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乡镇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9-14 17:38:57

导语:在对乡镇发展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乡镇发展的建议

第1篇

乡镇网格 量化 分档 均值对比

Analysis on Planning of Rural WCDMA Network Coverage Based on Township Grid Construction

WANG Xin-yu

(GCI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310, China)

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vast territory,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mbalance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township grid construction is studied, as well as the easy-implemented and quantifiable method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ervice income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a specific WCDMA network in northwest of China, the overall idea,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recommendation according to medium and low township network grid are presented which provide an auxiliary planning method to healthily and sustainably develop WCDMA network in north-western areas of China.

township grid quantification hierarchy AVG contrast match

1 引言

在宽带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各运营商不惜余力在乡镇及以上场景建设精品网络。随着乡镇及以上场景完善网络覆盖后,郊区人口主要聚集的行政村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覆盖重点。与城镇相比,郊区人口基数大,但经济相对欠发达;从投资效益考虑,郊区移动网络建设必须控制投资节奏,精准定位市场。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详细阐述基于乡镇网格的规划和分析思路,作为农村移动网规划的一种辅助方法。

2 乡镇网格分档意义

网格化方法起源于城市管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统计是网格划分的基础。

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网络用户95%的时间在150km范围内,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好坏与这个范围内的人口、经济、网络技术、站址规模、营销渠道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乡镇行政区划作为网格单元,一方面因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乡镇及其所辖行政村之间,例如办事、购物、赶集;另一方面,乡镇人口和经济数据可以从区县年鉴中获取,是网络规划中可统计的最小且完整的单位。

对每个乡镇网格,首先依据人口、经济、业务收入等维度进行叠加分析,通过数字进行量化,进行科学分档,找出高价值网格、潜力网格和落后网格;其次根据每个网格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最后,根据乡镇所辖行政村人口及分布特点,初步完成建设优先级分析和配套预规划,形成目标网规划方案。

3 乡镇网格分档方法

主要分为数据搜集和数据处理这2个步骤。

3.1 数据搜集

数据内容及来源如下:

(1)区县年鉴或行政部门:行政区划、乡镇人口、行政村人口、经济数据。

(2)运营商:2G/3G基站信息、2G/3G月度业务数据、业务量单价。

(3)Mapinfo地图:乡镇边界区划图层、行政村图层、建筑物分布图层、等高线图层。

3.2 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处理流程:二维处理-均值对比-四象限分类。

(1)维度一(X轴)业务收入

总业务收入:2G/3G日均话务量和数据量×语音和数据单价,体现规模效应。单站业务收入:业务收入/物理站址,体现单站收益高低。话务量、数据量单位不一致,需要先利用均值对比法转换成相对系数,变成无单位量纲,再求和。

(2)维度二(Y轴)人口经济

人口:乡镇常住人口。经济:农村人均纯收入。因为人口、经济单位不一致,需要先利用均值对比法转换成相对系数,变成无单位量纲,再求和。维度处理结果表(示例)如表1所示:

(3)四象限分类

因为维度一和维度二各取2个参数,所以象限中心点通常取定为(2,2),实际可以调整,各象限分档之内还可以根据需要再细分,以拉开档次。如图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乡镇网格分档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网络规模的提升,需要动态分析,至少在每次规划前都应重新分析一次。

4 建设策略及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好坏与覆盖人口、经济、网络技术、站址规模、营销渠道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不同类型的乡镇网格,要多角度分析它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策略,下文给出总体建设策略和一些具体案例分析供参考。

4.1 总体建设策略

A类乡镇网格(业务收入高,人口经济高):高效益网格,应加快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优先采用U2100。

B+类乡镇网格(业务收入高,人口经济低):市场经营好、潜力小,根据效益分析继续建设,可适当采用U900。

B-类乡镇网格(业务收入低,人口经济高):人口经济基础好,市场经营较差,应找准问题,针对解决。

C类乡镇网格(业务收入低,人口经济低):低效益区,适合U900以降低覆盖成本。

4.2 举例

不同档类乡镇维度统计(示例)如表2所示。

(1)“A”类乡镇――砚峡乡

砚峡乡概况:丘陵地形,素有“煤乡”之称,人口偏少,仅为平均值的25%,但农村人均纯收入高,高于平均值159%;主要人口集中在3个村、3个社区和3个煤矿。从单站收入看,高于平均值60%;从站点数量看,移动有6个G网基站,联通仅3个U2100站点,现网覆盖乡政府和2个煤矿。

建设策略建议:经济好,单站效益好,建议增加基站数量;鉴于村民多在煤矿工作,应首先加强煤矿和居民点覆盖,其次加强连接生活区与工作区的道路覆盖。

(2)“C”类乡镇――余湾乡(有一定基础)

余湾乡概况:山区丘陵,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偏低,人口经济基础较差;但从单站收入看,高于平均值66%;从站点数量看,移动有4个G网基站,联通仅1个U2100站点,仅覆盖乡政府,孤岛站。

建设策略建议:在农村,用户选择运营商的主要因素中排名前3的分别是网络覆盖好、资费便宜、网速快,其中网络覆盖好占比约为40%左右。本例中,单站效益好,但仅1个站,属于孤岛站,未形成规模效应。建议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行政村补点形成局部覆盖成片;另外人均收入水平低,建议优先采用U900覆盖;如可能,建议将现网U2100改造成U900扩大覆盖。

(3)“C”类乡镇――深沟乡(无基础)

深沟乡:山区地形,人口、农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平均值,人口经济基础差;从单站收入看,亦偏低。从站点数量看,移动有5个基站,联通仅3个。移动G900的规模效应和山顶广覆盖是优势所在;而联通前期无G网基站,该乡镇无营销网络,无用户基础,品牌缺乏认可度。W网去年刚开始建设,且由于采用的是U2100技术,覆盖范围小,3个站等同于3个孤岛,覆盖对用户缺乏吸引力,市场发展缓慢。

建设策略建议: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且无G网,应优先采用U900覆盖;建议将现网U2100改造成U900扩大单站覆盖人口,提高单站效益。

4.3 站址规模分析

市场发展需要规模效应,规模效应高低可参考2个匹配数据:人口/站址、乡镇所辖W站址数。

(1)统计结果

西北某地市95个乡镇网格,W站址达到约900个,上述2个指标统计如图2所示。

(2)分析结论

人口/W站址:45个乡镇该值>4000,存在明显站址资源与人口匹配不合理现象。

乡镇辖W站址:37个乡镇W站址

4.4 建设聚焦建议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相对分散,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控制投资节奏,聚焦投资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建议一,根据中国联通“移动宽带领先与一体化创新”战略,在用户需求旺盛区域缩小与其它运营商的站址差异。在A类乡镇网格,应加强站址规模和覆盖对比,如W站址vs移动G网、W站址vs移动TD-SCDMA,保持覆盖和网速双领先的竞争优势。

建议二,从投资聚焦增长考虑,优先参考单站收入情况,对单站收入高的网格进行投资倾斜,加强效益好的乡镇整体覆盖,巩固优势;另外,可对比不同年份或月份业务增长情况,对增势好的乡镇进行投资倾斜。

建议三,从扩大人口覆盖考虑,通过调查行政村人口和行政村点覆盖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人口多的乡镇网格内行政村的覆盖,提升效益人口覆盖率。可分析各乡镇网格的人口/W站址匹配数据和W站址规模,快速查找并适当加强站址规模不足的乡镇的覆盖。

建议四,考虑到LTE FDD试验网牌照的发放,后续WCDMA建设投资必然会被压缩,要想快速、低成本改善W网覆盖,U900是较好选择。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联通某地市的具体分析案例,对乡镇网格的量化分档、效益区域定位和建设策略进行了阐述,对于无线网络规划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煦峰,周江卫,张剑涛,等. 基于网格化的网络规划分析方法[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3(1): 79-82.

[2] 任洪彬,吴晓乐. 基于微网格及业务密度基站建设合理性分析[J]. 邮电设计技术, 2013(12): 43-45.

[3] 王宏军. 基于网格化方法的电信网络规划模型的设计与实现[Z]. 2014.

第2篇

【关键词】基层乡镇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设计;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进程中,“城乡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1]扮演着方向性的决定作用。由于城乡规划的编制,往往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基层乡镇政府处在相对被动的执行层面,尽管其对地方发展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相对既定的规划其只能在既有的框架内发挥主动性,实现维护大局与地方特色创建的统一。

1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的角色类型

虽然在城乡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基层乡镇政府所能参与的机会与权限较少,但因其对基层管理与发展的完全法定权限,决定了其在城乡规划中多样性的角色类型。

1.1规划设计主体之一

尽管在城乡规划中,基层乡镇政府并没有实质性的法定权利或职责,开展规划的起草、拟定与颁行工作,但却能根据自己辖区内的实际,在既定的大行政区划内,做出自己的主动性努力,制定自己辖区的城乡发展规划,并作为基层建议或意见形式,上报给上级政府作为参考,完成城乡规划设计的主动性地参与。

1.2规划建设主体

这是最突出的角色之一。虽然在城乡规划的设计工作上,其几乎没有任何发挥实质影响的机会,但在实际建设实施中,在其行政辖区内还必须依靠基层乡镇政府,才能切实地把工作做好。这是因为首先,基层乡镇政府是具体建设推动的主体。其次,基层乡镇政府是建设监管的主体。

1.3关系协调与权衡的主体

城乡规划的区域宏观,直接决定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与关系整合需要。在大区划内,基层乡镇政府既是被协调的单元之一,也是在其权限区划内协调与权衡的主体。[2]二是,权衡自己行政区划与规划内的大局和其他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

2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的主动性表现

在城乡规划及其发展中,基层乡镇政府虽然处在相对从属的地位,但由于其对自己区划内的城乡发展具有直接建设实施与各种监管推动作用,因而,其可以立足自己的职责权限发挥自己在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主动性。

2.1主动调研,突出地方特色性

即站在地方发展的优势或者相对成熟的发展趋势纬度,为了追求发展的良性提升,地方政府根据乡镇实际展开的主动调研,在集中群众智慧与发展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护与保持地方特色在城乡规划中的持续性地位。首先,地方特色保护性主动调研。其次,地方特色引领性作用发挥主动调研。

2.2主动建议,突出地方积极性

这种主动性主要发挥在城乡规划制定实施之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城乡规划建议或意见的调研活动,把能确保本乡镇发展的特色性建议或意见征集上来以供制定部门参考,最大化发展规划制定的参与作用。例如,为“完善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针对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特点、围绕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发展的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的调研等。[3]第二,基层乡镇政府主要为了维护地方特色发展或合法权益,展开的民意性调研活动,希望通过公众参与提高该乡镇在整个规划中的地位或影响力,以获得在规划大局中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认识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共识和现象逐渐增多,“引导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成为一种潮流。[4]尤其是那些在坐落在乡镇甚至县区发展中起到较大的作用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等,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在当前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力。

2.3主动拟定,突出地方创造性

即基层乡镇政府为了突破现有发展困局,积极地从其所属县区或省市发展的大趋势中,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产业分布以及其他的可以借助的优势等,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在自己乡镇的行政区划内拟定自己微观的规划。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希望能在服从规划大局的情况下赢得自己相对独立的规划空间。其二,希望让自己的创造性对整个规划大局产生积极地刺激或影响。

3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的被动性表现

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被动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被动主要源于其行政级别低与处在基层的位置。第一,地方发展目标与大局方向冲突情况的被动性认可。即在大局方向更长远、科学与提升地方发展层次的前提,地方政府需要暂时地作出牺牲。尽管这种牺牲会对地方造成短时期内的大困难,却能在这种阵痛后赢得更加良性的发展。第二,地方发展观念与大局理念不同情况的被动性遵守。因此,基层乡镇政府需要在提升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遵守大局规划,作出科学牺牲。第三,地方具体工作与大局发展速度不一情况的被动性开展。

4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的主动与被动权衡

在城乡规划与实施的实际工作中,基层乡镇政府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转变自己的主动或被动地位,实现自己在规划发展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首先,大局性权衡。在基层政府实际的作用发挥中,虽然基层要服从大局,但若在大局的某些方面或细节背离实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需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改变,利用各种合法的程序或方式,积极地维护大局和地方的合法权益,这种权衡典型地表现为基层乡镇在整个区划内与其他乡镇之间的公平性。例如,“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制度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保障城乡规划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5]其次,地方特色性权衡。即在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在既定的规划框架内,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性创新。一方面,可以在大局内作出特色创新尝试;另一方面,针对较为优质的特色产业,可以借助规划契机,寻求拓展性发展的机会。例如,某种产业的连锁发展,或某种基地扩大建设等,不仅推广了基层乡镇的品牌,也为整个规划发展积累了经验。再如,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或环境破坏严重的乡镇,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可以“立足自己城乡规划工作需要”,积极寻求在大局内的“社会生态平衡”机会,“引导城乡和谐、健康发展”。[6]

结语

在城乡规划中,随着群众法制意识、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及参与渠道的多样化,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责任主体,都会充分接受到来自于民间与其他非政府性单位的建议或意见,由于他们与基层乡镇政府业务与职责往来的密切性,他们首先会对基层乡镇政府发挥影响,使得乡镇政府在上级政府、规划大局、乡镇实际与群众利益诉求之间,处在较为两难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孟卧杰. 从“南京梧桐让路”事件看网络民意介入城乡规划的价值及其优化[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142-145

[2]李倩. 加强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实现城乡规划公平公正[J]. 城市规划,2011(3):13-14,17

[3]赵之枫,范霄鹏. “乡”“镇”之分――《城乡规划法》颁布后的乡规划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0):103-110

[4]应巧艳,王波. 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1(1):137-140

第3篇

我县地处桂东南沿海,总人口102.05万人,农业人口81.98万人,占总人口80.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管辖有13个镇、2个乡,273个村委(社区),耕地面积50058公顷,其中水田32861公顷,早地17197公顷。2002年前全县有农经机构16个,其中县级1个,镇乡级15个,总人数75人,其中在编人数73人,县级7人,乡级68人,平均每个乡镇农经站有4~5个编制人员。在人员素质上,按学历划分,中专以上学历60人,占在编人数82%,大专以上学历15人,占在编人数18%。在经费来源上,县、乡镇级机构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73个人员全部享受财政全额拨款;2002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经站和农业站、农机站等几个部门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原农经站人员分流到其它部门,不再从事农经工作,在农业服务中心只保留1个编制人员,个别大乡镇保留2个编。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合浦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职责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涉农收费的监管,特别是实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后,对一些乱收费的单位和行为起到了防范和制约的作用。二是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实行村帐乡代管,规范了村级帐务,防止了集体资金流失。并成立了乡级中心。三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13年底已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四是加强了土地流转管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合浦县对农村土地进行了有效流转,全县现已完成土地有序流转14.82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4%。

二、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合浦县农经队伍在改革与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1、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能脱节。近年来,农村经济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已由一般的服务型向执法、执纪的综合管理型转变,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执法执纪职能越来越强。但县经管站是一个只有7个编制的事业股级站,协调能力不强,而乡镇没有经管站,只有一个经管员,个别乡镇甚至连经管编制都没有。经管机构属事业性质单位,只有1人,没有执法的职能和手段,乡经管干部均未过渡公务员,致使工作开展不顺畅。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只有调查权和建议权,没有处罚权。有的单位违规收费,只能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如得不到重视,只能睁着眼看着急,使个别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2、工作经费短缺,人员待遇低下。农经部门承担农村“三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业产业经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新农村建设指导等职能,编制人员及经费不足,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需要相应的工作经费做保障。县级经管经费不足,乡经管部门没有业务工作经费,经济待遇低,直接影响农经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农经队伍不稳定。同时,工作经费缺乏,导致面向基层农经人员培训活动少,农经调研基本停滞,农经统计日益边缘化,影响了农经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工作职能的发挥。

3、管理模式欠缺。乡镇机构改革后,农经机构实行“条块”管理,人事由乡镇管理,日常工作由乡镇政府安排,工资福利也划归乡镇,只有业务工作由县经管站管理。大多数人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只是“蜻蜒点水”,完成一些硬性任务。人员变动随意性大,乡级经管人员调进调出,完全由乡镇做主,县站无从知晓。

4、培训条件欠缺,业务素质急待提高。虽然近几年合浦县每年均开展了农经业务培训,但人员队伍仍然参差不齐,加之缺少必要办公设施,目前全县15个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多数乡镇还没有电脑办公,致使农经培训工作举步艰难,统计工作难以开展。相当一部分同志开展业务工作仍然力不从心,工作局面难以打开。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建立农经机构。建议县级提格经营管理办公室,编制增至10~12人,乡镇成立编制为2~3人的经营管理办公室,为县农业局的派出机构,作为参公事业单位管理。2002年以前,乡镇经管站人员由县局直接管理,业务素质比较强,业务开展顺利。后来下放到乡镇管理后,编制减少影响了经管工作。所以,为了真正加强经管工作,建议乡镇经管人员以县局垂直管理为主。

2、转变机构性质,增强行政职能。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和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行政职能多,因此,建议把乡镇经管机构纳入行政管理范畴,增加1~2个编制人员,把经管干部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增强经管机构的行政职能,使之不仅有调查权、建议权,而且拥有处罚权。

第4篇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2003—2007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2005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2007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2007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2007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2007年建成10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7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3—2007)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第5篇

作为改革,必然要经过探索、渐进、完善的过程。农村税费改革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加以解决。

历经几次改革,农村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得到明显优化,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体制不理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不到位。对于乡镇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的有关政策,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着对乡镇机构设置上要求过死,模式单一,没有兼顾到不同乡镇、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人员分流渠道不畅和措施方法单一,没有达到编制人数与财政开支相应减少的目的等问题。尤其在事业单位改革上,一是体制上政事不分。有的地方将行政与事业捆在一起办公,事业单位干了一些不属于业务范围内的事情。事业单位不能独立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听从或依赖于行政命令,荒废了自身的主业。二是服务质量不高,主动性还不够。乡镇事业单位中进编人员等于进了“保险箱”,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纪律松散、分配大锅饭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县11个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竞岗后有工作人员26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以上的毕业生仅有15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只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全县乡镇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有28人,全日制涉农院校毕业生仅有22人。受编制和财力限制,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难以补充。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虽然设有专业技术人员,但最多也只有一至二人,有的乡镇甚至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每当遇到农业自然灾害时,难以及时拿出有效措施。五是文化体育职能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取消了乡镇政府文化体育机构,仅在乡镇畜牧中心设置了文化体育岗位。但占用这个岗位的人员都是其他工作干不了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不相符。

如何推动和深化下步机构改革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对人口少、土地面积小的乡镇,能合并的尽量合并,扩大单个乡镇规模,相应减少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和人员。二是在机构设置上,可适当灵活一些,不强求统一模式,在机构编制部门的宏观控制下,允许县乡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三是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应根据农业区划和地域特点,跨乡镇设置各类区域中心站,作为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使专业技术力量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设立文化体育站,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建设。改进乡镇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给事业单位更多的自。加强对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由乡镇政府每年初分别确定工作目标,根据年终考核情况,采取工资活发形式,兑现奖惩。四是制定人员分流政策时,不应单独考虑年龄条件,应将那些虽然年龄不大,但能力水平低、素质差,不胜任工作的人员通过离职上学提高或直接分流到位,空出编制补充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2、国有农场改革不同步。我县设有良种场、猪场和马场等农牧“三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三场”的单位性质难界定,管理出空当。体制机制不协调,它们一直按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但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承包制的企业化管理。职工身份难界定,自1979年后再未办理过农工转正手续,正式农工也是承包土地,与临时工在待遇上并无区别。二是经费无保障,无法正常运转。目前,“农牧三场”的经费来源仅限于土地发包收益,没有享受到村组织那样的财政补贴,连管理人员的工资都难以兑现,而且随着工资上调、退休人员增多等刚性支出的增加,有时不得不举债维持。“三场”土地均包给了职工,职工与农民攀比思想严重,有的拒不缴纳承包费用。在上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为了“三场”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无奈还得向职工收缴土地承包费。这项工作十分难办。三是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已使两场难承受。猪场和马场都设有小学,共配置教师18人,每年仅此一项就需要20万元左右的经费,教师的身份属于场内自聘,在职称与工资及业务培训等方面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策,确定“三场”的体制及今后发展走向。二是对于国营农场职工承包场里的土地是否应该交费,要尽快由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以便基层在具体执行中有据可依。三是建议有关部门也将国营农场涉及的类似于乡镇五项统筹费统一纳入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四是建议对于国营农场在企业办社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或纳入地方教育统一规范管理。五是对于农村已得到的惠民政策也要把国有“三场”纳入其中,对在职农工应通过转移支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

3、土地矛盾难以彻底解决。目前,涉地纠纷较多,我们县通过土地“三清”工作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难以做到全部彻底解决。一是二轮承包时外出打工户、逃债户等农民当时未分到地,且村里未作为预留地留出来,现在这些农民回来要地,机动地早就长期发包出去了,村里暂时拿不出地来补给这些户。二是少部分村近几年有些开荒地,如果都打入机动地,那么机动地比例过高,农户要求把超标准的那部分地按人均分,但这些地已长期发包出去,集体无力赎回。三是土地流转不规范,有的无合同,有的合同主要内容表达错误或含义模糊,甲乙双方易产生纠纷。四是户与户之间土地边界不稳定、旱田挨水田的易受水气,导致纠纷较多。

建议在下步改革中推广我县土地“三清”工作经验,并将其中的一些做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发证确权。二是建立严格的规范流转制度。三是在县一级尽快建立健全权威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专门机构,依法调处合同纠纷。四是在丈量清楚、划清界限的基础上,在户与户之间深埋界碑。

乡村债务沉重,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一些村的经济已经崩溃。

1、集体经济薄弱。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乡村集体失去了起码的收入来源,加之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乡村两级组织运转要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基本无能力投资搞建设。但是公益事业不办不行,办又没有来钱道,对上争取政策性资金时,往往要求匹配部分资金,目前这类的隐性负担较重,解决不好会成为诱发农民负担反弹的一大隐患。为了保证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近几年来我们实行了调整乡镇财政体制、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财权事权相统一、县乡干部工资统发等办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无力化解历史债务。在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对乡村的以往债权处理得很低调,只是清收乡村干部、其他个人和外单位占用的乡村资金,而农民的绝大多数欠款没有回收。我们针对**(实际,通过拍卖资产、清理债权、机动地发包、清理三角债等形式,已经化解掉2200万元的债务。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仍然高达2.5亿元。目前,乡村两级组织的资源枯竭、收入萎缩、生财无源,已无力继续化解债务,而且省里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的债务纠纷已成为继土地问题之后的又一焦点。虽然我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了一些,途径和办法,但还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依靠上级的政策支持。

3、农民收入结构仍不合理。以我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在2401元的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49.6%,劳务输出收入占35.8%,养殖业收入占6.9%,其它收入占7.7%。可见,种植业收入仍然占据相当比例,农民靠天吃饭问题还很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我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初期,不是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只享受到农村转移支付县的60%左右。同时,省对我县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村级农业税附加相差悬殊。因此,建议省财政厅对像我们这样的既不是十弱县,又不是省级贫困县,但实际上比贫困县还困难的县份应该在转移支付上特别在下一个转移支付周期上给予我们特殊的支持,在财源建设考核上也不能与发达县份等同考虑。在此基础上,县级财政再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逐步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但从实践看,按照这种债务分类进行奖励,执行起来很困难。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他类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应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将有限的土地集中到少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手中,甚至可以由公司化的各种协会代为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民只有完全脱离开土地,才能安心在外务工,甚至真正地转化为市民、产业工人。

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出现滑坡退步问题,现状令人堪忧。税费改革后,由于投入机制的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从农村实际看,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突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

1、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对农民的筹资、筹劳,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来解决,从实际看,这个办法在操作中遭遇到很多难题。除非村民都非常迫切需要这项公益事业,或者乡村干部在这个地方很有号召力,这事才勉强能办,而一般情况下都很难议成。

为了减轻县乡财政的压力,快速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建议省里出台新的政策,代替“一事一议”办法,能不能将“两补”资金作为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由村集体统一使用,由群众参与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另一方面,建议取消关于县级财政对省以上专项建设资金进行匹配的政策。

2、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一个县来说,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原则上应该由县政府承担,便于对与事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但限于财力,有些问题难以解决。

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行后,我县基本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能够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乡村两级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农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处于低标准状态。二是教师编制核定过少。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半山区农业县份,辖区面积较大,办学网点分散。几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合理调整了办学网点布局,合并了一些学校。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50所,有学生43743人,教职工2981人。根据黑政办发〔2002〕69号文件精神,给我县核定的编制数是2052人,但目前看,这些编制无法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据测算,我县实际需要教职工编制总数为2760人,还需要增加编制708人。为此,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学、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制定严密的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乡、村组织和领导抓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省里能够根据我们的实际对教师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希望领导们将我县的实际情况向省编委及省人事厅沟通,帮助我县解决这一实际困难。

在卫生事业发展上,县乡村三级投入明显不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村卫生组织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力量薄弱,医生整体素质偏低,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很差,一些医院连小手术都作不了。

第6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建设;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1-01

一、引言

诚如我们所知,相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乡镇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立法效力层次偏低、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文化队伍人才缺乏、文化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镇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很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乡镇级文化建设的困难

(一)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执行力低下

从当前乡镇文化建设现状看来,不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低下,执行力弱的问题。一方面,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文化建设中一味听从上级的指导,却鲜少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被政府挪用缺乏对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本职的文化建设工作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任务的执行也十分拖沓。

(二)文化建设供给与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调”

所谓的“结构性失调”是指文化配置上的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这也就是说,乡镇地区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实事求是、落到实处,也没有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来,许多乡镇政府也开始了“形象工程”的追逐――兴建大量公共图使馆、阅览室、电影放映室等等。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这些基础设施工程鲜少对农村居民实现真正的开放;与此同时,由于公共文化设施单一,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关注和重视也大大减少。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缺乏相应的引导

文化消费是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然而,从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现状看来,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消费明显缺乏相应的指导。具体说来,当前乡镇农村居民满足于电视、麻将、广场舞等低层次的文化生活,而对教育性消费、娱乐性消费则缺乏关注,对摄像、摄影、旅游等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文化生活缺乏了解的兴趣。

三、加快乡镇文化建设进程,提高乡镇文化建设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乡镇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文化建设的一大关键是文化骨干与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文化骨干承担着领导文化建设方向和进度,调动农村居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而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则决定着文化建设任务的实践情况和施行成果。

(二)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供需平衡

农民群众是乡镇文化建设的服务主体,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农村文化,归根究底是为了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农村的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关注农民群众的需求和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说来,乡镇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是用于何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应该由乡镇政府单方面决定,而应该让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乡镇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各种民主交流会、研讨会,向农民征求对乡镇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健身馆、篮球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需求和期望。通过民意调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更好地运用专项建设基金。

(三)丰富乡镇休闲娱乐生活,加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是受到他们的文化观念影响的。因此,想要改变农村文化消费模式和构成,首先就要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行改变。而观念的改变,离不开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更为丰富的休闲娱乐生活。

具体说来,乡镇政府要积极开展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休闲娱乐文化形式,为乡镇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在此基础上,乡镇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消费观念引导,让农民的消费重点从基础生活需求逐步转移到发展性需求和娱乐型需求上,从而更好地推行乡镇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总结

总的说来,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而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从问题出发,这样才能探寻出合理而高效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第7篇

__区下辖2乡9镇、 1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 171个村、19个社区,总人口52.34万人,农业人口39.7万。__区城乡差别大、贫富差别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区情决定了民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强烈期盼和需求性。

全区14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均设置了民政办公室,共有民政工作人员39人,平均每个乡镇为2.7人。各乡镇均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按要求民政办要安排1人到中心工作,面上工作力量平均为1.7人。人员情况如下 :

人员构成:公务员21人,民政社工14人,临时工4人;专职民政干部24人,兼职15人,兼职近40%。

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15人,40~50岁的5人,30岁以下的19名。

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19人,中专5人,高中15人。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

1.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由于民政工作“只花钱,不挣钱”,无法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财税收入增长,GDP政绩“出不了彩”,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务的倾向,对民政工作持既重视又忽视,既需要又忽略,既有为又无位的双重观念,造成基层民政部门的地位始终不高,基层民政组织机构建设难以加强。

2.民政做好事出不了问题。大多数乡镇领导认为民政部门是做好事做善事的部门,出不了问题,在力量安排上多是安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担任民政办主任,在配备民政助理员时,大多安排的是退居二线的老同志。

3.民政资金上级统一安排。由于体制原因,乡镇一级普遍认为民政各项资金都是由上级统一安排,加上大多数乡镇财力紧张,部分乡镇要靠区财政补贴,因此在乡镇财政预算安排上,主动投入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此导致部分乡镇民政办缺钱办事。

(二)工作任务存在“三个偏多”

1.业务工作偏多。一是工作职责多,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民政工作职能职责不断增加和扩大。2010年以来新增加了12项职责和业务工作,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服务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龄老人

“幸福津贴”、社会组织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等,以及区政府出台的地方性政策“大病关爱基金”、“关爱困境少年儿童”幸福__阳光基金等。二是服务对象多,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由原来的补缺救助型转向适度普惠型,服务对象急剧增加,民政直接服务对象就达20万人,其中社会救助对象达9.6万人,占总人口18%,且绝大多数分散在偏远的乡村,服务半径更大。

2.兼职工作偏多。全区14个乡镇仅有2个乡镇民政办干部没有兼职,39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中兼职人员为15人,占总数的38%。主要兼职为机关会计、残联、扶贫、人民武装、移民后扶等工作。

3.参与中心工作偏多。基层民政干部在本职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还必须从事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据统计,乡镇民政干部参与的中心工作主要有:三万活动、四心工程、联系村工作、土地确权、精准扶贫、“我为群众办件事”等六大项,中心工作花费时间平均为50—70工作日,有5个乡镇中心工作占到法定工作日的50%(乡镇要求每月到村工作必须达到12天),造成民政干部无力抓主业,本职工作只能靠加班加点完成,质量不高,疲于应付。

(三)队伍建设存在“三个偏低”

1.文化程度偏低。全区39名民政工作人员中,高中文化的就有15人,占总数的近40%。

2.工资待遇偏低。各乡镇的民政社工年收入仅为3万元(含五险),临时用工更低,年收入只有1.5万元—2万元,低于乡镇其他非在编人员收入(乡镇其他非在编人员年收入为3.5万元—4.5万元)。

3.履职能力偏低。大部分乡镇民政办为老少搭配,年龄结构断层。老同志大多年龄大,不懂电脑操作,表格填报审核吃力;年轻同志热情有余,能力不足。总体上,乡镇民政办履职能力偏低,很多工作达不到“精、严、细、实”的要求,工作任务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执行政策规程不严格。

(四)工作保障存在“三个不稳”

1.分管领导不稳定。由于乡镇党委

政府对民政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多是安排新进班子的年轻同志分管民政,且新近班子的年轻同志变动过于频繁,致使对民政工作情况不熟、研究指导和解决问题不够。据统计,全区分管民政三年以上的分管领导只有3人。2.干部队伍不稳。一是不愿意干,由于民政工作本身职能职责多,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人少事多,任务压力大,风险大,再加上民政干部兼职多、参与中心工作多,本职工作只能靠加班加点完成,十分辛苦,部分同志不愿从事民政工作。二是不安心干,即使被安排到民政工作岗位上,也不安心,找机会找理由,一心想走。据统计,全区39名民政工作人员中,从事民政工作3年以上的有11人(其中民政社工8人), 5年以上的1人,10年以上的6人。三是留不住人,民政社工待遇偏低,编外人员存在雇佣思想和临时思想,加紧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想办法跳槽。据统计,目前14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存在不安心的现象。

3.经费保障不稳。经费保障水平不平衡,多数乡镇民政工作经费安排不足或没有安排。全区14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民政办,2015年安排民政工作经费 5-6万元的有3个乡镇

,2-3万元的有2个乡镇, 1万元的有3个乡镇,还有6个乡镇没有预算民政工作经费,占42%,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民政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干部思想存在“三个偏大”

1.工作压力偏大。一是基层民政办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人少事多、工作任务压头。二是服务对象范围广、数量多,工作量压头。三是党委政府、社会、服务对象对民政工作的要求高,期望值高,工作要求压头。

2.风险压力偏大。新常态下,一是民政公共服务机构及民政服务对象安全风险大;二是民政资金管理廉政风险大;三是民政政策涉及千家万户,公正、公平难保证,依法行政的追责风险大,乡镇民政干部处于落实政策的第一线,直接责任不可逃避。

3.思想情绪偏大。一是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繁琐,本职工作还要靠加班加点完成,普遍存在抱怨情绪和消极被动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工作激情和责任心。二是基层普遍反映乡镇其他部门安排专项工作都有专项工作经费,且经费下拨及时,有效推进了工作的进展和完成,但民政部门只安排工作没有经费,加重了基层的抱怨情绪。

(六)工作绩效存在“三个不优”

1.工作效率不优。由于人员素质结构不优,工作效率普遍偏低,制约了民政工作精细化和标准化,以及长期以来粗放式管理,导致民政业务工作质量不高。据统计,在“工作效果自我评价”方面,14个乡镇有60%的认为“一般”。

2.工作质量不优。人少事多,工作量大,另外乡镇还安排其它工作,不得不挤占时间从事民政以外的工作,致使民政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的规范性和规范化建设水平低,致使工作被动应付,质量不优。据统计,70%的乡镇对上级民政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只是一般性的应付和基本完成,30%的乡镇表示没精力抓。

3.工作落实不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乡镇民政办对上级民政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难以落实,有些工作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能完成,有些工作甚至是不了了之。

(一)增加人员,配齐配强民政干部。山区县市区山大人稀,根据乡镇规模和工作量配备工作人员,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小乡镇配2—3人,人口在2万人—3.5万人的中等乡镇,配4人,人口在3.5万人以上的大乡镇配5人。由于乡镇编制紧且大量空编,乡镇机关普遍缺人,难以充实民政力量,而公益性岗位是临时救助政策,有三年一换的明确规定。建议省厅争取省政府支持,改公益性岗位人员为社工,采取灵活用工方式或购买服务方式,按全省各乡镇规模及需要补充人员,划拨专项经费,由县市区统一择优招考,从根本上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

(二)保障经费,改善民政工作环境。根据乡镇规模和工作量安排民政工作经费预算,小乡镇安排资金2万元,中等乡镇安排5万元,大乡镇安排7万元。民政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一是乡镇民政干部参加上级民政部门培训和考察学习;二是村干部民政业务培训;三是民政政策宣传经费;四是走村入户、定期核查各种民政对象和救灾的交通费用。资金来源可由乡镇安排一部分、区级民政部门补助一部分、省厅以奖代补补充一部分。

(三)提高待遇,稳定基层民政队伍。鉴于区、乡两级供养负担重,财力不足,民政干部待遇低,尤其是民政社工的待遇低,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建议省厅按乡镇社工每人3—4万元补助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区乡两级财力不足的根本问题,提高民政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持民政队伍相对稳定性和民政工作的连续性。

(四)加强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加强民政业务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对镇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和新上任民政干部培训制度,通过开展系统业务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民政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建议省厅加大对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把培训范围扩大到乡镇民政助理员,开展民政实务培训和参观考察,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着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民政干部队伍。

第8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融资;原因;对策

1乡镇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1.1内部因素。1.1.1对信用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第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主要参考标准就是企业的信用等级,但乡镇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较多的关注都放在了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管理者会忽视对企业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第二,信用建设认知不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企业信用等级状况这一工作不够配合,使银行记录和完善企业信用等级的工作难度加大;第三,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小,而且分布相对零散,这就加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类乡镇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难度。1.1.2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滞后。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大部分为私营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内部分工及财务权责不够明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乡镇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账务不多而更倾向于雇佣代账会计,相比驻厂会计,代账会计对企业账务处理不够及时,这可能会导致会计做账时发生偏差。第二,乡镇企业雇佣的会计人员普遍学历较低,且专业素养不高,这也是造成会计资料不完整,记账科目不完整,账目不够清晰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在岗会计人员都是高层领导者的亲属或好友,这种现象也造成了企业财务账目管理上的不严谨性,也可能会加大对企业现金流和银行存款控制的随意性。第四,乡镇企业大多对企业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和成本费用等方面管理制度不严谨,这就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两种极端:资金运转困难或是有大量闲置资金没有得以运用,还有可能会造成产生坏账等后果。1.1.3乡镇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够。乡镇企业规模偏小主要原因是开办乡镇企业的企业所有者大多数是当地居民,其中不乏很多农民,而这类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素养达不到一定高度,且目光不够长远。这种现象下,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会相对滞后。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受到局部限制。另外乡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表现有:第一,企业创立者和高层管理者的创新意识薄弱,忽视了企业技术、产品等创新重要性,而领导者创新意识的不足致使下属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是严重缺乏创新概念,可能会一直错误的认为保持一贯做法就可以达到对企业发展的期望;第二,乡镇企业普遍客观条件都是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不够吸引人,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留不住人才,吸引不来能够有效创新的精英;第三,虽然现在乡镇企业商品是有销路的,大多数是在当地生产也在当地销售,有效节约了运输成本,经济效益也并不低下,但是市场份额的扩大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进步,创新将会是企业给予足够重视的部分。1.2外部因素。1.2.1国家法律和经济政策的不完善。从国家法律和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第一,国家对于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在《乡镇企业法》和《乡镇企业信用管理规范》之后到现今为止还没有公布其他针对乡镇企业的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文件的不够系统全面,让乡镇企业的融资显得很被动,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被保驾护航的安全感;第二,国家对乡镇企业多采取鼓励政策,而实际经济帮助和具体政策未能落实到实处,国家在这方面可督促政府对乡镇企业以适当方式进行指导,如定期开展乡镇企业指导座谈会、融资交流大会等;第三,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61条明确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国家这种不允许企业之间的相互借贷的条例规定的存在,让乡镇企业融资又少了一条途径。这也让乡镇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1.2.2为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及“慎贷”现象普遍。我国的商业银行更愿意服务于大型的企业,另外,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比较长,这并不适合乡镇企业对资金及时性的需求。就乡镇企业的企业信用情况而言,银行很难通过一般的途径取得乡镇企业真实财务信息以及偿还贷款能力的信息。为了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运营成本,只能选择减少给乡镇企业的贷款额度。1.2.3民间融资的不规范性。民间融资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融资方式,并且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尤其是乡镇企业中占有绝对份额。乡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比较困难时,民间融资途径就成了解决乡镇企业资金需求的“及时雨”。现今,民间借贷已经日渐发展起来,成为乡镇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但民间融资大多存在高风险,一方面以高息吸收资金,另一方面以更高利率借出资金,随时可能面临着无法收回本息的风险。

2改变乡镇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

2.1加快对自身不足的改善。2.1.1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乡镇企业在注重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应该同样关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乡镇企业应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诚信意识,按时偿还自己的债务,将诚信落实到日常经营的实处。企业管理者应督促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积极沟通,熟知企业经营流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要求做好现金、应收账款等方面的管理。企业应积极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记录企业的信用等级信息,大力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银行工作的开展,也会方便日后贷款的顺利申请。2.1.2优化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乡镇企业在努力改善融资难问题时要记得优化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管理者应尽量雇佣专业素养相对高的财务人员,并且建立一个能提高员工热情的、公平公正的工作模式以及能有效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晋升制度。另外领导层要时刻关注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心态,给予正确的引导,确保财务工作中财务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坚决不去触碰做假账等一系列违法行为。2.1.3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创新意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够。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乡镇企业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创新意识,引进创新性人才,加强对制度、内部管理、生产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创新。第二,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要盲目攀比利润的增加,目光要放得长远一点,努力加强企业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的融资资质,才能更好地从外部融资。第三,企业无关乎规模大小,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乡镇企业也不例外,应努力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这会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2.2优化外部融资渠道。2.2.1国家对乡镇企业应予引导以及政府对乡镇企业适当扶持。目前乡镇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国家适当充当一下乡镇企业融资大方向的“指路明灯”,例如出台针对乡镇企业的法律法规,给乡镇企业融资以实质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给乡镇企业减免税收等等。另外政府应在国家给出的大方向下,对乡镇企业具体融资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乡镇企业以引导,由于乡镇企业领导者大多是农民或者当地居民,目光看得不够长远,对国家政策了解也不够及时充分,稍有盈利就觉得企业经营得当,这种情况很容易盲目发展,可能会加剧乡镇企业已出现的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指导,还需要政府后续积极主动的行使监督职能。2.2.2促进国家对金融机构关于乡镇企业信贷体制的改革。要解决乡镇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积极促进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关乡镇企业信贷体制的改革。建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思想观念上给乡镇企业以引导,给乡镇企业管理者普及诚信意识,指出乡镇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适当时候也要定立关于乡镇企业加强信用建设的硬性要求,如有必要后期可强制实施;(2)鉴于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申请贷款审批流程把控严格的情况,应制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给乡镇企业的资金上的相关扶持政策,既能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的为难,也能缓解乡镇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困难处境。2.2.3鼓励民间融资方式并加以规范。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基本都达不到上市标准及发行债券的条件,而且由于信用等级信息不全面,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这条融资渠道也比较困难,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资金也是有限的。而民间资本市场这一融资渠道就能很好的为乡镇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这种非正式的融资活动包括民间借贷和私募股本。除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这种融资方式之外,民间借贷和私募股本对于乡镇企业来说起到了很大的资金补充作用。建议国家与其看着民间融资活动屡禁不止,不如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民间资本市场,用以更好地引导民间融资。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给予乡镇企业一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成立相关职能部门为乡镇企业搞活资金流通。为乡镇企业提供一个健康的、有秩序的民间融资渠道,真正缓解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作者:王辛玉 邵冠男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常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王晓旭.我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3]孙于蓝.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第9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 统筹发展 问题分析

1桐庐县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规划问题分析

1.1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1)城乡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桐庐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乡化演变方式形成了与经典工业化、城乡化不同的演变方式,由此产生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资源集约度不高、乡村环境急需整治,人口未能有效向城乡集中,城乡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偏重,现代农业的实施力度不够,环境污染的集中处理难度较大。

(2)城乡功能亟待提升

农村的工业化导致城乡各功能用地混杂,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城乡规模偏小,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3)土地资源仍然十分紧张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与资源十分紧缺。需要各级各层面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加强调整、改造、挖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城乡风貌特色缺失

在过去的城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城乡风貌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导致地域区别和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使城乡的风貌趋于雷同,城乡和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2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不够

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尚未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编制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素的规划研究不够,影响了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控作用的发挥。规划制度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重城镇轻乡村的现象还存在。规划编制往往注重城镇发展速度,忽视提升城市功能质量,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

(2)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欠佳

城乡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要体现其公共政策属性,体现其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不仅要重视城乡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如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层面等。因此,更要加强规划的先导性研究和综合研究。

(3)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城乡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规划,特别是乡村规划的前瞻性不强。编制规划仅注重远期或远景的蓝图,忽视对发展时序的合理安排,没有很好地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远景控制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如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激增、老龄化社会迫近、小汽车进入家庭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应对。缺乏规划实施的经济分析,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较难适应市场经济下规划管理的需要。

(4)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不足

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除了政府、专家还需公众广泛参与。目前公众参与虽已涉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方案的公示和规划实施阶段的公共监督等方面,虽然《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听证、规划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尚未建立。

2 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

(1)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加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找寻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深入把握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的方向所在、动力所在,结合重大建设发展项目,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功能品质。

(3)加快区域空间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配合杭州市做好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各类空间规划,做好本县规划与都市圈规划的对接融合。

(4)利用杭州大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契机,加快桐庐县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工作,在两地空间规划中做好轻轨廊道的预留。

2.2 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2.2.1 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应在桐庐县域总体规划得指导下,组织编制《桐庐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桐庐全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乡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乡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2.2.2 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一是各乡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镇(乡)域规划、村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现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

2.2.3 重视城市设计和城乡风貌特色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编制风貌特色规划,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形象,避免“千村一面”,统筹与突出城乡建设特色。建议组织编制《桐庐整体风貌研究》,把握桐庐风貌特色,指导城乡建设。

2.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2.3.1、加快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现行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主要由乡镇政府或乡镇级国土资源所履行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以土地管理为核心,缺乏城乡规划的有效引导。建议在乡镇分设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或在现有基础上落实规划专职管理人员,保证每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1名以上熟悉村镇规划编制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协调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各方面的意见,从而真正实现规划管理的城乡全面覆盖。

2.3.1 拓展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规划管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论坛,开展有关规划管理调研的有奖征文活动;三是要加强学习调研。定期组织规划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规划管理队伍,向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积累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2.3.2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

建议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杭州市区对桐庐县的人才、技术支持力度。如对规划方案的编制、评审,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规划专家给乡镇领导和规划管理人员讲课培训、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长期顾问等。

2.4 创新规划实施管理

2.4.1理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

依法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完善规划选址管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调控。建立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规划工作重点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转变。

2.4.2创新规划审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桐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城乡规划与设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整体建设水平,尽快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建议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的严格执行,完善设计单位库与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审查把关。规划与设计方案一旦形成,立即通过新闻媒体出具公告,向社会进行规划公示,通过向民众广泛征求意见、科学采纳建议来完善规划与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