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2:47
导语:在经济增长的原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和田地区水资源概况
2013年,和田地区的地表水资源量为12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64.38亿m3,水资源总量为135.9亿m3。和田地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水资源贫乏、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有限的水资源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加之和田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mm,而年均蒸发量则高达2480mm。2013年,和田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6534m3,已达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4倍左右,水资源量相对丰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系数从2004年的42.34%下降到2013年的26.7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04年的34.59%下降到2013年的25.64%,水资源利用率与重复利用率均低于30%,导致本地区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区域的拓展、气候变暖的到来使河流径流量锐减,蒸发量不断增加。由于和田绿洲三面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包围,湿度变化较小,水分在和田地区的停留时间缩短;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而蒸发量增加,土地积盐越来越严重,需要大量水进行洗盐,但水资源利用系数却持续走低,加之农业的实灌溉率较低。这些因素都在威胁着有限的水资源,使极端干旱的和田地区的水资源逐渐表现出脆弱性,对经济稳定发展中的用水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田地区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农业用水量为主要的水资源消耗,但从2004—2013年实灌溉率未突破53%,实灌溉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节水潜力巨大。随着大开发的推进,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影响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为了完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有必要对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权威性和可得性,本文选取1997—2013年和田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Y)、生活用水量(X1)、工业用水量(X2)、农业用水量(X3)和总用水量(X4)4个指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和田统计年鉴》和《和田地区水资源公报》。Y的单位为亿元,其他指标的单位均为亿m3。
3实证分析
3.1相关性分析由于水资源的专门统计工作起步较晚,和田地区的设施和各项机制不健全,获取水资源的用水量数据较困难,因此样本容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运用Eviews软件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表1。由表1可见,Y与X1是异向相关,Y与X2、X3、X4是正相关,X4(总用水量)与Y呈高度正相关,工业用水量(X2)与Y的相关性最弱,农业用水量(X3)与总用水量(X4)呈高度正相关。对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为LNY、LNX1、LNX2、LNX3、LNX4变量,处理后既消除了异方差,又不改变最初的协整关系。通过分析原变量数据趋势(图1),各曲线波动小,彼此未呈现周期性变化,仅一个变量(LNX2———工业用水量)呈现非平稳特性。从变量的一阶差分(图2)到变量的二阶差分(图3)可见,变量逐渐呈现非常相似的变化周期,各曲线的波动逐渐缩小,最后趋于平稳。差分比较后,可见图3平稳性更强,可推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可能性很大,需要进一步检验时序变量。
3.2平稳性检验如果时间序列处于非稳定状态,将会造成伪回归的结果,但实际上大部分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因此在协整检验前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的方法是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由于选取的样本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为2阶滞后数。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在一阶差分时接受LNY、LNX1、LNX2、LNX3存在单位根,拒绝LNX4存在单位根,表明仅总用水量序列平稳。在二阶差分时拒绝LNY、LNX2、LNX3、LNX4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说明LNY、LNX2、LNX3、LNX4序列为二阶单整序列I(2)。LNX1接受存在单位根,因此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是长期稳定的,则要求选择的变量为同阶单整,同时具备线性组合平稳的要求。由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必须为同阶单整才可做协整检验,因此LNX1不符合此条件。
3.3协整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协整即存在共同的随机性趋势,目标是确定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12]。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用OLS法作协整回归,检验时间序列{Y1t},{Y2t}…,{Ykt}的单整次数。对LNY和LNX2、LNX3、LNX4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由表3可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e1t、e2t、e3t的t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6.066291、-6.066291、-4.987143,小于其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存在单位根,则e1t、e2t、e3t是平稳序列,即LNY与LNX2、LNY与LNX3、LNY与LNX4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和田地区经济增长分别与工业用水量、农业水用量和总用水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能的主要原因是:①水资源以地表水和冰川融水为主,源头较稳定。和田全地区从东到西分布着大小河流36条,年径流量为73.45亿m3;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占全地区各河流总水量的61.2%,两河在阔什拉什汇合成和田河,向北流入塔里木河。②自然降水量小。和田地区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年均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因此总储水量较稳定,保障了总用水量的稳定。农业用水量是总用水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性。农业是和田地区的主要产业,这势必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因此奠定了农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工业用水量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和田地区工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筹备和经济政策也在进一步完善中,工业用水量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工业用水量和经济发展仍保持长期均衡,从短期来看可能出现失衡,需要对其进行误差修正。
3.4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如果非平稳序列存在着协整关系,则应基于VEC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因此不能省去误差修正项ECM,否则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为了检验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工业用水量、国内生产总值与农业用水量、国内生产总值与总用水量之间是否互为因果,应对LNY、LNX2、LNX3、LNX4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F值大于给定显著水平α下F分布的相应临界值F(n,N-2n-1),则拒绝原假设,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13](n为X滞后项的个数,N为样本容量),结果见表4。取一阶滞后(Lags=1)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工业用水量相互没有显著影响,临界值为9.36、F值均小于93.6%,接受原假设,则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工业用水量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亦然;二阶滞后时两变量相互影响的变化不明显,取三阶滞后时,“工业用水量(LNX2)不是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LNY)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的临界概率值为2,拒绝原假设,那么工业用水量(LNX2)是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LNY)的格兰杰原因,而和田地区国内生产仍然不是工业用水量的格兰杰原因,即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在Lags为1—2时,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与农业用水量、总用水量相互没有显著影响;取三阶滞后时,对“国内生产总值(LNY)不是农业用水量(LNX3)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的临界值为2、F=2.52998,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则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LNY)是农业用水量(X3)的格兰杰原因;对“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LNY)不是总用水量(LNX4)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的临界值为2、F=5.18443,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那么和田地区内生产总值(LNY)是总用水量(LNX4)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均不成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得出结论:1997—2013年和田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对农业用水量、总用水量是单向格兰杰原因,工业用水量对和田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单向格兰杰原因。4.5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是建立在协整基础上的模型,只适用于协整序列。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采用两步: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和短期修正方程。虽然和田地区变量Y分别与变量X1、X3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可能失衡,影响模型的精确度。提高精确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建立综合短期影响和长期变化的ECM。
4结论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增长;社会保障
1前言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国力以及经济模式等的转变,人力资源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就目前市场经济状态来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在目前的情势下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尤为必要,充分发挥这些人才资源的优势,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更多的优势,乃至于立于不败之地。根据相关调查发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人才招聘成正比的,一个优秀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对比之下,同样的企业,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即便薪金是一样的,也会选择相对自己更为合适的,是以“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因此,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而促进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收益。
2现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情况
2.1人力资源情况。(1)人力资源的主要内涵。人力资源是指在社会各个岗位上所能创造价值和服务的人,一般来讲是由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来概括大体分类。在生活中人们把所能用到的一切统称为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在众多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因为人可以把各种资源整合制作改造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物品、消耗品等生活中常用或不常用的必需资源,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分为智力劳动(从事智力劳动的人,如教师、工程师等)及体力劳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工厂工人、工地工人等),是当前社会建设发展所需的主要成员。(2)当前人力资源发展情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变有了诸多不同。虽然在广义上仍然是分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但是科技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了许多行业的分支,进而让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变大。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在经济和人才资源逐年增长的同时,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在诸多纷杂的行业,人力资源的多寡对各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是人,而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依旧是人。在维持各个企业发展的主要人员中,基本是由基层人员为核心来运作。(3)“人力资源”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国外诸多经济学相关学家确定归纳总结了“人力资源”这一词,从含义到理论,从片面到详细界定并著作相关的书籍,借由书籍来被广大人民所认知并认可,针对相关意义各个企业、机构、国家开始逐渐制定并出台相关的制度,用以保障“人力资源”的权益。(4)人力资源的特征与特性。特征:①人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能够主动主观地做出行动;②人在社会经济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同时具有生产和消费两种行为的;③人在一定年龄内的工作能力;④人所拥有的独立的思想和知识可以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造;等等。特性:①随着社会的进展,奴隶制度的消失,公民拥有的权力和个人所产生的利益是不可剥夺的;②由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角度,个人的行为能力是有所变化的,影响“人力资源”实际的使用效率;③个人思想情绪,集体思想内容等情况对个人的当时观点有着一定影响;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在工作时会受到利益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⑤“人力资源”是有技术知识、技巧方式等可传承与被传承的能力,可以让一个团体内的新老成员的工作进行交接更替。2.2社会保障情况。(1)社会保障的诞生和定义。社会保障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险或保障机制,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内容。其本质是追求公平,目的是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社会保险需以相关法律为依据,简单来说就是将人们的收入取出一部分来做一个类基金的机构组成,对于国民未来可控不可控的老、弱、病、残等情况为其生活做到保障,最早正式颁布的是德国俾斯麦政府所实施的保险法。(2)社会保障的组成内容。社会保障是集法律、国情等条件制定的政策,按照当前国情来展开符合现今形势的一种保障内容,满足社会成员对当下日常和未来生活的保障与需求。(3)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①社会保险(俗称五险一金):为劳动者在可控与不可控因素中都可在社会中获得经济补偿,比如衰老(社保)、退休(失业险)、生病(医保)、受伤(工伤险)等一系列因素获得相应补偿,确保民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经济保障是社会保险的核心内容。②社会救济:在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都非预料之内的,灾害和意外等因素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社会会在一定形式上进行无偿的补助,尽可能帮助其恢复到正常生活水准。③社会福利:对于老、弱、病、残等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关心照顾,例如福利院孤儿院等由国家出台社会公益福利政策等,给予其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福利补贴。(4)社会保障现有发展情况。在目前,我国国企单位和事业单位基本都有着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内容,基本满足了个人对物质的需要,免除工前工后的诸多问题。而私企单位中,缺少或者不全面的社会保障,或者因没有社会保障意识而没有相对社会保障,其对应的工作人员无法享有相应的保障。特别是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单位,往往只给工作人员缴纳人身意外保险便敷衍了事,让该岗位人员无法享有所对应的福利。根据诸多情况所展现的问题来看,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改善问题和与之相应的配套制度措施的实施仍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经济之间的关联
3.1三者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的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社会保障对于人力资源,可以稳定维护人们的基本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稳定社会和谐的秩序;而社会经济的增长为社会保障做到了资金源储备,为社会保障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在人力资源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经济作用与当前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经济环境等)稳定了物质精神需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源,社会保障待遇随之提升,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后顾之忧的同时,工作保障了人力资源的环境不被破坏且能够不断稳固和提升;社会保障为人力资源提供坚实的后盾,是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需求。如此,三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链。3.2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是保持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人力资源的作用是维持、提高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增长的基准,人力资源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家、省份乃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相互之间是成正比的。比如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综合人力资源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发展与增长快,所以相对来讲同行业对比一线城市的待遇要高。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的来源,对比国家之间,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要快速,而相对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正规、合理、普及;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为社会保障提供的资金来源较少,导致社会保障实施的力度不足,进而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减缓社会经济增长。第三,社会保障的实施,为人力资源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国企以及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是显而易见的利益与人们未来的计划;例如工伤保险、失业险、人身意外险以及生育保障等保险,为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变数做出保障,为人力资源流失的可能做出相应的策略,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4当前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4.1人力资源的渴求。当前社会发展中,各个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而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于一个组织发展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有句话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句话充分地指明了当前社会发展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在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占了优势,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就占领了优势。4.2社会保障的作用。一个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力度,从根本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态度,人们由一个个个体组成,有独立的思想,而非死物类资源,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去。因受思想的影响,人都是逐利的,在同样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好比企业之间的待遇,即便相同待遇,每个人考量的问题也都不同,离家近、交通方便等就成了考虑因素之一。社会保障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相当大的程度上为人们拔除了后顾之忧。4.3经济增长的意义。市场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对社会秩序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在当下,经济增长是基于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人力资源的流入(即当地人力资源和外来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流失(因各类因素影响辞职、跳槽或者外流)才能保证当前环境的经济稳定增长状态;第二,人力资源的流入流失的原因可归纳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情,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人心,对其个人的安全感和逐利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保证了人力资源的稳定,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5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时代产物,为维持社会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环境秩序提供了保障。在凭依社会保障所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中,给予人力资源一个更好的“培育温床”,让人力资源得到可持续再生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维持,相互发展,在为社会经济稳定增长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为国家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根基,为日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雪艳,王艳.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9(13):111.
[2]刘建秀.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8(3).
[3]范群.基于人力资源背景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3(6):48.
>>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力质量的均衡分析 劳动力负担与我国经济增长 论我国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 新疆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及实证研究 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FDI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弱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及启示 我国电信业务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对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弱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浅谈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电信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区域性劳动力迁移的经济效应 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赵涛,尹彦,李晅煜.能源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3~39
[7]郭熙保,陈志刚,胡卫东.发展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就以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于不败之地。通过相关调查研究,人力资源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之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把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探讨,将立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内在联系,发现其促进作用。
一、当下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情况分析――以长春为例
(一)长春人力资源发展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就以长春为例,人力资源水平近年来呈现着较大的增长势头,高技术人才数量增加明显,满足了企业对人才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技术人才在地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提升。长春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劳动能力人口数量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这些人员满足了基础建设需要,是当下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人才比重有所增长,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个体商户以及私营业主的人数也在提升,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是纵观长春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高尖端人才比重仍然较小,劳动型人力资源仍然占据人力资源的主体。从长春的人力资源构成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仍占据经济增长的主体,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不断上升期,第三产业的人才比重正在逐年增加[1]。
(二)长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情况
就长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情况来看,社会保障主要分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三种,其中与人力资源影响较大的则是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长春地区的很多企事业单位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但是私人业主、个体工商户的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较差,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同时,还有很多单位并没有为员工购买保险,让员工无法得到有效地社会保障。其中,尤以劳动型的人力资源为主,很多民工无法享受到企业的社会福利,只有单纯的人身意外伤害险。综合实际情况来看,长春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情况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涵盖的范围也在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进一步满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但相应的社会福利,仍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2]。
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社会保障,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让人们更加放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免除人们工作的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保障通过对人力资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能够更好地提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劳动者拥有较强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这样一来,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将促进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源能力提升,也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
(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而人又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关怀的对象。基于这一点,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升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关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发展的基础和首要前提,也是当下企业获得强大竞争能力的关键。社会保障体系是对人的关怀,对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加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建设,符合当下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让他们发挥出工作热情,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是对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在于企业对人才的关注和重视,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有利于让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愿意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4]。
关键词:产业结构 人力资源 人口增长 经济贡献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比较多,有消费者的需求、投资的流向、生产力要素和环境变化等,在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当然,人力资源与人口有本质上的区别,人力资源是指可以从事生产的那部分人员,而人口是指生产的服务对象和消费主体的总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核心。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人口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来实现的。当人口尤其是人力资源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对社会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本文利用前人推导出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变化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模型,对海南省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二、经济贡献的数学模型
设Y(t)为国民生产总值, P(t)为总人口数,则人均国民生产值y(t)为
Y (t) =Y(t)/P(t)(1)
若Yi(t) 为各个产业的生产总值,L(t)为总人力资源,Li(t)为各个产业劳动人口,则有,Y(t)= ,i=1,2,3为各个产业数,Y(t)/P(t) =Xi(t)为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中,i=1代表第一产业,i=2代表第二产业,i=3代表第三产业。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得
由式(2)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劳动人口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口增长率若长期为负,则也会产生问题;所以进入稳定时应有 =0;若各产业的劳动人口不变,则有 =0。此时若要求经济继续发展,即 >0,必有 >0。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的质量。若各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不变,则有
为常数,
上式两端取对数,求导得
因为 ,所以进入稳定态时,应有式(2)等于式(4),即,
(2)式即可化为(5)
从式(5)明显看出,当经济发展进入稳定态后,其增长可完全由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因素来测度。对第i产业来说, 其中 第i产业的劳动力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用代表, 第i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用θi代表。借助式(2)便可利用统计资料进行各类因素来测算。
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海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海南省的经济状况为研究载体,通过1999-2009年的有关原始数据测算产业结构、劳动力配置、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计算各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按照上面推导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可得各产业劳动力变动及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计算结果,可以对海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做比较深入的定量分析,也可以分析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产业和人口增长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
四、分析与结论
(一)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海南省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化,有着产业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仅占9.29%,第二产业为33.1%,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62.51%;其次,从产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仅占29%,劳动力比例却占到53.13%,第二产业的产值仅占28.2%,劳动力比例却占到11.36%,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大约为42.8%,劳动力比例却占到35.5%;第三,从劳动生产率来看, 海南省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10年间, 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第三产业,并出现差距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有所改善,第二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源结构有了更好的改善,所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从表2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始终是负值
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的负增长效应基本稳定,这说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虽然维持每个人生存的成本在增加,但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开始起到平衡的作用。总体来看,虽然海南省平均人口增长推动了每年使人均GDP 的提高,但是第二产业人均劳动贡献率最高,对推动GDP增长作用最大。因此,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人力资源在各产业的分布,应当以加大力度引进工业技术与科技人才为主,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为辅,减少第三产业人才的引进。这样才可以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国家战略奠定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怀柔县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变化
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实证分析[C].管理
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届全国青
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论文集.大连,2001.
[2]简新华,于波等.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3]毛志锋,米红.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
[4]崔玉泉,王儒智,孙建安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
[5]张少红.论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储蓄 投资
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论述一般集中在经济增长理论和储蓄理论方面。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存在着一致的结论,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储蓄理论在于研究主体的储蓄行为,认为收入增加对储蓄增长有重要的贡献。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各国经济长期内普遍存在增长趋势,不过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决定各国经济增长并导致明显差异的因素。按照增长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等。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大变革时期。在英国工业革命拉开序幕、经济系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增长理论为典型代表。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著作中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涉及国民财富的性质、原因以及如何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和环境,这些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财富的增加主要是由劳动分工所决定的生产性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并指出,若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必先增加资本积累,只有蓄积的资财的丰裕,才能雇佣到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增加劳动的设备或进行改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增加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劳动分工的基础,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大卫·李嘉图也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他认为只要资本积累增长,就会出现正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下降,经济增长也会下降。不过,大卫·李嘉图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着眼点在于收入的分配,强调各种收入分配比例如何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决定经济增长。李嘉图赞同储蓄投资的一致性原理,认为一旦资本积累停止,投资即不再增加,经济增长也将停滞,要使经济从低水平重新增长,则要求资本家扩大资本积累,即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
3、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强调资本积累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认为投资和积累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该意义上,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资本积累决定论。同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暗含着资本要素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假定,意味着由资本积累决定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最终经济增长将处于停滞状态。但工业革命以后的长期时间内,经济增长未出现停滞迹象,表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过程的描述和解释并不很科学,且忽略了现代科学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另外,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储蓄投资的一致性原理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储蓄与投资实现分离,金融中介的产生下,很难成立。
二、凯恩斯经济理论
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分析并论证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原因,认为萨伊定律是不正确的,提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抛弃了“储蓄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乘数原理及加速原理。
1、乘数原理。凯恩斯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从投资需求的效应方面看,产出的增长与投资变动之间存在乘数效应,即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一定时期投资增加额的数倍,反之,投资额下降,则国民收入将以投资减少的若干倍缩减。
2、加速原理。根据凯恩斯的分析,投资在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同时,国民收入增加也会带来引致投资,从而国民收入变化对投资变化具有加速效应。
3、储蓄—投资论。凯恩斯理论的一个贡献是用收入决定的储蓄—投资论替换了古典学派利息决定的储蓄—投资论。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动机选择的行为,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储蓄者依据其收入决定储蓄量,根据利息率决定储蓄形式,而投资则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资本成本,不受储蓄的支配。
4、对凯恩斯理论的讨论。凯恩斯理论特别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政府投资不仅可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而且还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私人消费和投资,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不过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难以突破其时代局限性:即着重短期分析,不太适用长期经济分析;投资决定储蓄论仅适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只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而忽视了投资的供给效应;储蓄多少与投资的数量对利息率缺乏弹性,储蓄和投资均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假设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不符合实际情况;投资对国民收入乘数效应要发挥作用受到很多前提条件的制约。
三、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
20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凯恩斯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通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开始。
1、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提出资本—产出比的概念,并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认为经济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经推导得出哈罗德经济增长率方程为:gy=■。
2、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注重投资的二重性,经济的需求方面,投资通过乘数过程决定国民收入的实际水平;经济的供给方面,投资通过增加资本存量的规模而提高了国民经济潜在的生产能力。多马得出的经济均衡时的增长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消费拉动型 误差修正模型
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方式,历来都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而且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各自都在寻求适合的经济增长方式。
理论界一直有两种观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综观1978年到2006年的统计数据,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的压力,学者以及政策方面都在强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所以通过严谨的计量经济分析进一步探讨支持这一观点。
一、基本定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般选择支出法,主要核算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的支出总和,为了检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以及检验的可行性,选择消费和投资,从中选择经济发展的源泉。
二、变量定义、数据来源
1.变量定义
研究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解释变量:COM消费,INV投资。
2.数据来源
注:单位亿元,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克服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保证实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三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到lngdp,lncom,lninv。
运用EVIEWS5.0软件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变量都非平稳,属于一阶单整。检验结果如下表:
注:D(lngdp)表示差分一次,ADF统计量
2.协整检验
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对于多变量一般采用迹统计量进行连续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所以根据金融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利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先对lngdp,lncom,lninv进行协整回归,得到残差项,然后将残差项加入到误差修正模型中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短期参数,得到变量之间的长短期经济关系。
(1)短期动态经济关系如下:
D(LNgdp) = 0.3225225641*D(LNinv) + 0.6830697304*D(LNcom) - 0.8816850867*E(-1)
经济含义: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投资的短期关系,消费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0.68个百分点,而投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仅变动0.32个百分点。前期的差值对此有反向调整关系,使短期的经济波动回归于长期经济均衡关系。
(2)三个变量的长期关系如下:
LNgdp(-1)=0.2388024988*LNinv(-1) + 0.8414949259*LNcom(-1)
(lngdp(-1)表示滞后一期)
经济含义: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是0.84,而投资的贡献率仅为0.23。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短期发展还是长期发展,启动消费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灵敏因素。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的时代,市场潜力巨大,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在当前投资持续高增长、投资相对偏热和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Abstract: The contribution rate predi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is focused in this paper. An improved grey prediction model is applied in the practical prediction. The initial value in the improved model is from the final values in the first accumulated generation results. Then the new information could be used effectively. From the experimental prediction we find that the presented model in the paper could simulate the original data information well and obtain good prediction result. And the presented method could provide a good path for small sample data prediction in practice.
关键词: 第三产业;河南;改进灰色预测模型;预测
Key words: the tertiary industry;Henan province;improved grey prediction model;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N9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6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对于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格鲁伯[1]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万华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了不同要素对江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丁元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并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3];张子默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4];彭志龙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发展趋势问题,通过研究认为,从长期看第三产业比重应当上升,但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回落也是有可能的[5]。
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来看,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如何制定适合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以及衡量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根据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贡献率的文献以及相关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和探讨。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需求背景下,根据河南省这样一个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省份,运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处理小样本数据的建模问题,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新信息优先原理在灰色预测模型中的重要性,以取得更好地预测效果。
从表2以及图1中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波动较大,没有一定的规律性。采用论文中提出的改进灰色预测方法得到的数据的平均拟合误差为6.19%,并且越靠近最新的时间点,误差越低,2010年的拟合误差为2.4381%,说明了该模型还是比较好的拟合了原始的数据并可以用来对未来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到2011-2013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5892%、27.5204%以及27.4519%。增速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要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在外界经济环境复杂变换的局势下,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预测问题。通过采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体现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新信息优先的原理。根据实际数据得到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未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需要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及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以促进当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赫伯特.G.格鲁伯.第三产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北京:三联书店,1993.
[2]万华,桂婷.江西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118-119.
[3]丁元,周树高.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5(2):30-33.
[4]张子默.基于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2):60.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从理论上看,如果不考虑税收使用,只考虑税收汲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影响方向一定为负。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考虑到税收收入的使用,税收又会促进经济增长。可见,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向的,这是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原理。税收效应理论表明,政府通过征税,可以影响纳税人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使其作出一种使自己获得最大化效用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资源配置。而宏观税负理论、税收弹性理论和平衡预算理论有助于阐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理论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政府向私人部门征税,减少了私人用于投资的可支配资源,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但从财政支出角度看,税收用于提供公共产品,产生了正外部性,或者改善了私人部门的投资环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见,从税收汲取角度,抑制私人部门投资,对经济增长负激励;从税收收入使用角度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激励,其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这说明,经济增长是税收规模的函数,但不是单调函数,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政府税收规模和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增加税收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正效应大于增加税收的边际负激励效应。而且,此时税收的收入效应一般大于替代效应,即征税使投资的收益降低,而投资者要维持相同的净收入,必须增加投资数量。因此,提高宏观税负总体上有利于扩大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在税收规模和成本已偏大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增税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正效应将不能弥补税收的边际负效应。而且,税收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从而负效应占主导,继续提高宏观税率总体上将不利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因此,税收与经济增长及投资是一种非线性的、非单调的关系,投资和经济增长应是税收规模因素的凹函数。
(二)宏观税负理论
税收的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即T/GDP,也称宏观税率。决定税收收入总额不仅要看税负水平还要看税基的大小。提高税负水平不一定都会增加税收收入,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因为税负水平过高,会削弱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产生无谓损失(如图1中的a幅),从而削减了税基使得税收收入减少。美国供应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见图1中的b幅)。根据b幅所示,t表示税率,T表示税收收入,在税率为0时,税收收入为0;如果税率为100%时,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t0点右方区域被视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t0点,超过t0点(此时,t0不一定等于50%),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
(三)税收弹性理论
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E=(T/T)/(GDP/GDP),其中,E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一般而言,当E<1时为缺乏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当E=1时,表示二者同步增长;当E>1时为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一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税收收入的情况下,为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税制设计应使税收增长速度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在与GDP同步或快于GDP增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政府顺利履行职能,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而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现象。短期内,税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源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取决于前期税收规模的大小,即虽然总体上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增长,但是由于税收收入计划具有刚性,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税收增长。据统计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宏观税率的最佳区间应该在20%~30%之间。为了接近这一区间,我国宏观税率将会逐渐上升。
(四)平衡预算原理
根据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假设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家庭(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组成。如用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T为政府税收总额,G为政府支出总额。以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有:Y=C+S+T(1),以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则有:Y=C+I+G(2),以上两式结合起来则得到新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C+S+T=Y=C+I+G,即S+T=I+G(3),如果把消费C看成是收入的函数,并假定在没有收入时消费量为C0,可支配收入为Yd,边际消费倾向为d,则有:C=C0+dYd(4),假定税收收入总额为T,于是,可支配收入Yd=Y-T,将此式代入(2),有:Y=C0+d(Y-T)+I+G,即(l-d)Y=C0-dT+I+G(8)。分别求Y对T的导数和Y对G的导数,得:dY/dT=-d/(1-d)(5),dY/dG=1/(1-d)(6)。(5)式表明了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通常称之为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的方向相反。(6)式表明了政府支出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称之为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支出乘数为正值,这表明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政府支出变动的方向相同。
当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数额为税收增量的d/(1-d)倍,反之亦然。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额相当于政府支出数量的1/(1-d)倍,反之亦然。如果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税收增加的同时,增加相等数额的政府支出,则有:-d/(1-d)+1/(1-d)=1。这说明数额较大的税收和政府支出,即使保持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而且GDP的增加额正好等于二者的增加额,这就是平衡预算原理。在预算平衡条件下,预算规模具有扩张效应是由于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即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小于增加等量政府支出(购买支出)的扩张效应。因此,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看到政府支出的作用。
二、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同步增长的因素分析
从历年实现的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密切,有时甚至是弱相关非确定性的关系。影响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变动因素
税收收入的结构变化和总量的增减,影响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增长的比率。这是因为:总体上来看,三大产业的增值额相加,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而第一产业增长较慢。由于我国税收收入以流转税为主,流转税又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又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近几年递增均在20%以上,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而形成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可见,当经济性质结构或产品结构发生变动时,会导致税收收入的结构变化并引起税收增长数量的变化,最终影响两个增长的比率。
2.税制变动因素
一定时期内的同一税制下,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相关的。如果税制变动,比如增减税种、调整税率等,则会改变税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比例,从而破坏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最近几年,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总体上扩大,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税收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在选取的分析时间跨度里包含有税制变动的时间点,就必定对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产生影响。
3.税收征管因素
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得以实施的环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征管水平直接决定税收数量。高效的税收征管和社会成员较强的纳税意识是税收收入得以实现的保证。一国税收征管条件和效率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资料的掌握程度、稽查水平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税收负担较高的西方国家在纳税人资料的掌握、稽查的技术条件和稽查人员素质以及税收征管的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每年的税收大检查之所以收效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税务机关重检查而不重处罚,不能触动违规企业的切身利益。
三、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着眼点和政策建议
(一)理论着眼点——弹性与税收的归宿
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的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但税收负担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情况是平均分摊的。分析图2中两个市场的税收影响,在这两种情况下,该图表示了最初的需求曲线、最初的供给曲线和打入买者支付的量与卖者得到的量之间的楔子。这两幅图的差别是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
图2中,P1表示买者支付的价格,P0表示没有税收的价格,P2表示卖者得到的价格。
a幅表示供给非常富有弹性而需求较为缺乏弹性市场上的税收。这就是说,买者对某种物品的价格非常敏感(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而卖者非常不敏感(需求曲线较为陡峭)。当对有这种弹性的市场征税时,卖者得到的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因此,卖者只承担了一小部分负担。与此相比,买者支付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表示买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b幅表示供给较为缺乏弹性而需求非常富有弹性的市场上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卖者对价格不十分敏感(因此,供给曲线较为陡峭),而买者非常敏感(需求曲线较为平坦)。当征税时,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并不多,而卖者得到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卖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税收负担。可见,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基于弹性与税收的理论关系,政府在考虑调整税制结构时,应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得知应税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然后再确定如何调整税收规模。
(二)政策建议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为正逐步得到纠正,经济环境向着文明高效的方向转变。但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均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体制改革还面临诸多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质量,特别是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经济的发展,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税源潜力,为我国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基础。
2.推进税制改革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减税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下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主体税种法定税率高,税收优惠措施多,税收征管的潜力依然很大。但同时也要注意减税并不意味着全面削减税种、下调税率,而是结合税制改革,将一些主体税种的法定税率适度降低,适当扩大一些税种的税基,并开征一些新税种,调高部分具有特定调节功能税种的税率,分步实施税制改革,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为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