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4:40
导语:在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偏少
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为32学时,这远远低于很多高校40〜60学时的安排。课时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究竟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从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显然是将该课程设定为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其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研究课题实现将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难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不够,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政策效果等。也是经济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外加演示Eviews软件以熟悉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流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就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而对如何从专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生的应用能力差。此外,目前应用广泛的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不够,主要限于每节课最后学生的操作演示。
二、对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需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同时要联系实际的研究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之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在整体思路上,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关系。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既要介绍基本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又要讲授一些非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经典理论方法是非经典理论方法发展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应用,在课程内容建设中理应受到重视。同时,应当指出经典理论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阐述以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和动态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动态。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补充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研究生能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讲完单一方程和联立方程理论方法之后,还要讲解单一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及其在生产、供给、需求、消费、金融、贸易等主要领域的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与案例讨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加深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在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上,处理好思路剖析和数学推导的关系。阐述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推导过程,然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导过程。很多数学推导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时间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课后针对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另行安排。
最后,在模型应用的讲授上,处理好理论模型介绍和发展过程分析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各种应用模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其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和改进模型。所以在应用模型的讲授上,应重点介绍模型演变与发展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如何发展的。
(二)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
所用教材的优劣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近30年来,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比较好的。然而多数以介绍理论和方法为主,除了一些例题外,很少有关于应用的专门章节。因此,计量经济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读者难以发现它与其他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不能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把它视为一门经济数学方法类课程。
为了较好地体现上述关于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思想,急需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在积累丰富素材和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并重,将计量经济学设计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经济学课程。这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实例,更新和改变软件。
(三)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3]。目前教学中,学生上机训练时间太少。建议在现有学时基础上,增加8个学时的上机操作训练,并将这8个学时穿插在原有的32学时中间,而不必专门安排软件应用的实验课。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重点介绍一种专业应用软件,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适时地穿插在理论与方法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在处理各类型数据、建立模型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综合练习,在综合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实际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检验和应用模型,从而完成建模的全过程。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师的辅导和互相之间的交流,促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在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自然是教学方法的首选。然而,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对如何根据经济学理论、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以及如何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等讨论的较少,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就更少。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或现象,在提出建模设想、选用具体估计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数据、诊断发现问题和改进估计方法等各个计量经济建模环节都存在问题。
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除了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外,急需加强案例教学,以便有效地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首先需要有效地组织案例素材,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有专业特色就是要充分体现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课题,选取体现时效性、专业性、贴近个人社会经济生活的微观区域经济案例。在建立案例库的过程中,应当整合校内多个相关学院的资源,特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要互通有无,合作交流。
在建设案例库的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讨论。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中。因此要启发学生大胆创新、集体讨论、独立分析、解释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髙学生的参与程度,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体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在课程网站上开设案例讨论区,进行非实时的案例讨论。教师规划好案例初始资料和目标,学生通过非实时手段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分析报告或论文。
关键词:方法类课程;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76-0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贯穿其中的本质要求,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也是衡量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但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科研素质偏低、独立科研能力不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不知如何应用,潜心钻研和创新的部分较少,这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科研能力可以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学术活动等多个环节来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研究方法类课程。因此,探讨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加强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对策对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较好,在课程设置中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不仅注重基本经济理论,更加强现代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训练,如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有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让研究生对各类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进行深入学习,从经济事实导出模型建立的基础,从模型求解过程中了解模型的推演与经济事实的拟合。另外,北京大学每年还面向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为了提升研究生国际参与力和竞争力也开设了《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也在每年暑期开设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研究方法课程,旨在为相关专业研究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及最新前沿。这些方法类课程的开设对促进我国研究生独立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无疑帮助较大。
一、丰富教学内容
1.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当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较差,他们大都习惯了本科阶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独立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能力。受科研基础、科研能力等的制约,研究生进行科研的时间有限[2],很少有机会查找和阅读大量文献,使其不仅不熟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而且对专业领域最新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内选题创新,只能被动地接受指导教师课题的研究方向或者重复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因此,方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利用一部分课时有意识地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介绍当前国内外常用文献库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专业领域的经典文献以及代表最新研究方向的成果,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范畴,并组织学生展开有深度的课堂讨论,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发现专业领域内新的科研线索。
2.更新研究方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只有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能力[3]。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的学生作为非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经济学研究方法学习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而且往往轻基础理论,重软件操作,导致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因此,任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软件操作实现,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不断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眼光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非计量经济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内容可作一般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有研究类似问题的需要,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有方向地深入研究。
3.理论结合实际。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应用。当前,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从传统的领域(例如生产函数、需求分析、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模型)转向新的领域(例如货币、工资、福利、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模型)。学习方法类课程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中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与课程理论讲授过程相结合,用客观现实问题来佐证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研究方法如何应用。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课时结合自身科研心得,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选题、文献综述、数据处理、实证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投资方向,确定拟研究的经济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课堂基本理论和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查找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与教师进行讨论,从相应的数据库下载数据,根据课堂讲授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选择和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后形成论文,培养学生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这个过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进教学模式
1.课堂理论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变化。在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性教学较少,缺乏对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教师要想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就不能让学生完全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而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法类课堂教学当中,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为理论应用,大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批判式思维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开放、互动的场面。这有利于学生培养查阅文献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在独立科学研究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2.课堂软件操作。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课时共计36学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涉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软件操作部分讲解较少,很难利用时间带领学生操作软件,学生课下不及时钻研,长时间后很容易将课堂基础理论知识遗忘,难于运用软件,这是阻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为此,方法类课程应改变以往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做到课堂教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软件的应用相结合,增设课时用于基础理论的软件实现。在方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计量经济学中各种假设和统计量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过程中如何得到和判断优劣,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检验和预测等。应用软件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把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上,通过对软件操作过程和计量结果的反复运算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里面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程结课论文质量的好坏为主,学生出勤情况为辅助对学生进行最终考核。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多临时突击来学习课程中某部分内容以应对考试,对方法类课程的其他内容掌握不够,无益于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必须改革方法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综合考核制度,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加强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的紧密结合,将课堂参与度、课堂测验、软件操作、文献阅读以及课程论文等多个方面纳入到方法类课程综合考核内容当中,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合理并严格的考核,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并保证学习效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务之急,应着重改变当前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把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德彩,王立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84-185.
[2]姚利民,王燕妮.课程教学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之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89-91.
[3]陈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管理工程师,2014,(4):66-68.
论文关键词 博士后 管理创新 劳动经济学
论文摘要 公民的智力是一种国家资源,其重要性胜过所有其他的自然资源。博士后制度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产生流动,另一方面是要锻炼和选出更优秀的人材,对高校博士后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博士后是一个很好的师资培养和储备渠道。
博士后制度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博士后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流动站或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不列入正式编制,研究期间一样计算工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外,还享受同本单位正式职工一样的各种待遇。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往往具有探索、开拓和创新性质,博士后作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和科研创新生力军,其创新能力与水平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高校博士后管理现状及特点
博士后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使年轻的博士从一个非独立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能自我选择研究方向、独立组织科研活动的学术带头人,探索了新的用人机制,在传统体制中开辟出高级人才培养的一块特区,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在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促进了我国高级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培养和使用好人才的同时,吸引、稳定和储备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我国成立了由人事、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制定规划和宏观政策并协调有关工作,体系独立,统一规划与管理。设站单位和专业都是根据国家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国防事业发展的要求而设,博士后招收数量与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相适应。在招收方式上,由国家公费资助,发展到自筹经费、依托项目、企业招收等多种形式。把海外留学博士和国内优秀博士引导、调配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导其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凝聚和吸引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
我国博士后的界定明确,管理统一和规范,招收方式主要是由一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接受国家、省的资助,设定岗位,自主决定人选和研究课题。博士后制度规定博士后工资标准略高于同资历的固定工作人员,国家还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博士后制度有配套的管理体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设站单位的双向互动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工作效率。主管部门采取统一管理现有设站单位和在站博士后的方式,规定一致,报批备案,监督管理,总控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然而,目前管理没有考虑流动站自身情况,经费也一视同仁,国家资助的比例仅占博士后在研人员的30%,有些博士后为经费而设定研究方向,学术自主性受到抑制,具有重大理论的科研课题得不到重视。缺乏与之配套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并未考虑到各流动站、各学科专业本身特点。
我国博士后制度于1985年开始实行,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经验的基础上诞生的。美国的博士后制度最初的目的是培训青年学者和推进科研,是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套为大多数人认可的习惯做法,招聘和管理模式多种多样,研究期限、考核制度、工资待遇和经费来源形成多样化。管理宽松灵活,注重竞争和自我约束,博士后期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良好评价和推荐,以便找到合适工作。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科技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年轻研究人才,研究课题大多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或多或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博士后相对独立或在高级研究人员指导下半独立地进行工作,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也有差异,美国政府不介入直接管理,仅在经费投向、科技政策以及在官方机构设立的博士后项目上发挥导向性影响,招收机构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受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调控与制约。
目前,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后所增款项最多,成就最大。心理学、社会科学博士后投资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博士后数量增长有限,提供的资助也不多。部分设站单位在招收博士后时主要考虑该博士是否从事过本单位需要的研究工作,较少从学科的交叉、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去考虑。博士后获得的资助大量减少,影响博士后的创造热情,对科研成果重数量和理论水平、轻推广应用和市场需求,落后地位的一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或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是太高,专著和奖项较少。
2 博士后管理效率提高
劳动经济学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随着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工资及劳动效率等等。博士后显然也是很好的劳动力,而且是国家创新的主力。
加强对进站人员的质量监控,对于预期有创新性、能达到一定的科研目的予以进站,进站前明确研究方向,避免进站后造成研究目标与合作单位不符,造成资源浪费。对于申请做博士后的人员,严格审核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研究计划,博士后批准进站后及时开题,一年后组织中期考核,中期检查过程中,要指出博士后研究中的问题并帮助其及时解决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期满两年后对其进行出站学术评议。建立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相适应并有机融合的良好环境,促进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提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培养博士后的科研创新能力。博士后联谊会由博士后组成,它反映了博士后的诉求和利益。目前,除了各高校自己组织的联谊会外,以省市为单位,也组织起了联谊会。每年一次的博士后联谊不能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可以通过短期的博士后互访活动,给研究领域相近或相仿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通过学术报告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举行讲座和专题报告、举办博士后科研进展报告会与论坛,支持博士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中国博士后的国际交流平台。
对博士后的评价,要有动态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站基础时间为两年,可根据课题性质及任务量来适当调整博士后在站时间,鼓励博士后加入学校科研团队申报攻关课题,博士后要有问题意识,以创新为己任,要有新的思维、理论、观点、角度和方法,学术研究需要开放,鼓励流动站之间的交流。在大科研平台中建立博士后创新团队,让优秀博士后在创新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
健全制度保障学术单位的管理权限,扩大学术自主范围,各流动站或工作站可以设定相应的章程和规则,形成自主学术创新氛围。对博士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管理流程和方法,建立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交流平台,加强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与各站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健全国家、地方和设站单位分级管理体制,形成权责明确、分工科学、运转协调、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博士后工作分级管理体制。随着博士后发展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投入是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采取灵活多样的薪酬形式,实行基本工资和激励工资相结合,通过项目负责制参与科研成果分配。打造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投入主体,保证科研经费落实到位。加大省级政府投入,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博士后工作站,高校从经费中投入一定资金,作为博士后招收培养的专项基金。通过多种途径拓宽投入渠道,吸引企业研发资金、风险资金和民间资金注入。
建立科学的博士后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课题评估入手,把博士后考核与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将中期考核与评估结合起来,建立匿名通信评审机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题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从事基础研究的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主,从事应用研究的应有专利申请或提出有影响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从事开发项目的应实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及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研质量评价机制,强调研究的质量及后续性。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允许博士后对在站研究课题进行试错,鼓励创新。健全科研工作制度,拓展博士后课题研究的空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制定博士后定期交流制度,完善博士后配偶及子女的户籍、就业安置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户籍绿色通道,探索博士后配偶就业的货币补偿安置的市场化方式。
3 优秀博士后转为高校师资
博士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容易造成人力资源高投入、长周期培养的不良配置,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灵活开放的博士后人才流动机制,采取柔性流动方式,促进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博士后制度适应了国家促进高级人才流动、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博士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人才培养功效和其所特有的流动性、针对性、时效性、机动性等特点,满足了我国高级人才培养和使用及科研活动的要求。博士后导师大多数是大学杰出教授,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教育和科研训练有着浓厚的兴趣,博士后大多来自其他大学,给系和研究小组带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术。博士后能够在非正规的讨论或书面的系统讨论中给同行诸多启示。博士后有热情,有时间和研究能力,博士后成为大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博士后能使一组精英青年,增加研究训练的深度和广度。博士在学术活跃环境中,经二至六年独立工作渐趋成熟这些精英就能够得到适合的大学长期教师职位。
加强博管办与导师博士后共同管理,博管办作为管理工作的纽带,为博士后的生活和工作尽可能多提供方便。博管办主要负责博士后进出站、中期考核等手续的办理和日常管理,流动站则负责博士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等。突破计划模式,某些具体审批权限,应从国家下放到省市,进一步下放给招收单位并提高工作效率,调动招收单位的积极性。推行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积极发动有条件课题组自筹经费招收。
鼓励博士后从事跨学科研究,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互相借鉴和利用,促进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拓展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国内派出留学生颇多,获得博士学位回来后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国内现况,国内单位也要了解他们的情况,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在国内工作一年后,可允许再次到国外做博士后,以保持与科学前沿的接触。引导和鼓励博士后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攻关项目、基础理论研究,对基础性、原创性、重大公益性研究加大资助力度。统筹兼顾,通过政策倾斜扶持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的博士后事业发展。重奖获得重大技术发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效益的博士后,激励博士后从事前沿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
博士后正处于思想最活跃、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黄金年龄段,富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应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和设定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博士后就有优先就业机会,在高校、科研机构或一些企业预留一些职位给优秀的博士后,鼓励博士后积极向上,免去博士后后顾之忧。采取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为设站单位发现、选拔优秀人才,博士后人员了解、适应设站单位的工作环境与人文环境提供了机会,促进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优秀博士后设立学校、省或国家级优秀博士后奖励基金,在职称评定、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充分调动博士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博士后管理创新的重点在管理体制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发博士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博士后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越.对推进博士后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31-32.
[2]刘丹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制度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2.
[3]徐静.高校博士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6(6):30-31.
[4]张斯虹.我国博士后制度管理模式:问题与展望[J].高教探索,2005(4):40-42.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学科。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必须要求对所要研究经济现象有透彻的认识。经济学理论所说明的经济规律,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设计基础,也是分析经济数量关系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方法的等理论内容的讲授,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如何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计量模型,应用模型介绍的比较少。学生学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知道如何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计量经济学对经济类本科生是一门必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然而从我校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不到十分之一。可见,我们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学过计量经济学,但真正能运用的学生很少,这与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薄弱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分析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比自主性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大力推广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二、验证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都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大多数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都采用了验证性实验,即在课堂上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比较适合于课堂案例教学,实验中教学设计简化,学生能通过实验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计量经济学的验证性实验相对纯理论教学是一个进步,但它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计量经济学的特点是反映现实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验证性实验是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量经济学的自主性实验是经济问题自主选择,数据资料自主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计量模型自主设定,检验结果自主解释,实验进程自主安排的一种综合性实验。这种形式实验中应该实行严格的实验方案审核制度,学生要先提交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后续程序。一般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由小组组长负责实验的安排。学生们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设计计量模型,应用软件研究所选问题,讨论分析研究结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教师根据实验研究报告与日常实验纪录,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
这种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常规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分小组的课题研究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加强小组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通过自主性实验教学,教师扩大了课堂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和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点
自主性实验教学与常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自主性实验教学实施起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内容也要熟悉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的基础上配备多个熟悉计量经济学方法而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实验。指导教师在进行自主性实验教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做好演示教学,讲好示范案例,并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和评定成绩。
(1)划分实验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划分实验小组和研究方向接近的指导教师。分组要考虑实验小组成员是否具备互补性、思维逻辑的多样性等等。小组成员数不宜过多,太多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工作很少或没事做的情况,所以人数3到4人比较合适。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学习、组织和协调工作,如学习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每个指导教师带领几个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的方式有利于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与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相关,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经济问题。在选题时,可以先由指导教师提供各种选题,并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研究的具体步骤,使学生熟悉怎么针对特定选题设计计量模型,估计参数和模型检验,并提供联系现实的热点经济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小组成员经过协商后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交指导教师审阅,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拟定研究框架,然后由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
(3)监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是实验进行的核心环节。指导教师不仅要定期检查研究小组的软件学习情况和实验进度,还要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实验结果是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有的实验结果可能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违背,要求学生对这些实验结果的成因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领悟知识,扩展知识。
(4)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指导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并及时上交。研究报告的写作也是自主性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特别要实事求是的针对实验结果联系实际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研究报告由小组组长汇总以后交给指导教师。
(5)评定实验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日常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对实验报告质量的评价主要考虑实验内容是否完整、文献检索是否充分、实验数据是否可靠、计量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实验结果的经济学解释是否合理等。
关键词:设计系统管理;项目化;职业教育;模式转换;设计文化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0226),主持人:马新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29-05
引言
艺术设计学是综合、边缘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文理知识经验交汇,感性与理性融合,艺术与科学联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人类学、需求学、市场学、营销学、心理学、消费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经济学、统筹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知识及经验体系涉猎广泛且参数甚多,因而研究、应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论科学及其控制和管理理论,而非其它。在我国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今天,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
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决定无论其教育层次高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极强的职业技术特征,即实战性和操作性。从某种角度讲,艺术设计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案例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和训练。笔者考察对比当代中西方设计职业化教育状况,发现大多设计教学实践都主要围绕项目案例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需求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从目标定位、协调控制、设计方案、实施管理,到实效评估等全程管控,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设计学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客观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获得社会实际项目和设计课题,学生的练多靠虚拟甚至停留在“坐井观天”式的孤立的视觉表现上,脱离了学科及职场实际。
陈旧的教育观念,滞后的教育大纲,传统老套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职场及社会要求等等情况依然严峻。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还需要时间过程。但作为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基层,肩负教学改革重任,当务之急是研究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配方”、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国情创新变化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方法正确、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总结多年来,设计教育实践和社会项目深入发展所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城市规划设计战略到建筑功能、形态设计,甚至一个字体设计及其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不可回避的语词:“设计系统管理”。就课题研究所承接的众多社会项目而言,大约每10个项目中就有2个以上涉及到设计项目的连续发生,自然而然延伸出了系统性的设计管理形态。设计系统管理成了我多年艺术设计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研究性命题,我将自己在设计系统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体经验阐述出来,供同道者参考,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新课题——设计系统管理
研究并从事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
(一)设计目标系统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
设计过程和结果存在: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消费者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目标与视觉表达、生产、工艺及造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视觉设计中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色调与色彩的关系,图形与构成的关系,字体与字体的关系,当然更包括图形与企业的关系,色彩与消费情感的关系,色彩与流行性的关系,与个性的关系等等,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这个设计关系网就会产生各种复杂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系统管控中加以解决。设计工作的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承认与否。设计不同于美术,设计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筑一个系统工程,或者说构建一个生命体系,其结果必须符合世界的社会的市场的需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设计工作必须由各专业团队合作完成
由于设计的综合特性,无论设计项目大与小,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评价,只要设计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系统工程”就不可能是单个人完成,而是由专业团队在目标管控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非美术或不管上下游专业意见的视觉设计能够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和设计目标系统管控概念,视觉部分的设计也可能是徒劳无效的。这不是故弄玄虚,是客观存在。
(三)“设计系统管理”——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缺失的课题
“设计系统管理”概念的提出、研究、应用时间虽不久远,是设计发展中的新兴课题,在当下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作为担纲市场人才培养及输送的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课题研究中“设计系统管理”这个概念的缺失恐怕时间已经很久。
(1)文献信息需求社会化。随着人们信息意识的增强,社会每一位成员都将成为信息的需求者,图书馆信息服务从封闭的机构走向全开放的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人们不仅从图书馆获取信息,还转向社会上其他信息机构谋求信息服务,因此,用户信息需求的开放化客观上提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
(2)文献信息服务对象个人化。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个人化是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化是指服务领域的高度拓展,个人化信息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特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对于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络用户来说,具有范围广泛、程度不一、需求各异的特点,这导致了各种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类型不同、深浅程度不同。因此,图书馆必须针对不同的网络用户群,以用户的需求为前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特色服务及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3)服务模式一体化。一体化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普遍追求的一种服务模式。它能提供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数据文件下载、信息传递和专门信息咨询,还包括信息发送、网页制作、PPP接入等网络服务。对信息用户而言,其集参考咨询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即可以实现用户从查找文献的线索到及时索取全文的无缝连接,形成一体化的检索方式,因而是最理想的服务模式。
(4)服务内容精品化。信息服务的精品化源于电子信息量的急剧增长。ICP经营者已经意识到,信息服务为了吸引用户,以信息的内在质量为保证,提供高质量的深度信息,而不是资料的绝对数量。
(5)服务特色集成化。集成化服务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又一大特色。其表现:一是提供服务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具有全面性和丰富性。如,中经网(CEInet)能将国内外主要的信息机构和媒体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其提供的经济信息包含了新闻、专家分析、统计数据、行情、供求、项目机会、新技术、新产品、政策等。二是能满足信息用户对信息类型和信息媒体多样化的需求。如,China Info(中国信息)系统能提供包括文字型、数据值型、图像视频型、音频型、软件型等各种数据库。
(6)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用户的需求多元化指各行各业对信息内容的需求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专业领域的,不同的人对信息量的需求也不同,如有的要本书,有的要一段文字,有的要一个数字,有的要一个分子式。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信息载体的需求也不同,有的要纸质文献,有的要光碟,有的要磁盘,有的要缩微胶片。另外,人们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更高了,既追求最新的信息,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总之,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文献借阅,在现代信息环境与科学技术条件下,用户迫切需要图书馆能够针对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保障,以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7)信息服务优质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具有很高的品质,表现为“快、全、新”。“快”指提供信息服务的速度快;“全”指信息范围广、资料全;“新”指信息内容新。
(8)服务体系网络化。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网络化特性很明显。首先是信息服务机构联网变单体为组合,构成四通八达的信息服务网络;其次是信息资源上网,变独享为共享。
2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1 建立个人信息库
用户对其专业方向、科研课题等个人信息进行录入,形成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库,数据至少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研究方向、项目名称、课题关键词、文献类型、联系方式等,便于对用户进行专业方向的信息推送。
2.2 信息采集整理加工与个性化服务
根据收集整理用户需求,将与其专业方向及科研课题相对应的合理化信息资源推送到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页面中,为用户尽快进入专业及科研课题研究,不断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供保障。
(1)信息采集整理。将图书馆的各种中外文资源(图书、期刊、报纸以及电子资源等)在按照传统分类的基础上添加到按照学科设置划分的资源列表中,使用户可以随时获悉资源的更新。对于网上免费和收费的电子资源进行采集整理.以便于用户理解为原则,进行标引注解。
(2)专题信息资料查询。图书馆依据读者要求,查找相关文献数字资料,并通过网络传输给读者。
(3)深层次文献加工服务。根据读者要求查找原始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文摘、综述、研究报告等二次、三次文献,最后通过网络传输给读者。
(4)委托课题咨询。咨询部门将按约定把委托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及进展情况发至读者电子信箱,直至委托课题结题。
(5)资料翻译。信息咨询部门对所获取的原版资料进行翻译,译文通过网络传递给读者。
(6)查新服务。通过各种检索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等方法,对申报各级科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的项目,各级成果鉴定、验收、评估、转化的项目,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技术引进项目及其他国家、地方有关规定要求查新的项目进行查新,并对其新颖性提供客观事实依据,提交科技查新报告。
(7)定题服务。根据用户提出的各类专题进行检索咨询,为用户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信息服务,包括中外文专利、外文期刊、成果、企业产品、经济新闻、标准等方面的检索服务。
(8)引文检索。根据用户需要,通过国际联机和国内相关数据库,为用户检索最新、最全的收录、引文信息,出具论文(或期刊)被国内外权威性检索刊物(数据库)收录及被他人引用情况的检索证明。
(9)文献传递。根据用户的要求采取文献复印、传真、邮寄、电子邮件传递、扫描传递等方式进行服务。提供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专利、标准等。
(10)联机检索。Dialog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有600多个数据库,文献量达3亿多篇。数据库的专业范围涉及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艺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商业经济和时事报道等。利用Dialog系统进行项目查新,文献调研,课题立项,专利申报以及了解市场动态、新产品开发、公司背景情况、经济预测等信息。
(11)在线咨询服务。可为读者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咨询服务,读者不用到馆就可以获得即时的服务。通过系统,咨询馆员可在线与读者进行即时的文字交流和音视频交流,解答读者有关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相关咨询,为其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咨询服务。 转贴于
2.3 远程教育课程服务
(1)远程教育课程传递。合法读者通过网上身份认定,可以点播网上的远程教育课程。它特别适合读者自学外语,因为网上多媒体教学能够营造近乎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形式丰富的语言材料,很好地解决了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摆脱在教室或他人面前因心理紧张而不敢大胆练习的局面,不会出现学生自己在宿舍或在校园收听广播时产生的种种分散注意力的干扰现象。由于网上的远程教育已准备了许多适合学生个体能力的资料,学生能针对个人的需要和水平选择视听材料,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学生是远程教育课堂上的主人,是主动学习者,与学生被动地收听外语广播有很大差别。同时,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扩展视听范围,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专门课程点播。读者若需要某一专门的课程,可通过“读者留言”,与数据处理部门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将按其要求专门录制该课程,挂在网上,供读者点播。
针对读者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服务,使读者无须花费过多精力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大海捞针,只要在图书馆网上开设个人账户,输入个人信息及需求,就能及时获取经过加工的最新信息资料与信息产品。
2.4 专业相关电子资源的建立与推送
2.4.1 数据库资源
由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多数用户在选择文献资源时,更倾向于选择电子资源而非传统的纸质印刷品资料,同时还说明,在科研过程中新的电子资源更能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求新、求准、求高层次的要求,也说明了电子资源在用户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1)“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全文数据库是由美国图书馆界专家委员会设计的、由专业图书馆员做资源收录评估和筛选的、专为学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专业信息资源系统。该信息资源收录了6100多种全文资源,包括新闻、报纸、期刊、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系统和来自其他大型信息供应商的信息资源,涉及全球新闻、商业、法律、医学以及参考资料等领域。(2)EBSCO学术期刊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是业界使用最多的商业研究数据库,提供8800多套丛书的全文。Business Source Premier提供可追溯至1965年的全文及可追溯至1998年的可检索参考文献。与商业相关的所有主题范围几乎均包括在内。此数据库通过EBSCOhost每日进行更新。
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只是在图书馆系统中列出电子资源,而用户在对本学科电子资源不了解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利用专业相关电子资源。因此,图书馆将与用户专业方向相对应的数字期刊和数字报纸等资源直接推送给相关用户,而无须用户自己挑选数字资源,从而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检索效率。
为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图书馆还可向读者提供下列个性化服务:(1)本馆读者检索服务。在本馆内的计算机终端,可以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并阅读原文。(2)题录和文摘速报。远程用户在“电子资源检索申请”中把需要的外文刊名、收件人姓名、电子邮箱等发来,图书馆将在3个工作日内把该刊最新一期文章的题录发到读者的信箱。(3)原文远程传递服务。阅读题录后,如果你需要其中的原文,请在“电子资源检索申请”中把题录发来,图书馆3日内把原文发到读者的信箱,每次提供5篇。
2.4.2 统一检索平台
图书馆要有自己的统一检索平台,使用户在检索首页便可以选择全部的电子期刊或者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以及印刷型资源进行检索,在首页的检索页面便可以实现图书馆所有资源的检索,方便用户查找资料,节省用户查找信息的时间,在用户的研究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2.4.3 免费及非免费专业电子资源推荐
随着诸如BBS、Blog等网络论坛以及学科垂直门户的出现,网络上的专业信息不断增多,这些网站常常对学科方向发展前沿进行探讨。这些网络资源可以为科研人员的论文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引导高校科学研究向健康理想的良性方向发展。
图书馆要提供免费网络资源的获取,但对于一些对学术研究很有帮助的收费站点,在考察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可用类似买数据库资源的方式进行购买,或者提示给相关的用户,由用户视网站信息的有用性决定是否付费购买。
以下是几种较好的国外文献资源:
(1)GrayLIT NetWork(http://graylit.osti.gov/)可以检索并浏览DTIC、NASA、DOE、EPA等美国报告,有全文。
(2)http://fedworld.gov/可免费检索美国科技报告(NTIS)的文摘题录,全文需订购。
(3)http://ncstrl.org/汇集了世界上许多大学以及研究实验室有关计算机学科的科技报告,可以浏览或检索,可免费得到全文。
(4) http://www-wdawofldbank.org/世界银行组织的文件与报告库,可以免费看全文。
(5)Economics WPA(http://e-conwpa.wustl.edu/wpawelcome.ht-ml)由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提供经济学科的报告,其中包括许多大学的研究成果,多数可以免费得到全文。
(6)http://netec.wustl.edu/WoPEc/data/PaperSeries.html 由华盛顿大学搜集整理的因特网上的经济类报告,可以下载全文。
2.4.4 快速检索服务
类似于元搜索引擎,个性化信息服务中集合搜索功能较好的搜索引擎,为读者提供综合查询功能。不用另外打开浏览器,用户在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页面便可对网络资源进行直接搜索,可以对特殊资源在个性化服务系统中进行直接收藏,并可以随时删除无效信息、添加新的链接。
快速检索服务的提供使得用户不用另外打开浏览器便可以在个性化服务页面中浏览网页,从而使得个性化信息服务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5 信息修改与维护
2.5.1 提出信息推送请求
如果用户在进行某一课题研究时有跨学科的信息需求,可以在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中提出信息请求,要求个性化信息服务人员在相关的领域进行信息推送,辅助其进行研究。
2.5.2 用户查询行为跟踪
根据用户查询行为,分析出用户的兴趣爱好和学术需求,不断对用户信息库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用户不能清楚地表述自身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对用户提供符合其真实需求的个性化信息。
1.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3.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
(1)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伴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不断地出现新形式、新趋势。于是,在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要注重学科前沿并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等近几年刚刚兴起同时又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新理论;同时,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2)突出“国际性”特色
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课程要突出该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实践方面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情况呢?这些都应是授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相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际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教学科研是可以融合互为一体和相互促进的。任课教师如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兴趣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越发成熟和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师的研究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音像教学、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尤其应注重开发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课堂研讨等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同时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
(2)改进实习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则,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提升。有鉴于此,建议我校在实习环节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与设计,而不是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就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应安排去对外贸易企业或工商企业,以及海关、外管局、检验检疫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观摩学习,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校外实习基地。
3.强化国际贸易教学的国际化理念。
(1)扩大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通过国际间与校际间的学者互访,开设贸易领域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信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国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建构起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是较多集中于农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多注重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多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并采取计学分制的方式形成学生激励式参与。
(2)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首先,对于教材的选取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同时为学生推荐辅助教材和学习资料;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最后,应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辅助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关键词:长沙;休闲产业;优势
一、闲产业的界定
一般而言,从经济学的定义出发,产业(Industry)是指其主要业务或产品相同的企业类别的总称。在中国,往往称之为行业。关于休闲产业的定义,不少学者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概念性的定义,其中既有国外的休闲学者,也有国内的休闲学者。
(一)国内关于休闲产业的界定
马惠娣在《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一书中指出:休闲产业是指与服务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消费、休闲需求(物质的和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形成以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娱乐、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产业群。
(二)国外对于休闲产业的界定
从中国近几年出版的译著来看,美国学者也认为,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个全面的统计,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据统计,美国的旅行和旅游业雇佣的职员达900万之多。在全联邦、各州、各县和当地的娱乐场所,公园以及其他休闲机构,大约有25万个公共服务类的工作职位。还有近200万作家、艺术家、演艺界人士和职业运动员,没有谁能够把所有与休闲有关的工作挑选出来,换算成对应的全职工作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休闲产业不能从传统的角度来定义,传统产业一般是从供给的角度定义的,我们应该把握休闲消费需求这一核心,从需求角度对休闲产业加以界定,即:休闲产业是以休闲消费者为对象,为其休闲需要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因而,严格来说,休闲产业是一组产业群。
二、长沙休闲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长沙辖六区、三县,总人口613万,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作为中国中部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省会城市,一个作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城市,一个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优良的发展环境。
(一)区位条件
长沙自然地理独特,山水风光秀美,物产资源富饶,交通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显著,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惟一的生态试点城市。独特的“山、水、洲一体”城市地理风貌,在全国内陆城市中,甚至在世界内陆城市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长沙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既是内陆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西南边陲的枢纽地带,又是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与两大经济区域进行密切经贸合作的得天独厚条件。近年来,长沙已成为支撑沿海、沿江开发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和西部开发的先导城市,成为省内、西南邻省及粤港地区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输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二)人文环境
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屈贾之乡”、“湖湘首邑”之称,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长沙出土的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形之美、花纹之精,居我国南方之首。中国目前最大的古乐商代大铜饶和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青铜器出土于长沙。距今7000多年的古陶器、马王堆西汉古墓女尸、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犊等长沙文物举世闻名。屈原、贾谊、李白、杜甫等古代文化名人曾客居长沙,发黍离之忧,咏兴邦之志,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传世碑刻。长沙还是清末维新运动、的策源地和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革命摇篮”的美誉。
(三)休闲旅游资源
长沙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历史遗存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共有旅游区(点)66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处,国家4A级旅游区(点)4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长沙城内共有33处文化遗址、6处古城遗址、47处名人墓家、30处古墓葬、13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25处名人故居,特别是岳麓书院、灰汤温泉以及马王堆西汉古墓、走马楼和孙吴简犊等久负盛名,著称于世。近年来,市区新增绿地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绿化率分别达31.07%和36.01%,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96.13%。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近三年来年均值一直优于国家标准,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达70%。
三、结论
休闲产业是以休闲消费者为对象,为其休闲需要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休闲产业结构庞大,形态多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但是由于休闲产业的综合性,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难以通过传统的统计方法加以测定,这是休闲产业研究的难题之一。与杭州、桂林、成都以及武汉、郑州等城市相比,长沙的休闲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在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中,长沙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良好区位条件、人文环境、产业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稳步上升,因区位优势明显、休闲资源丰富、发展成就突出、大众休闲意识和消费能力较强,具备了成为中部休闲之都的综合条件。长沙的休闲旅游、休闲娱乐以及传媒产业等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域影响力,特有的歌厅文化、酒吧演艺和传媒文化,使休闲活动无不渗透着快乐休闲的文化特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长沙休闲产业及其特色的研究,使长沙能依托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资源基础,同时充分发掘长沙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中部传媒中心的发展步伐,凸显城市文化的个性魅力,以娱乐文化为灵魂,打造中部地区的休闲之都。
参考文献:
[1] 沈丹阳《中国展览业基本情况调查与研究》[M]国家商务部商业改革司课题研究报告,2004年12月(北京)
[2] 宋瑞《休闲:经济学分析与统计》旅游学刊[J]2002(6)
[3] 徐瑞萍《杭州构建休闲型城市的优势及对策》《特区经济》[J]2005(6)
1998年,诺丁汉大学副校长甘贝尔爵士到清华大学做学术交流时,认识了邓亚萍,那时亚萍几乎一句英语也说不出来。半年后再见面,亚萍已经完成了在剑桥5个月的学习,可以和他直接交谈了。甘贝尔爵士对亚萍的进步大为赞叹,并建议她去诺丁汉大学继续深造。
2001年9月,邓亚萍赶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她更喜欢剑桥,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诺丁汉大学,只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英文系。
诺丁汉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城市诺丁汉,距离伦敦两个小时的车程。诺丁汉大学始建于188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英国著名学府中排名第五。作家DH•劳伦斯曾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如今是这里的骄傲。校长甘贝尔爵士对中国极有好感,曾几度来中国。在他的提议下,诺丁汉大学每年都专设20个只提供给中国留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帮助他们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
后来被聘请为诺丁汉大学校长的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诺丁汉校园里见到邓亚萍,杨校长问:“亚萍,你到诺丁汉来干什么?”亚萍说为了使中国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一席之地。
杨校长告诉亚萍:
“我有幸作为诺丁汉校长主持很多仪式,凭王室给我的权杖来行使我的权力。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每次我坐到这个台上的时候,校园里就升起五星红旗,在英国的大学里升起五星红旗是很罕见的,每次我看到这面五星红旗都会感到自豪。有一次一位华侨会会长江凤翔,他一定要请我吃饭,他说自己是60多年前来到英国的,问我,你知不知道我来的时候英国人叫我什么,叫我‘清人’,不叫我华人,没有想到现在这里最有名的大学中间的唯一一套衣服、唯一的一顶金边帽给真正的华人戴上了。”
亚萍听了很受触动,她惊讶的发现,一个人如果做得好的话,力量可以有这么大。
邓亚萍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一些有关于体育的、国际交流方面的工作,但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支持自己将来的道路,于是她决定攻读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女子体育硕士学位,以便能在国际体育运动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她同时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亲眼见到中国体育健儿的魅力。因此,硕士学位邓亚萍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
从小学生到英国研究生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权衡之下,邓亚萍考虑到自己的时间紧迫,选择了第二种办法。
一开始,邓亚萍的导师对她并不太了解,只知道她是著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的导师没有收过运动员研究生,而诺丁汉也没有收奥运冠军的先例,因此,他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是否能顺利完成硕士学业。邓亚萍恳切地对导师说:
“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些,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多听一次甚至多次,别人可能需要一年完成论文,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请您放心,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听了这些话,导师一脸惊讶,随即又转为赞叹。
于是他欣然给邓亚萍定下了当代中国研究方向的参考书单,还信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他没有给邓亚萍一丝世界冠军的特权,同时更没有给她一点对运动员研究生的歧视。
邓亚萍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去实践自己的诺言的。在诺丁汉大学,她面临的是比在清华大学更具挑战的现实情况。不仅仅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给学习带来的困难,更主要的是这里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虽然每一个学生都有导师,但并不能经常见面。而且导师往往只提供给学生一个阅读书目清单,学生只能通过自学来掌握课程内容,学生还要自己到各图书馆或各个大学找书。有了问题才会和导师预约见面,讨论答疑。
刚开始时,邓亚萍很不习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尤其她学习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一个在英国比较冷门的专业,即便是在图书馆里也很难找到相关材料。因此,在这方面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她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邓亚萍不仅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后也丝毫不懈怠。她深知自己的课业基础差,因此每天课后定期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
按说学校安排的课程已经饱和,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完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课程。但邓亚萍还是觉得自己学习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好。诺丁汉大学确实对我们的世界冠军照顾得比较多,除了有老师的单独辅导之外,还针对她的社交活动多,经常要用英语发言还特别给她开了许多小灶。每次开会前,老师都要帮助她准备发言材料,纠正她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亚萍开了一门课,教亚萍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老师开玩笑地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邓亚萍打球时,两眼裸视都是1.5,可自从上大学,视力下降很快,一只眼只剩下0.6,只得配了一副眼镜戴。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总是犯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时间安排。
除了上课,邓亚萍天天骑着自行车往返校园与住所之间,她的同学都很惊讶,说:“怎么世界冠军也骑自行车啊?”她总是笑笑:“世界冠军也是普通的人啊。”后来她开上了车,那是诺丁汉大学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回国前送她的,她在校园里只开了两圈就上路了,胆大而心细。有了车,省出不少时间。
诺丁汉大学的英语老师劳娜,和邓亚萍交往好几年,她很惊讶邓亚萍这样的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却如此谦和平易,甘心做一名普通学生。
亚萍太忙了,忙得终日与一台笔记本电脑相伴,不过长年累月和乒乓球拍打交道,竟也练得一手十指如飞的本事。没想到这也帮了打字的大忙,手指十分灵活,控制力很好;打球练就的手腕的灵活性,打字也如鱼得水,亚萍的论文就是这样敲出来的。
那电脑还是她几年前参加运动员卡拉OK大赛得的奖品呢,可现在她已经顾不上唱歌了,当年她得奖唱的歌儿是“我的未来不是梦”,现在是她实现梦想的时候了。
总有外国人问亚萍:“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开始亚萍也没在意,问的人多了,亚萍对觉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于是亚萍根据自身经历结合所学专业,把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定为《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论文分析的案例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终于完成了3万5千字纯英文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这一论文,邓亚萍的导师最终没有改动一个字。论文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提出了关于中国体育今后发展的建议。
考官的一致结论是:一次通过!这时,导师才透露了当年的担忧:“收你时,不知你能不能完成。现在,你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2002年12月22日,邓亚萍如愿获得硕士学位,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论文正式出版,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这本书作序,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并且将这篇论文也收藏到国际奥委会的博物馆。
从1997年进入清华起,邓亚萍已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将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
回首这些年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她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再回剑桥读博
2003年初,邓亚萍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她到老家河南考察的时候,她收到了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
对亚萍做出的选择,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和党委书记李志坚非常支持。他们觉得,这已经不是邓亚萍个人的事,中国运动员读到博士的不多,能拿到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更少,他们希望邓亚萍不仅在乒坛上能成为运动员的榜样,在学业上也能成为中国运动员的榜样。
于是,邓亚萍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一轮拼搏――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虽然邓亚萍的英文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但是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对她来说更为艰难,邓亚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学习异常刻苦,感觉特别辛苦,但效果并不明显。但邓亚萍暗暗鼓励自己:要拼搏、拼搏、再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慢慢的,邓亚萍习惯了剑桥的学习方式,对课业变得得心应手了。
从一开始,亚萍就结合自己职业选定了研究方向:“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邓亚萍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对邓亚萍选择的研究方向“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赞赏,认为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而邓亚萍也希望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发掘奥林匹克的商业价值,寻求奥林匹克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北京奥组委的成员,邓亚萍不可能长期在剑桥专心读博。于是,导师特地批准她回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的材料。
2003年2月24日,邓亚萍回来了,为了完成奥运会举办的前期繁杂的准备工作,邓亚萍回到北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天早上起床后,她便匆匆忙忙从北京城南的家赶往北京奥组委上班,下班后她必须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学习当中。每个学期导师都会给她布置具体的方向以及阅读书目。而邓亚萍要定期用电子邮件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和心得,并且还需要时常从北京坐飞机赶到英国,去剑桥大学将研究成果交导师评审,讨论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和任务。这样高负荷运转的生活对邓亚萍来说,过得充实而又满足。
2004年春节期间,为了赶写论文,邓亚萍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回到剑桥。为了节省时间,赶上进度,她买来一堆速冻饺子,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写了20几天,没有下过楼。超负荷的伏案加上旧疾,诱发了颈椎病,整个头不能自如转动,她仍然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清华外语系吕老师到英国办事,特地赶到剑桥去看望邓亚萍,看到她别扭地歪着头坐在电脑前,心疼得掉了眼泪。
由于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繁忙,邓亚萍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我现在正在努力写论文,至于什么时候能完成我也不能确定。从1997年到现在,我经历了十年寒窗,可能读书的时间要比十年更长。”
众所周知,萨马兰奇点名让邓亚萍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从表面看,是萨马兰奇给了邓亚萍一个机会,但客观地说,是邓亚萍先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是她的精神先征服了萨翁,也是她的努力学习先给自己驾起了云梯。虽然邓亚萍经历了几次角色转变,她始终如同在球场上一样,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让人振奋又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