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2:50
导语:在初中历史课程讲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 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 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 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 启发诱导, 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 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 处理好教材内容, 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 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 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 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 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解,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从未动手动脑完成学业。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消磨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只是麻木的被填鸭式教育,一切知识都不经过自身思考死记硬背,整个课堂会变得索然无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妙趣横生的课,初中历史教学将为高中时期文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常识、背诵历史知识,还要多动手,勤动脑,自觉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这门课。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探求新型教学方法。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当中,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在转变教学思想的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尝试做出一些创新,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改变教学重点和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广泛采纳学生意见,而不是一味主导课堂的走向。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还对学生的个性有一定的尊重,是一种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教师只有充分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有所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点建议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历史课程的讲解如果只是单纯教师教授,学生接收,那么这堂课是失败的。这种教学模式会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因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匮乏,感情隔阂也会加深。在学生心里,教师本就不是平级,如果教师无法了解自己的学生,也无法放低身段用真情实意来教授,整个课堂的气氛就会变得十分沉闷,学生不会有学习的兴趣,也不会投入到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当中。
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一环就是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在认真了解每位学生之后,才能对课程的进度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学生学业情况对其进行逐步引导。学生适应老师,老师也要适应学生。只有老师完全的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朋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营造课堂氛围。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才能以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开展情景式教学
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一切的教学活动是有意义的。初中生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已经开始凸显,因此,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会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历史这门课程本就充满各种色彩,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十分贴近生活,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景式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进行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可以在课堂末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使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也为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学生可以通过借阅书籍或者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了解很多与历史相关的小知识。并解决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就已经学会了自主思考,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对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想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教师在开展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提问题要与下一堂课所讲内容相关。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可以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个问题,在课下搜集资料并且小组讨论,在下一堂课进行深入讨论。第三,教师要对查询和讨论的结果给予肯定,做出积极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农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然而,在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教学艺术不高以及学生传统意识中认为历史是副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进而造成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长期低效、令人担忧。鉴于此,培养农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迫在眉睫。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简单论述一些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现阶段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怪象”,如: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身在曹营心在汉”;历史课上看其他书,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上课过程中听课不专心、不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积极、不踊跃;思考各种问题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经过大脑思考,答非所问……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我不禁在想:跟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是最有趣的课程之一,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不积极呢?我以为,除了历史课是传统意识中的副科外,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不高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鉴于此,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刻不容缓。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内容务求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之出发点
如果撇开现实生活片面讲解历史内容,学生就会觉得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因为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点历史的影子,所以他们就会觉得历史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丝毫关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也就很难被激发。因此,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务求把课本教学内容与日常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出发点。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科举制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及第粥”“状元糕”等民俗食品联系起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科举制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登龙门”“中状元”等联系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奠定了基础。联系生活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出发点。
二、课堂力求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之立足点
如果撇开课堂练幅地讲解历史内容,学生也会觉得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所学知识的运用之处,所以他们就会觉得历史知识的学习似乎毫无用处,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就很难被激发。因此,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精辟的讲解与广泛练习紧密结合起来。把精讲与多练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立足点。例如在讲解世界历史“工业革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以及瓦特改良蒸汽机等内容进行了精讲,即详细讲解;而对于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和富尔顿发明汽船等内容进行了简要讲述。然后,教师引领学生紧紧围绕“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练习……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把精辟讲解与广泛练习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搭建了平台。精讲多练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立足点。
三、教法争求创新改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之着力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够与时俱进、改进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很难被激发。因此,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争求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不断改进。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以及不断改进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着力点。例如,教师要让学生把学习历史看做是在研究历史和认识历史,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来掌握和理解历史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等,把史料作为证据以此来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像学习数学一样,要有效利用各种思维能力,如发散式思维、复合式思维、形象思维等对历史知识进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和不断改进,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了渠道。创新改进教法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着力点。
当然,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远不止这些,还包括通过重视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及通过创设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活动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等。总而言之,教师要把培养兴趣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兴趣成为提升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游美云.农村初中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故事;有效性
历史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感受都是枯燥乏味,对初中生来说这种感受尤为明显,反映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因此,如果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把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则不但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的错误认识,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的效率。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从初中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相对较强的阶段,只要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仍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受小时候长辈讲故事的影响,对故事存有较强的兴趣,生动的趣味性故事能对初中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时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较为具体的故事形象,从而实现复杂简单化[2]。通过引入历史故事讲解历史事件,能在过程中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知识要点等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解出来,使复杂难记的历史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而学生如果也能参与到故事讲解中去,那么除了会掌握到必要的历史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表达和对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把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实现:
(一)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课外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入,能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素材。对初中历史而言,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教学时如果只是直白的进行传授,则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转变成历史故事进行讲解,那么则能给整个课堂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时,就可以把林则徐的故事引入教学。从林则徐表现的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到清王朝的以及北洋水师的成败。让学生在故事中能把整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
1.引入历史故事能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相对于历史课本来说,相关的历史故事的内容更加细致、生动,而且比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会涉及更多的方面。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在日益增加的,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习世界历史知识时,其内容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是比较难于理解和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完全理解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这时如果能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则能改变这一现状[4]。如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就可以把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以讲解列宁这个人物故事来对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点进行引申,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十月革命这个知识点。
(二)把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时要遵循的原则
想在通过引入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对所引用的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在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选择历史故事时的首要原则,因为一旦所采用的故事被学生发现是不符合或违背历史记录的,就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为此,要想达到真实性,所选择的故事必须是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如对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或推测时也要明确告知学生。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即所讲的故事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重视故事的针对性选择,才能实现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的目的。为了使历史故事有针对性,要求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要针对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目的[5]。
3.趣味性原则。要想通过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所讲的历史故事足够有趣,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在保证故事情节生动的同时要求故事要有新鲜感。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有趣味性、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即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引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已通过实践证明,确实可以起到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也实实在在地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2]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35:35.
[3]宋雅健.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58.
关键词 : 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05).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创设;灵动课堂
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本质需要。
一、以历史故事为引,激发学生“想动”的学习欲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不乏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的发生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前提,承载着历史,传承着历史。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单纯的讲解历史知识,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引用到课堂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中,单纯的讲解三个朝代的兴亡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感。教师巧妙的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引入其中: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热,《封神英雄榜》大家都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你们觉得这部电视剧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殷商的灭亡,周国的兴盛。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吗?
生七嘴八舌:知道,就是周武王讨伐殷商大王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
教师会心一笑,经过对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解,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效果甚佳。
二、以历史故事为例,提供学生“能动”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记的,故而,这也是令很多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死记硬背显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取。善用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能动”的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教学案例2: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中,教师可以通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引子,进行课堂授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吗?
生:从电视中看到一点,好像女娲是远古的神,当时天上破了一个大洞,女娲炼七彩石补了这个大洞,人们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说的很对。那么盘古开天的故事有谁知道呢?
生:不知道。
师: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象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哦,原来如此。但是这是神话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华夏之祖》。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两眼只盯着教师的嘴巴,期待着精彩的下文!此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又知晓了“大禹治水”与“禅让”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当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小故事,如此,课堂效果不仅极佳,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不但学习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深刻,从而创造出灵动的课堂效果。
三、以历史故事为力,激发学生课堂“敢动”性
不少历史小故事都具有激励人的作用,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等等,都在不断给人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激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显然,课堂效果就很难提高。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同时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学案例3: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中,面对学生的不积极,可以适当添加几个名人励志的故事,其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
师:同学们,我为大家讲一个“毛遂自荐说楚王”的小故事。
生欣欣然,聚精会神。
师:“毛遂自荐说楚王”的主角是毛遂,据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勇敢,敢于推荐自己推荐担任某项工作。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课堂上不积极主动,怎么能学好知识,做有用人才呢?
生幡然醒悟,若有所思。
之后的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竞相发言,灵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在历史的世界中更加自由的畅游。
由以上可知,将历史小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大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轻而易举的,是有章可循的。在遵循课堂教学知识的前提下,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让历史故事为课堂教学所用,如此才能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希冀通过对此文的论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昆.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D].苏州大学. 2011
一、联系史实,解说文化遗产
历史课堂的教学与乡土文化的结合,是激发学生们探究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历史之渊博的有效方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课本中的一些史实出发,链接生活身边的一些文化遗产在学生们进行丰富的讲解,在填充知识结构的同时,丰富学生们的认知,引导学生们提升其人文素养。
比如,我在为学生们讲解课本中《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没有单纯的为学生们讲解课本中已有的知识,而是结合课本中的史实,为学生们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们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入手,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的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们对于当地的历史遗迹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中对于宋朝灿烂的文化进行了讲解,此时,我便让学生们搜集资料,查询一些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无相关的文化遗产。学生们搜集了许多的相关资料。有的学生说到了建于宋代的“思本桥”,并对“思本桥”的由来进行了解说。“思本桥”建于南宋年间,建造者是一个诗人叶茵。我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了“思本桥”更多的信息。了解后,我们也发现,“思本桥”的建立正是印证了宋年间文化的缤纷灿烂与文化人的风姿。
通过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基于课堂教材为学生们链接自己身边的史实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接触历史知识的时候有代入感,也使得学生们能够以更加爆满的热情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尤其在解说当地的文化遗产时,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与课本史实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二、追寻遗迹,拓展课程资源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遗迹,而这些遗迹如果被巧妙的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拓展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古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比如,我在为学生们讲解初中历史中《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们对当地的历史遗迹进行了了解,促使学生们了解和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首先,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垂虹桥”的图片,然后要求学生们各抒己见,谈一谈自己了解的“垂虹桥”。“垂虹桥”对于当地的学生们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存在,而这座桥素来有“江南第一长桥”的美称,而即便是断垣残壁也有其独特的韵味。基于学生们对于此桥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于是我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们系统的讲解了“垂虹桥”的历史发展。垂虹桥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初建的垂虹桥为木桥,而后经过不断的修葺和重建,最终成为现存的石拱桥,这座残桥被无数的南宋、北宋诗人所赞美。学生们有了这些认识之后深深的被古代的技术震撼,随后我引导学生们收集资料了解一下在宋朝时期还有哪些伟大的成就?了解到问题之后,学生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并学习了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发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等。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古人智慧所感动,对古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可见,通过追寻本土历史遗迹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拓展课程资源的同时不仅有效的调动了的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学生们在历史知识中找到了归属感,使得学生们深入的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韵味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联想追忆,升华人文意识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而这些文化或者习俗或是以故事的方式在流传也或是以民谣的形式在继承,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些文化与中国历史的相关联系这个角度入手,为学生们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去深化知识记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追忆,升华学生们的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初中历史中《春秋战国的纷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首先搜集了一些吴江地区与春秋时期有关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们能够从当地历史资源入手去学习课本的书面知识,从而升华学生的人文意识。首先,我要求班上震泽的同学谈一谈关于“思范桥”的故事。同学们总结到:“思范桥是为了纪念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而建造的,当年范蠡曾为越国大夫,并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最后归隐于震泽。”学生们议论完后,我引导学生们学习了范蠡的相关经历,并对范蠡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学习,并要求学生们有时间去思范桥上走一走,感受一下历史的沉淀。在学生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借用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为学生们引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社会动荡,并了解了这个时期踊跃出的杰出人才,等等。通^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到范蠡或思范桥就能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而使得历史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联想追忆的历史知识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们强化了历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刻的领悟到历史赋予后人的感悟,从而帮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感悟文化韵味,提升人文意识。
四、深度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本剧;初中历史;应用
历史课本剧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教材资料为背景,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收集历史资料并加以补充,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历史剧本,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通过编写、协作、演出等方式参与课堂历史课本剧,既加深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实践技能也能得到提升,历史课本剧与教学的结合正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历史课本剧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这点与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可广泛应用。
一、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将取代以往的教学理念,历史课本剧就是在此时走进课堂教学的。历史课本剧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境,学生通过出演历史人物参与历史课堂,来达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许多教师不愿改变原本熟悉的教学模式,也会担心历史课本剧的教学应用到底会不会有效,如果没有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这样的结果必然得不偿失,于是大部分历史教师会因为这样的考虑而不愿做出变动,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还有部分教师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对历史课本剧接触不多且经验不足,在运用历史课本剧来课堂实施教学时,一开始的确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可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盲目使用历史课本剧,学生对于课本剧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低下。历史课本剧当中最主要的是还原历史情境,还历史真实面貌,而学生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往往缺乏真实性,甚至会出现与历史情节不相符的情况。
二、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1.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
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2.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
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3.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
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三、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剧本素材,整合历史教材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模块式”教学,单元与单元之间缺少关联,这是导致历史课不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本剧来串联历史故事,打破模块界线,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本剧要以教科书为基点,严格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对课本剧进行创作与改编。在课标的指引下,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使其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历史课本剧中,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地点等要素,更有利于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新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三国,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史实”。这可理解为让学生能够记住重要的时间、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等。在教材中,笔者重点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进行了论述,以时间为顺序,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进行了剖析。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书中的描述过于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容易,而理解难。这时,就可以利用课本小短剧《三顾茅庐》,从“人物的刻画”方面着手,以人物性格为突破口,编剧、排练、道具制作、问题的设计等环节,基本上由同学们独立策划、完成。学生在小短剧的表演中,展现“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刘备的求才若渴、张飞的鲁莽急躁、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等。通过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和固化知识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讲解与学生的重复叙述来进行“强化”记忆,使得学生虽然记忆了相关的知识点,但却无法逾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益。而通过课本剧,教师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融入到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中,则更有利于搭建学生的“学习支架”,逾越“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与前面的课文联系并不密切,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理解,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这时,利用历史课本剧,将前后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学生就可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教材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了叙述,但是由于缺少改革前后的对比,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成果仍然较为模糊。这时,可以通过举办课堂“时装表演”的方式,再现北魏统一北方前鲜卑民族的服饰与改革后的服饰,使学生感受服装方面的进步。从这个微小的角度,使学生感受到孝文帝改革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