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

时间:2023-09-14 17:39:20

导语:在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就业态度:非师范类思想政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6-0078-0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本人、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态度指个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对就业问题的反应方式。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指导性和动力性,能够推动人的就业行为;就业态度通常包括积极、消极和漠然等类型。就业态度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就业满意度,也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机制。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就业态度研究是高校提出就业对策、解决就业困境的重点。相关研究指出家庭实力、就业教育、实习经历、专业知识、就业能力、专业满意度都是影响就业态度的因素。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有322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其中师范类学校153所,综合性大学69所。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导向和学科归属的混乱,致使综合性大学开办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类本科过程中面临着学生长期就业态度消极的境遇。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学校专业的良性发展。

专业满意度是影响就业态度的重要因素。专业满意度借鉴自企业管理领域的“顾客满意度”理论。顾客满意度指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达到其期望值的程度。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产品产生的实际感知与预期的差值。具体来讲,专业满意度是高校“顾客”——学生从专业软硬件、教师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等角度对大学生专业培养力度的一种评价。要改变综合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就业态度低迷的状况,必须从专业满意度入手,对专业的师资、课程设置、硬件环境进行测评,才能有效改进专业培养上不恰当的管理模式,从而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推动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战略发展。

因此,本课题组主要对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专业满意度是如何影响就业态度的,并提出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数据获取方式与调查样本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八所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4.3%。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31.3%,女生占68.7%;大一占24.1%,大二占22.9%,大三25.6%,大四占27.4%;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占38.6%,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占61.4%。

2 访谈调查样本

在问卷调查数据样本中根据就业态度的不同,随机抽取32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就业态度积极的同学占47.6%:消极的占25.9%;漠然的占26.5%。

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独立样本检验和相关分析,其中,以反映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为自变量,以就业态度作为因变量建立相关关系,以此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同时,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大纲主要围绕专业态度、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就业预期等方面设置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满意度现状

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感知和学生专业期望相比较后的主观感受,学生的感知主要由学生对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计、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硬件设施的评判所构成。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你所学专业是你报的第几志愿”这一问题,结果显示只有19%的学生填报第一志愿。而59.5%的学生都是服从调剂,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是被调剂到大学就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剂使得学生在入学时对专业了解程度不高,影响刚入学时学生对专业的满意情况。如表1-1所示,只有12%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而有42.2%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是比较低的。但是,通过两年学习,学生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满意度明显提高,16.9%的学生专业满意度较高,21.7%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比较低。比刚入学时的比例降低了20.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的专业满意度感知指标方面,如表1-2所示,学生对专业课安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呈现较不满意度的态度,满意度“低”和“很低”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在对任课教师工作态度、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方面,超过25%的学生都比较满意,超过40%的学生满意程度中等:在图书资源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高”和“很高”的学生超过40%,说明对于学校硬件设施学生基本上满意,而专业设计和教师资源等软件方面学生的期望值与实际感知有较大差距,于是对专业的抱怨就会变多。

在访谈中,有的同学提到“有的简单基础课程应该放在前面学,理论性强、难学的放在后面学,现在很多都乱的,课程安排经常变更,有的还有重复,大三还在调课程”,“应该从浅入深的来学,有一个宏观的目标,每学期学的课程我们事前都不知道,而且跟通知书上面的课程有出入,每个学期学什么应该向学生公开,让我们心里有个数”。可见,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由于没有公开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方案,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所以使得学生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考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证或人力资源管理证书来为自己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根据难易程度来安排每学年的课程,学生对专业课程没有一个由浅入深积累的过程,无法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

2 就业态度的现状分析

就业态度分为就业认知、情感与意志三个方面,其中认知表现为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认识情况:就业情感主要指对就业前景的判断和就业信心的强弱程度;就业意志意味着自我认识到就业的价值从而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就业的心理过程。

(1)就业方向明确。就业方向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态度。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就业选择方面,31%选择去企业,28.6%选择考研,12%选择考公务员,4.8%选择出国深造,23.6%则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至少75.5%的同学对未来就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中,去企业和考研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多学生最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目标是去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做公务员,但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考公务员难度较大,只是就业方向的选择之一。

(2)就业前景认知较低。就业前景是学生对该专业就业趋势的总体态度倾向。是就业态度组成因素之一。根据调查,35.7%的学生不看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认为无前途;7.3%的学生认为非常没有前途;23.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15.5%的学生认为较有前途:8.3%的学生认为很有前途。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对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认为影响他们就业信心的主要因素依次排序是专业实力、专业前景、学校实力、社会认可、自身能力这几个方面,而科研能力、学习风气、学校整体就业实力等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显然,学科的专业性对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影响较大。

(3)就业意志薄弱,工作与专业不需要一致。在将来就业是否找与专业相关的T作上,8.4%的学生认为一定要相关,而26.5%的学生认为即使不对口也要相关,18%的学生直接认为不想找对口的,而有43.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2-1所示,男大学生更有强烈的愿望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有近一半的女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该专业学生并不认为需要学以致用,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找到工作,而不是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困难,并没有很强的意志力。

(4)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个人能力是决定是否能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成影响就业的个人能力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成绩对就业有较大的影响,如表2-2所示,但是对于专业是否对就业有积极影响方面,学生普遍比较迷茫。

3 专业满意度与就业态度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如表3-1所示,我们将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与就业态度进行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与就业态度之间也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那么,是否专业满意的各项指标对就业态度都有解释力呢?我们进一步将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测量指标作为自变量,就业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3-2所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课程兴趣”一项指标对就业态度具有显著解释力,调整后的R方达到0.236。即课程兴趣可以解释就业态度的23.6%。最终模型方程式如下:

就业态度=0.523*课程兴趣+1.165

为了进一步探索影响“课程兴趣”变量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专业满意度的其他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课程兴趣作为因变量进行同步回归分析,如表3-3所示,专业满意度的其他各项指标对课程兴趣的解释力高达70.9%,其中课程安排满意度、专业图书资源、教师教学效果解释力较高,而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工作态度则解释力较弱。课程兴趣的解释力回归模型如下:

课程兴趣=0.801*课程安排合理度+0.114*专业图书资源丰富性+0.081*教师教学效果+0.004*课程体系设计-0.013*教师工作态度+0.191

通过以上对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探索,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专业满意度指标对就业态度都具有解释力,虽然他们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指标是通过影响“课程兴趣”这一中介变量,从而影响就业态度的,其中课程安排满意程度、专业图书资源与教师教学效果是影响课程兴趣变量的主要自变量,如图1所示。

那么,为何“课程兴趣”这一变量对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力呢?在调查中,如表1-2所示,在学生“专业课程兴趣程度”这一问题上,54.2%的学生选择了满意度一般,10.8%的学生选择了高满意度度。10.8%的学生选择了很高的满意度,15.7%的学生选择了低满意度,8.4%则选择了很低的满意度,可见“课程兴趣”满意度较低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在访谈中有同学提到“刚知道读这专业的时候,很惊讶,很茫然,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学什么,因为分数的限制,就来读了”,而入学时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的满意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四年大学该如何度过。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认为专业目标无法满足其大学学习需要,在专业学习上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因而就业态度比较悲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教师上课效果等其他专业满意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预测,降低就业信心。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普遍较低。虽然经过两年学习,专业总体满意度有所增强。但是对课程兴趣、课程安排、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工作态度、教师课堂效果和专业图书资源等具体内容的满意度并不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被认为是师范类专业,社会和家长对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学生往往是因为被调剂进人此专业,因此对这个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最初都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初的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部门提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形势急剧变化,新兴专业层出不穷,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逐步取代原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从事的工作领域。如今,培养单位也面临着培养目标的困惑,究竟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基层党政工作者、政治思想者、考研预备军还是其他?因此,在课程安排和具体设计上,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单位也缺乏明确的培养导向。

(2)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专业就业信心不足。该专业同学虽然就业方向明确,但是大多数同学并不认为要从事和该专业相关的工作,且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不大好。这既有社会就业环境倾向于热门专业、技术类行业造成的外部因素,也有本专业较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内部因素。

(3)专业满意度会较强地影响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通过“课程兴趣”这一中介变量对该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就业信心,必须强化同学们对该专业的满意度。

2 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增强学生就业信心。综合性大学根据学校特点明确本学校非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达到该目标的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既要体现社会需求,也要具有专业特征。并且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学校、教师和学长的渲染和渗透,让同学知道这个专业能干什么,有什么价值,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2)建立本科导师培养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个人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就业成效的重要因素,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让同学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和价值。本科导师培养体系即从学生进校开始由有资格的导师引导学习,包括了解学生特点、阅读经典书目、申报科研项目、指导论文到开展主题讨论等内容,这能充分给予同学们向本专业老师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72-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比如大学生思想觉悟、诚信品质、奉献精神、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素质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之下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关改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升。

一、大学生就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素养培养现状

对大学生就业素养的提升,不仅政府部门予以高度关注,高校自身更是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有的高校通过课程教育或数字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素养;还有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之下,努力营造出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举办多样化的提升就业能力实践活动及增强自身责任感的志愿者活动等,全面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落后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具备先进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采用集体教育方式,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二是思政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性,不具备一定吸引力。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不大,较少涉及大学生进入职场前后的就业素质素养的提升;高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划归为政治教育范畴,运用模式化的培养方式及固定化的培养内容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素养,因而这样的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3.思想政治教育不具备连贯性

高校开办就业教育课程,或者是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或者集中在大三及大四阶段,或者仅仅在大四才开办提升大学生就业素养的教育课程,不具备连贯性。如果是集中在大三大四阶段或者仅仅在大四开办,则不能使大学生较早定位职业方向、制定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理想,对整个就业素养的提升有应急之嫌,更不会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如果是大一大二开办,学生又不会清晰了解就业形势。

4.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

在实际就业中,大学生所体现的就业素养与其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极大矛盾之处。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等;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有待提升、情商低下且心理素质较差,另外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存在极强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就业素养极其不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结合时代背景及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改革。第一,采用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集体教育有效改善学生择业就业普遍所存在的素养问题,个体教育改善部分学生在择业就业素养中存在个别化问题。第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革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程吸引力、增强课程学习效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做出合理的引导,提供更为完善的课程内容。

(二)改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应加以完善,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在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基础之上,还应当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责任感、端正就业态度、增强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而这就需要开办就业观、择业观、创新意识、职场素养、自身综合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政治教育,改良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式及内容,将就业形势及基本国情融入到相关课程中,提升思政教育作用于就业素养的影响力。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提升教育连贯性

对大学四年分别制定出不同教育方针,使得具备连贯性。如大一阶段,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择业就业观,使大学生明晰所学专业特征及未来职业方向;大二阶段,应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大三阶段,确定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从专业素质及职业修养之上加以更完善的培养;大四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并开展讲座及活动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等。

参考文献:

[1]熊笃、石玲.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M].重庆出版社,2005(3).

[2]鲍振兴、黄宝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理论学习,2012,9(2):20-24.

[3]孙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科技资讯,2014,3(10):57-59.

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规划意义

一、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上升到57万,是2004年招生人数的1.7倍。现在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情况也愈发严峻。

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实现研究生与其职业的良好匹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1.现实意义

(1)对于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提高就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个体的“人职匹配”,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2)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进行自我认知和管理,同时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可以适时调整专业的结构和方向,也可以合理地利用好各种现有资源,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3)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一方面,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另一方面,提高就业效率,有效缓解社会就业问题的压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2.理论意义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指导学生分析当前的社会、组织环境,让学生了解社会,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念。

(2)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分析外部环境,还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加以实施,这一过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

(3)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合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具体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三分三化”教育

1.三分

(1)分年级: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以就业知识普及、就业形势分析、自我认识定位为三大模块的就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我,尽快地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针对二年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结合实践效果和自身特点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就业方向;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心理指导等系列讲座,同时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合理的就业信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顺利就业。

(2)分专业:“术业有专攻”,研究生一般都有自己具体的研究方向,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引导,鼓励研究生最大可能不偏离专业方向完成就业。

(3)分个人:针对个人专业、兴趣、特长、经历等具体情况,进行求职信息采集调查,同时进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调查与管理。通过对双方的信息调查匹配,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实习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2.三化

(1)个性化:突出职业规划的个性化是本项目遵循的最基本原则。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个人,个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角色,规划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效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能力倾向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2)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的科研团队是本项目研究遵循的又一项重要原则。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通过专业课程和理论教学、专业讲座和行为实践活动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

(3)人性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的自省,职业发展方向需不断重新定位,实现路径需不断重新调整,在整个动态过程中,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心理测评和就业测评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3.导师引导

目前,研究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施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以研究单位为例,要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研究生导师投身到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中,用自身经验和经历为学生做榜样和动员。

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做好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仅对于研究生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整体水平,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云云,朱建征.构建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统一体

一、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李合亮在《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一文中运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理论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语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组成新的词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着力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②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为实现社会的有序管理服务,又要注重高职生的人的本性及其实现途径,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所谓职业生涯内涵,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进入学校教育。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 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③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提出后,各国及各地区,如印度、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都先后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大陆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逐步引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了简述,但能把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紧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更加得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都是在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高职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多个层次去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就业市场化的环境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二)教育内容的融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本着眼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突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及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生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任务和作用。

(三)教育方法的互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都突出人性化教育,二者的共同特征都有具有实践性。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教育、自我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在二者的教育中都得到充分体现,都是为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服务,共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使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人生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现阶段,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影响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法宝;解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并不因此就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更不能潜意识的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西方的东西,而不敢放开引用。辨证唯物论从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但也不夸大其作用。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学科虽然各有其位,其功能不同,但都不是孤立的,内容交叉呈现,可以通融互补,相互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载体上,应与时俱进。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应在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起重要作用。

(二) 二者结合尚缺乏有效的切入点。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需要规范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其它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心马列主义被边缘化。而职业生涯教育也在强调课程的属性及其功能的特点。

认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一般都有意识的避开这一“高压线”,尽可能回避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教学计划,还师资队伍建设,或教学研究都是单独运作,各不相联。这不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的理论说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理论支撑,造成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高院校生涯教育建设相对滞后。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国仍处于始创过程。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各高职院校虽然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成立有“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就业指导中心”并非专业管理机构,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只有少数是取得国家认定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承担,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能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也存在较大困难,对高职生在就业上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地分析就更少了。因此,教育内容较泛,主要是:一是培训高职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指导填写求职表格,制作求职材料,策划求职技巧,掌握与雇主面谈的艺术及服饰的准备,寻找有发展机会的就业职位。二是对高职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目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毕业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从课程建设及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重外在“包装”工作,轻内在素质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构建、实施保障等方面尚存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应同步开展。高职生的第一课就是“新入学教育”。目的是稳定学生心态,使之树立专业思想。然而,现实中,高职生由于入学前不了解专业的内涵,选错专业或“扎堆”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更换专业较难,因而痛苦、无奈、厌学、消极、甚至退学的也不乏其人。理论研究表明,职业取向决定专业取向,专业发展成就事业发展。高职生的职业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于解决的。结合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远大理想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正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在入学第一天起,就应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职业理想和思想感情与3年学习生活同步。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高职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毕业时才不会出现就业恐慌。另外,高职院校应允许部分学生调换专业,这样有利于减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学校本身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实施这项改革的关键是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早在1999年在实行学生转专业制度的改革,使数千名学生在学习期间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④。进入21世纪后,不少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改革,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融为一体。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学科。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最终要依靠相关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匮乏,素质不高,制约着职业生涯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落到实处,需要加强职业生涯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这些教师具有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使他们既掌握职业生涯教育知识,又了解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及就业政策,成为既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能胜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足额配备专任职业指导老师,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地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教育课应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课程,顺应了高职生的意愿,强化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教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管理机构,大多依附在公共教研室和学工部门之间;课程建设落后,有的只作选修课开设;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 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要改进这些状况,需要本标兼治,注重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是确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的归属。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体系、性质、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管理等现状,把职业生涯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列为高职生的必修课,协助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着重加强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的规范性;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使教育环节的开展既能立足于社会职业发展实际和就业政策实际,又能适合高职生鲜活的个体需要,以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为主要任务。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加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将更加突出理论课的实践性和务实性,更加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和进一步向着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发展。

注释:

① 百度百科.思想政治教育[EB/OL]. baike.baidu.com/view/8959.htm

②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4

③百度百科.职业生涯教育[EB/OL].baike.baidu.com/view/1253940.htm

④崔新军.转系将成为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的“切口” [EB/OL]xjtunews.xjtu.edu.cn/jydt/2003-04/1049126400d861.shtml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融合

0引言

在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欠缺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快速提升,但个人职业素质修养则不可能通过集中训练而在短时间内得以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同样也对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发展承担责任,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不失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1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现状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刘兰明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1]。刘玉梅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2]。”黎光明认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从业者具有的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3]。”职业素养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外化素养主要指资质、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技能、英语技能等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获得的素养。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它主要通过阐释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通过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的品质,从而去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符合社会期望的理想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品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一般以集中培训和岗前操练为主,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实施全程覆盖式的教育,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适合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展感悟内化活动等渗透式培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达到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形式,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二者各司其职、分别行动,没有在人才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1.3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现状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均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增加,此外还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等,就业队伍庞大。这样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部分高职学生不仅不立志图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团队精神匮乏、诚信淡薄等问题。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放弃专业和理想,“大城市、名公司、赚钱多”成了唯一标准,目标功利,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此类表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的缺失,二者的融合根本无从谈起。

2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鉴于当前高职教育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2项重点任务,实现它们的融合势在必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4]。

2.1融合的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内涵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都致力于学生的成人成才。职业素养的基本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二者完全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创新,实现融会贯通、互通互补,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通过主流政治、道德、法律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明白个人规划必须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因此,将两者资源共享,吸收彼此先进的教学经验,必将发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2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目标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教育有益于社会和人民。搭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堂内外及学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平台,也是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实力。

3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开展二者的融合

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两者的融合。学院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设置培养方案,大一新生的六字诀是“唤醒-导入-内化”,大二学生的六字诀是“引导-体验-完善”,毕业生的六字诀是“技能-角色-实践”,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体现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的交叉融合,践行“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5]。

3.1大学一年级的“唤醒-导入-内化”

刚入学的新生正在进行角色转换,不宜开展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大一学生全覆盖开设了融合职业素养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课程体系参见表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新闻播报等方式认识国情,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介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不同专业的社会定位、就业现状和职业前景等,渗透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中得到职业启蒙,知识转化为能力、他律变自律,自觉行动并养成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2大学二年级的“引导-体验-完善”

大学二年级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概论”课),将专业技能课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概论”课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职场团队,引导学生完成研究性课题并汇报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机会,体验“准职业人”的岗位感觉。结合实际对大学一年级确立的职业目标进行修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素进行探索,校正和完善自我,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常规考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职业好习惯助力。“概论”课的学生团队是以项目为载体、研究型学习任务为驱动,每个人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分享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

3.3大学三年级的“技能-角色-实践”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三学生解读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对学生就业前的价值困惑和心理焦虑进行疏导。开展岗前教育,对学生进行择业、面试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职业适应性准备。本阶段学生的专业课课堂学习即将结束,已进入实习就业期,所以,应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4职业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很多人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全部靠学校和老师,事实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密切关系人对其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也很大,如在专业选择、就业倾向方面,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同学、朋友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深远,他们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非常现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树立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分工合作的意识,学校侧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专业教育和部分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并整合家长、企业、校友等各种社会资源,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辩证关系,职业素养教育是实现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提供了教育方向。融合了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合理性和必要性,必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43.

[2]刘玉梅.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3):122-123.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5-127.

[4]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8-62.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化 专家化 辅导员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就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即职业化和专家化。

一、专职辅导员队伍朝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但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却并没有相应增加。辅导员事无巨细,根本无法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完全做到位。伴随高等教育改革而来的公寓式管理、弹性学分制和贫困生贷款制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都对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现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校园暴力、自杀、学生诚信缺失等现实问题屡见报端。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来引领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辅导员应肩负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法制以及诚信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策划等重任。但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经过专门和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开展工作所需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专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高校专任教师等岗位一样,有独立的地位和专门的服务职责。但事实上,专职辅导员处于一种“非职业化”和“非专家化”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把辅导员岗位当成过渡性的职业,从业时间相对短,队伍不稳定;分工程度低,“眉毛胡子一把抓”,岗位职责不明确;专业基础薄弱等。提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既能使辅导员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能使他们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二、实现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要建立职业型辅导员队伍

职业随社会分工出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职业化和工业革命后专业化的分工联系在一起,由美国在二战前率先提出。从职业标准和职业生涯两个角度来解析,职业化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事这个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通过行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和系统调配,形成合力的职业壁垒和职业规则。二是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当成一个人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对待,使从事该行业的人在业内有一定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指的是使一定数量的人员通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或培训,从而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高校中长期甚至是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建立相应的制度、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分工,不仅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也是许多人愿意选择终生从事的、赖以为生的特定生计。

实现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催生一批能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职业辅导员,从而打造出一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职业型辅导员队伍。我国专职辅导员职业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1)人员专职化,要求专职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职期间是主要从事,甚至是唯一从事的职业,从而改变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2)岗位职业化,设置相应的岗位,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从而改善当前专职辅导员岗位职责繁杂,工作界限模糊的情况;(3)建设法制化,用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专职辅导员的发展。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对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准入资格、专业学历、职级待遇、培训、考核、晋级、奖惩、淘汰等问题做出明文规定,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聘入、考核、淘汰机制,形成辅导员队伍发展所需的稳定机制,逐步实现我国高素质职业型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化发展是职业型辅导员队伍实现专家化的过渡

统筹专职辅导员发展,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可见,职业化并不是专职辅导员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向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即指在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凝练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使辅导员主要从事这一方向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具有丰富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家化是辅导员工作在全职基础上对某一职责的侧重,这并不意味专职辅导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不考虑个人禀赋和个人意愿等因素,让所有的职业辅导员都发展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领域内的专家。对部分表现突出,有专业发展兴趣的专职辅导员,可以引导他们往专家型方向发展。

专职辅导员要朝专家化发展,而专家化又是和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的。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由此可见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分别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侧重的是职业本身的社会认同和制度确认,人们认同辅导员的职业规范,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打算,为专业化和专家化提供了稳定的载体。而专业化是普通职业发展到专门职业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辅导员接受专门教育,培养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为辅导员队伍实现专家化提供了可能。

四、辅导员向专家化发展,要建立专家型职业辅导员队伍

专职辅导员队伍朝职业化发展,形成了一支职业型辅导员队伍。按照《意见》要求,这支队伍应该朝专家化方向发展,建立专家型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依据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经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辅导员可以纵深发展的专业方向至少有4个,即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楼层)管理、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专家型辅导员队伍至少应该由四部分专家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贯要求。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教育部《规定》对辅导员8项工作职责的表述中,前3项就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等。

2.班级(楼层)管理专家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班级(楼层)管理专家的工作与传统专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比较接近,主要体现在一些事务工作的处理上。一般包括:学风和班风建设;学生的综合测试、评优工作的组织及实施;违纪调查、处理及后期的教育引导;新生的入学教育;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勤工助学等的组织落实;宿舍文化建设以及实践活动的指导等。

3.职业规划指导专家

专职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任职业导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不应拘泥于提供少量求职信息、组织几场招聘会、办理学生签约手续、辅导择业和面试技巧,还应扩大到深层次的职业定位、自我认知、择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发展、职业道德培训等领域。不同时期,职业规划指导专家对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活动有不同的内容:新生入学阶段,介绍专业发展状况和对应的职业,鼓励大家热爱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着手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学习过程中,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认知,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前,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

4.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学业、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升学就业等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通过专门人士对大学生潜在或者显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调试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能敏锐判断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因人因事而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人生观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目标,也是过程。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共同努力,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其昂,魏永军.高校“职业辅导员”的理念与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8.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作用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市场经济为机制的就业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已经由以前的学校分配转变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形式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也同时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综合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是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和关键。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的指导毕业生就业时却没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点,而是侧重于政策宣传,信息服务和技巧培训。因此,在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增强大学生应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在思想教育过程做到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其了解自身的职业方向,稳定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外,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由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度大。这些都会对以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大学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有利于就业的良好内在素质,另一方面又能够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外在人际环境。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的50%以上,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招聘紧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思想层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行为。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重视是因为其能够对大学毕业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培养良好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能促使大学生在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能变角色,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都爱岗敬业。

2.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步骤,认清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在政策的范围内就业。帮助大学生自己的择业姿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正确的思想下确立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和就业选择。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受挫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明白在就业中遭受挫折的必然性以及对其以后就业的作用,使其对就业压力和困难有着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学生思想来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培养他们乐观独立的性格和坚韧顽强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遭受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形成积极的择业心态。

4.巩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目前处于一个新旧观念大更替的时期,在旧观念没有完全打破,新观念还没完全建立的转型条件下,许多外来的不良私潮正侵蚀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因此清除不良思潮的影响,巩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长期、深入、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消除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侵蚀的关键。

四、小结

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兴盛的关键,肩负着国家及民族未来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其正确的责任观是国家前进的源动力。只有大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服务社会的思想,他们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得价值和活力,中国和谐社会主义才能更好更坚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冶金教育,2010(4):59-61

第8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能够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正确的就业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活动的指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社会价值导向与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有助于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也是优化就业工作格局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是促进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充实、完善就业教育内容,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从就业入手谈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就业思想实际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现实职业需求相结合,使思想教育更深入更务实,能够容易与学生交流并为学生所理解,也更易形成教育功能的系统合力,以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2、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调查表明,有72.6%的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在问到“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的回答中,41.2%的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首要因素。这反映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他们缺少理想的追求、前进的动力。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有57.1%的学生选择了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对于西部地区和乡镇农村,仅有5.4%愿意去。在是否愿意基层就业的回答中,仅有17.3%选择了愿意到基层就业。在价值取向上,经济困难的学生表现出功利化趋势。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愿意承担艰苦的工作、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励志教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才观教育。它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崇高性。

2.1要加强经济困难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没有理想信念,人生就可能迷失方向。我们应以就业教育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引导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去。

2.2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国家需要确立志向,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成才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3加强正确的成才观教育。第一,激发学生求学成才的动机,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管理,促使学生摈弃“为当前就业而学习”的短视观念,并将“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二,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化专业学习,教会其学习的方法也是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规律,减少成才上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确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成才的理想信念。

3、经济困难大学生学风建设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有助于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做好就业准备工作。调查中显示,在学习问题上,大学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倾向:一部分优秀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自身没有过高的要求,抱着“能过就行、60分万岁”的心态,他们缺乏学习动力,缺少上进心。更有甚者在专业学习上出现成绩底下、甚至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9.5%的经济困难学生从未逃过课,40.5%的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这说明有相当多的经济困难生没有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认为逃课不是什么大事。还有16.3%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这说明经济困难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投机取巧,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收获成绩。面对此种情况,应坚持以“就业——学业”为核心的理念,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风建设,要将学风建设与学生自身的就业利益结合起来。

3.1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有效推进优良学风建设。一年级应做好专业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二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能力。三年级可以将学生按毕业走向初步分成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两种类别,分别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培训行业求职的技巧、模拟职业面试。通过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及时化解学生有关就业问题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学习动力与针对性,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3.2以兴趣引导为切入点,推进学风建设。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来。以社团为着力点,大力扶植专业社团的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并富有实效的社团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学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觉地学习,特别要引导学生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从而实现就业与学业互为动力。

3.3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表现。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综合运用和动手能力,锻炼学生专业实践业务能力。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和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和动力。组织和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经济困难大学生团队合作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1.盲目攀比,择业观念偏差。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择业时盲目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条件好”的稳定工作,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导致不能客观审视自我,表现出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心态,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思想觉悟,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以致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双重矛盾,这既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自主性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法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大约有30%的人会在他们的简历中‘注水’,44%的求职者在他们的简历中撒谎,41%的人在教育背景上虚夸,还有23%的人伪造他们的材料和有关文件。”具体表现为:①应聘材料弄虚作假,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美化”个人简历,甚至包括修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虚报学生干部职务等;②面试过程中表现不诚实,捏造个人社会实践经历,虚夸个人工作能力;③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不够严谨,随意性较大,不能认真履行协议条款。这样不仅打乱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工作安排,而且给大学毕业生群体造成信任危机,同时也给学校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就业焦虑,心理问题凸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现行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既给广大毕业生自主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常常表现出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差等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恐惧心理、保守心理等。

4.能力薄弱,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攀升,用人单位也不断提高用人门槛,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而且不少学生存在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综合素质却略显薄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中拈轻怕重、推卸责任、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较少等,因此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不吻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存在脱节现象,未能做到密切交织。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各行其道。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想信念教育,而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筛选、就业技能提升等,实用性更强,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衔接不够紧密,不能有效解决就业期望值过高、求职动力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就业制度改革。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冲击,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第一课堂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与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变化不符。

2.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完善。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国内就业指导工作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理论研究更是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课时较少、多为选修课且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在内容方面就业指导成分多,侧重于就业政策及求职技巧培训,涉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少,缺乏对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心灵触动和观念引导,另外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跟踪服务不够,使得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并不明显。

3.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特点多样化,比如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状况各异,导致他们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求职期望及心理状态,做到有的放矢,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方案,而不能搞一刀切。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影响大学生思想渠道的方式更加科技化、信息化、多样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是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学生关注不够点击率较低、易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等,新的时代背景给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待健全。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与在校生数量不匹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配置比例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专职就业工作辅导员更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跟踪就业指导,因此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难以做到精细化,未能落到实处;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当前从事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数工作年限较短,专业结构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不足,又缺乏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成效不明显。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响应国家就业政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态势,了解并响应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从而引导学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自我,顺利实现就业。

2.椭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面对求职过程遇到的挫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导致学生降低求职自信,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求职心态,排解就业心理问题,缓解求职压力,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把思想教育与就业服务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现职业理想。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发展稳定的大局。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不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等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持续跟踪并不断反馈调整,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政治立场,明晰职业方向,逐步建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技能,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循序渐进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林英.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J].理论研究,2012(2).

[2]刘建荣,钟运华.“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陈丽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安身健,李群如.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