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13 17:12:57

导语:在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多年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是被忽视的,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本来是对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反而被强化了。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呼吁: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有空时才说几句;有些家长虽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在目标认识、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缺乏科学性,这样不仅容易导致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初衷相去甚远的结果,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还可能酿成悲剧。针对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引起家长的重视,提高我们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年青一代。

首先,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视教育为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社会的事,以为自己付了学费,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想法是极不正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相反,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良好。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家长是怎么理解素质教育的呢?他们理解的素质培养,首先是学东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技能。山西大学教育系副教授郭芬云说,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目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和重视,而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培养则被忽视了。如果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青少年将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如精神失落,包括酗酒、早恋、吸毒等;道德失落,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没有感恩意识等;行为失控,包括没有正确的生活目标、丧失起码的自控能力、“一气之下”“一念之差”走上犯罪之路等;学业失败,包括厌学、倦学,甚至是逃学、辍学等;身心失调,包括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性格软弱等。因此,家长应转变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忽略,重视对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孩子在数年的学习生活中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向上的信念。

最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掌握一些必要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有关珍爱生命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生命的起点,让孩子从小懂得珍爱生命,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血腥,多一分温暖。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令人失望的现象: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学生不知道感恩老师,病人不知道感恩医生,成功人士不知道回报社会……难怪很多中学的一线教师感慨书越来越难教了,人越来越难育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为起点,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家长不能总是用“老实听话”等传统标准来评价孩子,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现代人文精神,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观。

第2篇

关键词:音乐;高职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5-1人文教育的对教育定位:可以理解为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教育也就丧失了他本意.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其本质就是培养会说话的机器.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社会艺术会渗透到各个社会环境氛围中。我国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出这样的理念:“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他把音乐列为“六艺”课程的第二位;他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确实音乐可以从整体上参与到其他各种素质的构建之中并产生积极效应,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一下音乐与高职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

一、 音乐与高职生的文化素质

教育家董仲舒对音乐的论述是: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崇尚的“琴、棋、书、画”,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音乐作用的认识。虽然音乐并不等于其他的文化领域和课程,但音乐却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一把钥匙。浩瀚的音乐世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风景画卷。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都浓缩在了袅袅乐音之中。对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而言,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将声音、乐谱、听觉、视觉及时转换,为音乐学习创设情境,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扩充知识容量,为各学科间知识含量的有机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音乐与高职生的思想素质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众所周知,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之一。他通过声音塑造感性形象来感染人从而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使听者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发展。国外有句名言:“热爱音乐的孩子决没有坏孩子。”虽然可能有些武断,却充分肯定了音乐对塑造人的思想素质的重要意义。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欣赏本国的民族音乐。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 音乐与高职生的心理素质

音乐是优美、抒情、和谐的。它为我们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我们的发散式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感。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用某些旋律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在国外心理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问题。起到安抚、平缓情绪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证明音乐在治疗疾病时所能起到极为积极的辅助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某种乐器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对他们各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练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恒心,在舞台上表演更是训练他们良好心态的绝佳机会,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种音乐的不同审美感受,有利于促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使人格得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和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 音乐与高职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各种音乐语言来塑音乐艺术形象,抒发词曲作者的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真实情感的。“创新能力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音乐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可塑性决定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必定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欣赏音乐还是表现音乐,每个人都会对作品进行不同的审美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联想和想象,包含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这些都是创造之母和创新之源。可以这么说,创造性思维是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如果离开它,将会失去艺术的魅力与灵魂。

总之,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使其获得一种工具性价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技能的工具性而将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都当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就会导致人自身的工具化、异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以人文性为本质特征的音乐教育理当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淼根.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诠释与应用[J].理论界,2008,(11).

[2]沈薇.浅谈音乐与人素质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8,(05).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1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1.1本科护生对人文素质概念的知晓程度及对专业重要性的认可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有一定了解,并认为人文素质对自身专业很重要。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清楚人文素质的概念和人文素质对专业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部分在校生没有从主观意识上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加上受繁重的专业课压力的影响,不能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从而忽略了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1.2本科护生的道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学生在日常文明礼仪和校园生活学习方面整体情况良好,这说明经过高考选拔上来的国家统招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基本素质还是很高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养成好习惯,好品格,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注重文明礼貌,合理有序地安排校园学习生活。但调查发现,学风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56.5%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或有作弊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风建设和管理的迫切性。学校应该通过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教育,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1.3本科护生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文化知识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王晓晖赵佳*徐蕾唐启群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一般,学生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欠缺,在日常的人文素质课程中可以开设大学语文、文学赏析等课程,可以开展读书文明月活动,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底蕴。但调查发现,18%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学校应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合理规划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

1.4本科护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状况良好,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不熟悉与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当受到侵害时,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于以后学生实习或工作面临医患纠纷时发生矛盾造成一定隐患,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开设医学法律等课程,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周活动,加强学生普法知识学习和维权意识的培养。

1.5本科护生的审美素质整体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对美学知识有一般地了解,在生活中注重日常礼仪,这说明学校开设的美学、礼仪等课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调查发现,仅有20%左右的学生经常有审美行为和活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行为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和文体设施场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方便学生能经常得到美的享受。

1.6本科护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处事方式比较理智,但对于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加强疏导,通过开设心理知识课程、心理健康咨询、爱语心音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塑造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2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式的看法一般。调查发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5.1%)和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35.1%)是最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第二课堂(57.5%)和实践活动(51.9%)是最适合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学校应当提高选修课质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广泛开设学生喜爱的人文课程。此外,还应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2本科护生对学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的看法一般。学校应当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大基础课比例,减少专业课比例,加大人文选修课力度,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等方面的课程,彻底改变医学院校普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倾向。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待优化,应多开设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的课程。

2.3本科护生对学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看法一般,包括学校为学生配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人数、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文教师的授课质量并未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调查发现,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63.5%),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41.7%)是学生认为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亦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从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来看: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并且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是学生最认可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

2.4本科护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认同情况一般,包括学校的人文氛围、重视程度、学校为学生创造的条件、提供的机会以及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学校应该整合学校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学校要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建立健全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晓晖 赵佳 徐蕾 单位:唐启群华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体育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每位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大学体育老师不仅要给大学生传播体育专业技能与知识,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价值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于我国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大学生价值观与品德形成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应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理念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道德品行、审美趣味等。在此情况下,不但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增加大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也能带来较大的帮助,以便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对于部分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约束,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良好的整体素质

人们对于体育老师有着“人类健美工程师”的美誉。但是,从我国目前体育老师的团队来看,普遍存在着个人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欠缺,这些问题会给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目前,大学的体育老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本科毕业,拥有博士与硕士学历的体育老师少之甚少,使得体育老师文化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严重的制约性。

(二)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性缺乏一定的认识

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虽然大学体育课主要以老师为教育中心,但是老师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中没有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只给学生教一些简单的动作,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内容,进行机械式的模仿,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此外,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比较怠慢,甚至对于体育课时进行大量的减少,使得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大量减少。

(三)在没有全面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从大学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尊重大学生的自身选择,并且愿意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因为学生的需求是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即使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了愿意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文化的素质培养

大学体育老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授者和实施者,体育老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前,学校应加强老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由于老师的言谈举止以及精神态度都在无形中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使得老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很难对学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给体育老师安排相应的培训课,并要求相关专家与体育老师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体育老师自身也应加强最新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化,这样,不仅使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全面构建人文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进行品德修养的地方,学校环境对学生各方面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为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例如,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在体育馆面前,设立体育名人的塑像,并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名言警句,如爱因斯坦的名句,“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百米飞人博尔特,“一切皆有可能,从不去想哪里是自己的极限”;另一方面,学校应大力宣扬蕴涵人文精神的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并把校园中的一些丰富的文化活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以此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我国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体制中来看,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输体育知识与技能、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心理学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与其智慧有关,与其创新的欲望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并勇敢讲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给学生一种畅所欲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第5篇

【关键词】工科 大学生 文化素质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一直存在文理分科、重理轻文的弊端,导致工科学生文化素质薄弱,使学生难以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竞争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成为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的重点。

1.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1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欠缺

通过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发现,工科学生对于政治、历史等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同学甚至对于基本的常识都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人文知识系统的了解。

1.2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存在应试教育的想法,加上长期以来,工科院校的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与培养,不少工科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工科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在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时投入的精力不多,大多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欠缺。

1.3工科院校中,专职人文科学教育教师缺乏

长期以来,工科院校中存在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人文课程的教育。因此,工科院校在教师的培养方面也存在这些问题。很多社科类教师在工科院校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业务水平也因此得不到提升。部分教师看到自身发展困难,主动离开学校,寻找更好的发展。

2.重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培养,提高人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部分理工科院校不重视对人文教师的培养,使得理工科院校人文教师知识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接触最多的是专业课教师,加上大学生都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专业课教授十分崇拜,所以,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现有高校教师大多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本身也需要补课,补素质教育的课。因此,高校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不光要加强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素质,更要全面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2.2加强宣传,营造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良好氛围

造成大学生知识面不宽、文化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重理轻文,不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文化素质的课程不重视的现象。因此,高等学校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应重在教育、陶冶和宣传。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文化素质教育专栏,把有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放到网上供学生浏览,开设“网上调查”、“网上讲座”、“网上沙龙”等。

2.3完善教学体系,注意人文课程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要从课程设置上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即加入古代文化经典的学习力度,让学生从古代文化的精华中感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他们可以和谐地构建起一种更富于人性的生活方式,实现培养“整全性的人”的理想。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人文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多举办一些高质量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讲座,充分利用图书馆,多涉猎人文社科类图书,同时加强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交流,组织一些跨院系的联谊活动,促进文、理、工学科学生的学习、交流和互动。

2.5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又有利于学生获取书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入社会实践的指导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从而养成自觉学习人文知识的习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阎志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素质教育简报,2006.(2):6-7

[2]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1 (1):43-44

[3]宋彩萍、王丽平、王静.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8-9

[4]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 1-2

[5]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二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思考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早在1995年,时任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洛德尔先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1]中国人民大学孙健敏教授曾强调指出:“‘文理分驶’,‘重理轻文’以及轻视祖国传统文化等造成了当今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然而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比较差,学校人文氛围淡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一、当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作为当今社会最具活力、最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具有丰富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常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但是,由于各种自身条件的制约、外部环境的限制以及学校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的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对人文素质的内涵不甚理解,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缺乏,对人文素质的内涵理解不清,人文修养浅薄

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作为当代社会的知识精英,理工科大学生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技能,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基本人文知识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对人文素质的含义了解不够深刻;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对文史哲知识涉猎很少,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我们此次调查中,有73.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自己人文素养的满意程度较低;76.1%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但不知道怎么提高;有61.2%的学生课外没有阅读过一类的哲学书籍,唐诗宋词难以背诵50首。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

2.艺术理论修养缺乏

艺术修养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凭借对人生真谛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精深的体察与领悟,产生独特的认识和发现及精辟见解,才能发幽探微洞若观火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调查显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艺术理论修养,缺乏对世界艺术文化的了解,特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调查中,有63.8%的学生不知道《黄河大合唱》《高山流水》的作者,甚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3.文学修养不高,写作能力不强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素养作为一个名词,它不仅仅是指“文学素养”水平高雅或低劣。文学素养相对于“文化素养”更具有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难以顾及到文学素养的积累和熏陶,所以绝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十分欠缺。

4.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偏差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和恋爱观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据调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错位,导致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的功利性强。具体表现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寻求捷径并急于求成,在所谓的“成功之道”中淡忘了“为人之道”。问卷调查表明,60.4%的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由此看出,这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就是取得一定的“个人成就”,将个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5.个人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欠缺

文明素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较科学,较先进,较主流的个人素质,反之为不文明素养。语言和行为都是其的标志。良好的文明素养具体表现在: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有风度、风格、风貌,严以纪己、宽以待人,能团结人,能维护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等等。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观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调查显示,面对就业压力,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技术的钻研,而无心顾及个人文明修养,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谦虚礼让等基本的文明素养缺乏。有的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因而法律意识淡薄,致使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3]

二、当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建策略

1.转变传统的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新时期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人们一般都非常关注大学或者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但是,最影响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而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使当工科大学生不仅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其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崇尚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每节课中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崇尚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就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写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中,从而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6页)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阵地,如果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每堂课上,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这将会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3.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设置,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将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历史、知识应用与方法渗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内容的适切性等有机统一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4]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自国家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缺乏一套对各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起到导向明确、监督有力、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加强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5]

4.提高和发展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程设计上要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通过人文体系建设和教学活动设计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利用和借鉴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熟模式

美国等西方国家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这些对我国如何改革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要求,重新设计理工科大学评估标准和内容。二是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三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四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6]在借鉴国外理工科大学的成熟模式,不仅要避免“照搬照抄”、一刀切,而且要在不断地改革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其长远的发展。

6.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重要之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7]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读书和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知识竞答、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和资料视听展播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社科知识,提高大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总之,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平台,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结 语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依靠自身学习得来,高校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使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理工科院校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在重视科学理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具有综合实力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孙景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93.

[2] 谈松华等.转型期中的人才转型[J].时事报告,2005(6):25.

[3] 桂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4):112-113.

[4] 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406-410.

[5] 吴菱蓉.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项目及指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70-72.

第7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素质教育

1 引言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党提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执政目标和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占据着知识、文化高地的当代大学生,无疑是担负此项历史任务的重要人才群体。本文主要以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推进此项改革工作的进程进行分析以讨论。

2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

所谓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通过环境熏陶、教育活动等方式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格因素,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水平,使学生成为具有思维能动性、独特个性特征以及向善境界的人才。

在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人文素质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具体来说,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个性解放的同时,构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2)对人生价值进行褒扬,追求理想的实现和自身的完善。(3)形成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与世界观。(4)坚持主体意识与理性原则的有机结合。(5)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6)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积极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摇篮,高校所承担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为经济文化建设培养生产工具,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1 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将应用学科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大幅削减了对人文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校人文资源和人文精神严重流失。不过,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并不仅仅是指他拥有娴熟的技术,同时也必须具备广阔的胸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2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人才间的竞争和发展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支持。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品质与情感、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具备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拥有明断是非的能力,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具有开发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通过科学的途径与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开发自身潜能,从而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3 有利于向和谐社会提供人文关怀

大学教育的灵魂无疑是人文精神,对这种精神进行弘扬是大学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而现阶段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构建,也与高校教育的本质规律相悖。所以,当代高校必须要树立牢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即在强调科学重要性的同时高水平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使其发挥相互补充和完善作用的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时代的召唤进行有效回应。

4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改革途径

4.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早在1996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了由“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发展”四项内容支撑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该理念认为,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兼顾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创新独立精神、智力等方面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经费投入方面应做到合理协调,在保证人文学科能够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使其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从而实现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

4.2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提升自身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除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掌握,还必须对当今社会人文状况和人文知识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对自身的人文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做到精神和行动的高度统一。高校也应该注意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对教师管理和师资配置进行组织和协调,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到一起,将人文素质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4.3 合理构建高效课程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中,明确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必须达到20%,在这方面,我国高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当前国内实际情况,高校应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造,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合理安排在教学体系当中,并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举办辩论赛、开展讲座等生动、丰富、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在校园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4.4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对于校园环境的改良在高校人文氛围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注意形成相应的制约和引导机制,加强基础文明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中形成一个具有较高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的氛围,从而发挥出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功能。

第8篇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一直以来,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与困扰,随着“90后”一代步入高校校园,这些不足与困扰又将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剖析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成因,从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关于人文和人文素质的内涵,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人文”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2]。而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3]。也有学者认为,人文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文素质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人的思想道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4]。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素质,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本质和最高境界。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脊梁,其“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新时期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

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科学素质是愚昧的,必然落后挨打;而没有高度的人文素质,也将丧失民族精神,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人文教育和文化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总理多次讲道,我们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

2.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3.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承担人才培育重要渠道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4.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全面素质的自我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而理工科高校则过分偏重科技教育和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的下降,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总理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讲道:“我是学理工科的,说句老实话,我对我自己的专业很喜欢,但是我对文史比对我的专业还喜欢。我们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是全面的,我们不仅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经济、管理人才,也需要文史方面的专家。我想提几点建议,就是一个人的道路往往也是会改变的,我提倡学科不要分得太细。学理工的也要学点文史,甚至艺术;学文史和艺术的,也要懂得一点理工,这样的人才才是全面的。”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综观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如下弊端。

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当今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的,加之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早早进行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科的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知识匮乏,整体的知识结构单一。虽然近几年人们逐步开始重视,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一遍,有些学生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只是为了修得学分。在2010年3月份进行的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测试中,理工科大学生整体的得分很低。

2.人文精神缺失,文明礼仪淡化。伴随着社会转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并成为某些学生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而文明礼仪淡化,比如,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坦然自若;食堂打饭插队、拥挤、不文明用语经常挂在嘴边;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进教室,等等。

3.审美趣味低下,生活态度功利。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不感兴趣,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平时只关注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根本问题很少考虑。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表现得很“现实”。

4.心理素质差,情绪容易波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90后”一代为主的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人生挫折,加之缺乏必要的渠道疏导,导致其行为偏激,耐挫能力差,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与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重视人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学生重理轻文,而高校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又不科学,哲学与历史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规范、不成熟。此外,学生还受高考招生考试的影响,将学习重点仅放在高考课程上。到高校以后,受就业的影响,不少理工科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忙于考各种证书,而没有重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四、做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践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在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教育,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德。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观念上的突破和方式上的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所谓“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只懂技术的高档器材。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学生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具有高尚品质,具有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5]。

2.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如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富有实效地开设起来,而且注意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定期邀请名师名家给学生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3.建设师资队伍,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老师不仅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6]。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学习人文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建设师资队伍,营造人文氛围。相信经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将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2]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9).

[3]白鑫刚.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4]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一、前言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李灵萍.医文互通现象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17-18.

[2]颜耀华,李力,郑英如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30-31.

[3]王冉,杨建坡.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53-654.

[4]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J],2005,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