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02
导语:在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宏观压力测试 情景测试 资产规模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21-05
一、 引言
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指出,压力测试是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压力测试最初是为了响应1996年巴塞尔资本协定的修正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运用,长期一直被视作风险价值(VaR)的辅助风险管理工具,因为风险价值仅反映了在正常市场环境下银行业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并不能概括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银行业所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Berkowitz和O’Brien(2002)对商业银行使用的VaR模型所做的实证检验就表明,VaR模型会低估收益率的波动性。2004年以后,压力测试中的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已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在衡量宏观经济冲击时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的报告,并且由IMF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 也已经在120多个国家尝试开展宏观压力测试。宏观压力测试在各国银行业的宏观经济审慎分析中越来越受重视,其主要目的是识别金融机构体系内承受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结构性弱点和整体风险水平。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Wilson (1997a, 1997b) 首先将宏观经济冲击与不同产业部门的违约率联系起来,他认为不同的产业部门对宏观经济因子的冲击有不同的敏感度。之后,许多学者都以Wilson模型为基础研究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如Vieghe (2001)、Boss (2002)、Virolainen (2004)等。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建立压力测试与风险管理模型之间的联系,如蒋祥林和王春峰(2005)则引入波动性状态转移的ARCH(SWARCH)模型对波动性进行描述,使VaR与压力测试值能够在统一的样本数据和框架下得到一致性的估计。更多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比较可参阅杨鹏(2005)和徐明东、刘晓星(2008)。
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来,我国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根据Wind数据库的统计,2003年第4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27.66万亿元,到2008年第2季度就已经达到了57.74万亿元,四年多的时间里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总资产规模增长了一倍多,平均每年增长17.43%。但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全球经济都受到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经济衰退,此时加强对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压力测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我国银行业承受宏观经济冲击的能力。本文将利用线性压力测试模型,在假设风险因子服从指数式冲击路径的情况下,重点测试GDP增长速度和CPI同时发生不同程度恶化时,2008年和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的受影响程度,以便及时做好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在压力测试的过程中,本文还深入分析了各种测试情景发生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过程
压力测试的方法通常包括两种: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敏感性测试是指假设其他风险因子不变的情况下,仅考虑某种风险因子发生极端不利变动对银行业风险暴露和承受能力的影响。情景测试则是考虑多个风险因子同时发生极端不利变动对银行业风险暴露和承受能力的影响。为了全面考察多个宏观因素同时发生恶化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影响,本文采用情景测试。宏观压力测试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选择能够体现宏观经济风险的主要因子;其次,设计压力测试的情景,即假设风险因子的冲击量及其冲击路径;最后,建立风险因子影响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压力测试模型。
1、风险因子
GDP增长速度(RGDP)和能够代表通货膨胀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们是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最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目标,因此本文选取GDP增长速度和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本次压力测试的主要风险驱动因子,其选择理由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GDP增长速度和CPI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基本指标,和很多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它们对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2)它们都是市场化的统计指标,不同于利率、汇率等尚没有完全市场化、政策性意味较浓的指标,因此容易假设它们的压力测试情景。
(3)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为代表的“滞胀”现象会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进退两难,最能体现宏观经济的恶化程度,对银行业的伤害也最深,同时此种情形也与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上升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因此有必要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作为压力测试的情景。
另一方面,利率体现了银行信贷资产的价格,也是体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银行业资产规模变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将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R)作为本次压力测试的辅助风险因子。
2、压力测试情景
压力测试的情景可以采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可以依据在分析与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虚构一个逻辑上合理的情景。本文将在参考历史场景的基础上虚构各种压力测试情景。
(1)冲击量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GDP增长速度(RGDP)的冲击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5%以上,同时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我国GDP增长速度降至5%以下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我们把5%作为最大冲击量,即重度情形,并假设GDP增长速度下降的轻度和中度情形分别为9%和7%。
其次,需要确定CPI的冲击量。在假定了GDP增长速度的冲击量后,需要分析GDP增长速度和CPI的相关性后才能确定CPI的冲击量。根据Wind数据库的统计资料可知,从1992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GDP增长速度与CPI的相关系数为0.68,从2004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的相关系数仅为0.075。由此可见,GDP增长速度和CPI长期来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而短期内的相关性很弱。本文压力测试主要考察短期内宏观经济严重恶化对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影响,因此CPI冲击量的确定应不受GDP冲击量假设的影响。根据Wind数据库的统计,从1992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CPI的最大值为127.3,最小值为97.9,同时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本文压力测试主要考察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因此我们假设CPI冲击量的轻度、中度和重度情形分别为110、120和140。
最后,需要确定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R)的冲击量。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是由政府的政策决定的,其在理论上应是一个外生变量,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在确定贷款利率时一定权衡了GDP增长速度、CPI等多种宏观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背后隐含着市场力量的“影子”,因此我们假定R的大小是由GDP增长速度和CPI共同决定的。利用实证研究中的样本数据,用R对GDP增长速度和CPI的当期值及滞后一期值作线性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后得到线性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①如下:
(1)
由此可见,模型(1)充分拟合了贷款利率的样本数据。然后,根据GDP增长速度和CPI的各种冲击量,就可以得到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R)的冲击量,如表1所示。
本文假设的各宏观变量的冲击量都是指到2009年底的总冲击量,而本文分析所用的历史数据为季度数据,因此需要确定各宏观变量在每个季度的施压路径。假设CPI、RGDP和R的季度指标均呈指数式增长或下降,具体形式如下:
(2)
其中,Xt 表示CPI、RGDP和R的第t季度观测值,K表示最后一个样本(XN)至2009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b表示总冲击量,a为待定参数。根据初始条件:i=0时,XN+i=XN,由(2)式可得:。其示意图如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冲击量b是CPI、RGDP和R变化路径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与冲击量往往表示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最坏情形这一逻辑假设是一致的,并且冲击路径呈现出先加速下降或上升,后减速下降或上升的特点,这与宏观经济指标往往会在恶化初期速度较快,而在恶化后期速度较慢的变动规律相吻合。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指数式冲击路径是合理的。
3、压力测试模型与方法
我们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总资产季度同比增长率(Rscale)度量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受宏观经济恶化影响的程度,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建立如下压力测试模型:
(3)
根据历史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滚动估计模型(3)式中的参数,具体步骤如下:
(1)用样本数据估计(3)式,得Rscale在第N+1季度估计值,记做
(2)用、XN+1和样本数据重新估计(3)式得Rscale在第N+2季度的估计值,记做。
(3)如此下去,直到估计出。其中,、将分别表示2008年和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总资产同比增长速度的压力测试结果。
三、压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来自Wind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库,时间长度从2004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其时序图如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同一个季度内利率水平发生了两次及以上变动,我们在实际定量分析中将把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该季度的利率水平,图2中所示利率即是如此。
2、压力测试结果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知,Rscale与CPI、RGDP及R之间存在如(3)式的协整关系,其OLS参数估计结果②如下:
(4)
然后,根据表1中宏观变量各种冲击量的组合及其相应冲击路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总资产季度同比增长率(Rscale)进行最小二乘法滚动预测,得2008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4季度的压力测试结果如(图3)。
根据CPI与GDP增速(RGDP)的总冲击量和冲击路径,得2008年和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总资产同比增速的压力测试结果如下表2和表3所示。
3、测试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压力测试分析的测试情景虽然在实际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并不表明它们不会发生,Breuer(2008)指出,可以用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度量不同测试情景发生可能性的相对大小,并且在各风险因子都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马氏距离将服从卡方分布,本文马氏距离的定义及其分布如(5)式:
(5)
其中,r、u和∑分别表示宏观风险因子的冲击量向量、均值向量和它们的方差协方差矩阵。马氏距离与欧式距离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它考虑了各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其数值大小与因子的度量单位无关,是一种可以有效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相似性的一种方法,极大或极小的马氏距离都隐含着测试情景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可得:
,
各测试情景的马氏距离计算结果如表4。
注:括号里的数表示马氏距离大于观测值发生的概率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测试情景发生的可能性都较小,其中CPI达到140即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相对最小,而CPI保持110轻度通胀水平,同时经济增长出现9%或7%放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在各种测试情景中,出现CPI=110、RGDP=9%、R=6.13%情形的可能性相对最大,出现CPI=140、RGDP=5%、R=10.18%情形的可能性相对最小。
4、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从以上压力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GDP增长速度放缓和通货膨胀水平的恶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但是其今明两年的同比增长速度尚不太可能出现负增长情形。2008年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较高水平,但会随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而显著降低。2009年若能保持GDP增长速度在9%的水平上,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可以达到11%左右的两位数增长;如果经济增长速度降至7%和5%时,其增速将分别降至9%和6%左右的一位数增长水平。从压力测试结果和测试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来看,通货膨胀保持轻度水平,同时GDP增长速度放缓至9%或7%的可能性较大,并且相对于通货膨胀恶化来说,GDP增速放缓对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的影响更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GDP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和贷款利率同时发生不利变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影响的压力测试,我们发现:在各种不利测试情景下,2008年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仍能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较高水平,但会随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显著降低。2009年若能保持GDP增长速度在9%的水平上,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可以达到11%左右的两位数增长;如果经济增长速度降至7%和5%时,其增速将分别降至9%和6%左右的一位数增长水平。对各种测试情景发生可能性的进一步分析可知,通货膨胀发生中等或严重恶化(CPI=120或140)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保持轻度通胀水平(CPI=110),同时GDP增长速度放缓至9%或7%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本次压力测试还考虑了随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可能影响,10,000次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与以上没有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的结论是一致的,同时进一步表明GDP增速放缓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增长速度的影响显著强于通货膨胀水平恶化造成的影响。随机模拟还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2009年银行业资产规模有可能出现萎缩,但发生的可能性较小。通过对模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如果2009年GDP增长速度能达到9%,则不论出现何种通胀水平,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为负的概率都将小于5%。如果GDP增长速度降至7%和5%,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为负的概率将分别上升至10%和20%左右。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发生不同程度恶化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速度会降低但仍能保持正增长水平,发生负增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GDP增速放缓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速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着力推进贷款结构调整。贷款投放应向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倾斜,减少向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或者政策不予支持的“三高”行业的投资。在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防止信贷投放大起大落;对于煤炭、电力、石油、交通、供水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要给予重点倾斜。
其次,按照市场规律和独立审贷的原则,加强授信审核和贷前贷后管理,切实防范新的不良贷款。控制贷款总体规模,合理确定其增长速度,注重提高贷款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利差水平不断收窄以及信贷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还应大力发展、结算、委托、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以实现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最后,大力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对风险的计量水平和管控能力。与国际活跃商业银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很低,并且普遍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错误认识。因此,尽快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精神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的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
注:
① (1)式中括号里的数表示t-统计量的值,**分别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② *和**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参考文献:
1,Aragones, J., Blanco, C., Dowd, K(2001), “Incorporating stress tests into market risk modeling”, Derivatives Quarterly, Spring, 44-49.
2.Berkowitz, J., O’Brien, J.(2002), “How accurate are value-at-risk models at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 1093-1111.
3.Boss, M. (2002), “A Macroeconomic Credit Risk Model for Stress Testing the Austrian Credit Portfolio”,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4, Oesterrecichische Nationalbank.
4.Breuer Thomas(2008),“Overcoming Dimensional Dependence of Worst Case Scenarios and Maximum Loss”, working paper, April 24.
5.Vieghe, G.. (2001),“Indicator of Fragility in the UK Corporate Sector”, 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No. 146.
【关键词】新资本协议;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让银行不得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生态环境。入世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必将与西方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银行管理者必须能以一种更全面、更清晰的视角来审慎某些事件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这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资本协议下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运用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技术,在金融产品或服务、交易方式、交易,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银行经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一系列经济行为过程。简而言之,新资本协议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创造、引进、模仿和推广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金融消费需求,还包括引入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对原有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产品间重新组合,产品重新市场定位等。
金融产品创新的构成包括如风险转移型创新、业务竞争型创新、便利大众理财型创新、增加流动型创新、信用创造型创新、股权创造型创新等。当前,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总体规划。金融产品创新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效率低下,产品创新相对滞后。许多金融机构都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产品管理体系,产品体系没有较为合理的长期规划,以致银行存在操作风险等隐患。产品创新品种小和规模少,金融业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客户新的金融需求缺乏敏感性,很少考虑客户的层次化需求,金融产品品种单一,缺少个性化种类且存在重复设计现象,创新相对低级的层次无法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来抵御金融风险。另外,创新产品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效率意识差,有特色的原创型创新较少,科技开发力量滞后。金融企业往往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金融机构间的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导致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产品,从而创新产品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
金融产品创新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金融领域,我国特殊国情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国民的金融知识与素质普遍较低,“先储蓄,后消费”的观念根深蒂固。应用新协议,开发金融新产品应当使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和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化金融新产品的品种结构,多元化发展负债业务创新产品,积极开拓个人金融产品种类,深化基础产品的创新,因利导势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挖掘市场潜力,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可以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使较高风险权重资产向较低风险权重资产转移。金融产品创新应把风险防范和化解放在重要地位,强化信息批露、传播途径,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强化政府金融当局、信用机构对金融新产品的评级和市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约束。强化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机制建设,从评级角度分析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问题的形成,为结构化产品评级,评级机构面临的问题是整个资产池中各资产现金流间的联合分布。另结构化产品的结构扩大了违约可能性、违约损失、违约相关性等因素的不精准估计和模型错误的效应,通常这些产品依赖假设、模型和人为参数定价,当这些设定有悖于市场时,相关估值就是错误的。只有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培养精通新资本协议的银行业复合型金融人才和队伍,才能为金融新产品的健康发展奠定可靠基础。交易人员不仅要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交易经验,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很强的把握市场走势的能力。最好对数学模型、产品分解原理、计算机技术等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优秀产品,并保证新产品能够为银行带来较高赢利。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营造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的金融环境。
参 考 文 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资产管理成功要素总结
资产管理:资产管理通常是指一种“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
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或组织都可以称为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内容、有无银行颁发的资质证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没有金融机构许可证;另一类是专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银行业监督委员会颁发的金融机构许可证。
1 资产管理公司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形势
资产管理这一金融理念,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做为一种金融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它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资产管理在中国还属于新兴产业,虽然它在中国的起步还比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十分迅速的,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的帮助作用也十分显著。资产管理在中国从无到有,经过近几年时间的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已经越来越大,对中国金融市场“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资产管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被广泛看好。因为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管理下的金融市场,对资产管理十分“青睐”。
1.1 资产管理的自身优势,决定了资产管理在未来发展的良好前景
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心中有根深蒂固的储蓄概念,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直接形成了巨大的储蓄金额。但是我国的储蓄利率一直比较低,随着人们对理财观念的认识,其传统储蓄观念逐渐转变为现财概念,而苦于在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因投资渠道十分匮乏,理财项目难以实现。于是,与银行储蓄相比,资产管理的自身优势就发挥出来,低风险和高于银行的利率回报――作为资产管理的“必杀武器”,决定了资产管理在未来市场的主导作用。
1.2 社会进程的不断挺进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完善,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资产管理的大力推动
资产管理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承、相互推动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入资产管理,会有效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恰好对吸引国外资金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未来资产管理在中国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活动越来越多,贸易金额越来越庞大,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趋势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继续向前发展,这为资产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亦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外部原动力。
1.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资产管理的有效辅助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加上目前我国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未来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大大超出国家社会保障的能力,社会养老资源无法满足老龄化人口数量,不能对老龄化群体起到保障作用。资产管理的出现,通过实现基金的增值保值,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管理是解决国家内部矛盾的基本要求,亦使资产管理在未来的中国社会还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 资产管理成功要素
2.1 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资产管理的客户对象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个人客户;第二类是机构客户(含政府客户和公司客户)。对发达国家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比例进行统计,如在美国,个人客户比重占53%,该比重在荷兰占22%,而在日本为12%,经分析,我们得出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正是政府对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同政策,它将直接影响整个资产管理中的分配比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从现有的状况来说,政府与企业难以承担起充分的社会保障职责,无疑需要个人来承担相对主要的负担。因此,未来中国的社会建设必须依靠资产管理来帮助政府分担老年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这样看来,个人客户可能成为未来资产管理的主要客户。而如何更好地争取更多的个人客户,对资产管理是否成功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信誉价值与品牌号召力,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重要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提出以来,不仅仅在自然界的研究领域所应用,在其他领域也被广泛引用。我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信誉价值和品牌号召力。信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所在,是客户选择投资产品的出发点。巨大的信誉价值,就意味着企业的巨大发展动力。品牌形象,是客户选择投资商品的考量标准。在多种多样的投资产品中,怎样获得客户的青睐,这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充分地吸引客户对产品的更多关注与支持。现阶段的中国,资产管理作为新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没有明显的划分,没有一家拥有较高的信誉价值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独占鳌头。在未来发展中,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也会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因此,能否有效建立起较高的信誉价值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都直接关系到资产管理企业能否成功,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3 渠道优势与产品组合,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关键影响
任何一个行业领域中,渠道优势带来的经济价值都是比较可观的,资产管理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决定着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但是整个资产管理的产业中,资产管理公司的渠道选择性相对有限,加上对渠道建设缺乏足够重视,使自己处于“生产者”角色,而更多地依托于银行。在过去,由于银行没有直接投身于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造不成影响,但是随首银行正式迈进资产管理领域这一刻,就对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在中国,银行凭借着本身具备的先天优势和强大的渠道优势,决定了它在资产管理领域中将一枝独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发达国家中,资产管理领域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这是由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一起开发的渠道共同实现的,但从中国发展状况来看,这显然是很难达到的。资产管理公司要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必须根据当前形势,打破传统的经营理念,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资产管理传统的经营理念,仅单纯将经营重点放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研究上,这样肯定无法抗衡来势汹汹的银行。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注意开发产品的同时注重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将开发渠道纳入到战略计划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度的客户细分与不断的产品创新,挖掘客户潜力,丰富产品组合,这样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根本上扭转自身劣势,为成功做出有效铺垫。
3 结语
资产管理,在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大展拳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企业能否适应“优胜劣汰”市场法则,就要求企业本身,必须深刻认识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一问题,总结看来,一共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的影响,其次是企业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的影响,最后是企业能否打破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但是,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本身应该着眼于当前的同时,对未来同样应该进行正确把脉,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为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铖,姚德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5.(02).
政策松绑
曹彤:企业觉得利率偏高,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会更高。对于银行业,利率自由化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存款产品有新的竞争。我们一系列金融管理制度要提到议事日程上。如果制度跟不上,一些机构会面临很大压力。
刘信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都在建立相应的平台来推动信贷资产交易,但监管层当前采用的不是流动性管理,这导致供需双方需求都是单向的。要真正实现信贷资产交易,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取消目前的存贷比管理,而采用流动性管理。
万建华: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是否可以恢复融资中介即信贷类业务功能和支付结算功能,我想在规则确定的情况下是可以的,欧美都是可以的。现在证券公司高举创新转型的大旗,也要做综合理财,因为证券公司有这样的能力。
徐建平:基金公司行业现在的问题是竞争同质化、行为短期化、渠道单一化。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放开业务限制,这样才有可能丰富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配比;同时,治理机制要放手,现在理财行业发展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大的资产管理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陈宏:VC、PE行业不是快钱行业,它能够帮助中国经济转型。在政策方面,实行35%的税率制度是不合理的。此外,应出台一些政策支持VC/PE拓宽投资范围。
李晓东:这两年地产基金发展非常快,差不多上千家,成规模的地产开发商也开始自己做地产基金。现在我们的基金90%以上的LP还是个人为主,机构投资人占比很少。
熊焰:美国用一美元创造一个GDP,我们要用三美元创造一个GDP。两年前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北京市政府希望搭建一个平台,为中国不能流动的金融资产提供流动性试验田。今年1—8月完成了4200宗交易,这个平台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流动性,更好地配置资源、评估风险。
创新驱动
蔡咏:未来证券公司无外乎有三个出路:传统业务要更精致;增加一些投资和资本运用方面的业务;对前两种业务的综合,各条业务齐头并进。发展要更加多元化、差异性,将来要持续创新,根据客户投资习惯,适应市场需求。
尚健:基金公司当前的盈利模式是,投资业绩做得好,投资者就多买你的产品,基金的规模就会增长,就能获得更高管理费用,基金公司规模增长其实是一个营销工程。这个模式有问题,它跟投资人的利益冲突。
丛林:金融租赁这个行业可以融合实体经济和金融,对社会资源起到调整作用。中国的租赁行业发展还是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工银租赁才做了5年时间,现在已经囊括了飞机、船舶、大型设备,总计超过1200亿资产规模。
陈绪忠:从融资租赁行业来讲,必须在业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上下工夫,创新重点要回归到融资租赁业务和产业的结合。
风险可控
翁先定:房地产信托风险不可能没有,但更多还是流动性风险。信托投资人发生资产损失,还很少看到。大到全行业系统的风险,目前还不存在。
李全:经济下行时可能出现股债双杀的情况,但这不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失衡,债券会逐渐回归到它的价值。最关键问题,还是一个权益类市场的问题。
李一:我非常看好亚洲市场,中国财富管理的市场增长迅猛,市场容量也非常庞大。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日渐激烈,市场逐渐饱和,一部分投行或资产管理公司会将目光投向亚洲这片蓝海。这期间,经营资产财富的机构也会迅速增长,这个市场前景广阔。
平安保险投资管理中心50人的团队由深圳北上,在上海静安广场落户;中国人寿的投资管理中心9月份挂牌成立,办公地点从公司总部迁至北京金融街;因为看好上海将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华泰财险的投资部即将从北京南下上海,从形式上开始独立运作;人保设立的投资管理部,从一开始就在财务上单独核算,人员上单独招聘,体制上已经是“一司两制”;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公司对投资部门的改组也已列入议事日程,有消息称,保监会有意支持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成立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经营保险公司的金融资产。
《金周刊》记者分析:国内几家主要的财产险、人寿险保险公司对投资部门的外挂、改制或搬迁,不是普通的机构调整,而是反映了保险业对提高保险资金运用专业化程度的空前重视,预示着我国保险业面临一次结构变革,保险公司延伸出来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许很快就会浮出水面。一位业内人士说:“(新的投资机构)将参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投资机构的管理运作模式进行构建。”
管理着7133亿欧元资产的德国安联集团下一步是在中国拿到资产管理业务的许可证
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可能超过很多市场人士预料。保险(集团)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尚未“出世”,但在国际保险业,却几乎已是“标准模式”了。
记者在多次采访德国安联、英国商联、美国信诺、美国信安、林肯金融集团、瑞士丰泰、加拿大宏利、瑞典斯堪的亚保险集团等国际保险大鳄的过程中了解到,国外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部门往往比银行和基金公司更具有融资能力,巨大的融资能力造就了管理财富、消化资金、专业投资理财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资产管理公司对巨额资产的管理经验随着保险公司的百年历史日臻成熟,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又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不断“放大”融资水平。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包括三大块业务:寿险、非寿险和资产管理。令安联引以骄傲的是,安联还是世界10大机构投资者之一,最近的数字中,安联集团管理的资产7133亿欧元。目前,安联已获准在中国开展寿险业务和非寿险业务,据说,安联的下一步是在中国拿到资产管理业务的许可证。
另一家主要的国际性的机构投资者茂利资产管理公司属于英国商联保险CGUplc的控股公司。商联是一家国际性保险集团,它的业务包括四大块:寿险、非寿险、国际业务和资产管理。作为机构投资者,它还是欧洲最大的基金管理人之一。至1998年12月31日,商联保险管理下的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近20倍的资产。
瑞士苏黎士保险集团的业务也分为四大块:寿险、非寿险、再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其资产管理公司属于独立性质的公司,除负责母公司的资产管理和投资外,还代客理财及负责第三方基金管理。
这些国际保险集团内部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具有完全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有着各自不同的投资理念和鲜明的业务特色,拥有投资领域内最出色的专业队伍。
中国人保投资管理部的组织架构已能看出基金公司的“身形”
保险投资部门上演“独立运动”
国内保险业的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催生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
今年年初,新华人寿董事长在他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推行投资银行运作模式……将金融投资部比照投资银行管理模式,模拟独立法人实体运作,财务上单独核算……”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张鸿翼接受采访时亦认为:“保险与证券两个行业确实是有隔膜。这两个行当在运作机制、决策机制、工作效率、人事制度、薪金制度很难对接。从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也应该在保险公司内部对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实行分业管理。”
来自保险人士的共识是:由于投资部门的工作性质、专业方向、管理手段都与保险业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大相径庭,因此,按照现资银行或基金管理公司的组织模式成立相对独立的投资公司或单设投资机构,有利于从组织上避免不同性质的业务工作间互相掣肘、提升保险投资业务的专业化程度,使保险投资能真正按照专业化投资业务的要求去做。
记者了解到,几家欲成立独立资产管理机构的方案都是比照基金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如下辖投资研究部门、基金管理部门和业务操作部门。
于2000年底筹建,今年年初建立的中国人保投资管理部的组织架构已能看出基金公司的“身形”,人保投资管理部分为四个部门,即研究部、运营部、核算部、投资管理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家保险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为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而着急,但果真渠道打开,如保险资金入市,面对成千只股票,成千家上市公司,保险公司假如不在组织和人才方面做好准备,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将难以控制。从这方面考虑,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宽相配套的政策应该是让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形成专业化、独立运作的机构。
“保险公司狭窄的投资渠道也是保险公司长期以来没有大力发展投资专业队伍的重要原因。”新华的沈志卫说。那么,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与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相比,存在哪些专业方面的不足呢?“主要体现在投资专业队伍的单薄,特别是市场研究力量普遍存在比较大的欠缺,但现有的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薪酬水平又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成立独立运作的投资管理公司,可以从根上理顺管理体制,以专业化公司的结构组成专业化的投资团队。”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投资部门的“独立运动”也正反映和顺应了保险公司投资渠道的逐渐放宽。
对于何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各公司似乎并不着急。张鸿翼认为,“这件事,政策一放开,就会水到渠成的。”
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一个新生行业――第三方财富管理应运而生。但由于政府监管相对滞后,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一些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违法事件甚至影响到了地方的金融稳定。
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
占比不到5%
第三方财富管理,又称第三方理财,是指独立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之外,代表客户利益,站在客户立场,根据客户需求,独立、客观、公正地为客户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和理财产品筛选的专业财富管理。
自2010年11月诺亚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后,其所带来的财富示范效应,加上行业准入门槛极低,使得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成为时下新宠。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数量已超过8000家,仅2011年就成立了上千家。
目前国内对第三方财富管理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截至2012 年底,中国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73万亿元,其中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所拥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21万亿元之巨。2011 年底,亚太地区高净值人群(指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达到337万人,其中,中国大陆约有270万人。中国居民的财富总值和理财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占据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份额的60%以上;在台湾、香港等地也占30%左右。在中国大陆,第三方财富管理占整个财富管理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占比不到5%。
虽然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方兴未艾,但其生存环境在近年却已然发生变化。
早期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产品端从信托公司批发产品,销售端雇佣理财师销售产品,自己从中抽取点差。
2014年5月,银监会发文,明令禁止信托公司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计划。此外,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演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善,曾经中介机构可以在项目方和资金方之间撮合巨大利差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的生存环境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代销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在新的生存环境下,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逐渐在业务模式上转型升级。银监会禁令出台后,业内部分相对规范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停止销售信托产品,转而代销基金子公司和券商发行的资管产品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一些国内较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诺亚财富、利得财富、好买基金等,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成立具有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进军资产管理行业,正从最初的代销产品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监管缺失导致行业混乱
目前,中国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或者法律法规对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进行监管,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准入门槛与业务规范要求。
随着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很多缺乏专业能力与道德标准的机构加入,它们以分销的方式进行扫街式销售,为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有的迫于业绩指标的压力,职员擅自给予客户超范围承诺或不能兑现的“诺言”,造成行业信誉缺失、行业管理混乱、机构良莠不齐。
此外,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还有可能利用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还有的因信用或投资能力不佳而让投资者受到损失,行业整体信誉及公信力相对较差。第三方财富管理违法案件时有爆发,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地方的金融稳定。
总之,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不时出现非法集资、销售不规范、抽逃注册资本等违法行为等负面信息。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法律约束的缺失。
除去缺乏明确的行业监管要求外,当第三方财富管理从代销模式转为主动资管后,随着业务难度及复杂程度加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执业素养并未跟上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多数理财规划师习惯于营销思维,缺乏帮助客户量身定制理财方案的能力,更多还是停留在产品推销层面,导致多数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不清晰等管理问题,无法真正给客户提供全球着眼、长期规划以及专业精准的投资理财服务,在激烈竞争和片面追求盈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利益冲突、销售误导、资金流断裂等运营风险。
而在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也还没有及时跟上,公民风险防范意识亟待加强,刚性兑付仍未被打破。一旦理财产品出现兑付危机,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必然要承担更多责任与风险。
地方金融办应监管地方第三方
财富管理机构
当前,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的弊病之一是行业准入门槛太低,部分从业人员在利益驱动下以赚快钱的心态入场,导致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制定和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措施已是行业发展所急需。
地方政府应积极向上呼吁制定法律法规,界定和明确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的性质、模式、业务范围、风控要求、监管部门等,促进该行业在规范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除人民银行可能监管P2P、证监会监管众筹外,建议由地方金融办牵头负责面广量大的地方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行从业人员资质审核,建立机构风险控制制度、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等。
同时,应推动设立区域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协会,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鼓励自律监管和规范发展。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行业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定期第三方财富管理的评级排名,政府严明奖惩,奖励与扶持运作规范、诚信经营等评级高的机构,惩处与淘汰评级较低的机构,促进行业扶优去劣、健康有序发展。
面对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地方政府可考虑推动辖内院校、培训机构与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协会联合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并通过向监管部门备案、持证上岗等,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执业素养和守法意识。
而在大资管时代,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需将利润增长回归理性合理预期,并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拓展到行业的上游,强化业务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参股或控股方式获取投行类业务牌照,真正做到根据客户的需求对金融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财方案。在P2P、众筹等子行业监管部门逐渐清晰的基础上,支持第三方财富管理与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利用更便捷、透明、规范的渠道帮助客户科学高效配置资产。
这两个问题看上去很大,似乎很难回答,但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今天大家聊起大数据,都会将焦点集中在部署了多少传感器,数据收集效率提高了多少,建立了怎样的分析模型,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到了哪些重要结论上。但是大数据的生态仅有收集和分析就足够了吗?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被漏掉了?
的确,想要真正将大数据技术利用到位,就需要还原大数据生态中重要程度不输给任何一环的――大数据治理。通过对这一环的还原,我们或许还能从大数据技术中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你甚至会更加了解你的企业。
每个企业都是大数据公司
互联网是大数据公司,这是业界公认的事实。但在传统行业中,企业的日常业务也会产生丰富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都能够为企业带来延伸价值,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都是大数据公司。在这一轮的数字化转型之中,比较明显的除了互联网行业还有电信行业和金融行业。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经过多年积累,数据量相当可观,也极具价值。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IT建设,电信行业数据模型在各个省却是不统一的,也没有行业内通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如此,高质量的数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要依靠数据获得创新效益,恐怕必须尽快启动大数据治理方案。
而金融行业的情况显然要好很多。今年3月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推出了金融资产管理行业首个数据标准。数据治理梳理出的数据标准可以作为企业开展新业务的蓝本。企业在开展新业务时,直接参考和利用已有业务中的业务定义、系统规范等数据标准,在已有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业务标准,通过新老标准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提升企业数据管控效率,缩短业务流程。一方面,在外部监管层面,中国银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印发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办法》,此办法明确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建设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逐步推进数据标准建设;另一方面,在内部需求层面,企业级的数据标准是企业业务发展和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和统一,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通畅流转,决策才有据可循。
此外,银行业也是较早启动大数据治理规划的。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华夏银行意识到,跟随时展,将企业管理高度信息化,将是国内银行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的必由之路,善于高效运用海量数据的金融机构,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数据应用也将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要具备高质量的数据,要优选高质量的数据,无疑要采用“大数据治理”这一基石和关键平台。
对此,普元信息软件产品部副总、大数据产品线总经理王轩解释,大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如果想把大数据做好,必须要依赖高质量的数据。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商业银行积累的数据量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数据来源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逐渐扩展到以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治理能够降低海量数据带来的各种噪声,解决日益突出的数据质量问题。金融行业光靠自己的数据,不可能分析出来真正的客户需要什么,必须要通过第三方数据的结合,这时候有两个要求:一是自己的数据是高质量的;二是了解第三方数据的质量是怎么样的。因此,真正的大数据治理,是一个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事情。而在一直备受关注的制造业,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制造怎么向互联网转型。以前机器卖出去以后业务就完成了,现在机器卖出去以后要给客户提供长期的服务,其实是增加黏性,从一单一单的卖给客户,到未来能够持续给这个客户提供服务,创造新的利润空间,也就是实现互联网金融,如何用大数据的手段分析客户的需求,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这就必定会涉及到数据交换等应用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也需要数据治理。
政府行业对大数据质量的要求已经迫在眉睫。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或正在规划自己的大数据交易所,数据成为商品被交易,商品需要质量保证,数据不治理何来高质量的保证?
因此,当下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大数据企业,这些数据都应该得到标准的,有效而统一的治理。
大数据治理应无处不在
人、物、商业数字化连接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需要大数据为他们提供非常精准的分析结果。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大数据分析提供的是精准的结果呢?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数据质量要非常高,整个数据的体系是要有管理的,同时这个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说,整个数字化转型需要以高质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如果哪个企业拥有高质量的数据,就能够加速它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反观现在的大数据生态环境,却经常出现缺失。很多项目分析结果出来以后,发现结果都是错的。但其原因不一定就是出在分析模型上,很有可能是因为数据本身禁不起推敲,这时候就需要用大数据治理支撑整个上层用户。
大数据生态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采集。第二,数据。第三,应用。这三个阶段,都是需要有大数据治理的,而且需要大数据治理为他们提供支撑。目前不少最终用户对于大数据治理已经有了自己的要求,反倒是很多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厂商对此认识参差不齐。
对此,王轩表示,以金融行业为例,金融行业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建立企业级的数据管控体系。原来做数据治理有个问题,大家只是做数据的集成,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平台,实际上就是为每一个组织检查数据,但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IT不是业务的主管部门,IT说数据质量有问题,业务部门却不以为然。每个业务部门都认为他的数据都是对的,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并不一致,这本身就是质量问题。怎么解决?这需要一系列非常强的组织架构。例如国开行建了一个以行长为主的数据治理机构,各个业务部门都是这个数据治理机构的参与者。IT部门变成了数据治理的执行者,业务部门变成了主导者。提高了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具有考核指标的管理体系,在这一管理体系之中,所有业务部门都需要来做质量的考核。满分是100分,数据质量考核占3分,看似不多,但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差距通常也就只有3分,因此数据质量的水平直接影响部门的考核成绩,数据质量就变成每一个业务部门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引领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步于2004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发售了133款产品,募集资金规模不足500亿元人民币;2011年,共有94家商业银行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16万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发售23858款产品,远超2011年发行总量总和,保守估计2012年全年的发售量将不低于30000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20万亿元。作为国内新兴的财富管理工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募资规模已远远超过国内同业如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募资规模的总和。
无论是投资方向还是产品种类,亦或是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无不彰显“行业老大”的霸气,其吞并覆盖之势无异于“司马昭之心”,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渠道优势;第二,商业银行的“国字”背景对其发售产品进行了无形的“信用增级”;第三,商业银行前期多数产品的“低风险、稳健收益”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普罗大众的“低风险承受能力”相吻合;第四,国内金融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且商业银行拥有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
简言之,当前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证券投资基金款均规模下降,发力产品创新,尤其是超短期理财基金的创新;其二,信托产品市场以信托之名行信贷之名,俨然是政策性的“官办”融资窗口,同时政策和监管对信托业的限制、支持和服务不足;其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由经纪业务全面转向资产管理业务;其四,银行理财产品正处于调整前的黑暗期。
就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其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发行主体中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同业理财模式拓展;二是投资方向资产虚拟,年度热点轮换;三是结构类产品支付条款日益精细化,普通类产品支付条款结构化;四是流动性条款方面,委托期限缩短化,赎回费率多样化;五是零/负收益产品的主要成因是支付条款与基础资产走势的错配、兄弟款和高风险敞口等;六是招行的“朝招金”固定收益开放式产品和“黄金挂钩”开放结构化票据产品将引领未来的产品创新方向;七是组织模式以“大零售”为主,“准事业部”为辅;八是理财经理以综合经理为主,精细化分工的专项经理为辅;九是商业银行理财客户投资门槛设置迥异,客户细分略显不足。
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沿着“莫比乌斯”曲线蜗行
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募资规模自发售之初屡创新高,但依然未能逃离“重量轻质”的“莫比乌斯”曲线,产品法律定位不清、商业银行资金池产品和分行设计产品的违规现象以及结构化产品/结构化票据/结构化存款的“混淆视听”等等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具体而言:
理财指数方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指数,详细内容参见中心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编制报告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分析月报)。2009年初至2010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景气指数呈震荡上行态势,但2012年以来该指数处于相当的平稳上行态势,指数上下波动不超过5个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指数与景气指数走势基本相同,但其震荡幅度明显小于景气指数的震荡幅度,前三季度指数波动复苏不超过1.28个点。景气和收益指数的小幅波动表明在现有发展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经进入稳定运行期,但该市场的政策变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
募集资金规模方面(募资资金规模测算方式参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编制报告)。募集资金规模的存款替代作用明显(参见图1),主要表现有:第一,理财规模与新增存款之比为负的原因在于当月新增存款为负值,即“储蓄搬家”,6次均发生在2011年后;第二,2009年1月至今理财规模与新增存款之比的绝对平均值为1.21倍,2011年至今的对应值为2.11倍,替代作用加剧。鉴于存贷款之间的对偶性,募资资金规模同样具有贷款替代效用(参见图2),如理财/融资总量和理财/贷款规模均在1倍之上,基本在2倍左右,最高达4倍之多。
收益率水平方面。第一,鉴于2012年以来存贷款利率的下调和浮动以及通货膨胀水平的回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收益率水平呈现明显回落态势,最近两个月略有回升。第二,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不同价格水平之间的传导路径为CPI、理财产品、存款基准。第三,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理财产品收益率与3M-SHIBOR之比基本在1倍上下波动,最低为0.91倍,最高为1.04倍,均值为0.98倍,这表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如果我们默认3M-SHIBOR为国内市场化利率的基准的话!
其他方面,参与发售理财产品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城镇或村镇银行数量明显增加;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售数量依然高高在上,占比91.31%,美元产品位居其次,人民币产品占比2011年增加至少5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2012年前三季度共发售看跌型产品161款,远高于2011年全年发售的91款,背后成因不言自明;2012年前三季度中商品类和信用类产品数量已明显超过2011年全年发售数量,前者主要原因在于美元数量宽松政策下的黄金价格潜在上涨预期影响,后者主要原因依然在于信贷类理财产品的“腾挪转让”表内信贷资产功能。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展望
展望2013年,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信托产品市场受到的“监管关注度”将会加大,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受到的“创新支持力度”将会加大,“一增一减”将明显改变未来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总体格局。目前,鉴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导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我们仅就银行理财产品市场2013年的基本情况进行以下预测并给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预测的假设条件:第一,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平稳运行;第二,国内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对银行理财的监管政策基本保持不变;第三,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不变;第四,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速度略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长速度。
预测期望结果为:首先,2013年全年理财产品发售数量将达3.8万款左右;其次,2013年全年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将达28万亿元左右;最后,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基本围绕3M-SHIBOR上下波动,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加 。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财富管理平台 互联网创新 本土化
引言
财富管理的概念早在1933年就已经出现,之后,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将它广泛用于私人部门,现如今,这个概念已逐渐渗入到西方国家的家庭中。私人财富管理公司为高净值资产的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财务规划和投资建议,涉及到股票、基金、不动产、衍生品、信托投资、退休金管理等。
目前,国内不少银行已经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主要是面向高资产、高收入人群,以招商银行为例,私人银行只为净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客户提供服务,境外私人银行以汇丰银行为例,门槛都在100万美元左右。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私密性质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客户投资的投资规划(有货币类资产投资、固定收益资产、权益类,其他等),设立私人基金、合理避税、教育信托等。
据福布斯和宜信公司公布的《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国私人财富快速增长,2012 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83.1 万亿元。其中,可投资资产在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的大众富裕阶层迅速扩大,2012 年末达到了1,026 万人。大众富裕阶层的财富保值需求强劲。
然而国内外大多数私人银行的准入门槛和费用太高,大多数的大众富裕阶层并没有选择享受财富管理的服务。而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带来了普惠金融的福音。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也不再是高资产人群的专享了。
美国的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如“Persoanl Capital”、“Wealthfront”、“Betterment”风生水起。所谓“在线”是因为它的服务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和私人银行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一对一的服务人员,所有的服务都是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的,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整体建议的消费科技。客户可以通过联网,24小时不间断的获得投资建议和服务,管理自己的资产。
美国市场上的这种普惠金融模式和中国不断扩大的大众富裕阶层的需求不谋而合,中国市场未来数年必将诞生一系列新型财富管理公司。之所以说它新,是指新客户、新投资方式和新用户体验。而这一切与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密不可分。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美国最前沿的在线财富管理平台的运营模式,这种新型财富管理平台的互联网创新点,以及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美国互联网财富管理模式概述
美国主要的个人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有:“Personal Capital”、 “Sigfig”、“Wealthfront”、“Betterment”、“Future Advisor”。这些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建立的初衷是考虑到每个客户都值得拥有一个精致的、量身定做的投资计划,这些计划成本低、多元化、分散风险、能有效避税。这些公司让最好的金融机构和私人财富管理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建议,却不需要太高的资本准入限度或费用成本。
使用在线财富管理的客户,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受过一定教育,熟悉互联网,非金融专家,资产净值不高,顾忌大银行的理财费用或门槛。
目前,国外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可以分为两类:账户管理类平台和资金管理类平台。
一类以“Personal Capital” 和“Sigfig”为代表,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投资账户管理建议,称为账户管理类平台。平台将客户的各类金融账户(储蓄类账户、信用卡、股票、基金、信托、保险及退休金账户)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可视化的面板上呈现出来,客户登录一个平台就可以看到自己所有的投资账户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的跟踪客户的金融资产表现,推荐优质金融资产;分析经纪商的费用是否过高,推荐最合适的经纪商。
第二类称为资金管理类平台,以“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为代表。客户委托平台管理一定数额的资金,平台利用其专业性将资金进行有效、优质的配置。“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主要是通过购买ETF基金的形式,将客户的资金分散投资到7-8种不同类别的资产上,资产类别包括国内股票、全球股票、国内债券、全球债券、不动产、自然资源。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资产类别的配置也会有所不同。客户可以在平台上一目了然的获得配比信息,也有权更换ETF基金类别和比例。
这类平台的投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针对当前的投资环境,确定一个理想的资产类别集合。2.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利用现资组合理论来分配这些资产类别。3.选择低成本的投资工具来代表资产类别。4.客户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为客户量身打造一个定制的投资组合。5.平衡和持续管理。6.全方位考虑,包括涵盖递延税项资产组合在内的差异化资产配置。
截至2013年6月,“Personal Capital”已有 20 多万用户,跟踪的资金量超过 200 亿美元。“Wealthfront”管理着超过2.5亿美元的资产,仅在2013年就增长了150%。它的客户平均信托资产超过8万美元,账户规模从5000美元到500万美元不等。
二、新型财富管理平台的互联网创新
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与财富管理的理念碰撞后,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财富管理不再有任何门槛限制,它对所有的客户一视同仁,他们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整体消费建议,24小时不间断的为客户提供建议,计算精准、科学。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具有传统财富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
(一)准确的客户定位和精确的客户属性分析:账户管理类平台需要客户绑定股票、债券、信托、基金、养老金、贷款、保险账户,公司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客户的账户信息,当然是基于保密性前提,平台对客户的定位更加准确,信息处理更加全面、迅速。
资产管理类平台首先要客户在线填写个人信息,完成风险评估,利用软件得出客户风险水平。基于客户特定的风险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资产配置,结果会更加精确。
(二)整合资源,以可视化面板呈现:账户管理类平台凭借其专业性,将用户的现金支票、借记卡、股票、基金、退休金、贷款账户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用可视化面板呈现给客户。客户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登陆不同的网站,只需要一个平台,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投资账户信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资金管理类平台选择了7-8种完全不同类别的资产进行投资,具有多样性、整合性特征,同时又分散了风险。投资结果、资金分配额度都用可视化面板呈现出来,客户可以轻松了解自己的资产配置。
(三)智能分析和评估:账户管理类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客户已有的金融资产类别和表现,自动的提供类比结果。当客户的经纪商收费过高时,也会自动的被系统侦测出来,客户可以选择更换经纪人。
对于资金管理类平台,当客户完成了风险评估投入资金以后,客户无需从海量的基金产品中去挑选优质的基金,投资分析决策就完全交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以及避税的考虑,可以帮助客户获得比市场回报率显著较高的收益。
(四)透明性与主动决策:账户管理类平台只为客户提供建议,所有的决策都由客户做出,没有经理人代为操作,可以保证客户的主动决策权。
资金管理类平台让客户了解资金每一分一厘的去处,客户可以调节ETF基金的比例。目前在国内购买理财产品,客户只能大致的了解它是股票型基金还是债券型基金,但却无法知道投资了哪些产品及投资比例。这一类平台就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给客户展示了一个高透明、可调节的在线投资理财方式。
(五)交易成本低,支付快: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财富管理模式,帮助客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本,资金支付也更加的迅速,整个金融市场都互联网化;最后互联网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跟踪能力,能够追踪客户的交易规律,比如赎回规律等。
(六)流动性:使用资金管理类财富管理平台如“Wealthfront”进行投资,完全不需要担心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客户可以随时从账户中取出资金,每笔至少取出2500美元,也可以取出全部资金,这样就等于关闭账户。取出资金和关闭账户都没有费用。
(七)实时更新,保持同步。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和邮件通知迅速的了解账户信息和投资讯息,方便而快捷。
互联网化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最让客户最担心的就是账户和资金的安全性,以及投资风险。因此,相较于传统模式的财富管理,它必须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措施。“Wealthfront”这一类资金管理类财平台的客户资金与公司资金完全分离,客户的资产受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保护,上限为50万美元的证券和25万美元的现金;公司被并购或者上市,客户的经纪商账户不变,可以随时取出自己的资金;公司一旦破产,客户的账户将由合作的经纪商代管,也可以变现。
三、新型财富管理在中国的机会和挑战
就国内实际情况而言,中产阶级及富裕阶层逐渐增多,对财富管理有着巨大需求。但是国内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少,加上资产证券化水平低、产品选择少、受到最低投资额限制等,该群体基本找不到合适的财富管理机构。目前,国内外传统金融机构目光均集中于高净资产人群,庞大的中产和富裕人群却缺乏财富管理服务。
中国市场这种普惠金融模式还处于真空状态,正为这种新型财富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如果有一种软件对每一个客户来说费用很低甚至免费,它的出现将打乱金融业的秩序。
但是目前中国要搭建这样的平台,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挑战一 :产品不足
以资金管理类平台为例,如果要投资ETF基金,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交易的仅有56只ETF基金,最新的一只ETF基金——纳斯达克100指数ETF基金于2013年5月1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国内ETF基金的数量和种类还无法与美国市场相比拟,无法充分实现投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
挑战二 :客户信心不足
网络安全性问题一直被质疑,即使金融公司采用加密技术,黑客也有机会盗窃客户资产。大多数人仍坚信把钱存在银行才是最安全的。此外客户也不放心把自己的账户或者是资金交给一家信誉不高的公司管理。
挑战三 :法律保障缺乏、监管措施不完善
目前,国内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财富管理方面的法律保障还是很不完善,关于谁来负责监管这些平台,用户资金一旦被盗由谁来承担责任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法律出台,这也给平台的发展增添了阻力。
四、结论
随着国内中产阶级及富裕阶层人数逐渐增多,投资理财观念增强,对财富管理有着巨大需求。大多数银行的私人财富服务都是提供给高资产净额的富裕人群,普通民众根本无法享受到类似的服务。美国的一系列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如“PersoanlCapital”、“Wealthfront”、“Betterment”,都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整体建议的消费科技。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24小时不间断的获得投资建议和服务来管理自己的资产。
美国市场上的这种普惠金融模式和中国不断扩大的大众富裕阶层的需求不谋而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证券化产品的增加,居民财富和投资信心的增加,国内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一类平民化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的市场前景将无限广阔。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福布斯
[2]杨涛.互联网金融挑战大财富管理.上海证券报.201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