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时间:2023-09-15 17:14:21

导语:在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第1篇

(一)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就业三课”作为高校就业主题教育的理论活动,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完成。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难为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实际指导,纸上谈兵、纯理论授课缺乏说服力。加之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需求,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大部分大四学生忙于毕业实习、找工作、备考研究生及公务员考试等,请假不上课,个别在课堂的学生也因面临毕业难以全身心投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甚微。优秀校友是在校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经验、优秀事迹贴近大学生、贴近现实,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他们的就业创业经验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作为职场人的校友,从职场需要出发,讲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沟通、专业理论等能力的要求,分析大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时的优劣势,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建议。通过就业主题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更易获得认同感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自己身出非名校、所学非热门专业而遭招聘的用人单位冷眼,缺乏就业自信心。而优秀校友与大学生有相同的专业、学习环境、学历背景,因此,大学生对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认同感更强。优秀校友是学长中的佼佼者,但光环背后,他们也像当下的大学生一样,曾在学业上困惑徘徊、为找工作烦恼……针对大学生在求职前后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做好职业决策和规划、如何准备求职资料、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评估就业环境、如何调整受挫心态、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等,校友用亲身经历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此举对鼓励和鞭策大学生提高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二、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途径及影响

(一)成长报告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以优秀校友访谈、成长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的主题教育,帮助在校学子了解校友的成长足迹和成长历程,如学生干部经历、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将对大学生就业与成长成才产生一定影响,可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更好更早更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

1.通过校友了解当今市场需求。校友可以从自身职场的角度出发,告诫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青睐,具体到面试中的注意事项、求职技巧、如何制作简历、如何了解企业文化等,有效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畏难心理,做到胸有成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可以针对创业前的具体准备、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创业感悟等方面为毕业生传授经验,帮助他们把握、创造机会成功创业。

2.创新就业观念,热爱基层就业。很多优秀校友毕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胸怀满腔热情,赴基层就业,接受基层工作的洗礼和锻炼,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奉献青春,成长成才,为基层增添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但很多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渴望体制内就业、大城市就业、远离基层就业,认为基层就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待遇偏低、难以发展,对基层就业充满恐惧,甚至谈基层色变。高校可以邀请那些在基层就业的校友回校,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大学生讲述精彩故事,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认识。通过基层就业校友的主题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的责任感,使他们甘于扎根基层,报效祖国。

(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平台,更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评估反馈,是帮助大学生初步接轨社会的重要桥梁。优秀校友在工作与研究领域内的出色表现、突出贡献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为母校毕业生打出品牌。高校可通过走访校友活动,与校友所在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大四实习时间,到实习基地完成职场体验、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及时发现并修改自身存在的不足,缩短他们走向社会的磨合期,提高他们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自信心。另一方面,校友所在单位也可在有招聘需求时,对于见习、实习表现优秀的毕业生,择优录取,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节省了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毕业生“闪辞”的用人风险。高校也可借此机会推荐优秀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形成共赢的良性循环。以上措施既丰富了高校就业主题教育的形式,又进一步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效果。

第2篇

1.1 大学生进入大规模公司的利处 对于大学生而言,辛苦读书数十载,在毕业后都希望进入有一定公司规模、知名度的企业就职,拥有一份相对不错的收入。无论是无形的名声,还是有形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培训机会确实都更加丰富。有着规范的用人机制、明快的办事作风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另外,大公司的“品牌效应”的吸引力也有很大关系。在大企业实习最直接的好处是有可能获得留下的机会,并增加求职砝码,在就业中更有竞争优势,而且大企业经营多年,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经济效益好,规模大,力量雄厚。

1.2 大学生进入大规模公司的弊处 众所周知很多大公司在对于员工素质方面要求相当高,学历高、工作能力高、办事效率更高,也就是说要求员工能立即上手,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要想进入这样的企业工作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自身的条件非常优越,公司愿意花时间与金钱培训,但是毕竟要上手一份工作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过程,在大公司里面每个人都注重效率业绩,没有人会浪费时间来教你,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这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于个人发展的,进步的空间也会相当小;二是通过关系进入公司。而通过这样的渠道进入大公司的,对工作既缺乏热情也没有欲望,只是把上级交待的任务尽量不出差错地完成,纯粹是一部为老板打工的机器,有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在这里工作稳定没风险,福利也高,久而久之自己慢慢地失去了斗志,也忘了自己以前的追求和抱负。

2 大学毕业实习生进小规模公司的利弊分析

2.1 对我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分析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0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目前,全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创造了6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税收入,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

2.2 大学生进入小规模公司的利弊分析 根据群体动力学专家的说法,一个高效能的最佳群体规模是5个人。由此可见,小企业优势由于群体小的关系还具备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小企业不具备大公司的等级阶层(这些阶层是高效运营一家大企业所必须的),因而也就不具备浓厚的官僚政治色彩,而是更加灵活。第二,创新是小企业的特点,这也是由于少了等级制度和官僚机构,而等级制度和官僚机构遏制了创新所需的无序状态。第三,小企业中的个人无法隐藏在巨大招牌或是公共关系的机器背后。如果某人没有尽到职责,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那么每个人都会知道,因此小企业易见性和较小的容忍余地对个人效率和责任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3 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的分析

3.1 大学生的劣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完成学校教育以后,所学知识都是书面的,所考取的专业证书也全部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做人做事都还比较青涩,不够成熟。走向社会的起点就是工作,因为工作可以学以致用,体现自己的价值。虽然我们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观念也会无形中给我们带来许多包袱,自负的心理会让我们把视线往往抬得很高,对于工作要求过高,却忽略了身边很多的就业机会。如果是以这样的心理在择业,那么低不就高不成的现象会愈演愈烈。从用人单位而言,很多企业对大学生的价值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往往更加关注眼前利益,常常把应届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3.2 大学生的优势 当然大学毕业生业有其各方面的优势,有潜能、年轻、素质高等等。是社会进步的新鲜血液。毕竟经验不等于工作时间,工作经验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的时间,有人做了一辈子同样的工作,却依然碌碌无为,他积累的经验不可谓不多,但是这样的经验又有什么价值呢?学生在学校专心于理论知识,这种教育经历的本身就是一种经验,而且是一种更为全面的经验。理论总是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是一种战略高度的指导,有时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容易显现出来。但随着工作层次的提高和岗位重要性的提升,理论和战略的作用愈发重要。如果给大学生实践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收益。为企业与社会注入新鲜血液,新的力量,使企业有更好、更高的发展。

4 个人亲身实践感悟

4.1 实习公司介绍 我是在舟山腾龙食品有限公司实习销售跟单的岗位,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海之最”月饼、汉堡面包、果酱面包、日式麻薯等系列食品。产品畅销全国。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自己的小型生产车间及现代化自动生产线。公司内部实行全套标准化管理,具有独立研发能力。

4.2 实习经历感悟 我在公司从事的是销售跟单岗位,主要负责对客户订单的接收,与车间主任及仓管及时沟通,在库存足够的情况下,联系货运部安排发货,对在运输路途中的货物进行全程跟踪,确保客户能按时收到货物。以及对货款的受理,确保每笔货款都能及时到账。但是由于公司规模不是很大,并且公司员工不多,因此分工也不很明确。作为公司的一员,要对各个岗位都很熟悉,在同事有事或者休息的时候,要能胜任他的工作。我刚去公司的时候,只要是公司里有事情做就一定要去帮忙,小到传真复印、销售开单、内销采购、发货搬货,大到跟踪货物流程、催款对账等等都要面面俱到。另外公司内部的员工管理、考勤、工资结算、招聘、档案等资料管理也都由我负责。虽然事情很多也很繁琐,刚刚接触的时候难免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在短短的两个月工作时间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两个月很锻炼人,虽然有时候会很辛苦,但是与自己所学到的宝贵的工作能力而言绝对是值得的。我想这是在那种几个人负责一个部门的大公司里体会不到的。

对于我们这样刚毕业的实习生而言,重要的不是一份多安逸、多体面的工作,我们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否则即使你现在拥有一份好工作,你也没有能力去胜任它。

5 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个人实习经历,我觉得我们应该走出以往一味追求去大公司实习的误区,在小公司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根据现有条件,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的努力,做好职业定位和人生定位,正确估量自己,不要眼高手低,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成绩,甚至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都不利于就业。客观的择业,不要盲目的跟从,多了解社会需求,认真分析自己。掌握工作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咨询服务系统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民办高校

2008年以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看起来很被重视,先是被列入必修课,各年级全面展开,各级职业规划大赛轰轰烈烈地举办,GCDF、TTT、职业指导师等培训项目纷纷展开,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首先,来源复杂且专业水平欠缺的教师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广受质疑;其次,职业规划教育归口不明,令全校性的教育规划和协调难度增大;第三,缺乏具体考核指标体系或评价标准,很难直观地显示出教育成效。

民办高校在经费来源和师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其经费来源有限,主要依赖与学费收入,且大量的资金不得不用于学科建设、硬件投资。整合全校的各种资源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将职业规划教育归口问题、教育内容纳入统一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个系统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来说,非常关键。

如何使投资方和学校管理层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在招生、学生管理、专业发展以及就业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愿意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师资培养力度,需要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咨询体系、评估体系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创造性地提出民办高校自己的生涯教育咨询服务系统。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分时段、师生合作的教学体系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36个学分,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四个时期进行。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是一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及的机会,在充满憧憬的学生心中种一粒种子,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建议2课时,以讲座形式进行。

第二,大学课程开始之后,学生对专业、学习方法、自我、大学生活满怀好奇,也有着很多的困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领学生进行自我的探索,逐步完善自我概念,可以使用测评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非正式评估的手段;进行相关职业领域和社会环境的探索,通过课堂或网络逐步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学习做出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步决策,并进行计划。建议16课时,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主要是介绍方法、推荐书籍和实施初步测评。

第三,大学专业课程结束之前,学生对专业认识比较充分,即将考虑就业、深造、创业等方面的决策,此时需要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可以是讲座,对国家、地方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介绍;可以是课程,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开始做就业前的准备。建议8课时,以讲座、课程、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形式进行。

第四,大四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之前,存在困惑、不安和担心最多,此时帮助学生树立走入职场的信心,也给予学生脚踏实地和稳步发展的引导。建议4课时,以讲座、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形式进行。

二、建立涵盖课堂、校内、校外多方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并非独立地存在,而是融在大学生活的各个地方,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外实践。在组织实践教学时,教师主要的责任是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对校园实践环节进行设计和引导,学生则作为主体在其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1.在课堂上体验自我与他人的职业生涯观念的区别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职业生涯课不是为了学习职业生涯的理论,也不是掌握那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知识,而是掌握方法去规划个人的未来。普适性的理论对学生个体来说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有何体验,对自身有何反应,对内心有何触动。

2.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形成职业素质的土壤

除了课堂上的体验,学生最常参加的就是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他们在其中能够体验合作配合和孤身行动、坚持和妥协、工作的困难和收获的不易等等,很多职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在此时慢慢形成、沉淀。有怎样的职业生涯目标,将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去选择和面对实践活动;任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以在人生中留下痕迹,为未来职业决策、行动产生影响。

3.社会和学生共同作用的校外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初涉社会

校外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企业提供的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体验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了解的职业。学校需要在企业及职位的选择上,审查企业资质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组织企业进行实习生的招聘;帮助学生进行薪资和工作条件谈判;实习过程中继续跟进指导,不能因为学生在企业实习而免去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

社会活动的主要角色是企业和学生。企业提供职位和机会,是冒着一定风险的,因此希望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在各种实习机会中也会选择相对感兴趣的、专业对口的或条件好的企业。比较完美的结局是企业满意学生的实习表现,将学生作为正式员工聘用,或者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良好的印象,愿意保持实质性的联系,继续接纳学生实习。

也会有些社会大型的公益活动或赛事,招募志愿者或临时岗位,学生通过竞聘获得职位,在工作中与形形的人相处,通过体验、观察、交流或者访谈,能够得到广泛的职业信息,对职业认知更加深入,扩大自己的职业选择面,有时可能产生新的火花和创意。

三、基于师资建设构建能应对团体和个体困惑的咨询体系

1.针对具有共同特点或共同困惑的学生设计的团体辅导课程

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困惑,这也是前面分阶段设置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和实践之外,学生仍然会产生种种困惑,常见的有新生如何面对入学后的种种茫然,学生面对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或找工作时的选择困难,实习前的焦虑和担心,或者是对专业没有兴趣却不得不读的烦恼。团体辅导的课程可以预先设计、运作成熟后可以普及,也可以根据学生在某一特殊时期出现的状况临时设计。

2.针对有较大困惑的或毕业1-2年的学生实施个体咨询

个体咨询在开展了普及教育、测评、课程之后,学生仍然存在矛盾、困惑,这种困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规划和生活状态,需要职业咨询师提供较为针对性的辅导。通常需要较多的时间,咨询师陪同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找到造成现实学习、专业或职业问题的原因。

面对毕业1-2年的学生,也应该继续提供职业咨询服务。这个阶段学生跳槽频繁,对职业的体验更多,困惑也会更多。为历届毕业生提供职业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也能与社会保持紧密接触,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

3.打造职业化的职业咨询师队伍

不管是授课、指导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实习,或是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离不开的就是职业化的师资队伍。职业化意味着从业者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熟悉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和测评技术,对学生有着充分了解、理解和包容,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有着深入了解。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说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单纯是讲台上的师生关系,而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挚友关系。职业化的职业生涯教师能够在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到导航灯的作用,能够指导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兴趣、愿望、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对自我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不够职业化的职业生涯教师,有可能误导学生,制定的目标与自己的能力相差甚远,或者替代帮助学生决策,看似帮助了学生一时,却造就了未来的更加茫然和更多困惑。

打造职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需要选拔有一定知识背景、工作经验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教师担任课程设计和个体咨询的主力,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纳入到职业生涯教育队伍中,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学习职业生涯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新方向,不断收集和关注学生的困惑,不断保持对社会职场变化的关注,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在实践中操练和督导。实现了职业生涯教师的个人成长,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更大。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务为辅助的短期和长期质量评估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有效,会影响就业率、招生数,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还需要研究,因此其效果不能用就业率、招生数来评价。必须建立起适当的质量评估体系,以检验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健康有效地发展。这种评价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以教务为辅助,通过选拔对职业生涯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生涯学生社团,组织和参与职业生涯教育评价和监督。

第一,短期效果的评价在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教学、辅导、咨询和实习实践,可以采用专门设计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团体辅导满意度调查、个体咨询意见反馈的方式。困难的是对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的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价,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他所参加的活动、实践和实习等都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因此在学生参加每种活动之前,都可以举办职业生涯教育的宣讲动员,让学生带着充沛的职业发展意识去实践,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到了与未来职业决策、规划、素养或是能力方面的知识并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二,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长期效果,需要跟踪毕业生1-2年,仍然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之后,在职场发展的情况和困惑以及建议。一方面了解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影响,一方面也收集了对校内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96-02

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实践――实习成为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铺路石。为了推动大四毕业生就业,笔者所在的太原科技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制定大四毕业生就业培训实习制度,安排我院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2011年暑假,由笔者带队到山东临工实践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融会贯通。同时,开拓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从而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增强沟通,让学生感受企业、认知企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目的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此次临工之行,对学生受益匪浅。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一、高校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近年来,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去感受市场竞争,去锻炼意志和品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孤助残、环境保护、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年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传播知识和营造氛围、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接受与发现、灌输与读书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知识与能力连成一体,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累积丰富的文化财富,全面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郑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在省共青团扶贫示范村鲁山县辛集乡东肖楼村进行了“乡村建设规划”活动中,学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教授,提出了合理的规划方案,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同时,这一活动也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了专业知识。

3.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尝试与摸索,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并从创业成功者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具备创业者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远见卓识。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在实践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研究,提出攻克技术难关或管理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与方法。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促进学生个性释放与完善,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现个性和升华个性的舞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获得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使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5.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能力的兑现情况,这其实是整体素质的综合运用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1.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不对口。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但同时它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在校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意识,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体现自身价值。但是有的社会实践组织者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过于追求社会轰动效应,而忽视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口。社会实践所选课题与专业对口少,内容缺乏实际性,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部分学生也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还有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的机会,有的当作旅游观光,也有的当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等。这些同学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对其过多地投入时间,荒废了自身学业。由于“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印刻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中。走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兴奋使他们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3.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散单一。目前的社会实践大多为参观考察、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传统形式。在这些实践形式中,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时代性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散兵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涉猎社会的多个方位、多个层次,收到一定功效,但本身就是一种低产出低效益的活动。只有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系统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最大合力,更有效地体现社会实践的价值,发挥其最大功能。

4.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约2500万,做好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努力。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岗位、信息等有效信息。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自费参加近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

1.在社会实践内容上体现专业性。实验、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兴趣活动、暑期“三下乡”、毕业设计等为加强教学实践而开展的活动,它们都以社会为课堂,而且是结合专业特点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的有效措施。因为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使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我们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引导、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开展如科技兴趣小组、电脑节、科技节等学术活动。在校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可以安排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方式,即认识实习;到了三、四年级,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实践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课题调研甚至进行工作实习、开展科研活动,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2.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因此,大学生应当把握好“为什么要实践、怎样实践、实践之后怎么办”三个问题。在此,就要加强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在重视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自身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多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实习,增加社会阅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锻炼、体验生活、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社会实践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长,而不是走马观花般地完成任务。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导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

3.增强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方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从而不断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方法上敢于创新。首先,社会实践活动要点、面结合,灵活多样。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采取多种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实践成果。其次,要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力争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重要节点有主题,重大活动有影响,常规活动有品牌。另外,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探索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道路。首先,高校应本着“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则,主动加强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的协商协作,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实现彼此的互惠互利,共赢发展。此时,就要求高校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全面开花的态势。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使得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供场所,更可以借助实践之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就业机会。最终,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大学生自我成才的渴望,适应了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其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的本身。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课题来源:山西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编号:SX2011C06)

参考文献:

1.许敖敖.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探讨[C].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2.王艳红,王艳飞.当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5)

3.邹富发,杨卫平.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浅析[J].科技资讯,2006(26)

4.马丽,周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J].科技资讯,2005(26)

5.潘珞琳.浅谈高等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C].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2004

6.夏光兰.新时期高校企业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科技资讯,2008(10)

7.李思佳.试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6-02

一、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中,“6S管理”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文化。“6S管理”是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的,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6S管理”的内容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因前5个内容的日文罗马标注发音和后一项内容(安全)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所以简称“6S管理”。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首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敬业教育、爱岗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情况复杂、针对性强的特点。高职学生通常会有一种低层次的思想压力,从而产生自卑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兴趣不浓厚等特点。此外还有一些”三困生”的问题(即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由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理困难生)等情况,因而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对特殊学生进行更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视自我、消除自卑感。最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提高社会的认知度的特点。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社会对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它是低层次、低水平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建立和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努力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引导

专业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主要力量,一般情况下,往往并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往往因为人少课多,难以接触学生工作,这一现象客观上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的脱节,对专业教学不利,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殊不知,专业教师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有些具有企业阅历的专业教师,可以说已把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了自己的骨子里,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这一优势,将对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专业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犀利眼光,通常会让学生感到崇拜和敬佩,这将使得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更有威信,这一点是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无法达到的。 其次,专业教师对于专业知识领域的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成为洞察学生心灵变化的有力保证。高职院校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个大家长期探讨的话题,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专业教师及时说出的一句话,或发出的一条短信,也许就能收到意象不到的教育效果。首先,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对专业领域新科技的钻研精神,会直接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会首先从专业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获得初步的认识,因此,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二)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熏陶

1.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校内的实验实训环节是学校学生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在这一场所,要从环境氛围的布置、规章制度的制定、学生服饰佩戴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融进企业文化的成分,让学生能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更清晰的预期,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级实训基地——食品科技园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训练,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对食品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感受到食品文化 “诚信”和“良心”四个字的真正内涵。

2.企业顶岗实习环节。企业顶岗实习环节是较长时间的企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增加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熟知、对生产工艺的把握、对生产规范的理解和对企业文化的感悟。顶岗实习环节,学生可以接受到爱岗敬业的训练,接受到企业规章的约束,接受到劳动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通过物化的理解和制度化的约束来得以实现的。

(三)企业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

1.校企合作单位专题宣讲。校企合作单位的主题宣传可以成为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产品推介、校园招聘、合作办班等各种机会,邀请企业专家和学者来校做交流沟通,为学生做讲座报告,让学生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2.优秀毕业生事迹介绍。学校可以利用校友会、校庆、职教集团等平台,加强对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宣传介绍,可以利用板块宣传、媒体宣传、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的企业,宣传优秀的校友,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未来,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必胜的信心,努力投入眼前的学习生活中去。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工作理念和方法

在学生工作中是否能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精髓,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院工科特色的基本特点,在学生工作中倡导实施“6S管理”的思想,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科学引进企业“6S管理”的内容,经过消化吸收,凝练出学生工作“6S管理”的内涵:微笑(smiling),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高效(speedy),专业(special),安全(safely)。每一个S的内容解释和分析如下:“微笑(smiling)”是青年大学生应该常备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阳光心态的象征,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反映形式。“清洁(seiketsu)”涉及学生的宿舍管理、教室管理、校园环境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学生的个人卫生问题。“素养(shitsuke)”是学生言行举止、文化素质、个人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高效(speedy)”要求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要能够追求速度和效率,反映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专业(special)”是学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表现,是“止于至善”的品质。“安全(safety)”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包含学生的人生安全、财产安全的方方面面,是一项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能懈怠的工作,是丝毫不能打折扣的工作。通过“6S管理”活动的开展,预期的目标是从根本上实现化被动为引领,充分掌握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使学生管理工作按照预设的目标前进。使“6S管理”成为我院学生工作的标准,为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全新而具体的解释和细化,受到高职高专网、淮安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校企文化融合的成功的实践案例。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沟通融合来得以实现的,搞好校企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实现企业文化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要注意不能用企业文化覆盖校园文化,也不能让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注意继承与吸收并举,注重对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还要注意抓住合适的时机,通过合理的途径,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2] 徐保民.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 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5,(12).

[4] 谭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5] 肖鸿光王国鑫.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3).

第6篇

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是校内的,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教学计划内的,可以是教学计划外的。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同的爱好、特长和需要的基础上,自由地组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发申请成立的、有一定章程和宗旨的群众性组织。依据活动宗旨,学生社团可以分为理论学术类、文艺体育类、社会公益类等多种类型。目前,高校都普遍重视社团在学生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园中少则有几十,多则有几百个学生社团。有的学校将学生社团纳入到评奖评优和学分制管理之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到两个学生社团。通过参与、管理社团,组织、策划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审视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社团成员志同道合,和谐融洽,平等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社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社团,从社团成立、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建设,到成员招新、活动策划、经费筹措,主要都是由社员自己完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在打造特色活动、创建品牌社团的过程中,社员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发展。这些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增强都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中增加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勤工助学。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有校内的,如管理助理岗、文明监督岗、科技服务岗、安全值班岗、后勤服务岗等,也有校外的,如家教、企业兼职等。大学生参加一定形式的勤工助学,让自己提前身处一种“准职业”状态,接受职业环境的熏陶,可以培养劳动观念、组织纪律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勤工助学岗位多是临时性工作,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各种类型的单位和个人接触,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工作和职场规则,感受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同时,在多次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应聘过程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经过不断的尝试,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能力也必定会有较大提高,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目标定位。

3.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它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既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可参加的公益活动很多,校内的如清理校园垃圾、清除课桌文化、植树、义务维修等,校外的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等。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为社会贡献力量,尽责任,献爱心,提高公民意识,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可以在帮助别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陶冶心灵,累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见习实习。见习、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具体岗位上参与工作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使高校课内外的教育活动有机联系、相互贯通、形成整体,是大学生告别学生角色,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桥梁。大学生阶段性地或在毕业前夕集中一段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可以提高其对专业的认识,加强专业学习兴趣,形成专业认同感;可以接触实务,提升实践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可以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在见习实习中,通过直接接触岗位,了解单位需要,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具体社会中,培养实践能力,缩短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社会工作人员的过渡时间,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5.假期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大规模地时间较为集中地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高校寒假一般一个月,暑假近两个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到城市、农村、偏远地区进行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大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每逢寒暑假,都会广泛宣传,发动学生组织成多个实践团队,奔赴大江南北“,上山下乡”,开展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明宣讲、社会调研、关爱留守儿童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受教育、做贡献,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国情的认知和对社会的感悟,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磨炼意志,汲取力量,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尝试创业。参加一定形式的创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及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与校内外各部门、机构打交道,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无论创业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飞速提升。高校应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安排创业教育课程,及时向学生创业信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校园创业科技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创业大赛、企业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创业理念,鼓励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立项,参与创业实践;学校要积极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以多种方式给创业学生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还可以聘请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担任创业指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

二、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多样,而要使社会实践能够长期、有效、稳定地开展,实现常态化,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多种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1.建立保障机制。第一,经费保障。经费是暑期“三下乡”、创业尝试等社会实践的基础条件。高校每年的预算都应当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同时,也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大力宣传社会实践,引起社会关注,让政府,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以获得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师资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管理和指导。在主题选择、方案设计、技能培训、活动开展、成果整理等各个环节,指导老师承担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给实践学生以精神的鼓励、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社会实践如期进行,收到预期效果。高校可采用“双导师”制,一方面培养、选派敬业精神强、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学生学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聘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员担任学生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老师。第三,基地保障。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是社会实践得以稳定、持续开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当支持和鼓励院系、专业主动走出去,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取得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岗位。第四,法律保障。大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见习实习的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但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劳动双方地位不平等,大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被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损害。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对劳动法进行修改和完善,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力,约束用人单位的行为,减少用人单位侵权的可能性。高校要加强普法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经济援助,鼓励权益受侵害的学生通过法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2.建立激励机制。要想使学生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必须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课,将社会实践课程化,并使其成为必修课;可将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到学生的评奖评优中,作为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因素。高校应当逐步完善学生社会实践考评体系,对每个学生实践态度、内容、形式、实践报告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测评,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典型宣传。对学生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对指导老师进行考评和激励,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对指导老师的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在先进工作者评选、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中,对优秀指导老师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此外,政府还应当制定政策,对接收学生社会实践的用人单位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和补偿,激发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要注重宣传,让用人单位认识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做出贡献是自身的社会责任。

第7篇

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工程“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将工程设计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其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单元设计、设备设计、工厂设计,即要实现从分子到产品,从烧杯到工厂的整个过程。其中产品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源头,处于产品链的顶端;工艺设计是工程设计的灵魂,是产品竞争力的源泉;单元设计、设备设计是工程设计的基石,是生产实现的重要保障;工厂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最终体现,是所有设计的系统集成。

2构建完善的工程设计课程体系

以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相关课程,对应工程设计内容体系,构建完善的工程设计课程体系。大一为工程设计启蒙阶段,以激发兴趣为主,课程为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概论;大二为单元设计和工程设计技能培训阶段,包含: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大三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阶段,包含: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设备、分离工程、化工设计与模拟、工艺学课程(化工工艺学、发酵工程、制药工艺学、酿酒工艺学等);大四为工厂设计和综合实训阶段,主要进行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工厂设计和毕业设计。为适应行业的需求和时展,在各课程教学中突出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学的同时,着力介绍行业规范、标准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将计算机辅助制图、计算机仿真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主要技能进行培养。

3构建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环节

工程设计是面向对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只有突出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有所感悟。整个工程实践环节包括化工AutoCAD制图、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Aspen仿真模拟、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创新综合性大实验、湖北省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生产实习、工厂设计项目、毕业设计。工程设计以校企组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尿素仿真实训平台、啤酒发酵实训基地、药物制剂实训平台)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如安琪酵母生物工程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注重选题的针对性(面向地方企业)、设计的规范性(符合行业标准)、操作的可行性(绿色、经济与安全),并将化工设计竞赛、制药工程设计竞赛融入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

4构建合适的工程设计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

工程设计的系统性、协作性较强,因此在工厂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小组制、导师制、课题制进行管理、操作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即每小组5~7名学生和1~2名指导老师,每个学生完成每组设计项目下的一项子课题,最后采用学生答辩与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点评等构成综合评价体系。另外,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虑给予竞赛获奖和设计达优秀等级的学生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代替相关选修课的学分,以此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工程设计的学习。

5结语

第8篇

1.1背景分析

国务院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几个月后,又将其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

对于大学生,“双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也为他们的职业化素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作为创始人,他们应有怎样的价值观去作为公司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引领?作为团队的leader,如何更好地去知人善任打造高效能团队,以此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面对不同的项目,如何与团队成员共同有条不紊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应有的成果?……这是大学生创业者们亟需解决的难题。

1.2项目进展

截至2014年底,共计协助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十余所在京高校大学生138人完成职业化训练;

同年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实现战略合作,启动“微职场”项目,至2016年5月21日,有129名在校大学生正式通过职业化训练(甄选阶段700余人);

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团市委支持下,完成三期“人才预备役”百人班,其中:

2014年11月,383名大学生参与甄选,106名同学成功入营;

2015年3月,1096名大学生参与甄选,100位同学成功入营;

2015年11月,近3000名大学生参与甄选,131位同学成功入营。

顺利通过集训营的在校大学生,可将职业沟通力中的“看听问说想”(观察力、聆听力、发问力、表达力、思考力)等五大基本能力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同时协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每天的职业化成长感悟(对每日的总结与反思、对某个现象的思考与建议等),甚至可用所训练内容进行书籍与专业知识的解构等。而通过不断的团队磨合,由这些大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可抱团进入企业协助完成项目,且得到高度认可。

2. 人才

2.1职业沟通力

学会表达,学会思考。人力资源管理中总强调,“人”是最核心的因素,所有的管理应当围绕人展开。以麦当劳为例,那么好的一套流程标准制度,若没有人去很好地传达、去讲清楚,如何能够贯彻?所以,第一,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要会“说”,同团队成员的沟通、同上级的汇报、自我的呈现……可以理解为是“秀之以利”的过程,亮剑出鞘应见其锋芒!

2.2职业项目力

在本文中更多把它理解为在职场中的“晓之以理”。职场小白(真小白)加上90后95后一直被呵护着不曾经历风雨的特点,用人单位痛苦,小白们也心塞,双方互相抱怨怎么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从来没做过我怎么知道怎么做?于是形成死循环。然而在职业项目力的过程中,在校大学生们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按照“正规军”的训练方式,从“三目”(目的目标目录)做起,到“三机”(机油机制机会)的设置管控,再到“三归”(归位归纳归档)的收口,形成完整的项目工作链,知道做到做到位的同时,还能保证高效。

2.3职业品行力

我们讲三年方能成才,成“初”才,就像是少林寺挑水、砍柴、扫地三大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有了好的内功修习,才能更好地接住更高层的武功。在南昌第一期百人班的训练中,有一名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她作为职场“小白”(之前没有过实习经历,只是用1年的时间进行职业化基础素养的训练)的参加面试,成功PK掉5个职场老手,仅仅是一年,就有如此成果;那通过3年训练的大学生们,在全力以赴的前提下,会有怎样的成长?!

3. 预备

3.1日常可持续操练

体现于即使在一个月集训营结束后,也会在已形成的场域中自发写感悟、进行早训。有相应的标准,如每晚24:00后的分享是迟交,每早6:30之后到达早训场地会有“奖励”;随即用制度保障,比如发红包,比如“早睡早起身体好”蹲起;落实是肯定的,因为有校园运营团队的保障。不间断的可持续操练,使得成长源源不断。也为之后的总结留下了真是可依靠的大数据统计~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3.2项目投入性试错

一个月训练之后,大学生们会投入到不同的项目中去。此时,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现实的很多实习又不允许经常犯错。可是在人才预备役没有关系,每个人的兴趣点是“试”出来的。

当大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求职的时候还会一头雾水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吗?还会不知道自己要准备些什么吗?

3.3兴趣优势化实战

经过训练的人才预备役学员会进行《练习的力量》拆书项目,把书中的要点拎出来重新罗列,且对应职场中的杀手级案例,同时和身边的伙伴交流分享,确保每读一书价值最大化。

4. 役

“战斗”即将打响之际,单兵极致团队作战均需融会贯通。在此有一个前提,是价值观。

4.1价值观引领

人才预备役学员的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诚信”“担当”与“坚韧”,是在参加甄选之初便开始培养的,不匹配的人不会来,匹配的人会在训练中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引领下更好成长;团队层面的“感恩互补”“对等互益”则会在“预备”之时不断操练,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为平台创造价值,而平台则成为一个依托以便大家更好发展,以此实现价值最大化;而最后是“为善去恶”,守心成长!

4.2单兵极致化

单点极致莫过于此,假若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类似的,各项能力值都是六七分的样子;而另一个团队可能成员各项能力均分只有5分,但每个人都有一项能力可以达到8-10分。相较而言,大多数人应该更愿意相信第二个团队能够得到更好的绩效。这些大学生们会在不断试错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将其做到极致,同时发展自己的其他能力,并非事事通但无一事专,而是在将自己感兴趣的点做到极致后才去横向发展。以此可以互补,为接下来的抱团前行做出充分保障。

4.3抱团引爆型

就如同 “蓝血十杰”一般,真正通过训练的学员们抱团,或许成为山、或许成为城墙,不管成为什么,他们能发挥的作用,堪称“引爆”。就像南昌人才预备役运营团队三剑客,以他们为代表,加上未毕业的学员们的协助,有谁当时能够想到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用任何宣传单,仅凭自己的沟通力和项目,就可以完成对南昌十余所高校的陌拜?有如此的成长和项目运营能力,一个人不可以、两个人不可以,但是三四五六七八个人、直至一群学员,他们却做到了,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从最初的陌生拜访到如今的清风自来,“引爆”二字用在他们身上不为过。

第9篇

一、企业文化教学探讨价值之当下定位

1.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著名管理学大师程思危曾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是缺少管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当今世界正在实现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边际递减效应相比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呈现几何递增现象,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成为一种趋势和抉择,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在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企业文化管理也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中重视物的因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是一种发散人的思维、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日本二战后的发展奇迹中可见一斑。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富强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文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备受国际资本和市场煎熬的同时,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全力以赴地以后发展国家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企业要强大,实现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科学管理的同时,文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责任,对高校企业文化课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利于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2.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是传统式教育占主导,往往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大众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正如保罗・罗莫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体系没有培养私有企业所需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现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一方面是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处于待业和半待业状态。出现这种就业和需求两难境地,原因很多,在这里不作理性的梳理,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改革。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管理专业的课程,对其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保证顺利就业。

3.满足大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企业文化虽是纷繁复杂的大学课程中的一门,但作为一种对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探讨,是共性与个性相连接的。对其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凝炼,对其他课程乃至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实施“再现型”教育向“发现型”教育的转变,实现教育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提升,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动意义。

二、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困境

1.主体实践基础缺乏。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谓“十年寒窗”,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感性知识,有些人连企业最起码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备,给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企业文化是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和实践脱节,苍白无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成熟度不高。企业文化是个新兴学科,十几年前才引进中国,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完备的体系还需要时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供实习的单位较少。在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内陆地区,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少,原则上企业文化教学实习单位可以随机选择,但要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塑造真谛,到优秀企业进行文化实习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案例较少。国外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味道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一些优秀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不成熟,今天是企业明星,明天就可能陨落,如三九文化与赵新宪等,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特别是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企业还是建设真空。

这些困境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交织在一起,迫切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规避误区,抉择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此乃本文立论之根本所在。

三、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对策

对企业文化教学对策进行探讨,不仅在于对探讨价值和当下困境的解读,同时也建立在对企业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认识之上。其一,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一半科学、一半艺术”,这是对管理学的真实写照。管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牵涉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而环境和人都是变化的,形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唯一性,这也就是管理的艺术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同时,其艺术性更强,个人的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更突出。其二,企业文化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教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范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突发和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鲜明的实践性。

当我们把关于企业文化的这些认识和感悟,放到现代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来思考,也就是定格在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时,那么教学改革方略便很清晰了,“企业文化课的受训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为此,应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

1.艺术化课堂讲授。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讲授法能够使传授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企业文化课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讲授中要把握要领和技巧,做到繁简得当,方式多样,抓住问题链,层层深入。有些章节以口头激情表述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体系等。有些章节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主,如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的讲解,企业CI的设计等。有些章节枯燥无味,没有提炼价值,为避免引起学生听课的厌烦,可采取学生自主探讨式。

2.经常化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的无限性和管理者接触实践的有限性是一个很难协调的矛盾,作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诞生了。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案例教学可改变课堂呆板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顿悟”和“发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解决Hills教授所阐述的NIH现象,即书本知识的时滞性。企业文化强烈的主体艺术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把随堂开展和专堂进行相结合。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难度要适中,篇幅要适宜,答案要有启发性,不求唯一解。案例的选择要宽方位,做到国际(如丰田、IBM、微软)和国内(如海尔、联想)案例相结合,成功和失败案例(如“太阳神”的陨落、“巨人”的败北等)相比照,经典案例和人为设计案例相补充。

3.多样化实践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社会认识变为内在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企业文化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应多样化,主要应采取两种形式。其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就聘请江淮汽车公司有关人员来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讲座,效果较好。其二,抓好教学实习这一关。针对目前学生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较少的这一现状,某些学校采取的“分散实习――相互交流――总结提高”的实习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可广泛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形式与重点实习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现场实习与虚拟实习相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实习模式和效果。

4.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模式。“若不把新的科学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运用现代技术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的选择。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幻灯和视频,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实现虚拟现实,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企业现场,企业文化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借助现代技术的载体,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