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4:27
导语:在当前的金融形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 DF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金融创新涵盖了对金融制度、机构、产品、市场结构等方面,其中产品创新是核心,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是银行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力决定了客户和市场的占有率。
一、金融环境现状及其风险分析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多变,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国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租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
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金融宏观调控有待改进,金融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任务艰巨。
(一) 金融凤险含义及分类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现在金融风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而是涉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包括一、二、三产业,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筹资、投资,都会涉及到金融领域,所以财务风险不可避免。一般是我们所说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
(二)我国目前的状况
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包括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近年来,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不规范的经营扰乱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现象,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谋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
所以防范金融风险在我们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防范措施就是通过信息的公开和披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会计的能动性作用,做到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披露。
(三)积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险,它隐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有了战略性上升,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在未来 5至10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当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依靠银行、政府、监管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见效。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
在如今紧张的金融竞争环境下,银行产品的创新要着重于产品的先进性、组合性、个性化和操作简易化等方面。
先进性。金融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对金融新产品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商业银行最近推出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渠道、新方式有力的促进了个人金融、对公业务的全面发展。组合性。产品组合是指将银行的金融产品进行跨条线、跨部门的组合以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例如交通钳子提出的“一个交行”
的理念,就是强调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不要区分不同的业务部门,而是要将交行各种业务,不论是个人业务还是对公业务、不论是存款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全盘的呈现在客户面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产品营销。另外产品组合的另一个特点也体现在业务期限的组合上,在宏观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客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固定的融资期限,而是偏向于短期和中长期的多层次组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其发展的融资组合方案。
个性化。客户是银行发展的中心,服务好各类客户也就是银行工作的重点。比如,交通银行在个人金融方面推出了"交银理财"、"沃德财富"、"私人银行专属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在对公业务方面推出了"展业通"专门服务予中小企业的发展。操作简易化。现如今爆炸式的信息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直观易懂、操作简单的金融产品就显得比较容易被客户接纳。比如美联银行将十分复杂的理财、证券、保险衍生的产品进行简单化处理,并且将"简单"作为其产品市场宣传的一个亮点。
三、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创新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的大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是回归到金融最本质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金融服务经济实体。
国务院总理在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各类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这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金融机构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失向虚,防止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只有扎扎实实的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国家的发展才有实力、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和局部性的调整,而是长期性、全方位的调整,既要解决目前信贷资产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解决信贷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要解决信贷客户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信贷业务的规模、范围、品种、方式等都将不断地丰富和扩展事商业银行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反洗钱;国际金融业
一、当前国际金融业反洗钱业务形势的主要变化
2011年,毕马威国际委托总部设在英国的独立研究机构――RS咨询,根据2010年7月版的“银行家”杂志公布的结果对全球1000家大金融机构进行了电话调查,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跨越零售银行、企业和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和批发银行等广阔领域。受访人范围包括机构反洗钱事务负责人、法律主管和风险主管等。调查涵盖了高级管理人员在反洗钱事务中的作用、反洗钱合规成本、反洗钱政策和程序、客户尽职调查信息、政治公众人物、交易监控、制裁监控、风险为本方法应用、反洗钱内控制度检测等内容。对比毕马威国际前些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前国际金融业反洗钱业务形势面临着如下主要变化:
(一)高级管理层重视程度下降。洗钱对金融机构来说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风险和成本事项,不成熟的反洗钱体系能给金融机构产生重大风险。但是,面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危机与动荡,高级管理人员对反洗钱的兴趣下降,对反洗钱的注意力明显被其它优先事项转移。虽然反洗钱合规成本不断上升,全球金融危机却已将反洗钱成功挤出高级管理层的重要议程。根据毕马威国际的调研数据,2011年只有62%的受访者认为反洗钱仍是高级管理层的优先重视事项,这一数据比2007年71%的数据显著下滑了9个百分点。从地域上来看,西欧高级管理层对反洗钱的重视程度明显下滑,只有55%的受访者将反洗钱看作优先重视事项,这比2007年下滑15个百分点;北美和中美洲地区高级管理层对反洗钱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亚太地区、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
(二)合规成本显著上升。根据毕马威国际的调研数据,2011年全球金融业反洗钱合规成本比三年前(2007年)显著提升45%,超过80%的受访者对反洗钱合规成本的快速增长印象深刻。从地域来看,反洗钱合规成本的快速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北美地区的增速最快,达到64%。毕马威国际多年的研究显示,反洗钱合规成本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持续现象。如果没有监管政策或反洗钱程序的巨大变化,这一成本增加趋势不可能得到消减。在毕马威国际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不断增长的交易监控是反洗钱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监管者以及执法者不断增长的报告需求则是第二重要原因。此外,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反腐败洗钱所提出的要求成为反洗钱合规成本增长的第三重要原因。
(三)全球化策略波动较大。对比毕马威国际2004年、2007年2011年的数据,金融机构反洗钱全球化策略波动较大,这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危机与动荡的可能结果。2004年,建立全球化策略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挑战,虽然近三分之二的受访机构采用了全球化的反洗钱政策,但其中又有一半不得不根据本土情况调整策略。2007年,全球化策略在金融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85%有国际业务的受访机构开始构筑全球化反洗钱政策。2011年,全球化策略的应用范围又下滑到了2004年的水平,并且其中四分之三的机构不得不根据本土情况调整策略。
(四)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趋于稳定。2004年,75%的受访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拥有独立的检测流程,并认为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需要更大程度的独立,并受更广范围的配合。2007年,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得到更广范围的应用,83%的受访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独立测试。2011年,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趋于稳定,84%的受访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独立测试。
(五)对政治公众人物的反洗钱关注程度显著提高。2004年,政治公众人物还不是反洗钱的重点关注对象,只有45%的受访者对政治公众人物实施了开户阶段增强的客户尽职调查程序。2007年,对政治公众人物的反洗钱关注得到显著提升,81%的受访者对政治公众人物实施了开户阶段增强的客户尽职调查程序。2011年,96%的受访者将政治公众人物地位视为一个重要洗钱风险因素,88%的受访者对政治公众人物实施持续监控。但是,从地域来看,亚太地区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没有识别和监控政治公众人物。从方法上来看,61%的欧洲金融机构和55%的北美金融机构使用商业机构提供的名单识别政治公众人物。
(六)遵守国际制裁事项面临挑战。2004年,毕马威国际还没有将遵守国际制裁情况列入调查内容。2007年,毕马威国际的调查显示,由于逐步增加的监管注意,遵守国际制裁事项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这也是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投入的重要事项。20%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及时更新国际制裁信息的有效程序。2011年,遵守国际制裁事项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对客户的审查依然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最难领域。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对客户的审查过滤让金融机构不堪重负。对FATF特别建议7(电汇)的执行难以完成,当SWIFT报文不完整时,只有45%的金融机构会中止业务。此外,值得忧虑的是,只有50%的受访者采用了新的SWIFT MT202报文。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物价上涨以至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是在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我国经济体系内也产生了很多推动物价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因素,结合以上的分析以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投资需求的过度增长
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的支出发核算等式以及相关理论,一国的投资增长能够通过乘数效应较大幅度的提高国民收入,收入的增加进而会加大整个国民体系的货币供应以及拉动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通货膨胀。此外,投资的过快增长特别是长期项目的高速增长例如房地产投资还会提高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从而最终扩大到所有商品价格的增长。
2.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展
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时,不合理的利率特别是过低的利率就会刺激信贷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通货膨胀。
3.超额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国内学者谢平、张晓朴、孙建平的研究,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幅度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我国加入WTO、资本管制的放松和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外汇账款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影响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效应更加显著。
4.流动性过剩
由于长期我国居民保守消费意识的影响,在国民收入加速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增长率无明显的增长,一直维持在50%左右,再加上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的欠缺,我国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居民储蓄率,而这些就造成了现阶段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必定会加强银行的贷款冲动,刺激投资的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会进一步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推动通货膨胀。
5.部分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2005年以来,资源类、原材料类资产的价格出现大幅度的飙升,部分商品价格的涨幅一年内甚至超过100%,且多数大宗商品期货的价格涨幅更大。此外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也不断的上涨。由于源头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上必定会推动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
6.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由于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彻底的对外开放,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资大量的进入,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跨国界投资以及投机,加深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国外特别是与我国存在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的通货膨胀因素就会很容易的传染给我国。
二、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预测以及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国存在物价上涨的强有力的推动因素,结合我国的经济特点以及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以及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防范和治理:
1.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应该继续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第一,减少财政赤字;第二,适度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国家发行规模;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一些可能会引发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或者过热的因素,要进行严格控制。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使信贷规模保持合理稳定的增长。进一步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弹性。
2.合理的利用超额的外汇储备
针对现在的外汇储备过多,我国为了降低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以及减小外汇储备币种单一化的风险,我国应不断的探索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外汇储备的合理的利用方式。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利用超额的外汇储备进行实物投资尤其是投资于我国紧缺的资源例如石油,不但可以保持这部分外汇储备的价值,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我国因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损失,从而稳定我国的经济,降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
3.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国应该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加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弱势的发展力度,例如农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对这些产业给于适当的投融资优惠政策以及发展政策,同时,对于第二产业总引发经济过热的行业给于适当的压制,例如房地产业以及部分重金属行业。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的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没有谁能够缔造抵抗金融风暴的真空环境,没有谁能绕开这场劫难。但我们能不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应对这场金融风暴,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减到最小呢?全球专业打印和自动识别解决方案厂商――斑马公司(Zebra)的首席执行官安广升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多元化应对把鸡蛋分开放
安广升在Zebra 2008年亚太区合作伙伴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金融风暴对Zebra的影响并不大,只是在零售业务上产生了一点影响。在亚洲市场,Zebra 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近45%。同时安广升表示,从财报上看,当前Zebra有2.7亿美元的资金可继续投入到今后的产品研发中。
为什么Zebra看似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呢?
多元化策略是其秘诀。安广升解释说,要应对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就要做好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部署,无论是产品、市场的垂直行业分布,还是地理区域的分布,都要讲究多元化,将产品、行业市场、区域市场组合起来应对风险的抵抗力才更强。
从专业打印起家的Zebra,目前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涉及打印机、耗材、RFID 产品和软件,目标是帮助客户识别并跟踪资产,管理交易和人员,进而提高其经营业绩。为了完成产品的多元化布局,尤其是向RFID领域倾斜,Zebra之前收购了专门从事对重大资产进行跟踪和定位的RFID标签厂商WhereNet、用GPS技术对资产进行跟踪和定位的Proveo,以及提供自动识别技术的软件厂商Navis。
而在垂直行业分布上,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像零售业、医疗保健、运输物流和政府行业也成为Zebra的重点行业。Zebra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郑英春认为,在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医疗和医疗保健的条码市场不会受到太大冲击,而政府项目的条码解决方案,因政府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而采取的财政支持态度,则会出现一定的繁荣。
道理讲出来之后其实很简单,Zebra的秘诀就是用投资组合来规避风险。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中的道理,适用于Zebra,也适用于RFID厂商,更适用于大多数的行业与企业,只要企业以前的资源积累和当前的生命力,能够允许管理者做出如此的布局。
是危也是机到中国市场去
有句话说得好,要笑到最后首先是要能活到最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对市场更敏感、更审慎、更果断,对市场的把握在这时显得更为关键。
市场的利空预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前的过度反应找不到有力的支撑点。
在策略上,建议采取哑铃型的配置结构,在中长端以国债、金融债为主,在短端可挑选一些高收益短期融资券,以及待偿期较短的信用债。
央行政策收紧 资金面难言乐观
2013年三季度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基本成为常态,即使9月外汇占款大幅上升,也未有效缓解这一局面。市场波动剧烈,利率中枢明显抬高。此外,央行加大去杠杆化力度,货币政策倾向明显趋紧。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短期内有通胀压力。9月份以来,通胀压力陡增,CPI站上3%的关口后,连续两个月保持小幅反弹。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食品类价格是CPI强势反弹的主要推手,但蔬菜类价格环比下跌高达2.8%,显然不符合以往季节性因素导致价格升高的规律,而且猪肉等价格反弹幅度也不及预期(见图1)。随着天气转冷,食品类价格出现超预期反弹的概率增大,央行收紧政策也符合市场预期。
但客观来看,通胀压力进过短期释放之后,持续反弹动力并不强劲。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深幅调整,PPI回落幅度加大,居住类价格受房租价格同比回升的影响持续上涨,但增长幅度明显萎缩。一旦政策面调控力度增强,将抑制通胀回升,预计通胀压力难以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图1 蔬菜及肉类价格环比下降低降低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图1中标题改为“蔬菜及肉类价格环比下降”(单位:%))
二是社会融资总规模增较快长,M2远高于13%的政策目标。截至三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高速增长,逼近14万亿元;信贷投放持续放量,人民币贷款增加7.28万亿元,侧面反映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强劲。而M2同比增长稳定在14%以上,银行间流动性年内达到目标的压力增大,同时盘活存量效应加强,致使银行间流动性空前紧张。而央行加大去杠杆的力度,10月信贷规模骤降也侧面说明政策压力较大。
三是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同涨共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化,央行政策趋于稳健,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成为货币市场最关键、最敏感的驱动变量。与往年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此消彼长的态势不同,今年两者总体上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方向保持着高度一致(见图2),加大了政策调控难度。进入9月份之后,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激增,但同时进入财政投放周期,在面临通胀、影子银行、资产泡沫等多重压力的形势下,央行政策怎能放松?所以资金面难言乐观。
图2 2013年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同涨共跌(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编者注:去掉图2左侧数字的千分符)
担忧之余,也要理性看待当前的严峻形势,央行政策收紧、加速去杠杆,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把多余泡沫挤掉,不收回泛滥的流动性,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将成为一纸空谈,资金、资源还将奔向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等领域。只有把金融机构过度的杠杆去掉,恢复金融资产的理性投资,实现实体企业的“去伪存真”,才能真正营造出适合经济改革的低利率环境,才能真正打造出国内经济升级版的蓝图,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债市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利好。但落后产能有维持杠杆的需求,去杠杆还是“紧一段,去一段,松一段”的过程,故资金面对债市的冲击还未完全释放。
“脉冲式”经济增长处于“兴奋期”
近期经济出现回暖趋势,无论是工业增长,还是投资与社会消费需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10月宏观数据的公布,也进一步确认了经济企稳的态势,这是上半年政策面主动调整的滞后反应,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周期中,可找到几乎相同的运行规律。不同的是,政策刺激的边际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风险并未消退。
图3 经济呈现“脉冲式”增长 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如果从更高频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呈现出脉冲式的波动(见图3),经济回暖持续的区间持续走低,反过来也印证了政策效应持续的时间和空间愈来愈小,降杠杆与去产能已经进入了必须实施的阶段。从短期来看,尤其是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反弹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工业增加值增长依然会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与PMI生产、库存等指数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见图4)。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一方面与中央政府积极扩大棚户区改造等基础建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分不开。而且年内大中城市房价不断上涨,有效拉动了上游产业链的需求,也从正面印证了企业产品库存下降与补充原材料动力的增强。同时,结构转型效果初显,国内消费结构升级,预计四季度消费也将延续增长态势,需要注意的是,增长是在中央反腐力度加大、通胀低位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但实际消费增量有回落的趋势,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然面临着风险。
图4 PMI持续回暖(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虽然经济增速出现回升,但笔者认为,当前的数据仅仅表示经济反弹,而不是长期的回暖,不具有持续性,是政策面刺激的脉冲式反应。笔者将其定义为脉冲式经济增长的“兴奋期”。目前结构转型正处于攻坚期,不可能支持经济的高位增长,而PMI订单指数回落说明未来经济增长形势存在一定的隐忧。
等待利空出尽 债市“不破不立”
在短期内,经济反弹、通胀回升、资金面难松仍是大概率事件,债市调整进程还在继续。但市场已完全超出了依赖传统经验进行判断的逻辑,期限利差过窄、信用利差收敛,而且绝对收益率已远远超出了机构的承受能力,这其中有当前形势下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增长过快的影响,也有中央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些影响应没有市场所反应的这么强烈,市场情绪已经过度扭曲。比如近期国开债及多只信用债的停发使得市场恐慌气氛升温,造成一级市场带动二级市场非理性上行,而且国债收益率曲线7-10年段已经平坦甚至开始倒挂了,这都与短期内基本面反映出的情况相背离,利空预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市场当前的过度反应找不到有力的支撑点。
前瞻地看,一旦央行去杠杆政策取得阶段性进展,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或者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又或者外汇占款、财政投放出现超预期增长,都将修正极端的利空预期,而扭曲、僵化的市场情绪也将加速缓解,债券收益率水平将出现相当幅度的回调,来熨平不理性的市场波动。信用利差有望拓宽,期限利差可能增大。
目前中长端债券的配置价值已经非常理想,尤其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品种,预计未来的估值风险有限。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国债、金融债收益率再上一个台阶,信用债违约极有可能成为常态。而经济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债市将至多出现微调,甚至维持当前运行态势,以配合政策的实施。这也是笔者坚持看多债市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国际金融 焦点回顾 风险提示
一、引言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延续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几个焦点问题。而经历了宏观经济起伏、金融市场稳定与动荡交织的趋向,整个国际金融的复杂性持续扩大、矛盾面也急剧扩张。未来几年,全球金融危机预警形势更加严峻。对于这些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我国需要更务实与真实的判断。进入2013年上半年,全球金融风险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危机或继续恶化。本文将基于对2013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预测分析,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透视。
二、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反思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焦点话题不断出现,题材炒作十分明显,一些机构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失误也十分严重,金融市场预期的混乱日益突出。
一是欧债危机引发的欧元前途的复杂性及欧元救助方案的错位。目前学界对于欧债危机的定义过于简单化和短期化,没有反应危机的历史过程。2011年以来的欧债危机进入2012年在处理中反反复复,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障碍。一些关键问题上并未有新的突破,欧洲经济再度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仍然普遍存在。欧洲债务问题处理在财政盈余不具备甚至财政超标的前提下,财政救助无法解决问题。欧洲债务问题的处理关键仍在于经济发展以获得财政来源。当前欧洲债务利用的方式是反循环,容易激化和恶化问题。同时,进一步连接欧元以价值挑战美元,欧元又将面临空心化问题。当前,欧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欧元汇率难现贬值、扩大升值。
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误区带来预期判断的错觉。2012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聚焦点。不过,美联储货币政策分析与论证出现偏差导致了全球经济从乐观转向悲观,全球经济悲观氛围加重,失业率担忧扩大,欧洲经济衰退加重,日本经济反复性扩大,发展中国家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减慢。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注,世界经济上半年较乐观,下半年较悲观。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不稳定,货币政策方向难以定夺,未来应全面、深入评价这种对策特殊性和远见性。
三是流动性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当前,全球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结果和对全球的示范,资金周转过度存在。对我国而言,流动性过剩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流动性是交易的难易程度,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代市场在流动性过剩形势下,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直接拉动价格高涨引发通胀。因此,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对经济的作用。同时,2012年全年,国际黄金价格受制美联储政策收缩凸起。美联储结构的调整和资产储备的变化抑制黄金价格上涨。全球股市方面,股价高涨与下跌两极分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凸显全球化的竞争力。美股年内的涨势十分突出,进一步推高纳指上涨和带动标普信息技术类股指数上扬。
三、上年度国际金融的分析角度与导向错行
首先,2012年最值得发丝的市场预期是强势美元反弹预期的简单化,而实际的结果与预期差异巨大,美元升值有限、贬值突出,并未真实反映和理解美元货币的诉求和汇率。全年美元贬值特色十分明显,并未达到市场多数预期的结果。因此,改变汇率观察的理论十分重要。对美元判断和理解的误区使得传统理论的经济基础决定汇率在现代经济中存在较大的不适用性,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需要观察和总结新的思路。
其次,危机定论的短期化。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告知结
束,开始偿还债务。美国跨国公司的特殊性超越世界,新型跨国公司的模式在美国本土只是架构,主板在海外。金融危机的变异值得思考。同时,近年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全球跨国公司呈现萎缩,美国跨国公司在强大。
四、对2013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的预期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货币危机可能持续。2013年,美元贬值可能进一步扩大,亚洲乃至新兴市场货币的风险会加大。在产业准备不足的前提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经济缺少竞争优势,而伴随货币升值的挑战与压力,经济问题泡沫及出口行业的风险可能导致货币市场失控和结构低效危机,对经济的良性增长和不利。实际上,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不足、效率不足都可能引起危机因素的形成,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欧元上升将是未来半年的主要焦点。我国人民币风险加大,贬值的防范十分重要,但全球股市将会与汇率反向运行,进一步高涨将是必然。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将面临挑战,价格分化凸起。
第二,欧元风险问题。2013年是欧元的关键年。一方面,欧元核心成员国的分歧与分化凸显,直接打击欧元区的合作。希腊问题的恶化将继续,欧元被规划和分化将会值得关注。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不支持性不利于政策协调,但目前看来,欧元危机可能不会发生,但风险将不可避免。
第三,流动性问题。2013年全球流动性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技术囤积和策略累积将会加剧价格上涨的动力,加大通胀压力。政策失控动荡和危机可能显现。
总体来看,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诸多风险,需要审慎和深入观察,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控制力的挑战将凸显市场本质与品质、主导与被动的差异性。2013年的国际金融不轻松,难以轻松。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人民出版社2011年
1.传统银行的反击
国家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正如日中天。就当前的相关企业发展来说,主要的代表就是腾讯的微信和阿里的支付宝,这两家占据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绝大部分市场。随着互联网服务模式的不断变化,使得这两个产品的受重人群不断增加,这就对于银行的经济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银行势必会就此作出反击。
2.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体制监管
因为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这就使得当前的监管制度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需要。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不断丰富,这就加大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量。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银行自身,这就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对于提现的用户来说,他们在进行一定的操作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必定会与银行进行一定的资金往来,这不仅使得银行的业务量增大,也会对于银行本身的业务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特别是在对于证券的处理上,这方面的资金流动形势和流动渠道比较复杂,这就为银行的相关处理体系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但是针对这一问题的监管制度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监管标准,这就加大了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的工作难度。从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模式只是对于传统的相关企业发展模式的网络化,并没有在发展模式上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它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这个发展模式比较符合当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张晓军也曾说,从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新生生命,它也应该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监督,要建立起和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制度相统一的监管体制,这样才能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好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保证整个行业的发展秩序得到维护。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1.技术风险
在前几年,国家的有关部门曾经对于网民的信息安全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从实际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对于网民的信息保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保障网民的信息安全要放在首位。由于当前的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依靠自身的技术,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攻击,一方面是为了盗取网民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盗用资金,这就对互联网企业的安全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发展现状下,互联网相关企业对于这方面的考虑还是存在这一定的缺陷的,有的甚至完全没有防范。这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成为了阻碍当前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法律风险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这就使得对于这方面的法律体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际的相关问题处理上,会存在很大的弊端。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主要是针?Υ?统行业的,对于互联网行业的规范还存着一些盲区,这就导致了一些不法企业,依靠自身对于法律的了解,利用这些空当谋取不义之财,一些非法集资等活动在互联网的包装下十分猖獗。法律的不完善也是制约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资金在流动上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众所周知,资金的流动本身就是存在很大的风险的,这主要是因为资金链的形成一般都是单向的,而且相关的流通环节自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受到互联网不确定性的影响,在资金的流动过程中所显现的风险就有了很大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监管体系下,并不能对于互联网资金的流动做到很好的监控,这就使得资金链的脆弱性有了很大的加强,不利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关应对措施
1.大数据金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新的产物,其中大数据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过去银行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资金流动来实现的,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的发展最主要的科学依据就是大数据。因为随着信息化的影响不断深入,这就使得当前的企业发展主要依靠的资源正在转变为数据,谁掌握更多的数据,那么谁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大数据这一科学工具,就可以保证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预知相关的发展风险,并做好及时的调整。再者,数据化的处理模式能够使得相关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机制,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同时,通过对于大数据的利用,可以实现企业对于实际的市场需求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分析机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融合移动金融与O2O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不断发展,这会对于银行的金融地位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银行就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进行相关的市场化发展。银行在市场中存在和这么多年,肯定积攒了很多的线下用户资源,针对这一点,银行积极建立完善的的移动金融体系。再者,银行的现场交易安全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针对这一点,建立起了完善的模式进行类巧妙地融合,这样就在一个相对完善的的社交体系上建立起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这将会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处理模式,有效的将互联企业自身的用户资源逐渐引导到自身的金融产品圈内部,这样既实现了对于自身的客户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这一发展模式,加强了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就会使得在实际的平台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有了一个很大的保障,从而实现自身的风险降低和利润的增加。
3.要促进监管体制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来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运行秩序,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国家在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处理体制,但是个人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自身对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理解,积极进行企业间的交流,达成相关的发展共识,协助国家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再者,国家也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积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当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做好对于未来的规划,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制。只有企业和政府互相联合,企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运作;国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好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全面了解,制定出合理的监管政策,这样才能双管齐下,维护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从而实现企业自身利润的增加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各大投资市场的价格溃乱,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正面冲击。其中最有可能诱发的社会危机是失业问题。因此,去年以来,各大经济体都在其抢救性刺激措施中,不约而同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现在,尽管全球经济有了复苏的苗头,但在就业方面还没有什么起色。鉴于就业是检验经济回暖与否的滞后指标,是一项硬指标,因此,刺激措施是否退出,还得看就业形势来定。
另一个重要观察点,或者说另一根红线,就是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及企业利润等在内的一组经济指标。目前,其中一部分开始好转,如投资、消费等,有不少亮点。这也是当前许多人对复苏抱有信心的依据所在。但物价走势、企业利润及出口形势还不乐观,这又是对复苏的持续性持怀疑态度的根由所在。因此,各大经济体现在对刺激政策的退出都持保留态度。 2008年,各大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相互协调,动作十分一致,在推出刺激政策时,有很强的协同性。但现在,在治理金融危机对本国或本经济体造成的伤害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目标不同,在退出的时间与方式选择上,则有明显差别。大致说来,有三种不同做法。
一种是柔性退出。所谓柔性退出,是对先前施行的强力刺激措施,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本地区的复苏情况,如投资、消费、进出口形势及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价格趋势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不同作用点的减撤,以防止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在投资品价格开始飙升之际,刺激措施如果延宕过久,有可能酿成新的经济泡沫,造成新的金融危机。比如,近期澳大利亚央行在G20中率先采取的加息举措,就是针对本国的经济情况,特别是近期投资市场情况采取的平衡举措。
一种是隐性退出。所谓隐性退出,是对前期施行的抢救性刺激措施,根据拯救对象的症状,特别是其经营回转情况,分门别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减撤其支持政策。这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次金融危机,主要肇始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发达经济体此前采取的救助手段主要也是针对这类金融机构。从目前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对这类机构实施的救助措施,正在悄悄地减撤之中。
还有一种是转型退出。所谓转型退出,是指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实体经济的冲击,顺势而为,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政策安排。比如,亚洲的部分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前,其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这次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的重创,迫使其调整内外需关系,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