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4:33
导语:在数字化新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数字化校园网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对校园网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进行阐述,继而论述其对创新环境建设所起的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物联网走近校园网
物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目前,物联网已用于校园网的安防管理,着手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平台。然而,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学校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将物联网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建设,为相关专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实训基地提供技术保障成为可能。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3]。它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论: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IBM)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Google)统一的特征。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在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创新教育环境,特别是学校创新环境。网络新技术应用于校园网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校园教学、学习、生活环境,利用系统设计的思想将新技术运用于校园的创新环境建设成为可能。
物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物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可以为每种实验器材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看到这种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从教学平台上获得其相关扩展内容。物联网还解决校园网的安全认证问题,创新性环境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网络资源系统,然而开放必然会引发不安全因素。而网络新技术物联网提供了校园安全认证。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通过改造电视网络或终端,与电信网、互联网重新组成一个新的系统。新网络可以承载更多的业务、实现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上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从而影响改变人的思维。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丙根.物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3-95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地质工程测量;运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质测绘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工程地质测绘是指结合勘探、测试等工作对工程建设相关地质条件而编制的工程地质图,同时针对工程周边、建筑物的资料进行专业性、可行性评价。当前工程地质测绘普遍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而测绘新技术的投入和运用更是有助于提升工程测绘结果的精准度,进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传统测绘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缺陷
传统的测绘技术主要是几何测量、三角测量等,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些传统的测绘方式都是在野外完成的,这一方面带给测量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测量数据因受野外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误差。同时,传统测绘落后的技术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往往会因为作业过程中的繁琐性、数据处理高难度性、测绘工作强困难性、工作周期延伸性等缺陷阻碍现代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此外,传统落后的测绘技术在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耗费巨大的劳动力,但效率却相对比较低。
二、数字化背景下测绘新技术的特点
数字化背景下测绘新技术结合遥感技术、GPS、GIS等先进技术,为测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益处。其总体特点如下:
第一、高精度。高精度性是测绘新技术的一大特点。以遥感技术为例,在一个300m内的控制标准距离中,遥感技术能够实现2mm以内的误差值,同时,也能将地形高度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控制在18mm之内,这是传统的测绘技术不能企及的。经过测量的数据与信息都是直接由软件进行输送、处理,加强了制图数据的精准性,有效避免测量失真,能反映当地真实的地质情况。
第二、高自动化程度。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高精度的软件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精准的反映地质工程的情况,做出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分析,完成高精准度的图案。通过这些程序,测绘新技术逐渐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程度,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及人力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误差。
第三、数字化图形编辑。测绘新技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能,充分保证了图形编辑的正确性。利用该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误差,提升图形相关信息的精准度。还能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改,全面提升图形编辑的时效性、实用性。
第四、测绘资源丰富。测绘新技术的高精准性使其能够充分描绘测绘目标的定位坐标,反映目标具体的地质情况,为测量绘图提供正确的数据,增加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还能通过对测绘数据和图像储存而形成庞大的测绘库,保证随时调度测绘信息。
三、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运用
测绘作业的高难度性、高误差性、高资源投入性和新时期对地质测量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要求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1、GPS测绘技术
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三维立体的空间坐标,通过实时测量准确获取测绘目标的定位,实现测量工作的全天候性,极大的提升地质测绘中数据的准确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GPS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地质工程测量中,在数据测量和收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动化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而生成图案,保证了地质测绘的效率和质量。
2、地质工程测绘中GPS RTK的应用
GPS RTK通常运用在矿区控制测量和矿区地质工程点、勘探线放样中。矿区控制测量中,测区作业的面积较小时,要求导线点和一、二级的三角点必须满足GPS RTK的厘米级精度指标;测量目标位置较均匀可以直接在国家等级控制点上架设基准站进行工程测量;当通过国家等级控制点仍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需要利用GPS RTK对低一级控制点进行布设,实践证明GPS RTK的各项精度指标与规范要求相符。
矿区地质勘察中,通常需要通过合理的槽探、钻探等工作对勘探线进行布设,以保证测量工作能够在准确的位置放样。但是,受矿区地质结构复杂、通视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有着较大的难度。而通过GPS RTK能够实现远距离作用,控制矿区地质工程点、勘探线放样及定测工作的完成。通过GPS RTK的放样功能,将录入手簿的设计工程点坐标直接布设到实地。
3、GIS在地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
GIS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测量目标地理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描述及测绘图形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能最准确反映地质信息的实际情况,利用该技术还能实现工程整体规划、决策。在地质工程测量中GIS应用最广泛,特别是在地质矿产的探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方面。能够实现地理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4、R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运用
利用遥感技术能够获得时效性强、宏观性高、资源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RS能够及时对灾害进行检测,了解其发展的趋势。其应用原理为通过遥感平台向传感器发送信息,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传输和接收,并作出图像处理与应用。遥感技术和地质的符合及兼容程度非常大,能够通过对地质情况的真实反映确保部分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测绘新技术是在地质工程测量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地质工程测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S、GPS、GIS等在地质工程测绘技术中的运用,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测量数据的精准性。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测绘技术必将会得到不断完善,更好的为地质测绘工作服务,实现地质工程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涛.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运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4,(1):103-104.
关键词:数字技术 电气自动化 创新 应用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35-01
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范围上更加的广泛,同时,在自动化领域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生命力和优势。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重视,对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工业生产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更好的利用,能够更好便利人们的生活。
1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优势及运用
1.1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智能化电气系统的出现给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对传统设备比较依赖的情况,但是,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后,对传统设备的依赖程度出现了慢慢降低的情况,同时,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也得到了改善。而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一些设备的器件进行了改善,在生产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得到了提高。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数字互感器和光纤技术,能够更好的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进行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工业生产,同时,其在应用范围以及规模上在不断的扩大。
1.2 使用数字化技术有较高的经济性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进行应用,能够更好的提高设备的自动运行效率,同时,在信息通信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数字技术也具有智能化功能,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制定统一的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规范性很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使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功能,在信息共享以及提高运行效率方面效果很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节省问题,在保证生产效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避免人工导致的误差,因此,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操作技术。
1.3 数字技术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数字技术自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能够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判断以及流程的自动化操作,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只需在外部输入相关的指令,系统能够快速而且准确的进行指令的分析,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同时,在数字系统中能够非常轻松和便捷的进行操作,在准确性方面效果很好。
2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创新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进行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在发展过程中效果也非常好。数字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成的方法,同时,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非常缺乏,导致其在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在相关方面进行创新非常明智,能够更好的提高其应用的效果,同时,在出现问题时也能进行及时解决。
2.1 使用程序化操作达到数字处理的准确性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运行之前,要由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指令的输入,在整个过程中,要将指令在电脑进行输入,但是,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人工干预,同时,为了更好的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对运行的系统进行完善和改进,然后进行必要的测试,这样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慢慢和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同时,综合性更加好,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的目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能够更好的解决模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干扰问题,同时,在流程方面更好的科学化,能够对数字技术优势进行更好的利用,促进工业生产获得更好的效果。
2.2 使用智能终端实现远程操作
在电气自动化领域,最好的传输介质是光纤,可以使用智能终端及间隔层的一些功能,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控制,进而可以对数字技术系统化、智能化进行运用。使用这种操作模式,比较适合使用具有双功能的智能终端,第一功能的作用是保护;第二功能侧重双功能的协调配合,并进一步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能解决程序接口的标准化处理问题,那么电子自动化便能实现理想效率的运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越来越完善为数字技术的管理和不同的自动控制部分提供了具有良好功能的接口。程序接口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满足了各种用户使用不同的软硬件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大大地完善了运行系统的通讯功能,符合了智能化方面技术要求。
2.3 GOOSE虚端子的运用
GOOSE虚端子理念的出现和应用,是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设计与装置的一种革命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GOOSE虚端子可以改良二次回路,不仅促使工程调试在理论上更容易理解,而且也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加简单方便;(2)在电子自动化领域中,在智能终端和测控装置在进行信息交换时,GOOSE虚端子技术的优点的便会体现出来。这项技术可以对全部的线路和开关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还具有开启跳合闸能力,机能科学合理的保护测控遥控装置,又能充分的运用联闭锁的间隔层;(3)GOOSE虚端子可以使用高效的智能终端系统设置,可以了准确便捷的控制非电量信息,比传统的二次回路更加简洁;(4)使用双网配置MMS网和GOOSE网,双网配置具有层次分明和结构清晰的特点,既简洁又方便。MMS网的功能是:高效的管理IED、主机相互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完成联闭锁、跳闸保护和测控遥控等功能。
3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在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要进行不断的提高,因此,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电气自动化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应用范围上会有更好的效果。对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体现在多方面,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叶幼辉.浅谈工业电气化中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J].电子制作,2013(8):105.
就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创新思路,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子自动化;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信息管理、企业工作流程控制、电气过程控制和人工智能领域。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数字技术高压试验中采用微机计算机监控变压器实验装置,用计算机测试系统以及其相关的辅助方法对高压大电流功率驱动集成电路进行测试和研究,是目前工业自动化研究的主要重点。本文就高压实验中常见的试验方式分析,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1、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更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下:
1.1数字化技术具有可靠性
数字化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在目前应用之中与高端智能化电气系统紧密结合,应用数字化可以减少对其他传统设备的使用,使得电气系统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能够有效的提高控制准确度和效率。在现阶段,光纤技术的不断应用之中,提高工业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工业生产安全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例如工业自动化仪表在应用之中逐步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和模拟化发展,没通过在发展中将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系统体系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和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和缺陷分析,能够在发展中促进发展改革创新要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根据现价段相关企业和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前工业电气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2数字化技术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电气技术在应用之中由于其具有专业特殊性和危险性,因此在应用和控制的时候需要对控制精度和安全性能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数字化技术的丰富和创新也变得更加重要。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选用先进数字技术和设备进行应用,对科学方法和措施进行衡量和控制,使得其能够形成统一发展和应用趋势。数字化技术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丰富的信息资料,在应用之中好具有着较大的智能化特点和统一标准。工业电气自动化之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为企业节约了投资成本,增加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生产和控制依据。
例如,在使用仪器进行样品分析时,可以进行测试、样品分析定位,在线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以便在输入数据与输出分析结果时进行控制,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还能与多项技术、多种机器设备之间进行连接使用,技术之间的串联运用,对于分析复杂的工业电气自动化问题更加有效,计算结果会更加精确,并用更加优化的处理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数字化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产生了优质的性价比,而且在其他的工业领域中也被广泛应用。
1.3数字化技术具有强大的可操作性
因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所以,在操作方面都具有间接性,只要输入相应的操作指令和程序,设备就会自动开始运行,而且,本身也具有对指令的判断能力和辨析能力,通过传输设备。
例如,光缆、电缆、互联网等介质进行信息传递,同时,数字化技术自身还具有逻辑分析能力,能够自动化的进行信息数量、准确度的校正,降低成本的消耗,而且还保证了安全性。此外,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性也带来了操作代码的标准化,有效的提高了程序的使用率,缩减了程序的编写时间;与此同时,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带领的产业发展方向已经趋向于电子商务,无论是管理,还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内部的存储应用,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微电子技术及其处理设备,完善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环境,数字化技术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
2、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创新
尽管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具有其他技术所没有的优点,而且运营状况也良好,但是,这些并不能将限制数字化发展的不利因 素所排除,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时间很短,没有统一性的标准规范,专业人才也不足,更为主要的是数字化的运行基础,互联网的智能化程度还很低。所以,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也要有一定的创新。 2.1在现实中运用智能终端技术 当前的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需要进行改进
和完善,主要的弊端存在于应用时限限制大,标准统一规定采用方式存在着大小不一和标准衡量欠缺,数字技术的操作人员短缺,智能化水平不高的影响。因此在当前采用智能终端技术进行分析和创新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是用光纤作为连接设备,通过智能终端对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收集与控制,双重设备相互配合,其中一个用来保护电力中断、远程测控以及信号发送,另一个则给以跳闸双重保护,更加提高了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智能性与可靠度。此外,数字化程序借口的标准化是工业电气自动化能够有效运行的主要条件,所以,这就解决了个人计算机平台的自动化问题,有利于企业的事件相关电位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之间的连接,将TCP/IP标准作为通讯标准,这样,个人计算机就会在管理与控制自动化中建立一个接口。
2.2在数字化技术中混合使用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的虚端子
这种虚端子是对传统的二次回路进行了改进,使其理解简单化,是在设计和装置两个方面的创新。同时,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装置之间的通信,对全站的线路连接、开关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从而实现了变电站的远程控制。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的使用代替了传统的二次回路,对信号管理、环境测试等信息能够进行简便的控制,所有这一切的主要条件就是其自身所拥有的智能化。
2.3培养程序代码控制观念
在向设备下达指令之前,首先要把检测后的数据输入到电脑中,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还要进行人工干预,对闸刀、开关等设备的设计进行确认,要对系统给以不断的完善,然后进行系统功能测试,使该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的状态,就算没有人员的干预,这个控制系统也能够自动化的完成操作。
关键词: 光学乐谱识别,数字化,数字音乐图书馆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数字化时代。现代计算机科学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音乐,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计算机技术的一次革命,而且给人类的音乐活动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人们对音乐的创作、演奏、传播从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一跃而为高科技方式。
乐谱的发明是人类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一个相对标准的平台上进行音乐的交流和传承。古往今来的优秀音乐作品大都以纸质乐谱的形式保留下来,直至今天,纸质乐谱仍是表达和描述音乐作品的主要载体。
基于以上的时代背景与事实,那些长期涉足于计算机音乐的人士便迫切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纸质乐谱进入计算机,计算机读懂乐谱”,能够实现吗?
在计算机音乐发展的近几十年中,各种音序编辑软件层出不穷,如Encore、Cakewalk等,这类软件的出现告诉人们,“乐谱进入计算机”已经不成为问题。然而,利用音序编辑软件进行乐谱数字化是一种纯手工人的方式,即手工录入——校对——修改的方法,录入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而且输入工作量大、效率低。因此,在纸质乐谱数字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低速的音乐信息输入与高速信息处理之间的矛盾。于是,一些计算机学者和专家们开始寻求一条纸质乐谱数字化的新途径,力图突破纯手工的乐谱数字化瓶颈,自动完成乐谱向数字音乐的智能转化,即实现真正意义的“计算机读懂乐谱”。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光学乐谱识别(Optical Music Recognition,以下简称OMR)技术应运而生。
2 光学乐谱识别技术的应用
OMR技术是将纸质乐谱由扫描仪输入到计算机,经过处理,把乐谱图像自动转化为计算机能“读懂”的数字音乐--标准音乐格式文件(如MIDI格式)。这数字音乐文件与采集声音数据的音频文件(如WAV格式)不同,它的原理是“记谱”,记录的正是乐谱所表达的音乐内容。在计算机软、硬件强大功能的配合下,人们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编辑、加工、打印、传播或实时演奏。OMR技术为纸质乐谱数字化提供了一个智能、高效的新途径,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我们重点从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和数字音乐图书馆建设两方面介绍OMR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1)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电脑音乐走进课堂已成为时展和音乐教育的需要。一台集成OMR系统、MIDI音乐系统的多媒体电脑即可代替传统的“课本+黑板+钢琴”音乐教学模式。通常,音乐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音响的听觉联想,而钢琴上弹出的声音转瞬即逝。借助OMR系统,教师则可在课堂上即时地将课本上的谱例生成MIDI文件,利用其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以及实时性、动态性的特点,将谱例与实践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奏或演奏乐谱中的任一片断,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形象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字音乐图书馆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蓬勃发展,数字音乐图书馆也悄然兴起。如同音乐文献资源建设是传统音乐图书馆的基础性业务工作一样,获取大量的数字化音乐内容是建设数字化音乐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已有音乐资源的数字化问题。传统音乐资源最主要的对象是印刷型纸介质乐谱,快速准确地将传统图书馆保存的纸质乐谱资源数字化便成为建设数字音乐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纸质乐谱的数字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光学扫描压缩存贮乐谱图像,存贮格式有TIFF、JPEG、GIF等多种。另一种是根据乐谱描述的音乐内容将其转化成数字化音乐文件,如MIDI文件。同样作为数据资源,数字化音乐文件具有存贮空间小、表现方式灵活、检索方便快速等许多图像文件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数字音乐图书馆在Internet环境下理想的数据载体。
音乐图书馆所藏的乐谱数以万计,如此浩大的电子化工程,若单纯靠传统的人工录入,将是漫长和繁重的工作,既费时又昂贵。所以,建立一个快速准确、重码率低的乐谱输入方案,是进行大批量乐谱数字化的关键。OMR技术正为数字音乐图书馆解决乐谱数字化难题提供一套完整便捷的解决方案。国内外,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简称OM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文献录入的应用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在数字音乐图书馆领域,OMR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价值。
国外已经意识到OMR对数字音乐图书馆建设潜在的巨大作用。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公布了一项为期四年投入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1998年,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人文学资助会(NEH)等机构联合资助数字图书馆倡议第二阶段。在中标的47个项目中有3项是关于数字音乐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4],其中以OMR为技术支持的研究项目有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连机音乐识别和查询系统(OMRAS),琼斯·霍普金斯大学的Lester S. Levy数字化活页乐谱藏品录入与查询系统。此外,在新西兰,瓦卡托大学为新西兰数字图书馆开发了乐谱联机识别系统和基于音乐内容检索的查询系统(MELody inDEX)。值得关注的是,以上系统的乐谱录入方案均采用的是OMR技术。
由于国内数字音乐图书馆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目前尚未见到OMR应用于数字音乐图书馆的文献和报道。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早日研究和开发出国内自己的OMR系统,不仅对于我国未来数字音乐图书馆的建设和推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势在必行。转贴于
3 国内外光学乐谱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OMR的研究起始于60年代后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所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有限的。到了70年代,随着光学扫描仪的出现和机器性能的提升,OMR才真正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注意。进入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其研究成果也逐步进入实用阶段。目前已经出台的商品化OMR软件系统有:OMeR、MidiScan、SmartScore、SharpEye Music Reader、PhotoScore等。对于常见的印刷体五线谱乐谱,它们的识别率均在90%以上,同时提供强大的后期编辑、打印功能,最终识别结果可导出为Midi、Niff、Music XML等数字音乐文件。
在我国,一方面由于计算机音乐发展起步晚,计算机音乐只是少数音乐工作者的“专利”,社会缺乏计算机识别乐谱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高校的学科设置综合化程度、学科交叉的跨度与国外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长期以来,从事计算机音乐研究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因此,OMR技术在国内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工作几乎为空白。目前,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音乐学院合作正在开展印刷体光学乐谱识别技术的研究。随着我国大规模传统资源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化音乐教育与图书馆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与扩大,OMR技术必将逐步受到国内学者与研究机构的重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OMR技术将在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与数字音乐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缩小我国计算机音乐在应用高新技术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4 光学乐谱识别技术原理简介
OMR是一项综合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音乐理论等多门相关学科的交叉技术,其目的就是要让计算机“读懂” 乐谱。一个完整OMR系统主要由五大模块组成:乐谱扫描输入与预处理、谱线定位与删除、音符基元识别、音符基元重组及语义理解,其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OMR系统处理流程示意图
(1) 乐谱扫描输入与预处理
将纸质乐谱经扫描仪输入计算机生成乐谱图像,并对扫描图像中的噪声、局部变形等缺陷进行消除和弥补。
(2) 谱线定位与删除
针对乐谱图像绝大多数符号和标记都叠加在谱线上这一特征,在提取和识别音符对象前首先对谱线进行定位和删除,这样可将各种音乐符号从谱线中分离出来,以排除谱线在识别音符过程中造成的巨大干扰。
(3) 音符基元识别
谱线删除后的乐谱图像可视作一幅仅由音符基元组成的图集。所谓音符基元就是由各种音乐符号分解得到的最小符号图形,它们通常是符头、符干、符尾、升降号、谱号、休止符等,这些图形的有效组合即构成了具有音乐语义的音符对象。识别音符基元的目的就是经过计算机的模式识别处理,使计算机能“认识和区分”这些最小音乐符号。
(4) 音符基元重组
利用乐谱知识规则将音符基元重新组合成特征音符对象。其功能是通过基于知识的意愿重组技术,将人所具备的音乐知识“传授”给计算机,使计算机能模拟“识谱”这样一个人为学习过程。
(5) 音符语义理解
我国数字化档案安全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等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回顾数字化档案安全思想的发展意义深远,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搭建数字化档案安全思想框架,而且有利于从实践上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安全水平。在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的初期,我们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主要侧重于对于档案实体的安全保护。重实体、轻信息的安全思想来源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状况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现实,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经历了较为缓慢的过程,办公自动化更是需要资金、人才、制度等多方面的投入之后才逐步实现。因此,数字化档案在初期只是作为传统纸质档案的副本和补充而存在。在管理制度上,鉴于传统档案存在形态和现代数字档案并存的状况,国家制订了兼顾新旧两种管理模式的相关行业标准,即“双套制”档案管理模式,可谓档案管理的“双保险”。这些规定和标准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和保存都是按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环节都是按照传统纸质档案的标准进行,只是在格式和载体上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这种固守传统档案安全思想的弊端显而易见,无法体现出数字化档案的本质,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安全的要求。模仿传统档案管理的做法表面上体现出因循守旧的依赖心理,深层来说是不接受、不认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立场,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对数字化档案安全的尝试和探索,不能快速有效地建立起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思想上的落后直接影响到管理制度的改进和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尤其是管理制度上的“双套制”为数字化档案的合法化设置了一定障碍,行业内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等仍保持怀疑态度。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数字化档案的认识逐步深入,档案信息成为档案安全管理的重点,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被当成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数字化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基本区别在于储存环境和存储原理的不同,即档案信息存在方式的差异。信息存在方式的差异要求档案安全管理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进行,围绕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建立、传播、储存等数字化周期进行,这样才能符合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化本质。根据计算机技术安全特点,信息化档案安全要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即保证信息与原始信息完全一致,承载档案信息的电子设备安全可靠,数字化档案文件信息完整无缺,也就是说数字化信息必须从头到尾地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管理。数字化档案安全的全程管理还涉及风险管理这一新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档案信息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风险,主要通过数字化档案的风险识别、等级和评估等实现对电子文件的风险监控。风险控制的思想介入到档案信息管理中,就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全面整理和集中保存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全面实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宏观管理提供了可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档案信息面临更大的安全挑战,这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被提上议事日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安全已经对各国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提出了重要挑战,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涉及信息安全问题,档案信息也不例外。从各国保卫各自信息安全的经验来说,从国家战略角度审视档案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从技术上来说,由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数字化档案信息上面临很大的技术难题,信息安全领域中频繁发生的泄密事件为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我国相关部门开始研发和制定相关技术和制度,来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档案信息安全危机。从国家政策来说,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国家安全信息保障问题,并在2003年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包括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可以说,档案信息安全思想在国家信息安全思想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成熟起来,在思想认识上逐步深入,在实践措施上逐步完善。从以上我国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认识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相比,我国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制约因素
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起步晚、基础薄,为了发挥数字化档案的价值必须进行开放和利用,这就涉及多个环节的安全问题。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更新技术问题,而是要受到很多制约,包括顶层设计、专业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多个方面。顶层设计方面,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不够科学、系统,缺乏宏观、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还没有形成独立、专业的系统,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出很高的行政化色彩。在整个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中,能够体现数字化、专业化的内容相对单一,很多地方仅仅是增加了技术人员和操作岗位,而不是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业需要加以设置。因此,数字化档案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很大提升,技术上的先进性和便利性被制度的落后和僵化所掩盖。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数字化档案管理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分段式、分散式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统一和规范格式。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升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和统筹将受到很大制约,人为的隔阂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影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而档案信息具有自己特殊性,各级档案部门在权限上也不一样,很难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统一和管理。由于缺乏宏观的协调统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微观生存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即使能够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推广;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地方即使有提升自身的需要和诉求,也很难靠自身的努力完成。“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专业人才方面,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档案信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来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档案专业,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只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常识,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管理技能。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传统纸质管理阶段,认为传统的经验就能完全应对新形势的变化,这种思想阻碍了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及时更新,这是造成很多数字化档案信息泄密、损坏和丢失等问题的根源。与此同时,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剧增、多元、混杂的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档案信息的保护、传播和利用等都将面临新的环境。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采取新的思维方式,挖掘出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由原来的管理向服务转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要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还很困难。法律法规方面,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档案管理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相关领域的硬件和软件更新日新月异,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等却显得缓慢,这其中既有法律领域自身的特点决定,又有思想意识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的原因。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上主要依赖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来制约和引导,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还非常缺乏,这就造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法律空白,不能有效地阻止和防范不法之徒的破坏、窃取,不能有效打击信息犯罪和档案案件。尤其是数字化信息档案在存在形态上容易造成相关犯罪证据的获取、求证,不仅容易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而且还可能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电子设备和软件支持方面,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起适应数字化档案信息保存、传播和利用的完整体系。受制于资金、制度和组织等因素,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仍然借助于传统的设备和技术,基本上靠经验和既有条件去开展档案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欠缺、丢失,因为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电子状态下存在各种新的安全问题。无论是计算机设备,还是网络技术,都存在各种漏洞,都需要进行加密、备份等安全处理措施。如果缺乏应有的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数字化档案信息很容易暴露在黑客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危机之下,造成无法挽回的信息损失。总之,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困难和挑战,有关部门和学界都在密切关注和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从不同层面改善和推进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策略
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操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时代对档案信息的安全要求。在微观层面,要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全部环节入手,查找造成数字化信息危险的各种缺陷和漏洞,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从权威、全局的角度做好档案信息数字化安全建设的总体规划。从现在的管理制度来说,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影响最大的包括政府部门的五年规划、相关领域(信息、网络等)的行业规划和自身建设规划等自上而下的规划和管理,这些规划涉及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家部门的协调和组织。尤其是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的等级设置、风险控制、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等,这既符合现有信息安全建设的一般规定,又要体现档案信息安全的特殊性。
其次,从法律法规角度规范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为信息化时代的档案信息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设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也在提高。要站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立场和视野,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问题,根据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档案信息的特点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既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又能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开放、开发和利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完整、真实和有效。加强信息化安全执法力度,合理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有意窃取、丢失和损坏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机构和个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依法追究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对信息化犯罪形成震慑,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
再次,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安全等级。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条件研发有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软件,配置信息安全所需的设备,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研讨,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档案管理科研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操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风险控制要从管理系统设计开始,对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加强管理,制定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安全操作要求制定工作评价标准,缩减和优化操作规程,避免档案信息安全的重复建设和无效劳动,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监督,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建立行业标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要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更新和反馈行业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安全管理经验,总结和提炼具有时代精神的术语、等级、权限等信息安全数据库,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事故案例库,推动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学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24
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其实就是学校档案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盘磁带光盘等数字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图像或文本的过程。
1 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根据有关规定,大部分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10余年了,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各类学校在信息采集、信息提供、信息处理等环节做出不少工作,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在网络建设上主要投入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施,同时投入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作为信息网络建设的软件投入,与信息相连接的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即计算机网络,为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基础保障。
在此基础上,主要要完成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工作,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也是可以创造的,档案信息资源也是如此,需要建设,需要开发,更需要维护。
最后就是档案信息建设的标准规范文件建设,形成统一的、国际化标准的电子文件,并进行一定语言上的描述、进行安全方面的存储,有利于方便查询、交换,并可以在网上传输和管理等,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并付诸实施,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2 学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现状
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无疑是学校各个系统建设工程中的一部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完成从档案实体逐渐转变为档案数字化形式的一个蜕变,也是体现学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实时共享,并便于相互间的储存和有效对接。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工作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还是开拓视野,方便、快捷地查询,安全储存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从标准、规范的角度来看,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2.1 对档案信息化思想认识的误区
档案信息化并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是存在这种认识的根本,单一的理解和单一的电子化操作,没有形成规模和信息化的需求共享,最突出的表现是认为信息化就是电子化、数字化,把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理解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忽视了中间一些关键的标准建设和信息共享。 学校为了追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忽视了许多细则标准与指标体系,只在纸质档案数字化的速度、进度上追求一定量的效率,忽视其实质内容,不了解档案信息化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运行,不能只限定在一定数量的电子设备,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数字化概念的理解,对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论证研究等。近年来,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部分档案机构,相当多的在档案库把大量精力放在数字化加工的基础上,企图通过这个加工来提高数字化进程,其目的是减少人力劳作和频繁进出库房借阅档案的劳顿之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圈内或者一定范围内的电子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这是在一个范围内或者一个部门内出现的误区,另一误区就是认为信息化是档案部门与有限的几个部门的之间的信息化,并不是需求关系的信息化,缺乏一定的系统观念,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管理漏洞多
管理,就是对一件事物的统筹、计划、实施、反馈整个过程的监督和管控,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漏洞,造成信息化建设不够畅通,甚至停滞不前,敷衍了事。
第一,档案管理的宏观调控失灵,缺少周密的计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没有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的发展格局中,造成单一部门的愚公移山之景象,说到底就是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缺乏支持力度。
第二,重复建设问题,由于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和有序的推进,一个时期或者一个阶段所做的工作几乎都是重复的,目标混乱,目标错位,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调查研究,盲目购置或者超前购置,造成设备与技术、技术与需求不协调,不配合等矛盾,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使信息化建设难以持续发展。
第三,信息价值不对等问题,由于储存的一定量的信息在流通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各类档案信息不平衡、信息缺乏或者信息过剩造成的信息失真,由于加工缺乏可持续性,在信息节点出现断档情况,造成信息价值受损。中职学校在照片档案的信息量的管理和存储上较突出。
2.3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质量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在处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许多需求不协调、标准不一的情况,特别是在设计信息网络体系结构、选择软硬环境、确定技术标准等方面没有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的设计,缺乏信息建设的技术应用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对于相关标准,不仅体系复杂,而且信息技术不断地处于更新状态下,而且更新速度比较快,要求在技术的兼容性、可操作性上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由于缺乏相关的重视程度,很难在这点上做到标准化的信息建设格局。
另外,信息化质量保证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的安全稳定工程,缺乏安全性能的技术永远都是最危险的,特别是信息技术。质量如何确保,信息如何对等传输,一直是各大院校特别是中等职校所不能及的。
2.4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人的问题
一说信息化、数字化,人们更多的是于计算机联系到一起,很难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其实这个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再先进的仪器都要靠人来操作,特别是专业的对口,不但要求有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当然不能只会计算机操作,还要有信息技术专业的基本素质,还要有建设、开发本岗位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和人才储备,有协助领导完成相关的技术决策、信息建设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建议等。特别是中等职校档案工作人员要么毕业于非档案管理专业,要么就是安排闲散人员就职;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会跟上档案工作的需求和提高工作水平。
3 学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议
根据前文叙述,对标准化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来说,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来更好的完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3.1 标准化、规范化。目前,由于出现诸多非标准的应用软件,不但在标准化方面有待提高,在规范化方面也需要提高,在选取和使用的时候要提前做好研究和分析工作,做好统筹安排,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不断借鉴和参考,提高档案建设的信息化。
3.2 做好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使用。一般来说,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收集、鉴定和筛选档案材料的输入系统,对收集来的档案材料进行特征描述和信息存贮的存贮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和检索手段的输出系统和通过使用户和系统之间得以交互信息的反馈系统。
3.3 实行全员参与,基础建设的档案提取工作,要求单位内部进行网络信息采集,对于各档案管理部门与校综合档案室的电子信息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主要是对口专业的对口对位,不能安排半路出身的或者为了安排而安排闲杂人等从事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人员必须及时进行在职的教育培训,借助培训平台,掌握新技术,更新档案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4 结语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理念转变,档案管理工作应发挥出自有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谢碧慧.论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J].才智,2012(8).
关键词:数字技术 影像图形 绘画 语言 材料 媒介
检 索:.cn
Abstract :The modern technology activates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artists, expands the painting art 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 digital technology generates huge "impact" and "shock"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grated painting,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the media. New technology inevitably led to the new media, images, graphics consolidated painting as a medium to bring a new entry point, more possibilities to expand the field of painting media. Image graphic material not only as a painting material carrier but also as part of the subject of painting to enter the painting field,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painting and artistic creation.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Image Figure, Painting, Language, Materials, Media
Internet :.cn
数字技术时代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它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拓展新的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和方法。仅就媒介而言,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和内心世界的沟通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结绳刻骨、染墨成字、竹木纬编、活字印刷、铅板复制‘激光照排、无纸传输……随着语言、文字、笔纸、印刷、报纸、杂志、书记、电脑的发明,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数字媒体引领潮流的信息社会,科学界要探讨数字化前景,商界要把握数字化信息状况,教育要紧跟数字化教育目标,新媒体艺术,综合材料艺术也在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影响下呈现新的视觉艺术形式……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数字技术与绘画传统技法高度融合,影像图形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自身发挥着新媒介的作用。影像图形是视觉传达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数码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图形获得了极大的技术支持,艺术观念和思想获得新的释放,丰富的形式和技巧在绘画艺术的展示空间得到拓展,产生了新的视觉语言和风格。
一、平面影像图形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中的语言体现
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而言,对综合绘画创作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和媒介的接受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和“震荡”。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可以说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家的观念改变,引导艺术家从新的角度审视绘画、理解艺术。“在综合绘画中,可以结合使用各种材料,但是有一种材料也许容易被忽视和遗忘,那就是影像。影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艺术中已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当然影像不仅是材料,通常人们从他的内容来欣赏。如果把影像当作一种材料媒介,许多从事绘画的人也许觉得不好理解。影像可以是照片,影像也可以是幻灯,录像或电影。影像如同其他材料一样,是一个资源,可以挖掘,而且看来这是一个富矿,是一个有着崭新用途,前景未可限量的富矿”。[1]
影像图形这种媒介材料的创新给综合绘画创作带来了崭新的切入点,为拓展绘画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要掌握图像处理的技术,是认识指导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创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影像图形材料作为媒介语言的表达反作用于综合绘画的表现方式,又为综合绘画语言表达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在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绘画创作中,利用影像图形在不同机理的新材料上的打印和喷绘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感,还可以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绘画的新视觉语言。也就是说,影像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的有机结合,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立体感、时代感的作品,使材料与画面有机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数字图像时代的综合绘画创作进入一种更直接,更自由,也更能充分体现艺术家自身观念和想法的状态中。因此图像创作对艺术家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要求,在实践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创作与利用传统工具进行创作相比。在计算机界面绘图软件上,媒介的创作运用更需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构思,包括创作步骤,以及使用命令效果的秩序与程度。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2]而绘画也绝对不应是对生活的摹仿,而应该是对生活的反映。在塔皮埃斯之前,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与勃拉克,将现成的材料比如报纸、墙纸、麻布等,大胆地引入素描和绘画作品中,在这些拼贴立体主义的作品中,他们对材料的认识有了新的超越,从此材料才走向了自我表现的空间。
影像图形的效果和机能具有复制性和复数性。数字时代综合绘画材料和图像处理技术密不可分,数码喷绘和激光打印又为综合绘画材料的新视觉发展提供了可能,图像处理技术是影像图像为媒介的综合绘画创作的前提,所以可以看出它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后才产生的艺术。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绘画在应用中不断吸取电脑图像处理的技术力量丰富其内涵。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在绘画和电脑技术上都极为讲究的绘画艺术。数字时代的综合绘画是以影像图形为媒材进行创作的,是数字图像时代的综合绘画艺术独有的创作程序和表现手段,也形成了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和绘画艺术本体语言的主要特色。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绘画较之其他画种肌理制作性更强,作画步骤较复杂,材料就更加日趋多样,只有熟悉独特丰富的影像图像处理的绘画艺术语言,才能准确传达出艺术家的精神观念。只有把握住影像为媒介的绘画技法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在表现过程中所产生的色彩偶然性的变化和效果,才能完善作品的形式、展示作品的风格、深化作品的意蕴。正如罗丹谈到技法时说:“毫无疑问,技法不过是一种手段,但是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也不会达到目的的。”总之,电脑图像处理技术是影像为媒介的绘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拥有精湛的图像处理技术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作品。
二、影像图形为媒介的观念性语言在后现代绘画艺术中的运用
每个时代都拥有自我时代的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个人绘画艺术语言也就是个人的绘画以及对世界的各种事物之间的一种观念,现代艺术不再是意义的象征,而是观念的表达。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主要的表现之一是针对中外传统经典概念、范畴,以及中外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给予挪用、戏仿、整容与篡改,跨过传统艺术分类,实现不同领域的嫁接,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种超现实的画面与其说是创意形式上的别出心裁,不如说是现代科技和艺术想象的完美结合。换言之,在视觉艺术的范围内,对经典概念和图像的重新理解与改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最显著的体现。“由于艺术语言原创性不再是形式主义陌生化,而是将曾经是陌生化的语言进行观念化差异的组装、利用、挖掘与修正,在无意义差异性语言的现场结出意义明确的当代艺术的语言果实。当代艺术不是消除语言的艺术,而是释放了语言的各种可能性的艺术。”[3]
每位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赋予多种寓意,每件作品也都具有不同的针对性,既是他们对绘画本身的实验,也是他们对传统经典再诠释的的一种态度和方式。他们是不受制于传统审美确定的规则,把中外美术史的经典作品真实和虚构并置在一起,或在没有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解构式地创作,以及摆脱经典规则后的自由,从而使大众熟悉的图像陌生化,以控制观者的视觉期待,让观者体味新模式和新视角所产生的惊喜,其视觉文本已经深深地刻下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烙印。这类作品画面处理方面多是营造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来充分表达绘画的语言和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正如杨冕所说:“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它的学术方向是致力于将影像和绘画之间的界限模糊,如果说影像艺术的方向是通过影像的语言来创造独立的、流动的空间,那么绘画就应该是通过绘画的语言来完成构成的现实。我的影像绘画是通过现成的影像资料,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创造独立的、流动的空间。在我的绘画完成作品中,我隐藏了尽量多的绘画元素和绘画中的技巧,来制造绘画中的空间语言。用平涂背景的方法在绘画中制造空间的不确定性,绘画中的构图元素在画面中已经被剥离,也就是什么样的构图在我的画面上都是成立的……!”
三、数字影像材料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数字技术用它特有的强大功能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式、思维方式;创作观念和审美趣味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绘画媒介材料发现、创造与综合运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影像材料将更加丰富和充实视觉艺术上的语言,带给绘画艺术语言的无穷魅力,在绘画艺术创作手段上也具有丰富的潜能。数字技术专业的绘画软件产生,神奇的视觉效果使影像材料已经在数字艺术和传统绘画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现在的计算机可以提供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使得艺术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斯图尔特布兰德有句名言:“今天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除了数字媒介还能属谁呢?”[4]简单说,数字技术为手段设计的影像材料成为艺术语言的载体,其自身的审美特质和媒介作用为绘画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影像图形作为材料在艺术家手中既是承载艺术思想的媒介,同时又是内容的体现。它尽管有时作为主体一部分不是艺术作品中审美价值的全部,但是,在数字图像时代下的艺术创作中对它的选择也只是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它却真真实实地是表达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像材料的世界有着极为广阔的未知领域,自身有着巨大的潜力。每个人对影像材料的认识、感受及所采取的应用形式都会千差万别,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也许是对数字影像媒材的心灵感受,在选择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创作构思与灵感冲动。
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自动化抄表技术;电能计量;新技术;应用
电能计量作为电力企业与用户进行电能核算的重要的依据。一直以来,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电能计量多是采用人工到现场抄表的方式,这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数据容易出现错误。而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通过一些电能计量新技术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电能计量自动化采集和传输,这不仅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抄表的准确率,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下面主要就电能计量自动化新技术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1 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的优势
作为新兴的一种节能产品,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可以实现商业化和智能化,同时也将收取的查询,管理和分流测量于一体,从而更好地实现集中管理。从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具有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完善了信息系统。在应用程序的测量和控制等方面的智能化技术领域的电能计量提供的互动,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强大的信息支持。它可以有效地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测量数据,作为通信和查询使用。它还具有强大的智能电能表的网格功能,分布广泛,为用户提供了交流以及供电企业的平台,帮助公司客户完善和发展需求;它有一个强大的指令系统和数据网络,可以有效地将自我防护的能力加强,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2)智能化管理。基于其信息网络广泛,通过计量节点的不同提取不同的数据,并根据制定的管理战略,可有效地保证了配电站,发电厂,变压器和每个传输线接触,智能电能计量所必需的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随着信息网络的帮助,让用户掌握使用的最新信息,工作或生活中的用电计划的有效调整,进而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智能电能计量装置的发展
随着智能电网与智能电能量计量系统相互配合的建设已经吸引了不少供电企业和关注的建立系统的客户,必须依靠智能计量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先进技术的交互的基础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安全的智能计量装置,需满足更换的要求。智能电表对于大型工业用户计量,除了电能计量功能,也将有谐波测量,电能计量,电能质量报警,变压器补偿的综合误差,负载控制,记录事件和特殊功能;智能电器配套使用的数字高电压变压器计量表,还具有数字信号接收智能变压器输出功能。目前我国电能计量中智能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认定以及制定新的标准。由于电能计量属于智能技术是新的测量方法,因此工作的技术,原理也是一种模式属于新的,只能是权威认证,国家有关部门可广泛应用于实践。在智能技术应用到电力领域的应用,其制约相关的违约行为规则、鉴定标准、功能标准以及制造标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只有当相关部门了解其完善的法律条文后,才可以进行应用程序。
第二,淘汰设备的处理。由于使用了新设备,旧设备的一部分必须被淘汰,被淘汰这些设备,如果直接丢弃很浪费,需要仔细考虑其,拿出一个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设施来发掘其潜在价值。
3 电能计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3.1.1 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的兴起与使用才逐渐广泛。此系统建立在传统负荷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是实现客户用电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的系统。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是通过对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其目标,是通过管理终端来对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管理。这个系统还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电网当时的负载进行控制。当整个电网处于用电的高峰时期时,就采用控制工业用电的方式来进行控制,以保证居民的电量充足。当整个电网恢复非高峰时期时,再放开对工业用电的控制。
3.1.2地网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
在我国的变电站中,绝大部分都使用着很多生产于不同厂家的电能表,故而在选择变电站遥测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用抄表通道较多的终端。与此同时,此终端还需要能够同时采集多个电能表数据。为了保证主站和变电站遥测终端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通信,建设专门的太网专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此系统可以实现对各变电站的计量、考核等信息的采集、加工计算和存储。其依靠对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实时接口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其功能。此系统可以准确、全面地对电网电能量进行管理,并且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3.1.3 配变监测计量系统
配变监测计量系统可以实现对用户异常用电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此系统依靠智能化无线网提供的配变监测终端和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信道以及对城网或农网低压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测,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实现其功能。应用这个系统,可以非常及时地处理用户出现的异常用电的情况,可以减少线路线损的情况,并且可以为电量分析、线损分析提供有效且可靠的基础数据。
3.1.4 居民低压集抄系统
此系统可以实现向系统提供高质量的电量和电力数据。此系统通过对低压扩频载波、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功能,并且将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集为一体。同时可以实现对系统监控范围内的电能表进行抄表和监控,及时掌握和分析其数据。
3.2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用电管理上的应用
3.2.1 线损管理
线损率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以反映供电企业的经济情况,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计量自动化系统可以将范围覆盖到各级电压等级计量点,这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数据的缺失、计算存在困难且误差较大等。通过对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降低线损。
电能计量电量管理能够引起线损率的波动,这主要有四点原因:其一,变电站的电量统计不准确。统计不够精确主要是因为电量值抄录出现问题或是抄录的时间出现错误。其二,关口电量抄录不够精确。这一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购电方送电线路和计量装置处于对侧,数据的记录并不是固定时间的电量显示,很有可能是估读结果,造成关口电量抄录不准确的问题。其三,配电变压器抄录数据有误。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变电站没有安装三相多功能电子表或是抄录时间有误,导致配电变压器所抄录的电量不是冻结电量的时刻,出现问题。其四,售电电量和公用变压器的关口电量非同时抄录。不同时抄录或是抄录过程中出现失误、估抄,都会导致线损率波动。
3.2.2 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是整个公司的重要工作。在管理设备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考虑到经济运行及降低损失等问题,实现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监测功能。传统的计量方式是需要很多人力资源进行测量来判断设备的情况的,但是传统的方式是存在弊端的,比如浪费人力物力以及对设备参数的测量具有局限性。然而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就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对人力物力的消耗极小,只需要有专人监控异常数据。更为重要的是,电能计量自动化可以对设
备进行实时监测。
4 结语
总之,目前智能电能计量远程抄表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电能计量设备制造商,可以客观上提高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促进电表产业升级。传输容量,高速的信息将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监控和操作水平。智能电能量计量系统不仅具有准确,快速的处理速度,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速度,从而实现了数据实时化和一体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