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时间:2023-09-14 17:39:09

导语: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第1篇

[关键词] 文科生;科技素质教育;科学技术学;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64—03

目前我国高校文科生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近八成的文科生对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世界重大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不了解,对我国的科技现状以及我国重大的科技计划也不知道。笔者以为,造成文科生科技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很多文科生表示,他们希望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且认为在当代社会不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但他们缺乏系统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现状的机会和条件。

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问题,而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不高的现象缺乏关注。建议在高校要为文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学》(SST,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课程体系(这一学科名称的提法参照“社会科学学”的提法),通过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改革,提高我国高校文科生的科技素质。

1 国外文科生的科技素质培养模式

在欧美发达国家,文科大学生的科技素质课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文理交叉学科。从20世纪70—80年代起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文理综合课程。如美国洛厄尔大学就开设有“技术、社会和价值”课程,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有理学院教授、历史学教授和社会学教授。这一课程吸引了许多文科生的注意,取得了很大成功。

2)欧美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种称为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e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课程,而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文理交叉学科的培养项目。这一培养项目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随后加拿大以及英国等国的著名高校也开设了这种专门从人文科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培养项目,这一项目提供具有文理交叉学科性质的STS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而学生的来源则是文科生或者理工科学生。其中STS项目的学士学位是第二学位。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等有STS培养项目的高校来看,它们的STS课程并不承担文科生普及科学技术常识的任务,但这一培养项目无疑对文科生科技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国目前高校的STS课程体系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的课程也是为培养哲学专业或者政教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服务的。

2 文科生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我国高校的文科生是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进入大学的,科学素质不高并非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在美国,高中阶段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科学技术导论》(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或者简称为科学课程(Science),是一门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平行的课程,其实质就是一门现代科学技术素质的培养课程。对我国的大学文科生而言,他们也迫切需要有这样一门课程来弥补他们在科学素养方面的不足。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为文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由《科学技术史》、《现代科技概论》和《科技价值论》3个模块组成(如表1所示)。

上述3个教学模块和两个教学平台构成了《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学文科生的科技素质。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共同形成了培养文科生科技素质的科学知识网络。3个教学模块的分工是:《科学技术史》模块主要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发生的文化与社会历史背景。其基本内容有: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及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西近代科学技术比较等;《现代科技概论》模块主要是为文科大学生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对他们实行“科学扫盲”。基本内容有: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的创新、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现代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技术等;《科技价值论》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文科大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领会科学技术的价值。其基本内容有:科学技术的方法论价值、科学技术的认识论价值、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对政治及法律的影响等。

《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的3个模块有如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全球文理交叉学科的大量涌现正是顺应了大科学时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2)层次性。《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的3个模块是分层次的。《科技史》模块为文科生描绘整个科学的轮廓,是表观层次;《现代科技概论》模块则描绘现代科学技术的全景,是中间层次;《科技价值论》模块则是在前两篇的基础上的应用和提升,是核心层次;(3)时代性。《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的后两个模块围绕前沿性的科学技术,分析其深刻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4)开放性。《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知识封闭体系,它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乃至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内容。

3 《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对文科生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定性;定量;学科体系结构;系统工程思想

作者简介:魏萍(1975-),女,河南新乡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学院,讲师;许亚岚(1977-),女,湖北襄樊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学院,讲师。(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48-02

系统工程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际是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动化专业开设选修课“系统工程导论”,共有32学时。而系统工程涉及知识范围广,需要基础理论多,为了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实现系统工程“导论”任务,有必要首先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然后具体思考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确定“系统工程导论”教学目的

作为系统工程的“导论”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绪论、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和一些系统工程具体方法。“绪论”是关于系统工程的基本介绍。“系统工程理论基础”部分介绍少量基础科学内容,如: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等;另外介绍少量技术科学部分,主要是运筹学中的数学规划、图与网路、系统优化等。“系统工程具体方法”主要讲述系统分析与系统建模、系统评价、决策分析、网络计划法等。教学内容包含方面较多,容易给学生形成杂乱的印象,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明确学科体系结构,突出系统工程思想。

1.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系统工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清系统工程是什么,对系统工程有一个全面整体把握。这要求从横向、纵向明确系统工程学科归属,理解系统工程理论基础;明确系统工程发展状况,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意义。

2.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工程技术思想及方法

系统工程强调宏观研究,兼顾微观研究,“宏观调控,微观搞活”是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对大小系统普遍适用。在处理工程问题时,不能只顾局部,忽略全局,必须至少上升一个层次考虑问题。系统工程方法一贯体现“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对于理工学科的学生,一定要避免过多倾向定量研究,忽略定性研究。

3.使学生能够建立全面综合的思维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特点:进得去,出不来。也就是,太专注于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掌控。这样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更不利于独立钻研习惯的形成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而系统工程可以使学生养成全面综合的思维习惯。

二、“系统工程导论”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明确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理解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科学。所以“横向”看,系统工程属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系统科学。[1]

另外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钱学森框架,不同学科门类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其中,最接近社会实践,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是工程技术;给工程提供理论指导的知识体系是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给应用科学提供理论指导的知识体系是基础科学。所以“纵向”看,系统工程属于系统科学中的工程技术层次,且三个层次间有自上而下的指导关系。[1]

掌握了系统工程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横向纵向”关系,相当于理解了系统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位置,从而能进一步理解层次间的指导关系。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属于系统科学基础科学层次的系统学,另一个是属于系统科学技术科学层次的运筹学、控制论等内容。关于系统学,由于当前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在认识上不太统一。在很多教科书里都会介绍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等等产生于其他学科的具体自组织现象。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层次包含物理学、生物学等,参照来看基础科学表达和描述的是研究对象本质上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即系统本来的属性和功能,如:系统的基本概念、动态系统理论、线性及非线性系统理论、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等。而那些具体的自组织现象多产生于其他学科,是系统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如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体现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特性以及自组织他组织能力,可作为具体例子。系统科学技术科学层次包含控制学、运筹学、博弈学等内容,在教科书中一般都这样认为(自动化专业一般以介绍运筹学为主)。[2]

2.体会“综合即创造”的系统工程思想

系统工程的著名范例――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该工程包含三百多万个部件,耗资244亿美元,参加者有两万多个企业和120个大学与研究机构,整个工程在计划进度、质量检验、可靠性评价和管理过程等方面都采用了系统工程方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向各层决策机构提供信息和方案,供各层决策者使用,保证了各个领域的相互平衡,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3]负责“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的总指挥韦伯先生说:“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新发明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全部工作都是现有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综合。”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相关成果,协调一致,解决复杂环境的复杂问题。

钱学森院士曾指出“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4]涉及的工程问题越大型,越复杂,就越能体现系统工程的“综合即创造”思想。

体会到系统工程的综合思想之后,就不会认为系统工程只是简单包含一些具体工程技术方法,甚或将系统工程直接等同于具体的工程技术。

3.认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复杂与简单的相对性)

如果研究对象是结构良好的系统,即,系统具有可以精确观测的特征量,可以获取完备的数据资料,且这些特征量之间关系可以用明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原则上这类系统属于简单系统。反之,若系统存在一些无法精确观测的特征量,不可能取得完备的数据资料,或无法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要么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结构不良系统,具有无法简化的复杂性。[1]这样比较来看,简单系统相关问题为简单问题,复杂系统相关问题为复杂问题。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可以依据的基础理论和客观具体的方法,则为简单;反之,则为复杂。理解简单与复杂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系统工程技术中的关键点所在,正确认识系统工程技术中的主观定性内容。例如在系统决策和系统评价中,相关方法步骤比较简单,但方法中与主观、定性有关的量的确定,则比较复杂。

4.强调系统工程中的定性与定量关系

定量是指数量指标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定性是指借助非量化的途径对研究问题做分析、判断等。系统工程中无处不体现出定性和定量的密切结合。1987年,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并把处理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命名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表述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1992年,他又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进而把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与使用这种方法的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5,6]

在具体研究应用中,一般是科学理论、经验认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从而提出经验性假设。通常这些经验性假设很难以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只是定性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实质上就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和信息资料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门科学理论与人们实践经验知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此方法论的特点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而后上升到定量认识;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人与计算机相结合。[5,6]

系统工程教学中,注意强调系统工程中的定性与定量关系,避免学生注重定量,忽略定性的思维习惯。

5.清楚系统工程与具体工程技术的关系

“系统工程”中的“工程”是指把各种科学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用于研究,创造和设计各种系统。从系统看工程――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从工程看系统――用工程的方法建立系统和解决系统问题。系统的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法;工程的方法是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包括原理应用和结构构思,确定技术、经济原则,对结构材料、参数和整体进行计算。系统和工程的结合,即系统的方法和工程的方法融为一体,使人们能在系统思想指导下以工程的方法作为工具,从定量角度描述系统元素间的关系、设计、建造和管理人们需要的系统。[7]

与一般工程相比较,系统工程是一种知识体系,不是工程实践;是普遍适用的方法,一切工程都适用;是工程技术,不是科学理论,讲究实际工效;系统工程的精华是系统观点,强调从总体着眼构思,从局部着手实现,从全局出发用好局部,从全过程出发关照好各个阶段。[1]

“系统工程导论”教学课堂中讲授一些具体系统工程方法,如:系统模型技术、系统网络分析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等。一些学生会认为系统工程只是包含类似的一些具体工程技术方法。只有真正清楚了系统工程的概念与意义,才不会造成这样的误解。

三、结论

上面关于“系统工程导论”教学中需关注问题的几点思考,更要注重教学中的落实。首先在绪论中要表达清楚,其次在各章节教学中涉及部分要做课堂提示,使学生真实体会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从而使其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后,能够对系统工程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掌握系统工程技术强调宏观研究、兼顾微观研究的思想,以及定性到定量的综合过程。另外,期望该课程能够影响学生建立全面综合的思维习惯,提高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魏萍,邓先瑞.《系统工程导论》课程体系探讨与教学实践研究[J].煤炭技术,2010,(2):222-224.

[3]夏绍玮,等.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5]王众托.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一、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二、“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4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摄影;文物保护;文物摄影;重要性

1 文物摄影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文物摄影应该是对历史审美认知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数码摄影设备以文物为对象的拍摄记录,客观并再现其艺术性。

摄影在文物中的使用除了客观记录它的历史状态,也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要遵循以真实、美观为基础的艺术规律,要求摄影者要具备一定的文物相关知识,要理解文物本身是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构成了文物特性的表现形式。文物摄影时有针对性地调动光线、角度、镜头,充分运用艺术手段来塑造、刻画它。对它有深刻的认知才能从作品中展现出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它所要传达的信息。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1年4月8《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中指出:“拍摄易损文物(如壁画、彩塑、书画、纺织品、漆器等)一律禁止使用强光灯。”灯光照片时还应注意光照时间、光源与器物的距离和灯光热度等。对光源敏感的器物类型,不应长时间光拍,否则会使绘画、织品等脱色、剥落,字迹模糊,甚至引起本身的质变。所以在测光的时候需要对文物的特性有所认知。以最快、最准确的速度拍照,从而缩短器物的光照时间。在选择灯光的时候酌情使用散光灯和聚光灯,不要是器物骤然升温或降温,这样容易使器物受到损坏。争取在初步入库时完成该器物的大部分的摄影任务,不要经常反复拍照同一器物。

z影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光线的布局以及器物的构图,在文物摄影中也同样重要,首先是光的运用就非常重要,它能使所拍摄对象呈现历史沧桑感也能使拍摄对象绚丽多姿。其次是拍摄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一件器物最重要的照片是正面全景照片。(如图1、如图2)作为入库级别高的藏品应用彩色胶片,拍摄彩色反转片和负片(如图3),有条件的单位对重器、珍品也可以拍录像片存档。针对具有重要的文物信息胶片,博物馆会进行电子文档备份(如图4)。

2 摄影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2.1 文物信息的储存与展览

按着文物摄影的分类,去寻找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文物摄影可以按文物的分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古遗址等较大型不可移动文物摄影;另一类是陶瓷、玉器、书画等较细致、可移动的文物摄影。在文物摄影中要注意:具体的细分可大致分为这几个方面:考古摄影、古建筑摄影、石窟摄影、器物摄影。通过文物分类,可以有效地提高摄影团队的合理分工,更细化文物信息的储存和整理,为后期展览提供资料。文物的展览不仅仅是传统摆在橱窗展览的形式,更多的是互联网上的互动展览,虚拟图片360度的展现,如今影像采集、加工、输出全部基于数字技术,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发生了重要改变;文物摄影不再局限于影像工作本身,参与并推动了文博单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作。

2.2 数位宝库的多元化运用

通过文物摄影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把文物这个历史文化艺术品进行了数字化录入,形成了丰富庞大的资料库,是博物馆典藏资源集合的基础,加以延伸出更广博的交叉应用,成为21世纪研究的利器。例如,的资料库包含故宫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故宫书画典藏资料检索系统、清代文献档册目录、善本古籍资料库等,展现了故宫器物、书画、图书文献等丰富的典藏。在数位计划多管齐下整合丰富资源、无限延伸文物的附加值,从典藏资料库、主题网站、多媒体互动光碟与展示、文物衍生产品的运用等。而这些都基于摄影技术在文物上的使用,发挥了文物的价值。利用新媒体对群众经行宣传教育和推广。以数位典藏的资源为数位学习的素材,建立起博物馆数位学习示范中心、数位学习平台,并开发内容教材,提供同步或混合线上教学功能。深入浅出的通过图片了解文物的制作、鉴赏、修复等保护的方法,而非传统拿实物出来比画,更好地延续文物的寿命。

2.3 文化遗产写实的记录

随着国家对历史古迹、文物等历史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博行业,但是由于传统艺人的大量流失,很多传统技术没有沿传下来。而传统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大量的文物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很多考古发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被破坏,基于这些因素,摄影在文物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快速有效地记录被发现的原始状态,更好地为后人研究和复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推进,文物摄影也包含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拍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人心,即使实物形态的文物消失,摄影影像的留存也可以留住那短暂的美好瞬间,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之一,是文化遗产深入人心的好方法。

2.4 辅助鉴定依据及印刷

由于近年来文物作伪严重,结合科技发展,很多企业正在研究怎样通过仪器鉴定真伪。现在中国的雅昌艺术网、江苏省文交所以及南京国典艺术保真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摄影技术,记录每一张书画作品的特征,通过每一个放大的信息点去记录,以辅助鉴定。同时日本的二玄出版社由于运用了高精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宣纸对文物进行再记录再印刷,起到了再传播再保护的功能。更好的帮助人们对文物进行复制和保护。所以,文物摄影实际上是运用多重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才能达到高度的“传神”效果,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式的翻版。

3 文物摄影的应用价值

3.1 艺术价值

人们一般认为文物摄影只是客观记录艺术品的写真造型,而却忽视了,其实我们在遵循古人的艺术杰出作品的时候还在经行二次艺术传播。作为一个文物摄影工作者,必须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认知、熟练运用现代化摄影记录设备和技法,了解古人和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展现完美的摄影作品。

3.2 市场价值

首先是由文物摄影引申而来的3D修复技术,它可以更便利、更快捷替代现今石膏树脂修复的可能性。其次,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当今掀起了第三次收藏热,大小拍卖行竞相举槌拍卖文物艺术品,艺术品图录成千上万的印刷出版,这使得文物摄影拓展了博物馆之外的另一个潜力巨大的应用市场。以及现在各种微拍等,都需要有好的文物摄影作品为基础,去吸引投资爱好者的眼光,进行更好的宣传。减少文物在搬动中遭受损伤的可能性,从而为文物保护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1] 赵广田.文物摄影概论[M].甘肃文化出版社.

[2] 王芬,陈淑卿.考古摄影实验教材[M].

第6篇

【关键词】电影;发展;艺术

中图分类号:J9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1-01

一、电影的发明阶段

电影的发明,不得不提到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起先,他发明了电影留影机,随后又加以改进,有了电影视镜。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俩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和“活动照相”,公开放映《火车进站》,从此这天便作为电影诞生的纪念日。

二、电影的发展阶段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无声)(1908-1926)

1.影城好莱坞的建立。影城好莱坞的建立为世界各地的演员提供了舞台,好莱坞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诸多剧组纷纷前来的宝地,也得益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好莱坞不仅成为大牌明星的聚集地,而且持续走在时尚的前沿,成为世界电影的品牌标志。

2.代表人物。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作为经典好莱坞无声电影的里程碑人物,以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喜剧不仅仅是以逗乐观众为目的,通过电影,也能充分体会到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6)

表现主义电影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将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存在中,表现的是荒诞离奇,充分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惶恐。代表作是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影片人物举止神态与扮装追求怪异的风格,剧情离奇荒诞,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反差性。

三、电影的成熟阶段:经典好莱坞电影(有声)

《爵士歌王》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尽管其中对白非常少,但在当时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视听觉效果。《爵士歌王》讲述了一个犹太拉比的儿子梦想成为百老汇明星,但是家长极力反对,只想让他在犹太教仪式中领唱。最终他背井离乡,更名改姓,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四、电影的新发展期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批判现实,体现了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难。该类型影片充分进行实景拍摄,运用长短镜头切换等技术手段,内容通俗易懂。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有两个派别,一是“电影手册派”。《电影手册》杂志推动了新浪潮运动的开展,一大批青年人在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下,主张在电影创作中尽情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提倡个人自由化、情感化、人性化进行电影创作。二是“左岸派”。相比较而言,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更具现代主义倾向,通过极具现代感的画面,展现人的思想活动,创造了电影中时空交叉的意识流手法,完全打破并超越了以往电影的时空表现。

(三)从当代电影到现代电影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电影有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电影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从美国的越战片到英国家庭伦理影片,当代电影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社会性,充分挖掘人类的情感,阶级性、政治性在各类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直到90年代,好莱坞影片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学习美国电影高成本、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运作模式,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到了巅峰时期,现如今数字特效时代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短短百年时间,电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结语

纵观电影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电影的发明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每一个时代的电影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电影经过时代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影会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郑亚玲,胡宾.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5](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馆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新学科、新技术层出不穷,而图书资料、能源、材料已并列为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因此,要想使文献资源能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传递到读者手中,取决于图书馆员本身的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高,原因何在呢?当然,领导的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图书馆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是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这新的历史时期,要想使图书馆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有一大批素质良好的图书馆员,这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本文就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及提高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引起关心这一问题的同行的注意。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有的素质结构

1、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能分清是非,站稳立场,具有识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②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和献身图书馆工作的精神。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图书馆员应甘为“铺路石”;③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这样才会努力钻研业务。通过学习,就能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同时,图书馆员还必须具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这样,在工作中才会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才会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

2、知识结构:①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具体要求是能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对马列选集中的一些重要文献(特别是论述图书馆方面的)最好能通读一遍;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文学概论》、《艺术概论》、《法学概论》、《哲学概论》等;③图书馆学知识,最好能系统学习《图书馆学概论》、《目录学》、《读者工作》、《文献资源建设》、《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等;④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⑤外语知识和古汉语知识,最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科技文献,古汉语知识也要求能顺利阅读古文,正确理解古文的含义。

3、智力结构: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贮存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智慧”或“聪明”,也是发展创造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五个基本因素。

4、能力结构:①系统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图书馆员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②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图书馆员为完成一定的工作,制定一定的计划方案,并进行组织、指挥和有效控制,从而发挥群体效益的能力;④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图书馆员在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已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从而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三个方面;⑤有实际操作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图书馆工作中,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设备和性能,必须懂得操作程序,必须按实际操作;⑥表达能力,主要指图书馆员语言、文字和图表的表达能力,其中言语和文字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无论是谈话、发言、作报告,还是书信往来和撰写科研论文,都要求语言(文字)表意准确、词汇丰富、言之有物、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概念清楚、推理精密,具有逻辑的征服力。

二、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教育。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并结合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对馆员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育馆员热爱图书馆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忠于职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领导的重视是关键。馆领导要打破认为图书馆工作“轻”,只要细心,干一段时间就“会”的传统和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馆员素质,才会不断地改变图书馆的落后面貌,才会使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馆员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的作用方能达到,在加强思想教育和馆领导重视的前提下,馆员对提高自身素质还须有紧迫感,这样才会主动地发愤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4、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在职人员培训。①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聘请一些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给本馆专业人员举办专业知识的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本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②举办学术讨论会。图书馆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科研能力;③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图书馆应结合工作的需要,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专题讲座,不断提高馆员的表达能力;④开展形式活泼的竞赛活动。图书馆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定期开展形式活泼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使馆员在业余时间里能不断钻研业务,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⑤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人员参加业务学习。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不可能拿出很多的钱送馆员外出学习,因此只有鼓励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⑥在全体人员中大力提倡自学成才。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馆员,图书馆应根据成绩的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更加激励馆员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颖.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全国新书目,2010.2.

[2]胡秀华.高职院校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

第8篇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各层次的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是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二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充实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军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和谐性

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研究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体系这个重点,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创新,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构建层次上深化、体系上完备,全面、系统、开放、灵活、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课程体系。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数字教材;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86-02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辩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后来杜威提出反传统,提倡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近六十年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带有不确定性,有些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的角度来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日益向数字化教学发展。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充分利用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日益向数字化教学发展。其核心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数字教学,将新式课本替代传统课本,是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使数字教学成为可能。轻便、便宜、易于修改的数字课本正在逐渐取代厚重、昂贵的传统纸质课本。数字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它区别于普通电子书,是基于3G、4G、WIFI网络在Windows PC、Pad、智能手机上呈现的数字化书籍。它集中了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科技,支持3D、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地理定位等多媒体学习内容,可进行网络社交、提供基本阅读、视听学习、索引定位、全文百科字典等功能,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二、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程研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程,基于“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对象是相关大学课程的学习者,也适于成人教育学员。“学生自主学习”指的是由学习者自行安排、主动学习的活动。该学习平台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视频,也不同于其他的学习平台,而是一个强调以“三基教学”为教学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已有能力和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第一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包含了教、学、管全部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由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展靶向教学辅导,进而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制作理念。大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教学,教与学之间的媒介是教材,而各种教材的编写和制作、选用应当符合大学教育的使命。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以更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学校无法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记忆力再好,也绝对不可能把老师传授给他们的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和应用。大学教育只能通过启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强化自学能力;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以现有的知识为媒介,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这“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具备明显的“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

3.制作方法。按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分段设计,分别制做。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必要知识与针对“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培养的媒介知识的必要加入和有机结合,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相互关联。课程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总体知识面,为方便教学,按照一定的关系划为章节。每一章节有相应的知识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以及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讲内容的考试题目(检测点)。具体要求:

(1)确定课程内容,所选媒介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觉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尽量相关。

(2)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相应的章节,并确定能以点带面的知识点以及检测点(拟定向学生提出、并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相关问题)。

(3)以文字脚本的方式,按教学章节顺序列出:

A.每章节全部教学知识点,并加以标注;

B.每章节要求学生必须回答与各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多项问题组;

C.与每个多项问题组正确答案相对应的标识;

D.与每个错误答案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如视频、图片和/或文字),并加以标注;

E.错误答案的引导,指引学生答错后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

F.在学习结束后要向学生再次显示与错误答案相关的类似问题,由学生回答;

G.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让学生过关,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否则,重复前述过程,直至学生给出正确答案。

4.教学过程设计。要求尽量以网络游戏过关的理念设计课程:

(1)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视频、图片或文字)引入课程,向学生展示与每一章节第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教学内容。

(2)提出与本章节各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问题(检测点),要求学生以已有知识给出初步的答案。

(3)如答案正确,则可初步断定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及知识面。给学生记分、鼓励,并展示下一个问题。此处的关键之处在于各检测点的选择,而检测点的数量不受限制,以能确定学生掌握知识面为基本要求。

(4)如答案错误,则引导学生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开始学习,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5)每一章节给出的问题必须100%答对,否则不予下一章节的学习。

(6)以1-4的方式展示本章节下一个教学知识点,直到完成本章节的内容。

(7)以1-6的方式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并以80%的比例记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

(8)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实际,汇总与全部知识点相对应的问题,并按适当方式及比例制成试卷,由学生完成,并以2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

(9)以80%平时学生成绩+20%考试成绩给出学生在本课程学习后得到的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5.课程制作要求。教师按以上或类似格式,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形成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视频、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视频、音频替代图片、文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完一堂课犹如看完一场引人入胜的电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会自动提醒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在必要时把学生的学习质量数据推送给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以便教师及时提醒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数据,使教务管理部门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的学习状况。平台也会把老师的教学质量数据提供给各校教务处,在教师责任不到的情况下提醒教师,动态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让教务处能以虚拟工作量为教师计算实际工作质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