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4:39
导语: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针对师资缺乏的状况,可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四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供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挂职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要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三是加强科研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城乡规划专业主要职业能力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参与中小型民用建筑单体的方案设计工作的能力;
3.掌握编制镇详细规划、乡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参与镇详细规划和乡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够从事常见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
4.掌握编制村庄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完成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5.熟悉编制镇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能够参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6.熟悉规划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能够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
毕业生主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主要去向是城建、规划、发展计划、经济贸易、行政执法、环保、公用事业等部门,就业面很广。
城乡规划专业考研方向建筑学
建筑学是工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建筑学专业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
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
培养目标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对高层次规划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和建筑学科基础审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环境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概述
根据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是指适应并不断促进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在自身的素养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并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地,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的,可为卫生事业管理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的素养的方面,应该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最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运用中低技能,比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地理论方法和技能[1]。
2高等院校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过在高等院校的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现在正在实行的理论课程体系中通常包括五大体系,分别是院公选课、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集中实践。但是通常学科基础的学时、学分较多,占总体学分的25%以上,相比较而言,专业教育所占的比例较小。
2.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状况
2.2.1在校生与毕业生知识储备情况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虽然都有涉及,但是对于知识确实只知皮毛,对于深层次的方面,知之甚少,甚至是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学习的知识不够用、不对口的情况。在关于毕业生与在校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毕业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高于在校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毕业生相对应在校生而言,毕业生更多的接触的实际的东西,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有一点毕业生是远远比不上在校生的,那就是在英语、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2-3]。
2.2.2在校生与毕业生能力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在校生,这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中得到的历练、锻炼高于在校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锻炼。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方面,不应当只注重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而不是学习型人才。
2.2.3在校生与毕业生素质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分别有两种素质、能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责任心、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对于两种素质的感知情况都是比较差的。通过以上对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是毕业生优于在校生[4-5]。通过调查也同时得出了原因,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加入新的工作中,自己的大学的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和检验,让毕业生对于知识更加的了解与体会。
2.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就业方面,现阶段的就业情况呈现为稳定的情况并有所增长,并且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面较为宽广。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有需求,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好的,当然,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建立在自身的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
3对未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对策的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在阶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市场的具体需求为导向,提供可以适应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联系实际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高效,应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6-7]。
3.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为了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性,应当将管理学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合理安排优化课程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
在教学方面,不但需要加强书本教育,更要对实践教育进行一定的强化,这样才能够凸显教育成果。在课内外可以合理的设立兴趣小组,不但要巩固书面知识,更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日后工作的适应程度,提高毕业以后的在工作岗位中工作能力[8-9]。
4结语
从教育方面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10]。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不单单只会学习,要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75.
[2]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6):195-196.
[3]肖慧欣.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0:83.
[4]温淑云.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预测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46.
[5]傅骏蕃,吴汪.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8-62.
[6]陈琳琳,任树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基于SWOT分析[J].学理论,2015(26):164-165.
[7]布玉涛.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29.
[8]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9]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4.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增加,有关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尤为显著,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措施,而是需要社会整体协同配合,从多角度解决就业压力。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就业为例,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中国在进入新世纪伊始将注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引领全球经济潮流,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也正酝酿着一场关于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风暴,其中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为突出表现。随着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加剧。而社会经济的需求发展跟不上人才的输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毕业人数为749万,2016年为756万, 2017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更是将预计创790万新高,加之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预计突破1200万。中国大学生就业真正进入严冬期。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经济复苏乏力,下行压力增大。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世界整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虽然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轻,但是仍有大量企业夸损裁员甚至是倒闭,导致市场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
2、用人企业思想僵化。企业在人员招聘时片面追求应聘人员的学历和毕业学校知名度。未能真正根据应聘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录用,这也导致大量普通院校毕业生难以就业。
3、就业信息不畅通。由于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易受阻,相关就业信息只能在一定地域和少数人之间传播,未能为众多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更是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
(二)政府方面
1、政府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之际无法得到相关法规体系的保障,在就业浪潮中处于弱势状态,使得其无法实现有效就业并增大了失业的风险几率。
2、政府就业技能培训少,就业引导不完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应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加从业人员就业机会。针对毕业大学生就业培训力度不够和就业引导乏力将直接导致其缺乏相关工作技能和就业认知不足而失去就业机会。
(三)个人方面
1、就业能力不强。在校大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整体就业能力较弱,学习技能的愿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剧了就业困难。
2、自身定位偏颇和就业观念的陈旧。大学生就业一味追求高收入高待遇的就业方向,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忽视更多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使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加剧。有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形成扎堆报考和单一渠道竞争的局面。这些原因同样加剧了就业压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1、政府促M经济发展并履行相应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经济建设作用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就业。同时政府应该在就业上充分履行提供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的职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完善社会整体就业体系。社会就业体系的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在单一社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突破传统的就业模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
3、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多种方式解决就业。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得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其次,可以通过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就业。
(二)求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分析自我,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坚持平等就业、竞争就业、自主择业等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能够给毕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创造更多机会。
2、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完善自己的就业技能。在学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弥补在工作能力上短缺,在学校同样应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工作需要。
3、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重要的历程,职业生涯时间占人生二分之一,而大学生也是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阶段,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4、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完成学业后,毕业大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分析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尽情发挥,目前,新的产业部门将出现并且取代传统产业部门,新的资源与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出现,作为我国高素质国民群体的一部分,大学生将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将为其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缓解就业压力。
三、结语
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或已经毕业尚未充分就业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提供的扶持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寻找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就业平台。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合适平台,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当下,大学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去寻找应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尽责的舞台和岗位。
参考文献:
[1]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2]李贤柏、喻科,创业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林其胜,探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4]张红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J],大观周刊,2012(33)
作者简介:
在我国,基本上所有以医科大学或医学院命名的高等院校,都以西医为主攻方向。其中有诞生于西学东渐之风中底蕴非凡的老牌名校,有各地医学教育支柱性的头牌,也有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这些院校开设专业众多,就业去向宽泛,科研成果较卓著,年年受考生热捧。如此众多的医科院校,又有何特点呢?
医科院校的五驾马车
特色突出,打造自己的王牌
毋庸置疑,医科院校的最大特色在于医学类专业,但医学类专业又可细分为名目众多的专业或方向。各医科院校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优势专业的投入力度,使得学校特色更加突出。徐州医学院坐镇历史古城,麻醉学专业同样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在,它与医学影像学专业成为学校的“镇院之宝”。其实从1993 年起,学校在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就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地处山城的重庆医科大学,其临床医学的实力不容小觑,强势专业――医学检验,在全国范围内罕见对手。重医更在其基础上大力发展传染病学、临床医学,从而形成了“一超两强”的专业发展特征。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广西医科大学打出临床医学加耳鼻喉的主打专业,并围绕这两大特色专业申报新专业,进行学科群建设,在该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涉猎广泛,成就医学通才
从专业设置来看,医科类院校的专业门类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但从其开设课程来看,这些专业并非孤立的,而是在学习内容上,互有涉猎。因为,没有哪个医生只懂得一门科学。临床医学专业以实践操作为重点,既要有西医知识,又要学习一定的中医内容,以解决实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为主要任务。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开药方治病的能力。基础医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加广泛,既要学习解剖、生物学,又要了解细胞、组织方面的内容,中医、中药的一些知识也需要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是为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行政管理机关、检验局培养人才,处理比较大规模的疾病问题,特别是传染病。预防医学专业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同时,还要处理大量疫情数据,统计学的知识就必不可少了。
潜心习医,做好吃苦准备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似乎就注定了医生这个职业是份“苦差事”,在医科院校,学生们也差不多要过上几年“苦行僧”的生活。在学校,我们要翻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医书,背诵一个又一个从未听过的专业名词,做一次又一次在常人看来恐怖异常的实验,毕业后漫长的成长岁月,我们要忍受坐穿冷板凳的煎熬,平复第一次上手术台的紧张,精神和生理上巨大的压力自始至终都会伴随着我们的职业成长。
记得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就这样感慨:“中山医里都是学习的狂人!”因此,也才有了“学医最苦,当兵最累”的坊间传言。每每采访医科院校师生,他们总会说:“想当医生?先做好吃苦的准备。”的确,短则五年,长则八载的学医时光,耐不住寂寞的人又怎能熬得住那其间的酸甜苦辣。如果仅是从事医药类的商业活动,那么本科水平便基本足够,但如果是想投身医疗事业,那便要考虑打“持久战”。
实践性强,在学校和医院间成长
在医科院校学习,实验、实习是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医学类专业是实践性超强的专业之一,这也使得他们的实践课程比别的专业多出近一倍。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从大四开始都要到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课程的学习,有些院校甚至更早;大五时到各附属医院和实习医院进行实习,跟随医院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观摩学习。这时的实习就跟做大夫一样,前期的理论知识全部派上用场,这也要求习医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以医者的妙手仁心为己立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对问题。
不要简单地以为医科院校数量众多的附属医院只是为学校创收和给学生提供实训场地而已。实习医院和非直属的附属医院负责培养学生实习,直属的附属医院则负责所属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因此对于医科院校而言,其直属医院等级越高,对学习和研究越有利;数量越多,选择也越多。所以想深造的同学一定要关注直属医院的数量和等级。
就业多维,但需积累经验
医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理想似乎很单一,几乎每个学生毕业后都想进入公立的大型医院工作,他们看中的多是大医院的先进条件和更多的专业培训。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美好。越是大型的公立医院,其人员流动性越小,对人才的吸收就越有限。更为重要的一点,临床类的工作不仅注重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越是知名的医院自然越看重这一点,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
虽然大家的就业理想比较单一,但并不意味着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唯一的。如果学习基础医学,可以到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或大型医药企业从事教学、医学研究等工作。如果对疾病预防、食品卫生检验等感兴趣,就可选择预防医学,毕业后选择到医疗预防部门和卫生检验部门从事疾病预防、食品卫生检验和管理等工作。选择了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的同学,就可到各级医院和康复医院从事诊治和科研等工作,也可到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就行业而言,任何工作都是跟经验分不开的。在医生这个“越老越吃香”的行当里,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要想做医生,新人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这个过程也许会比较长。进小医院可能没有大医院那么好的培训条件,但可以有更多接触实际操作的机会,只有自身实力提升了,才有提高外界条件的基础。
医科院校列传
在我国,医科院校的分布极为广泛,作为强国的科学,基本上每个省、每座大中城市都会有一两所医科院校。以北京为例,就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等。目前,在我国独立建制的四十多所医科院校中,综合考量诸如学科实力、办学历史、录取分数等各方因素,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梯队】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
处于第一档次的这三所院校都历史悠久,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雄厚,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第一军医大学,现已划归地方政府管理。这三所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高。
【院校风采】首都医科大学,浓缩的精华
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提及学校时难免有些许抱怨:校园小、校门小,好在教学楼比高中的楼高。但他们也会用“我们不用担心迟到”来自我安慰。的确,在首医大,从学校一头走到另一头只需十分钟,就连学校的操场也是在校外的马路对面。但是,校园小,却丝毫不影响学校品牌和治学水平。
首医大拥有的附属医院遍布北京市,拥有10多所三甲医院。换言之,北京一半多的三甲医院都是首医大附属的,如此庞大和高质量的附属医院体系在全国医科院校中是少有的。同时,学校还拥有多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005年,以该校王晓民教授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获得科技部制定和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立项,该项目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十余家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首医大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更是学校王牌专业,神经科学在国内独占鳌头,如此阵势不禁让我们叹服“浓缩才是精华”。
【第二梯队】南京医科大学、广东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等
这一梯队的院校多为省属院校,在省内具有较大威望和影响力。学校特色鲜明,注重产学研结合,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具有较强优势。
【院校风采】南京医科大学
该校在省内知名度和报考热度都愈来愈水涨船高,规模不是很大,但学科在省属高校中全面发展的程度却令人惊叹,许多专业名列前茅。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的基础医学位列第九,临床医学位列第十四,口腔医学位列第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认可。
此外,学校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口腔医学三个七年制专业为本硕连读,第一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河海大学学习基础课。而法医学(医学司法鉴定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法学方向)为双学位班,前四年就读于本校,分别获医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后两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这两个专业就业也不错,但课程较难,解剖学等某些教材是全英文版本的。
【第三梯队】徐州医学院、郧阳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广州医学院、沈阳医学院、温州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承德医学院、昆明医学院、长治医学院、赣南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等
第三梯队的医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地方属的医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为当地培养各种急需的医学人才。虽然这类院校的知名度较之前面两个梯度要低一些,但这并不阻碍他们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
【院校风采】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的“温州模式”
(吉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市场营销专业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营销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上来看,市场营销专业都非常强调专业的实践性,而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理论知识的习得,忽视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造成适销不对路现象.本文先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会产生适销不对路现象,然后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进行解析,最后阐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实践经验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将专业与就业、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充分的衔接起来,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66-03
0 引言
市场营销专业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营销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上来看,市场营销专业都非常强调专业的实践性.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理论知识的习得,忽视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国内的学者也曾提出“教、研、学”一体化、体验式教学、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等教学模式,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从资源整合角度和实现方式上来看,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实践经验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将专业与就业、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充分的衔接起来,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1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 缺少对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实业界对市场营销提高了认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正常情况下会有“产销两旺”的现象.可事实证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有部分毕业生跨专业就业,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岗位工作.原因在于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与其重金招聘营销专业大学毕业生,还不如自己从企业内部进行选拔培训,不但了解厂情,而且熟悉业务的操作程序.加之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可是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教法相对实业界来说要滞后很多年,不适合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从这种“适销不对路”的现象上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出现了问题,缺少系统性和实用性,更缺少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及因此形成的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也就是没有针对企业的“需求”生产和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
1.2 教学体系需要完善,教师需提升实践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教育委员会通过《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修订文本,新版分类将高等教育细分为短期高等教育、学士或等同、硕士或等同和博士或等同四个等级,层次更加清晰.其中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分为5A1、5A2和5B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与我国的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方式相对应.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三种类型的界定标准、教学计划内容都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专门知识的学习,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执行此标准的国家对教师的从业资格都提出很高的标准,例如美国,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实践经验,对所教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上来看,要实现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1.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有待提高改善
传统添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老师在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自行其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虽然有些教师采用项目管理、任务趋动和案例教学法,但没有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依然无法保证“学以致用”.另外,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教学考核方式也不允许教师灵活处理课堂的教学任务.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从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核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方式,例如很多学生是来到课堂却不认真听讲,或平时不来希望期末考个高分.
2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与探索、知识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是通过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的创新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从传统的理论本位转换为能力本位,从而逐步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强调要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做到“以能为本”.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队伍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知识教材与实践知识教材构成了一体.教学场所一体化,即理论课教室和实训场所构成了一体.
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培训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师生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就事论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相关学者和实践家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去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实际案例教学法,如果是实习单位的案例就更能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能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达到了一体化教学“标本兼治”的教学目标.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创设不同形式的情境或创立不同的项目来启发锻炼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定期的参与编写或修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教材,在教材中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块或项目,这样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真正落地.
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市场调研,解析就业,调整课程.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学生就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对应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设置相应的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专业学历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充分对接,设置相应的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先理论后实践,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当前的人力资源的要求来看,就业能力分为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几个层次,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依照这样的层次要求依次开展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据相关数据统计,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态度,这需要我们将传统模块化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一体化,将分割不关联的课程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通过一体化课程设置改革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和实践环节相分离的现象,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综合理论和实践内容设计若干个课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既可以学到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例如,将《市场营销学》与《企业营销策划》结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将《管理沟通》和《现代推销技术》组合成一门商务沟通课程.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靠教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具备相关课程的实践经验,这样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课堂才不会枯燥无味,真正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调查显示,具备双师型教师占比为45%左右,与国家要求的80%相差甚远.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资源多数为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直接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少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虽然国家高等教育提倡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实习,但是碍于社会资源的匮乏或者企业商业机密问题,教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去实践,而且公司不会让实习教师从事核心工作.这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搭建实践平台和建设实习基地,不但方便学生的实训学习,而且利于老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也利于合作企业品牌的宣传和高校毕业生的引进,让大学毕业生能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相关培训,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岗前和在岗培训工作,实践考核通过的教师才能从事学生的实训指导工作或教授相关课程.另外,学校或学院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来保证“双师型”计划的实施.如目前情况不允许“双师型”计划的推行,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并具备相应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职业经理人)也是提升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资源,与他们签订合同并加以规范管理,可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3 完善一体化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要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有配套的实训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我院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成功建立了涵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的工商管理实验室,并和相关企业合作成立实践实习基地.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很好的带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这些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保障.通过对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采用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形式来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一体化教学还需要编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程并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和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能力的解析,明确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打破学科限制,对现行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提炼,分层分阶段的推进教学任务.一体化教材的编制最好由校企合作编订,教材需要遵循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一体化教学方法是教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只要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可以灵活的处理教学形式和教学场所,考核成绩可以量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上面,激励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融会贯通所有教学环节,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4 结论
时不我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模式也应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步伐不断的革新和进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将专业与就业、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充分的衔接起来,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较深远的意义.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项目,这一教学模式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想成功实施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应该按照项目计划有条不紊的逐步推进,分期分步骤的去实施.虽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成功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会很好的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应用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营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强化,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Case Studies on Technical and Vcational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in Australia[M].Published by RMIT for UNESCO,1994.
〔2〕潘懋元,董立平.合理分类、正确定位、科学发展、办出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3).
〔3〕马张霞.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