635家,筹建91家,共有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明显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此外,政府在支付结算系统中没有为村镇银行制定统一的制度,使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因此它们面临一个困境:只能印制存折而不能发放银行卡,很多业务不方便办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同时,虽然承诺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实质上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村镇银行本身吸收存款的能力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业务模式

同商业银行一样,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只是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企业。村镇银行组建以来至2011年底,已累计向37.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889亿元,累计向6.9万户小企业发放贷款1 570亿元。已开业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中,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近年来对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使村镇银行的贷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该业务的形式,目前贷款的方式依然是抵押和联保方式。另外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有负债业务和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了一条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从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负债业务是开展贷款与担保两项业务的基础。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商业信誉较低、缺少国家政策扶持等问题,导致资金的注入不够。

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相比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少,面向的客户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和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形式受限于贷款对象的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多是以担保贷款的形式开展业务的。担保贷款程序简单,节约成本,同时放贷金额有限,比较适合村镇银行对应的客户,但是村镇银行将担保贷款作为其主要业务,导致营运能力较差。再加上其资金底子薄,缺乏政策扶持,所以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经营,进而减小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推进步伐。

(三)经营创新

为了克服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银行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比如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率先在贷款种类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回乡创业贷款等新品种贷款。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系统和软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具有智能化的加息转存系统“多得利”,使得该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能够享受到利息调整时系统自动转存的服务,使同期的利息收益最大化。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该行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客户端,相信将大大提高各类业务办理的效率。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创新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银行分散营运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同商业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很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所以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中大多是农户和小企业,相关地区没有信用环境体系,很容易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国内整体金融环境中知名度不高,相比商业银行整体上信誉度较低,导致自身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信用风险将是未来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处于试点实验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这是其营运风险的主要来源。比如村镇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农村虽然拥有比较充裕的土地使用权,但是拿该项权利去抵押贷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无法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无法准确预计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放款的额度;另一方面,农村村民和小企业老板普遍认知水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所谓的“私人银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国有银行”投资。所以进行村镇银行的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制度。

(二)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对业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银行内部电子化、银行外部网络化程度也不高,使其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村镇银行人为因素较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操作风险,所以该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操作要求难度不大,人为因素很突出,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形成员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体系,而是沿用商业银行的经验。村镇银行的人员控制制度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挂钩,员工培训松散,使其难以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加深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理解。在信息控制方面,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村镇银行自成一体,没有同其他地区形成类似连锁企业或分公司的体系。同时银行内部管理层财务信息系统不发达,业务人员业务流程信息不透明等也让村镇银行对外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三)市场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较少,受国际汇率、国际收支、国际供需影响不大,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上。村镇银行由于其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存款与贷款环境。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进行投资,于是将现金存入银行是他们首要的选择。反过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这样一来村镇银行的资金注入与流出都比较稳定,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需要有成熟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控制好其市场风险的目的。

(四)集群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该类银行存在明显的地域倾斜,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集群现象很明显。一旦出现地域性经济波动,整个地区内的村镇银行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地区的65%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村镇银行的数量甚至占到整个地区总数的56%左右。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联系相对不够紧密,但是同一地区的该类银行却如同唇亡齿寒般相互依存。因此,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企业的扶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也可以称为行业风险。近几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造成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并不算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生产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损坏和歉收会导致农业经营收益减少,进而使村镇银行营运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自然风险同样是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将以上5种风险归集到下面的风险坐标图中(见图1)。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宏观上要求建立管理框架,制定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监管体制,还要在微观上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人员、资金、信息实施全面管理等。如何防范风险,保障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村镇银行的建立本身就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革新,象征着农村经济日益复杂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在于扶持农业,支持“三农”,它与农村的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加速发展,农民也更加富裕了。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科技的发展还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所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2.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提高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必须重视宣传问题。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到村镇银行的建立目的和特点,更要让农村村民理解村镇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福利,农民才会将现金放心地放入银行。

村镇银行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降低其信用风险。现阶段主要靠担保贷款的形式发放贷款,可以先从担保体系入手,完善担保制度,再进一步丰富村镇银行贷款的抵押形式,辅之以多种适应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金融产品,达到分散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3.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经营管理系统。由于地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在制定对应监管体制之前应该深入到当地村镇银行,做好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再制定符合国家总体大方针的、针对当地银行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各地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随着地域的差别而不尽相同,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有利于控制集群风险。同时监管力度的提升也规范了村镇银行的经营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达到了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给予营业税税收的减免,还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服务环境。当然,村镇银行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扶持,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准,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 吴玉雨,唐意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J].求索,2009(9).

[2] 吴少新,许传华,张国亮,等.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第4篇

随着我国新农村政策的推广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找到了适合的生存土壤,缓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并逐步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融机构仍然存在着资金规模有限、缺乏技术支撑、风险隐患突出、监管力度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本文将在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扶持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新农村;发展现状;策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与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但是在许多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面对众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找出合适的扶持角度,制定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策略。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1 小型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农村政策的不断推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资本逐渐充裕,小额贷款公司在县级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浙江省为例,在2010年5月以前,浙江省就有117家符合国家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业,总注册资本达到187亿元,但是在河北等北方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较少,活跃程度也远远不如浙江等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多以三农政策以及中小企业融资作为主要服务范围,并推出了多款与当地三农政策相匹配的贷款产品,并在抵押政策上进一步放宽条件。据数据比较显示,这种小型贷款公司在支持三农政策,服务小型微型企业方面明显超出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人们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还存在偏见,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成为影响其放贷资金的先天不足,当小额贷款公司在遇到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时,就会导致资金不足,甚至陷入困境。

1.2 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

村镇银行在南方一些省市发展相对较快,在北方地区仍旧以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农村信贷机构。比如在2010年时南方一些省内的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达到5.3亿元,拥有了众多中小企业农民和个体客户。从某种意义上说,村镇银行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金融之间的供求关系,对供求关系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村镇银行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在支付结算渠道上不通畅,村镇银行无法以直接方式假如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客户无法在银行之间进行便捷的直接划账,也无法使用全国支票结算,流失了部分企业用户。另外,对于村镇银行的扶持不够也是造成村镇银行发展不顺利的原因之一。

1.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状况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中国银监会在2007年的时候开始推行的,放宽农村贷款标准的试点工作。该工作首先在青海、四川、甘肃、内蒙、湖北等六个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但是到2011年全国68万个行政村中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获得银监会允许拍照的仅10家,由此可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情况远远不如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虽然农村资金互助组在信贷安全度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融资难的困难。从农村资金互助组的组织情况来看,它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员二是社会捐赠三是其他商业银行借贷。但是由于发展社员时对社员户籍要求较高,所以很难通过大范围发展社员获得资金,另外,社会捐助并不能作为互助组的长期资金来源,而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信贷活动具有明显的双向选择性,给融资造成了一定阻碍。

2 当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遇到的主要障碍

2.1 有限的资金规模降低了信贷供给总量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实力非常有限,因此就大大增加了这些金融机构吸纳储蓄以及发放贷款的难度。对于村镇银行来说,许多农户以及小、微型企业对村镇银行了解甚少,对其信誉度存在较大质疑。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在贷款产品以及服务上与大银行存在加大差距,再加上其资金实力有限,因而造成了许多农村地区客户的流失。

2.2 技术条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新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设立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拥有鲜明的技术优势。因此,难以满足当下农村用户需要的异地缴费、汇款兑换、大小额支付、银联卡通用、网上银行等需求。同时,由于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导致服务、产品以及运营上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在用户中形象,制约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顺利发展。

2.3 风险控制难度大

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管理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其服务对象是当地农户或者涉农小企业,贷款方式大多是采用信用贷款,因此在担保以及抵押物缺失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风险损失。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容易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对金融机构的的安全存在较大威胁。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对于其顺利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

2.4 监管难度增加

如上文所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当地,因此其金融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在业务复杂程度高,监管难度大的情况下,大大影响了监管的严密程度。同时,我国银行监管的渗透深度不够,难以对村一级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加大了监管难度,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以及平稳进步。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破茧对策

3.1 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首先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信用平台的搭建活动。一个区域的信用平台是需要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的方式来营造的,从而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信用文化氛围。通过帮助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合适的信用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信用存档制度等方式来降低该类金融机构风险隐患。其次,是政府部门要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更加优惠的财税制度。对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活动的机构实行一定的税务减免以及政策优惠。同时,这也是引导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赢得人们信赖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政府部门要通过保险方式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国际农村银行研究表明,设立农业保险是提升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方法。采取保险的方式引入资金,既能够降低农业活动的风险性,又能够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够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改善,促进金融机构的有效提升。

3.2 引入金融人才

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知名度以及服务档次,增加金融机构的核心实力,这都需要大量引入金融人才,同时,这也是促进新型金融机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像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需要认清自身存在着规模小、业务简单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优秀的金融工作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够在保证人员稳定的情况下,逐渐搭建起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管理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根据本地信贷管理的需要选用具有农业信息技术专长的人员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与当地就业指导部门合作,保证当地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充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团队。

3.3 促进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在的客观环境造成了该机构在管理及经营上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农村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风险防范体系。在解决发放贷款时信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可以考虑通过平时信用系数好的用户来提供信用信息,保证村镇银行的信用体系与其他大型银行信用体系的关联性,形成一定的信用信息联络网,从而增加了信用保证。比如,浙江村镇银行建立起的“村镇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信贷员)—金融服务站(村)—农民贷款小组”的四级市场网络就是信用系数较高的风险防范体系。村镇银行在进行商业贷款时,在没有实物抵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掌握贷款户的资金运营环节以及经营状况来增加贷款的信用系数。在仅有的几家农业金融互助合作社中,形成了社员自发成了的贷款小组,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贷款风险连带责任,还可以更加容易的控制信贷风险。

3.4 建立新型监管理念与监管模式

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建立,首先,需要采用传统业务监管与新型监管理念并重的方式。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制度上必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不是由银行所在区域决定的,而要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系数。另外,监管模式还应该渗透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将传统的存贷款进行单独监管,严格控制内部人员在工作期间与外部人员的关联交易。其次,还要以利率的调控来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开放利率才能保证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有效覆盖资金成本和潜在风险,保证金融企业的持续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开放我国农业金融领域的市场利率,让农村以及村镇银行的利率水平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情况及平均风险水平。监管部门也应该强化利率的控制作用,规范农村融资活动,坚决杜绝高息揽存和高利贷行为的出现。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需要政府部门等多方努力才能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注重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在农村市场做大做深。

【参考文献】

[1]余涛,林森.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来自东北贫困县23个村的调研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11(10)

[2]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08)

[3]周孟亮,李明贤.中国农村金融“双线”改革思路:比较与协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4)

[4]孙卫丽,顾研.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信贷市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第5篇

【关键词】 河北省; 村镇银行; 金融产品

截至2012年3月,河北省已成立(含批筹的2家)23家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大多分布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县区,有效解决了河北省空白金融乡镇问题;增加了县域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提升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但由于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北省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规模增长较快

从村镇银行在河北省开展试点以来,其数量和规模增长很快,发展迅速。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2010年河北省共有5家村镇银行开业;截至2011年11月末,河北省已开业的村镇银行为16家,注册资本总额为5.858亿元,各项存款12.52亿元,各项贷款7.92亿元;而截至2012年3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达到21家,注册资本总额10.16亿元,资产总额28.86亿元,负债总额23.32亿元,各项存款22.02亿元,各项贷款11.42亿元。

(二)经营绩效较好

从河北省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实现利润927.26万元。村镇银行针对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开展的金融服务初步改善了河北省农村地区当前金融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和供给不足的现状,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缓解了当地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贷款难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定位合理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改善和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河北省村镇银行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按照这一定位进行管理和运行的。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贷款户数1 756户,投向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4.31%,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村镇银行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结算手段和渠道落后、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等特点,广大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不足,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这使得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市场份额较小,资金规模有限。而吸收储蓄存款是村镇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资金放贷、获取利润的主要业务,储蓄存款少将直接制约村镇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增大储蓄存款资金的来源,各个村镇银行目前基本上都采取了组织银行职工营销来吸收储蓄存款的办法。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较慢,很多村镇银行不得不通过资本金来发放贷款,如果这种通过资本金发放贷款的现状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品种单一、盈利空间小

虽然村镇银行允许开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和其他各种中间业务,但具体到河北省的村镇银行来说,基本上都没有开展中间业务,目前的业务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业务品种单一。加之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收益项目较少,风险较高,村镇银行盈利空间小。

(三)营业网点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规定,村镇银行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支付系统。村镇银行加入这两个系统,能够解决其汇路不畅的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结算服务功能,为各项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河北省的村镇银行均没有以直接的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结算业务基本是采取方式,主要由其发起银行清算。另外,各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也较少,这不仅使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开展各种结算业务时比较困难,而且也影响到了它的贷款业务。因为结算功能不完整,一些贷款客户从村镇银行办理贷款后,就需要马上把款项转到其他银行去做结算。这不仅不能给村镇银行形成沉淀存款,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客户的贷款已经从村镇银行转出,村镇银行没法监控对方的资金用途,同时也没法监控贷款客户的资金回流情况,使得村镇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其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

第6篇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1、银行结构单一。我国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银行分支机构不多,电子网络银行更少,这即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客户的维护和扩大。同时,村镇银行的选址的地点大部分在县市比较发达的区镇,不利于农户的存贷。

2、支付转账机制不完善。目前村镇银行主要业务不多,可办理的只有存、贷款,结算等业务,大部分村镇银行不能和其他银行进行跨行支付和转账,以及不能进行网上支付。

3、社会认可度较低,多数农户由于不了解新兴的村镇银行,不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所以农民更多的会选择去传统大银行办理业务。

二、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来划分,可以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分为故意违约的风险被迫违约的风险。所谓故意违约风险是指贷款对象在有偿贷能力的情况下故意拖欠应还贷款。这一方面是由于贷款人的信用意识、道德观念不强造成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在给这种故意违约提供了条件。而被迫违约的风险是指由于不可抗力或家庭变故等不确定、突发性的原因而导致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违约行为。

2.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法律体系是政府监管部门主导的外部监管,要从根本上减小信贷风险,还要完善村镇银行内部控制。现阶段,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为降低经营成本,多数新建机构组织机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三、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

1、加快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广。我国村镇银行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农户认识到加入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让其明白发生自然灾害或农业风险时可以减少他们的损失,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村镇银行应加快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相结合,政策性保险偏重于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的范围,比如高风险、高成本、农民个人无力全部承担的保险产品,同时政府在这类保险上加大财政补助的力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发适应市场需要和农民个人能够支付、有一定盈利空间的保险产品,通过两者的互为补充,不断拓宽农业保险的险种,提高对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

2、我国应该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尽快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法规。第一,我国要从法律层面上为村镇银行良性运转提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现在村镇银行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土地等多方面优惠及呆账核销政策促进资本积累,改善村镇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尽快完善农村金融支农政策体系,扩展农户借贷抵押资产的范围,并对三农贷款给以适当的财政贴息。第二,国家可以从机制上对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从而降低村镇银行对农户放贷的风险,健全农业贷款机制,建立合理的支农贷款补偿机制。第三,从利率管理上对村镇银行放贷利率给予适度的放权,对涉农贷款的利差给予适度的补偿,在降低农户贷款成本的同时,也增强了村镇银行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农村金融一般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包括存款、贷款、期货、证券、保险、汇兑等,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据2010年《黑龙江金融运行报告》的统计数据,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02.6亿斤,畜牧业的全年总产值达到965.8亿元,但作为农业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金融业发展平均水平是滞后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贷款难问题而表现出缓慢的发展态势。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作为粮食大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势必影响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需求主要由农户、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组织金融需求三部分。农户以个体生产生活救金融需求和专业规模化生产和工商业贷款需求为主,乡镇企业包括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其金融需求主要为扶持性融资,农业产业化组织主要为专业化、技能化和规模化的产业金融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用于农户住房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种养,农业机械用具更新等资金需求逐年加大,但是贷款需求满足率相对较低。

以黑龙江省春耕资金需求为例,2005年,春耕资金需求为240亿,金融机构能满足220亿的资金需求,缺口为20亿,缺口率为8%;而2009年,春耕资金缺口率达9%,高达35亿。春耕资金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田减产,农民收入减少,收入减少又对第二年的春耕造成影响,陷入贫困僵局。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如表1-1所示。

表1-1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

质 机

[1]政策性金融 农业发展银行

合作性金融 黑龙江农村信用社

商业性金融 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

农村新型机构 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润生村镇银行、巴彦融兴村镇银行、依安国民村镇银行、双城惠民村镇银行、延寿融兴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

资金互助社

近年来,随着锦州银行、昆仑银行等银行的进入,城乡布局更为完善,龙江银行新设29家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分支机构,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全覆盖,资产总额明显增加。金融机构在农垦地区、粮食主产区建立分支机构,网点迅速增加,见表1-2。2009年末,我省共有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3094个,与2004年末相比,县及县以下网点增加了近千个。虽说网点增加了,但是很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不发放贷款,仅仅是为了吸收存款,2009年,黑龙江省共有邮政储蓄银行1575家,只有269家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从贷款结构来看,农信社和农业发展银行是贷款发放的主力军。

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784.76亿元,农村地区存款2636.91亿元,比重为20%;各项贷款余额6145.99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1435.12亿元,比重为23%;远远低于城市地区。

表1-2 2009、2010 年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2010 2009

机构类别 机构个数(个) 从业人数(人) 资产总额(亿元) 机构个数(个) 从业人数(人) 资产总额(亿元)

大型商业银行 2031 56135 7753 2032 55757 7111

政策性银行 90 2514 2238 91 2582 1857

股份制商业银行 67 2140 1229 54 2060 1091

城市商业银行 290 5102 2154 227 5241 1242

城市信用社 0 0 0 0 0 0

农村合作机构 1945 23224 1481 1999 23972 1331

财务公司 8 1528 40 2 38 26

邮政储蓄 1579 13500 1419 1570 14343 1296

外资银行 4 42 14 2 42 16

农村新型机构 13 325 19 4 109 5

合计 6027 104510 16437 5981 104144 13975

资料来源:2009、2010年《黑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银行业务,且局限于存贷款业务,甚少涉及中间业务,证券和保险等相关业务更是基本处于缺位状态,闲散资金投资渠道单一,多半就是存入银行,很少进行股票、国债和基金等投资。针对于贷款业务,农村金融的产品主要是小额短期贷款,主要用于解决资金的短期需求,不同生产类型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仅提供小额贷款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的,而且农业耕种往往要历经很长时间,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若借款人没有连续性的还款能力,就会产生风险。

第8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金融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的发展情况又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服务逐渐地渗透到我国的农村地区,为推动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造步伐的加剧,原有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逐渐地退出了农村的金融市场,如县级以下的基础网点;使得一些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虽然部分金融服务机构没有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在农村地区这类银行仍然存在网点少,农民办理信用贷款手续麻烦、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广大农村对金融需求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据我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7月末,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34家,其中376家设在我国的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据人民银行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8月末,在全国范围内总共设立了只贷款,不存款的小额贷款公司有4122家,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增长速度比较迅猛,但是根据有关部门对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大多是来自财政资金,很少有农民通过这些金融机构贷款,即使有农民通过这些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也是采用采用小额短期贷款、整贷零还的操作模式,这样的操作管理投入成本过于高昂,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规模有限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我国的新型农村机构存在资金筹集难度较大,并且资金来源渠道少的问题。在现行县级以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部分村镇银行虽然通过一些渠道吸纳了一些存款对象,但是基于这些金融机构起步较晚,农民群众对其功能不甚了解,信誉度积累不够,营业网点较少等原因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业务的发展。此外,从目前农村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职能来分析,这类公司只具备贷款职能而不具备存款职能,并且公司注册资金比较少,致使资金匮乏,后续资金跟不上,难以满足农村贷款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

2.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

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时间不长、人员配备短缺等因素,使得金融机构的股东会、监事会等未发挥出其职能,不能对金融机构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存在诸多漏洞,没有结合本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制定,大多是照搬其他金融机构的制度;执行能力比较弱,如审贷分离制度执行得较差、内部机构设立重经营轻管理等,没有设立独立的内审及风险岗位、强制休假制度执行不到位等。

3.政策扶持深度不够

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村镇银行在所得税、营业税征收方面,其标准都是参照商业性银行的标准,享受不到和农村信用社一样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资金覆盖深度和广度不够,财政只针对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所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而没有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进行贴息。

4.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因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规模比较小,环境条件差和薪资比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很难聘请到业务技能及素质高的金融人才,同时基于农村金融人才接受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并且培训技能滞后,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三、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

1.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基于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规模较小的现状,应制定相应的融资措施:一是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规范地投入,改善资本结构,壮大资金实力;二是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吸收储蓄存款,扩大资金来源;三是努力探索业务创新,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2.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为了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建立严密的内部审查工作机制;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自2007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作指引意见及规定,但这些政策远远达不到“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国家应继续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供给的同时,务必要有相关配套措施。

第9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新形势;财政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5

[中图分类号]F832.3;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村镇银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镇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村银行同样得到了重视。村镇银行作为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为所在地常住人口、农业及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能够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专业良好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村镇银行相关办事机构驻地与对外服务范围均设立在县、乡镇等地区,相对于其他银行来说,其对于注册资金与规模的要求多有所降低。村镇银行多面向于当地村民与当地的小型企业,满足村民需求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运行机构较大型银行来说较为简单,故而其能够及时地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满足,进而更好加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在实际营运过程中,村镇银行规模小、功能全,业务办理落实手续少耗时短,但其建立成本与运营成本同样十分可观。村镇银行的出现能够填补村镇金融服务方面的空白,顺应了村镇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的社会趋势。村镇银行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其定位极其明确,其次是注重经济体制的灵活性,最后是其为村镇居民与乡镇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极好。

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村镇银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所在地经济水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出资机构或个人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建设管理运营方式也对村镇银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村镇银行的发展起到难以忽视的积极作用。相对于同样面临村镇居民的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优势十分明显,故而其发展的前景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所在地居民与小型企业,因此,监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不易控制,监管成本也相对较大。受到相关政策的鼓励,村镇银行在很多经济条件不足以满足其自行发展的地域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村镇银行的投资方多规模较小。农村所特有的业务盈利少、成本大的情况使得很多大型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村镇银行的建设与发展中去,故而,村镇银行的建立多由规模较小的金融企业机构进行投资。

3 现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3.1 承诺难以兑现

村镇银行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是一个极富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的大市场,能够帮助农村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镇常住人口及村镇企业,很多银行投资管理人员在银行建设初期会对服务对象作出一定承诺,但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兑现这些承诺。村镇银行多非由国家投资建设,故而其对盈利目的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目标,但农村经济极易受到自然条件与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故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来说,以农民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农村经济处于弱势地位。与农业相关的政策并不能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基本保障,故而,多数村镇银行并不能将作出的承诺真正的实践于日常营运过程中去,使得村镇银行难以获取利润的同时,逐渐失去村镇居民的信任与原有的市场份额,迫使村镇银行不得不进行从新考量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村镇银行多以为村镇居民服务为基本目标,但实际营运过程中,并不能真的将所有业务围绕着村镇居民开展,故而随着银行逐渐发展,多将自身市场发展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去,进而影响其为村镇居民服务的原有主旨。

3.2 难以获得发展资金

村镇银行的建立能够为村镇居民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这些银行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多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因此,居民的收入水平对银行的营运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多数村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农民及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极为有限,这样的情况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储蓄金额。村镇银行的建立时间较短,村镇居民多对其了解较少,无法正确地认识到金融管理能够带来的利益,故而对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并不强,进而影响到村镇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多数村镇居民对银行的认可多建立在其能为自己提供贷款的条件之上,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增长有着严重的制约,进而影响到村镇的经济发展。村镇企业的控股方多难以与大型银行相比较。多数大中型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建立并不感兴趣,因对村镇银行投入的回报周期长、盈利有限,且若经营不善会影响大中型银行自身的声誉。而这些因素也同样对民营资本的投入有所影响,故而村镇银行并不能获得多数投资者的认可,进而严重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

3.3 风险难以控制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村镇居民,其收入来源多以农业为主,故而受到的制约较大,因此,村镇银行为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当下,国家对农民的扶助力度逐渐加大,很多惠民政策逐渐得以实施,而农民对这些政策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大。很多村镇银行对村镇居民所发放的贷款都被认为是另类的扶助资金,故而极少村镇居民对这部分贷款存有及时归还的意识。村镇银行的对外业务多以贷款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的贷款业务受到的风险难以控制。很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明显较其他地区淡薄,多数村镇银行向村镇居民发放的贷款并不能及时得到偿还,甚至大部分最后无法追回,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进而对村镇银行的营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多数村镇银行无法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多无法适应农村的复杂情况,其市场份额极易被其他机构所占有。

3.4 存在相对孤立

村镇银行多数对于加入现有银行业内已经形成的结算网络并没有准确的认识,故而对此并不积极,这样的情况使得客户难以从其他银行进行存取业务,故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的客户受到的制约不仅仅是存取款的不方便,还有汇款、转账等业务的费用问题等,因此,很多村镇银行的客户并不愿将大笔款项存入村镇银行,故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很多村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多为农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外出务工,故而资金的流动对于居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村镇银行的孤立性会使其失去这些潜在客户,进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5 经营方式的问题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的经营方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多数村镇银行并不能将传统经营方式应用于对农村市场的拓展中去,故而,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并不能快速的改变自身经营方式,进而受到了极大地制约。很多村镇银行投资方原本就有一定的金融产业经营管理经验,在村镇银行建设初期多以这些经验作为参考,实际过程中多以这些经验作为依据并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及时作出调整,使得村镇银行难以获得更好地发展。

4 新形势下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财政政策研究

4.1 引导支持投资方

在村镇银行的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为投资方提供一定支持,促使更多的投资方对村镇银行的建设营运产生兴趣,进而促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对于外来投资方,可以通过为投资方提供地方规定的详细介绍以及一定的补贴,帮助其更好地在当地取得更大的竞争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效果调整补贴比例与补贴数目,使市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而对于本地投资商可以采取适当降低纳税比例的方法,减少建设投资,根据村镇银行的建设地区不同调整纳税额,保证投资方看到实际利益的同时,不过分依赖相应政策的扶助。

4.2 增强银行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的日常营运期间,与客户之间的接触往往建立在金融业务的来往之上,可以通过将扶贫资金下拨到村镇银行账户下进行管理与发放,减少相应部门的工作量,并增加村镇银行的存款额进而增强其经营能力。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以便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贷款的风险,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而在对于企业最为重要的人才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职员福利待遇的方法,提高村镇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专业人士,为村镇银行提供更好地发展条件。

4.3 调整各方关系

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适当的使用财政政策进行适当引导,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但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各个方面之间的P系。如税收支出与财政补贴、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支出以及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为村镇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不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

5 结 语

村镇银行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当下使用财政政策为村镇银行提供良好条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