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时间:2023-09-15 17:14:42

导语:在如何搞好语文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外拓展 主题研究

语文是众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工程。语文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代教学理念更是呼唤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人心、走向开放。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其具体要求为植根于语文学科的,又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融合关系的一项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的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些特征呢?现代信息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构建网络语文实践活动探究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必须建立一种课内外实践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体现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一)课外活动模式的建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可延伸性或根据现实生活(如环保、旅游、禁毒等),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主题,围绕主题制定、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在充分发掘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以专题手抄报、自编自制书籍、上传资料到班级或校园博客等形式展示自己或合作小组的探究成果,并进行全体师生的交流、评价,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求知的快乐,培养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进行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我引导学生分类选择收集:我喜欢的诗人、描写四季古诗赞歌、描写花鸟鱼虫、乡情征战、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儿童诗等,并以自己小组所选主题课外合作编撰书籍的实践活动。

这种凭借网络技术的课外探究模式,是学生进行全程式的语文实践过程。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信息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之大、宇宙之精深,品尝到成功之喜悦、学习之快乐,从而在这种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

(二)课内模式的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内主要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启动阶段:教师在钻研文本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搜集有关的图片、影视亦或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情入文,整体感知,并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第二是引动阶段: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上产生问题或“读题入文”或“缘文生疑”,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动机。第三是联动阶段:学生在探究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师生、生生、师生机等多维互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进行学情监控或个别指导、咨询。第四是能动阶段:学生在自悟、自得的探究基础上,通过师生互相交流、自我感悟、评价反馈、巩固运用,使学生所得知识进行再现、联想、深化或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四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或信息反馈而形成新一轮的学习探究目标。

二、走出信息技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几个误区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脱离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而信息技术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脱离了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二)避免过分约束。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些教师担心学生走得过远,偏离活动主题,于是过多对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指导。还有一些教师以为利用网络上视觉感较好的图片或动画来代替文字学习和实践操作,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这是不可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当遇到特殊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展开讨论,时空不再受到限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不能失去语文味。多媒体网络的参与丰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资源,友好人机交流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留有很大的空间。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提高了许多。才能为语文实践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实践活动课程领域里开创一片崭新的时空,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奠定扎实基础,为未来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单行本

[3]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2篇

1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是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发展”主要是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2 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2.1 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在《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2.2 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语言体现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道理的,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2.3 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作者所着力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感到作文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3 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职专学校语文教学思考

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公共学科,在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据了解,不少中专学校语文并未发生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中专学校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对文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笔者认为中专教育应当是以就业为出发点、落脚点,并且组织实施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活动。作为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既要满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更要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对此,中专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正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变灌输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主持开展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将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分解为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于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针对上述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中专语文课程应该调整、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首先,听是指聆听,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听力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聆听的含义、聆听的作用、影响聆听的因素、如何提高聆听的水平等。

其次,说话是人际交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内容包括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活动的艺术性、社会活动中的说话艺术、常见的说话技巧等。

再次,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生活中、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最后,写作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充分调动中专学生学习与训练积极性,切实收到训练实效,还要认真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若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要做到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等,这样才可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多阶段、多层次考核,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

2、改能力考核为主。不要让学生记忆孤立的文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3、改重写轻说考核为说、写并重考核。说话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引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完整地叙述事情的过程,能否流利、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学习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等。写作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包括正确地书写汉字和语句、掌握句子连接的方式、掌握组成段的表述习惯、掌握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等。

最后,当前我国的外语学习热浪滚滚,且一浪高过一浪,而语文学习波澜不惊,不少国人的汉语水平正在退步,甚至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迹象。这种严峻的形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中专学校,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对语文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全面改革,帮助将要进入社会去直面激烈竞争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切实提高他们的汉语能力,给予他们一张驰聘职场、打拼天下的“语文通行证”,自然就显得空前的重要。

三、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语文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在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兴趣

第4篇

一、在“比一比、赛一赛”中学习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余把成绩放大化,常常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孩子们表现欲和争胜心都特别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绝不会一味地讲解和灌输,他们会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比一比、赛一赛”中学习知识。这样学生的身心是轻松的,是愉悦的,在这种心理下学习,学生会非常投入,精力也会很专注,接受、消化知识就会非常迅速。例如在学生刚刚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时,我便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出题,一组在字典上查找该字的读音和意义,老师负责计时;然后再进行交换,哪组用的时间少哪组就是优胜组……学生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当时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和谐。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便提高了查字典的速度,为他们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课后有的学生说“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我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但查字典的速度提高了,而且还认识了很多生字……”这就是在“比一比,赛一赛”的魅力所在。

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若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识字教学中,我不单单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还把学生带到室外,带到生活当中去,以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因为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识字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制卡片,通过剪、贴,再制作成小报。在制作卡片和小报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识字、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画来识字,这样更形象、更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组成互助组,一名学生用肢体来表演生字或词语的含义,一名学生根据该生的表演来判断是哪个生字或词语。这些方法运用到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个过程中,学生都非常投入,很快乐,在此基础上,识字教学进行的很顺利,也很成功。

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电脑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疏于写字。但是《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的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一定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抓写字教学,要求并强调学生把字写规范、写工整,写漂亮。因为一手好字,不仅是自己的“门面”,还能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

写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去观察这个字的构成,哪一笔最关键,哪一笔容易出错;然后再让大家一笔一画去写,去感悟这个字的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写字的规律,慢慢掌握写字的要领。然后利用课余的时间,开展一些写字比赛,比如“我是书法小能手”等活动,提倡学生写一手好字,从而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四、搞好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考查现在在考试中是一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但掌握阅读和做题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平时多读、多练,才能有好的效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再带着问题去读,理解文章大概意义;接下来,就要有针对性地去读,去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有所体会,有所领悟。

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方法,说体会,讲心得。在彼此交流下,学生才会做到扬长避短,有所提高。当然书读的多了,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同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或口头倾诉,或文字表达,这样便为小学生练习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语文 复习 效率 方法

一、深化课堂复习,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1、归纳概括,疏理知识。复习课,不是对所学知识再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温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达到熟练、透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如:在复习时教师可提示:本册教材你自己认为哪个单元学得较好,哪个单元有点问题?哪个知识点你还是感到困惑?让学生在复习前就做到心中有底。复习到单元又可提示: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一单元里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围绕什么进行学习的?学生回答前可以看书和相互提醒,然后叫学生回答,再叫学生补充,由于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师生共同整理成知识体系,这样通过归纳概括,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2、分类指导,查漏补缺。小学知识循序渐进,各知识间的联系密切。在复习时,教师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查漏补缺。具体地说,就是对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知识的串连性和连接点,将学生复习前零散无序、认识模糊的概念及题解纵横沟通,形成整体感知。查漏补缺,调查为先。在复习前摸清学生中的“漏”和“缺”非常重要,在复习课中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正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平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复习课之前,作些摸底调查也非常必要。

3、讲练结合,发展思维。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讲和练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要以练为主,且以学生自己笔练为主,应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常见复习时有的课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或者以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应答为主。实践证明这些方式大多没有以学生动笔练习为主的效果好。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也就是说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让学生多做综合性的练习题、复习题,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思维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每节复习课的目的作用,分清主次、难易、深浅,哪些题需要多做多练,要做到胸中有数,精练、善练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提高教学效果。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脉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消化、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有的放矢——点要害。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役,使学生不堪重负。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必须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制定教学计划,挑选典型性练习,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复习过程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教学的过程,也不是抓几个重点、补几处缺漏、选几道练习、讲几个错例,而是把复习的过程变为书本知识再过渡的过程。复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所以复习的范例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

(2)、分类讲解——找缺陷。利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收集到学生的错题集,找缺陷时就可以围绕错题集来复习,在复习课堂中,提倡学生之间横向交流、允许学生交头接耳、说话,自由结合,互助合作,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中有快乐,复习中有技巧”的哲理;还可以分板块、分专题复习,教师帮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错误的防止和纠正策略。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机械、重复、单调的现象。如果让学生统一训练同样的题目,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结果往往是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吃力不讨好。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特别要做好辅差工作。同一复习内容,对低层次学生,教师不仅改进教法,还指点学法,清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对学习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具体指导,即“牵着过河”;对高层学生启发诱导,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不停地向新知识领域迈进,即“指导过河”,以求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有所长进。教学过程不但要注意专业项目的训练,更要注意试前的心理调节。心理调节对每一个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而应该因人而异,给他们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跳起来可以够得着“苹果”:对胆怯的学生要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对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适当的“泼一点冷水”,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二、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教学的艺术,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长篇短章,词汇先行

“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临场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开阔视野,拓展题材

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绘声绘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笔者尤感欣慰。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二)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模仿例文 推陈出新

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或改革,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鲁班发明锯子受到小草的启示,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飞机是从蜻蜓飞行中得到发明创造的灵感等等。可见,优秀范文也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学生的优秀习作需要丰富的表象,优秀范文习作的生动、具体、新颖,会一直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会成为最有生命力,最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活水源头。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后进生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3-01

俗话说“山中树木分长短,池里莲藕长不齐”。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深刻意识到转化后进生对于促进班集体共同进步的意义非常重要,笔者以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必须要先了解其成因,再探究方法。

1 深入分析班级里涌现后进生的原由

其实班级里出现后进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势必会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来自主观和客观等因素,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改善后进生的情况,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后进生的成因。

1.1 自身原因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在面对挫折时,意志力薄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好动爱玩,频繁讲话,不守纪律等,也由于课上不认真听讲,语文知识不能自主掌握,课后作业只能抄袭他人,敷衍应付,所有这些主观的原因都会使学生成绩一落千丈。

1.2 客观原因

除了自身情况外,来自家庭的因素也是后M生形成的主要原因,父母为了给学生争取更加良好的生活物质条件,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辅导课后作业。还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学生经常处在紧张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也影响着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指引下,学校过于谋求升学率,单方面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而且大部分的教师只偏爱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对差生采取忽视,任其发展的态度,学生因而逐渐演变成后进生。

2 将心比心,一视同仁

教师对其忽视是后进生形成的最大原因之一,一开始学生只是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略微落后,但是由于教师只偏爱优等生,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得他们跟不上教学节奏,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从而沦为后进生。因此如果想要科学有效地转化班级后进生,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其实后进生更想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因为年龄小会采用极端叛逆的方法博得教师关注,因此但凡语文教师能够摆正教学态度,在后进生教学工作中必然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的时候约访后进生,与他们谈话交心,探析他们的真正需求,从而对症下药。

3 协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的自卑心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自身较为懦弱胆小,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不敢请教老师,一拖再拖使得学习成绩跟不上,最终一步步成为后进生。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自卑的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闪光点进行夸大赞赏,而对他们某一落后点不能过度批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说“你是我见过最差的学生!”“你怎么那么笨!”等这种消极评价,学生就会主观否定自己,使他们心理产生一定病理障碍,只得随波逐流,再不积极进取!所以想要将后进生进行转化,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科学的点评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有的后进生学生成绩虽然差,但是他体育成绩非常优异,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点名表扬他跑步比较快,希望他在文化课上也能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一个发展全面的学生。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认可,只要教师表扬了他们,他们都会欢呼雀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 增强后进生的参与性

后进生的学习意识都较为浅薄,课堂参与性不高,想要真正转化语文后进生,就必须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增强课堂参与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一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考虑进去,将课时科学地分配,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刻意向后进生提问一些稍简单的题目。其二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给后进生布置一些较为基础的题目,一方面加强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课后作业内容不同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后进生抄袭优等生作业的现象,通过该种模式,可以强制后进生参与学习。除此之外,小组教学模式,也是增强后进生自主参与性的途径之一,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可以将本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参差组合,将需要研讨地课题下发给每个小组,给定时间进行讨论,最后尽量让后进生代表全组回答问题,并且评选出回答最正确,表现最优异的小组,这样一来,通过竞争机制,集体荣誉感带动下后进生就会全身心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5 与家长紧密联系

第8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德育教育 个性化方案

职高学生时常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对这类“问题”学生的教育,应深挖其行为形成的原因,找准帮助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拟通过两个案例阐述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两个“问题学生”的案例

案例1:马同学,16岁,高一学生,在校行为散漫,对学习缺乏热情,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经常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冲突。2015年12月27日,周日晚自习后返回寝室时,因未按照学校规定佩戴校卡,被学生会检查人员拦在寝室楼外,该学生情绪激动,与检查人员大吵大闹,经值班生活老师教育未果,经学生处老师教育后交由班主任处理。

案例2:章同学,16岁,高一学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2016年1月中旬,因同学开了几句玩笑而与同学大打出手,冲突中,一名同学受伤送医,而章同学仍觉不解恨,甚至扬言要将其杀死。

二、深挖表象下的原因

上述两个案例在职高教学过程中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般将其归因为学生思想素质低、行为习惯差等。但这样的原因分析并未考虑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环境对职高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对这两位所谓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了解其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其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生活经历等,以便能够对症下药。

经过走访了解,笔者大致了解了两位学生存在行为习惯偏差的“外因”。

首先,是家庭关爱缺失。马同学的父母离异后双方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而且父母都已另外生育有其他子女,该生现在与其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一起生活。母亲离异后,因另外生育了子女,所以很少关心他,而继母也并未提供其所需要的母爱。该生长期生活在被边缘化的状态中,缺少关爱。章同学虽然家庭健全,但父母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教育也比较忽视。尤其是章同学的父亲很喜欢暴力血腥的视频和电子游戏,该学生自述从小就跟父亲一起看过这些视频和电子游戏。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位。马同学初中的学习经历并不愉快,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关爱的情况下,渴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而这种渴望不自觉地变成哗众取宠,同学们敬而远之,老师也将之归为异类,从而导致了其进一步的边缘化。章同学因其喜欢暴力血腥的视频和电子游戏,与同学之间缺少共同语言,逐渐被孤立。

最后是学生自控乏力。马同学在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抵触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与老师“对着干”,对同学则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章同学则沉迷于视频和游戏,导致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三、制订“个性化”方案

在调查了“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针对其特点,拟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对于马同学,首先,请他自己谈谈事情的经过。通过其自己谈,让他在冷静的回忆过程中能够辨明事情大致是非。其次,表示感谢并表达歉意。马同学之所以与生活老师争吵,是出于保护班主任的目的,对这一点要深表感谢,如果每位同学都能和马同学一样有保护班主任的愿望,那么班级里的凝聚力就不会差,班主任带班也会很容易。最后,进行适当的引导。马同学虽然有保护老师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只是留在心里,没有表现在行为上或者说没有正确地表现在行为上,希望马同学能够为班级多做贡献。

对于章同学,首先,肯定每个人都有兴趣,兴趣不分高低贵贱。试着和他聊聊喜欢的视频和游戏,讲讲搜集到的打游戏成才的报道,希望其能够把打游戏过程中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用来帮助其他同学。其次,引导学生区分游戏与现实的区别。从游戏谈起,尤其是游戏中人可以复活,但现实中人却不能复生,如果把游戏中的规则放在现实中会产生哪些后果。最后,要求家长协助教育。通知家长到校单独面谈,介绍章同学在校的情况,以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要求家长协助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要戒除对血腥暴力视频游戏的嗜好,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健康的家庭环境。

四、反馈

第9篇

一、提问的“信度性”

提问学生首先必须注意所提问题准确、简练,答案非常明确。英语和汉语不同,汉语里有许多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作答,而英语问题答案则相对较明确;其次,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难度性”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提问时,可以把简单提问和详细提问结合起来,把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和板书回答结合起来。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逐渐增大,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挖掘对话、文章的深层含义,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的“角度性”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提问“bank”一词有哪两种含义时,可以先作这样的提示:“为什么河岸总是富裕的?” 学生肯定会马上联想到“bank(河岸、银行)”,该词在此应译为“银行”之意。所提问题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波澜,培养起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掌握语言知识的巩固及提高,以达到教学之目的。

四、提问的“跨度性”

从纵向上看,看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坡度和难度;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就不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跨度。当然,问题的跨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就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相关知识,乃至难以作答,并因此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反之,如果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适得其反。一经提问,教师就能当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查漏补缺。例如,我在提问“过去进行时”时,可以把它和“现在进行时”或“一般过去时”作一简单比较、归纳、小结,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五、提问的“精度性”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这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隔靴搔痒,而要抓往问题的实质性。例如,我在提问学生单词时,就不能仅仅是单词的拼写形式,而应是设计其语义、相关词语(同义词、反义词等)、用法等综合思考题。要想提出问题的精度,需要教师把功夫下在课外,精心、科学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备课时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六、提问的“广度性”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于学习较差,经常荒废学业的学生,要提问得勤一些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落后状况,并督促他们勤勉地学习,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计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时间思考后才可以回答得出来,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跨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以变更问题的角度,举一反三,使问题具有更广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还可以在详细提问时予以评分,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名次意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苦功夫,方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切实实在教学中搞好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它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