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03
导语:在成本会计定额比例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近期来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会计科目的考试,CPA考试中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都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内容;长远来看,不管今后学生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学习本门课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重视并且学好这门课程,第一次上课就必须给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课前要及时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等等,并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日后严格执行。
二、成本会计的特点
(一)逻辑性强。成本会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逻辑性特别强,即前后各个章节都是一环扣着一环,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围绕其基本职能———成本核算展开的,具体而言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程序指的是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最终计算出产品完工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过程,主要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跨期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各项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即“横向分配”,最后一部分是生产费用在同一种产品的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即“纵向分配”。“横向分配”是“纵向分配”的基础,必须先进行学习,而“横向分配”内部四个部分的次序也不能改变,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再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才能选择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两种辅助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在这些方法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品种法学习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对其他方法的理解。
(二)相近概念多。在成本会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相近的概念,有些只是一字之差,有些只是顺序颠倒,但它们的涵义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消耗定额和定额消耗量、工时定额和定额工时、费用定额和定额费用、定额消耗量与定额费用等等,究竟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这些概念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具体的计算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方法多种多样。如上文所述,在成本会计中,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种。除此之外,在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中,也涉及到很多的分配方法,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有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费用比例法、产量(体积、重量)比例法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五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制造费用的分配包括四种方法,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七种方法,包括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数计算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以及定额比例法。这些方法思路都比较简单,计算也只是涉及简单的加减乘除,单学起来没有多大难度,可是对于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别容易混淆,甚至搞不清楚某种方法是在什么时候学的。
(四)计算量大。成本会计不像之前所学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主要以账务处理为主,以计算为辅;恰恰相反,它是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程序中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前面已经述及,这其中的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计算量;而后续各种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在选择产品成本对象之后,都要用到程序中相关的分配方法依次展开计算,每一次计算可能都得保留小数,并且前面如若出现一点闪失,就决定后面再也算不对了。此外辅助方法定额法在使用过程中也牵涉到很多的计算。
三、成本会计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成本会计逻辑性很强,计算量很大,且数字之间有着严密的勾稽关系。首先,使用多媒体很容易将本门课程的逻辑框架以及每一章每一节的基本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在后续讲到具体内容时还可以回放,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其次,成本会计经过大量的计算之后,其结果主要体现在各个分配表和明细账之间,而这些账表之间的数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采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清晰易懂,也节约了重复板书的时间;最后,成本会计的计算很多,过程也较为复杂,如果只是通过幻灯片播放,学生就会印象不深刻,容易导致眼高手低,所以具体的计算建议采用板书,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算一算,提高其积极性。所以,建议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二)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由于成本会计中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的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这些相关内容时最好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及其区别,便于学生掌握理解。例如,成本会计中虽然有很多的分配方法,但这些分配方法的分配思路及其命名都是一样的。思路如下: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再选择分配标准;计算分配率,“××分配率=待分配数额/各分配对象分配标准之和”,并进行分配,“某分配对象应分配数额=该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对应分配率”,这样分析后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一些方法的计算;再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名字,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产量比例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约当产量比例法等,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成本会计中所有的分配方法都是以“分配标准+比例法”命名的,这样学生再看到这些名字时心里就很清楚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几组概念,应该放到一起给出清晰的涵义,然后比较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还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四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等内容都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三)采用案例教学。成本会计如果仅仅采用纯理论的教学,就会使那些复杂的计算显得单调而枯燥,所以最好能在重要的章节结束之后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讲述一个案例,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其自主性。但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贴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另外对于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精心组织,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讨论时做好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最后要做好总结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地提高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成本核算;思路;成本会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成本会计实务工作的一般思路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不管什么时候,成本会计都很重要。很多信息都是建立在成本基础上的,一个企业从内到外,每一步都离不开有关成本的核算、管理及控制。因为它不仅能够提品、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为管理者提供供他们计划、控制和决策的信息。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成本会计不再局限于确定存货成本,企业需要更加精确、更加相关的成本信息,以整合产品的开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成本会计正扮演新的角色。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并且在进步,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成本会计的后续管理和控制等等,都离不开最原始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后面所谓的管理与控制更是无从谈起。要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核算思路是关键,如何培养成本核算思路,成为成本会计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能够找出一个大众的成本会计核算思路,这会让我们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到任何一个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都能得心应手,特别是对我们的成本会计新手非常有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的探索一下。
第一步,来到一个企业,首先要对这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做个非常详细的了解。一个对本企业不熟悉的成本会计工作者是胜任不了成本会计工作的,不管这个人多聪明都不行。对企业做个非常详尽的了解是必需的。至于具体去了解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去车间看看,看看它的产品制作流程;去仓库看看,看看它的存储状况,收发货业务流程,单据流程以及各种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型号、计价方式,等等;去销售部、调度部看看它的产品销售接单及发货流程;详细了解财务部的核算流程,整个企业的单证流转等。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后续的工作才好开展。
第二步,要重点了解管理者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报表(具本体现在报表格式及内容上),这也就是我们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管理者需要我们重点反映什么,哪些需要详细列示,他们所指的生产成本具体有哪些内涵,因为这方面每个企业的要求都不一样。接着,我们就要按要求去搜集和整理资料,同样按重要性原则,重点的,详解分格列示;不重要的,简单求和合并列示。
第三步,着手生产成本的核算。首先是材料成本的核算,按管理者的要求,同样是重要性原则,分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两大块来归集,归集对象的确定根据选定的成本核算方法来定,品种法就按品种归集,分批法就按批次归集,分步法就按步骤归集,分类法就按类别归集。材料费用大项归集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内部的分配。品种法是各品种间的分配(看是否有共同使用的材料或小料分摊等),分步法就是各步骤间的分配,等等。后续详细的分配我们可以采用系数分配法(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重量分配法、定额成本法等。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的核算与分配,我们取财务部的工资核算表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一般都是按工时进行分配,也有特殊的,如果制造费用里面有些项目更适合按其他的标准进行分配,比如说水费之类的,如果更适合按产品的产量分,我们也可以按产量分,总之哪种更适合,管理都又需要重点列示这一块,那我们就把这些项目具体和重点分开反映。同样体现重要性原则。有辅助生产车间的,在进行制造费用分配前,我们还要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与分配,同样是收集辅助生产部门的各项费用及相关部门的收益明细。接下来可以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等各种方法进行各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再接下来,我们要把各生产成本类科目的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可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计算法等。将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具体成本核算资料整理出来,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然后就是完工产品的入库。生产成本到此,基本核算完毕。
第四步,期间费用(期间成本)的核算。首先是发出产品成本的核算问题,涉及发出产品的计价问题,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等。哪个更切合实际,更符合管理者的要求,我们一般就按哪种方法进行发出产品成本的计价,查看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的账户,看是否有遗漏,要确保费用账目完整可靠。
至此,所有成本基础核算也就核算完毕了。接下来,就是成本管理了,根据以前的成本核算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后期的各项成本进行预测,预测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或结果,然后进行决策,最后就是规划,规划如何去做,如何实现决策要求的目标,给各成本相关部门做出计划,下达任务书。接下来就是实行过程中的控制,再接着就是考评与分析。分析控制结果,是否有较好的完成任务,各成本费用项目是节约了还是超标了,进行标准成本核算(三差异,二差异法等),找出导致结果的原因。进展好的,进一步发扬,并定期调整原先的计划;进展不好的,查清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合理的超标,要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成本会计的一个周期的基本循环也就结束了。明天开始,我们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但我们在不断的进步。
总而言之,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思路的问题,首先要打好的理论基础就是:拿到一张凭证,先要分清它是属于产品的成本,还是不是产品的成本,是生产成本还是期间成本,要分清楚它是本期的还是下期的。对于成本核算来说,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本期的,才是我们要的。确定是本期的以后,要分清是A产品的、还是B产品的、还是C产品的。分清是谁的以后,是A的就放到A产品那一块,归到A产品,是B的就放B那一块,归到B产品。然后再分别看A、B、C产品共同的那一块,将各产品的成本费用在各自的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就是我在成本会计工作中总结出的一条成本核算思路,也许对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2010.6.
综合复习与巩固成本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内容:
本次实项内容:
1.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4.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
关键词:成本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本文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jyxm604)和院级项目(项目编号:2014JYJG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2日
一、研究背景
要想学好成本会计这门功课,就必须掌握成本核算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企业生产工艺及企业管理特点,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对于本科相同专业的生源来说,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的学业素质差,他们在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时,往往有较大的畏难情绪。通常分不清楚哪些方法是材料费核算时采用,哪些方法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时采用,哪些方法又是制造费用核算所采用。出现课堂上听讲基本能领会,下课后做实务练习就错的现象。为此,作为高职院校从事成本会计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除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充分了解成本核算体系,强调将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同成本核算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外,更要从学习方法上和途径中寻找简单有趣且快捷的方法。这里,就以辅助生产费用方法之一交叉相互分配法和生产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之一大约相当完工产量比例法来进行研究。
二、重点和难点之一:交互分配法
按照现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要求,交互分配法是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高职学生很少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大部分同学一知半解,有的同学干脆放弃这一方法的学习。下面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交互分配法(七律)
交互“比率”求辅费
增减辅费待外分
待外分配“再比率”
有了“再比”各自乘
举例:某制造类公司有辅助一车间和辅助二车间共两个辅助车间,本月辅助一车间和辅助二车间分别发生费用540,000元和360,000元。其劳务提供情况如表一。该公司设置“生产和一般耗用”成本项目,生产M、N两种产品,M产品定额工时为240,000小时,N产品定额工时为1,300,000小时,辅助生产车间的工作量按工时比例分配。(表1)
根据上面的七言律诗进行这样的计算步骤:
(一)交互“比率”求辅费
交互分配的辅助一车间费用分配率=540000/2700000=0.2 (元/度)
辅助二车间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的电费=700000*0.2=140000(元)
交互分配的辅助二车间费用分配率=360000/120000=3 (元/度)
辅助一车间应分配辅助二车间的费用=20000×3=60000(元)
(二)增减辅费待外分
辅助一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540000+60000-140000=460000(元)
辅助二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360000+140000-60000=440000(元)
(三)待外分配“再比率”
辅助一车间对外分配费用比率=460000/(1200000+650000+120000+30000)=0.23(元/度)
辅助二车间对外分配费用比率=440000/(60000+40000)=4.4(元/度)
(四)有了“再比”各自乘
M产品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电费=1200000×0.23=276000(元)
N产品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电费=650000×0.23=1495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辅助一车间费用=120000×0.23=276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辅助二车间费用=60000×4.4=2640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辅助一车间费用=30000×0.23=69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辅助二车间费用=40000×4.4=176000 (元)
据此可以得出如表2情况的分配结果。(表2)
三、重点和难点之二:约当量比例法
约当量比例法是应用广泛且计算步骤多且计算复杂的方法。然而高职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上不知道如何计算完工程度。在此,也可以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约当行(七律)
约当比例三约当
材料约当看投料
人工约当在工时
制费约当同工效
有了三约得三率
费用分配乘三率
一率相乘材料费
二率相乘薪酬费
三率相乘制造费
三费相加算完工
有了完工得在产
完工、在产并列出
举例:某制造类生产企业生产Y产品,分别经过一、二、三道工序加工制成,原材料于每个工序开始投入,各工序在产品在本产品的完工程序平均值50%计算。月末在产品数量400件,本月完工产品数量为1,000件。月末制造费用累计36,450元,直接材料费用累计70,800元,直接工资费用累计30,375元。月末每道工序在产品状态情况和定额资料如表3所示。(表3)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上文的《约当行》(七律)作如下计算:
(一)约当比例三约当。这里的“三约当”是指产品成本要素费用构成中的材料费约当量、人工费约当量和制造费用约当量。
(二)材料约当看投料。是指产品成本中的材料费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投放材料情况。
第一道工序:50×50%/160×100%=15.625%
第二道工序:(50+50×50%)/160×100%=46.875%
第三道工序:(50+50+60×50%)/160×100%=81.25%
第一道工序:100×15.625%=15.625(件)
第二道工序:200×46.875%=93.75(件)
第三道工序:100×81.25%=81.25(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5.625+93.75+81.25=191件
(三)人工约当在工时。是指产品成本中的人工费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时投入情况。
第一道工序:40×50%/100×100%=20%
第二道工序:(40+30×50%)/100×100%=55%
第三道工序:(40+30+30×50%)/100×100%=85%
第一道工序:100×20%=20(件)
第二道工序:200×55%=110(件)
第三道工序:100×85%=85(件)
在产品月末约当产量=20+110+85=215件
(四)制费约当同工效。是指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时投入情况。
(五)有了三约得三率。是指材料费项目的分配率、人工费项目的分配率和制造费用项目的分配率。
一率,材料项目分配率=70800/(1000+191)=59.7(元/件)
二率,人工费项目分配率=30375/(1000+215)=30(元/件)
三率,制造费项目分配率=36450/(1000+215)=115(元/件)
(六)费用分配乘三率,一率相乘材料费,二率相乘薪酬费,三率相乘制造费
完工产品本月材料费=1000×59.7=59700元
完工产品本月人工费=1000×25=25000元
完工产品本月制造费=1000×30=30000元
(七)三费相加算完工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1000×115=115000元
(八)有了完工得在产
本月在产品成本=59.7×191+25×215+30×215=23227.7元
(九)完工、在产并列出
本月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品并列情况如表4。(表4)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复杂冗长的计算规则,可以通过把其计算过程改编成古诗词的形式,方便了学生记忆,减轻记忆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学习成本会计的趣味性和文学性,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胜菊等.新编成本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实训内容:1. 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 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一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绩效管理推动了公共部门会计角色的转变,构建有效的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价值链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基本目标结构和模型构建,并集中阐述了绩效规划阶段、绩效实施阶段、绩效评价阶段以及绩效沟通环节的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公共部门对外披露的成本报告体系。
关键词: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公共绩效管理;国有资本绩效评价
随着企业成本会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控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公共部门中是否也需要构建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来提高经济决策的有效性进而强化绩效管理?这个问题的产生不仅是效仿营利性企业会计的发展经验,也是源于公共部门管理环境的深刻转变所带来的会计角色定位的变化(陈志斌,2014)。
一、公共部门及其相关的成本概念
公共部门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加以界定。就广义而言,公共部门可以包括国有企业。但公共部门的本意在于“公共性”,所以Gemmell (1993)提出根据政府公共性支出涵盖的对象来界定公共部门的范围。其潜在的含义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或补贴并不能直接列为公共性支出,所以国有企业并不能被视作公共部门的一部分。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本文所研究的公共部门的范围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公立的非营利组织(比如被称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和高校等),但不包括国有企业。公共部门的基本特征是公益性,但同时又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这意味着公共部门需要消耗和支配公共财物资源来履行其职能,即提供公共产品(包括优效物品)和公共服务。斯蒂格利茨(2005)认为,在混合经济模式下,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理论依据在于不完全市场的存在,或者说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就是公共性支出的绩效问题①。由此可见,公共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治理的核心问题(Stark,2002)。在公共部门支出绩效的测量和管理中,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公共部门成本的测量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总服务成本和单位服务成本、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等。服务成本在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计的各项耗费的总和,包括服务活动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服务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能够反映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是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系统的外部性特征
企业成本会计及报告一般被认为是对内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为管理者的决策服务。由于内部性的特点,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只面向本单位,不需要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的成本信息具有可比性,也无须对外披露。由于公共部门与其他组织既有相同点,也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也具有和企业成本会计不同的价值取向。公共部门以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基本的出发点,形成了公共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不同级次之间的多重委托关系,并由此承担了广泛的公共受托责任。公共部门一方面承担了公共管理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担了公共财产和公共财务资源的分配与管理的责任,也由此承担了公共绩效管理的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并不止于责任的履行,还包括对履行结果的反映。根据Patton(2002)基于报告观的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公共部门需要对外反映包括公共绩效管理在内的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公共部门如果要反映其绩效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就有必要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尤其是公共部门的成本信息,以有助于相关各方对公共部门绩效进行解读和评价。由此可见,在公共受托责任的视角下,公共部门的成本信息需要对外披露,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和报告体系由此具有外部性特征。很显然,公共部门的成本会计及报告系统也具有对内的特点,可以为公共部门的内部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特别的成本信息,以促进公共部门的经济决策质量的提高。
三、基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公共绩效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公共绩效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发展,先后经历了效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目前正转向公共价值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包宪国,2012)。公共价值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揭示了公共绩效管理的公共产品本质。作为公共产品,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就会存在生产和提供的过程,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公共价值,进而体现出外部性的特征。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价值创造过程可以利用价值链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绩效预测与规划、绩效实施与控制、绩效分析与评价、绩效改进与优化,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开发、绩效信息内部沟通、绩效信息对外披露及反馈。这些活动的实施会直接创造管理价值和信息价值,最终形成社会价值。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发现,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数据和信息的支持。由于绩效评价和公共部门耗费的财务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这些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成本数据和成本管理的支持。
(二)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目标
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目标是一个指导性的概念,也是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起点。在强化公共绩效管理的背景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目标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基本目标需要和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协调一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发掘组织和员工的潜力,不断提高和改善绩效水平。为此,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成本信息的提供、特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控制程序,积极参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规划和实施过程,同时满足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体的决策需要。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作为公共部门整体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目标也要符合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功能性特征的要求。公共部门会计信息系统的突出特点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服务于公共部门的预算管理和运营活动。基于这一点,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基本目标也要体现在为公共部门的预算管理和运营活动提供基本的成本信息,促进公共部门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并积极参与公共部门的运营管理活动。
(三)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结构
在成本会计及报告总体目标的统驭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活动和成本管理将贯穿于公共部门运营活动的全过程,并服务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环节。如前所述,根据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价值链的分析,将绩效管理两个层次的内容整合起来,核心环节将包括绩效预测与规划、绩效实施与控制、绩效分析与评价以及绩效信息沟通和反馈。虽然在这些重要的绩效管理环节中都需要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支持,但不同管理环节的功能存在差异,所以对成本管理和成本信息的要求也不同。这样,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构建就要考虑绩效管理各个阶段的特点,合理安排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结构。根据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价值链的内容,一般意义上的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结构可以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子系统,也就是基于绩效管理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成本会计及报告子体系。具体包括绩效规划阶段、绩效实施控制阶段、绩效评价阶段以及绩效沟通和反馈环节的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阶段性的成本会计和报告的主体既可以是单个公共部门,也可以是单个公共部门内部的具体业务部门和责任部门,主要提供反映单个公共部门阶段性的、局部的成本信息。单个公共部门整体的成本信息可以由局部信息和阶段性信息汇总合并而成。
(四)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模型构建
Chan (2010)提出构建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一般模型,该模型有五个环节构成:财务报告的目的(purpose)、信息产品(products)、编制主体(preparers)、决定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政策(policy),以及建立财务报告制度的过程(process)。模型的突出特点是既体现了概念的本质,也体现了组织和管理的衔接,对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根据该一般模型设计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整体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和报告体系的目标与结构,可以形成一体化的整合模型。在整合模型中,构建的起点是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的引导下,具体构建绩效规划阶段、绩效实施控制阶段、绩效评价阶段以及绩效沟通和反馈环节的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目标,各阶段成本会计及报告构成了完整的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根据成本会计与财务报告体系模型的基本要素,需要进一步构建各绩效管理阶段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组织基础、制度基础等。由于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会计活动,所以可以将财务报告的信息生产环节拓展为成本会计与报告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成本会计的预测、确认、核算以及成本报告的编制。成本会计及报告的组织基础是会计核算和报告编制的主体。成本会计和报告构建离不开制度基础,即会计和报告的政策,比如概念框架、准则制度等。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从战略选择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的构建过程是符合我国公共部门会计体系发展现状的选择。
四、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内容设计源于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同样包括会计确认、核算和报告等具体内容。但这些具体内容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公共部门绩效规划阶段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
根据公共部门绩效规划阶段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成本会计的目标是为公共部门的绩效规划提供信息支持并发挥成本会计的预测和管理价值。绩效规划阶段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应围绕绩效规划的内容展开,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绩效评价指标确定成本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和核算分析内容;二是根据相关成本信息进行成本预测,为公共部门编制绩效规划提供依据。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既包括量化指标,也包括非量化指标,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结合量化指标来确定。公共部门绩效的量化衡量指标一般包括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四个维度。公共部门支出(投入)的重要特点是项目支出和专项支出所占比重大,所以项目总成本和部门总成本费用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成本核算对象。公共部门的投入在走向产出的过程中,绩效指标关注的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公共部门投入的财务资源在使用过程中表现为提供公共服务或提供物质产品,所以服务成本、行政成本以及生产成本将成为重要的成本核算对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的衡量是建立在产出成本信息的基础之上,所以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也需要结合实际产出和实际效果,将产出成本作为核算对象。公共部门绩效规划阶段的最终成果表现为各种有关绩效的预算。除了定性化的描述之外,广义的公共部门绩效预算直接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支出预算,成本会计将为这些支出预算提供数据支持。公共部门成本预测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前期的历史数据,可以采用相应的因素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预测计划期的成本数据,用以编制支出预算。公共部门的服务支出预算、行政支出预算或产品生产预算建立在对其管理活动数量、服务数量或生产数量规划和单位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公共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是项目目标和项目成本预测的数据。公共部门总成本费用预算将结合服务费用预算、项目预算和基本支出预算编制而成。
(二)公共部门绩效实施阶段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
公共部门绩效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是进行绩效管理和控制,及时跟踪绩效规划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法。在绩效实施阶段,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公共部门成本的管理控制并为绩效控制提供相应的信息,核心内容是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1.明确具体成本项目的界限
Christiaens和Vanslembrouck (2010)提出公共部门成本会计首要的任务是界定成本概念并分清成本结构,以明确各类成本项目的界限。结合公共部门的运营特点,主要的成本概念包括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其中,相关成本是指和特定成本核算对象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联的成本,反之则是不相关成本。区分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对于核算公共部门的服务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公共部门的成本对象交织在一起,因此划清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成本是合理配置财务资源的基础,如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本、公立高校的教学成本等。定员定额是实现公共部门预算管理和开支控制的重要制度,定额成本是不可更改的开支标准,也是会计核算的实际成本,而标准成本是一种目标成本,是实际成本的努力方向。作业成本项目的确定是基于“所有成本都可变”的理念,但与变动成本项目有所不同,作业成本项目强调的是按照公共部门服务作业或生产作业的动因来确定成本项目。
2.明确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
权责发生制改革是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主线,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成本会计对公共部门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公共部门的支出主要依靠预算拨款(行政单位)、无偿捐赠以及业务活动收入。由于公共部门大部分收入的取得具有无偿性,所以公共部门的成本费用与其收入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配比关系。这样,公共部门成本费用与其确认期间的配比关系就成为突出的问题,而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应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公共部门的全部当期支出可以划分为当期费用、待摊或递延的费用以及资本化的支出。以此为基础,公共部门可以按照既定的成本对象来归集相关费用,进行成本核算。资本性支出将分期分配到期间成本中,避免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不同年度的非均匀分配而造成的波动。在提高公共部门期间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的同时,权责发生制也会增加公共部门成本信息的前瞻性。这主要体现在会计年度期末,公共部门可以采用调整分录的方式,确认当期实际支出以外的应计费用项目,以提供完整且具有前瞻性的期间成本信息。
3.采用适当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在确定核算对象和相关成本界限的基础上,公共部门还必须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归集相关成本并形成相应的成本记录。公共部门可借鉴的成本核算方法既包括传统的方法,也包括现代成本会计的新方法。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定额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以及基于成本归集的分步法和分批法等;现代成本会计的新方法主要是指作业成本法。虽然公共部门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活动,但依然存在确定的成本动因,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运营活动的相关成本。且公共部门为了控制支出,一直进行定员控制,采用定额标准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公共部门的成本核算如果采用作业成本法,和定员定额控制方法结合在一起会发挥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效果。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公共部门首先将成本划分为各项作业,再根据不同的作业环节来确定差异化的定额标准,最后将各项作业环节的成本分配给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方法结合的关键是根据成本动因和具体的作业环节细化定额成本标准,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如果以高校的教学成本核算为例,可以将相关的教师或员工的薪酬划分为各项作业的成本,以此为基础确定各项课程的成本,进而确定教学成本。 除了作业成本法,公共部门的服务成本还可以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采用变动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与弹性预算衔接,便于成本预测分析,但是需要将服务成本中的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另外,公共部门的专门项目成本可以不必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直接按照全部的投入核算,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与财务报告衔接,有助于成本信息的有效披露。
(三)公共部门绩效评价阶段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在效率、效果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绩效测算并根据绩效规划的实现程度进行绩效评价,为绩效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绩效评价阶段成本会计的目标一方面是继续发挥管理工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借助于成本分析为绩效评价提供相关的信息。这一阶段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利用成本数据计算相应的绩效指标并采用成本比较分析的方法为绩效评价提供直接的依据。从理论角度出发,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不仅要评价经济效益,也要评价社会效益。但Wacht (1991)提出,公共组织的远期目标在于谋求组织的长远发展,而短期目标也要实现成本最小化。所谓成本最小化是指完成同样的服务数量耗费更少的成本,或者耗费同样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服务。由此可见,成本指标既可以用于计算绩效评价指标,也可以直接用于衡量公共部门的绩效。Helden和Admiraal (2005)提出了平衡计分法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思路和具体指标的设定,其中基于财务维度的指标具体包括单位服务成本或单位产出成本和不同项目活动的总成本。这些成本指标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公共部门的绩效,具体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差量分析法、跨时间比较法、针对任务对象的比较以及外部标杆比较分析法等。
五、公共部门成本报告体系构建
常丽(2009)提出公共部门(政府)的成本报告体系既包括对内的成本报告,也包括对外的成本报表和文字说明。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对内的成本报告主要用于内部的信息沟通,具体包括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报告;对外的成本报告则主要用于信息披露和反馈,具体指以单个公共部门作为报告主体的各类成本报告。
(一)绩效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的成本报表
基于绩效规划的公共部门成本报表在应用层面上表现为成本预算。为了服务于绩效管理,公共部门需要编制的成本报告取决于绩效管理的目标,要根据绩效评价指标的需求来设定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再根据核算对象确定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的内容。如前文所述,基于绩效评价的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主要包括项目成本、服务成本、部门或单位的总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成本报告的主体,公共部门绩效规划阶段的成本预算报告包括项目成本预算、服务成本预算、部门总成本费用预算和责任中心成本预算。相应地,在绩效实施阶段的成本核算报告包括成本费用总表、项目成本表、服务成本表和责任中心成本表。 公共部门绩效实施阶段的主要成本报表的编制需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所以要结合权责发生制基础来确定成本报表的主要内容和报表要素。其中,成本费用总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公共部门运营的全部成本、期间费用和运营收益;服务成本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公共部门的一般服务活动和专项服务活动的全部成本、服务收益和净服务成本;项目成本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公共部门业务活动项目和专门项目的全部成本、项目收益和项目净成本;责任中心成本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公共部门内部设立的责任中心的成本耗费的详细信息。
(二)绩效评价阶段的成本分析报表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阶段的成本报表的类型和内容主要取决于绩效分析判断的具体方法和内容。按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成本报表主要包括差量成本分析表、单位成本分析表、跨时间成本比较表以及实际成本和标杆成本比较表。其中,差量成本分析表即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的报表,反映预先规划的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揭示存在成本差异的项目以及差异的程度;单位成本分析表,主要反映公共部门完成既定服务目标、项目活动目标或生产目标所耗费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揭示公共部门使用财务资源的效率;跨时间比较分析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当期实际成本和前期成本比较的结果,包括成本变动的差量以及变动的程度;实际成本和标杆成本比较表主要反映公共部门的实际成本水平与理想化水平的差量和差异程度。由于公共部门以预算管理为主且不以营利为目标,就意味着单位服务成本是反映其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单位成本分析表也是反映其绩效管理效果的主要报表。以高等学校为例,其单位成本分析表的具体格式如表1所示。
(三)公共部门对外披露的成本报告体系设计
服务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同阶段的成本报表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单个公共部门完整的成本报告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仅供内部使用的成本报告主要有责任中心的成本报告,除此之外的成本报告既可以供内部使用,也可以对外披露。公共部门的成本报告体系包括主要成本报表和文字说明两个部分。成本报表主要包括单位服务成本表或单位产出成本表、项目成本表以及成本费用总表;文字说明部分主要需说明可控的成本因素和不可控的成本因素。在影响公共部门服务成本和运营成本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比如教学设备的投入、材料物品的消耗标准、班级规模以及师生比例等,这些因素是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的重点;而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比如市场价格变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补考比例等。总之,基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构建需要保持前后一致的构建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构建路径。其中,构建路径是实现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实用性的基础,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方向不仅包括权责发生制改革等前提条件,也包括成本报告的具体编制方法等具体的技术路径。
作者:常丽 逄浩丹 王景升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包国宪,王学军.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源起、架构与研究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12,(2):89-97.
[2]常丽.绩效预算改革与政府成本会计的构建[J].财政研究,2009,(1):23-25.
[关键词] 职教; 单招; 成本会计; 生本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66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11- 01
1 前 言
成本会计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有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思维,接受会计知识的熏陶,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生本教学,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生本教学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学实验在国内一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生本教学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学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
常见的生本教学方法包括: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以及比较法教学等。其中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尝试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生本教学方法中的比较法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启发学生在成本概念上进行比较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涵义占了整本书的一半以上。为使学生对涵义全盘掌握,以前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说”,但现在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的手段来“看”。例如在新授“分步法”这一涵义时,学生普遍反映该涵义太长,且不好记,很难一字一句把它背下来。笔者就把这个涵义和品种法的涵义进行比较。两种方法都是属于成本计算中的综合分配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我先在黑板上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文字写出这两个涵义,在涵义下方用其他颜色标出重点词,和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把涵义的要点完整地说出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生本教学的教育手段,使学生能把冗长的涵义抓重点记下来,既提高了效率,又加深了印象,学生们都反映很欢迎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3 引导学生在成本计算公式上进行比较
在单招成本会计的教学中,计算题的分数在整个综合卷中占了绝大部分。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学”,学生只能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来了解计算的步骤,难以深入掌握计算题的应用。如果通过生本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手段,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在讲解成本计算的定额比例法的时候,如果引导学生与刚刚学过的约当产量法来比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两种方法同属于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间分配的方法,所以它们的计算公式中有相同之处。特别是在计算分配率的公式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公式中的分母都是分配的标准,所不同的是,定额比例法的分母是定额,而约当产量法的分母是产量。而它们的分子都是要分配的成本。这样一比较,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记住这两个计算公式了。
4 带领学生在归纳知识点时进行比较
在以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归纳知识点都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这样,难以达到全员参与的课堂效果。笔者采用生本教学,巩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俗话说:“学过不如练过,练过不如练多,练多不如练得好”。学生在生本教学环境中感受全面、动态的业务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学过、做过和做得好的问题,因此,不出校门就积累了会计“实际工作经验”,这就为学生就业增强了信心。成本会计生本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产生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只有当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常华锋. 生本教学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学军. 谈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2).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于现代企业管理在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大多只重视传统的产品的成本核算内容的教学,就成本论成本,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及时掌握社会需要的动态。成本会计教学上的处理方法一般是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最终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独立学院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是对成本核算的根本性需求。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它要求成本会计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的成本核算上,而是在整个企业内部甚至在整个集团的内部建立起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评机制,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学完成本核算的内容,仍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产品成本只是算出来而已,至于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管理当局的需要很少顾及。成本核算的教学也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成本会计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在独立学院中,对与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期末闭卷式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局限于卷面分数。有的会算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等组成,这些都同样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对成本会计实务的掌握情况。既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成本会计这样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就更应该通过科学的考核方式反映出学生成本会计的理论水平及实务操作水平。然而,独立学院对于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一般会因为卷面出题的局限而无法进行,即使有也只是局限于几个业务题的核算,对于整体上把握成本核算的流程的考核无法开展,造成考核的不全面性,也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的特点决定了理论与实践两难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一般都是国内的一类本科院校,而一类本科院校的特点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或者说对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视的。除了一类本科院校,还有一类学校就是各地的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拥有娴熟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非常好。因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只强调实践,并且在政府及企业支持下拥有非常多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可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条件得天独厚。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层次介于一类本科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之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时难以确定。如果按照母体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唯恐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有限,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但是如果按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又体现不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上独立学院处于理论与实践两难的境地。在这个问题上,办学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独立学院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方案,例如,最早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推行“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设了应用型专业体系,构建了“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这些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明显区别于母体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踏出了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的最重要一步。但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部分的独立学院还处在发展的摸索阶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照搬母体学校的教学体系,因为没有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具体方案,因此,忽略了成本会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的实践部分,对于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核形式也过于空洞。
成本会计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上的难点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继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后的主干课程,和其他会计类课程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方法多,公式多,表格多。如成本核算中材料费用的分配可以按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重量、体积等多种分配标准进行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也有五六种之多,各种分配方法又有其不同的适用情形。由于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要求不同,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因此,成本会计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作详细而周密的讲解。成本核算方法是成本会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要把它讲清楚客观地会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慢慢地因为枯燥繁琐丧失了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那么在后面讲成本会计的前沿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不知所云了。第二,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还没有广泛运用于生产实际。如前所述,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成本会计的革新。但是,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例如作业成本、质量成本和环境成本,这些理论很早就被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但是由于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对接等原因,没有在我国生产实践中广泛运用,有的大型企业用到了,但是也只是作为成本管理的一种辅的方法。那么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成本会计前沿的内容也只能作为次重点,在这方面找不到大量的很成熟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加之前面在学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的时候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会认为成本会计的前沿不是很重要,殊不知这部分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较其他会计学科课程形成比较晚。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确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构建理论与实践平衡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在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该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首先,应当提高实践课程学时在成本会计总学时中的比例。如果说成本会计课程每周4课时,那么实践部分的课时可以由0或者1增加到2课时。其次,应当加大会计实验室硬件投入。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成本管理中的问题。最后,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想学好成本会计,社会实践是必修的一门课,不仅是学习成本会计的学生,教成本会计的教师也应参与到成本会计的社会实践中去。因此,独立学院应当积极利用地方优势,与当地的企业加强紧密联系,发挥好实习基地的作用。
保持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成本会计承接了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还融入了多学科的知识,涉及到统计学、管理学和运筹学的相关知识。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可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内容,在保留传统的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扩充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和理论与方法,使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具体实施的方法可以有:第一,更新教材。独立学院可以自行组织教师编写新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在内容上可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地方经济的特色。第二,选取部分成本核算的方法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成本核算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空出一些课时,来讲解成本管理的整体流程以及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从而保证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能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同时也给了成本会计教师发挥的余地,第三,组织成本会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还没有企业成本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
在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大多只重视传统的产品的成本核算内容的教学,就成本论成本,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及时掌握社会需要的动态。成本会计教学上的处理方法一般是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最终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独立学院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是对成本核算的根本性需求。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它要求成本会计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的成本核算上,而是在整个企业内部甚至在整个集团的内部建立起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评机制,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学完成本核算的内容,仍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产品成本只是算出来而已,至于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管理当局的需要很少顾及。成本核算的教学也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目前在独立学院中,对与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期末闭卷式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局限于卷面分数。有的会算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等组成,这些都同样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对成本会计实务的掌握情况。既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成本会计这样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就更应该通过科学的考核方式反映出学生成本会计的理论水平及实务操作水平。然而,独立学院对于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一般会因为卷面出题的局限而无法进行,即使有也只是局限于几个业务题的核算,对于整体上把握成本核算的流程的考核无法开展,造成考核的不全面性,也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独立学院的特点决定了理论与实践两难
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一般都是国内的一类本科院校,而一类本科院校的特点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或者说对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视的。除了一类本科院校,还有一类学校就是各地的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拥有娴熟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非常好。因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只强调实践,并且在政府及企业支持下拥有非常多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可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条件得天独厚。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层次介于一类本科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之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时难以确定。如果按照母体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唯恐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有限,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但是如果按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又体现不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上独立学院处于理论与实践两难的境地。在这个问题上,办学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独立学院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方案,例如,最早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推行“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设了应用型专业体系,构建了“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这些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明显区别于母体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踏出了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的最重要一步。但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部分的独立学院还处在发展的摸索阶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照搬母体学校的教学体系,因为没有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具体方案,因此,忽略了成本会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的实践部分,对于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核形式也过于空洞。
2成本会计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上的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继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后的主干课程,和其他会计类课程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方法多,公式多,表格多。如成本核算中材料费用的分配可以按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重量、体积等多种分配标准进行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也有五六种之多,各种分配方法又有其不同的适用情形。由于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要求不同,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因此,成本会计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作详细而周密的讲解。成本核算方法是成本会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要把它讲清楚客观地会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慢慢地因为枯燥繁琐丧失了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那么在后面讲成本会计的前沿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不知所云了。第二,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还没有广泛运用于生产实际。如前所述,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成本会计的革新。但是,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例如作业成本、质量成本和环境成本,这些理论很早就被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但是由于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对接等原因,没有在我国生产实践中广泛运用,有的大型企业用到了,但是也只是作为成本管理的一种辅的方法。那么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成本会计前沿的内容也只能作为次重点,在这方面找不到大量的很成熟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加之前面在学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的时候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会认为成本会计的前沿不是很重要,殊不知这部分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较其他会计学科课程形成比较晚。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确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独立学院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构建理论与实践平衡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在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该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首先,应当提高实践课程学时在成本会计总学时中的比例。如果说成本会计课程每周4课时,那么实践部分的课时可以由0或者1增加到2课时。其次,应当加大会计实验室硬件投入。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成本管理中的问题。最后,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想学好成本会计,社会实践是必修的一门课,不仅是学习成本会计的学生,教成本会计的教师也应参与到成本会计的社会实践中去。因此,独立学院应当积极利用地方优势,与当地的企业加强紧密联系,发挥好实习基地的作用。
2保持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成本会计承接了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还融入了多学科的知识,涉及到统计学、管理学和运筹学的相关知识。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可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内容,在保留传统的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扩充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和理论与方法,使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具体实施的方法可以有:第一,更新教材。独立学院可以自行组织教师编写新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在内容上可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地方经济的特色。第二,选取部分成本核算的方法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成本核算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空出一些课时,来讲解成本管理的整体流程以及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从而保证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能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同时也给了成本会计教师发挥的余地,第三,组织成本会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还没有企业成本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