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05
导语:在毕业设计思路范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培养目标创新
从微观上讲,与传统高职毕业设计相比,“岗学一体”毕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职责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从宏观上讲,也可将其延伸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办学机制,即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毕业设计为载体,利用学校和企业在教育环境和资源上互补的优势,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从而打造更加符合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2.选题形式创新
“岗学一体”毕业设计选题要求与岗位职责紧密结合,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题目要面向实际,面向实践,着眼于岗位需要、企业需要、行业需要、社会需要,应尽可能贴近生产、管理和服务实际,真题真做[3]。“岗学一体”采用“双向选题”形式,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和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际水平,给学生提供可选题目,以项目策划书或问题建议书为主要选题形式;学生也可在对工作职责的了解和对工作流程的熟悉以及对工作过程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以实习报告为选题形式。其中项目策划书以公司项目创新和实施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项目背景分析、问卷调查、成本分析、风险分析、预估效益、内容合理性、语言运用等内容;问题建议书以公司或岗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主要涉及问题现实意义、数据分析、方案合理性、方案实施进度、实施结果、语言运用等内容;实习报告以工作中的三个最有价值的真实案例为主要内容,阐述岗位实习中的收获,反思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
3.指导模式创新
“岗学一体”毕业设计采取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制。通过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的指导,可以使毕业设计脱离空洞的纸上谈兵,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深度结合。此外,学校和企业导师在指导职责和内容上的不同分工,使指导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具体来说,就分工而言,校内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指导、提供文献检索指导帮助、定期与毕业生及企业指导教师联系,监督毕业设计进程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具体操作中的技术指导和疑难解惑,引导学生搜集所需材料,并定期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沟通交流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实施中所欠缺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就内容而言,首先选题上要做到“双导师双把关”:校内教师要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评判选题的理论意义,并按照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题目的可行性;企业导师要根据工作实际来确定题目的实践价值。其次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毕业设计要求、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及语言运用方面的指导;企业导师侧重于数据结果、报告结论和问题解决方案等的评价和改进。此外,在指导时效上,双师都要做到“四个一”,即:(至少)每周沟通一次,每月面授一次、有错一定指出、有问一定回复,并将此纳入教师指导考核中,从而起到规范和督促的作用。
4.重视意见反馈
“岗学一体”毕业设计重视意见反馈,遵循“实施———反馈———改进———再实施———再反馈———再改进”的螺旋式上升思路,实现其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意见反馈来自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学校指导教师反馈内容主要包括进度安排合理与否、学生完成情况、学生表现、指导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其它建议等。企业指导教师反馈内容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岗学结合程度、毕业设计对企业的参考价值以及对今后岗学一体的优化建议等等。学生的反馈内容侧重于对导师指导态度、指导内容、指导时效以及毕业设计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等。
二、“岗学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过程
以天津职业大学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进行选题。选题在学生入职后一个月左右完成。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工作实际中多观察多思考,在此过程中收集案例、归纳分析,进而发现问题,提炼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并提交给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待批准后进行相关资料和文献整理并提交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施毕业设计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毕业设计内容的实施,学生向校内校外导师分别提交毕业设计时间进度安排,双导师以此为据对学生进行及时、有序、高效的指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实施进度进行调整。第三阶段,完成毕业设计并上交终稿。在此之前,要求学生要至少交两稿,即初稿和修改稿。导师可利用学校开发设计的顶岗实习交互平台、电子邮件或面授方式,及时给予批复和修改意见。导师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某些同学的交稿次数,但不能少于两次。第四阶段,导师评分。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根据上文所述的评分标准为毕业设计打分。学校导师负责汇总,并负责收取毕业设计相关材料,如:开题审批表、开题报告、成绩评审表、毕业实践环节记录册等。第五阶段,学生答辩。原则上,除了导师评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都要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学院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教研室成立答辩小组,根据专业特点和毕业设计内容共同制定答辩环节评分项目及标准。答辩小组组长均由正高或副高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组成员数量为三至四人。答辩流程首先由学生做10分钟的毕业设计陈述,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实施过程、最终结论等;然后回答答辩教师提出的至少三个问题,要求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陈述清楚、紧扣主题。原则上整个答辩过程需用英语进行,但在回答问题环节,如果同学感到用英语难以表述清楚,可以使用中文适度辅助回答。小组答辩结束后,组长当场宣布成绩。组长和学生共同在答辩成绩单上签字确认。
三、“岗学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有效性探讨
以天津职业大学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岗学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总结。我们向2012届所有参加毕业设计的54位同学发放了自编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2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经过对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和对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汇总后,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对毕业设计主动参与度大幅提高
有87%的同学认为这次所做的毕业设计与他们之前所了解的大为不同,他们一直认为到企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和精力投入上说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岗学一体”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把两件成了一件事,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大幅提高。
2.“真题真做”让学生有话可说,收获感强
85%的同学表示真题真做的方法好于传统论文写作方法,他们认为真题真做比较务实,题目和内容都来自岗位,写的都是自己所想所做,内容真实具体。此外,采取这样的毕业设计模式,学生普遍表示有收获。
3.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60%左右的同学认为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中,通过撰写项目任务书和问题建议书,自身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实践能力总体有了较大提高。
4.发现自身不足,明确进修方向
72%的同学表示通过毕业设计,不仅总结出自己在大学三年中的学习收获,更重要的也发现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并且结合自身岗位要求和特点,明确了今后继续教育或在职进修的方向,为成为更优秀的职场人才而持续充电。
四、“岗学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收获与反思
1.就专业而言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毕业设计,商务英语专业可以更及时了解企业及行业的用人需求和能力要求,从而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做出更有针对性的修改,实现其不断完善的阶段性可持续发展。此外,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可开拓新的思路,例如我校与伊顿幼儿园的成功合作促使产生开办商务英语专业幼儿英语教育方向的想法,目前正在前期调研论证阶段。但商务英语专业由于其语言技能用途广泛,就业方向相对较广,没有完全对口的行业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反而没有了行业的优势。即使是愿意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在合作的积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上出现变数。那么如何拓展渠道,探索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更多的企业愿意在接受商英专业毕业生顶岗实践的同时,积极的配合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将其制度化,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使其更好的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内涵,从而为“岗学一体”毕业设计的长期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是我们依然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政府的介入、相关支持政策和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制定,依然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2.就教师而言
通过指导“岗学一体”毕业设计,可深入了解商务英语就业群企业和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部门、岗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归纳整理,凝练为教学素材,将书本内容与工作实际有机集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好的符合高职“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但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对学生选题的企业背景了解不够,指导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平时教学科研的工作量较大,导致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批复。建议今后尝试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学访或实习,在第一线了解企业运作情况,并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动员,强调毕业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要在思想上将其与教学科研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设计实施的监管力度,将教师的指导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行奖惩。
3.就企业而言
由于很多题目源于岗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亟待开放的项目,学生以此为毕业设计选题,也就为企业在解决问题中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甚至可以把优秀的毕业设计直接付诸实践。此外,通过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均有了全面了解,并记录在案,丰富其人才储备。不足在于部分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沟通不畅,双方指导内容无法有机结合;个别企业导师指导过于脱离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等。分析认为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校企之间缺乏实质立体高效沟通。建议首先应适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校园考察,可以安排听课、与教师就专业问题进行探讨、和学生进行座谈等,在此过程中使其对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情况有更深入充分的了解,从而使其指导内容更有针对性。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商务类专业核心课的讲授,既可以将行业最新发展动向融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知识和思路,又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前与学生熟悉并建立沟通渠道,为未来的毕业设计指导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4.就学生而言
关键词:实训;就业;毕业设计;应用型软件人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一所IT应用型大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2],从而使学生符合社会上的用人需求,更大限度地体现出高校毕业生的价值以及高校的办学意义。同时,随着IT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都希望招聘到具有一定工程能力,进入企业后只需简单培训就能直接参与到团队工作中的学生。
为了做好上述问题的衔接,项目实训,是必经的渠道。早期的理论学习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实训课程的进行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的教学模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实际问题,从而提前进入企业适应阶段。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采用“1321”[3]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学年分为3个学期:2个理论学期和1个实践学期。每学年的实践学期将本学年核心课程知识点进行融合,目的是对整个学年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用相对完整的项目贯穿相关课程。为最后学年的实训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中的“应用型”侧重于“技术应用型”,是对技术、工艺的应用。这里所指的“技术”包括工程背景技术、管理技术、经济技术,甚至专业
外语等。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而言,应用型软件人才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是指要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且掌握现代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和编程技能。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是:以毕业实践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整个体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课堂实践、实践学期和毕业实践,这3个层次之间是点、线、面的关系,彼此呼应,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逻辑严密,一气呵成。
毕业实践包括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覆盖大学前3年所学核心课程。在项目实训阶段,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采用企业式的管理模式,力图实现与企业之间的链接。项目实训的延伸和扩展就成为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入训练。由此可见,项目实训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所在,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实训过程
项目实训的大纲是:一个目的,两个部门,三个制度,四个阶段,五个要求。
作者简介:李宁宁(1982-),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邓丽(197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数据库。
2.1一个目的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项目实训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相关技术和课题,学生在充分巩固了实训期间所学的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完成独立的毕业项目(如下文提到的东软校友录管理系统和东软车辆管理系统),从而,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工作岗位。
2.2两个部门
为了保障项目实训的顺利实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保证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实训中心为实训过程开发了东软实训平台,保障实训质量。它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学习任务的管理,实训项目的管理,项目阶段的监控,教师工作量的统计等。借助于平台上丰富的资源,授课教师可以备课,实训学生可以自学,得到了师生一致的认可。所谓两个部门,就是实训中心与计算机系的通力合作。实训中心与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4]。
图1实训中心职责功能图
2.3三个制度
包括企业化管理制度,末位淘汰制度以及实训助理制度。通过企业化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考勤,安排项目组长,日报工作进度,同时提供实训平台管理。末位淘汰制度,要求实训补修率不低于学生人数的3%,给学生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类似于某些企业的末位淘汰制;实训助理制度,是指通过统一的考核和
选拔后,招聘优秀的学生在暑期提前参加实训,然后作为实训期间的助理,协助指导教师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学院为实训助理发放一定的酬劳,并会在实训结束后,评选出“优秀实训助理”若干。每个班级的实训助理人数不等,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两名助理。他们负责帮助同学调试常见错误并及时汇总,受到大家一致认可。
2.4四个阶段
如图2所示,实训的考核是由四个阶段完成的。其中综合技术基础和结业综合技术考试是以试卷的形式完成;而项目开发技术和实训项目开发是由答辩的形式来完成,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注重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尤其是实训开发阶段的考核,由于是指导教师交叉答辩,偶尔会有同学因表达欠缺而影响成绩,这也为其工作面试敲响了警钟。为此,我们常常会安排课前演讲等环节,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图2实训考核阶段分配图
2.5五个要求
为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务必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做保障。具体要求如下:
(1) 遵守实训时间;
(2) 提高思想认识,配合指导教师的各项工作;
(3) 认真听讲,独立完成实训任务;
(4) 积极参加实训拓展活动――专题讲座、体育活动等;
(5) 配合教师,做好毕业设计启动工作以及就业准备工作。
3实训成果
毕业设计于最后学年第一学期后半段启动,与项目实训有一些重合。毕业设计的课题基本为项目实训课题的延续,指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项目实训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下达适合其能力的课题,并进行指导,并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控制,掌握进度,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这样,及时安排学生对项目实训成果进行扩展,有利于其就业。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为Java实训方向,毕业设计课题就是巩固相关的框架体系,完成B/S模式下的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学生经过项目实训后,通过大量的编程,对软件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了。效果体现在:
(1) 对软件工程项目有了完整的理解。
(2) 在类似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结合实际应用项目,融会贯通了学校所学知识。其中,不少学生到软件公司实习的时候,发现所用框架与实训期间框架非常类似,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其中一名2008年的毕业生反馈,公司的框架中,只有Ajax的概念在实训期间没有涉及,于是在次年的实训中,我们已增加了相应的内容。
(3) 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流程,体会软件开发过程,强化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系统网络构建技能,提高编码熟练度及调试技巧,增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编程思想、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及开发工具的使用,积累工作经验。
(5) 培养团队开发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始终把握“组”的概念,让团队的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脑海中。
(6) 有信心和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独立工程项目开发。
(7) 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两名2008级的专科毕业生,利用实训期间的框架(Freemarker+Webwork+Spring+Spring JdbcTemplate)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项目,分别是东软校友录管理系统(图3)和东软车辆管理系统(图4)。由于采用了相同的框架体系,页面和编程风格都有些类似,这也恰恰符合多数现有IT公司的特点,从而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图3东软校友录管理系统
图4东软车辆管理系统
当学生有能力巩固实训期间的框架,独立完成上述的项目,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信心走入企业中。2008年,我系的就业率达到了95%,专业对口率超过了70%。目前2008届毕业生已经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从目前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经过了的项目实训之后的本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超过了90%。从我们的毕业设计效果来看,不得不说,项目实训,成就了教学最后的环节,是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
4结语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建设的实训体系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尽早学到企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正如上文提及的两个毕业设计范例,毕业生在实训后已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开发中,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很好的保障,无论从教师、学生还是社会,都得到了极大的认可,进一步印证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董玮,邱建华,杨英鹏,等. 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践教学,2008(10):16-18.
[2] 邓丽,张冬青. 提高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交流[J]. 理论导报,2008(12):62-63.
[3] 董玮. 引入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7(23):10-11.
[4] 张永强,董玮. 建设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实践教学, 2008(22):10-12.
A Strong Guarantee for High Quality Employment――Project Training
LI Ning-ning,DENG Li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116203, China)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徒模式的重中之重,拜师就是为了学艺,这是一切的核心。同样,今天的专业培训也应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脱离了这个中心,职业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根本,也是建立个人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职教毕业生就业困难、生存能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的职业教育依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直接实践环节存在很大缺陷。专业技能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因为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精尖人才在数量方面需求不会太大,因此只有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真正衡量标准。曾经有一个留级学生小L,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打算混几年拿个文凭就算了。学校的各种规章纪律视若无物,旷课、打游戏、不做作业,行为懒散、态度无礼,各种理想信念的说教完全水泼不进。在一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中,列举了几则多功能家具结构设计,发现他对于家具设计的内部结构设计津津乐道,于是在随后的家访中了解到小L父亲曾经从事过家具加工工作。难怪L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家具剖面绘制比同学都要思路清晰。在后续的课程中增加多功能家具结构图设计环节,并在课后的赏析活动中,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法国、意大利等设计师的创意家具设计,在介绍了一些家具平面结构的基本绘制原理之后,就让大家自行创新设计创意多功能家具作品,很多同学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L更是跃跃欲试。在收取作业时,发现仅有的几份作业之中,L的作品赫然在目,尽管作品并不成熟,但看的出来L是下了不少功夫,决定以他的作品作为范本进行点评。在与他商量了几处修改意见后,他表现的十分兴奋,但是树在L面前的最大困难是,他脑子里的创意始终没法用效果图表现出来,带着困难,这位从不会主动提问的L,在午休时找到老师,双手不停比划着告诉老师他的独特想法,以及他想象中的那款多功能茶几。在他的言语表达后老师很快用马克笔画出了他心目中的“多功能茶几”。看到这设计效果图,L对老师连连佩服,并告诉老师,他怎么也不会手绘表现技法。抓住了他的兴趣点,对L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特训,从马克笔的用法,到手绘线条的表现,家具透视以及比例关系,都详细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他。也许是教育真的感动了他。这次创新家具设计L主动带领着3个同学一起按照他的创意,着手考察材料市场购买材料,亲自动手学习木工工艺,L作为小组长很快带领大家完成了他主打设计家具模型。逐步完善自己的创新家具作品,作品水准完全超越了其他同学。在课堂上详细分析了这件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认真地肯定了L的家具设计方面的天分和钻研精神,认定他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将会前程远大,随后将该作品作为优秀范例张贴在创意作品栏。虽然L依然显得漫不经心,但看得出他其实很在意,也很得意。他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的表现就完全说明了问题,相关的设计课程再也没有出现缺席或不交作业的情况。
二、以专业训练为主线的德育将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为基础
吃苦耐劳是学徒模式下完成专业训练的基本条件,长时间的杂役不仅磨练了学徒的心性意志,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吃苦耐劳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优秀品质,是个人和国家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古往今来,凡是有贡献的、有成就的人,都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人。一个人如果只想贪图享受,而没自己努力付出,更做不到吃苦耐劳,那么,就不会成功。用人企业对职教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个公司或企业,如果员工都能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极强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那么,这个公司或企业就会高速发展。在人才市场上,学历早已不再是企业的首选,在越来越重视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员工是否吃苦耐劳,能够吃苦耐劳的员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重用。从当前职教生的实际情况看,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不仅由于入学前的家庭生活影响,也因为学校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培养职教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构成他们精神世界的柱石,对职教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发展前途非常重要,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培养锻炼。这将极大地对学生的发展前途产生良性影响的。设计需要灵光乍现,但仅靠拍脑袋是不可能成的。在一次室内设计课后与L推心置腹的谈话主题。“要真正成为室内设计师,不能仅仅靠自己一次灵光乍现的小聪明,成千上万次的基础课程练习就是为了设计出真正的完美设计。你总是拖欠作业,现在你应该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了吧。”在毕业设计课上,L总能认真对待每一阶段的任务,从远赴江浙沪各地采风,面对流行趋势,装潢材料的价格,消费者心理调查,到掌握国外各种室内设计流派的特点,再到室内设计流行色彩和流行趋势分析。L学做了整套的PPT课件和同学进行交流。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与老师沟通。有时甚至为了节约时间,带着盒饭走进办公室与老师交谈,一次次的设计创意小稿被老师严格地重来,L绝没有半点委屈,上百张手绘草图从各个方向将他的创意一次次地真实表现。足足3个月的毕业设计课程上让大家看到一个完全不同L,这时的他已经俨然像一个能吃苦耐劳的设计师了。
三、以专业训练为主线的德育将团队凝聚力的打造作为目标
由于设计类专业有高收费、高就业率、低投入的优势,近年来许多高校普遍开设设计专业,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办此类专业有资讯发达、就业岗位多的独特优势,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偏僻西部,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普遍下降,在没有地域优势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毕业生质量,就必须在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主要存在三个原因。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理论的灌输,教师作为主体讲述的吃力费劲,学生听理论讲解也觉得乏味无趣,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作为观众没有参与感,效果较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学体系亟待改善,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有所欠缺,在就业时便显露出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轻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全依照课本,照本宣科,缺乏实践环节的知识实践与巩固,设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存在着脱节;学生循规蹈矩,设计实践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设计能力低下,实践能力较差。现有的教学模式落后,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就业中处处碰壁,惨遭淘汰修改本科教育模式,压缩教学课时,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培养学生广泛适应能力,并偏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启示
国外院校普遍重视采用工作室教学,强调项目式教学和设计研究的综合性。具体分为三种形式。专业工作室形式,专业教师为主体,专业教授随机进行参观指导,多以欧美和日本的院校为主。综合性跨学科的工作室形式,大多是指研究性质的工作室,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较好,跨学科学生参与组成设计团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工艺工作室形式,以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为代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课程,根据所需设备、材料和工艺特点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技术实现的问题[1]。
三、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多种教学方法交互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完成创新为主导,综合素质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制。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搭建创新设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职业素质平台是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如下。
(一)创建特征鲜明符合我院实际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两大类别。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美学理论基础、艺术造型基础。专业设计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地域特色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设计心理学、概念产品设计、周秦文化元素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等。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学习
1.案例、范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在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展开讲解,对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再通过布置范例,让学生通过范例的演练达到讨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范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难以程度在易于掌握又能独立完成之间。2.竞赛、项目驱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和老师的项目,通过竞赛和项目来检验学习的差距,刚开始会觉得竞赛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在逐渐参与的过程中缩小差距,找到自信。参与项目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生产方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性也更强。3.WORKSHOP教学WORKSHOP教学法是一种以专题研讨会、师生讨论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该方法在产品设计方案的发赛期效果明显,利于形成差异性的创新想法,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4.暗示教学法采用间接的暗示手段影响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法,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应用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影响学生,充分挖掘其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平和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通过潜意识和显意识的调动搭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法[2]。
(三)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搭建工作室为主的教学平台
1.建立专业工作室分专业各自建立工作室,如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作室有专业老师负责指导,不限定年级和专业,如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兴趣业可进入产品设计工作室学习和实践。工作室可承接外来的设计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做课题也和生产衔接,产品设计流程可延展至市场环节。2.建立导师工作室按照教师的科研方向设立工作室,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加入,根据老师的科研任务进行延展性学习,可从事产品设计或其他设计研究。将学生按组在不同教师的工作室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教学,如参加设计竞赛等,指导老师全程指导设计,有针对性,效果比较好。
(四)在科研单位、设计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习平台
关键词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04-03
An Exploration on Applied-Oriented Talent-Train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DU Qiaolian, MIAO
Chunyu, JIANG Hongkui, HU Liguang
Abstract Aiming at realiz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Xingzhi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 set of multiplex measures is proposed including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emphasizing on fundamental skill cultivation, improv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optimizing course content. This talent-training model mentioned above is implement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explore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applied-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and to promote the talent-train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engineering majors; applied-oriented talent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它的发展与壮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独立学院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既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赞誉,又伴随着批评与争议,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独立学院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定位,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坚持开放式工科专业办学,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和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之路。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工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的思路与途径,为独立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参照的范例。
1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现状分析
对于独立学院应用型工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尽管各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和培养体系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完善。通过多次调研分析研究,独立学院工科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虽然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受多种因素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很严重,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较低。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部分学生就业能力趋于弱化。
学生工程意识淡薄,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数不少的工科大学生,根本搞不清所学专业将来要干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就提不起来。可见,由于学生工程意识淡薄,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及时跟进大众化教育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全,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加之应用型本科高校能胜任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全,严重影响了实践性与专业性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要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重视不足,也导致部分学生实践环节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探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针对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同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培训、专业达标考核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针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构建了以搭建“两个平台”和强化“二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采用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平台”
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科基础平台。通过设置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等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养成和初步的工程素质。如从学生刚入学时每一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导论课,到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暑期认知实践学期,再到大学三年级之后的专项技能达标考核、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这些课程主要作为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科基础平台。
二是借助学院产学合作的办学平台。结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思路,落实行知学院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产学合作,建立一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统一,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平台、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二个结合”
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交替递进的氛围中,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设计课程综合性实验,借助实验室的整体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又如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延伸,拓展创新能力。适当加大第二课堂的学分,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成立协会,营造学生重应用、重技能的良好氛围,以形成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按照导师制(一、二年级)科研小助手(二、三年级)毕业实践(四年级)的培养训练主线,以参与教师科研、科学立项、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与用”的实践中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产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3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瓶颈”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下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思路。
1)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人才”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思想基础。
2)成立新一届专业指导委员会,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占50%以上比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改变原有的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在搭建“两个平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科专业、不同生源类型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制订凸显应用型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3)探索和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将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学习模块化。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模块化建设具体调整思路是基础课要适应,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其优点在于满足高校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增设专业导论课,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构建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对所学专业内涵的了解,增设专业导论课这一环节,安排由各专业知名教授主讲,聘请行业企业界知名人士客串。每一个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讲解这个专业将来主要学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学,由此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更好地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涯。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对大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培训、专业达标考核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
5)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对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加强“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的建设,多层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组建跨校企的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事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工作学期实施计划,学生应完成由学校和相应的企业共同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任务,并取得相应学分,相关学分可以相互替换。对于产学合作特色班的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可选取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能进行及时补偿式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适当增加认知实践时间。它可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尝试将原来的短学期两周变成1~2个月的暑期认知实践学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认知实践学期的学习体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返校后对课程选修做出调整和补充。
6)实施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从各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程度和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7)建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抓好综合实验室、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打造实践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将前期参加实践创新的研究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以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4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改革的初步成效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置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工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学院重点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拥有校级研究中心“电气自动化”和院级重点研究所“机电技术与控制”两个研究平台,拥有两个产学研校企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
1)多年来,行知学院与几十多家机电类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书,为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条件。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互动,使专业与企业之间能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要素的共享与流动,拓展拓宽专业办学的实力和渠道;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设置和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强化实践,工学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校内综合实验室条件较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校企合作紧密。工科专业依托学院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开展“教师进企业促转型”活动。为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根据工科特点,开展“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系列活动,聘用企业老总、总工为兼职教授,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兼职教授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论证、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工科专业与十多家企业合作开办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同时建设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
5 结束语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由于人的特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理想的教育应当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必须本着因材施教和人才多样化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挖掘和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主要为浙江省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或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多年来,行知学院把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宽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意识。行知学院工科专业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办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特色班”等模式,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坚持错位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几年工科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快适应和胜任相关工作。可见,从总体来看,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对提高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军,唐旭东.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00-102.
[2]李滨城.我国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4):99-102.
本期内容是“‘优秀’是怎么炼成的”系列专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省中高职衔接专项课题研究里获得“优秀”评审结果的唯一一项“3+4”衔接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成果。如果说“3+3”“3+2”等衔接方式基本上还只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内部学制衔接的形式,那么“3+4”就是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范畴,真正连缀好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打通了职业教育向上进阶的途径,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观察此项研究价值的视角,不仅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育过程的衔接,在学制衔接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其探索了本科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运行和改革提供了一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另外,该项课题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常州市也归纳了他们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相关服务、保障、引导工作的经验,为从区域整体层面推进该项任务树立了范例。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07―15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
(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
(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需求;方案中本科段的通识课程和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相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中职段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两段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技能证书相衔接,两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节、必要的适度交叉基本上不重复。
(四)由于4年本科段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1年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特别适合“3+4”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形成了“3+3+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五)本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
1.中职和本科学校的生源。
2.中职生低端技能岗位的就业。(对47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1%的企业需要招聘本科学生。)
3.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基本信息
(一)不同阶段专业名称(略)
(二)招生对象(略)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3年(中职)+4年(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四、职业(岗位)面向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范围
(二)继续学习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必需。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目标,学生具备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升入“3+4”对接本科院校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宜兴中专“3+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与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专业相衔接,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该序列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班级3个,分别为14―16级(13级以93.9%的高转段率顺利升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一体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评价方法”的思路制订三四分段中高等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负责实施前三年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其中第六学期为过渡学期。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毕业后多渠道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围绕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快速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变化。
3.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施四大对接。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中职学段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贯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思路。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专业实践课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程设置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等三个类别,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3)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4)产学合作办学不断线。
(5)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
(二)专业主干课程
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计算机录入技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实训、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等。
(四)继续学习专业
毕业生可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五)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5.对“3+4”班学生提出参加技能竞赛的鼓励性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参赛人数为班级人数的10%)。
6.D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七)教学计划安排表
1.说明。
(1)每学期按照20周安排,其中16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授课时间,周学时为28;3周集中实践,以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习和实训任务;1周考试。
(2)学分计算方法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6学时为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30学时安排,1周为1学分。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编制说明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类(第一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及中职学校现状、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编制。
四、课程改革论证
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强“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制订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4年批准设置并招生的,目前下设3个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非师范),其中网络工程方向是2007年增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文件及修订意见,在参考中国计算机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CC2012)及国内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地方经济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三步骤进行: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确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院、系确定,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由系级确定。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实行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对接产业。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任务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设备和系统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体。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包括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又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技术技能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所继承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裁剪,使之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中部分知识进行加深、拓展和融合,以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熟悉一般计算机系统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网络系统(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为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网络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再如,在掌握一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集成、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基于上述思路,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详见如下课程安排表(注意:从“3+4”七年一贯制的角度考虑,本科段从第七学期开始,到十四学期结束,共8个学期)。
三、课程改革论证
(一)采用“3+1”和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模式
为体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占到专业课程的90%,形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五个层次实践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3+1”模式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即前三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安排12周专业综合实训、6周毕业实习以及16周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专业综合实训以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进行。校内实训是由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到学校兼职的企业网络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并结合与星网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校外实训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基地直接对学生进行网络工程方面的企业项目实训,同时还可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就业。
1.第1学年:专业导论,专业见习,以专业认知、企业程序设计规范训练(代码、流程图、文档和文化)为目的。
2.第2学年一第3学年:专业实习,以学科课程群(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为目标,代替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3.第3学年:社会调查(课余时间),新技术讲座(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高校研究生导师做讲座、报告等形式),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
4.第4学年:专业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顶岗毕业实习),目的为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标准、开发流程,掌握至少一门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积累1~2年企业工作经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就业竞争力。
(二)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更注重中、本课程之间协调,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也注意前后衔接。
1.将“程序设计基础(包括课程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本科第1学期),要求在中职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掌握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以会熟练应用为目的。用“项目驱动法”或者“案例法”教学方式、“作品+报告+答辩”考核方式,将答辩时间也计算在课程学时中。
2.将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提升为“网站设计与开发”,再增加一个“网站综合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采用“网站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教学方式。即,凡是不需要网络的单机软件课程设计均转变为“中职原理课程或技术基础+本科段技术提高课程+课程设计”模式。在技术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作品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作品主要在课后完成,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掌握学生作品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书面语、口语表达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3.为了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网络工程方向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基础、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基A等课程供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为体现“分型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进行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拓展模块。
四、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包括路由交换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融合通讯实训室、IT技术实训室等。根据专业的特点,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
(三)专业技能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实用程序编写基础能力;具有综合布线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技能,重个性。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有些课程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信息行业的新成果、新设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激励管理。以管理促进步、促提高。
改革单一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制作等。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既考学得怎么样,又考老师教得如何。条件成熟时,将国内、国外机构认证同课程考试相结合。
关键词:CDIO理念;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大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对知识点或范例进行讲解以达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则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增加课程实验等,这是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软件工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与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计算机软件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实践中实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双重发展。
1 CDIO教学理念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CDIO是将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的有机结合体,概括了现代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再到更新换代的全过程。CDIO教学理念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融入到某一个特定的项目中,学生组成项目研究团体,对项目整体运行周期包括项目构思、流程设计以及实际操作等,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CDIO教学理念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力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CDIO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保证。
2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建设
在CDIO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建设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根据CDIO教学理念的基本构成,合理确定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实践教学是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是:(1)不断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同时还要关注工程实践,重点应该放在实践环节;(2)有机地将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交往能力结合起来;(3)强调综合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大环境,并且能在其环境下不断成长。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念,培养软件工程能力目标可以分为5个等级,即编程能力、系统构建能力、职位胜任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这种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实践教学阶段的目标模型,将实践教学环节与不同程度的能力模型有机对应起来,将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与不同程度的能力训练结合,构建以软件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学习-实践-学习-实践”能力不断进步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3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CDIO教学体系的建设
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渠道的建设,不断建立符合CDIO教育模式及大纲要求的工程教育实践体系,确立“以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建设指导方针,要根据CDIO实践教学特点以及人类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可以尝试建立以“课程学习+项目实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为主线的软件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程学习到专题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到工程项目能力实训”、“企业实习到社会适应与社会拓展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到研发实践”的过渡,从而独立、完整地构建“毕业设计到产品或系统能力训练”的不同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目标。
4 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教学质量的建议
4.1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实践教学环境
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是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的物质保障,实践教学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研究结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CDIO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部分,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具体建设要根据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教学需要,一般软件环境包括建模工具、NET系列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Java系列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等基本工具以及研究项目涉及到的专业软件等。此外,软件构架以及数据库软件也要根据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教学要求,确保实践教学环境具有基本的配置,保证实践教学环境能满足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需要,确保CDIO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注重验证性实践教学于探索性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有层次、有,目的的制定CDIO教学方案,逐步开展CDIO实践教学。由于教学初期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较低,因此CDIO实践教学初期应以验证性实践教学为主,在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适量增加探索性实践教学,例如,确定项目生命周期的构思部分,明确项目研究思路,让学生完成其余的设计与实践部分,逐步提高学生对项目整体的掌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验证性实践教学与探索性实践教学的结合,是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知识与编程水平的重要保障。
验证性实践教学的开展目的是对课堂教学中讲解的知识点或实验现象进行验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践能力,掌握实践方法和专业技能,验证性实践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中试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完全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继续开展探索性实践或综合性实践。探索性实践是在验证性实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探索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探索性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安排具有一定难度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研究发现新知识与新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也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对学生基础学习的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验证性实践教学与探索性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过分的注重验证性实践,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优势小,这在竞争力逐渐增加的社会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分的注重探索性实践教学则相当于在不稳固的地基上建设房子,根基不稳不能保证房子的顺利建设,学生没有熟悉基础软件工程知识的情况下开展探索性实践教学,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低,会导致教学质量差,不能确保实践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验证性实践和探索性实践进行合理的调整,在确保学生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5 结束语
CDIO教学理念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是提高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探索精神的根本途径与重要保障。计算机软件工程CDIO实践教学实现了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新局面,能全面、稳定、快速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智,张振虹,李兴娟.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新[J].计算机教育,2010(11):31-32.
[2]梁瑞仕,曾荔枝,杨亮.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1(08):65-66.
[3]冯志林,周佳男.基于CDIO 模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5):74-75.
作者简介:张艳钗(1976-),女,安徽人,海口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Adobe认证设计师、MAYA国际认证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图形图像处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JXJG-14-17-10),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891209)
摘要:在教育部全面推行“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传统的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离社会的发展需求渐远,因此本文所研究的IT“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着力培养一批具备“高端、应用、国际化”显著特征的IT专业人才。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高素质IT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的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等,演绎推理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TOPCARES-CDIO循环进行修订与完善。
关键词 :IT“卓越工程师”;TOPCARES-CDIO;培养标准
引言
CDIO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国家的大学加入到CDIO合作计划中,共同继续开发和完善CDIO。2003年起,企业家周立功发起了3+1教育模式,江西理工大学率先开展了这一CDIO性质的教学模式,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继承CDIO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IT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针对学院IT专业的设置情况,对CDIO能力培养大纲做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构建了具有IT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TOPCARES”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能力,分别是: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个人职业能力)、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能力与团队工作)、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esponsibility(责任感)、Ethical values(价值观)、Social contribution by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
培养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工程素质高,具有宽厚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一定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系统、扎实的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核心知识以及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能在计算机软/硬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软/硬件产品研发以及信息工程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未来卓越IT工程师。
1、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思路
在总结多年来构建IT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东软学院依据培养应用型IT人才“TOPCARES-CDIO”能力指标,制定了T-C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理论学期课程T-C项目实训体系和的实践学期T-C项目实训体系,形成了以项目实训为手段,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大学全程的T-C项目实训体系,全面实施了T-C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东软学院特色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是培养IT“卓越工程师”,创建高水平IT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成功范例,在TOPCARES-CDIO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地方化优化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思路,创建“夯实基础、能力导向、创新机制、校企联动、国际合作、个性培养、拔尖示范”的IT“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⑴ 夯实基础。强化基础,拓宽知识,关注学生发展潜力,使学生在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方面达到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准。
⑵ 能力导向。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鼓励和吸引高素质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国际视野、主动实践、追求创新”的自觉性,开展“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实际、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⑶ 创新机制。创立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实行个性化培养计划,特别是要切实推进学分制、双导师制,建立基于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校企战略联盟。
⑷ 校企联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选拔,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参与企业工程研发或兼职上岗;明确多导师制,构建进入计算机技术前沿的人才“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培养模式。
⑸ 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中外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⑹ 个性培养。根据学生特质,多样发展,可以对学生量身订制或由学生自主设计,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学习实践要求。
⑺ 拔尖示范。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思路,以点带面,通过拔尖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其它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2、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高素质IT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的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等,演绎推理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TOPCARES-CDIO循环进行修订与完善。
⑴ 借鉴并改进TOPCARES-CDIO培养模式
借鉴TOPCARES-CDIO的培养模式,根据高校和地方特点,构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由于IT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培养模式就必须结合具体的IT项目工程和项目实践。根据TOPCARES-CDIO的标准,在教学大纲制定上要基于实际的项目工程需求分析,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培养目标必须分析当前和未来IT企业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在制定IT“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把一课程的开设都要与项目工程的全过程紧密结合。
⑵ 构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IT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制定IT“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理论、实践、创新、素养紧密结合,以IT“大工程观”为指导,借鉴现有IT工程教育的成功案例,根据地方院校特点,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技能基础课程、思想教育课、实践和创新教育课程构成的“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当前和未来IT工程领域提供优秀人才。
⑶ 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训相结合
企业和学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于“商业创新+技术驱动”的模式,共同推进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共同开拓市场,针对高校、企业开展大学生、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的IT工程师方面的培训及相关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在工作中参与IT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开发,或提出工程项目推进中的优化方案,并参与设计、开发、检测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评价,具有独特判断力和创意,提出独立技术见解,培养现代IT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创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3、IT“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案
通过参与实践课程、企业工程项目和各类交流项目,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掌握各种编程软件、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在IT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
⑴ 组建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
组建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在大一新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组建实验班,采用自愿申请原则,通过综合测试进行择优录用,在开班后进行动态淘汰和退出自愿的原则。在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将会高于普遍性要求,实行动态淘汰,为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提供压力。
⑵ 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教学及其日常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2+1+1”三段式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为原则,将工程项目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三级导师制,分别由基础普及、专项提高、企业实训的教师和工程师担任,实行联合交叉指导。企业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还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指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把企业具体要求提前传送给学生。校方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态度与习惯、价值观、毕业设计、培养计划等。
⑶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
通过构建以IT专业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IT工程项目开展项目实践教学、编著适应项目实践教学模块化教学需要的特色系列教材、深化校企专业教育合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连贯合作,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途径,培养IT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IT“卓越工程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共同构成IT“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专业能力,为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并重。
4、小结
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IT工程为背景,以IT工程项目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IT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IT工程领域,从事IT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在IT工程领域和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涂振宇.CDIO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59-62.
[2]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5-79.
[3] 吕迎春.论工程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3):22-25.
[4] 钱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四个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88-91.
作者简介:郭树荣(1963-),女,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摘要: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各自独立,学生工程整体意识不强的现状,文中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研究项目学习法的基础上,探索了按照主干课程的开设顺序,依次完成“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工程招投课程设计(含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形成了依托于一个工程项目的“递进式”课程设计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工程整体的认识,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三个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并阐述了新模式的组织方式、不足之处及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项的学习法;递进式课程设计;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91-04
一、项目学习法概述
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专题的学习法”“课题式学习法”等。它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
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项目学习法的发展现状
近30年来,项目学习法的理念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得到了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证实了PBL的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1)学习过程。PBL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同时PBL小组学习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2)能力培养。和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相比,PBL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交流、规划、管理,以及职业责任感等方面效果显著。(3)知识巩固。PBL方法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期记忆,知识掌握牢固,能顺利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近年来,中国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应用PBL学习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对PBL的研究和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且多数是在单门课程中探索和应用,与发达国家
还有一定差距。山东理工大学在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
实践课教学改革中,应用PBL学习法,探索和实施了项目学习法的“递进式”课程设计,从而跳出单门课程的应用框架,在多门课程学习后的多个课程设计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提出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招生人数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认识实习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为学生自己联系,质量难以保证;课程设计一般是纸上谈兵,效果不够理想[2];毕业设计也多选择与工程实际关系不大的虚拟设计题目,题目小且单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综合性训练。因此,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认识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面向的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在探索了国内外项目学习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学习法“递进式”(以下简写为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新模式。
二、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思路
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从业者将面临投资决策、规划设计、成本分析,工程结构、工程材料、施工组织,风险管理、对外交流等问题。PBL“递进式”课程设计,依托于一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教学楼、旅馆、办公楼等),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按照主干课程的开设顺序,依次完成设计的“递进式”新模式。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投资决策、设计、成本分析、施工组织、风险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工程技术与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在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中,前面的课程设计成果是后续课程设计的基础与依据,具体为:在“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课程设计中完成项目的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和结构设计资料;再依据以上的设计成果,进行“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依据设计图纸、工程量、造价及工料分析等成果,再依次完成“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后续课程设计可以对前面课程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在每一个子课题的设计完成后,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入和对工程的整体认识的加强,学生在后面的设计环节可以对前面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修改、深化和细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于工程项目的良性的、双向的、螺旋递进的课程设计新模式。如图1所示,向下的箭头表示课程设计流程的推进关系,向上的箭头对前面设计成果的修改与完善。
三、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与效果
(一)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
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应从指导教师、学生组织、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
1.教师的指导
制定好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是有效实施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前提。首先在实施PBL
“递进式”课程设计前,指导教师应精心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任务书中的设计参数要符合小组设计需要;其次根据教师所学专业对其进行分组,组成每组3~4人的指导小组,使专业搭配合理。并采用“双固定”方式进行设计指导,即设计自始至终指导教师小组团队固定、指导的学生固定,这样既能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又能使学生更方便地和教师交流。
2.学生的组织
布置设计任务和介绍设计内容是设计的首要工作。在设计之前给学生讲清楚整个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意图、设计思路、组织和成绩评价方式,使学生做到设计目标明确,设计内容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学生小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并选择一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或教学楼作为研究对象(但每位学生的设计参数有所不同,避免相互抄袭),这有利于小组成员对同类问题的讨论与协作。每组配备一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讨论,布置详细的设计任务和进行具体的指导。
3.成绩的评定
因为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过程需要跨越4个学期,设计成绩的评定采用个体和总体相结合的综合多元考核方式。首先,对每一课程设计充分重视设计过程的考核,如对设计方案、设计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还要将对前面设计发现问题、修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设计小组的团队协助精神、认真细致的科学素养等也应是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过程控制、审阅、小组和个人分别答辩等方式给出单个课程设计的成绩。其次,当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针对所有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评价整个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和与工程实际的符合程度。在教师指导小组自评的基础上,两组指导教师对调互评,得出的最终成绩在最后一个子课题设计的成绩上体现出来。通过以上全面、综合考核,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出每位学生的设计成绩。
(二)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
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经过对几届学生实施后的综合评价,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第一,设计情景真实而具体,学生加深了对工程的整体认识。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是对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教学楼、旅馆等)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学生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在依次完成各个子课题的设计中,提高了学生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管理能力,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全局把握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工程的整体认识。
第二,设计内容综合,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三个融合。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个工程项目之中,包容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设计内容综合性强,并实现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融合,结构与施工的融合,施工与造价、项目管理的融合;培养了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全局、系统的掌控能力;综合的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第三,设计途径多样化,有效地完善了设计成果。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过程通过实践体验、查阅设计资料(图集、设计标准、参数等)、重新学习书本知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自主发现、协商合作等多种途径来完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已经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能较容易地发现和修改。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学生需先纠正、完善、加深以前的设计,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后续的设计。
第四,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满意度高。“递进式“课程设计结束后,分别对三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规划和管理的能力、交流协作精神、对课程知识的再提高程度、工程的整体意识、工程的实践能力、设计组织与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分“好”“较好”“差” 三个等级。认为“好”的为81%,“较好”的为
19%,“差”的为0,可见学生对PBL
“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满意度高,并一致认为这种螺旋渐进式的设计,应该继续实施下去。
另外,笔者所在课题组跟踪调查了实施过“递进式”课程设计的2009届毕业生,共调查了22家用人单位,31名毕业生。调查结果表明,85%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15%的用人单位表示满意,多数企业认为该届毕业生与本专业以前的相比,工作上手快、工程的整体意识强,在很短的时间就能独立顶岗工作。
第五,设计的组织与实施促进教师改革创新。PBL“递进式”课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单个设计,其组织与实施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方式,围绕一个工程项目完成各个子课题的总体设计[3],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既要具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新性和应变能力。
四、PBL“递进式”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其一,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会影响后面设计的质量,突出表现为:房屋建筑学与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之后的成果——建筑工程图纸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工程估价的课程设计质量。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够,对实际工程的设计经验不足,很难考虑周全,结构和做法的细节部分容易漏掉,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估价的准确度。针对此情况,采取的措施是:设计前让学生泛读2~3个实际工程图纸范例,熟悉实际工程基本的表达方式;购买满足设计需要的规范和标准;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其二,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情况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与差的进行小组组合,这样就导致了小组水平的两极化,设计的成果质量差别较大。为此,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强制组队的方式,把学得好的和差的学生混合组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级分化现象。
其三,专业教师对全过程课程设计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青年教师较多,自身的实践能力还不强,多数教师只是对自己所授的课程比较熟悉,指导“递进式”全过程课程设计,还需要从业务水平、实践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五、结语
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深刻理解和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由单一到整体、螺旋递进的课程设计的新模式,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架起了“桥梁”;但是该模式还应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学生的组合与评价、教师的指导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使其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翔云.ANETTE KOLMOS.JETTE EGELUND HOLGAARD. 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29-35.
[2]王中,刘昌明.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65-67.
[3]郭树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8,(18)5:43-4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gressive curriculum design: taking project learning as an example
GUO Shu-rong, JIA Zhi-ro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