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活动

时间:2023-09-15 17:14:24

导语:在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活动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改;意义;策略

一直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凡事不被列入中考范围的科目,都被广大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标上“副科”的标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生物学科作为当前中考过程中占比较小的科目,也会人们无情地看作是“副科”,从而使得生物学科的教学在初中阶段被格外忽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会重视生物学科,从热使得生物学科的小学效率低下,难以发挥生物学科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重视生物学科,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分析

生物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然而学生认为生物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小,对生物学习不重视,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语、数、外等“主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对此,教师要引起高度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走出学习的误区,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学习生物不仅仅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生物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发展,提升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树立学习生物知识的正确观念,使其主动投入到生物学习中,为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

1.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是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注重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得到有效提升。

2.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教师要彻底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仅要看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习过程,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生物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质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态直观地学习生物学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形象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3.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技术集图片、动画、视频、文字、声音于一体,能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把生物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全方位地给学生视觉、听觉和感观上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和过分渲染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不能让多媒体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不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图片、视频,再加上合适的文字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不但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爱好、善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试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应考能力,这并不是指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考取好的成绩,而是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重点,要能排除干扰,通过找出隐藏的条件从而正确地解答问题。此外,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综合能力。

5.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篇

【摘 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发挥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能够开发学生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探索知识,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呢?

【关键词】含义;目标;方法

生物学科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与身边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生物才能更好的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已经从应试教育方向转变成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成了每个生物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1)对生命的感知和领悟。生物是一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科,处处体现了大千世界中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从而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知识,学生们通过显微镜对草履虫进行观察,看到草履虫在活动,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兴奋就让学生们不经感叹这世界的奇妙,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这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

(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自然中每一个渺小不起眼的生物都值得人们尊重和敬畏,例如在德国经常吃鱼的家庭中,就会准备一种药,在杀鱼之前给鱼服下,之后就会昏迷,在被宰杀时就不会感到痛苦,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们对生物学会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3)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通过生物学习,知道了自然不仅包括生命物体,还包括非生命物体,生物中说明了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生物学习,对自然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而培养了核心素养后,就学会如何珍惜自然。

(4)对生命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探究实践。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探究的学科,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做实验,结合实验来学习,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知识,同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生物进行探究,认识了生命科学技术的伟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这也是生物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与实际生活相关,要经常性的观察,生物学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观察解决的,这也说明观察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主要步骤,通过观察然后得出相关结论,所以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

(2)培养实验研究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对于生物的学习来讲,实验研究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观察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实验研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可以说明,实验研究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从实验中获得知识,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而实践活动能力指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再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验探究时可以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对传统知识还可进行拓展。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生物课程学习需要与实验结合,在拥有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后,可以引入到生物实验中,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多方面的学习知识。

三、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1)自主学习,多方面展现核心素养,对于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结合科学的思维和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知识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植物叶绿体为知识中心,让学生们对光合作用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实验,通过自主学习,懂得光合作用原理,掌握了光合作用的知识,通过实验中一系列的环节,多方面的展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2)合作探究,提升核心素养,通过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对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有提高了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一知识时,以观察蚂蚁为例,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从各个方面去观察蚂蚁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实验,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3)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探究,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活密切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难题,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时,可以根据生活中污水排放大,垃圾随处乱扔等现象,得出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改善和治理,通过根据生活实际来学习生物知识,也可以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四、总结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对学生们在平常生活中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显林.《试析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年3期.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doi:i0.16083/ki.1671-1580.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6-03

生物课外活动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之外,以生物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导或学生自主进行的与生物有关的探究、调查、种植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非常重视将科学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每年都开展地理、美术和生物教学等方面的“科学教育”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更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本研究采取了调查问卷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采用前后测的方法在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初一四个平行班学生分别进行“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生物课外活动实践为期一学年,包括野外采集、制作标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调查类课题的研究、参观、生物摄影、举办展览和生物科技夏令营以及有关生物的讲座和报告。比较分析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引起初中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变化情况。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采用课堂发放、课堂收回的形式发放编制的“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31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面调查共有4个判断题:1.吃过多的盐会得高血压。2.光速比声速快。3.吸烟会导致肺癌。4.地球围绕太阳驶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前3题说法正确,第4题说法错误。

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第1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由前测的56%提高到78%;第2题答题正确率由72%提高到82%;第3题答题正确率由61%提高到89%;第4题正确率由52%提高到76%。可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生物学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其他学科、生活中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探究不是“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第5题选择“动手实验”;第6题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观察结果”的人数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1%和13%。生物课外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细心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外,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第7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道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同学赞同“生育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的结论,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2%,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学生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有49%的同学愿意反复尝试直至证实,人数比原来上升了28%。

(三)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通过分析第9题和第10题前测和后测的统计数据,即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百分比的变化,可见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后明显表现出对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对生物课外活动的热情度增高。第11题“家里养的金鱼死了几条,你会:”选择“A.查相关资料,找原因”的学生人数上升了12%,选择“C.不管它”的学生下降了18%,这表明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的主动探究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第12题“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否能引起你的兴趣,并很想弄清其中的道理。如:晴空为何是蓝色、鱼儿在水中为何淹不死?”选择“常常”的学生人数比原来上升了18%,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学生的科学探索态度,如探索的毅力、好奇心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13-16题是调查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已有的意识和责任感状况,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科学质疑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合作精神。

第4篇

关键词:观察;联想;理论知识;动手实验

一、勤于观察,学会联想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当中,学生们会学习很多关于物种、器官、植物、动物等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一些科学家们新发现或正在探索的物种,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物种大都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动植物等,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即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比如观察苹果树下的苹果腐烂的过程,或者观察树叶逐渐腐败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学习与细菌、真菌相关的知识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补充。所以学生想要学好生物,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平时多出去走走,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观察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另外,联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生物的方法。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学习人体的各类器官时,对于老师带来的教具要认真观察,因为教具都是根据真人解剖时身体内部结构的模样制作而成,可以有效、真实地反应人体内部结构,为我们学习各种器官及其运作方式、作用等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学习这些专题知识时,要将知识与自身联系起来,以自己为例,使得知识更加深入自己内心,忘了的时候,联想一下自己身体上都有哪些器官,分别在什么位置,都在为维持整个身体作出怎样的贡献等。

二、扎实掌握理论知识

生物学科属于理科范畴,在高中的学习中也被划归为与物理、化学一类的理科类当中。尽管这样的划分是经过SPSS分析降维后逐步计算而来的结果,但公认的一点是,生物学科在理科学科中是属于偏文的学科,也就是说,它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需要做大量的计算并且背诵大量的公式等,生物科学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更多一些。但是难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并且还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此外,生物知识比较庞杂,理论性知识也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想要进行系统性地归类还是存在较大的障碍。知识点的多、杂也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运算、分析理解等,对于最基础的知识还必须要下功夫背诵下来。只有熟悉地记忆,才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因此,在理论知识这一方面,学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尽量做到扎实记忆。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一定要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于倾向于高中学理科的学生来说,根基一定要打牢固。高中想要学习文科的学生也要适当学习,不仅是为了通过毕业学业考试,更是为了增加知识储备,锻炼思维能力。

三、认真动手实验

生物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实验性。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实验课。一开始学生会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做实验并不是为了娱乐或放松,而是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更加持久的记忆,帮助学生记住、理解生物学原理,这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初的目的。所以,对于初中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要重视实验的过程,在实验的时候注意理解,有疑问及时向老师反馈,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来获得对知识最大程度完整而又准确的把握。老师在带领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强调好实验的目的及意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做实验,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鼓励老师利用课后时间或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以消除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会使学生在实验中专心致志,而不会被各种没见过的器材所吸引,同时这也是对实验室的更有效利用。

总而言之,初中一年级的生物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的起点,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带领学生逐渐适应初中阶段生物的学习。此外,学习初中生物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勤于思考,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将知识联想到自身。还要扎实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后要认真对待实验。在科学研究领域,实验是实践的一种特殊方式,本质上科学实验具有实践活动的各种特征,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的最佳途径。同时,认真地进行实验也是要建立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基础之上,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下面我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自己的阐述。讲述一下我对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抓紧学生情绪,从“娃娃”抓起

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显得格外突出,对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新兴课程,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原因,使得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在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很有好感,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点,使学生在刚开始就树立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保持这种亲切感呢?下面我就对课堂安排的合理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全神贯注,调研表明,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听课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剩下的半个小时,基本上处于走神和发呆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习效果很打折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自己悟的方法,例如,对一道例题,我们要学生找方法,加深理解记忆,然后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悟方法,进行迁移思考和运用,最终,给学生出题,让学生用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制式的反馈及其监测。

二、改变学生学习模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

倡导并督促学生课前的预习,在生物学科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只有课前认真预习,才能将新的知识盲点找到,然后在课堂上着重听取,若不预习,面对一个新的名词或定义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好地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是很关键的,课前预习的优点有很多,诸如自我挑战,对新知识的接受,整体感知所学的知识,对基础的知识进行掌握等。

课上多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还使学生增加了合作学习的经验,使学生了解在合作中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学得更好。因此,课上的使劲分配一定要掌握好,通过学生自己的亲手实践,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学有所得。

三、授课改为复习课,学生亲身体会多

新课标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幅度改变以往的一言堂,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的模式,使学生多进行探讨与交流,从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来进行讲授,以学过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得到根深蒂固的记忆和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得心应手。所谓的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实质上是揭示生物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意识。

在这种授课改为复习课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会增加很多,不会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模式使学生既对生物知识有了解和掌握,而且还保证了学生课余休息玩耍的时间,使学生更加喜欢生物学科,所以,我们要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检测,而非大量的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处于教学者的方面对其进行教育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强调的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学习,从而得到更深的理解和运用。

四、创建新的学习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不断地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学习理念上也有了新的改变,现在的学习理念是注重旧知识,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探究,让学生在变化中学到生物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有引导、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整体上发展了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

在新课标的教育环境下,学科素养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的定义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对待学科素养的理解,他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是必备的学科素养。因此,培养学科素养是生物教育教学的核心。

在培养学科素养中,首先是学科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反复的复习巩固,还有反馈和纠正,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对生物学科的一般性认识,只有通过最基础的理解和最浅显的概念才能逐步加深对生物的理解与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密切合作,只有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基本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自动脑去想,动嘴去说,动手去做。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成果。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来自兴趣,兴趣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知识会有很高的兴趣,并且学得比较好,对学习中困难、繁重的学习负担,也能轻松应对。初中生物是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让学生在刚接触生物时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一、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这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初中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思想前卫,喜欢网络,爱好广泛,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喜欢追求个性,生物教师应因势利导,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初中生爱好上网的特点,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网上作业。例如,可以让初中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完成生物学习的相关作业。

根据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的特点,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例如,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抢答比赛、小组合作探究竞赛、生物实验竞赛、生物标本制作比赛、生物调查研究竞赛等。学习竞赛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初中生物学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现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加强生物与生活的联系,用生物的实用性吸引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电视、网络等,能大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领悟得更透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讲“花的结构”时,我在校园里采了几朵紫荆花,与桃花的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地掌握花的各部分结构,且印象深刻。又如:教学“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安装、对光、调镜、观察切片。再如:讲“根对水分的吸收”时,用小孩拔河的flas类比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使“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在生物实验课上自己操作,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可以转化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师生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关心学生,学生相信教师、喜欢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情投入和沟通技巧,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在课下找学生谈心,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争论中无论对错都不给学生难堪,相反还应多鼓励。下课时和他们谈心,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在学生上课纪律好,回答问题积极,考试考得好的时候给予表扬、鼓励,慢慢的,他们就会喜欢教师,也愿意学这门课了。

五、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作为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学科,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的性别决定”时,讲到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不同,导致男女在某些性状上的差异,就可以总结当代社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和原因。再如,如今人们十分关注生活、生态环境,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现实,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习生物知识,认识其重要性,让学生科学地运用生物知识,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

生物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对生物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导入,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加强师生关系的融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才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林朋.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之我见[J].中国城市经济,2010(8).

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生物;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8-01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初中生物作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神圣职责。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关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充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取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条件

1.1 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容小觑的话题,在国外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对环境教育比较重视,美国的环境保护协会和环境保护教育专家,都在极力呼吁环境教育从学校抓起的理念。但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植入校园的理念与认识的不足,就导致了环境教育无法真正的在初中教育中深入展开。在以往的环境教育中,仅仅对学生实行简单的、象征性的环境教育,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而缺乏对环境问题知识的了解和日常环保的行为忽视,导致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因此,就充分体现突出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

1.2 可能性。当前,我国正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艰巨任务,而这都离不开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环保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观念与意识的责任,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获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另外,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初中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适时插入,可以使生物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不足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对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进行对比,以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认识为主要目的,进一步的加深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初中生物课堂适时、适量的向学生渗透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初中生物学科中有很多探究性的学习课题,教师应合理地利用这一优势,将环境教育的课题合理的渗透到初中生物课堂中。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非常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学科,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初中生物教材没有大篇幅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初中生物教师只能通过课题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争取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3.1 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例如,教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去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且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讲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生物的图片,了解这些生物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3.2 注重探究实验,倡导亲身体验。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探究,如《探究:探究酸雨的危害》,笔者组织学生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另外,笔者还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活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笔者将班级分为四组,分别调查人类破坏校园、马岭河峡谷、马岭镇街道等的行为,然后共同讨论交流这些行为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把环保行动化为自觉的行动。

3.3 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保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通过观看《动物世界》纪录片,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3.4 借助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教育。要将环保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首先,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发挥了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其次,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酸雨、沙尘暴、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总之,通过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能够有效的加强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必要性的贡献,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第8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渗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部分地区的生态和人民的健康。而这些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恶果,都让人们愈发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中学生物学科与环境科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环境科学的教育上,生物学科任课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将环境科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在新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教育纳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观点,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按照《课标》要求,将环境教育目标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整理有关环境科学的资料,加强自身对该领域的学习,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精心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知识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中都有着与环境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精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中,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三、关注热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动态信息

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随时可见有关环境、生态的新闻。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是热点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中,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PM2.5?这项指标的监测有什么意义?”“你知道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发生在我国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成因吗?它给当地人民带来什么危害?”等。将这些有关环境的动态信息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开展活动,让环保意识渗透在学生的习惯中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环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知识和关注动态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环保意识渗透在他们的习惯中,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类别的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些意识和习惯。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在各种纪念日,如“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学生投校园广播稿,办相关黑板报,开办小型展览会,为学校树木挂牌等。(2)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如,调查校园、小区内的植被种类和分布,调查本地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等。(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2.规范日常行为

(1)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了解哪些是环保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起眼,但如果人人做到,却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和生活。(2)倡议学生力行“节约”,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饭等小事做起,让学生针对各种环保行为自制每日达标表格,并采用监督评议机制,一周一小节,评出“环保标兵”。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传统的观念认为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范畴,属于德育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情感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就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情感教育

创造活动不仅属于智力活动,也属于情感活动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如果没有崇高的情感,就很难进行正常地认知活动。

2.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情感教育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具有内在魅力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或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得到集中,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3. 课本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情感教育

学生学习和理解书本知识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教师要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结合初中生物学科内容的特点,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知识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对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能够引起关注,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情况和生物资源状况。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充满着好奇和热情、易动感情的阶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物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改思想的具体体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情感教育,以达到调动初中生的学习激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总之,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内在动力起到激发作用。情感教学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了解,培养了初中生科学探索的态度和精神,为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涉及能源危机、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教育、动植物的保护等,这些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初中生通过对我国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生物资源分布情况的了解,培养了爱国的情感;学生通过对生物发展规律的了解有利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入认识;学生通过对生命发展和大自然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健康成长发展、环境与人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都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1. 初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初中生物是比较贴近人们生活、比较丰富的一门学科。教师如果设计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学内容涉及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霉菌培养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 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保持活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不能把烦躁的心情和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也不能上课没有激情,形成枯燥的课堂,这样对学生来说听课就是一种煎熬。

初中生受教师影响比较明显,情绪波动较大、情感较为细腻。教师在课堂上的亲切耐心的师者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富有情感的语言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学生兴趣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激情饱满地去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喜欢这样的课,会主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反之,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师生之间感情淡薄,就会产生对教师回避心理,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人格魅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3. 初中生物教师要认真挖掘生物资源的情感因素,制定情感教育目标

情感教育目标主要是以下几个:(1)分析艺术、社会、自然中的各种事物用审美标准进行判断,从而产生审美感。(2)了解科学方法论,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学习情感。(3)形成生物体的功能和结构、多样性与共同性、环境与生物、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促进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形成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促使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具体的情境能够唤起一定的情感,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教师就需要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形成。

5. 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以理育情,以情施教

教师要能够控制课堂气氛,要控制好言行举止,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在生物课堂上要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体现出人情味,倡导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生就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