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39:19
导语:在企业经营策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营改增 税收筹划 对策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愈发细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经济形态并存的格局。在此形势下,以往的营业税税收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营改增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营改增与企业税收筹划
(一)营改增的内涵
顾名思义,营改增就是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它是我国税制发展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改革。营改增后,一些以往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缴增值税,而该税种只针对服务或产品的增值部分收取,因此不会出现重复缴税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税负和运营成本。
(二)企业税收筹划
企业税收筹划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节税、避税和税负转移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进行科学的策划与安排,得出最佳纳税方案,从而达到合理的避税效果,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具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经营中,实现最大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将节约成本摆在首位,而税收筹划节约的则是企业的税收成本。第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融资、投资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通过缜密的思考、系统的安排来进行税收筹划,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加强风险防范,筛选最为合适的方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三,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并购风险越来越大,合理的税收筹划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纳税筹划是一种事前的筹划行为,若已经形成了纳税事实,则不应再随意“筹划”,否则就会构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一)正面作用
首先,营业税的征缴是以企业全部经营收入为基础,而与企业是否盈利无关,若企业经营不善,就会背负很大的税收压力。但增值税的征缴是以增值部分为基础,因此对企业的税负压力要小很多。其次,两税同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征税现象的出现,而通过营改增就能有效规避这类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税收公平。例如,《“营改增”实施办法》中规定,对于电子商务中的数字化商品交易,如果提供方或接收方在境内,则按应税服务处理,需缴纳6%(小规模纳税人为3%)的增值税。同时该办法指出,向境外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签证、认证等服务的,可以免征增值税,从而很好地规避了对数字化商品的重复征税问题。
(二)财务缺陷
营业税的税收步骤比较简单,财务核算难度较小。但营改增之后,不但增设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而且中间的操作环节比较繁琐,这就对企业的财会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考验。以电商企业为例,由于商品种类多样,纳税义务人、企业性质、交易性质、结算时间等难以确定,给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此外,增值税发票难以取得,也使得企业无法顺利完成税额抵扣,从而使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
(三)纳税影响
营改增后,计税税基、征管主体、税率、计税方法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税率为例,营改增之前,企业普遍采用5%的纳税税率,而营改增之后,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纳税税率分为6%、11%、13%、17四个档次,而小规模纳税人仅为3%。
三、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对策
(一)关注政策动态
企业的任何税收筹划都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因此,相关税收筹划人员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动,积极预防并化解因政策变化而导致的纳税风险。企业可以指派专门的人员来研究税收政策,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当前的税收政策信息,以对企业财务经营策略、产业政策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此外,也要积极地对今后税收政策的走向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提前制定各种防范措施,有效规避纳税风险。
(二)分析成本效益
首先,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并对未来的投融资、经营活动等进行全面对比,根据客观经济环境来灵活地选择税收筹划方案,确保税收方案随政策及执法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次,应安排专职的税务筹划人员来进行税收筹划活动,对企业的全部成本进行核算,如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等都要计算在内,然后针对企业的预期效益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成本效益情况。
(三)调整企业结构
企业应按照自身的行业性质和特点,结合营改增政策精神,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安排。为此,企业要科学调整内部结构,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与资金情况,从企业内部寻找节税点。在实际纳税筹划中,可以对一些项目或业务进行搭桥对接。例如,A项目可以给企业创造增值销项税额,B项目可以给企业创造增值进项税额,则建议将A、B业务进行合并,以实现纳税冲抵效果,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四)再造企业流程
营改增实施后,由于核算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或调整。部分行业因没有可抵扣的进项税,因此存在税负增加的风险,为防范这一风险,企业必须对业务进行调整。例如,运输业企业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而营改增后,这类企业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变成了11%,如果企业不进行税收筹划,就会增加8个百分点的税率。而企业如果及时与货运方、汽车供应商进行谈判,调整运费和采购成本,利用增值税在各个环节均可以抵扣上一环节形成的进项税这一特点,适度地将增加的税负转嫁出去。那么,企业的税负就会得到很好的消减,企业就能享受到增值税改革试点的成果,实现稳步发展。又如,企业可以通过定价政策的变化,来应对税改带来的影响,如将增值税税负部分转嫁给下游企业。同时,如果下游企业也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于购买试点服务产生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实际采购成本也会下降,因此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另外,通过税务筹划实现推迟缴纳税款,无异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筹划服务合同等方式推迟纳税义务的产生。但是前提是要合法,符合以下税收政策规定。例如,对于企业购进诸如大额固定资产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180天内的认证期选择恰当的认证时点,因为按照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在认证的次月申报纳税,如果企业当期没有充分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也无法及时抵扣。
四、结语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针对现阶段营改增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关注政策动态,加强成本效益分析,调整企业结构,合理利用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上街去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潘有勤.企业纳税筹划思路和方法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4).
[2] 王佳莹.“营改增”下企业的纳税筹划浅析[J].时代金融,2015(18).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经营;问题;政策措施;经营模式创新
我国以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具有经营的分散性、盲目性、高风险性和低效益等问题,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阻力。实践证明,农业企业化经营能克服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缺点。因此,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农业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自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一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雏形,其中有些企业逐步得以完善和壮大,成为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典型。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珠江三角洲模式。这一地区依托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的腾飞,经济发展带来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二是江浙模式。浙江和苏南地区通过改制增强了乡镇企业的活力,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带动了城乡一体化,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种植规模化和农业企业化经营。三是上海模式。上海统筹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的开发,加速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企业化经营。四是北京模式。实行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办法,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由乡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联合创立和经营农业企业。五是青岛模式。采取扩散、渗透和融合而形成城乡多层面的互动,通过城市工业的支持与农业自身发展,为“三农”注入资金、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农业企业化经营。总之,我国农业企业主要兴起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的郊区,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反映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一般特点,为我国推广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的发展通过接轨城市消费需求和依托城市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或通过城市工业的支持和帮助来发展农村企业。第二,农业企业化经营与农村乡镇企业紧密结合,其特点是依靠民间资本搞农村工业企业,农村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反哺农业,带动农业企业化经营。第三,从事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些微观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企业和农业股份公司等,其组织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制度较完善。第四,农业企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自给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业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和发展订单农业,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农业的弱质性得以改善。总之,农业企业化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微观组织发展的方向和选择。
二、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经营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分散是制约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企业经营整体上仍处于经营分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状态。“十五”时期,我国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2亩左右,比“九五”时期的平均2.8亩下降28.6%;我国现有2.3亿农户,户均耕地仅7亩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存在2亿多个农业生产单位。长期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仅使农民增收幅度非常有限和农业产出增长速度下滑,而且对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十分不利。“八五”时期,我国农村产出年增长达35.2%,到“九五”时期已下降到13.2%,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8.7%。因此,不断推进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促使农业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势在必行。
(二)立法与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经济立法工作进程逐渐加快,但在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基本上还处于空白,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许多环节还缺乏法律依据。在促进农地流转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也不健全,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了土地经营权可以流转,为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也进行相应规范,明确生产要素的拥有主体,为农业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法律制度基本是流于原则性和法理性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保护农地等农村生产资料的有效流转,对农业企业化经营也形成制约。
(三)融资困难。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有大量的资金剩余,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贷款难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和改善农村投融资环境。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资本缺口一般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同时,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本又十分惊人,仅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净流出农村资本每年超过5000亿元,2002年已超过10000亿元,通过价格、投资、教育等渠道流失的资金更难以统计。因此,融资困难是制约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整体偏低,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现代经营意识,接受农业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差,使农业企业的组织松散、经济效益低和缺乏竞争力,阻碍了农业企业化经营持续稳定发展。同时,目前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虽然有些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农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农民组织不断产生和壮大,这些组织将单个农户联合起来,依法从事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资(股)分红相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但从整体看,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较低且普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目前,农民组织的功能大多集中在产销环节,很少涉及农业教育与科技推广、信息与政策法规咨询、农村金融与保险等服务领域,这种状况不利于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
三、加快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立法滞后,许多经营活动和相关环节还缺乏法律依据,必须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我国应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涉及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产权界定及其流转的法律规定,作出更明确的解释,制定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规范产权主体,促进产权交易,使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农户参与企业化经营创造条件。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农村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法》、《农业企业化经营管理法》等,使农村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效应,为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二)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一是用现代企业标准化经营理念经营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经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检测手段也不完备,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尽快用企业经营理念提升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管理,用国际标准规范农产品认证体系,做好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二是用经营品牌的理念培育名牌农产品。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千方百计打造名牌和经营品牌,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广泛选择和开发能产生较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积极拓展和利用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集贸市场,也可借助期货市场和网络市场等现代交易平台开展农产品营销。同时,建立功能完善的产品分销渠道,注重市场供求信息,促使农业走上企业化和市场化道路。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Abstract: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s the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also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turning around and improve competitive power important way.
Keywords: enterpris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少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而陷入困难。在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布局中,在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必须积极寻找出路、把握尺度,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蓝天。
搞不好经验管理,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要熟悉企业产品的消费对象,消费层次,消费态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不关注市场,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没有相应的市场调查,在产品质量保证的同时,没有创新理念,这样凭经验去思考,去经营,去管理,缺乏企业发展战略,怎么能扩大市场呢?还有就是缺乏品牌意识,科技含量低,只在意短期效益,没有长远目光,这样就难免存在经营风险。不可避免的将来某一天企业停滞,倒闭或破产。
1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1没有经营战略思想
经营战略思想攸关重要,它解决了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目标,营销策略及管理手段等问题。但纵观我国的现代企业中,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营销策略,在管理上还是依靠传统的方法。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定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处处碰壁;即便企业一时有了较高的利润,从长远目光来看,还是存在无法预料的经营风险。
1.2没有开发和营销战略理念
是固步自封,还是顺势而上,在企业开发上缺乏战略理念。像亚细亚盲目的扩大不可取,像柯达没有创新意识也终会被淘汰,如何开发,怎么才能使企业做强做大,这是许多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好市场营销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发展。是创立品牌,借品牌来发掘市场,还是降低成本,以价廉来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在产品营销上缺乏战略理念。这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3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管理。在人才管理,资产管理等缺乏科学性。传统陈旧的管理方法一定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壮大,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多企业的领导对此很陌生,家族式管理,即兴式规划,冲动式政策,盲目式投资等,是许多企业存在的共病。
2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2.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负责搞好宏观调控,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进行行政管理,维护正常的经济和信用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执法监督。但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国有企业应完全脱离对政府的依赖,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主体。
2.2加强企业发展战略,发掘扩大市场
现代企业需要较为规范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搞好风险管理,避免造成损失。制定企业战略要科学合理,要切实可行。好高骛远是要不得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改革创新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表现在经营战略要创新,在发展品牌战略的同时要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经营技术要创新,产品质量在保证的同时也要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改变而改变产品的包装,样式等,满足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管理制度要创新,对管理人才要重视并重用,岗位和业绩与报酬成正比。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需要制定营销战略来发掘扩大市场。做市场调查,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客观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与竞争者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培优补差,从而确定属于自己的市场领域和核心业务。制定营销战略需要应用新知识、新观念来提高营销技能,网络营销、特色营销、直销要根据需要合理运用。
2.3调整结构,推进现代化制度建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进一步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主要通过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行业管理,引导投资方向,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调整行业标准,扶优限劣,关闭、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污染严重、产品过剩、扭亏无望的小厂小矿,保证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2.4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质量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为根本的管理体系。改以前人管人变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人的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经营管理。
2.5资产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目标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科学管理,使之更好的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既不可畏首畏尾,有不可一意孤行。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可行性预测,努力降低投资风险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大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规模。在企业积累有一定的资本之后,根据分析探讨,果断进行经验扩展,多元化经营会分散资金投向,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现代企业要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之发挥最佳的效果。要重视成本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重视经济核算,在交易中考虑汇率的影响,结算方式,保证资金能最快最好最安全的回收,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风险。
2.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一是要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二是要建立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使用机制,把业务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才吸引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既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对各方面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三是要坚持从严治理国有企业。特别要重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真正以严格的科学管理,促进国有企业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2.7继续推进抓大放小,兼并破产,实施战略性改组
一是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规范性破产,促进资产存量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抓大放小,对固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组建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要采取有措施,在信贷、技术、信息、培训、对外合作等方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8加速启动市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遵循市场需求,通过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走内涵式和发展的道路。二是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的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三是要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制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和向境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支持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四是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公开参与竞争。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相结合,通过制定行业自律价格等措施,有效防止无序竞争。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保护正当生产经营,使国有企业在市场条件下公开竞争,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企业化;优势;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3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231-01
是否将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管理,学术界一直都在强烈的探讨之中,不同人持有不同的态度。一方认为,学前教育企业化好比市场经济,无疑能够将竞争压力转化为教育的前进动力,把学前教育企业的利益驱使当做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这样能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自主运行;然而另一方却认为学前教育企业化动摇了基础教育的根基,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都在遏制着学前教育企业化进程,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概述
学前教育企业化是合法的,主要包括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由非国家组织利用非国家财政收入支付教育经费,面向社会提供教育的机构。而学前教育主要是指面向0至6周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能够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保健的一体化服务,作为孩子的启蒙阶段,它能深远的影响孩子的言论、思维和行为。所以说,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基础的,具有导向性的重要角色。将学前教育企业化,主要是指以下几种幼儿园,投资完全来自个人和团体私立幼儿园;国有民办幼儿园,国家持有部分资产,经营权归集体或个人和承包型幼儿园,国家一次投资,个人承包。学前教育企业化就是减少国家干涉,公办转企并进行企业制改革。
二、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优势
(一)自主性的提升
相对国家统管公立的学前教育来说,企业化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教育经营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发扬自己的教育理念,实行自己的教育方法,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等,不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压力。同时,由于企业化使得每个经营者都是自负盈亏,不会牵扯财政赤字。
(二)竞争力的加强
只有竞争力足够强大才不会被打败,才不会被行业淘汰。所以学前教育企业化后会更加注重对竞争力的提升。无论从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和从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会和同行比较,尽最大的能力争取做到最完美,借此来招徕生源。这种形势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好的,能够迅速推动教育完善和发展,获得最为良好的学前教育。
(四)择优的人才管理
由于学前教育企业化后拥有了人事任免权,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广泛招收教师员工,实行聘用制,优胜劣汰,奖罚分明。这样可以使得教师居安思危,有了危机意识,教职工人员就会更加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充分提高了积极性,壮大了教职工队伍,培养了素养,提高了能力。
三、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问题和对策
(一)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问题
根据辩证统一的观点,任何经营都存在正面和负面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行业进出门槛不高。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会造成非法办院、违法办学,最终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其次,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资不抵债。是企业就会亏本,学校倒闭,学生无处安顿;再次,企业管理混乱,参与经营主体较多,多方利益冲突。容易导致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等情况发生;最后,过于看重利润。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设施条件及其简陋,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对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第一,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来保证学前教育企业化的顺利进行,健全立法,严格执法。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制度化,体系化,走一条法律保障,法律监督的道路。完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明确执法主体和监督主体。第二,问责制监督。由于政府、投资人和学校三方的利益,权责关系微妙,需要明确三方关系。学校是主体,维护教育机构的正常运作;投资人是基础,完善资源设施建设并从中获益;政府是主导,需要部分的行政干预。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谁就应该负责。这样一环套一环才能有序的进行。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企业化是现代教育的一次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学前教育企业化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改善教育资源建设,提升教育师资力量,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同时,现阶段学前教育企业化还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不足,法制不健全,关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也使得迅速推广阻力重重。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给中国的学前教育带来飞跃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李卫.我国民办学前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王海英.学前教育还是“教育”吗——从深圳的公办园转企说开去[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6-10.
[4]刘懿,徐旭荣.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组织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32-33.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中去,企业间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众多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和国际化的市场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找到新机遇,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如中国企业在企业国际化中既涌现出了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又有一大批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需求,在企业国际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众多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企业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但是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还不高,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上还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轻工、纺织、鞋帽、家用电器、五金制品、文教用品、玩具等领域中,中国产品以其质量优、价格廉、服务好,所到之处国外的竞争者纷纷落败,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减弱中国产品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产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时诸如焚烧中国产品、限令中国销售商离境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依靠单纯的产品出口来开拓国际市场变得越来越难;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时间人民币还将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加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度,扩大对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战略选择。为了保持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从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制定并实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划,确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加大对外投资力度,输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生产和经营的触角伸展到国外。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理论
1.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
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中外研究企业国际化的专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在此主要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定义。
“广义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间接出口到直接出口,从一般出口到设立海外机构,从设立一般贸易机构到对外直接投资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的过程。狭义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以直接投资为特征的跨国经营活动”(贺嫌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贸易和海外投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实质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目标”(吕复成)。“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将优秀生产技术和经营技巧成功地移植到国外由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的过程。加快国际化经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李洪铭)。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企业由国内经营走向国际经营的多元、多阶段、多层次的渐进过程,它发展于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经过许可证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最终形成一个多国籍的跨国公司”(李忠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李霄)。综合国内外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专家对于企业国际化的定义,结合个人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为了便于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我将企业国际化经营定义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在企业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开辟原料和产品市场,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求得企业快速发展和获取满意的企业效益的运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商品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和配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分为出口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阶段和全球化阶段。”
1.3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随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在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发展则是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并对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众多,现就几个影响力较大的理论介绍如下: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他认为根据贸易、投资状况的区别,国际产品周期可以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Adler&Ghadar(1990)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全球经营阶段。
1.3.1国内生产阶段-生产导向
产品技术和工艺占据了管理者的主要注意力,产品销售主要在高度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小、产品的独特性及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完全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母国人员对国外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基本不使用外派人员。
1.3.2国际化阶段-市场导向
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企业重心集中于扩大市场和产量,企业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输出产品,随着市场培育成熟,逐渐将生产职能向消费市场转移。在这一阶段,改进生产手段和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突出的管理任务。公司出于一般管理、技术转移和控制的目的大量使用外派人员。同时由于生产与营销均需考虑文化差异因素,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往往被招聘安置到销售、营销或人事部门,人员本土化初显端倪。
1.3.3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
此时产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竟争的加剧则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文化差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在下降。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市场位置成为决定广商选址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处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将减少外派人员,尽量使用东道国人员,从而出现管理本土化的,但并不是说没必要继续维持外派人员,只是其比例和重要性在相对下降。
1.3.4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
产品既要满足全球成本竞争的需要,又要区分当地市场的偏好和特定要求。“思想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写照。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将同时在生产、市场和价格等多个角度进行全球化竞争,而经营中对差异性和全球化的共同关注,使得文化差异因素在此引起管理者的注意。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产品创意、要素进行生产,但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和建立客户联系上则强调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在此所指的企业国际化经营限定在国际化阶段一市场导向、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的范围内。
1.4论文主要内容
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企业提高企业资源分配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企业中从领导到普通员工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中国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积极主动的采取应对措施,克服企业自身不足,以国际化的眼光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战略,制定可行的规划,克服各种不利素,推动企业的发展。
1.5论文方法和创新
1.5.1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依据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我国企业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剖析我国企业经济国际化现存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经营国际化具体对策。
2.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尽可能地应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结合企业经营国际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的具体措施,以便促进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发展。
3.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努力开展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力争两种方法相结合。
1.5.2创新之处
通过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突出地强调了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企业间相互协作;实施品牌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建立国际化的企业文化等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2.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
2.1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沿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先决条件。世界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向更深和更广程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世界市场的建立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企业国际化尚未形成。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工具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得到惊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间迅速兴起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世界经济的完全形成和资本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次技术革命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两次,现代技术革命使生产资料发生了变化,生产工具、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都越来越深入地卷入国际经济联系之中。
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使得企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通讯、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为企业跨国经营,通过跨国经营销售自己的产品、输出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成本更低而更易于竹理和更加敬业的劳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变为了现实。而今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国际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2.2.1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
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与威胁;国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多的利润机会;企业需要更广泛的顾客基础以实现规模经济;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扩大市场;减少对某个市场的依赖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资源的培植能力和水平。
2.2.2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
企业可能不理解国外顾客的偏好,从而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可能不了解外国的商业文化,也不知道如何同外国人打交道:企业可能低估了外国的管制并遭到意外的损失;企业可能没有从事国际营销经验的经理;东道国可能对商业法律进行不利外国经营者的修改,可能使货币贬值或管制外汇,也可能进行政治变革并没收国外资产。
2.2.3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根据产销活动的布局和组织协调方式的不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一般有出口、技术授权、特许经营、合资以及独资五种模式。每一种进入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符合产品特性、企业实力和目标市场环境要求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2.2.4企业国际经营的战略选择
根据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判断,以及所要采取的市场进入模型,可以选择的国际竞争战略可以有以下的类型。国际战略、多国本土战略、全球战略、跨国战略。每一种战略都有其优缺点,是否适合一个企业与该企业所承受的成本压力以及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有关。
(1)国际战略。国际战略是指企业将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技能转移到国外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在此情况下,企业多把产品开发的职能留在本国,而在东道国建立制造和营销职能。国际企业的总部保持着对营销和产品战略的牢牢控制。当企业拥有宝贵的核心能力而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者又不具备这种能力,并且企业所面临的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和成本压力较小时,那么采取国际战略就是有道理的。
(2)多国本土战略。采用多国战略的企业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与采用国际战略的企业相同的是,多国战略型的企业也倾向于把在本国开发的技能和产品向海外市场转移。然而,与国际战略性企业所不同的是,多国企业广泛地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使它们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它们还倾向于在有业务的主要国家建立一整套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生产、营销和研究与开发)。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无法获得经验曲线经济以及区位经济的好处。当企业照顾地域差别的压力较大而降低成本的压力较小时,采用多国战略是最有意义的。
(3)全球战略。采用全球战略的企业通过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即它们采用的是低成本战略。
采用该战略的企业把它们的生产、营销和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最有利的地点进行。企业一般不针对各地的情况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而是喜欢在世界范围内行销某种标准化产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最大好处。它们还倾向于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来支持在世界各地市场上强有力的定价策略。
当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很小的时候,这种战略是最适宜的。
全球战略的优越性:发现大的细分市场,可以实现生产和营销的规模效益,从而给全球公司带来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协调和营销活动的整合促进经验和技能的跨国分享;全球营销可以使营销者接近最难相处的顾客;市场的多样化可以给全球公司带来收入和活动的稳定性。
(4)跨国战略。跨国战略是要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和区位效益,转移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品和技术,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提品和技术。企业采取这种战略,能够运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形成区位效益,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达到全球学习的效果,实现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
跨国战略的显著特点是业务经营的多样性和国家市场的多样性。多元化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不仅要制定和执行大量的战略,还要根据各国市场的条件进行调整变化。此外,他们还面临着另外的挑战,即要寻找好的方法来协调跨行业和跨国家的战略行动,从而获得更大的持续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要比仅仅将公司的资源和生产能力用到在每一个国家市场和每一项经营业务中所建立的强大竞争地位要大的多。
2.2.5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营提供了条件,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还引起了资本、技术、人员等其他生产要素全球范围的流动。跨国公司逾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它是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商品国际化的有机组合,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现今跨国公司产值占了世界总产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其中技术贸易占70%,既D占80%,并且90%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来自于跨国公司。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跨国公司FDI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母公司通常给其在国外的子公司提供管理经验、技术、零部件和营销网络的同时,也将推动着各国经济不断增长,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论文格式经济国际化使得每个国家程度不同的融入国际经济之中,并不断调整对外经济政治关系,为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变形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与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经济利益。
2.2.6中国国际化经营前景展望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飞速发展而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必将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工具,众多的中国企业将以企业国际化为动力,为企业的强大和国家经济振兴在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因其起步较晚,中国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会面临来自国内国外,企业内外的多重障碍和压力,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改善,同时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会丧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中国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作用,制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间企业并购的境外投资方式,积极探讨新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要从全球化战略出发,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地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化和发挥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知名国际品牌,使企业国际化经营为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服务。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分析
3.1 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取得成功,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合格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在国际化的初期,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国际化营销人员队伍,随着企业国际化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企业不仅要从企业内,而且要从企业外,甚至从国外招募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构建适应企业国际化需要的人才队伍。而在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将其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
许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尽管从形式上重视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的重要促进作用,重视人才建设很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忽视人才的培训和锻炼,不为人才提供响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提供相应的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不注重人才的高层次的需求,结果是企业留不住人才。
对于国内较大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相当部分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只是停留在国内人才的挑选和使用上,而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机会,从全球范围的高度去构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全球化战略,就可能导致由于文化、宗教、法律、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差异,致使企业的国际人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3.2 缺乏国际化的品牌战略
品牌实质上代表着买这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的承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是企业在激烈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服装、皮鞋、电子产品、玩具、文具等众多领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一时间,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产品成为了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沃而玛等众多国际知名零售和制造企业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产品采购基地。当由于中国产品没有自己的知名。国际品牌,众多的中国企业在行业产业链上只能处于低端的位置,在最终产品利润的划分上,只能获得微波的收入。由于缺乏企业知名品牌意识,企业只能给国外企业从事定牌生产,及时对外出口、在国外投资建厂,企业从长远观点看,会被其他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产品所替代,最终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品牌战略既然名为“战略”,其就归属于战略范畴,就有其战略使命,理应解决品牌的战略层问题,势必须为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确立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而非确定诸如产品、价格、渠道与广告媒介等战术性因素。可以说,品牌战略就是高屋建领地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是以建立强势品牌、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和商标是与企业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深刻领会和把握品牌和商标的涵义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顺利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
3.3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协同作用不够
例如:济南第二机床厂2010年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德国舒乐公四台压力机设备的合同,合同总价值680万美元,对于企业是一笔不小的生意。为了圆满完成合同,及时交货,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克服了工艺上的困难,工人们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造出了前两台压力机,作为交货的企业来说应该是出色地完成了合同第一期内容。可是当外方所找的一家国内的大型运输公司在由工厂到青岛港这段公路运输费用上,狮子大开口提出运费不能低于2000万人民币,原因之一是设备重400万吨,公路桥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然而后来在私下谈话中,根据公路运输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同样是一曾经通过载荷为900万吨的大型设备。面对始料未及的意外情况,并且德方定做这四台压力设备是因为要用这些设备去生产客户产品而客户对于所定产品的交货期是有严格期限的,如果所定的压力设备不能及时到德国的话,德国舒乐公司就可能因违约而受到索赔,为此,德方急派专门人员赴中国同有关方面谈判协调,要求降低运输费用,但有关的中方部门仍然坚持其不切实际的2000万元的公路运输费用。在努力未果的情况下,舒乐公司,请求其总理出面协调运输事宜,恰逢时任山东省长李春亭正好在德国考察访问,德国总理当面郑重地提出要求政府部门从中给予协调,李省长也非常重视,立刻通知其秘书亲自出面协调此事。尽铃李省长秘书多方协调,最终国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从自己的本位主义出发,2000万人民币的公路运费最终也没有减下来。最后,舒乐公司只好改道日照港,以600万元人民币的公路运费把两台压力设备装船。此时超过了外方购货合同规定的交货期三个月,使外方因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最后外方取消了尚未交货的货值为300多万美元的另外两台压力设备的合同,转而到济南机床的国外竞争对手韩国压力机生产。济南第二机床厂不但丢失了经过努力争取来的出口合同,同时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国际形象,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好多好端端的市场就是由于企业间缺乏合作,相互拆台,缺乏自律意识,结果导致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搞乱,两败俱伤,招致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例如中国的蘑菇罐头的出口、圣诞礼品的出口等等。
4.国际化经营案例及启示
4.1案例分析——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
4.1.1通过国际化经营加速企业发展
通过国际化经营,日韩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日本汽车业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历史,使中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l)国际化经营让企业再获新生。随着上世纪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圆也随之升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金融系统的动荡不安,这些让日本汽车产业陷入困境。日产汽车公司由于在美国的销售萎缩,造成大幅度经营赤字,金融系统的动荡更让该公司雪上加霜,资金筹措非常困难。
(2)把汽车生产厂转移到国外。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扩大,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巨头出现巨额赤字后,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1981年5月,日本制定了对美轿车出口自主限制的政策。
在自主限制后,出口数量有了一个框框,日本汽车生产商改换了出口车型从大众型转向中高档车型;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1982年本田首先在俄亥俄州开始生产雅阁牌轿车,其他日本车也逐渐开始在美国本地生产。在本田之后,丰田汽车和通用的合资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开始本地化生产。到了上世纪后期,马自达在密执安州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三菱汽车也在伊利诺斯州与克莱斯勒进行合作;富士重工业则和五十铃汽车携手在印地安那州开始了合作生产。日本汽车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将企业逐渐转向海外。
(3)企业转变成国际企业。1995年日元升值一时达到1美元兑换90日元,日美汽车谈判在这个时候不欢而散,日本企业出口海外遇到了空前的阻力。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马自达和三菱汽车通过制定自主经营计划——“全球计划”,成功地规避了对日本制裁风险。
4.1.2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作用
大力推行名牌战略,培养知名品牌,是日韩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国三星集团和日本索尼公司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1)坚持循序渐进的品牌战略路线。品牌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立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需要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一流的技术。大多数日韩企业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品牌战略之路,韩国三星公司创立国际品牌的过程就是日韩企业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推行品牌战略的典型范例。
(2)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日韩企业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始终,日本索尼公司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全过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跨越文化的障碍。在中国公司,外派人员往往无足轻重。而盛田则认识到开发美国市场对于索尼公司未来的重要性,亲自出征。
美国人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盛田却善于克制和隐藏他可能有的不良情绪,盛田本质上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他知道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距离。要想使索尼公司融进美国文化,必须启用美国人领导索尼美国,这也就是索尼“全球经营本土化”政策的萌芽。他把美国总裁的位置虚位以待,决心寻找一个美国人担任索尼美国的总裁。终于,盛田看中了哈维·沙因。沙因的经商风格是十分美国化的,直率明了,而且硬碰硬。沙因挫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的感情,也令日本人感到为难,心生恐惧。盛田在自传《日本制造》中写道,“他的方法不是日本式的,而是以单纯、强硬、直率和明确的逻辑为基础,然而逻辑游戏的问题是,不给人文因素留什么余地。”
沙因坚守着那套缺乏变通的生意经,加之他又口无遮拦,使他成了一个刺猥般的人物。他容不得废话,精力充沛,非常敏锐,对成本控制十分严格。最后,迫于形势盛田不得不换掉沙因。但盛田认为,沙因把美国管理的好多方面,诸如管理控制和报酬等引入了索尼文化;他帮助索尼美国从一个单一的配送中心,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美国分部;而且还使公司的业务增长了2倍。沙因的管理风格虽然与盛田格格不入,但却是盛田真实触摸、碰撞、吸收、消化美国文化的捷径。这种触摸在盛田时代一直就没有停止。
4.2启示
日本和韩国通过大力推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使得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日韩的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中国同日韩两国同源于东方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的做法。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和借鉴日韩两国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行业发展的特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在仔细分析、思考、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之上,开拓创新。
4.2.1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作用
日韩企业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通过积极的国际化经营为企业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中国的全球化现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早期的日韩企业一样,中国企业正面临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的低端出口商向高附加值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许多企业在担当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积累生产知识和技能,并且尝试将自主品牌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日韩两国的企业高度熏视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做大做强的促进作用,以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创造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个过程;韩国企业高度重视境外直接投资,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本国货币升值情况下如何正确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正确道路,在大力推进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韩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荣,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面对本币升值,及时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关注劳资关系变动,改善劳动者福利待遇,实现产业民主制度化,尽快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制造业外移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当地化,政府不断降低海外投资的门槛,密切监管企业的风险行为,海外投资企业间达成民间协议防止过度竞争。
4.2.2推行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韩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推行了地域化、差别化投资战略,即针对不同东道国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战略,比如:针对北美和欧洲的市场占领战略,针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生产基地战略,针对中东、拉美等东道国的资源寻求战略等等。韩国对外经济发展与我国有某些相似性,都经历了鼓励国内企业出口创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加强-贸易摩擦加剧-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国际社会施加压力-本币升值-企业对外投资增加等若干阶段。
(1)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荣。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为了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不遵守当地竞争规则,进行低价、无休息日销售、甚至仿制当地名牌,当地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压,造成当地企业对我国海外企业的敌视情绪,西班牙“温州鞋”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时学会遵守当地规则,与当地同行企业共生共荣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
(2)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我国某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给国外消费者留下很差印象,这是企业花费多少时间和资金都很难扭转的,这种印象甚至影响到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目前,非洲大陆是我国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因此一定要以较高的产品质量赢得当地市场,给当地消费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便于其他中国企业开拓该市场。“走出去”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自主品牌意识,要有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的决心;像韩国政府一样,我国政府也应出台品牌发展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自主品牌,打破高质量产品被放在国外大卖场低价处理的尴尬局面。
(3)尽快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如同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过程一样,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增加引起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摩擦领域从纺织品到家电产品,不断升级,逆差国施加的压力从反倾销、特别保护条款到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开始鼓励企业走出一去,缓解过程产能,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实现产地多元化。在制造业逐步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也要抓紧时间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把握全球服务业外包的趋势,实行制造业、服务业的现代化,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城镇化的实现和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在此过程中,国家要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出台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保证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
(4)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大宇集团的轰然坍塌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资本结构理论的角度看,有规模不一定有效益。资本结构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使股东价值达到最大的负债与权益结构。由此可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比较正确的经营思路。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投资到企业最具竞争能力的业务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和财务危机。做到开拓一个市场,服务一个市场,按照当地市场状况调整企业管理,在业务发展初期尽量以一种产品或者以系列产品来开拓市场,避免盲目扩张市场份额和多元化经营。
(5)实行本地化战略。为了缓和可能出现的劳资矛盾,日韩跨国企业都会对子公司进行符合当地文化的培训,以适应当地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学习的地方,即便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东道国,也应当实现当地化生产,得到当地人的信任与好感,为商品在东道国的顺利销售打下基础。
(6)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顺差逐渐加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不断扩大,原本用来防范金融风险,树立信心的外汇储备,如今规模过大,需要重新考虑其管理效率问题。韩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其利用外汇储备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分散因我国外汇储备集中投资美国国债而面临风险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关键是研究如何将外汇储备转向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具体方式,防止投入的外汇储备变成沉淀成本,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7)防止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过度竞争。日韩政府支持企业签订民间协议,规定同行业企业间协同作战,形成同盟,降低重复投资造成的过度竞争,提高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并由政府进出口银行和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提供系统化企业数据,帮助企业协会了解企业信息,协调企业行动。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我国企业之间应当加强沟通,通过企业协会协调行动,争取项目投标的成功几率,维护中国跨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平台鼓励我国准备“走出去”企业之间签订“协调行动”协议,对企业竞争行为进行自律,为中国品牌的长期战略创造条件。对于没有能够竞标的企业,多提供投资渠道和信息,疏散在统一市场激烈的竞争。
4.2.3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从日韩企业成功的国际化经营实践看,政府的支持和扶助是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顺利开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l)全方位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从日本和韩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里程看,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和扶助对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专项基金,对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设立企业对外出口及投资的风险保险机制,对于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予以规避;建立税收优惠机制,鼓励企业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企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利用国际间的政府贸易协定、协议等为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鼓励企业创立知名品牌等等。
(2)创造良好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环境。从日韩国外直接投资看,除了发展初期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多数情况下政府主要是在放松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政府更多的是为企业进行服务,同时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监督。我国政府目前对企业走出去基本上持鼓励态度,但是仍然会出现存在政策不稳定、不透明、不可预期的情况,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不得不承担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与损失。政府管理作为市场调控的有利补充,应当考虑如何鼓励合法的海外投资,限制不合法的企业活动,每项措施的出台都要全面考虑到可能的影响,不要轻易变动政策。
5. 中国企业面对生产经营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5.1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我们应结合各企业实际,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实施多管齐下的人才培养途径:
5.1.1“请进来”
花学费请实力强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的外方管理人员或中方高级雇员来给工程技术、管理、商务、市场营销人员等授课,从标书制作、谈判技巧、中标后合同签订及进入市场后怎么与外商合作等,全方位进行培训。
5.1.2“走出去”
挑选爱岗敬业、业务技术能力比较强的技术、商务、管理骨干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进行外语、工商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升级培训。
5.1.3“岗位培训”
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计算机基础较好的相关专业人员,针对其专业特长和培养方向。直接派到境内或境外的涉外项目,进行工作锻炼,以增长项目管理的实际经验,熟悉西方管理模式和经营思想。同时在培训中可采用“四个结合”的原则,即二级单位培训与油田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外地院校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涉外项目岗位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相结合,加大投入,实施“家质工程”.着力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多功能队伍。
5.2 积极创新品牌
为了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品牌在企业国际化中的作用,企业要从以下方面搞好工作:
5.2.1企业要做好品牌定位
什么是品牌定位?经典的解释是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是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所创造的真正的价值。
目前我们中国的一些所谓走向国际化的品牌,如联想,TCL,海尔等由于战略认识上的关系,在这个品牌的理念的认识部分往往由于觉得很“虚”而放在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地位,试问走向国际化的联想在对于国际上的用户承诺方面有什么新的举动和创新吗?事实上,除了在一些外在的标识方面有向国际化靠拢外,联想的国际化拿不出对国际化用户能够真正承诺和东西,如果在国际上卖东西也以为像国内一样卖的话,联想的国际化是成问题的,定位就是这样的简单也是这样的使我们觉得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是难以企及的一件事。
为了保证品牌的定位能够顺利的实现,一个好的品牌还应该在差异化方面做到更好,差异化是品牌的真正的核心价值,在这个问题是我是感到非常的担忧的,在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这些大公司中,由于真正的缺乏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使得我们在无论是国际化的方式,还是在国际化的具体内容上都是非常的脆弱。
企业对于品牌图展要慎之又慎,有的企业由于没有确切掌握自己的知名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定位,而片面追求知名品牌的辐射效应,结果不恰当地将知名品牌拓展到其它的产品上,不但新产品的销售情况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得原来产品的形象受到损害,从而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5.2.2加强品牌的保护意识,保护好企业的品牌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品牌,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熟知国际通行的品牌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在境外注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密切注意其他不法企业的不法侵权行为。
此外,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特点的品牌宣传方式,如李宁牌系列体育用品,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在境内外从事品牌宣传工作,类似重大体育赛事的赞助等活动。同时选择合适的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从而在广大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进入到国际知名品牌如耐克等体育用品的竞争中。
5.2.3提升品牌的顾客让渡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时所期望得到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因此,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为了提高企业对于自己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企业要努力改进自己产品的质量,改善产品功能,采取适合目标顾客群需要的销售方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搞好客户回访工作,从而形成产品同同行业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别,扩大品牌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5.3 密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密切合作,共同形成全体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从微观角度上看,企业内部的严格管理、正确的战略决策、迅速快捷的市场反应速度、出众的资源配置能力等反面的优势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尤其是企业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离不开国内其他企业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避免相互压价和窝里斗,在国际市场开发过程中要协同合作,共同面对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当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体现在以下方面,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要想真正取得竞争优势,需要国内企业的大力协助,尤其是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初级阶段显得就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赖于企业所在国家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水平,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发展水平高,企业的周围配套能力就强,企业的产品就有质量保证,反之,企业的产品在研究发展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强。此外,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展,也会有利于与本企业有关联的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国际化的开展不仅有赖于和其相互关联的其他企业的发展,而自己企业的发展也会给与其有关系的其他企业打开一扇窗户,使得这些企业有机会接触国际市场,有利于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本身的产品研究和开发能力,有利于这些企业获取有用的市场信息和产品开发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结束语
关键词:市场环境 营销理论 营销策略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企业所面临的营销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市场环境呈现出了瞬息万变的特点,很多企业营销工作开展中,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出现了“力有不逮”的情况,营销策略与市场环境之间的脱节问题比较突出,这影响到了企业营销效果的改善以及营销水平的提升,大量的营销投入难以获得良好收益。因此面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在营销方面更加主动,制定与市场环境更加匹配的营销策略,以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
一、市场营销理论变化分析
(一)4P营销理论
4P营销理论时至今日依然是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取得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营销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了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层面需要企业尽量摆脱同质化的泥潭,实现产品的不断创新;价格层面则是要摆脱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引入竞争导向以及需求导向的成本定价模式,确保价格更具有弹性;促销层面则要注意促销手段的多样性,借助于价格折扣、广告宣传等手段实现产品效果的提升;渠道层面需要确保渠道通畅,尽量构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二)4C营销理论
4C营销理论是对于传统4P营销理论的一个拓展和丰富,4P营销理论以企业为中心来阐述营销策略的设计,而4C营销理论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营销策略制定。4C营销理论包括了客户、成本、便利、沟通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客户是指企业要关注以及了解客户的需求,基于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成本是指产品价格一定要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以及心理预期;便利是指企业要最大限度的给客户购买和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提供便利,降低客户的购买以及使用成本;沟通则是指企业与客户要形成新型的企业客户关系,能够与客户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
(三)4R营销理论
4R营销理论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指导思想,强调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长期的互动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减少客户流失。4R营销理论包括关联、关系、反应、报酬等四个维度的内容,关联是指企业与客户是利益共同体,二者之间要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关系是指企业与客户之间要从利益冲突关系转向和谐发展关系;反应是指对于客户的要求、市场的变化要做到及时反应;报酬是指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交易以及合作关系的稳定。
二、市场环境变化下企业的营销对策不足
(一)自我为中心
很多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开展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更多的就是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没有做到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完善营销策略,从而导致了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往往大打折扣。举例而言,在竞争对手实施激进的价格战时候,不少企业往往会因为过多的考虑成本、盈利问题而未能及时跟进。
(二)营销手段单一
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营销手段更加丰富,能够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从而实现营销对策更有针对性,不过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很少。不少企业营销手段层面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做广告、打折扣等来进行市场拓展,缺少文化营销、品牌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段,从而导致企业营销对策的可选择性较少,营销效果不尽人意。
(三)决策时限长
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营销决策绝对是一个考验,稍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要求企业一定要快速决策,这样才能够抓住市场机遇。不少企业往往漠视市场环境的变化,决策链条以及决策周期比较长,这导致营销决策明显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营销对策与市场环境变化脱节情况比较明显。
三、市场环境变化下企业的营销对策调整思考
(一)客户导向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企业营销需要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营销工作开展的唯一对象,能否满足客户需求将决定企业的营销业绩以及未来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对于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及时分析把握,围绕这些需求变化来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实现营销手段的不断完善,提升客户忠诚度,最大限度减少客户流失。
(二)营销手段创新
企业营销手段需要不断创新,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采取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带来营销业绩的提升。从营销手段创新的基本方向来看,关键就是在整合营销理念指导下,将文化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段更好地加以运用,尽量保证制定不同的营销手段能够应对不同市场环境变化。
(三)做到快速决策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营销决策一定要快速,企业要缩短营销决策链条以及周期,这样可以在市场营销环境出现变化的第一时间就能够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避免因为营销决策滞后导致的市场机遇流失。
参考文献:
[1]范文婷.浅析市场营销策略在当代企业中的重要性[J].新经济,2015(22)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企业和市场营销;营销对策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
社会化媒体是近几年出现的概念,主要指销售者与消费者能通过及时互动的媒体或平台。与企业销售人员进行更加亲切交流。新时代的社会化媒体一反传统媒体单一特征,信息化时代使消费者与销售人员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在增加企业曝光度的同时,也使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种多样,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剧了企业间产品品质的竞争,使得企业更应该注重产品战略的各个细节,而营销作为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
社会化媒体时代,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渠道多种多样,一方面使企业的产品可以更容易的为消费者所熟悉,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对品牌的黏性降低,其选择具有更加的不确定性。同时更加凸显企业产品营销战略的重要性。
二、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社会化媒体是以用户关系为基础,用户为中心,真正理解用户需求为前提,进行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综合平台。社会化媒体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立体化 指企业运用多个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视频等去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主动性,目的在于为消费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商品展示。第二,交互式 指营销人员针对于商品信息与消费者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沟通,以及了解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旨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第三, 拟人化 此平台的促销的主导者为消费者,进行非强迫且人性化,不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理性的促销,且此促销还具有低成本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对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良好的关系很有帮助。第四,成长性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者趋于年轻化,趋于高水平的教育和强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此企业营销市场极具潜力。第五,整合性企业为达到信息传播的统一与一致性,在不同的营销手段中需要进行统一与协调,减少信息的消极影响。最后为超前性, 社会化媒体是当前定制和复合销售的趋势,只有具有个性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
三、社会媒体营销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首先,信息多样,不易操控。需要进行分辨的多种信息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投向我们。但一旦病毒进入社会化媒体,很难把控它的发展方向、速度、效应等。其次,信息难检测,海量信息充斥而来,很难分辨其正确与否,同时整体数据的分散性排布也使得统计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变得困难。
传统时代的广告有效性可以通过数据及时有效反映给企业供决策,但媒体时代相关数据转化为点赞、转载等形式,其评价往往难以量化,很难确定其褒贬程度。再次,舆论效应,受众范围需扩大,易做假。刷帖、水军等行为更加普遍。最后,评价体系不成熟。社会化媒体评价体系是新兴事物,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也亟待进行相关的规范。
传统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营销策略的转变,固有产品战略对于媒体营销产生束缚,不利于产品营销的有效进行。同时市场更加灵活,产品周期变短,企业必须对市场有足够的敏感度,将产品与营销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及时应对。
四、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新的形势下需要制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市场经营策略,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的制定应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要求。
1.产品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应以产品为中心,同时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一改传统的营销的企业出发点,强调顾客的中心地位,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即生产和消费的联结。包含(1)虚拟产品开发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的制造业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品生产也包括虚拟产品的开发即利用数字化产品的技术,使用数字模型代替物理原型,对产品外观、性能、制造性、装配性及对环境适用性等进行检测,控制产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更快的将产品推向市场。(2)产品营销的整体概念、营销产品应是一个产品整体概念,包含三个层次:核心利益或服务层次、有形产品和延伸产品,延伸产品又称为附加产品。社会化媒体营销产品的整体概念就是满足消费者的特性需求与设计。这会给消费者特有的潜在期望。(3)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产品的定位,定制化设计,品牌形象及相应的服务,具有无边界的特性,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如购物、酒店、餐厅终端等各式各样的网站紧密相关,甚至无缝连接,现代生活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2.价格策略
在营销过程中,性价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产品价值是产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一环,但价格适合与否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认同并为之买单,优秀的产品定价策略使消费者认同企业理念,并被产品溢价所吸引,并最终消费获得产品价值。
其定价直接决定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定价策略的制定需要得到企业的重视。综合运用低位定价策略、使用定价策略、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和声誉定价策略。并不断完善整体的价格体系,覆盖目标群体,完成价格整体构架。
3.促销策略
新时代下的促销策略相比传统更加强调其针对性,不在是企业自身的一厢情愿式的促销经营,而更加注重以消费者为主体的营销活动,消费者可通过社会化媒体得到详细信息,消费者的回应促进企业呈现更详细的信息,这一特色有利于改善顾客体验和保持顾客关系的佳径。
促销在新的时代下隐蔽性更强,植入式广告因寓广告于娱乐,让用户的体验更自然和偷快,接受度也比较有效。常用社会化媒体促销策略有:
(1)广告促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大部分的都与品牌形象有关,考虑大众对此的反感,广告内容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使用需慎重,有用或新奇。(2)折价促销。消费者网购热情比传统实体店购物热情大得多,作为网上最流行的促销方式,加上配送的额外赠送是非常重要的方式。(3)积分促销。通过网站社交平台等积攒积分促销产品,方便快捷,实用性很强。
4.服务策略
服务策略决定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的技术驱动,生产企业须迎合社会利益和消费者长远利益,注重与社会、市场和消费者适用性,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制定相应个性化服务,注重其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个性化服务以消费者为中心,整合网络与本地资源,当前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常用的顾客服务有:FAQ、即时信息、用户追踪服务、网络社区等主要方式。
5.品牌策略
品牌是企业的隐形价值,用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目标消费者识别出来,持续的优质服务使企业品牌价值不断增加。是对消费者的隐形承诺,其价值主要蕴含在产品质量保证之中。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品牌策略主要有(1)以品牌溢价为中心品牌价值策略。(2)具有影响力的粉丝代言。(3)听取优质意见。(4)为目标消费者提供所需信息。(5)品牌与内容相遇的内容传播。
五、展望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网络营销日益重要和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在海量内容和多元化应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新时代媒体的兴起使企业营销策略相应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兴起更加剧了市场竞争,信息化时代企业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相关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并实现企业价值成为营销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3):21-29.
[2]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3-29.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财务决策;运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税制改革以及税收政策日趋透明化、规范化,企业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产权制度的革新及企业决策权力的扩大及理财环境的改善,企业税收筹划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税收筹划正由过去的“暗箱操作”逐渐变为“阳光作业”,正式走上经济的前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我国的企业税收筹划仅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试从企业税收筹划的含义、特点等方面和偷税的区别及在现实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企业税收筹划的含义及特点
1.企业税收筹划(taxplanning)的含义,是指企业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在不违反现行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事项如组织结构、内部核算、投资、交易、筹资、产权重组等的事先筹划,在众多的纳税方案中,选择纳税支出最小化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综合方案的纳税优化选择,是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企业税收筹划及其后果与税法的内在要求一致,它不会影响和削弱税收的法律地位及各种职能和功能。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筹划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企业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是税收筹划最基本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税收筹划运用的手段是符合现行法律规范,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不冲突,纳税人为规避和减轻税负而置法律于不顾的偷税漏税行为必须受到法律制裁。
(2)前瞻性原则。前瞻性是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要特征。即在纳税前,甚至在经营行为前就进行的规划、设计和安排。
(3)目的性原则。企业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活动。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为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一是选择税收成本较低的方案。二是滞延纳税时间。在税收筹划中,一切都围绕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使其合法权利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为中心。
(4)风险防范原则,由于难以充分把握税收政策的整体性和变化,企业在系统性的税收筹划过程中极易形成税收筹划风险,所以税收筹划必须及时预测并密切关注税收动态,及时做好相应调整。
(5)综合性原则。指企业税收筹划应着眼于自身资本总收益的长期稳定,而不是着眼于个别税种税负的轻重。这是因为,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多缴,对企业而言整体税负不一定减轻。综合性还指企业税收筹划时,除考虑税收这一主要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其他因素,以达到总体收益最大的目的。
二 、企业税收筹划与偷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与偷税的本质区别在于企业税收筹划是合法的,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法规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既不属于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企业正常的一种理财手段,其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税漏税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构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故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明显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非法行为。
1.从法律角度看,偷税是违法的,这种行为本是税法希望加以规范、约束的,但因法律的漏洞和滞后性而使该目的落空;税收筹划则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鼓励的,是一种合理合法行为。它是对国家征税权利和企业自主选择最佳纳税方案权利的维护。
2.从时间和手段上讲,偷税是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后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遗漏和故意延误,纳税人通过缩小税基、降低税率适用档次等欺骗隐瞒手段,来减轻应纳税额,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税收筹划则是在纳税义务尚未发生时进行的,是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选择、安排实现的,具有事前筹划性特征.。
3.从行为目标上看,偷税的目标是为了少缴税。而税收筹划是以应纳税义务人的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税收利益只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
综上所述,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在仔细研究税法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选择经营项目和规模,最大限度利用税法中各种优惠政策,无疑有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2.避免企业落入税法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虽然给纳税企业提供了避税的机会,但是又给纳税企业提出了纳税风险。
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有资金、成本、利润,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三要素组合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税收筹划的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经济互动效应、各国复杂的税制,税制改革又在不断进行,税收筹划思想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越来越重要。
企业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才有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义务;在收益实现或分配之后,才计缴所得税。企业的纳税行为相对于经营行为而言,具有滞后性,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纳税前做出事先筹划的机会。
四、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决策中的实际运用
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决策中的实际运用有很多方面,如投资的税收筹划、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税收筹划、应税收入的税收筹划、股利分配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等。
1.投资的税收筹划。投资过程中的企业税收筹划在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预期获得的效益,其次要考虑收益中属于本企业的有多少。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企业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形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本文将从企业投资地点的选择和投资方式两方面对投资的税收筹划进行分析。
(1)投资地点的选择。从国际范围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的国际避税地进行注册,此地区投资的企业可以享受不纳税或少纳税的特征;从国内范围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老、少、边、穷”地区和保税区比其他非开发区享有更多的优惠。应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以谋求今后的税收利益。
(2)投资方式的选择。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权衡。直接投资需面临各种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当企业选择直接投资时,还要在货币资金和非货币资金等投资方式上进行比较,尽可能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而少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争取分期投资等,原因在于设备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费都在税前扣除,缩小所得税税基,节约现金流出;同时,设备投资计价及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须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增值,既可节省投资成本,又可缩小税基而节税。
而设立分支机构是企业另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企业在设立初期一般需要大量投入,处于亏损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企业可以扭亏为盈,因此在设立分支机构初期宜采用分公司形式,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一般流转税在注册地交,所得税同总公司汇总缴纳,而在分支机构赢利以后宜采用子公司的形式。这样就能享受独立公司的许多优惠,在优惠期内减轻税负,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佳。
2.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纳税筹划。降低税负是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固定资产在企业经营资产中占有相当比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税负,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出现不同的利润结果,因而应纳税额会有差异。而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选择好折旧方法和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企业可以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选择,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初期企业生产折旧成本较高,降低了应纳税所得额,起到了缓缴税的作用。但由于税法对补亏期作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计,使同样的生产经营收益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高科技企业更要合理筹划,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采用平均年限法,每年均衡地计提折旧、均衡地计提应纳税所得额。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其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为重要,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只要是“合理的”即可,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创办初期且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时,企业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将计提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计入成本,从而获得节税的好处。而对一般性企业,即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企业要做好税收筹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要确保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化,要掌握企业税收筹划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坚持学习税法及相关法律,弄清节税与偷税的界限,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方案,力求在法律上站得住,操作上行得通,用发展的眼光权衡得失,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尽可能地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不能只盯住单个税种、单个项目或单个环节,因为有时一种税少缴,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因此决策时要系统筹划,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和成本,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从中税收优惠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着全面的转型升级,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转型到发展品牌和注重营销已经成为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未来的深化改革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多元文化汇集的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更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巧妙地利用国际国内形式,实现精准营销,壮大自身实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范围
文化创意产业,或简称文创产业,可被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的行业”。其名称来源可追溯至欧美、韩国等国政府所推行的“文化内容产业”,旨在振兴电影与数码等产业。
英国学者David Hesmondhalgh指出,文化产业的制品都是文本,可以任人加以解读。文本包括歌曲、叙事或表演等,它主要是为了引起心智反应,充满丰富的表征意涵,以此达成沟通的目标。但它的目标不是为了指涉某种意义,而是为了传达更深一层的意义。根据这个定义,Hesmondhalgh提出了“核心文化产业”一词,内容包括广告及营销、广播与电视产业、电影产业、互联网产业、音乐产业、印刷及电子出版业、影视与电脑游戏产业(Hesmondhalgh,2006)。
从古至今,在中国语言体系中“文化”这个词语一直存有。各色交叉的融合,这是“文”的本质意义。在古书《易?辞下》中有相关的记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礼记?中庸》记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同样古老的历史,并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不断变化发展。“在社会发展长流中,人类所生产的财富,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重点是精神层面”。这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解释。英国人类学家、文化史和民族学进化派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是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具有综合性,其包括作为社会属性所需求功能的各个层面,包含学识、品德、法规、宗教信仰等。”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语言、知识体系、思想、情感、价值观及其对事物所普遍持有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具体表现为形态各异的语种、语系、哲学、文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等各门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道道、法规、艺术及社会群体所共同持有的其他观点和行为习惯。
虽然各国对文创产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可以归纳出大致的必要条件:第一,文化创意源于创意与文化。第二,其目的为创造经济效益并增加产值。第三,文创产业可更进一步推展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的生活。发展文化艺术是世界先进国家的趋势,“软实力”成为带领国家经济前进的动能。文创产业的源头往往来自该国的文化底蕴,而北京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长期累积出相当多的文化能量,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北京发展文创产业。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06年底,北京市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成立,798艺术创意园区是其中之一。798艺术创意园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大山子地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新地标和外国游客和友人热衷的场所。
正在规划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还包括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琉璃厂文化区、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北京主题公园、新国展会展中心、德胜门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和朝阳公园文化园区。预计到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个数将达到40个。
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发展与营销策略
文创产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与艺术为文创产业的源头活水,文创产业必须有丰富的创意作为基础,而艺术(fine arts)是极为重要的创意养分。没有丰沛创意作为基础的文创产业,最终仅仅能够成为代工厂,却发展不出可长可久的品牌与产业精神。
(2)艺术的成分与产业的成分必须清楚分工。必须同时兼顾艺术的原创性与产业的流畅性。同时建立两者沟通的平台也同样重要,如销售端针对产品的反馈意见必须有效地传达给设计端。
(3)文创产业必须不断地曝光与宣传以协助建立消费者的价值观。而其最终目的为传达更深层的文化与教育意义,毕竟没有人了解产品就没有市场支持这个产业。而文创产品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与美学涵养,因此透过一连串的教育与传播行为能促进消费者文化价值的体认,并转化文化价值观。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一流的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应该结合本地文化,深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和观众喜好,在此基础上,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发展规划。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
其次,加强国际公共关系管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顾客关系管理策略上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方来加以支援,并不直接进行顾客关系管理。例如,APP开发企业就是与运营商进行合作,从而加强在国外的顾客关系管理。这样可以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外团队将资源专注于主要业务而不需要再培养一群客服人才,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此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还应该和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中介结构、媒体等等开展战略合作,搞好公共关系。
再次,拓宽营销渠道。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进入策略上,在实务上可以运用间接进入市场策略。通过间接进入市场策略,将可收专业分工之效。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可以采取间接式的市场进入策略。例如,某著名智能手机品牌在渠道策略上所有受访者皆以网络渠道为主,但等到未来网络成熟后,也不排除切入实体渠道市场。虚实整合应该还是未来市场方向。这是因为网络渠道是无法百分之一百能取代实体渠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亲自体验产品、乐于在实体渠道购物,或是较不信任虚拟渠道保障的消费者;或是更能以直接快速与人性化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使得实体渠道与虚拟渠道的整合仍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