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校专业建设

时间:2023-09-13 17:12:51

导语:在职校专业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校专业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2l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其基础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需要大批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这门课专业性很强,很抽象,也很枯燥。而现在的职教生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新知识时理解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新模式。

1 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 办学条件差,师资专业水平低

目前的职教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难以投入较大资金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教学设备不足、设备老化是普遍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都无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1.2 职业学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不高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学生的生源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不高。

1.3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技术内容实用性不强,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技能脱节;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外,缺乏对最新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导致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必要的信心,进入社会后,往往遭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

2 计算机专业建设和改革思路

2.1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一是用简单的问题打破枯燥的专业学习。例如,在讲解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相互转换这个问题时,我先提问一个学生都认为很简单、但是又回答不正确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对此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计算机用的是交流电。依据是计算机的电源插在220V的交流电源上。这时,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你们的答案都是错的,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学生对此很好奇,急于想听教师讲出这个答案的依据。此时,就可以引进二进制数的概念。二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CPU的工作原理课。顾名思义,CPU就是计算机的中央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各种硬件装置传送进来的资源,经过判断计算后,再下指令将资料送到正确的装置上执行。对此学生都很迷茫,因为太抽象了。此时,我用做广播体操的例子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做广播体操,首先我们的耳朵听到指令,然后再把指令传送给我们的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断后再把指令传送的我们的肢体,以此来确定肢体的动作。紧接着我又用了计算机如何打印文件这个例子与做广播体操相对照。当我们要打印一份文件时,首先通过键盘或者鼠标输入打印的指令,CPU收到指令经过分析判断后知道我们要打印文件,就会下达指令将资料传送给打印机,然后由打印机执行打印工作。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联想到可以把CPU比喻成人类的大脑,它不但要负责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资料,而且还要负责处理这些资料,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传送到正确的装置上。

2.2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一是进行课程改革,突出技能培养。计算机专业及其应用范围广泛,课程较多。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部分课程以及内容应该进行调整,降低学习难度,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突出实践教学。在突出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概念的掌握很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三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的实践活动。四是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去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上对计算机行业人才的看法和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让他们知道自己和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到底相差多少,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能力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自己以后该怎么去学习,怎样去增强个人修养。

2.3 改革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除笔试外,应加大实践能力的考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实践能力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总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把职校计算机专业课堂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1.1校内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设置单一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但多数学校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了解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实际需要。现有的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多数仅是一间机房几台电脑或一间教室加几张桌椅而已,又或者将企业的口号、财务制度、工作流程等贴在墙上,以此想要达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目的,可事实上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由于会计工作涉及到保密原则,要想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更加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如果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学生通过实训还是无法接触真实的会计工作,实训室的投入就毫无价值,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弱,社会的接受程度自然也会降低。再加之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更加重视理工科的实训室建设而忽视文科类实训室,就势必存在会计实训室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室数量少,配置不够,设备更新不快等问题。

1.2实训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除了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应符合要求外,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应与硬件相配套。目前市场上的实训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仿真性不强,仅仅类似于一般的习题,实训内容没有与实务对接;有些实训材料过于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很多;有的内容过于陈旧,编写教材的人只是将原有的教材拿过来颠倒下顺序或几本教材各自摘录一部分拼凑成一本新教材;还有的只是简单地把手工账务资料进行改造,以适应电算化需要,背离了实训室开设的初衷。众所周知,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事实上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会计流程也并不熟悉,在指导学生实训的时候只能是纸上谈兵,与实际脱离。再加上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都是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每天要处理班级一系列琐事,很难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培训和实践,这就制约了校内实训的效果。还有许多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都只是本校的专职教师,而真正能带来企业文化的,是那些来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能手,他们的引进会为校内实训室带来新鲜的血液,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实训,一则学生在习惯了本校的专业老师后,新的面孔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则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1.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的学生最理想的实训途径是到企业里学习,置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获取到一手的会计资料。但由于会计岗位能够容纳的人数往往有限,会计行业又涉及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加之会计人员自身比较繁忙,很少能够顾及到实习学生。有的合作企业,并不让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文案整理工作,或者干脆就让学生在旁边看,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失去了顶岗实习的意义。

2、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2.1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

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因为受到岗位和办公场所的限制,不能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因此学校要想安排所有的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必须联系大量的企业,但这种可行性不大,所以学校应改变传统观念,把重点放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内实训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内实训室较校外实训基地有以下优势:实训效率高。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课程计划,学生管理部门统一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训过程更容易组织,实训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管理成本降低。在校内实训,学校可以减免对学生的实训补贴,同时也能降低实训指导老师往返实训基地与学校之间的交通费用等开支;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校内实训室通过建设也可以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

2.2开发实用的实训教材

在编写实训教材时,应改变以往的编写模式,在消化吸收原有教材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紧紧围绕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从而开发出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操性的实训教材。可以以行业、企业为背景,将企业一天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涉及到的凭证收集到一起,让学生判断分别属于什么经济业务,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账务处理,而以往的教材都是先告诉学生是什么经济业务,有几张凭证等等。教材编写工作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参与,最好能够邀请到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会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这样的教材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对接,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另外,实训内容和形式应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而作相应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2.3成立记账公司

学校可以联系几家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记账公司来学校设立办公点,学校可以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组织本校学生参与公司业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利用本校教师现有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在校内开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建立企业化的运行机制,融教学于经营活动之中,发挥实训教学作用。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

2.4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分发挥这些企业专家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根据实训教学需要,聘请企业会计能手来校指导实践教学,结合自身工作详细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让企业经营管理者走进校园,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替企业直接接纳一批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是由他们亲手培养的,他们非常了解哪些学生符合其单位的需要,这比仅靠一两次面试更为放心;再者他们在教学中会主动把自己在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在学生身上直接运用,使学生不走出校门就能够接受良好企业文化的熏陶,避免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经过二次培训,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2.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虽然学生在校内通过实训已经接受了一定的锻炼,但校内实训室毕竟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工作情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企业的环境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还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为了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加强基地的管理,首先,学校要对实训基地进行评估考查,从考察对象中选择业务范围广,管理规范的企业。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机构,因为这类企业一般业务量较大,对实习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可以重点关注。校企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需要签订合作协议,在协议书中要规定好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举行基地成立的挂牌仪式。其次,学校应做好与实训基地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顶岗操作的机会。在技能操作方面由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调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加强与实训基地的合作。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确立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与实训基地共建学校科研与生产的联合体,使实训基地成为学校科技项目的产出地、技术成果的转化地、学生生产实践的基地,从而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3篇

中职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的劳动者为主,因此,实践教学是中职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具有促进作用。中职校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主要倾向于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实施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1 中职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1.1 完善教学改革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是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辽宁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中职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担负着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实用人才的双重任务。虽然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是继续发展并保持教学优势的关键因素。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实践经验,完善教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1.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校建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如辽中县经纪人协会、沈阳市大光绿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辽中县龙湾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辽中县养士堡镇果蔬经济区等,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促使学以致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中职校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它更多地关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此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丰富自身地专业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

2 中职农村综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策略

2.1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走进中职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而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生进行实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应当注重与合作企业之间达成协议,改善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加强学生实习全过程及实习教师的管理,并尽量做出详尽规定,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引导实习教师进一步积累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经验,促进教学相长。

其次,中职校与合作企业要对现有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革新,以免导致学生由于脱离学校管控发生实习考核失真的情况,应当实行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考核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校方和企业方及时对实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相应的实习岗位,以争取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应当给予其相应的表彰,进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2.2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需要,中职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联系。很多中职校对于将近毕业的学生都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巩固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而且未与实习基地进行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如一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被学校安排到与所学主干专业课程不相干的岗位实习,或被安排到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实习,由此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影响实践效果。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与实习基地融洽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实习条件,以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 重点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面向农村,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校在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习基地是否能够充分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是否可以促使本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提高其专业实践技能,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对于此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通过专业特色实践,必然能够促进其构建起新农村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4 结束语

对于中职校来说,实习基地建设是其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应当更多地加强与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企业间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马立源,王丽君.关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7-48.

[2]李心刚.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B12):59-62.

[3]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139-141.

[4]李远会,张晓燕,向嵩,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50-151,167.

[5]陈苏广,陈景.财务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9):85-86.

第4篇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于2008年初获得国家批准实施,这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的重大举措,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不断繁荣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投资新热点。在国内合作项目中,作为经济合作国际大舞台,博览会投资促进活动吸引了大批区域外国家的项目进行签约。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国内面积最大的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示范区。人力资本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手段。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为115万人左右,到“十二五”期末,经济区对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是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

二、我区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广西乃至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推动了广西对外交流与贸易水平的迅速提高,涉外型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区遍地开花,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增量很大。

由于广西经济相对于全国较落后的现状以及经济区建设时间不久,使得专业化人力资源供给渠道少,但是经济区建设对专业化人力资源需求却很大,专业化人力资本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北部湾经济区专业化国际商务人力资本供给不足。

目前广西几乎所有的中职校都开设了国际商务相关专业,但结合我区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情况,目前我区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中职教育都是次等的职业教育。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中职校生源得不到保障,且普遍较差,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

(二)我区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现状

1.中职教育理念陈旧,课程设置没有主动适应市场,教学水平不高

一些中职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科学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主动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意识不强,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了解市场与政策,只是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研究与提升方面因为传统的观念中认为中职院校无法与高职院校竞争也逐渐有怠惰的趋势,导致整体教学水平无法跟上市场的需求。

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中职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

4、校企合作未能落到实处

中职校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你供给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长远观念,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由于广西经济相对于全国较落后的现状以及经济区建设实践不久,使得专业化人力资本供给渠道少,但是经济区建设对专业化人力资本需求却很大。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1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在未来的3~4年中国际商务人才缺口较大。但在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的同时,毕业生就业却较难。目前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

三、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创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基础在人才,关键在人才,成败也在人才。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创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区域经济,市场调研,了解岗位人才需求的规格,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以主动适应市场

面向市场办学,开拓市场资源,转化潜在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经济贡献率,增强职教吸引力,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相关企业的调研,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市场需求,重新定制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使其更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主动适应市场,产教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上的有效对接。我们把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项目研究的内容,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例如:广西华侨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在国际商务专业增设小语种教学,灌输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更具竞争力。

(二)将校企合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根本,有效地落到实处

1、将教学模式贯穿于校企合作环境中

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北部湾中职教育要针对北部湾经济建设的特点,坚持实施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2+1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任务驱动型、项目导向型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并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行业不同的资源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推行对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可趁该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相互聘用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探索“学校+企业(行业)”双专业师资人才培养,建立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参与企业事务的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

(三)政府引导,社会认可

基于中国与东盟睦邻友好、传统友谊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加上双方互利合作、加快发展的实际需求,如今的广西正逐渐成为中国―东盟人才培养基地。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动态人才培养计划,为经济区商贸发展提供国际商务人才支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行业协会。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引智示范区,形成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高地”效应和旗舰作用。建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专门人才培养开发基地,重点培养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紧缺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一批熟悉东盟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具备创新能力人才,以国际商务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经济区富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参与全球教育服务贸易竞争。

四、结束语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企业的快速发展,急切需要大量的国际商务人才。作为北部湾的职业教育学校,针对北部湾的经济形势、职业教育现状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中职校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职业教育学校要洞察新走向,吸纳新理念,瞄准人才培养新需求,迎接经济建设新挑战,创造性地加快建设步伐,尽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之中。

参考文献:

[1]http:///wiki/%E5%B9%BF%E8%A5%BF%E5%8C%97%E9%83%A8%E6%B9%BE%E7%BB%8F%E6%B5%8E%E5%8C%B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重点

[2]石峡.“十二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7,4(23):92~96

第5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专业建设陈登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学校立足乐从“商贸立镇”的区域经济特点,确立以财经类专业为骨干专业,加以大力发展。会计专业在学校“百分百成才”的职教理念指导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围绕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场室建设、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加强师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培养,致力打造敬业爱岗、团结务实、力争上游的专业教师团队。

1.学习提升,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校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学习提升。每年有计划地派送教师下企业锻炼,组织教师走访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加强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组织教师到知名职校参观交流,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职教理念,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称。近三年,学校派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学习达60多人次,开阔了专业教师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

2.科研引领,提高教科研能力

专业教师参与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改革与校本教材开发》、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基于跨省联盟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不断学习、提高教科研能力。专业教师主持佛山市中职学校网络精品课程《财务会计》《基础会计》《推销实务》的开发。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课程改革,同时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结合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开发了《会计综合培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经四合一实训》《贸易企业会计真账实操》等10余种校本教材,参编公开出版教材3本,已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称赞。

3.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组织校级、镇级及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评选,通过各种渠道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几年,专业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迅速,2人次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3人次被评为顺德区骨干教师,10人次被评为国家、省赛优秀辅导教师和区金牌教练,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评比,累计获市以上奖励100多人次。

二、建设实训基地,创建优良的实训环境

功能完善的专业实训场室是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条件,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1.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实训场室建设,建成了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财经实训教学中心,总面积达1255平方米,实训工位536个,专业教学设备总值约324万元。现有会计电算化室、财经综合实训大厅、模拟证券交易大厅、企业经营实训室等功能场室,配备了用友U8财务软件、畅捷通T3财务软件、网中网会计教学软件、福思特会计教学软件、模拟证券交易等教学平台,为实训教学保驾护航。

2.资源共享,专业教学辐射同行

学校于2005年被顺德区教育局确立为区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的综合培训考核鉴定点,完成了区内勒流、陈村、北、龙江、李伟强、容桂、胡锦超等多所职校5000多名学生的毕业前综合培训与考核鉴定,学生技能合格率为100%,受到了送培学校师生的高度赞赏。学校多次承担佛山市和顺德区财经类学生技能竞赛及广东省赛选拨赛的赛场服务工作,起到了骨干专业在区域内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三、践行课程改革,培养技能型财经人才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方向。

1.开展社会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状况。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现代商贸和物流业兴旺发达,家具、钢材、塑料三大专业市场享誉全球,注册的各类工商企业有20000多家,社会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庞大。有被访企业家表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急不可待;市场营销和会计人才需求经久不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新兴专业,未来人才需求前景可观。 立足调研结果,我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访谈行业专家,分析专业能力

为制订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学校召开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分析行业专家研讨会,乐从供销集团、祥和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金鼎财会咨询有限公司等10家知名企业的代表应邀参加。能力分析会由省内教育专家主持,对会计、出纳、仓管、文员四个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提炼,使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脉络更为清晰,内容更加丰富,并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会议的研讨成果是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后续将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标准的撰写、教材的开发及实施教学。

3.围绕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配合学分制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30%以上。每学年根据实际情况滚动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又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

结合中职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精力旺盛等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淡化理论,强化实践,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实践锻炼上,为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1)注重实训教学,加强教法研讨。根据教育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开足专业实训教学课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每学期均有为期1周的校内实训教学,第五学期有为期1个月的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实训内容接近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操效果良好。专业教师学习并探讨了项目教学法、五步循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应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创新实践方式,搭建锻炼平台。学校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创业及企业经营的实战演练。建立营销实训中心,指导学生参与进货、理货、售货、盘点、记账等实质性的经营管理活动。开辟校内创业园,创建“小老板创业街”。创业街的商铺以班为单位集资成立股份制公司,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店面装修、商品采购、推销策划、财务管理等工作,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经营中体验、感悟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举办技能节,营造学习氛围。学校每学年组织财经技能节,开发了会计书法、点钞、计算器翻打传票、会计知识竞赛、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创业实践、顶尖推销员、商务礼仪、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多个技能竞赛项目,并进行技能汇演,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营造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的专业学习氛围。

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专业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专业办学的出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1.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

学校与本地区的家具、钢铁、塑料等专业协会紧密合作,先后与广东进发钢铁有限公司、顺德区日龙贸易有限公司、乐从顺客隆商场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营销、仓管、财务及店面管理等实习岗位。学校根据师资、场室、设备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实习困难的现状,学校与乐从中介行业协会签订了校企联盟合作协议。在乐从中介行业协会的统筹下,会计学生专业对口实习实现了重大突破,从以往的零散型实习走向了规范集中型实习,从友好式合作走向了制度化合作。日后将逐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在学生实习、产学合作、教师实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培养、开发教材、实施质量评价等。

2.紧密联系税局,实行税宣互动

顺德区国税局、地税局为学校开通了“小税通”第二课堂,由税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不定期地送税法进校园,为师生及时更新税收知识。学校成立了顺德区校园税收宣传志愿者总队,组织学生协助开展税宣活动,培养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3.成立指委会,聘请客座讲师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请企业行家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客座讲师,有计划地邀请客座讲师回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师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承接专业培训,服务社会需要

学校承担了校内外《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统计人员上岗证》等证书的考试培训工作,历年的考证通过率在全区领先。学校还承担了会计和统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创业教育等,历年来共培训学员20000多人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提高学生的培养层次,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打造品牌的发展之路。学校会计专业是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的试点专业,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此项举措打通了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直升通道,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档次,增加了专业吸引力。

学校与顺职院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会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纳税基础》四门课程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初步设计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4231”的模式,即第1-4学期学习基础性课程,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5-6学期学习中高职衔接课程,为转段作准备,完成中职学段学习任务;第7-期学习职业能力提升课程,考取初级会计职称;第10学期为顶岗实习,完成高职学段学习任务。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会计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在顺德区内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专业影响力辐射省内外,会计专业于2011年通过评估,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渠道顺畅,学生多在家具、钢材、塑料、房地产等专业市场就业,主要从事会计、出纳、仓管、文员、业务、跟单、部门助理等工作,近两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100%,其中更有一批优秀毕业生已经走上家具、钢铁、塑料等行业企业的财务主管岗位或自主创立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坚持科研引路,继续加强专业建设,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企合作伙伴,紧贴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制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专业,致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经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庆.对职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2(32).

[2]崔晓婷.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5).

第6篇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大多数,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对于“蓝领型”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下面就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建设及教学思路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确定建立数控专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目标:以提高技能人才层次质量为专业建设目的;以实用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专业建设特色;在专业建设中要构建适应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要求的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通过校企结合,教师理论与实习结合,打造锻炼一支适应数控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数控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指导思想:数控技能人才与传统的技能人才不同,其更突出了知识型。在数控专业的建设中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观念,打破旧的办学模式,创出新型实用数控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子。

二、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老师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劳动者的素质高低。如果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对专业发展不了解显然是不行的,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呢?因此,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

1.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对它的功能和价值进行认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机遇意识,从而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新突破。加强教师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知识教育、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从业的本领,而且具有创业的才华。

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要走出校门,跟踪和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了解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工艺技术等资料;同时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影响,积极把企业“请进来”,进行校企合作,实行专业共建,师资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共同培养人才。

3.凸显专业带头人的核心作用,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使职业学校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并为职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教育教学中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发挥其企业工作经验,充分调动各种人力资源,全程组织数控专业理论教育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工作,指导并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师资、设备、就业推荐等问题,为专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专业教学的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核心作用。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以实践为重

1.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前沿性。培养学生应用数控理论的能力,突出数控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数控加工技能,及所谓的先会后懂。教学中要体现早实践、多实践、有针对性的实践。

3.教学中应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数控实践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先进性、前沿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4重视传统实训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加工人员,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7篇

关键词:“双师型” 内涵 重要意义 状况 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93

1 “双师型”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由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教师和专业实习教师演变来的。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难从高等教育的模式中挣脱出来,建立一个完全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导致高职院校对理论知识的重视远远大于对实践技能的重视,失去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由此,教师队伍也呈现出理论性教师人才偏重,实践性专业教师偏少的现状。高职院校的教学是要根据教学专业的需要,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遵循理论的科学规律,回到理论中来。

“双师型”教师就是为了更好地搞好高职教育应运而生的,是高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是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同于大学普通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于一身,而且就其身份来说,也是具有双重性的,他们不仅有教师的从教资格,同时又拥有专业经验丰富的职业经历,具有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对所传授专业的工艺流程、企业信息、行业技术都熟悉和有能力传授。一般情况下,“双师型”教师都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同时又是企业的技术人员。部分是学校的教授或讲师,但与其行业相关的技能与职称又具备[1]。“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当然,职业院校办学宗旨也决定了这一特性的产生。所以,立足于经济学角度,“双师型”教师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对教育产业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价值性非常独特。另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它还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由教育真正的外部性和国有主导办学模式所共同决定的。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表现为下降趋势,这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无疑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观念必须及时转变,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合理的专业,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能在第一线充分发挥作用的技术工人。另外,宽基础是专业理论教学中必须强调的重点,为学生的就业多元化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是既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又具备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能教学,既了解市场经济又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的“双师型”教师[2]。

2.2 有利于当前社会新形势发展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科技代替生产力创造财富的时代,是以通信、知识、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时代。越来越多企业的劳动形式发生转变,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来越需要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在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职业教育来讲无疑是一项挑战,以后职校的毕业生在理论知识面上必须比较宽阔,必须具备比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在黑板上和书本里很难学到这些应用操作能力,它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实践性教学[3]。因此,“双证”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有“双师型”的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要极为丰富,在实践经验上也要十分熟练,要会操作、懂技术、善应用,不可以在黑板上搞设计、开机器,不可以在教室里种庄稼、养牲畜。

3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前状况

3.1 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

“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还有待完善,眼下各校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导致出现严重的师资流失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兼职教师,他们不具备从教资格,理论知识的教学本领不过硬,缺乏正规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不正规,虽然也非常尽力,但是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却是事倍功半。而学校常常出于比较难聘专业教师和对成本的考虑,没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4]。在教学科研条件上相比于本科院校,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很差,教师聘用制度不健全,工资福利待遇自然也很低,无法落实各种福利政策,加之“挖才”、“抢才”的情况严重,以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严重的师资流失问题。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会比兼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占的优势大得多。稳定的教师队伍,无论对于高职院校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更具有安全感,更容易得到肯定的,教学效果也会好得多。

3.2 师资来源水平低、单一, 缺乏健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来源途径比较单一。只有少数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还不到专业教师总数的一半,与国家要求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大部分专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担任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从普通高校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都相当缺乏。因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产教合作、产学合作还处于摸索时期、初始阶段,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的机制和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使“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影响[5]。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职业院校要引进“双师型”人才都比较困难。首先,高技术型人才是企业的精英,企业会以高待遇留住这些人才,这是职业院校无法实现的。其次,引进了复合型人才,而教师的从业资格又很难取得,即使引进来,也无法实现其双师型的身份认证,从而使得人才流失。总体来讲,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动手能力、知识传授力、现场指导、实训教学等方面都处于薄弱状态,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那种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3.3 缺少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门院校

职业教育成果保障的有效手段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所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就是对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培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双师型”人才短缺,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培养都是分开来的,知识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都是单独的培养体系,很少有融合在一起的培养。这使得教师无法掌握操作技能,而企业的技术人才多数都是经过专业培训而造就的,也无法进行系统的从教资格培训。虽然眼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全国设置了很多,但对于职教教师来讲,还缺少一所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进行专门培养的高等院校。培训高职教师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具体为:技能培训很难对口,并开展了制度化的操作,虽然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建立起来,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很少进入实质性的合作。还缺少畅通的途径开展学历层次的培训。教学实际与培训内容脱节问题严重,很少有培训机会,大部分新教师一到学校,就会被繁重的课务缠住,也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师资的培训大都是表面化的资格认证培训形式和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训,也不可能把师资的培训加入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导致拥有师资的无法拥有企业实际的资历。大部分学校的师资培训还在老教师 “传、帮、带”新教师上停留,受经费所限,很少有机会去国外参加培训,而且各校也没有一致的培训政策[6]。

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

4.1 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模式

建立实习实训制度,规范专业课教师多在工厂、企业中进行深入锻炼,实施岗位培训。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不寻常的发展道路。要让教师逐步实现从知识型转变为技术、技能型,促使高职院校不仅出人才,还出产品、成果。条件好的院校教师应多参加技术开发、企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的活动,通过培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同时,对教师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加建设实训室、实验和开发实训项目、新实验,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或在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利用项目开发等活动,推动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转变为生产实践、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在企业的技术实践环节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对高校的教师进行鼓励参与和派遣参与;二是在院校的专业教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中,邀请和借调企业人员参与进来。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是院校的出发点,职业院校对企事业单位的利益需求要多加关注,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嵌入进去,从而获得校企共赢的运行模式[7]。通过这种模式为“双师型”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实践渠道。

4.2 在资格认定上要确立全国统一标准

建立相关的认证制度和认证系统,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资格认证。这也要求资格认证系统要有全国统一的认证标准、统一的制度和统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还很不完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制度尽快建立起来,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便于教育部门评估职业院校建设水平的高低,适应教师队伍建设向职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各级部门和政府进行财政等配套扶持政策的制定、细化相关人事非常有利。

在实际操作上,可对国外的一些模式进行借鉴,如美国、德国等,对一般的报名资格要求进行设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统一考试,对报考人员进行规定,要求其在所教授专业的工作经历在1年以上,而且相应的学位必须具备,没有学位的,要求其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5年以上,当成是对应的学位,对于一些特定行业应加设一些特别条件;根据专业对考试内容进行划分;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要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数据库中纳入考试成绩合格人员的数据,通过选聘就可以开展教学,挂职培训时间和任教年限达到一定的时候,可向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对等职称申请并申报,通过审核可对其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必须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办法,对已获得对等职称或副高的人员,要给予省级教育部门的认证资格,颁发“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证。通过过渡期办法的制定,对“双师型”师资进行确认。

5 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核心,没有“双师型”教师的高职院校是走不快的,也是走不远的。对于我国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来说,是很难大规模的培养出“双师型”人才的。但是“双师型”人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注意,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已经逐步走进高职教育系统,一个立足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集教学理论和专业实践与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44-45.

[2]艾文娟,韦海燕.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评析[J].职教论坛,2011,(16):57-61.

[3]罗莉,李梦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1,(4):50-52.

[4]韩冬,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2-33.

[5]杨俊生,韩越,陈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课程整体优化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4):45.

[6]陈丽君.基于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我国“双师型”教师系统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0):49-52.

[7]张舸.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56-58.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品牌;特色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越来越高,面对职业院校的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则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关键。

1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源泉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不断深化改革,职业院校的发展根基在于专业建设,在学院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渐渐齐全的形势下,专业建设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只有不断地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学院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建设品牌特色专业才能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走向人们满意的发展需求。要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做好以下方面:⑴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⑵对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人才规格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宗旨办学模式,制定符合职业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加强双师素质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各种社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⑶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定单式培养;加强校企合作,生产线实习和实践等培养模式。

2 特色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⑴对特色专业内涵的分析与研究。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上和所培养出的人才需求上本身具有其独特性,具有与众不同的“色彩和风格”,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专业优势。因此,根据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和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出发,提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职业院校中成为一流水平。特色专业是指专业建设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

⑵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特色专业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特色、规范、质量、效益”为准则,坚持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的原则,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有利于调动不同专业的建设地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合理性,带动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⑶明确特色专业的条件。特色专业应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特点,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且较为成熟。特色专业必须具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与时俱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带动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知识与技能整合上有较好的科学性,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⑷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特色专业虽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通过分析和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专业建设标准:①人才的职业背景、行业背景和产业背景,毕业生的就业前景;②专业建设的市场定位、建设规划、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专业建设方案;③师资队伍的结构与素养,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行业的联系;④实践教学;⑤科研、教研背景与实力。

3 特色专业建设的优势

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新的提高。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活动,能够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⑵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特色专业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一支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双师型队伍,学院肯定会在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健全教师的竞争机制,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质量意识,把质量意识内化为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并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⑶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新的提高。专业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任务,学院会出台一系列的有关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激励制度,必然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战,因此,教师的热情高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层次则不断提高。

⑷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新的提高。进行专业建设必须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撑。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必然要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加速办学条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⑸教学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利用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专业建设与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必然会有力地促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现代化。

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否增强、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是衡量专业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必定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特色,从而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但是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了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加强专业建设,将成为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何阅雄.甘肃科技纵横.2006(3).

[2]朱中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第9篇

【关键词】药剂 中职 仿真教学 仿真软件

笔者根据药厂、医院药房实习工作及中职教学的经验,从专业理论课以及技能实训课对仿真教学促进中职校药剂专业教学建设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1对中职药剂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专业理论课。中职卫校药剂传统专业理论课一般设有《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基础》《药剂学》等。笔者根据几年的中职卫校药剂专业理论教学发现,纯粹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缺点:

(1)学生多为初中生,只学习了义务教育方面的数、理、化基础知识,且化学基础较差。

(2)药剂专业理论课中的生产设备与质检设备图为平面图,不能直观地反映出设备的立体形态,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才能理解图例,这就给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无形中增加了交流的难度。

(3)由于缺乏设备实物和教学模型,教师凭自己的理解授课,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听课,这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1.2技能实训课。中职卫校药剂专业技能实训课的设置应使学生掌握药品生产、质量检验及调剂的基础知识;基本制药设备的操作规程;常用药检的理化性质鉴定操作以及质量检验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各种药品生产及质检仪器的操作原理、维护技巧与调试方法等。

中职学校药剂传统专业理论课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临了以下问题:

(1)药品生产、分析仪器设备正在向着高科技性、高精密性、操作个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它的价格由几千元、几万元到现在的几十万、上百万元。对于普通中职学校,由于受到教学开支的限制,配置数量极少,甚至无法配置。而原有落后的实验仪器和死板的实验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少,仪器数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小组一起实验的模式,难以实现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目的。

(3)由于条件受到限制,教师对新仪器、高档昂贵仪器的接触和使用的机会比较少,从而缺乏实践经验。很难要求他们能够给学生传授较多的操作知识和方法、仔细分析新仪器新方法的优劣、深入论述试验参数的理论影响和实际作用。

2药剂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要改变中职卫校药剂专业教学现状,可以采用仿真教学方法,促进中职卫校药剂专业化建设,具体方案如下:

2.1优化教学模式。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合并,实现一体化教学,要实现该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提高师资水平。能力本位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师资队伍既能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药剂专业教师除了熟悉多媒体授课方式,包括课件、视频、挂图等之外,还应具备运用仪器分析实验仿真专业软件、GMP仿真系统等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此外,药剂专业教师应经常外出培训,学习行业新发展及对人才的新要求。

2.1.2加强计算机软硬件建设。规划一体化教室,每间教室及每个实验室配备投影仪及计算机,配备药剂仿真实训机房,每台计算机安装PDF、CAD、仪器分析实验仿真专业软件及GMP仿真系统等专业软件。

2.1.3整合药剂专业课程。重新规划和编写药剂专业教学课程计划,以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引领教学,增加专业课程,删减文化基础课程,合并专业基础课程。

2.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在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技能实训条件是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中职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2.1药品生产实训。药品生产实训应参照GMP要求配有仿真固体制剂生产线与液体制剂生产线,建设固体制剂仿真车间、液体制剂仿真车间以及原料准备仿真车间,仿真车间应配备以下设备,如混合搅拌机、压片机、包衣机、胶囊填充剂、摇摆颗粒机、铝塑泡罩包装机、安瓿拉丝灌封机等。使学生在仿真生产线上进行实训操作,从而熟悉药品的生产过程以及GMP的要求。

2.2.2药品质验实训。药品质检实训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局颁药品标准》建设仿真药品中心检验室,包括原材料检验、中间体检验及成品检验等,应配备一般理化性质检验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旋光度测定仪、阿贝折射仪、溶出度测定仪、片剂四用仪、水分快速测定仪、注射剂微粒测定仪等等。使学生在仿真药品检验中,树立药品质量观念,掌握各种剂型药品的质量检验方法和原理。

2.2.3药品调剂实训。药品调剂实训应参照《药品管理法》与《处方管理办法》建设仿真模拟药房、仿真模拟药库,配备药品货架、药品调剂台、中药百子柜、戥称、算盘等设备。使学生通过实训练习,掌握处方的调配方法、药品的贮存要点、药品仓库的管理原则,学会开展药学咨询工作。

2.2.4仿真软件实训。引入仿真软件如仪器分析实验仿真专业软件、GMP仿真系统等,在药剂仿真实训机房内,学生一人一机通过实训软件反复练习实训内容,在不耗费材料和不耗损器材的前提上,熟练掌握了药品生产设备、药品检验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在这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实际仪器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加强校企合作。中职卫校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从培养目标设定到教学的实施都充分融合用人单位要求和教育元素。学校在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请求用人单位包括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参与,企业要想得到实用型人才也必须主动关注和参与中职教育,向中职学校提出培养要求并进行教学指导与合作。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