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15
导语:在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周大盘弱势明显,但新的热点也正在产生,那就是3D打印概念板块,周三虽然两市大盘下跌,但共有二十多只个股涨停,3D打印概念股表现强劲,其中涉及关键技术激光和纳米技术的多只个股涨停,如光韵达、苏大维格和大族激光等,除这两个板块外,涉及3D打印的上下子行业也有多只个股涨停。由于此热点概念新颖,相关技术在美国也被热捧,部分概念股在美国也被资金大肆炒作,如大盘企稳,此热点持续可能性较大。
3D打印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全面兴起。3D 打印机能够一次性、直接地把客户所需要的设计原型给制作出来。由于无需经过制作模具这一步骤,客户能够节约时间,工厂能够节约成本,同时所制作出来的物体,也将和设计图纸一样,能够更加精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它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3D打印机行业,数亿资金开始涌入这个新兴的行业。美国3D打印龙头上市公司Stratasys,三年股价涨了8倍。
从3D打印产业链看,其关键技术包括激光和纳米技术,创业板中的光韵达和苏大维格是这领域的佼佼者;还有就是相关设备的制造,企业创业板中的华中数控具备制造相关设备的潜能;另外由于3D打印的原材料为环氧树脂和金属粉末等,由于3D打印机使用液态环氧树脂,通过激光使树脂硬化成形,环氧树脂是3D打印的主要材料之一,宏昌电子和银邦股份是属于3D打印产业上游企业,也是概念股之一。
从相关个股的表现及产业链的重要程度来看,光韵达和苏大维格是3D概念的龙头。
光韵达是国内最早采用精密激光技术生产SMT模板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采用紫外激光技术进行柔性线路板成型服务的企业,它是最有可能实施3D打印业务也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之一。虽然8月31日光韵达澄清暂未涉足"3D打印"领域,保证未来一年内不涉足此领域,并表示公司现行技术与3D打印核心技术有所不同,但市场普遍认为,在3D打印商业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其未来涉足此领域可能性很大,所以其股价近日仍出现上涨。虽然它能否走出像页岩气龙头山东墨龙那样的走势仍要观察,但激进的投资者仍可考虑逢低适度关注。
另一3D打印龙头,苏大维格是创业板次新股,是国内领先的微纳光学制造服务商,是国内仅有的既从事装备制造又从事产品生产的微纳光学制造企业,是提供3D激光立体照排系统的核心企业之一,由于其前期涨幅较大,有一定的交易风险,但如大盘企稳,短线也可适度关注。
创业板公司华中数控具备制造3D打印相关设备的潜能,从K线看资金介入明显,逢低也可适度关注。
2009年对于新媒体来说,变局之中形成了截然的一道分水岭。
风投蛰伏,新媒体遭遇“断奶危机”
虽然进入暑期,天气酷热难当。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却感到“阵阵寒意”。而在几年前新媒体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个行业在上几年经历了一场集体性的疯狂,包括投资人和创业者。过于乐观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造就了一批过于乐观的新形态新媒体形式,户外大屏、写字楼、住宅、商场卖场、机场、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火车、厕所、地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有人迹之处,就有新媒体之影。
然而,随着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没有足够“造血”能力的新媒体开始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因为就目前来讲,大家对于新媒体的信赖还普遍较低。2008年,新媒体在“输血”的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其原因就是VC对于新媒体的态度已经是越来越谨慎,这也就导致了新媒体在去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去年,原本是新媒体融资的年,但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下半年开始,自身难保的风投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投资的门槛,放缓了投资的速度,逐渐把目光从 “烧钱”的新媒体面前转开。从下半年新媒体获得的投资来看,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变得日益萎缩。有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整个传媒行业融资只有450万美元,相比2008年前5个月新媒体融资的2.7亿美元呈现全线“跳水”。以户外新媒体为例:中国户外新媒体市场资本融资情况从2004年的4900万美元到2007年达到巅峰2.1亿美元,逐步上升膨胀,而到2008年有一个回落趋势,截止到10月是1.53亿美元。
据新媒体研究专家介绍,众多传媒企业融资后,多以扩张资源和行业整合为目的,没有真正的从战略高度和品牌角度去运营。以移动电视广告运营公司世通华纳为例,2006年,该公司经过两轮融资,成功引进4500万美元的风投。借助资本的力量,世通华纳开始了一轮“闪电式”扩张:短短的9个月内,世通华纳创建的公交移动电视全国广告联播网就覆盖至全国30余个城市,成功的从一个区域性的广告媒体转变为一个全国性的媒体集团,成为公交移动电视的领军企业。世通华纳再次融得5000万后将继续其扩张之路,通过圈地圈屏扩大自身的规模化运营,同时也推动整个产业的整合。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世通华纳是首当其冲受到海外金融危机影响的公司之一,世通华纳先后拿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共9500万美元,并且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扩张,资金消耗巨大而面临严重短缺,此时上市是下一步要走的路子,但是现在这条路被封了。“没上市对世通华纳的影响太大了,资金链越来越紧。其实即便上市不成,如果世通华纳业绩好还可以继续融资,但他们又曾经低了利润预期,而现在金融危机导致风险投资机构都很谨慎,所以就很难了。”一位新媒体专家认为。而与世通华纳相似的机场媒体天骏传媒、航美传媒等在明后年将会面临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机场、地铁等的媒体空间租赁价格极高,而放眼未来两年,没有看到这个领域的广告收入有增长的迹象。
“对很多新媒体而言,这一轮增长实际上跟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属于投资增长型,也就是说新媒体公司依靠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快速推动着自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新媒体研究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当风险资金蛰伏的时候,新媒体在短时间内将很难接受这一现实”。
持续盈利难,新媒体遭遇生存困境
成败只在转眼之间。
用这句话来形容“分时传媒”的上市历程应是十分恰当。
2008年9月9日,分时传媒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按照计划将最多融资不超过7500万美金。摩根士丹利和瑞银为其主承销商。至此,分时传媒IPO进入冲刺倒计时。“按照既定计划,分时传媒将在9月16日开展全球路演,但在不到72个小时内发生的“金融大事件”,让这一切陡然生变。美国时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布提交破产申请。这场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危机开始急剧恶化,而最致命的是,来自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因此遭受重创。
事实上,“雷曼破产”仅是一个导火索。
亦有分时传媒内部人士认为,即便没有雷曼兄弟的破产,分时传媒在上市时机的选择上也很勉强。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纳斯达克市场持续走软,纳指从最高时的2548点,跌落到9月中旬的2100点。与此相应,中国传媒概念股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华视传媒的股价均一路下行。
但分时传媒上下依旧坚定不移“逆市”上市的决心。为了在“逆市”中,争取一个理想的发行价,公司甚至在成本控制上不遗余力。但后来,分时传媒不得不接受上市失败的命运。 “尽管中国有着庞大的广告市场,但对于大洋彼岸的投资者来说,这个市场能否真正承载那么多冠以中国‘最大’概念的广告公司?这是投资者所担忧的。”曹迪军认为:“在投资界,类似的概念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受到热捧,但做到第四个、第五个投行就很为难了。”而之于分时传媒,却很不幸地遭遇了金融危机。从聚众到玺诚,再到分时。中国传媒概念股上市遇阻的故事被反复上演。聚众传媒、玺诚传媒均在上市最后关口相继“夭折”。而2007年11月上市的航美传媒,也未能延续分众传媒昔日辉煌,上市后其股价从最高25.5美金一路下行。 “后续的中国传媒概念股未能延续分众最初的‘热捧’,并不完全是市场的原因。”在IDGVC高级经理曹迪军看来,对于纷至沓来的中国传媒概念股,华尔街也会有“审美疲劳”
曾经风靡的电子杂志行业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从2006年起,数字杂志得到众多风投的关注,数十亿元的资金被其纳入囊中。2006年年初,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内20多家大型数字杂志发行平台蜂拥上线。Acer、联想、IDG、凯雷等风投纷纷出手,在数字杂志上砸进十几个亿。但3年的发展时间,数字杂志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反之陷入了发展瓶颈中。现在国内知名的数字杂志平台仅仅剩下了6-7家,相比2006年的20多家,3年的时间平台减少了一半以上。 “现在市场中,数字杂志的盈利模式只有3种,植入性广告、为商业公司制作数字杂志宣传、卖数字杂志制作软件。而这3种模式没有一个能为今后数字杂志的良好盈利提供帮助。
“新媒体发生如此大的变局,从根本上来看,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它是否符合媒体价值本质的问题。媒体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媒体受众的数量、质量、接触媒体的时长、接触媒体的频次及受众的稳定性,这是衡量媒体是否有价值的5个重要指标”一位传媒专家告诉记者。
新媒体方向 持续盈利模式才是重点
近年来,新媒体虽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宝地,但我们从新媒体获得的风投来看,不论是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日益变得谨慎。投资不是看概念,也不会看其学的是哪家的模式;看人、看团队、看商业模式。风险投资选择联姻对象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于新媒体如何能获得风投,软银投资基金亚洲首席合伙人兼总裁阎炎认为,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在于既改变了消费习惯,又产生了不同的盈利模式。“那些能带来颠覆性的产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新媒体我们会比较重视。”阎炎表达了风险投资在新媒体投资上的偏好。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宏说得则更加直接:“你要么是第一名,要么有能力做到第一。你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清晰,能抓到钱,最终是赚钱,然后有一个模式让你持续。
的确,用风险投资商的眼光来看,新媒体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的盈利模式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
在模式选择上,“必须是短期能够实现盈利的”。在经历了疯狂期后,对新媒体的投资逐渐由原来“靠故事、靠概念”越来越转向到“有真正的营收收入,和快速实现盈利的能力”。因此必须要选择那种运营成本比较低、比较容易推广的模式。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小兵也指出,至少在近期,“需要进行大规模硬件投入,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慢慢培养”的商业模式,很难得到认可。
“以内容为承载、附加广告的表现形式也被认为抗风险能力会更强”。新媒体研究专家欧阳国忠告诉记者。“红网传媒 ”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2008年,红网传媒在湖南成立。虽然它是作为独立的新媒体形式出现。但其背后的湖南第一都市报《潇湘晨报》和湖南出版控股集团的身份决定了其一定是高起点。依靠潇湘晨报提供的内容资源,迅速在湖南市场上跑马圈地。很快,红网传媒就在湖南站稳了脚跟。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巴士在线去年底和央视国际成立了央视国际移动传媒有限公司,其下属的CCTV移动传媒将专门为巴士在线提供定制信息,推出“新闻”、“娱乐”、“资讯”、“奥运”4个板块的12档节目。鼎程传媒CEO李平也指出,目前其在铁路上播放的节目中,“广告类的时间不超过15%。”
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巴西世界杯于6月12日在圣保罗市拉开大幕,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不仅是体坛盛事,更是一座“大金矿”。在本届世界杯拉开大幕之后,东道主巴西不仅有望捧杯,也期望赛事能刺激经济的增长。此届世界杯,不仅仅是东道主满怀希望能够获得足球和经济的双丰收,而且积极参与这一体坛盛事的国外企业,也寄希望于世界杯打出知名度,使自己赚得杯满盆盈。所以说,每一届的世界杯,不止是足球的较量,也是一次商机的较量。
东道主投入巨资“钱途”并不乐观此次世界杯举办之前,巴西政府为弥补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巨大缺口,共投入150亿美元修建比赛场馆,改善承办城市的游客接待能力。据巴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圣保罗贡报》报道,截至5月中旬,巴西官方计划的167个工程中仅有68个完工,88项工程预计难以按时交付,另有11项工程被完全放弃。以上数字足可说明,东道主希望借世界杯刺激经济的算盘有可能打不准确,即使在赛会期间经济上有所收获,但赛后一些基础设施的拖累,也会使巴西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经济学家认为,巴西政府脱离城市整体规划、斥巨资建造的体育场馆,在赛后将会给巴西经济带来负作用。比如大型体育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其持续盈利和长期维护等都将成为难题。本届世界杯共涉及巴西12个城市,除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大城市能在赛后为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找到用武之地外,有些边远城市甚至连自己的球队都没有,这严重偏离了当初借此实现全国均衡发展的预期,由此可以看出东道主期望的“钱途”并不乐观。
当然,东道主在经济增长及就业等方面还是会因世界杯而收到利好的。其中旅游业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巴西旅游部门预计,将有370万本国和外国的游客在世界杯举办期间来往于各城市,给旅游业带来67亿雷亚尔(约合29.9亿美元)的收益;其次是城建行业,有调查显示,30%的城建业受访者认为世界杯将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只有9%的企业认为将遭受负面影响,而52%的企业认为没有太大影响;再就是就业和服务业方面的利好,据巴西官方预计,世界杯将创造17.5万个就业岗位,部分岗位在世界杯后仍会存在。巴西全国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联合会预计,住宿、餐饮、交通、旅行社和文化服务等行业在4至6月将增加近4.8万个岗位。
上述利好虽让东道主感到欣慰,但并不乐观的“钱途”仍让他们心怀忐忑。因为,经济学家们已普遍认为,世界杯虽然会带来一些益处,但影响短暂且限于部分行业及部门。比如,世界杯可以推动电视机销售,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会对行业有整体影响。而对于另一些经济部门,赛事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赛事期间全国性的经常放假,将会给零售业造成冲击。麦肯锡大学的一项研究预计,比赛日的零售业销售额受此影响将会下降5%左右。而整个6月至7月,巴西零售额可能会因此减少15亿雷亚尔(约合6.69亿美元)。政府投入巨大,回报甚微,引发了巴西民众的强烈不满,近几个月来,巴西国内罢工不断,社会持续动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游客对巴西的信心,也让脆弱的巴西经济更加受伤。受此影响,在6月12日的世界杯开幕式上,巴西总统罗塞夫只能低调出席。
中国企业踊跃参与里约淘金
虽然巴西政府举办此次世界杯投资巨大收益甚微,但全球其他国家踊跃参与里约淘金的积极性却十分高涨。由于足球赛事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世界杯更是一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商业盛宴,世界名企和大的品牌每届都会争先恐后地大手笔赞助。从南非世界杯到巴西世界杯,“中国制造”、“中国元素”始终闪耀于赛场,国际体育界有关人士甚至颇有感慨地说,中国制造正在改变世界杯。在巴西世界杯赛场上,今年涌现出许多“中国元素”,足球是中国产的,国旗、假发、霓虹灯是中国产的,比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的“乌啦啦”还要神气的“助威神器”还是中国产的……当然,这些中国制造只是中国企业在这场盛宴中所参加的“外围赛”,站在世界杯经济金字塔尖的仍是可口可乐、阿迪达斯这样的大牌赞助商,在足球与商机的较量中,收益最多的当然是他们。
即使是参加外围赛,中国企业也热衷于积极征战巴西世界杯,因为,这毕竟是国际足联史上投资最大、最昂贵的一届世界杯。在本届世界杯足球与商机的较量中,除了闪耀巴西的“非洲球”,还有不少中国企业为争夺商机,也竞相踏上了里约大冒险的征途。在今年的世界杯赛场,不乏中国制造的品牌,像城铁、显示屏、汽车、加多宝等。2012年,北车中标巴西世界杯和奥运会全部城铁车辆采购。巴西里约114辆1A线地铁列车和124辆EMU电动车组由其研制。今年6至7月份的世界杯比赛期间,里约市将会迎来中国地铁投入运营后的最大客流量;在世界杯的赛事城市之一库里蒂巴市,中国南车提供的新能源汽车击败了巴西当地品牌马可波罗、NEOBUS和进口车型包括奔驰、沃尔沃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其产品将担负繁忙的机场至市区的公共交通运输功能,并且后续将在车辆采购、研发合作、项目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合作;来自中国的电子显示屏也将在赛场上亮相,深圳企业齐普光为巴西利亚国家球场供应了四块户外全彩LED显示屏,同样来自深圳的奥拓电子也是巴西世界杯LED显示屏的供应商,据称合同金额为700万美元;另外还有加多宝携标志性的巨型红罐也亮相里约市海滩,体育服装品牌361度将投资9000万人民币进军巴西市场。
唯一中国赞助商英利更是出手不凡,作为巴西世界杯赞助商中唯一的中国企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将为比赛场馆提供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此次巴西世界杯,英利为全部照明信息塔提供27套光伏系统,在包括圣保罗在内的6个体育场内的媒体中心和国际媒体大本营设置了8至15个太阳能充电站;此外,还为里约市中心停车场提供光伏组件,这是目前巴西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光伏停车场。做为回报,在世界杯比赛期间,英利广告牌将出现在世界杯全部64场比赛中,而且每场至少出现8分钟;在球场媒体中心、国际媒体大本营、VIP休息室等地展示英利的光伏产品;同时英利还在线下组织近20个项目和活动,包括利用世界杯元素进行新媒体营销、客户接待。作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杯赞助商,英利在足球与商机的较量中已经尝到甜头,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举办期间,该企业曾付出过8000万美元。这一付出换来的回报是:从2010年2月至7月,媒体对英利报道2202篇,“媒体关注度”提升800%,网站日均访问量超过2万次,总市值增加6.12亿美元。南非世界杯后,英利订单猛增,且价格上涨3%至5%。据此可以判断,凭借世界杯带来的品牌效应,英利至少新增利润超过5000万美元。
在较量中金融市场笼罩“世界杯魔咒”在积极参与世界杯足球与商机的较量中,无论是大品牌赞助商还是参与“外围赛”的中小企业,多少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在知名度上获得提升,而唯独金融行业,在世界杯举办期间会受到影响。巴西中央银行4月9日已宣布:今年世界杯期间,在所有巴西国家队的比赛日,巴西所有商业银行可以只营业4小时;在没有巴西国家队比赛的日子,则可以只营业5小时。
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疾呼:“希望所有股民、所有投机者,不要再拿奥运说事,很危险的。”但故事通常是这样,有人疾呼,意味着事情早就变得难以控制。
“不一定好赚,都是因为你们,奥运板块这个概念被炒得有点透支了。”张培庆抱怨记者。但他的担心看起来是杞人忧天,目前的股市震荡期对他的股票也没有影响,在一片惨绿中,张培庆手上的泛海建设依旧涨停,北京旅游、王府井等奥运品种也显示了顽强的品质,多次以漂亮的红色收盘。
始于2004
南昌人张培庆在深圳混了16年,算是奔赴沿海的先行者,他开过餐馆,做过公司,都坚持不久,寿命最长的一间公司是经营大理石和花岗石的出口业务,做了两年多他就毅然结束,不是因为赚不到钱,“其实这份钱很好赚,都不需要太多智商。”他得意地说。只是讨厌动不动就要往卡塔尔和土耳其飞,和客户在宾馆里进行耗日持久的价格谈判,他终于扛不住这种“上天睡觉,落地讲价”的生活,把公司卖给了朋友,自己揣着钱回家睡觉。现在,他有再创业的打算,但决定先把计划缓一缓,因为他盘算,奥运过后,有些行业的态势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从2004年开始,我就研究奥运板块了。”对当时的细节,张培庆还记得很清楚,那段时间,他在家里百无聊赖,唯一的节目是扑在电脑上看自己的股票走势,几个月下来,眼睛都熬成绿色,因为看得太久,也因为熊市太长。“作为散户,我比其他人好的是,钱要多一些,不是棺材本,还不至于要哭天抢地。但时间久了,熊市对人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整个人都很熊。”转机出现在8月份,一天收盘的时候,他麻木地嚼着方便面,看着了无生趣的大盘,一个细节被他惊异地捕捉到――广电网络居然涨停了。他迅速找出近期的报纸,从几百个版面中找到了央视付费电视频道正式播出的消息,文章中有一小段令他分外注意:两个付费奥运频道也将开通,全天24小时播出。凭借在熊市中锻炼出来的敏锐,他又从大盘中挖出了中视传媒、清华同方、中信国安等数字电视板块内的龙头,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在上升通道中稳步前进。“我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现象的人,但我当时就预料到,奥运板块要出头了。”
张培庆的先见在肖玉航这里得到了支持,这名九鼎德盛的高级经济师认可说:“奥运板块就是在那个时候跑出来的,率先出位的又是其中的数字电视板块,在数字电视这一项,跑得最快的又是北京板块。比如张先生提到的那几只股票。”但在他看来,2007年的情况和2004年已经相去甚远,地产、旅游、商业等板块渐渐超到了数字电视前面,和电视有关的股票只剩下歌华有线算得上是受人追捧。
与其说以上板块是因为奥运效应而造就了牛气,不如说是中国本身市场环境的产物,肖玉航用楼市举例说:“靠奥运板块吃饭的不仅是股民,各个行业的具体项目也学会这样操作,你看北京楼盘的名字,国奥村、世茂奥临,都要和奥运沾边,均价全部突破2万。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1年的风林绿洲,当时面对申奥放手一搏,开发商疯了一样将价格提高,突破了7000元大关。今天的奥运周边项目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房价透支现象?”但这种透支或许并不影响股票的走势,在奥运面前,好的股票仍然会惯性地上涨,即便它的价格已经超出自身的价值。肖玉航依旧拿出风林绿洲的实例:“价格还在涨,说明产品还有上升的空间,因此,楼市的价格还是受市场经济的主导这一大势影响。股票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熊市不回来,那么奥运板块就会继续攀高。”他唯一的隐忧在于,奥运会毕竟是一个月的狂欢,热闹但却短暂,在2008年8月过去之后,行业和股票的走势,又能拿什么作为支撑?
漂浮的奥运板块
张培庆的计划再对王府井观察一段时间,他认为散户的基本操作手法就该多看看,再决定。邹明对此不置可否,也不甚关心,早在3月底,他所在的私募基金公司就完成了对几只奥运股票的建仓,在他的计划中,这步棋已经走晚了,“真正要赚钱,在奥运前20个月就该完成建仓,从倒数第18个月开始,就可以看到收益。”他发这番感慨的前一个星期,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在接受采访时疾呼:“希望所有股民、所有投机者,不要再拿奥运说事,很危险。”故事通常是这样,有人疾呼,意味着事情早就不受控制。
邹明不愿透露手中的资金数目,但他也承认对奥运板块格外上心:“每天的行情就4个小时,但为了这4个小时,我要做14个小时的工作。”邹明认为,能和北京奥运相提并论的,只有当年,在1996、1997年的大牛市炒作中,他的公司凭借势头的疯炒,在深圳造就了一批上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疯牛股。现在,机遇又来了,并且和一样,百年不遇。“炒作期已经过了,现在是收获期。”邹明说。奥运板块已经不再是散户游资的专属领地,包括基金在内的各大机构,早已开始投资于具有实质性业绩支撑的奥运品种,但其中仍然有不能触碰的虚假繁荣。“很多人看好王府井,其实没必要。它始终是国营企业,虽然奥运会会使它的利润有很大提高,但北京一地可能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不会特别大,未必是投资的好选择。公司竞争力比奥运概念本身更有卖点,通常而言,国营的上市商业公司竞争力不如民营公司,除非你是垄断行业。”
一份名为《北京私募基金内参》的文件从5月起就在网上各个财经论坛中流传,肖玉航和邹明都看过,前者用“疯狂”来形容文章的内容,“2008年,中国股市要突破12000点?文章作者肯定疯了,用常识来判断,这都是不可能的,奥运会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了,到时候一有风吹草动,机构就会出逃,死的还是散户。”邹明并不认同这样的判断,他把12000点当成一个比喻,能不能突破是一回事,但股市的整体轨道肯定会向着这个坐标上扬,如果硬要讨论奥运会的价值,那么这会变成一个永无休止的终极问题,并且依照实际的价值来标明价格,从来就不是股市的任务。一切归根到底都脱离不了预期,邹明的预期是,会有人破财,但更多人会赚,就像往常一样。只是不知道这个预期能不能经受得住风吹草动。
无法估值的奥运预期
“你看过魏纪中关于奥运泡沫的发言吗?”肖玉航问。他把自己还记得的一些数据念了出来:“现在的沪、深股市总市值超过了16万亿人民币,几乎等于中国去年GDP总值的80%以上。北京奥运会有这么大的价值能保我们的股市吗?”他顿了顿,强调这段很重要,魏纪中的担忧不无道理。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上海市市长韩正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开头,在赴台推介会上向台湾民众推介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以上的引语恰到好处。如今,春暖花开,燕舞莺啼,令全世界人民瞩目的上海国际博览会即将拉开帷幕。从5月1日到10月31日的184天里,预计上海将迎来7000万至1亿人次的参观游客。
有人说,“一切始于世博会”。工业时代的胶卷、电灯、电影放映机等诸多发明,都是在世博会展出看后才逐渐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而今进入信息化时代,上海世博会将引领世界走向新的未来。
淘金世博会,我们迎来的不仅仅是来自股市、楼市、收藏品市场的资本投资机会,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还带来了无以计数的商业机会,全产业链条的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长期发展机遇。
这是一场展示人类最新创造成果的万国博览会,一次带给中国全新发展机遇的盛会,一个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爆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集会。
盛世世博会
4月1日,上海市开始派送世博会门票。居住在徐汇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中午社区居委会派人送来门票,由于当天是愚人节,起初他还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实际上,居住在上海的居民,每家都可以凭户口本或居住证领取一张世博会门票。
上海市市长韩正赴台推介世博会的4月6日当天,上海也迎来了首个以大规模“组团”方式入境的外国参展团――澳大利亚参展团。而中国边检部门也首次开启“世博专用通道”,仅用5分钟就为参展团一行办理了入境手续。
各项准备工作渐渐步入尾声,世博会开幕的倒计时天数即将以个位数计算。
4月8日,《世博周刊》以中、英、日文3个版本同步发行,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惟一的国家级、多语种刊物,将在世博会期间出版24期。
4月中旬,全长4.04公里的耀路越江隧道开通,游客由铁路上海南站下车后,可经过多条世博专用线,通过龙耀路隧道直达世博园区。
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自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我们已经为百年世博的梦想成真准备了足足8年。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的159年里,世博会已经成功举办过40届。
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怎么样的世博会呢?世博园是核心参观区,占地面积5.28平方公里,内有大小场馆百余座,园区内有餐厅、商店、问讯处、医疗点、卫生间等各类服务设施。这既是一个参观园区,也是一个微型的地球村。如果你没有时间周游世界,就来世博会看看吧,这里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网络提前了解,新版世博网将260个展馆制作成资料并及时更新,覆盖了中、英、日、法4大语种。
中国国家馆的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红色外观格外引人注目,具有“东方之冠”的美誉。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100米长的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而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件,也将出现在世博期间的中国馆。在地区馆中,观众可以参观31个省、市、自治区,一馆之内游遍祖国大好河山。
除了各类场馆之外,目前上海世博园区雕塑也已经落成,包括世博轴雕塑艺术长廊、沿江景观带、主要入口广场和江南广场4大板块,集了人们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古巴等几十个国家的美好想象。
世博会后,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一轴四馆”,即世博园区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和世博轴将被永久保留,这将有助于上海接力世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拉动经济增长。
世博助推经济增长
随着世博会的日益临近,旅游机构“幸福的烦恼”越来越多。有专业机构根据国际类比和测算,预计上海世博会期间旅游参观人次将达到7000万人次,更乐观的机构认为有望接近1亿人次。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中金公司测算,按照7000万参观人次计算,假设30%是本地人,外来客流量会达4900万人次,按上海黄金周游客人均760元的日消费测算,游客平均停留3天,可带来1117亿元的新增消费。这个数字相当于2008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
筹备和举办期间,世博会还将直接带动上海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建筑、旅游、交通、酒店、餐饮、文化传媒、物流、通信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就世博园的管理来讲,目前在物业管理上就有20多家公司夺标,创造了1.3万个就业机会。而世博会的宣传示范效应则具有深远意义。如世博会期间,在园区将举行少林武术现场表演,184天里每天表演4场,每场20分钟,共计736场。
据悉,世博会的预算总投资286亿元,不包括土地成本的建设费用180亿元,其中场馆建设投资50亿元、世博村投资30亿元、世博轴投资35亿元。以上数字不包括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而世博会带动的间接投资约为2700亿元。
世博会的“经济带动效应”不只局限在上海,还对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认为,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为1:9,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的拉动约为2%,在举办之年,世博会对上海GDP的拉动可达5%,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
世博会的经济效应早已有之。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之时,全球的经济仍未从1929年的大萧条中走出来,那次的世博会给经济复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会期持续近一年之久,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
日本的大阪世博会更具有代表性。大阪博览会于1970年召开,之后日本经济迎来10年的大发展。同时,世博效应下,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为50公里的关西经济带,成为世界6大城市圈之一。
淘金世博机会多多
上海世博会带来巨大的资本投资机遇,股市、楼市、纪念品收藏等领域不断掀起波澜。
资本市场对“世博概念”的炒作不厌其烦,进入4月份投资机会又起一波。从时间序列来看,世博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分为筹备阶段、消费提升、后世博效应3个阶段,对世博概念股的炒作3阶段由此产生。世博前概念股的炒作渐入尾声,相关基建、房地产等个股的投资风险加大。
世博会举办期间,受益的行业和公司众多,酒店、餐饮业的代表性个股是锦江股份、金枫酒业,商业零售类个股是百联集团、新世界、豫园商城、友谊股份、老凤祥等。
航空、铁路、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也将受益匪浅,上海航空、东方航空、上海机场、宁沪高速、大众交通、强生控股、锦江投资、交运股份等个股经营业绩将会增厚,而具有资产注入预期的申通地铁,已被作为世博概念龙头反复炒作。
另外,游览观光类个股和世博赞助、参展商将长期受益。世博会后,场馆拆除、二次开发建设以及会展和商业中心区的建设及经营,将再次让诸多企业从中受益,后续仍可继续跟踪。
房地产市场同样也贪婪地吮吸地世博会的甘甜雨露。过去8年,受世博效应影响,世博园周边楼盘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在南外滩不少楼盘的价格已经直逼10万元/平方米。世博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也带动了上海整体楼市和周边城市的楼价上涨。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对世博园区周边板块在世博后的发展非常看好,认为“世博后发效应”将持续释放,成为其房价稳中有升的保障。
世博会主题的收藏纪念品,也开始越来越热。这个领域涵盖金银条、邮品、徽章及特许工艺品4大门类,具体投资品种繁多,其中仅世博金银品就多达200余款,其他相关纪念品更是数以千计。
世博会纪念徽章的收藏价值大于投资价值,但投资这类产品很可能会遭遇“变现难”的问题。世博金银品集资产储存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最受市场青睐。世博邮票相对清淡,其价值仍待时间考验。
世博会数千万人住宿上海
据悉,上海共有五星级酒店(含未挂牌)56家,四星级酒店(含未挂牌)61家,三星级以下酒店219家,客房总数超过了7.6万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商务需求不断萎缩、消费能级不断降低,令上海酒店业尤其是高端酒店市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直至2009年上海酒店市场依旧疲弱,五星级酒店全年入住率仅为53%,较上年下降13%。入住率持续大幅下跌,致使平均房价也出现历年来最大幅度的下跌,每间可售房收入业绩表现重回2004年以前的水平。
但不久前,中国高端酒店投资的榕资本和上海景合投资管理公司《2009年上海酒店市场回顾及2010年趋势展望报告》称,上海世博会将为上海酒店市场带来“理性恢复”,不过金融危机影响和供给过剩仍将是其需要面对的挑战。
预计2010年上半年这一下滑趋势仍将继续,但受世博会、虹桥交通枢纽以及虹桥机场扩建完成等利好因素鼓舞,全年的上海酒店市场将会取得比较理性的恢复。特别是世博会期间,预期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将带来庞大的住宿需求。上海酒店的业绩表现有望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好转。但金融危机给上海酒店市场带来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除,供给过剩的局面也暂时难以改观。因此,上海高端酒店市场将继续面对由上述两个负面因素带来的双重挑战。(原载新华网,李金明编辑整理)
世博会分级和举办城市选举规则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近来报业的种种“新变”呈现出以下几条主线,反映出报业新旧层面的渐进方向。
党报:博弈和变通
党报既是最好办的,也是最难办的,既是最有优势的,也是最具劣势的,既是最主流的,也是最边缘的。历史悠久的党报,虽然其创新在不断进行,但真正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少。从一统天下到处于最尴尬地位,党报需要加强的是博弈和变通的能力。《广州日报》“导读与索引”版的推出,即是为自身寻求腾挪空间的努力。
都市报:不进则退
《新京报》,《东方早报》等高端都市报崛起,老牌都市报也逐渐摆脱“小报”形象,纷纷向主流迈进,增加时政报道,评论和经济报道的分量。都市报的竞争仍然充满变数,即使是目前的市场老大也不可掉以轻心。新势力仍在加入,一是本地势力,如去年9月长江出版集团创办《长江商报》;二是外地势力,如《南方都市报》最近入主《云南信息报》。都市报的门槛低,既有的优势很快会被复制,因此不进则退,不能有任何高枕无忧的想法,比如《北京青年报》的衰退、《半岛晨报》被《大连晚报》赶超等。
异地办报、地方版:竞争外移免费报,社区报:竞争下移
把异地办报、地方版、免费报、社区报放在一起看,它们都是报纸不再囿于传统的势力范围和操作模式,在地域、渠道上进行报业本身形态的扩张,将竞争外移或下移。虽然面临政策障碍和行政壁垒,但在媒体人的不断尝试和努力下,均成谨慎发展之势。
弱弱联盟:暂时的温暖
与以往强强联手不同,今年广深联盟、山东半岛报业联盟两个弱弱联盟案例提供了报业联盟的新思路。这种另类中国式合作将来的命运未可知。最终可能难逃各奔前程的命运,难以打持久战,但不管最后结局如何,毕竟可以抵挡一时,再寻出路。
传媒集团:自下而上的变革
报业与广电合并成立传媒集团,或报业集团更名为传媒集团,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改变从边陲城市牡丹江开始,2004年5月,牡丹江市委将资不抵债、难以维系的牡丹江报业集团与牡丹江广电集团合并,成立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此后,2005年1月,佛山日报传媒集团合并佛山电视台、电台,更名为佛山传媒集团。2006年11月,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为成都传媒集团。省级报业集团更名潮起自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6年7月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今年4月28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今年6月8日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成立。名称变换的背后是战略定位的变化,广电、报刊、出版、新媒体等媒介的融合能否出现更高层次的大动作,有待观察。
新媒体:颠覆自我
传统媒体所办网站的影响力远不及非传统媒体所创办的网站,在新媒体领域,数字移民们远没有数字土著们的悟性好。颠覆旧有自我,才能获得数字化新生,传统媒体的数字化作为出现几个趋势,一是在原来主要完成电子版功能的网站之外,另外创办网站,如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推出北京搜索网站,《新京报》推出北京社区网;二是子报另外创办自己的网站,独立于集团所办网站,如《南方都市报》今年8月上线南都网;三是集团所办网站实现滚动新闻或即时播报,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探索。
近几年,每次和国内的年轻人聊社会经济等话题,“风口”和“猪”几乎是必被涉及的关键词。作为十几年前曾被互联网大风吹飞过的“猪”,我亲身感受过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力和壮阔,也见证过飓风过后死猪遍野的凄惨和悲凉。
曾经处在风口的日本
我1985年留学日本,并在1991年进入北海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彼时的日本,恰似如今的中国,自信满满。
1956~1985年,日本GDP涨了3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出口立国的国策下,外汇积累剧增,企业纷纷购置海外地产,标志性事件是三菱地产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几乎成了日本的一个海外省。
日本本土的地价更是涨到寸土寸金,甚至仅东京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繁荣之下,股价自然也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一度达到此后再难以企及的38000点。
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其他产业空前繁荣,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为自己站到了风口。
当然,既然认为是风口,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也通通流向这些领域。然而一个不好的判断就是风不会一直吹,总有停歇的时候,或者说泡沫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哪怕一根细小的针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个泡泡,从而导致连环崩破。
事实也如此,一切都来得极其突然。我加入的那家企业在我入职3个月后就突然宣布倒闭了,而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找过的唯一一次工作。此后,日本的房价、股市开始走上漫漫熊途,国内房价跌去了一半以上,而在美国买下的地产也都半价再卖给了美国。
直到现在,日本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萧条中完全走出来。这种巨大的阴影和创伤,某种程度也抑制了此后日本的创业浪潮。
在创新创业的某些领域,近十几年来,中国走到了前面,这是让人欣慰的。作为日本经济风起风落的亲历者和曾飞起过的“猪”,我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点来鼓励青年们去追风,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深为全民找“风口”而担忧。
天上的猪,还是地上的牛
在1990年初日本的那次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可以用“死猪遍野、惨不忍睹”来形容。企业倒闭无数,失业者猛增,房价被腰斩,一些在高位买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苦苦还房贷。若不是日本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扎实以及日本国民的坚忍,恐怕情况会更糟。但好歹日本挺过来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期,我已经创业数年。自己开发的销售管理解决方案很受客户欢迎,公司已借着互联应用概念登陆日本证券市场创业板,这也开创来日外国人创办企业在日上市的先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借着公司上市而获得巨大财富。
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硅谷一样,也刮起了互联网产业大风,凡是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成了香饽饽,各个企业都想和互联网沾边。
已经上市企业的股价高涨,没有上市创业公司,风投则不断拥入。即使我的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缺钱,也经不住风投的游说而融入一笔资金。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薪酬也比其他企业同资历的人高得多,一时间风光无限。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起风了,大家都站在了风口。其实,现在日本几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日本乐天、GMO、软银金融等也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
互联网前景虽精彩,但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正如大家所周知的,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同样,欧洲和日本的互联网企业也顿时失去了风光。
此前还借着风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猪”们因风的停息而纷纷坠地,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甚至从倒闭互联网企业流出的职员也因“不靠谱”而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曾认识一个在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的人,直到五六年后才在一家制造业企业找到正社员的职位。
我的公司虽然借助了互联网概念,但更多的是以服务和软件为主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此次泡沫崩溃中安然无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与其在天上飞,还不如像牛一样在地上走更安全。
现实也是如此,即便现在,真正为日本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也大多是那些辛勤在地里耕耘的牛。天空飞行,尽管风光无限,但并不是每头猪都能飞起来,也并不是每头飞起来的猪都可以一直飘在天上永不坠落。
猪的起飞,充其量只是投资者的胜利,而不是产业的胜利,甚至对产业整体是有害的。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更多。
早些年,VCD、DVD产业也刮起过大风,其结果是过剩的产能让这个产业不复存在。再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更经历了“大猪小猪飞满天”的产业神话,甚至还搞出了中国首富。
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家企业已经破产,曾经的首富也走下神坛,甚至面临着巨额追债的法律诉讼。
放开那头耕地的牛
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源于德国的工业4.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0概念股和工业4.0板块,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已经站到了风口,等待下一次风起。
据说以前海淀图书城已变身成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张咖啡桌以及肉夹馍摊位前,都围满了与之相关的创业者,梦想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我认为,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固然重要,即便没有,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飞猪,也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制造业则不是,尤其是工业,更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风被吹上天的都是这些牛,那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地由谁来耕,让猪耕吗?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儿满天飞是什么景象。
对于互联网产业,即便再肥的猪也能飞上天,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基础的工业,即使是工业4.0概念,还是放开那头耕地的牛吧。这活儿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有人说德国老百姓上网很困难,这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当然,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让其稳立欧洲龙头。
我没实地访问过德国,对其互联网应用现状没有发言权,但从网上的资讯可以粗浅地了解到,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但电商却不发达,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
检索得知,“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完全赞同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难以苟同的是中国各地一股脑地搞的各种工业4.0研讨会,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互联网+”做战略转型,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一飞冲天。
我恰恰认为工业4.0是一个慢功夫,更不适合来一股大风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气承载不住那么多的猪和牛,结局必然是从云端掉落。
日本大阪大学研制的美女机器人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以及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最终,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急于通过工业4.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工业4.0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然会有收获。对耕牛而言,在地上稳稳当当地走着挺惬意的,干吗非得要飞上天呢?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
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
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三网融合希望达到网络层上的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相较一般的技术和产业而言,三网融合对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领域的一场大的革命,不仅需要让广电适应,传统的通信领域也要进行一场变革。三网融合涉及的信息技术领域不仅包括了计算机、电视、电话灯产品,也涉及微电子、软件、光电子、现代通信、语言处理、图象处理、终端等等技术。只有使前端、终端和传输设备等都适应三网融合变革的要求,才能最终达成三网真正融合。
三网融合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之相匹配的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在三网融合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三网融合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新的模式,并催生出多种传播手段,多种接触终端和多种业务形态。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将会不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产生更多的财富机会,而这个进程涉及的产业链巨大。
三网融合的巨大产业链
3月22―25日在京举办的第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1)将今年主题定为“推进三网融合,共享广电未来”。
在此次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会上表示,到去年年底,全国有线电视光缆干线达333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87亿,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799万,双向覆盖用户近5000万。
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田进表示,广电系统要继续推进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到201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实现数字化改造。
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到2012年将有6880亿元被投资于三网融合试验计划,其中,有约2500亿元将用于改造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而根据广电总局的目标,将在三年内在试点城市提供40Mbps高速接入传输高清、互联网及VoIP业务。在目前的广电双向改造中,可选的技术方案众多。
这一庞大市场也必将促使运营商开发出更多的专属产品和解决方案。
据了解,数码视讯2011年将自己的拳头产品定位为“超光网”,超光网主要适用的是广电网络的宽带双向化改造。如果超光网通过同轴电缆进行双向改造,可以实现100兆宽带入户,同时支持多业务融合。大唐移动三网融合事业部技术总监吕振国近日也表示,针对双向网改造,大唐移动将提供更多的业务平台。
近日,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家庭宽带联网事业部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吉凯文也表示,在三网融合的发展中,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采取的战略、推出的产品也会跟三网融合趋势相吻合。
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助力打造三网融合产品,加强打造自己的三网融合产品阵营成为了很多企业2011年的重点发展战略,致力于做三网融合产业链产品的企业在逐渐增多。
3月23日的CCBN展会上,一些企业就展出了自己的终端新品。同洲电子展出了数字电视智能一体机、智能机顶盒、智能手机等终端新品。杜比展示了其适合三网融合运营商整合内容管理的跨平台音频编解码技术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 Plus)。除此之外,高清智能电视系统、有线标清数字电视盒、家用多媒体业务终端、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盒、平板电视操作系统、CMMB电视手机、CMMB移动电视、多媒体信息系统、IPTV等产品也在向三网融合的业务互联互通,内容交换渗透等方向演进。
传统的产业分立状态下,电信和广电行业是各自完整的产业链,但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原有的产业链条将会被打破。电信运营商、终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或者是内容集成商为达到三网融合的衔接要求必将需要重新布局适合三网融合产业链的各环节产品。
三网融合受益股
三网融合被纳入了十二五规划,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三网融合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三网融合的概念股也将成为传媒文化行业主要投资线索之一。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考虑到广电网络(600831)拥有低廉用户价值的完整省网有线网络资源,具有整合和被整合价值,战略意义比较明显。所以可以建议投资者仍可积极把握交易性投资机会。
湘财证券分析认为,三网融合的最大受益者是歌华有线(600037),公司具备业绩长期发展的潜力与基础;在国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有线网络行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公司作为具有资源优势与先发优势的区域有线运营商,具有较好的网络用户基础,未来业绩具备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在国家及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在加强渠道运营的基础上,主业有望逐步延伸至数据业务以及内容集成生产领域,实现业务格局及收入结构的突破,从而进一步分享产业链的巨大利润空间。
“临门一脚”的时刻,神州租车突然暂缓赴美上市的消息不由引得市场一片哗然—一个在国内出租车市场占据龙头地位的行业翘楚,却难掩订单虽多,但价格不高的窘境,再加上自去年中概股诚信危机爆发以来,海外投资者依然缺乏有效手段判断中国企业是否存在造假问题,最终让神州租车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重启中国概念股IPO大门”的希望落空了。
赴美上市只为偿还债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神州租车公司为公众所关注。首先是神州租车借联想品牌巨额债务,截至2011年9月30日,神州租车累计从金融机构借贷17.355亿元,折合2.754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与联想控股担保有关。在业务层面,神州租车去年联合相关汽车销售实体,推出了以租代售业务,但由于有扰乱北京车辆控制政策之嫌而被很快叫停。
接下来,神州租车拟在美上市消息又为外界所关注,今年1月19日,神州租车提交IPO申请,拟在美上市融资3亿美元,但4月11日公布10.5—12.5美元的发行价区间时显示的融资却是1.3亿美元。4月24日,神州租车又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日期提前一天至4月25日。北京时间4月25日晨,神州租车宣布暂停IPO。
然而,来自神州租车的说法可能只是赴美上市受阻的冰山一角。据报道,截至4月23日上午,神州租车计划中的IPO发行量只获得了大约一半的认购。有业内人士认为,除却外部原因,神州租车在内部经营方面的困局也是不被资本市场看好的一个方面。
据了解,神州租车从2009年成立起,发展速度极快,其招股说明书中指出,神州租车的运营和发展对资金需求极大,资金的获取途径主要通过贷款,贷款主要来自金融机构、资本租赁,以及其股东联想控股。因此,在IPO资金用途一栏,神州租车更是明确将“偿还债务”列为第一条。
如果不是看到招股书,几乎没有人会相信神州租车IPO资金最主要的用途竟然是还债。为了体现这条用途的特别,我们先看看最近几家赴美上市成功的中国公司对于融资主要用途是如何规划的:土豆网—拓展互联网带宽升级技术;淘米网—开发和扩展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正兴集团—扩充中国钢轮生产线;世纪佳缘—偿付部分优先股股东的未支付红利,即便是号称“流血上市”的唯品会,其IPO资金的主要用途也是放在“增强物流配送能力以及增强IT系统方面的资本支出”等运营管理功能上。
纵观近年来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疑似以“偿还债务”为融资主要用途的可谓仅神州租车一家。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无奈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神州租车扩张过快导致的高负债率。此前据相关媒体披露,截至2011年12月31日,神州租车为了扩张累计从金融机构借贷23.277亿元(3.698亿美元),资本性租赁共3300万元(500万美元),从联想控股借贷9.08亿元(1.443亿美元)。即便神州租车如预期融资1.25亿美元,也只是杯水车薪,每年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要还给债主的本金加利息压力就会非常沉重。
如此巨额的贷款加上租赁企业较高的折旧率,直接导致了神州租车临近资不抵债的边缘,其负债率按照招股书上的数据推算高达90%。用借来的钱快速规模化企业后上市,再把上市融来的钱还给债主,将企业运营的风险抛给股民。也难怪年初当神州租车赴美IPO的消息传出后,有网友会戏称:“神州租车是一家有良心的企业,他们选择了去坑美国人。”如今,神州租车很有可能让网友戏言一语成谶。上市之后前途更加迷离。
上市后短期内仍无法盈利
“rapidlyevolving(快速发展)”和“mostrecognized(认知度高)”是神州租车招股说明书中,对公司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定义。公开数据显示,神州租车的此番表述并非虚言。2011年,神州租车拥有汽车数量为1.5万辆,而8个月后,这一数字就变成了2.6万辆,增幅高达73.3%。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一数字意味着神州租车的车队规模,相当于其他国内8家租车公司车队规模的总和,是另一租车公司一嗨租车车队规模的4倍。
此外,招股说明书显示,神州租车的网络覆盖率和用户数也都居行业第一。截至2011年12月31日,神州租车覆盖了国内66个城市,共有超过92万名注册会员。根据独立咨询公司RolandBerger的数据,以营收计算,神州租车在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份额排名第一。
不过如此亮丽的数据,却难掩神州租车的软肋—盈利。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2009年度、2010年度以及2011年前9个月),神州租车的净亏损分别为320万元、4330万元以及1.176亿元,亏损增速之快,令人咋舌。面对连年亏损,神州租车在招股说明书中也坦言: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实现盈利。
事实上,业内对神州租车上市的前景目前仍持谨慎态度。i美股分析文章指出,基于国内租车市场的现状,神州租车上市后,短期内可能仍无法盈利。据介绍,汽车租赁行业是一个重资产、低利润、需要大量“烧钱”的行业。其运营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折旧,二是日常运营,三是市场推广费用。三项相加,使得运营成本高企,其中仅汽车折旧就占运营成本一半以上。另外,这一行业由于毛利率低,因此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首先也将是不断增长的亏损。
另外,目前中国租车市场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尚未定型,这也成了神州租车前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RolandBerger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车租赁市场仍比较分散,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1万余家汽车租赁公司;到2011年12月31日,市场的前五位分别是神州租车、安飞士租车、大众租车、一嗨租车、首汽租车,按照营收计算,这五家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合计市场份额分别是9%和11%,而在租车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市场,市场前五的份额合计高达95%。
“市场份额低,意味着汽车租赁公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策略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设立更多网店,购买更多车辆。等市场格局逐渐稳定,租车公司则可通过成本控制的方式实现盈利。”美国投资网站MarketWatch. com如是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神州租车在全国66个城市拥有超过500个租车网点,车队规模约2.6台。尽管占据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但由于市场份额低,多数分析认为,神州租车可能会延续之前快速扩展的发展策略。而在盈利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这意味着公司未来仍将继续亏损。
至尊租车董事长何伟军介绍,“如果在亏损,购置的车辆越多,将意味着亏损越多,所以要计算每一次扩张所带来的效益。”这是为何至尊租车成立最早,而如今只保留着几千辆运营车辆的原因。
租车业差异化竞争激烈
更令市场人士担忧的是,汽车租赁市场未来竞争可能日趋激烈,这对神州租车而言,同样不是一个好消息。RolandBerger预测,中国汽车租赁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由2010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61亿美元。“对于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必然会吸引大量的竞争者。”伦敦花旗银行投资经理梁嘉如是表示。
事实上,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神州租车和另一家国内租车业巨头一嗨租车,已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战。而这也使得租车行业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据北京市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部分网点的工作人员介绍,近期,神州租车推出了新客户首日免单优惠,一嗨租车随后也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条款。一位神州租车北京网点的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神州租车曾推出过“首租首日半价”的优惠,现在不仅首日免单,还将只在周一到周四的优惠日扩展到了每天都可享受,并且可选车型也比以前多了不少,涵盖了C5、英朗等中高端车型。“优惠确实吸引了很多用户,营业额也有明显增长,但平均每辆车的收入却比同期下降了。”该工作人员说。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租车行业对资本的“饥渴”不言而喻。神州租车CEO陆正耀也曾公开表示,“一辆车(投入)10万元,1万辆车就是10亿元,如果再有不同车型搭配,则远远超过10亿元的投入。”由此租车行业对资本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这种对资本的“饥渴”似乎也成了神州租车“烧钱”之后拖着亏损之躯,“急叩”资本市场大门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