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07
导语:在金融资产业务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物流园区;物流金融;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23 -02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已有一定发展与进步,但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园区内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处理,让企业提前获得现金流,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缓解资金短缺和周转压力。企业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很少有中小企业作为发起人。
因此,本文将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相结合,提出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利用这种新型的物流金融模式,提升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服务的能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思路。
一、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的现状
我国物流金融的融资主体较单一,大多以银行为主体开展物流金融。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渐活跃于物流金融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物流园区重视物流金融业务。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很多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业务是空白的。目前,物流园区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险业务:保险是物流园区开展较早、较多的一种业务模式,物流园区通过收取佣金获得利润。2.小额贷款业务:一般是通过成立小额担保公司,将资金充足企业的闲散资金筹集在一起,对物流园区内资金短缺的企业实行放贷,但这种融资方式并没有与物流园区业务相联系。3.代收货款、运费业务:属于物流金融结算类业务,运用各种结算工具为融资企业提供服务,常见的主要有垫付货款、代收货款、承兑汇票三种业务类型。在结算类业务中,直接获益者是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主要协助物流企业进行风险控制。4.物流金融授信业务:分为委托授信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委托授信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将质物的运输、仓储、价值评估以及整个流程的风险监控等全部外包给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协助金融机构选取符合信贷条件的融资企业和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统一授信模式中,金融机构不参与信贷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直接授予规模较大、信用度较高、经营业绩与经营状况良好的物流园区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再由物流园区向符合融资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负责贷款前后全部环节的活动。
以上是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主要的几种模式,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增多,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从以上业务中可以看出,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基本是间接融资方式,而没有协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帮助企业调整资产负债比例、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
二、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运作流程
本文中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是指,以物流园区作为发起人,整合园区服务范围内各条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收入的基础资产,汇聚形成资产池,将其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然后由SPV以购买的组合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由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这是一种中小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1.选择资产类型,构建基础资产池。中小企业可证券化的资产有:应收账款、具体项目、知识产权。物流园区作为发起人,根据中小企业可证券化的资产类型,以供应链为单位,对各条供应链上的证券化资产进行筛选、整合、归类,形成类型一致的基础资产池。
2.出售基础资产池,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由物流园区将基础资产池真实出售给发行人SPV,并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3.SPV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增级进行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以及信用增级。
4.律师事务所对基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权属状况进行尽职调查;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出具基础资产审计报告、会计处理意见、专项计划设立的融资报告,年度资产管理报告和清算报告的审计意见。
5.发行人委托承销机构进行证券承销,承销机构受托后向投资者出售证券,并将承销收入即投资者购买证券所得资金汇入SPV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再由发行人将证券出售收入转给发起人即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根据不同企业的基础资产状况实行资金分配。
6.发行人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的现金流和资产分别委托给受托人和服务人进行管理。受托人负责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服务人对证券化资产进行管理,将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收入汇给受托人,受托人再将未来现金流收入汇入发起人账户。
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运作流程图如下:
三、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特点与风险分析
(一)模式特点分析
在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中,物流园区通过对供应链上企业产生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出租收益等可证券化资产进行整合,发起企业集群资产证券化,并利用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间的交易数据、信用数据进行风险监控。因此,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小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基础资产和信用水平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单个中小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很难实施。集合资产证券化是基于每条供应链,将多个中小企业零散的基础资产打包组合,从而实现资产证券化操作。
2.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来源于多条供应链上的多个中小企业,这种具有真实贸易基础的资产,降低了证券化风险,同时,广泛的资产来源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3.物流园区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集中的统一管理,准确、及时的掌握中小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交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风险防范与控制。另外,物流园区能根据资产池中各中小企业的基础资产贡献率,合理分配承销收入,避免纠纷。
4.SPV是长期存续的实体,能够实现多宗销售的交易模式,可从物流园区多次购买资产,从而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
(二)模式风险分析
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产风险:对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市场或政策的变化导致基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在基于供应链条的集合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由于某个行业的衰退,导致与该行业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贸易需求减少、资产状况恶化、基础资产受损的风险。
2.信用风险:如资产债务人拖欠债务,证券化资产的真实性和价值的评估、信用评级、专业机构出具意见书等环节都可能存在欺诈风险。
3.道德风险:主承销商在承销业务中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一般不参与资产池的尽职调查,放松对风险的防制。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和利益不对称,发起人可能故意隐瞒负面信息和风险。
4.集合资产证券化的管理风险。由于涉及到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资产、资金等方面集中统一的管理较难,服务人和受托人容易出现管理失误。
5.合同的法律风险,合同的内容、形式不完整导致的合同效力、合同纠纷问题等。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是一种理论假设,还没有付诸于实践。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实践操作中必然存在一些风险,如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证券化资产的管理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合同的法律风险等。物流园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融资企业的资格审核与管理、规范质押物或基础资产的价值评估与管理、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从而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提高融资效益。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也是对现有物流金融模式的一种创新,既有利于物流金融规范化操作、降低融资风险,也扩大了服务范围,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对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华. 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01): 1-10.
[3]石永强,熊小婷,张智勇,杨磊. 物流园区发展物流金融的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12): 41-44.
[4]罗佳宇.基于物流园区发展物流金融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2): 43-44.
[5]蔡晓慧,余静文.产业集群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07): 73-78.
[6]曾鸿志,黄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2,(12): 86-88.
作者简介:
关键词:资产管理;非标准化业务;风险控制
现代金融服务随着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政策性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理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历史使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发展为拥有保险、信托、租赁、银行和证券等各类金融业务子公司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为转变成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业务模式也从传统的处置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向为各类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进行转变。在这种业务变革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现了许多非标准化业务,如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等,这些非标准化业务在准入标准、尽职调查规范、风控要求等方面对标准化规范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形成了新的挑战。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
2000年11月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1]”此外,传统的业务范围还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是债务追偿和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和销售,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及阶段性持股;二是财务及法律事务咨询顾问、资产及项目评估;三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发行债券;四是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和债券、股票承销。[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之初,在管理和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政策性不良资产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标准化规范,培养了一大批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人员队伍,积累了丰富管理和处置经验。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或控股了一批金融业务的平台公司,业务种类已延伸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行业范围内,区别于传统已形成标准化规范的处置不良资产业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新的业务如资产证券化、中间业务、投资咨询顾问、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等,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标准化规范理念和文化,也未形成体系性的标准化规范,这些业务由于自身业务或交易内在构成的复杂,很难制定标准化规范并加以执行和监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标准化业务,从实务概括来说,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于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开展的尚未通过成体系性的标准化流程或规定进行规范的商业化业务,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业务内在构成复杂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些非标准化业务,从广义上说,可以概括为大投资银行业务。在现代金融服务领域内,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业务内在构成越来越复杂,交易结构从资金来源至项目运营,往往涉及诸多相关利益方,法律关系错综复杂,交易手段各有不同。各种业务同质性差别较大,往往一个项目、一个案例在交易结构、资产评估等方面都较难比较。这种内在构成的复杂为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业务需求多样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传统的政策性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转变为开展商业化业务的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目标要实现市场化,经营模式应通过自身产品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也已经从商业银行、大型国企和政府机构发展扩大为各类金融机构、大小企业和政府机构、甚至是高净值的个人客户等等。客户的业务需求多种多样,业务需求的规模、手段和内容大相径庭,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身之本应该通过自身的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而这种多样的业务需求很难通过统一的准入标准、风控要求等进行标准化规范。
(三)从业人员观念不同和经验不足
金融资产管理从设立之初至今,发展历史不过十几年,经营理念也发生了从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性任务向开展商业化业务的变革,从业人员在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但在商业化业务当中,不少从业人员,包括法律审查、风险控制部门人员和项目人员,尚未形成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商业化观念,商业化业务的操作经验也不足,不少从业人员还以政策性业务阶段的惯性思维对待客户需求,以我为大。这些都为非标准业务标准化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业务标准化规范的必要性及指导思想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实践经验总结来看是指为了防范和控制非标准化业务产生的金融风险,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在准入标准、业务承揽要求、尽职调查、交易结构的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指导规范,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督交易或业务事项的变化,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反馈,及时修订指导规范。
(一)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服务企业,从某个程度来说经营的就是风险,而非标准化业务由于自身业务特点,比较传统的经营范围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更大,因此,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规范,对于防范和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产生的金融风险意义重大。标准化规范为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不仅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更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经验的积累。
(二)金融资产管理商业化转型经营理念的变革
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商业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应当树立合规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指导思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特征的金融服务企业,在完成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历史使命后,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重要标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就是满足合规经营的要求,而树立同时以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思想就是要在制定和执行标准化规范的过程中建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只有建立服务客户的理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化经营当中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为自己创造利润,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持续地获得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
三、关于非标业务的标准化规范的建议
(一)转变和加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从管理学角度讲,任何标准化规范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从业人员来进行,而从业人员的理念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影响都是标准化规范工作的有效性实施的基础。[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2009年经营存续期限问题得到解决后,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人员结构不断更新。但从整体来讲,从事传统标准化业务和具有传统业务经验的从业人员仍占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大多数。在部分从业人员当中,特别是法律审查、风险控制部门的人员,存在沿袭着原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的思维习惯和作风。在对非标准化业务制定和实施标准化规范过程中,没有建立以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造成工作僵化、阻滞工作创新。因此,树立新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文化,转变从业员传统思维观念,对于发挥标准化规范在非标准化业务保驾护航和促进非标准业务发展的方面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当建立从高层做起,通过公司新文化的宣传和培训,逐步树立和加强标准化规范应以合规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的前后台职责分工和便于业务开展的流程管理,发挥执行标准化规范对于开展非标准化业务的积极作用。
(二)根据不同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标准化业务因自身的业务构成的复杂和业务需求的多样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而且统一的标准化规范也较难适应不同的非标准化业务模式特点。虽然统一的标准化规范有利于执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业务的创新,而创新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区别于传统银行发展的根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投行概念,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促进非标准化业务的发展,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部门应充分研究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思想和指导意见,正确领会监管部门监管思路,根据目前非标准业务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以利于业务开展。按照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制定统一的指导意见,避免标准化规范带来的指导僵化、不适宜实务要求的现象。例如,对于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在准入标准上应根据房地产行业、能源行业、商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类型规范制定有所不同,在抵押担保的风控措施上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在抵押率上设定不同要求。[4]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工作的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
科学合理的标准化规范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但有效执行标准化规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整合业务审查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一定程度上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阶段建立标准化规范有效执行的监督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和不定期检查,在事后控制阶段监督标准化规范的执行效果。[5]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标准化规范的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虽然能保障标准化规范工作有效执行,但对于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化规范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在监督机制当中,应当建立健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信息沟通管道,通过在公司网站建立部门提问与解答共享板块、建立不定期业务部门访谈、建立信息沟通的激励机制等,加强和完善标准化规范工作制定和执行工作的科学性和合规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化规范在防范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可能产生金融风险须加以关注的重要方面。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规经营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非标准化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工作是防范和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合规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标准化规范应当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理念的变革,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标准化规范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作者:姜慧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2000-11-10.
[2]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3]于家钦.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4(4).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业务的特点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一种特殊金融机构,其在运营中始终围绕着国家赋予的三大使命:化解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支持国企改革。其独特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使之在会计处理上都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特殊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核算的都是从各大银行剥离的大量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流动性差、回收困难且形成时间较长等特性,所以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二)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不仅积极运用了债务追偿、折扣削债等常规资产处方式的同时,还大胆采用了对冲拉直、打包处置、债转股、证券资本化、信托等多种资产处置方式,不同的处置方式都对应有其固定的账务处理方法。如债转股就是参照着债务重组的原则进行核算,而对证券化资产业务进行表内或表外处理,主要取决于证券资本化资产是被当做“真实出售”处理还是担保融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财务报表的核算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同 由于其核算内容的特殊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备查财簿,而一般的财务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在资产管理公司财务会计的明细科目相对较少,而且比一般财务会计明细科目多了许多专业科目,如:购入贷款、待处置贷款、贷款余额准备、向人民银行再贷款、待处置资产、抵押及质押品、代保管物品等。
(四)具体业务处理过程的不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按原值收回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从形态上将其划分为债券类资产、股权类资产以及物权和实物类资产,针对不同的资产再通过催收、打包处置、债务重组、装让、资产置换等方式尽可能的收回不良资产的现实价值。而一般企业就是购买原材料,经生产加工成产成品,最后销售给顾客。
(五)信息披露的严格化 处置不良资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工程,体现了高度的组织分工,选用不同的处置方式还会涉及不同的经济实体,处置方式的复杂性也涉及到了信息的披露,如何充分、真实的披露处置不良资产的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监管者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和要求。所以,资产管理里公司的财务报表需要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披露。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有很多方式:积极催收、债券出售、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在上述诸多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中,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可以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会计处理方面更是各具特色:
(一)债转股的会计处理一是债转股会计核算的原则。债转股实质是一种债务重组,是债权人的债权变成股权的过程。债转股发生在企业发展的特定时期,而债权人又是特定的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其会计处理有其特殊性,不仅应参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来处理,同时也要参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的相关规定。债转股的会计核算:资产公司接受不良贷款时的核算,为全面反应不良贷款的处理情况,资产公司对购买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按“原值”入账,并分别列入“收购贷款本金”、“收购贷款应收利息”。考虑到资产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并非全额债转股,“原值”与收购价之间的差额作为“收购贷款呆账准备金”、“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处理。
[例1]某资产公司购入某商业银行一批不良贷款,该批贷款的本金账面价值为59400万元(贷款本金60000万元,已计提贷款呆帐准备金600万元),应收利息账面价值14925万元(应收利息15000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金75万元),共计74325万元,资产公司3年内分批付款。会计处理:
借:收购贷款本金60000
收购贷款应收利息15000
贷:收购贷款呆帐准备金600
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75
长期应付款74325
债转股时的核算:转股日的会计处理,资产公司应按协议投资额作为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冲减转股贷款本息“原值”,同时将转股贷款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作为递延债转股损益,在转股存续期内平均摊销。
[例2]假设例1中的不良贷款有本金40000万元及其应收利息10000万元按照1:1的比例转为对企业的投资,占企业70%的股权,约定3年内由企业自身回购,资产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投资50000
贷:收购贷款本金40000
收购贷款应收利息10000
同时,
借:收购贷款呆帐准备金400
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50
贷:递延债转股损益450
3年内,每年将450÷3=150万元转作收益
借:递延债转股损益150
贷:债转股损益150
资产公司持股阶段投资损益的核算,由于转股后资产公司占企业股权通常超过 50%。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的规定,资产公司理应采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损益。
[例3]如果企业第一年实现净利润2000万,则资产公司的权益为2000×70%=1400(万元),会计处理:
借:长期投资 1400
贷:投资收益 1400
资产公司退出股权的核算,资产公司是阶段性持股机构,对企业持股不是目的,最终要退出企业股权。资产公司退出股权的方式很多,如将企业股权转让给原企业 (由企业自身回购 )将股权上市转让、拍卖、证券化等,但目前主要采取前两种方式。资产公司一般是分期分批退出股权,股权回购价格有三种:原始价值、退出日的市价、股权的账面价值。资产公司退出股权的方式、时期、回购价值等均应在债转股协议中明确。
[例4]接上例,如果债转股协议载明以市价退出,从第2年每年由企业收购25000万元资产公司股权,该股权当时市价为30000万元,资产公司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长期投资 25000
投资收益 5000
(二)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流动性不强,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重组,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产品。其业务流程为:组建资产池――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把资产真实出售给SPV――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发行证券。其中,设立SPV和将资产出售给SPV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交易的性质(真实销售或担保融资),从而带来不同的财务后果(表内或表外融资)。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基本会计问题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披露。
(1)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关键是,发起人把该项交易视同销售(表内处理)还是作为担保融资(表外处理),不同的处理对会计报表影响不同,如表1:
目前主要有三种会计确认方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风险报酬分析法是以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确认真实销售的标准,转移则视为销售,否则视为担保融资。金融综合分析法以资产控制权是否实质转移作为确认真实销售的标准,转移则视为销售,否则视为担保融资。后续涉入法运用了“部分销售”的思想,只要转让方对被转让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存在任何后续涉入,与此相关的这部分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处理,而不涉及后续涉入的那部分资产作销售处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规定的颁布,我国对于“真实销售”的会计处理原则进入了风险报酬分析法为基础,金融合成分析法为补充的阶段。
(2)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如何对发起人因资产证券化交易所获得的新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所保留的资产或负债以及损益进行计量,是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难题。根据金融合成分析法,证券化资产真实销售以后,发起人新增的、且与资产证券化交易有直接关系的资产和负债,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初始计量。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确认,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也采纳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标准。
(3)资产证券化的会计披露。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需要通过设立SPV(特殊目的载体)来实现法律和会计上的“真实销售”,实现其法律上的“破产隔离”和会计上的“移表”的作用。而SPV是否属于发起人的合并报表范围,是能够实现会计上“移表”作用的关键。如果特别目的载体被视为发起人的子公司,那么,就应被纳入发起人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这时,分别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发起人和特别目的载体,将被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两者之间的交易将成为经济实体的内部交易,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必须作抵消处理。其结果是,不管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真实销售处理,还是作为有担保的融资处理,对合并报表结果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将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设计初衷相违背。
我国目前尚未对SPV合并问题制定特殊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规定的合并范围也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因此我国对于SPV的合并要求与其他子公司是没有区别的。
三、我国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处理的比较
通过和欧美资产管理公司相关业务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执行新准则的会计处理特点。
(一)美国 购入贷款时,公司初始确认为“持有可投资”、“持有可出售”。持有可投资类按摊余成本计量,还要进行减值测试。持有可出售类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账面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购入与贷款有关的证券,公司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其中,其他综合收益属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类项目。抵债资产,公司以“拥有房地产”、“取得的资产”等项目列示,初始按照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计量,后续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二)欧盟购入贷款时,一般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类,该类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少数欧盟投行将部分从二级市场购入的不良贷款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或是计入“货款和应收款项”,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抵债的非金融资产,多将其作为持有待售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项目,初始以当日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公允价值和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之间较低者计量;后续不计提折旧,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中较低者计量,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三)中国购入债权类资产时,资产公司应根据持有的目的和意图,在初始确认时一般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少数划分为 “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并按照相关准则对其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购入股权类资产,如果公司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分为两类:该股权类资产符合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应当将其作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处理;该类资产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理;如果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该股权类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根据持有股权的意图和目的,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收购的物权或事物类资产,符合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应当作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处理,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孰低计量,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资产的属性,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相关准则处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公司将购入的贷款或是以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多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少数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几乎没有;而在我国多数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少数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面临的会计挑战
从1999年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到今天,已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尽管资产管理公司对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的历史使命已接近尾声,但资产管理公司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在最初确定的十年期限即将结束之时,资产管理公司纷纷改制转型,踏了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2010年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无疑对市场会有巨大影响。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更偏重政策性国有资产的处置,而原有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更趋向商业化转型。国际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韩国模式――转型为商业性综合资产管理公司,瑞典模式――转型为投资银行。国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模式,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最终还要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符合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转型模式。随着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会计方面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改革与资本运行难 现行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与财务基本面(盈利模式、现金流和发展预期),由内及外的修炼不够,难以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革及资本运行。
(二)历史包袱沉重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各自的注册资本金只有100亿元,而他们却按账面价值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这些资金全部来自央行的再贷款和财政部担保的债券发行。这些都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包袱。这些包袱如何解决,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三)税收存在问题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享受了国家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以不良资产处置的税收为例,凡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的银行剥离下来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税收,均是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优惠的。而对比其他的资产管理公司,他们的处置成本显然低很多。而转型之后,势必这种优惠都会取消,同时在营业中的各种风险需要资产管理公司自己承担。
可见,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管是转为商业性综合资产管理公司抑或是投资银行,财务会计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会计处理经验,努力寻找适合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会计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德福:《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兆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金融资产服务需求旺盛
金融资产服务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以公司为例,与计划经济下通过财政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不同,公司在拥有现金和存款等资产的同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方式从市场筹集资金。随着公司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富裕资金逐渐增多,除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外,金融投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产业扩张,获取投资收益,在为其它公司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积累了自己的金融资产。
从融资方式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筹集资金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筹资渠道上,由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筹资和融资;在市场范围上,从利用国内货币、资本和保险等市场筹集资源,转变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全球筹资和融资;在筹资主体上,从以个体为主体筹集资源,转变为以集团、产业和区域的形式整体筹集资源。
从市场发展来看,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引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从全球情况来看,根据花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6月末,在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资产(主要指股票、债券、基金等)规模达57万亿美元,而金融资产总量(交易所市场与OTC市场合计)超过120万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10年来,股票、债券和基金三类金融资产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0.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万亿美元,增速超过13倍。金融业三大市场的持续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资产新形态,对银行提出更高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
从金融资产类型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及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客户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客户资产构成发生较大变化。过去,公司以实物资产为主,管理主要针对产供销活动;现在,公司通过投融资活动,除基础性金融资产外,派生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基金、票据、保单、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等。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也可以使用这些金融工具。个人客户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银行根据客户需求、资产特征、风险偏好等,通过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服务,提供资产净值融资、个人借贷、信托服务、投资管理等差异化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是专门经营金融资产的机构,这些客户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也要依靠银行来解决。
从服务需求来看,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对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分布在金融资产的发行、持有、交易等多个环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服务能够有效保障公司的运作和发展。公司对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需求,包括账户管理、网络支付、现金管理、资产保管等;二是扩展需求,包括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产管理、资产交易等。
可以看出,各类交易日益频繁、金融资产类别逐渐丰富、金融资产服务需求大量涌现,共同推动金融市场呈现出“投资有工具,交易有市场,资产有收益,服务有机构”的局面。
银行经营转型推动金融资产服务
金融资产服务是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是经营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银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凸显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市场环境,要求银行逐步转向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的业务领域。而事实上,全球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一种是存款贷款模式,目前仍然是多数银行经营的主要模式,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收取利差,承担利率和汇率风险,银行是融资中介,是风险吸收者,潜在风险较大。第二种是衍生交易模式,产生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主要透过资产证券化,以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贷款为抵押,向市场发行债券,把信贷产品变成交易产品,把信用风险转变为市场风险,银行成为交易中介;这种模式下银行是风险分配者,仍承担一定风险,并有可能扩散为系统性风险。第三种是价值管理模式,银行作为信息中介提供信息服务,既不承担利率、汇率风险,也不作为做市商从事交易,少量涉及操作风险;这种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从欧洲兴起,随后流传到美国,十年前传入中国,中国的银行业开始大量提供理财计划,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服务。
总之,从银行角度看,金融资产服务具有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资产种类多、收益稳定性强、与客户资产管理流程高度契合及长期可持续等特点,符合银行经营转型、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银行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服务大行转变、由资本占用大行向资本节约大行转变、由利差收入大行向服务收入大行转变,是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战略支点。
一、组建地方国有金融投资平台的必要性
(一)符合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放眼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不可逆转;环顾国内,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发展跃入全流通时代,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也随之进入市值管理阶段,上市公司间并购与反并购愈演愈烈,国内外现状倒逼我们必须提高引领金融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因此,平台组建正当其时。
(二)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委、市政府“六大提升”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大批重大政府性投资项目陆续开工。但这些项目的建设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亟需解决投融资瓶颈。同时,宁波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填补宁波该领域空白。平台的组建,正是符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三)加快宁波国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宁波市属主要控股上市公司有宁波富达(占总股本25.08%,下同)、宁波热电(44.19%)、宁波联合(33.26%)、宁波银行(17.96%)、宁波海运(16.76%),市属国有金融资产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平台作为资本运作的工具,能整合相关金融上市资产,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资本扩音器”功能,实现国有金融资本快速扩张,提高对国有金融资产的控制力。
(四)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互动的必然选择平台的组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从而提高融资能力,增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能力。通过对产业的投资与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为资本运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与融合的良性发展。
二、国内外国有金融投资平台运行的成功经验
(一)国外——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全资国有控股公司,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公司成立于l974年,主要任务是掌握新加坡政府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关联企业。截至2005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市值已经高达1030亿新元,年平均股东回报率达到18%。据2006年3月公布的资料,淡马锡在80家公司持有5%至100%的股权,约一半资产分布在国外,也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持股。目前,该公司拥有21家大型一级企业,主要涉及金融、交通、通讯、工程、电力以及科技等领域,其中有7个企业已经上市。这21家企业的产值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l3%,占市场总值的2l%。
(二)国内
1.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0年4月20日,注册资本为105.6亿元人民币,具有投资控股、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管理三大功能,开展以金融为主、非金融为辅的投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业务,进行金融研究,提供社会经济咨询等服务。公司具有20多年金融经营服务和重大项目投融资管理经验,先后在海外资本市场5次发行公司债券,多次筹借国际商业贷款,累计融资40多亿美元,是浦发银行、上海农商行、上海银行、国泰君安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控股上海国际信托、上海证券等核心金融企业,参股申银万国证券、太保集团、交行等10余家金融企业。近年来,集团不断扩大金融投资领域,发起设立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并控股长江养老保险公司,与JP摩根合资成立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等。公司还为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如南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虹桥机场扩建、轨道及磁浮交通、上海高速公路网、洋山深水港等提供完善的投融资和财务顾问服务。
2.天津泰达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截止到2007年年底,公司总资产1156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338亿元。拥有泰达集团有限公司、泰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全资公司,泰达股份、津滨发展、滨海能源、滨海物流等4家上市公司,滨海快速、天津钢管、渤海银行、渤海保险、渤海证券、泰达荷银等28家控股公司和泰达津联电力、长江证券等36家参股公司。泰达控股以资本经营和资产管理为主要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渤海银行为旗舰的金融产业、以天津钢管为代表的实业投资、以小城开发为主导的城市资源经营、以能源供应为核心的公用事业、以海洋整治为龙头的区域开发、以循环经济为标志的专营领域和以星级酒店为基础的高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布局。
3.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注册资本金46亿元人民币。作为深圳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辅助平台,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市国资委授权对部分市属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深圳市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调整中剥离资产的整合处置平台;承担对市属国有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按照市国资委要求进行政策性和策略性投资等。截至2007年12月底,控股公司并表企业总资产1004.51亿元,2007年度利润总额133.68亿元。公司所属主要全资、控股企业21家,主要参股企业5家,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金融、证券、保险、高新技术投资与服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众多领域,初步形成经营资源向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高新技术等领域集中的战略格局。上述四家企业作为国有金融投资平台,对整合地方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四家平台成功运行的经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一是主业做大做强。如天津泰达形成七大产业布局,其中为滨海新区发展构筑更大的金融平台就是最重要的主业之一;上海国际集团金融资产占总资产65%以上,基本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证券投资基金、货币经纪等多个金融子行业。二是目标定位清晰。如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提出要把公司建设成为定位准确、运作规范、机制灵活、持续创新的大型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提出要将公司建设成为以金融产业为核心,涵盖信托、基金等多个金融领域,拥有优秀品牌与特色,实现金融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三是政策支持有力。组织方面,上海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国有金融投资平台组建和发展工作,整合全市国资系统各类金融资产,由原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与中国银联总裁分别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与总裁;资金方面,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均为平台组建和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四是人才保障有力。如上海国际集团成立全市金融系统首家博士后工作站,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组建“上海国际集团金融发展研究院”,开展金融领域科学研究;与JP摩根合作进行基金、证券等业务人才培训,进行不同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宁波组建国有金融投资平台的基本方案框架
(一)主要职能和发展目标
1.主要职能。承担对市属企业的贷款担保任务,按照市政府要求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对旗下金融机构进行控股、参股投资,整合地方金融资产;对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项目进行孵化和投资;对所属企业和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运作,培育优势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其他投融资事项等。
2.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综合运用产权管理、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经营管理手段,切实转变经营机制,把平台建设为定位准确、运作规范、机制灵活、持续创新的国有金融投资公司。平台建设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财务投资集团,实现股权控制;第二步是战略投资集团,加强对集团旗下机构的战略协同;第三步是从战略投资向经营性投资转变。远期目标是以打造融资与重点领域投资良性互动、互为依托的综合性现资集团为目标,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平台构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和金融控股平台,成为实力雄厚、资产优良、管理规范、效益良好、在区域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金融投资集团。
(二)设立方式和资产整合思路
1.设立方式。以市场化为主导,辅之以行政化手段。平台的出资人由市国资委承担,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经营绩效考核。平台设立方式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市财政出资新设;二是在现有相关市属一级企业所控股的金融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整合。从目前来看,第二种方式是更佳选择。
2.资产整合初步思路。资产整合是平台组建的最关键环节。从宁波国有金融资产现状来看,可以纳入平台的主要有开投集团旗下全资控股的宁波凯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资产、开投集团持有的宁波银行股权资产和工贸公司全资控股的宁波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资产等。宁波港集团、工贸公司、开投集团、交司等企业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也可以考虑进入。此外,还可以通过新设立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方式,注入财务咨询类和金融租赁类资产。当前,要积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要做强做大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其次,组建金融租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商业银行利率的贷款,使中小企业在及时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避免承受过高的财务费用;再次,可以成立产业投资基金(PE),吸引若干家的风险投资公司进来,每家公司注入一定额度的风险投资资本金,形成风险投资基金,以起到小投入、大贡献的效果。资产整合必须按规定程序操作并要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同时,要注意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组织架构和主营业务范围
1.组织架构。按照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实现决策层和经营层相分离。平台(集团公司)设董事会,负责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公司经营层要对董事会负责,具体业务操作由各下设部门负责。公司同时设监事会,负责对公司各项决策进行监督。公司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由政府任命,经营层可以由政府来选派,也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选聘职业经理人。公司具体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
2.主营业务范围。国有金融投资平台将对所控股的金融机构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其主营业务包括:政府性投资项目投融资、担保、租赁、创投、金融咨询、财务顾问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国有金融投资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平台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观念,拓宽思路,落实措施,切实抓好。必要时市政府要成立国有金融投资平台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推进平台组建工作;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建立政府监管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平台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规范操作,切实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政府不干预平台的日常经营活动。市国资委要加强财务监管和业绩考核,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政府金融办和市发改委等部门要加强对平台的业务指导,促进平台又好又快发展。
一、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与金融市场较为活跃的发达城市相比较,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品种较单一,但从2011年开始,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业务品种也明显丰富起来,2012年呈现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快速增长态势,至2013年6月末,扩张趋势开始逐步放缓。以“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资产”为例,2011年12月末我省商业银行同业存放余额为743.86亿元,2012年12月末达到1111.8亿元,增长49.46%;2011年12月末“买入返售”余额为393.83亿元,2012年12月末余额达819.19亿元,增长108.01%。目前,我省各家商业银行已开展的同业业务主要有同业存放、存放同业、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托受益权转让、资产管理计划受益权转让、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断式票据转贴现、保险协议存款和购买同业发行的定向理财产品业务等。
表1 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情况表 单位:亿元
近年来,我省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昆明分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富滇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较快,这些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业务品种丰富,同业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而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只涉及同业存放和票据转贴现等传统业务。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FTP资金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都集中于总行层面,分行层面同业业务拆入的资金都统一上划至总行,同业业务所需资金全部由总行FTP系统供给,因此分行层面的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职能为被动管理,但部分股份制银行对同业存放融入的资金经总行授权后具有自主使用权,可以不上划至总行。
二、同业业务运行特点
(一)差异化的同业业务发展定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网点发达、在存款市场上拥有一定优势的金融机构,把同业业务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而一些网点较少和存款负债来源较少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都视同业业务为业务发展主线。调查显示,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较大的都是股份制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占比较小。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大多设立专门的同业部或金融市场部(金融机构部)开拓同业业务,股份制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较快、产品丰富、决策机制灵活。而国有大型银行同业业务并不是其业务发展主线,同业业务条线基本归属于公司业务条线。如: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浦发银行昆明分行、恒丰银行昆明分行、平安银行昆明分行和玉溪商业银行都把同业业务定位为和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但同时也有一些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和富滇银行认为同业业务虽然是行内重点发展业务,但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较大,是同业资金的“需求方”,而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资金充裕银行则充当了同业资金“供给者”的角色。
(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靠前的银行都在10%以上。同时,同业业务利润对各银行贡献度明显提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货币市场流动性较紧的状况下同业存放业务的盈利空间还非常可观,今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我省同业存放利率最高达到23%。加之近些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管计划受益权转让业务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同业业务成为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重要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呈逐年明显提高趋势。
表2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单位%)
表3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表4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利润占总利润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注:表2-表4排名均以2013年6月占比排名
(三)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样,金融业融合度增强
我省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合作对象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期货、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同业业务从最初的银银合作模式发展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信证合作、银信保合作和银证保合作模式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的融合度大大增强。
图1 同业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图
(四)通过灵活多变的“通道业务”达到腾挪信贷规模、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目的
在监管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约束程度较小,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信贷规模和信贷政策约束,同业存款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在计提风险资产时需要计提的风险拨备较少,因此开展同业业务占用资本较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形式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借助“通道业务”,把对企业的融资转换为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和“其他应收款”等权益或资产项目,从而大量“信贷资产”转换为“权益资产”。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期始于2011年,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各家银行信贷规模开始收紧,加之房地产企业和融资平台信贷限制政策越来越严格,而同业业务具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同业业务规模开始激增。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信证合作、银证保合作模式下的“通道业务”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资产转让类,如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转让等;另一种资产买入返售类,如票据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买入返售等。这些“通道业务”都具有隐匿信贷资产、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融资受限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各“通道业务”合作模式如下表:
表5 资产转让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表6 买入返售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五)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同业业务创新
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规律,作为金融市场创新领域最为活跃的同业业务特别能体现这一规律。同业业务往往游走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在监管指导意见没有出台前,某些套利性的同业业务会快速发展,而一旦受到监管,原有业务就会迅速萎缩,但不久就能开发出替换性的“同质业务”。以同业代付业务为例:同业代付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委托行把此笔业务记在表外,代付行记“应收款项”或“同业资产”,因此同业代付不受存贷比或信贷额度限制,通过同业代付,委托行和代付行都绕开了信贷规模控制,无形中增加了实际贷款规模。同业代付的突发性增长也是在信贷额度紧张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2011年同业代付业务激增,随着银监会2012年8月出台《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后,同业代付业务迅速萎缩,但是很快商业银行又创新了具有同质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以某股份制银行昆明分行为例,2011年同业代付余额为8.79亿元,2012年6月末同业代付业务“激增”至19.98亿元,但随着2012年8月同业代付业务规范文件出台后,同业代付业务受到严格监管,这时各家银行开始开展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至2012年12月末同业代付余额已经下降到零,而同业偿付余额为3.72亿元。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蕴含的风险
金融机构竞争差异、利率双轨制下的盈利驱动、信贷政策调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快速发展都是近几年同业业务迅猛扩张的客观原因。同业业务的发展丰富了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个保险债权计划等),同业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非存款负债占比,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但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各种风险。
(一)干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同业负债扩大了商业银行负债来源渠道,同业存款具有同样的货币衍生功能,但同业存款不需计提存款准备金,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型工具的作用。此外,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端发起设计了灵活多变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使得大量资金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通道业务”流向了房地产、融资平台等信贷政策限制性行业,同业业务的发展干扰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同业存放资金期限较短,稳定性不如一般性存款,银行多将之运用于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容易出现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弱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金融业大融合趋势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
同业业务参与主体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呈现出大融合趋势,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大幅提高,客观上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同业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大量非标债权业务纳入同业资产范畴,很多银行都将同业拆入短期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期限较长的非标债权业务,造成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状况下,将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
(四)增加监管难度,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真实资金缺口
在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大量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资金流向难以监控,同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了各监管层面的监管难度。此外,部分银行以同业存放形式,绕开同业拆借市场从事资金交易,使得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之名行“同业拆借”之实,从而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的真实资金缺口。
四、建议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收入,但同业业务发展模式缺陷蕴含着许多风险,为此,建议:
第一,建立同业业务监测分析制度,监测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探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方法。
第二,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定位同业业务,正确处理发展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的关系,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同业业务的发展要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同业业务的盈利性要让位于全行的“流动性”。
关键词:互联网+不良资产;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以及“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将产生和释放更多的不良资产,整体经济面临新一轮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面对如此庞大的不良贷款和潜在的经济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两个渠道来处置不良风险,一是直接转卖给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及民营资产管理公司构;二是自行处置。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体量是有限的,且在经济下行期资产价格下降对四大AMC是双重作用的,一方面不良资产业务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期,资产价格趋于下降趋势对不良资产处置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商业银行、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处置不良资产主体在处理手中大量的不良资产时需要多种手段相互配合。在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以及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不良资产”的模式应运而生。许多机构借助不良资产暴露的机会,对不良资产处置构建互联网平台。
一、 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处于经济换挡、调速还有结构调整以及消化实际政策的阶段,不良资产比例有所上升,而且风险会持续的暴露。
1. 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且压力未缓解。受经济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自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第10个季度上升,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则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16个季度增多。根据银监会公布数据可知,截止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同比上涨0.4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已达12 744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51.25%。按照机构类型来分,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增幅最高,农商行的不良增幅甚至超过了70%。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逐步蔓延至中西部地区。
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逐步暴露。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潜在风险。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数据可知,截止至2015年三季度末,中国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信托业不良率为0.69%,信托风险项目为506个,规模合计达1 083亿元。信托业受刚性兑付的约束,资管产品的账面不良资产没有显现,信托公司通过多种手段隐瞒坏账,当非银行金融机构潜在不良资产一旦暴露,大量违约风险、兑付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出现,将对金融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严密关注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3. 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不断上升。受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影响,一些行业不断被淘汰、整合、转型和升级,一些企业应收账款模不断上升,账款回收周期不断延长,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规模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可知,截止至2015年四季度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累计值为11.45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8.92%。企业之间存在资金链和担保链交叉的现象,信用风险传染几率放大。非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沿着产业链从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企业之间存在资金链和担保链交叉的现象,信用风险传染几率放大。
二、 互联网+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购买资产后再进行处置,或者通过三方协议进行债务重组来解决。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主要以催收O2O、提供数据服务、处置中介等服务为主。
在互联网+不良资产的背景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处置不良资产。2015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布局互联网金融,已开始介入互联网+不良资产的模式。信达已于2015年5月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华融于2015年12月正式入驻淘宝网资产处置平台;此外,东方资产将通过蚂蚁金服平台对个人投资理财客户,未来将在不良资产处置进行合作;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于2015年与淘宝网合作,未来蚂蚁金服等多家公司将入股,其业务方向将探索向互联网业务拓展,蚂蚁金服将对交易所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2015年以来,人人收、分金社等数十家“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线上平台出现,但以互联网模式直接参与处置不良资产的核心技术仍在摸索中,只能处理掉不良资产的一小部分,“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这需要不断提高大数据信息服务水平,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方式,使得不良资产的处置通过大数据采集直接参与处置,让互联网在处置过程中提供核心增值服务的技术上不断增强。
三、 “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介绍及分类
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为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在不同的环节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包括居间撮合、信息中介、催收服务等相关服务。相应的,产生了不同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例如直接介入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催收O2O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信息提供平台、抵押资产处置的垂直平台等不同类型的平台。
“互联网+不良资产”的平台类型按照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类:委托撮合类、互联网大数据搜索、催收服务类以及居间服务类。实践中,互联网+不良资产平台有的提供单一功能,有的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功能。
1. 委托撮合类。委托撮合类是指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借助互联网处置平台,把线下的竞拍流程搬到线上,将审批过的债权项目放到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公告,在平台上组织公开竞价。具体过程如下:由不良资产处置主体来确定初始价格,资产处置主体在互联网平台上不良资产的相关介绍,待竞价公告期限届满后,意向竞买人可以在互联网资产处置平台上出价。不良资产处置前期的处置公告、尽职调查、档案移交等其他所有环节,仍然严格执行银监会与财政部的相关规定,互联网平台并不介入。
例如,信达与淘宝的合作模式属于委托撮合类。淘宝与华融的合作模式也属于委托撮合类,真正的交易过程不是在淘宝上进行的,类似于银行不定期在报纸上信用卡催收的公告。华融与淘宝合作处置资产总规模为515亿元,资产户数为2 360多户,推介资产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超过一半的资产来自于浙江、广东和江苏3个省,涉及批发和零售业、纺织、医药、化工、机械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多个行业。华融与淘宝网围绕“不良资产+互联网”进行深入合作。推介会上的资产在淘宝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进行资产招商,招商期间为90天,在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上不仅可以展示不良资产,也可通过淘宝网的网络平台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
不良资产市场需要众多的机构和主体参与其中,形成一种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当前情况下,撮合产业的价值链条中,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配置方式,未来应基于数据和互联网的平台,不仅可以使得交易快速完成,还可以从功能上改变资产的现状。需对不良资产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掌握其中的价值规律,变投机机会为投资机会,真正提升项目价值,盘活资产。
2. 互联网大数据搜索类。互联网大数据搜索类主要是指利用数据库信息主要包括财产数据、债务数据、工商数据,并通过网络收集进行公开和及时更新不良资产数据,不仅对数据进行分发和筛选,而且对数据库整理后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并对行业趋势上进行分析判断,以及对特殊项目进行细化分类,把“不良资产处置+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大数据搜索或是为不良资产投资机构和处置团队提供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帮助用户找到债务人新增或隐匿的财产,或是通过大数据比较标的物的历史成交价和建议成交价,为淘宝等拍卖平台解决标的物调查、过户及贷款等繁琐问题。
例如搜赖网、抢先拍、资产360等。资产360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的不良资产清收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黑名单查询,降低风险。
3. 催收服务类。催收服务类是以催收不良资产为主的服务,提供催收O2O服务,这是“互联网+不良资产”提供的一个服务类别。当前催收服务类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催债效率低下,第二个是异地催收耗时大,成本高,这两个痛点是催收服务类公司面临的难题。
此外,P2P行业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规模也催生了许多催收服务类互联网平台,P2P平台产生逾期的坏账主要是通过线下渠道寻找债务催收公司。例如资产360、人人收、青苔债管家、银资网等。青苔债管家其创始人为律师出身,提供催收O2O服务,首创“律师+催收+金融+交易”不良资产催收和交易模式。银资网合作的处置方式遍布全国,建立了一张全国性的催收网络系统,这意味着大量债权信息和各种不良资产在银资网上经历了-申请-处置的完美行业生态链。
4. 居间服务类。居间服务类是指通过互联网开放的平台模式搭建不良资产交易者之间多对多的合作,提供真正适合资产处置的方式。互联网平台是B2B2C模式,参与交易合作的不仅有持有人与处置方,还包括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居间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提供对不良资产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提供具体处置的方式,即互联网平台给处置方和方之间扮演了居间服务的角色。例如包之网类等互联网平台。
四、 “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的优势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的崛起是借由互联网内在的优势,搭借互联网平台实现不良资产的线上处置与线下处置相结合,但由于该模式还不成熟,现实推广应用中遇到很多困难,未来还需对该模式进一步的完善。
1. “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的优势。
(1)培育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不良资产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吸引对不良资产感兴趣的投资者参与到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中来,对不良资产信息传递有较好的效果,共同促进不良资产多层级二级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完善不良资产完整价值链的新方式。例如淘宝平台可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2)交易透明化,实现不良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互联网本身具有自由、开放、快捷、低成本等等优势,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进行拍品展示、竞拍报名、竞价过程直至成交,使得不良资产的处置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围标串标等不公平行为,打破传统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网络平台把不良贷款卖给出价最高者,不仅可以公平公正的对不良资产进行竞价,而且可实现不良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
(3)交易方式便捷,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降低交易成本。采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竞价使得竞价效率较高,资产竞价时间更加灵活,降低了交易成本。相比较传统的拍卖处置方式,采用互联网平台推广不良资产处置可以更有效的传播信息,涵盖更多的投资者,加深了不良资产推介深度,信息的传递范围更加广阔,可以突破传统不良资产处置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交易方式更加便捷,而且降低交易成本。
2. “互联网+不良资产”未来努力的方向。
(1)推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合作。当前“互联网+不良资产”的运作主体较小,谈判能力较弱,平台的管理能力也较为有限,再者参与者的资质一般,无法取得大量优质的债权包,如银行的较为优质的不良债权等等,所以未来发展还须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银行的较为优质的不良资产进行结合。
(2)亟待完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不良资产操作规程。逐步推广互联网招商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建议相关部门对“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具体操作规程作进一步规范与明确,明确互联网招商与处置的不良资产选择的标准,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定该交易模式的合理合法性,以推动此项工作的发展。
(3)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构建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互联网和不良资产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是数据,使两者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对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创新不良资产交易机制,帮助其更精准高效地匹配到投资者或竞拍者,提高处置效率。
五、 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议
互联网与不良资产的结合将在新型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产品开发设计、大数据应用及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当前不良率和不良贷款双升以及互联网+不良资产交易模式的到来的情形下,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业务空间和新的处置方式,借助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大力发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建议可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可对不良资产进行等级分类,减少信息不对称弊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在互联网平台展示时按级别分类,为不良资产购买者提供不良资产的具体信息以及尽职调查报告,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信息不对称的背后是指债权关系的复杂,或者贷款还存在着隐形的债务关系,导致的双方之间的不信任。
2. 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实现互联网+不良资产及公司品牌强强联合。与知名的互联网平台合作,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知名度以及自己的品牌实行强强联合,推动不良资产价值处置的最大化,提升公司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良资产处置业务需要,与不同功能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此外,注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不良资产处置进程。
3. 可建立自己的不良资产大数据库,以及资产智能云服务平台体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建立自己的不良资产大数据库,对公司内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外部数据,不断扩大数据库容量,为不良资产开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建立资产智能云服务平台体系,以全国各个省市全覆盖的线下网点为依托,通过分布式思维打造的网状化运营模式,实现了不良资产处置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4. 可整合全产业链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开展互联网+不良资产业务时,加强与相关的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合作,获取专业信息和指导。此外,通过整合连接包括委托方各类信贷企业、征信公司、知名律师事务所等全产业链的各种资源,突破业务规模、工作效率等传统处置方式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 2015,(1).
[2] 白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途径探索[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3]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4]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5] 李文莲,夏建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
[6] 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4).
[7] 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
[8]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4).
[9]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10] 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4).
关键词: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企业合并
公允价值计量是现代财务会计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领域。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它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反映经济现实的目标,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开始采用新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量使用公允价值。
国际趋同是方向,是大势所趋。新基本准则之所以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土壤”已初步形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同时,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甄别的能力有所加强等都将有助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就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运用的具体体现
依据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准则体系中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企业合并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此前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入固定资产,对其市值变动不进行反映,也不产生损益变化,在报表中我们无法得到利于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信息。例如,一项房地产的历史成本是1000万元,当其市值涨到1亿元时,在会计报表中列报的依然是1000万元,这种信息不仅不会使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反而还会产生误导。近几年房地产市场高速膨胀,而且预计其涨势还会渐进攀升,由此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于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上市公司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滋价和巨额利润将在账面上充分体现。
2.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运用,是公允价值运用最突出的方面。在新会计准则中,有四项具体的会计准则规范了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他们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对目前企业涉及的金融资产业务处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
从上述四项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金融工具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公允价值和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将金融资产分为三类:首先,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类金融资产),取得和期末均按公允价值(主要为市价)计量;其次,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及应收款项这两类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按公允价值(市价加交易成本)计价,在期末按摊余成本计量,要进行减值测试;最后,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值(市价加交易成本)计量,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金融资产的价值受市场影响大,波动频繁。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采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当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至预计未来现金流现值,减少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考虑相关担保物价值的因素下,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来实际利率折现确定。
3.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
在企业合并业务中,新准则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不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公平交易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即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可见在企业合并准则中,按照经济的实质确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是既审慎又科学合理的做法。
二、公允价值的应用给我们所带来的思考
1.公允价值的使用给企业所带来的主要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计量的成本增加。首先是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公允价值可以采用某种可供观察的市场价格,如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现值计量便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佳方法。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很多情况下现值本身就难以确定,这就导致以现值估计的公允价值在计量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可见,现值计量的复杂性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其次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问题。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计量属性,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从事准确地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工作外,还需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调整的账务处理,这就要增加资产评估成本和账务管理成本。第二,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于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陌生的,要掌握新准则的有关具体运用,必须付出相当的磨合代价。
(2)公允价值将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这种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债务重组方面,新准则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计作当期营业外收入而进入利润表,成为利润来源。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的客观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也就难免会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2.公允价值的使用给报表使用者带来挑战
公允价值对于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有别于历史成本模式,市场经济的波动会通过公允价值反映在报表内。企业的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等对于报表使用者较为重要的决策信息会因为新计量模式的市场性发生波动甚至是失衡,如果由于交易信息不透明或人为操纵的原因使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准确,则很可能误导投资者对报表的理解,影响其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成本模式对于房地产先行价值低估的缺陷,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潜在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还不成熟,在获取合理估价时仍可能存在由于主观判断而产生的差异甚至是利润操纵。对于非统一控制下的合并,如果被合并方没有市场价格,或价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比如垄断、政府干预价格等),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双方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更是一个问题。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如果不能够做到明确、客观,则将有可能误导企业的合并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3.公允价值使部分行业及其监管面临新的课题
在公允价值使用的几个方面中,银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改变银行资本的核算范围和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新准则下可能使资产负债表结构失衡,第二,国内的衍生金融市场并不发达,银行大多是客户交易,所以将全部的衍生工具都纳入表内核算会模糊银行真正的资产结构。公允价值的使用增加资本的波动性,如果银行预先提取了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市场行情的变化对银行影响有限,但是按照新准则,只在期末调整账面价值会将未预期的市场变动完全体现在表内,银行各项经济指标变化幅度将增大。第三,各有关部门对准备金核算标准设定的差异可能导致银行推广公允价值使用的热情。新准则中对于减值准备的计提原则与从银行稳定性视角出发的审慎性原则有差异,前者要求确凿证据,而后者则要求具备前瞻性。而这些,都给政府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向明.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23-25.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转型;主动负债;非信贷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57-05
一、引言
跨区域经营、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及其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都存在一个共识――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增长是维持目前城商行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红利”则为其粗放式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黄隽、张春林(201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及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决定商业银行粗放式信贷扩张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阿布瑞姆,2008;希拉,2008)的研究成果同样表明了宏观经济条件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宏观经济条件及增长模式下,2004―2011年国内城商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达到28.72%(高出银行业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5.4%增至2011年的8.8%,税后利润更是以43.3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经历2009―2011年异地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张后,城商行的总资产在3年间增长了1.4倍,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并已成为国内金融体系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然而,正如不可依靠粗放式增长模式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样,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宏观经济红利的逐步减弱①决定了未来城商行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集约式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在经历快速的规模扩张之后,国内城商行的业务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城商行未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及不断加速的金融“脱媒”趋势是否有利?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内城商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2009―2011年城商行负债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国内城商行根植于地方经济,有限的经营牌照决定了城商行的发展依赖于特定城市经济,同时也受制于特定的经济总量及金融发展水平。中国多样性、层次化的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衍生出多层次的城商行规模水平:既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大型城商行,也有大量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甚至不到百亿的中小型城商行。由此可见,针对城商行制度供给的规模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国内城商行做大规模(陈一洪、刘惠川,2012)。在跨区域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国内城商行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实现规模扩张。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广州银行近3年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考察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张,广州银行负债中存款占比由2009年的91%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66.52%,而同期卖出的回购金融资产及同业融入资金在负债中的比重则达到31.56%,成为广州银行存款之外的最重要资金来源。
负债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其规模扩张的基础。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独特项目,存款一直是国内城商行最为传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吸收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对公存款及其他机构团队对公存款在内的存款资金是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被动型负债资金,在居民及企业储蓄意愿强烈且不断上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为国内城商行负债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对国内64家城商行样本的研究发现,2009年64家样本城商行存款占负债的平均比重高达89%,其中小型城商行更是高达92%。国内城商行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对存款这一被动负债资金来源依赖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跨区域经营受限、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下,依托存款的单一融资渠道日益凸显城商行的融资困境。本文将通过对国内样本城商行批发式融资(主要包括同业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拆入款项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种融资来源)占负债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的考察来揭示国内城商行的应对策略。
2011年,本样本包含的70家国内城商行总资产达到8.18万亿元,占当年国内城商行总资产的比重达到83%;70家样本城商行中有30家位于东部沿海,33家位于中西部,7家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样本城商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2011年末各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类型,大型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中型城商行介于500亿到1000亿之间,小型城商行不超过500亿。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国内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占负债的比重平均仅有7.17%,小型城商行只有4.62%,国内城商行对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开拓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商行的可用资金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大型城商行的这一占比接近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扩张,对存款以外资金来源的依赖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商行而言,寻找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是其突破规模扩张瓶颈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商行整体规模的提升,主动吸收来自同业及金融市场资金的负债扩张得到多数城商行的认可,批发式融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11年末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较2009年末翻了一番多,达到了15.32%。中型城商行依赖批发式融资实现负债规模快速扩张的轨迹更加明显。2009年中型城商行平均负债规模为375亿元,批发式融资占比为6.99%,2010年平均负债规模激增60.8%,同期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达到14.81%,至2011年则进一步提高至20.24%,与大型城商行的这一比值基本持平。中型城商行的总负债规模增长明显,2011年较2009年增长了118.13%,同期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13.25个百分点;小型城商行的负债规模增长了73.49%,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4.96个百分点;大型城商行的这两个比值分别为68.75%和9.68个百分点。可见,大中型城商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对主动负债融资依赖性提升。
与存款这一被动性负债资金来源相比,批发式融资等主动性负债赋予城商行更高的灵活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可以根据货币市场利率走向及本行流动性管理需求判断是否需要主动融入资金。不过,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欧洲金融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国内城商行的主动负债融资工具相对有限,集中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融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存放等融资工具,这与国内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
然而,无论是小型城商行还是大中型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占比的提升都表明了国内城商行吸收主动负债的增速高于存款。这一方面多样化了其资金来源、优化了负债结构、提高了城商行流动性及资产负债管理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其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②。但部分主动负债成本较高,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依赖性的增加会降低城商行整体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少数银行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并扩散至相关银行,从而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刘春航、苗雨峰,2012)。城商行运用批发式融资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业务扩张及盈利效率,张健华(2012)基于前沿分析法对1999―2008年国内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及资产扩张能力进行考察指出,拆入同业资金比率较高的银行,无论是盈利效率还是业务扩张效率都比较低,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及企业)吸收存款较多的商业银行更加有效率。金融市场业务经营运作的不成熟及相应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对城商行扩张非存款类资金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如何优化负债结构、开辟存款之外资金来源渠道、保持应有的流动性、确保资金成本可控和盈利能力可持续,是城商行在这一融资模式下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存贷比这一刚性监管指标对城商行继续施加存款刚性压力,网络布局及客户基础的先天不足将使其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融资能力继续受到挑战。
三、2009―2011年城商行盈利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负债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城商行经营运作这一“硬币”的正反面,负债结构反映其资金来源、渠道这一面,资产结构则从筹措资金的使用这一面反映城商行的经营运作。“金融脱媒”的加速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给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考察城商行盈利结构首先应关注其资产配置结构,因为资产的配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盈利结构,不同的资产配置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盈利结构及模式。国内城商行业务及盈利渠道的单一性决定了信贷资产在多数城商行的资产配置中占有主导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样本城商行2009―2011年信贷资产占比进行初步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整体资产规模的快速提升,城商行对信贷资产的平均配置逐年下降。2009年国内样本城商行信贷资产占比平均为50.41%,至2011年末占比仅为43.72%,可见随着样本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其资产的配置也趋于多样化,逐步摆脱了过去信贷资产独大的局面。这种趋势在样本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9家中型城商行2009年信贷资产占比平均达到52.67%,2010年迅速降至40.18%,2011年则仅有38.44%,是三类城商行中信贷资产占比最低的。
高信贷资产占比以金华、嘉兴、台州、湖州四家地处浙江的城商行为代表,近3年其信贷资产配置均在60%左右,信贷资产主导型资产配置特征十分明显;珠海、厦门、龙江、包商、昆仓等5家城商行则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末,除包商银行外其余4家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均不足20%、平均仅有17.5%,但包商银行仍然保持在26%的相对较高水平。高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台州城商行2011年资产规模刚好突破500亿之外,其余3家均为小型城商行;低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珠海城商行外均为大中型城商行。
对典型城商行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商行资产的配置特征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两家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资产配置及其收益情况。
两家城商行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大型及中型城商行的代表,虽然都在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投入较多资金,但其投资收益却大相径庭。
观察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非信贷资产配置可以发现,多数城商行在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业务上投入大量资金,还有部分城商行集中于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两种资产配置上,另有部分城商行则在上述两大类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采取较为均匀的配置策略。BS银行与MX银行属于均匀但偏向资金业务资产配置的城商行。两家城商行近3年的信贷资产配置平均占比分别为30%和23%,在中央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理财产品等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两家城商行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都从2009年的不到40%升至2010年的50%左右,2011年回落至44%左右。金融市场资产的占比远超过信贷资产占比,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45%和43%。
但是,两家城商行在金融市场资产的经营运作结果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BS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资产的投资收益连年翻番,由2009年的7.7亿增长至2011年的29.87亿元,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7.14%增至2011年的54.64%。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其支柱业务,贡献了2011年营业收入的54.64%,其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7.63%。回顾2007年及2008年,其金融市场业务投资收益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7.05%及40.92%,可见,BS银行较早确立了金融市场业务和信贷业务两大业务作为全行经营发展的重点,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及经营运作实现了金融市场及信贷业务的两翼齐飞。相比之下,同样将大量资金配置在资金业务的MX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业务账面投资收益均为负数,并且随着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增加,投资亏损也同步上升,这反映了MX银行在金融市场资产内部配置及交易、运作策略上的不当。因此,对于那些期望通过金融市场业务实现经营转型的城商行而言,积极主动增加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同时,需要敏锐把握市场利率的波动,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确保金融市场业务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国内金融市场业务中最受认可的地方法人银行应属南京银行。早在2002年之前,南京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始初露头角,但资金业务在当时的南京银行业务中仅仅作为补充,没有体现以利润为中心。2002年5月南京银行董事会开始酝酿资金业务的第一次转型,即如何使资金业务成为南京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2002年9月南京银行在城商行同业中率先成立资金业务的独立专营机构――资金营运中心,实现从管理职能向经营职能的转变,开始直面银行间市场的挑战。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南京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已形成本外币、债券与黄金、衍生金融产品联动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金融市场业务组织架构、品牌、运作模式、人才队伍逐步成熟,为南京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70家样本城商行近3年负债及资产结构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国内城商行无论在负债结构还是资产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国内城商行由过去较为单纯地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企业、机关团体)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向零售市场存款与批发式融资并重发展,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的占比稳步提升,这一变化趋势在大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资产配置方面,城商行由过去信贷资产一家独大慢慢转向逐步增加非信贷资产配置,拓展除信贷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突出表现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发上。以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较早重视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在资产配置上向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上倾斜,并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投资策略获取投资收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元化,从而为其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城商行作为国内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服务、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及实践为丰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城商行亟需突破、转型,要在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中小微企业信贷这一核心业务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零售市场存款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银行间市场,拓展同业合作渠道,为未来批发式融资积累丰富经验。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经营转型、战略为先。战略的制定、贯彻、落实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执行有力的发展战略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多数国内城商行均能针对本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然而,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方能有效落实,其中投资者或者主要股东的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内城商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往往引入了地方财政、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复杂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各方利益诉求难以调和。即使地方财政一股独大也可能因为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影响战略的制定及执行,从而影响城商行的发展路径和业务选择。如果股东过于注重短期效益,那么经营层将很难从长期利益的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战略为先需强调多方对长期与短期利益冲突达成共识,不能以牺牲长期战略转型为代价取得短期规模与效益的增长。
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先。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是构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落脚点。只有与自身定位、战略目标、客户群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模式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模型,是指导其价值创造的完整商业逻辑框架。
近二十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乏打造较为成功商业模式的先例,先后出现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商业模式,兴业银行的同业合作、银银平台商业模式以及近几年颇有建树的民生中小微行业金融及合作社商业模式。以招商银行为例,在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普遍不足20%的情况下,其储蓄存款及零售贷款余额占比在2010年末就分别达到35.95%及34.65%,位居国内商业银行之首。
当然,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建立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如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北京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等;也可以立足已有的较好的经营模式,通过组织架构的完善、流程的再造、产品的整合与创新、服务的改进等深入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如国内城商行近年来对中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立足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围绕集群行业打造的行业金融服务(陈一洪,2012)以及社区化经营思路(陈一洪、刘惠川,2012)等等。
商业模式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内城商行在继续立足中小微信贷业务,充分发挥地方中小法人机构人缘和地缘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吸存成本提高对资产负债及利率定价管理的压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及利率定价系统。与此同时,消化资金成本上涨压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防范中小微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风险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延伸金融服务领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做好中小微企业的财务顾问、财富管理专家③,与中小微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真正成为这些企业的成长伙伴④。
注:
①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达到10.7%。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不再“保8”,而是设定了7%的更加平稳的增长目标。
②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存款成本的上升,商业银行存款的增幅明显下降。同时,非存款资金来源,即拆入资金在负债中的占比得到显著提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1975年其负债中存款占比平均为88.67%,利率市场化改革后,2000年其存款负债占比降至67.96%。
③比如民生银行专门给小商户开辟了财富大课堂,并已成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一个品牌。
④同样有借鉴意义的是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城市合作社模式。民生小微企业合作社是把同一类型的小微企业整合成一种有组织的经济体,让这些企业抱团发展,共同融资,一起抵御风险。合作社具有合作基金,由合作社成员、地方政府及民生银行共同出资。截至2012年12月,民生银行已在上海、天津、青岛、苏州、武汉、厦门、温州、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了近2500家城市合作社,会员超过9万人,涵盖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行业。按照管理层的设想,未来民生银行将整合上万家城市合作社,联合更多小微企业,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小微俱乐部、专属组合产品、专属结算服务、信息服务及撮合五大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黄隽,张春林.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
[2]林再兴,陈一洪.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2,(12).
[3]刘春航,苗雨峰,朱元倩.银行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金融监管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