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05
导语:在小学作业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及《全面落实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规定》的通知要求,我校特制定学校学生作业管理制度,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指导思想。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过程,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适当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高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实验学校的作业监管和考核机制,有利于促进我校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促使我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教法,更加重视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提升我校学生整体素养,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学生作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激发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实践、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及时认真专注地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业和谐发展原则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本着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要布置知识巩固性作业,也要布置一定量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知识巩固性作业,避免单一重复、机械、繁杂。探究性、实践性作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
3.量与质相统一原则作业的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或是课堂教学的巩固、提高,或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拓展,或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实际运用。精心设计,设计精而少的作业,以少的作业量达到优质的作业设计水平。控制好家庭书面作业总量。
4.师生共同发展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作业应是温故知新、修改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作业应诊断学生学习水平、反思教学得失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既是两者之间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资源。
5.过程性评价原则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次作业检查批改进行分析诊断,学校在学期常规教学检查中,要分多次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记录分析进行评价,把学校对教师原来较少的阶段性作业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 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 人格魅力 就业指导
如何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服务型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就业和社会教育的桥梁。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社会需求,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以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过硬的文化专业素质。文化专业素质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资本。班主任具备了良好的文化专业素质,就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班主任一方面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善于学习新知识。
2.较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负担重,时间长,头绪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班主任要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按时作息,保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同时,班主任还应拥有健康的身心,不仅要做学生接受知识、开阔视野的良师,而且要做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建立和谐班级是很重要的。
3.必须有奉献精神。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正常上班是8小时制,而班主任工作是24小时制,多数班主任不论白天晚上,心里时刻都装着全班同学,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大事小事都有可能随时发生,确实要花不少精力。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二、加强对班级的管理
1.注重沟通,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要注重沟通。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情感特别脆弱。班主任如果不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很容易造成管理的真空。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再加以归纳总结,制定适合全班同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管理学生,沟通学生,从而营造一个既适合学生又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2.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班主任要构建科学、严谨、完整的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制度,以搞好学生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一个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应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具体包括纪律、班委职权、卫生、财务、生活、奖励与处罚等。班级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依据,切不可盲目化、随意化。完善的班级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班风。
3.加强班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就应当及时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在健全确立班委的过程中,不能班主任说了算,一定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实将那些品学兼优、会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的同学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来,以便他们成为全班同学的学习榜样,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的指导
1.专业技能的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针对性很强,所以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但更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因此,班主任应配合专业课老师,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可采取增加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术考级、资格证的考试,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技能竞赛等措施,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就业择业的指导。职业学校学生从入学到就业,都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其中择业就业是所有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为消除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感与模糊感,以及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班主任应将学生的专业、行业特点、发展前景等与学生的个人理想、个人前途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工作特点、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等,从而让学生满怀信心与热情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四、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班主任教育工作内容较多也较复杂,要想真正做好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改进教育方法。班级管理要适时、适当、适度,在实践中要不断钻研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不断解决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只要有责任心,以学生为本,讲究班级管理的艺术性,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称职的班主任,同时,我们也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人才
引言:
随着我国的教育模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职业学校的录取量不断扩大,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这中现象无疑增强了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但也为职业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在职业学校扩招后,生源质量大幅下降,面对新的职业学校教育格局,我国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以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 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德育教育和科学知识技能教育一样,都是提高学生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德育教育作为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职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仅依靠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十分看重,他们甚至会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过操作能力可以不强,但必须拥有高尚的品德,因为他们认为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学生进入单位以后通过培训和日常工作的锻炼可以提高,但是思想品德作为一个人的灵魂是很难改变的,没有良好道德水平的人对工作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团队意识,这些人进入公司以后往往不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不利于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鉴于这种客观现状,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低、投资较小是对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真实写照,许多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学生的质量,他们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作为衡量学生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可以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可否认,丰富的理论纸盒和操作技能对学生的求职有巨大的影响,但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样非常重要,只有知识和技能,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才很难为用人单位所亲睐。从职业学校学生本身来考虑,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过的会感觉到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如果没有过良好的道德水平就很难再这个喧嚣而充满诱惑的社会中独善其身。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都相对比较小,是形成良好道德水平的最佳阶段,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大部分会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所以在职业学校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从职业学校角度来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会对学生未来的求职提供巨大的帮助,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变相的会提高职业学校的知名度,进而提高办学效益。
2 增强职业学校的学风建设,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任何学校来讲,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办学的重中之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基础。职业学校增强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风”顾名思义是指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促进学生去学习。从学生本身来讲,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基础比较薄弱,生源质量较差,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不是学习的料,很多上了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自愿上学,他们大多数是迫于家庭的压力而不得不去职业学校就读,从他们个人意愿来讲,他们是非常抵制学习的,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学校的学风建设,通过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去自主学习,解除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心理,逐渐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大多数学生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仍然不学的同学,老师要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找他们谈话,为他们讲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最终引导他们走上学习的大路。从职业学校教师的角度来讲,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对学生带有个人偏见,他们认为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无法进入高中就读的“差等生”,抱着这种想法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态度不端正,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久而久之,学生对他的课也会失去兴趣,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坚强学风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摈弃对学生的不良偏见,端正教学态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与老师的默契配合,在加上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3 加大教育投资,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与普通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优秀的职业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了职业学校的学业之后不会继续升造,而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绝大多数会走上一线的操作岗位,这些岗位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操作人员的实际才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必须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无疑是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有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连自己操作的设备的基本参数都不知道,在他们的肚子里只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对操作技能的想象,这无疑是职业学校作为培养职业人士的机构的一种失败。职业学校必须加大投资,购买一些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然学校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进行设备的购买,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可以选择购买一些二手设备,因为职业学校购买的设备不是用于实际工作,而是供学生模拟操作,购买二手设备既让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又可以为学校减少投资,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此外,加强职业学校职业管理工作的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加强职业学校管理效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加强科学管理,增强班主任的实效性、建立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管理体系、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实现以老师为核心向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育模式转变、重视教室队伍综合实力的提高等都是加强职业学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4 结语
职业学校作为我国一种主要的培养人才机构,每年为我国的人才市场输出大量的优秀职业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扩招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本文结合职业学校实际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德育教育、学生建设和加大教育投资三方面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了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1]戴跃侬,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报2008(8):37-38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工作 实习管理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掌握一门技术对大多数学生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至关重要。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抓好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做好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做好学生首次实习前的集中教育
搞好实习管理,是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学好技能。在学生首次实习前,由学校主管实习的教师将学生和实习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实习动员,主要告知学生实习的重要意义,应遵守车间的规章制度,要听从教师安排。通过学生实习时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教师应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实习规定。实习动员后,各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车间,了解车间设备以及规章制度,将工量具分发到个人,并做好记录,妥善保管。
二、抓好实习过程
1.重视学生的实习安全教育
在学生实习前,要参照企业的三级安全教育严格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常识,熟知本车间、本专业、实习岗位的规章制度。学生经安全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在课题实施前、实施后,要强调总结。
2.实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刚开始学生往往对实习兴致很高,例如,教师让学生连锉削,学生会拿出锯去锯几下;当教师让学生连锯削时,学生却又不认真去干了。实习两三天后,学生渐渐发现钳工并不好玩,于是便忘记了教师提出的要求,出现坐着、串岗、说话,找理由外出多次上厕所等现象。这时班主任要严格班级管理,维持学生在车间内的生产秩序。
3.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第一,从学生穿的工作服、佩戴的学生证,到行走到实习场地,再到车间内的卫生打扫,对学生在车间的一切行动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二,教师对学生下达任务后,要提出要求,规定时间,否则学生就会对自己降低要求,导致加工质量不高,形成散漫的风气。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实习时的“心理高原期”,适时指导,学生的技能才会不断提高。第三,教师的巡回指导很重要,教师要勤于巡回指导,巡回时要观察学生动作是否规范,如果一开始错误操作没有得到纠正,这些错误便会固定下来,到了后期便难以纠正。此外,还要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是否遵守加工工艺,要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发自内心地接受实习。第四,要让学生在加工工件时循序渐进,每一步都要提出要求,教师要测量工件,这样的工作对刚参加实习的学生很重要,能很快找出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对工件加工工艺过程的掌握。第五,对学生平日的表现,包括上交工件数量、质量等都要量化处理,这些占考试成绩的40%,实习结束考试时考件成绩占50%,实习笔记占10%,综合评定。考核要及时,这样做对学生的实习也是一种促进。第六,对于上交工件及时、积极,加工工件质量好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工件要参加展评,让学生有成就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第七,要让学生树立质量意识,企业加工产品,只有合格品,没有废品。第八,对于工位卫生清理、工量具摆放等,有的学生敷衍了事,下课就跑。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例如“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并将实习现场按“7S”要求布置,与一体化教学相衔接。第九,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校企合作,按企业的要求管理车间、加工产品,给学生一定的报酬,让学生了解生产流程,这对学生将来就业很有帮助。第十,教师要对对学生充满爱心,真诚地指导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三、反思
教师要及时反馈,了解实习结果,这是确认学生掌握技能的必要条件之一。每次练习之后,要检查哪些方面有成效,哪些方面有错误、缺点,扬长补短,更快地提高练习水平,加快技能的掌握的速度。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天写好实习日记,写出不足之处和收获,教师要点评。还要写好每个阶段的实结,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改进今后的实习教学。
【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5-02
物流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虽然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发展,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物流专业的就业形势本应一片大好,但现实却是物流企业喊着招不到人,而毕业生却觉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实在太少、“毕业即失业”。究其原因,中国当前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还未根本解决,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解决这个难题,校企合作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它是一种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满足物流企业用人标准的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据此定制学生的培养计划,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拉近课堂和岗位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当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顶岗实习的层面,还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形式化严重
现在学校与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大多是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深层次内容。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物流企业实习,对于企业的规模、规范程度等缺乏考虑,只要接收实习就行。同时缺少对实习内容、实习项目、实习时间的考虑和规定,把这些问题全部推给企业解决,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客观上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大多只是走过场。
2.合作方式陈旧,合作效果较差
首先,现在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多数是和以前一样四处托关系,靠的是私人路子,企业大多是看在某人的“面子”上,而不是在合作中得到好处,这样难免伤害了企业的利益,积极性也就不高了。其次,职业学校的理论能力比较弱,难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指明方向。最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的意识,在校企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导致学校没有领会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难以直接顶岗。学校与企业双方尚未找到创新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效果较差。
二 校企合作问题形成的原因
1.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前期规划和顶层设计
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期规划,在设置之初只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盲目模仿其他院校,匆忙上马;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和对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没有一开始就与用人企业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达成合作协议。结果造成办学条件不足,选择合作企业时目的不明、理念不清晰,只为完成教学实践考核任务,使得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企业对合作兴趣不高。
2.学校实训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训教育方面条件很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连基本的实训基地都没有。这样对于学生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接受的实习生只是一群空有理论的“书生”;但是物流行业是一个极其讲究实践能力的行业,企业需要的是来之能用的人才,而不是还需要烦琐的岗前培训。这也造成了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3.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
现在,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重视主动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认为培训是学校的事情,企业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同时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理解片面,存在偏见,很多企业宁愿去人才市场招聘员工然后进行培训,却将校企合作接受在校实习生视作负担,认为他们不能吃苦,没有团队意识,不堪大用。
4.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强
在现行体制下,学校虽然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但是只注重于教学理论研究,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帮助物流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同时企业现阶段只是片面追求市场,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对于企业发展理论缺乏认识和追求,对于学校对企业自身发展可以起到的帮助认识不足,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三 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通过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加大自身投入
学校要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在课程安排、实训项目、职业素养形成等方面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系统地设计校企合作,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学校也要加大自身的投入,花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不论是从完成基本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从提高学校的合作能力出发都必须解决好这些建设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为:(1)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2)加大对现有物流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3)加大对教学设施特别是实训器材的更新换代,使学生能学到真本领。
2.企业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
用人企业把自己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力争做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实践环节向实际工作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实践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实用的技术,少走弯路,与企业的需求直接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可以使物流企业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职业精神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职业感。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精神有时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也是用人企业更看重的。
3.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培训指导
物流企业虽然处在实践的第一线,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资格认证的不断重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师资、理论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如开展物流师考试的培训等。这不仅会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发展。
4.政府的政策支持
校企合作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进行合作指导、给予学校必要的经费、对合作企业出台优惠政策等多方面。(1)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指导文件,对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使校企合作有章可依;(2)在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学校增加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3)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等,这样可以使企业乐于合作。
参考文献
[1]盛海洋、李艳霞.校企结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09(1)
[2]孙百鸣.高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0(2)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就业
0 引言
自 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取代了“统包统分”。1999 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骤增,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30万,而在短短十年后的2012年已达到680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往以“统”、“包”为主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业问题已成为现阶段最迫切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的大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建立就业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措施,以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生活要自己打理,过去的被动学习也一下演变为主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心理矛盾,易产生心理问题。其产生原因如下:
1.1 内在心理承受能力差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城镇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而进入大学后,由于个人的不成熟,对社会和学校的很多问题缺少了解,因而思想上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本身情绪发展就不稳定,再加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没有跟上,导致心理承受力差。一些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
1.2 外在因素压力大
1)大学生在读人数越来越多。2007 年,我国高考总人数首次突破1000 万,招生率在50%左右,约有近500 万考生能顺利升学。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里,存在心理问题的绝对数显得很多,其中抑郁症、孤独症在不同范围内存在着。
2)就业压力大。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不断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据中国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31万,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680万,比2010年增加了7%,而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只有68.5%找到了工作。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因承受不住而崩溃,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1.3 人际交往能力差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其性格、成长背景不同,相处时需要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包容的心态,而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与人起冲突,体会不到团体生活的相融性和乐趣,由此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而无法纠正,最后为了逃避而陷入网络世界。
2 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年代,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安排招生、组织教学、实行分配。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由市场优化配置,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先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合格,完成就业后,学生管理工作才算完成。所以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把就业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略。 毕业生的就业好坏与学校的招生、培养工作直接相关,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现今中学毕业生选报志愿时,除了浏览院校自身的宣传材料外,还特别关注院校和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已成为中学生填报志愿的又一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对就业率低的学校也采取了新的措施,教育部在2011年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通知指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教育部此举的目的是促使地方和高校树立就业意识,将就业因素纳入到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毕业生就业不仅仅只关系着毕业生自身的利益,并且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不少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毕业生服务。
3 建立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非常严峻,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较大而引起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辅导。针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成熟度和心理抵抗能力。
3.2 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在新生入学伊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可适当增开一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的宣传,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强化课程改革,坚持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高等学校为了向国家输送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调查,继二零零二年教育部审批了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之后,全国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培养方式仍与传统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类似,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先导,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这种课程体系虽然能使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理论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企业物流环节的实际运作缺乏了解和掌握,与培养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脱节。学生对基本的物流要素运作过程尚不清楚,也就无法从事物流相关的中高级管理工作。因此在当今高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课程为辅。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学习地点仍为学校,以标准化教室为中心,老师更像传声筒,将书本知识填鸭式的授予学生。由于书本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没法建立。实验课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实验课只能模拟部分物流环节运作过程,并且仍然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老师讲的再好也不能将物流所有运作过程完全还原。这样单一的授课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论是老师备课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效率都比较低下。
2.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物流工作有他的特殊性,基层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大多数基层员工也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工作环境也不够舒适。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本能抗拒基层工作,但是没有基层的经验在校期间还没有对物流要素运行的认识是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的。传统的课程结构培养的学生就会陷入困境: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较高学历,库管员、配送员、快递员等工作不屑于去做,一方面直接应聘中高层物流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经验,不被聘用,两个方面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困境。显然以理论课为主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需要改变课程结构设置与之配合。
2.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实习机会
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物流专业知识,走到企业中去是最直接的办法。可由于物流管理工作讲究高效率,企业物流相关部门大多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学生,由于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较高,有这些精力企业更偏向于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且,物流环节中,仓储环节、运输环节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工作是员工的常态,此时少数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有些企业出于员工身体情况的考虑,接受的实习生又大多限于男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够紧密使得联合培养流于形式,未来一定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甚至政府更多的沟通和配合。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并行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应注重理论课与实训课并行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课程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架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理论课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觉得物流知识枯燥繁多,此时学校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是没有效果的。在由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今天,学校应压缩理论课时,分配一部分学分、学时给实训课程。这样让学生在实训课上,深化理论学习,加深自己对物流模块运作的理解,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暴露理论课程学习的疑点和盲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改革方式并不是否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恰恰是因为物流理论是根基,学生必须打下坚实的根基,那么通过辅助的实训课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3.2学生考核方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毋庸置疑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那么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就显得并不合理。物流专业人才的评价是多元的,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分数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的。采购工作的沟通能力,库存管理工作的严谨能力,物流运输工作的高效能力,面对物流环节各成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总体协调能力等等,以上这些能力的考核都应考虑在内。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尽可能的多元化,阶段性试卷得分占总分百分之五十,在企业实训期间得分占百分之五十,并由带队教师、企业导师、企业各部门主管根据学生工作表现综合评分。唯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充分展现物流专业人才的真实实力,并督促学生均衡发展。
【关键词】爱;法;形象;家校联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08-02
转眼间,我在职业学校里工作已有8年。在这8年间,我先后担任过2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目前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较低,文化课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多样性。作为职高生,也许在学习成绩上与普高生有相当差距,他们可能有诸如任性、纪律差、厌学、冷漠、冲动、随意、无上进心等不良的外在表现,但并不表示他们在人格上也有缺陷。要使这些学生改掉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班主任正是他们的引路人。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当前职校生的班主任工作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爱(指情感教育)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但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随意性。法(即班规)能使班级管理规范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准则,能使班级管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了班主任睁只眼闭只眼管理上的松紧现象;能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科学化,克服了教师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凭印象、凭感觉的模糊化管理。但只有法,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只有情与法的的相结合,才能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说起,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交流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忤,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那么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呢?
1、明确爱的内涵,营造爱的氛围。
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从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高度出发)、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爱又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爱生的心,是唤起交流的激应器,是抚慰心灵的妙方。曾经见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船长,于浪谷潮尖,急流险滩导航掌舵,将年轻的水手送往希望的大海、成才的彼岸。”教师是船长,更是园丁,精心的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或许这就是对师爱最好的阐释。
如何在教育实际中营造爱的氛围呢?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本位论,蹲下身子去看待学生,明确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对学生的给予;其次,要注重营造好“大家”,做好“家长”民主管理。通过组织各种类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认识自我;再次,教师要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位学生,从细小处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予表扬或帮助改正,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注重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只有无私的去爱学生,对学生慈爱,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对教师的敬爱。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师信道,赢得教育。
2、体现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不论其个性的强弱,成绩的好坏,道德品质的差异)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生不是惧怕学习,就是行为变的更难以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爱如阳光,记得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牢记这句话“要教师的阳光照耀到别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语)
3、把握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的拂过学生的心灵。她要求教育方法的改变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物无声指的是在进行感化时无刻意教育的痕迹,朴素自然,了无声息,但效果极佳。教育学生无不出自爱的目的,但惟有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恣意妄为,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遵守校纪校规,多次与同学打架,很难管住他。在一次学校的广播体操比赛中,班级未能获得名次,他很难受。通过这一点,我发现他具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抓住这个机会,我给他写了一张卡片,委婉的提出了他身上的优缺点。接到卡片后,我发现他对待他人不再那么蛮横,态度改变了许多。后来我又了解到,他由于父母离异,缺少管教,之前老师因为他的成绩差,又不太在意他,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个不良习惯。经过几次私下交流,他慢慢的改变了:开始听老师的话,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也重新树立起来。他重新获得了同学的认可,融入了充满爱的集体当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我想到: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微嗔……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4、走出爱的误区,领悟探索爱的深刻、崇高。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真心爱护自已的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要合乎情理,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断:“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已的尊严感。”心理学的测量表明:“一个小孩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具有了多种潜意识,其中包括受人尊重的本能。”这些都说明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勿庸质疑,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奚落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当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细致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总之,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二、“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班级的“法”,就是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体现。那么班主任在德育的过程中如何用班规实施班级管理呢?
1、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通过制定班规,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制定班规之前,我总是组织学生反复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规范》、《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使学生认识到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好的班风,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就会落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定班规的必要性。制定班规时,应实行广泛的民主。首先和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后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使班规能反映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志,班规的内容不应有损学生自尊心、体罚学生等与教育规律、教育法规相违背的内容。班规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班规一般分为三部分,班级管理目标、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共28条,它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及综合素质。
2、持之以恒地落实班规:制定一个好的班规,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关键是要把它落到实处。
班级的管理仅靠班主任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为了落实班规,我们启动了二套管理系统,对考核结果实行双挂钩的管理办法。一是班干部轮流值周负责制,负责把本周学生遵守班规的情况记录下来,对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按照班规予以奖分。若有违反班规的同学,则向他发《违纪通知单》,注明违纪事由、扣分情况。另一套是值日班长负责制,负责当天班级的常规管理,每天小结。
实践证明,这个管理办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我校已被许多班级借鉴和采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诚然,教育过程是重塑生命的过程,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月刊杂志
[论文提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从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进行归纳,并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依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办学的结合点的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2. 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
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进行实习指导,还与学校进行教学领域的合作,如联合研究教学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内容、确定师资标准、进行人员交流,企业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测,企业向学校提供招生、毕业需求信息;联合进行社会培训,及时研究国内外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等。企业为学校适当提供资金上的帮助,比如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资金投入和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等。
3.校办企业
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称为校办企业。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当地文化特色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场所,同时也为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学校教师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管理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丰富、生动。这样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4. 学校与职业培训公司合作
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姻,由学校完成学历教育部分,职业培训公司完成就业前的实践技能培训。学校挑选有经验、有实力、信度好的职业培训公司(专业导游、职业经理人、调酒师等),将本校毕业班的学生送到公司去培训。学校参与培训内容的制订,培训合格后,由培训公司推荐介绍工作。校方的责任是保证选送的学生学历的真实性(因为被送出培训时未毕业),并保证学生简历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与学生直接到培训公司接受培训相比,学生得到的好处是:培训费大幅度降低,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学生到培训公司后,由每个学生与培训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约定学生完成培训后,培训公司在推荐工作方面的责任。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地位缺失
政府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职能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在教育领域里,同样如此。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政府的主导地位缺失是校企合作没有深入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顺畅进行。
2.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这种情况导致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限制了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大多数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训基地和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浅层次形式,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过旅游行业一线的实践,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很多人将具有双证的教师就定义为“双师”,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双师型”教师都是“有证无业”,只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没有真正参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没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却不高。
4.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亟待改进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力就业。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当初的专科转型过来或是由若干个中专联合组建而成,因此不免多多少少都留有以前办学的痕迹,学校以前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专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1.完善政府导向机制
高职教育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策因素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支持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为改革和发展主导的国家,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要完善高职教育的政府导向机制,需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2.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要想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取得合作的成功,就必须找到双方利益结合点,才能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首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之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其次,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企业都希望自己雇用的员工是非常优秀的。对于企业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优先录取优秀学生的权利。第三,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共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业一线的优秀业界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来自旅游界的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协助企业组织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员工开拓视野,更新服务和管理观念,为员工提供岗位和攻读学历等培训,使其能够更加胜任自己岗位。
3.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运用实践能力,是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学校自己培养和到企业聘请技术技能型人才两种形式。一方面,学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全面合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厂矿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或者参与厂矿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与技术改造工作。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技术顾问、专家、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
4.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指: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推出所需设置的技术核心课程,最后,由技术核心课程推出所需的基础课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始终坚持就业这一导向,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就以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实质上是充分考虑了高职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也充分考虑了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高职的课程体系多元整合,形成以应用型、复合型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