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时间:2023-09-15 17:14:43

导语: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县域经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44-03

国内许多学者对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曹振良认为,房地产业定位也就是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刘育中阐述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刘静岩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曹宏亮认为,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成了密切的联系,并且两者的发展呈现同向波动关系;李启明就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刘文婷对武汉房地产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等。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国家或者大中城市有关房地产业的研究,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略显单薄。因此,本文以湖南省望城县为例,对房地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望城县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望城县紧邻长沙市区,是长沙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向外扩散的承接区域。近年,望城县房地产业不断升温,特别是随着长沙市融城建城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多条交通干线的贯通,以及日益增长的房地产需求,加上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区位,使房地产业成为望城县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房地产业开发投资259487万元,进驻望城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52家。商品房新开工建设面积100.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5%;新竣工建设面积42.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自2002年起,投资额逐年攀升,由1300万元陡升至2006年的259487万元。房地产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带动了建筑、建材、装饰、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望城县房地产业成长很快,表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二、望城县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的关联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或是带动,或是制约。一般来说,GDP、经济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信贷规模和利率都与房地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对房地产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望城县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与房地产业发展关联度进行分析。

1.研究方法介绍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反映系统内各因素的动态发展状况,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以关联度作为其关系密切程度及相互比较的主要标志,曲线越接近,相关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给出原始数据列的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m):

X0(k)=(x0(1),x0(2),…,x0(n))

………

Xm(k)=(xm(1),xm(2),…,xm(n))

其次,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的差序列,计算关联系数?灼:

?孜(k)=

式中,?灼为分辨系数,且?灼∈(0,1),i=0,1,2,…,m。

再次,采用公式

?酌=?孜(k)

计算关联度,列出关联序。

最后,比较关联度的强弱。若?酌a>?酌b,则称影响因素Xa的关联度优于Xb。

2.数据指标选取

根据望城县社会经济与房地产业发展实际,分别从经济发展、关联产业以及生活消费水平3个方面选取以下8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X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2=GDP(万元)、X3=财政收入(万元)、X4=工业产值(万元)、X5=第三产业产值(万元)、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7=人均GDP(元)、X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与X9=房地产投资(万元),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3.关联度计算过程以及排序

利用SPSS11.5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参考序列以及比较序列差序列矩阵。确定关联系数?灼,这里取值0.5,并计算得出关联系数矩阵。计算关联度γm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4.结果分析

通过对望城县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与房地产业投资进行分析可知,在各项指标中,与房地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工业总产值,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等。这些指标与房地产开发的关联度差距最多为0.2,说明望城县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房地产业发展关联紧密,与房地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二)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望城县社会经济发展在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这些部门的发展。

1.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拉动作用

依据表1中望城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可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趋于同向增长。根据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相关模型(1)如下:

Y=84695.81+2.70686X………………(1)

R2=0.890049

t=(2.514844)(7.52761)

F=56.66491

由模型(1)可知,望城县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可以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7亿元。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GDP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2.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我国房地产业关联度达52个行业。通过对望城县房地产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房地产投资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最高,因为房地产业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装饰装璜业、家具生产业等产业的发展,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依据表1中工业总产值与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可以得出工业总产值与房地产投资之间的相关模型(2):

Y=197546.2+2.844X……………………(2)

R2=0.916848

t=(6.524859)(8.785383)

F=77.18295

由模型(2)可知,望城县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就可以带动工业总产值增加2.8亿元。房地产在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综合算账,房地产业每投资10万元可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据此,2006年较2005年,望城县房地产业投资增加值便可为望城县直接或者间接增加25949个工作岗位。

3.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消费,改善人居环境

望城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房地产投资的关联序排在第四位,房地产投资促进了社会消费,望城县的人均GDP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人们逐渐向住宅小区聚集,住房消费大幅度增加。住房消费是居民家庭最大的消费,进而住房消费的大量增加,加快了望城县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望城县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紧密,相互促进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拉动投资、刺激消费、带动就业和优化城市形象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望城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依靠房地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首先应该认识到湖南省现阶段房地产行业总体来看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在房地产的1/3的市场都集中在长沙市,其余也大多集中在各地市,县域的房地产市场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其次,应该看到,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出现整体投资过热,局部存在泡沫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依托,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振良.房地产倒U曲线与房地产产业定位――论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东方企业家,2001,(11):56.

[2] 刘育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 2007,(05):98.

[3] 刘静岩.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J].特区经济,2006,(05):267-268.

[4] 曹宏亮.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同向波动分析[J].技术经济,2002,(09):5-6.

[5] 李启明.论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中国房地产,2002,(06):13-15.

[6] 刘文婷.武汉房地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06):91-92.

[7] 陈永岳、陈伯庚.新编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32.

第2篇

如何合理地协调地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要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预测。地质灾害预测除除技术手段外,还应有经济研究内容。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经济评估,可以有效地掌握地质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并且有充分地时间来避让地质灾害。其次,完善地质灾害检测系统。用科学的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检测预防,建立必要的群测群防体系,设立专门的监测部门,并通过开展综合研究,提高地质灾害检测的准确性,将地质灾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三,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由于自然规律或人类活动而发生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一步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总之,经济发展始终贯穿于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预防和治理的全过程。对地质灾害不同阶段的经济投入可由政府负责,运作方式为市场化,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山东半岛为例

2.1山东省自然地理状况

山东省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全省面积约为15.71万平方千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内陆地区优越。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全省光照充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山东省也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大省,矿种齐全,储量总量大,储量丰富。其中金矿、石膏、自然硫等8种矿产列我国首位,全省各种矿产资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山东省也是我国能源基地之一,全省油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电力资源充足,据统计,2010年底全省发电量达到3091亿千瓦时。总之,以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地质矿产资源为山东省乃至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2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采取了多重促经济的政策,先后向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派遣经贸团,大力加强与国外发达城市的交流合作,吸引外资。此外,山东省还大规模地与日韩以及欧美企业的驻华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商谈会和展示会,加强交流,随时了解投资动向,改善外资企业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服务。这些创新性的政策,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发展,完善了整体的经济格局。山东省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其他省市提供了发展空间,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2.3山东省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在遵循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同时,要按照自然环境规律进行协调,全面考虑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将自然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进去,三者科学的调整,相互协调,最终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数据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山东省的东营、淄博、潍坊和日照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显著。因此,未来在决策中,就要提高这些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而相比之下,威海、烟台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今后应重点发展。经济发展方面,青岛市近几年发展快速,而日照、潍坊等地较慢,威海、济南、东营、烟台和淄博等地发展平稳。为了实现山东省各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就要协调好经济与地质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在城市建设当中,不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还要遵循地质生态环境规律,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作为一项基本准则,科学地调整好发展与保护的步伐,及时预测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确保可持续发展。

3总结与展望

第3篇

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联结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湖南省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核,最为直接地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是区域经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以湖南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湖南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期望对湖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主成分分析

1.1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科学性、可比性、典型性、可获取性的基本原则,选取3类8个单项指标构成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人均GDP(X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2)、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X3),用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实力和产业结构高度;非农业人口(X4)、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5)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X6),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和投资环境;电信业务收入(X7)、货运总量(X8),反映城市科技信息网络水平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程度,上述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1.2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选取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等13个地级市(湘西州吉首市为县级市人口、经济规模偏小,因此,此处未作比较)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比较研究。

(2)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原始数据标准化的方法很多,主要运用极差值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正向指标:Xij′=

反向指标:Xij′=

其中,X、Xmax、Xmin、X′分别代表原始数据初始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化值。

1.3主成分分析过程

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技术,对2005年的数据矩阵进行处理,根据其特征根分布特点(碎石图),可判断选取3个主因子比较合适,其累积方差达到90.567%,能够解释全部信息量的近91%。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个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和主成分载荷值(见表3)。

(1)第一主因子——经济综合实力。第一主因子特征值达到3.420,贡献率达到42.746%,该因子与人均GDP、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非农业人口、人均电信业务收入、货运总量呈高度相关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实力,因此,可以把它归纳为经济综合实力。

(2)第二主因子——投资环境。第二主因子贡献率达到30.306%,该因子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高度相关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商业情况,因此,可以把它归纳为投资环境。

(3)第三主因子——产业结构高度。第三主因子贡献率达到17.515%,该因子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高度相关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因此,可以把它归纳为产业结构高度。在表3的基础上,可计算出第

一、

二、三主成分在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得分,再按照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即可得出综合得分(见表4)。

1.4湖南省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特征

(1)城市区域经济差异显著。长沙作为湖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优势相当突出,从主成分综合得分来看,长沙(1.922)与排在最后一位的永州(-0.428)相距甚远,即使与排在第

二、三位的株洲(0.131)、湘潭(0.142)差距也相当显著。

(2)从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呈现出“湘中>湘东>湘西”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发达城市主要集中在湘中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集中在湘东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城市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

2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类型划分

依据综合得分可以把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经济发达、经济较发达和经济欠发达3个基本类型(见表5)。

2.1经济发达类型

该类型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和岳阳四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综合得分均大于0,远高于其他城市。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极化作用相当明显,而株洲、湘潭是三线建设中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岳阳作为湖南的新兴工业城市,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增长相当明显。2005年四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1658.372亿元、1554.373亿元、889.273亿元、868.227亿元,分别占全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38.35%、38.62%、40.98%、41.21%,城市经济发展绝对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为湖南省经济中心区域。

2.2经济较发达类型

该类型包括衡阳、郴州和常德。衡阳是湖南省老工业基地,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逐渐被岳阳、常德等新兴工业城市超越,2005年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126.385亿元、148.719亿元、66.06亿元、52.088亿元,落后于岳阳(282.474亿元、465.046亿元、122.266亿元、75.813亿元)和常德(255.826亿元、215.685亿元、74.826亿元、60.093亿元)。作为湖南“南大门”的郴州(127.317亿元、124.735亿元、79.951亿元、61.645亿元)借助靠近广东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部分经济绝对指标已经超过衡阳。

2.3经济欠发达类型

该类型包括怀化、张家界、娄底、益阳、邵阳、永州。该类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怀化、永州分别与贵州、广西交界,区位优势相对较差,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截至2005年,6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23.59万人、14.38万人、41.87万人、33.12万人、28.65万人、28.74万人。

3协调湖南省城市经济差异的对策

3.1强化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和带动作用

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国家级试验区的机遇,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其核心增长极的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湖南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既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带动湖南省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但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偏小,城市间区域经济协作机制不完善,行政区经济的痕迹相当明显,产业生产、消费网络空间并没有形成,还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阶段,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关键就在于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立完备的协作、互动机制,明确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定位,构筑完善的城市产业网络。长沙作为最具潜力的产业增长中心,应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商贸、金融、运输、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等产业,着重构筑现代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株洲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应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创工业新优势,重点改造提升有色冶金产业、轨道机车及车辆产业、化工原料产业、建材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湘潭要加速传统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力争建成一个新型的加工工业和精细化工工业中心,形成国内领先,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实力的城市群,从而带动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2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或地方企业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国外的“硅谷”、“128”公路以及“第三意大利”;国内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湖南省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如中、北部地区为丘陵、洞庭湖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十分有利于工农业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地区多丘陵、低山,交通不便、能源缺乏、工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但山川秀丽,少数民族集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因此,需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结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实施不同的区域产业集群政策,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途径,如湘中长沙——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株洲、湘潭——重化工业、制造业集群,岳阳——石化产业集群以及大湘西张家界、吉首——旅游、微生物发酵产业集群,继续做大做强民族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和谐社会。

第4篇

城镇化或城市化(Urbanization)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农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人口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力增强的过程。对城市化最简单的定义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从城市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存在很大差异。在福建,这方面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莆田市与晋江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上的差异。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莆田与晋江的城市化进行了不同的研究,甚至将晋江的城市化道路作为一种“晋江模式”进行研究[1], 对莆田的研究一般以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为主[2],对城市化的研究很少,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自己对莆田城市发展概况的看法[3]。但纵观这些研究,都是对单一城市所作的工作,缺乏城市之间的对比性分析。而晋江与莆田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其他的发展条件相似,甚至是莆田的发展条件要优于晋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莆田却落后了,并且与晋江的差距日益扩大。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需要在对比的过程中予以解释。本文利用莆田与晋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比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来分析以下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莆田与晋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差异?差异有多大?由此引起的城镇化差异又是怎样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又有那些?最后以晋江为借鉴,为莆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所指的莆田包括莆田市区、莆田县)

2、莆田、晋江的发展过程

2.1 莆田、晋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2.1.1 在改革开放初期,莆田、晋江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很小,有的年份莆田的经济发展要优于晋江。

在改革开放初期(1985-1990年),首先莆田、晋江两区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农民家庭人均收入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而且增长速度也趋于一致。如1985年(见图1),莆田、晋江的经济结构都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莆田的工业化水平略高于晋江,人均工业产值略高于晋江。如1985年莆田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4%,高于晋江的21.5%。从1986年开始,莆田、晋江都开始重视工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得到提高,由图1中可以看出,从1986年开始,晋江、莆田的工业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虽然晋江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要略快于莆田,但发展速度不稳定;莆田的工业化发展虽然较慢,但较稳定,同时,两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其差距也基本保持不变。总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2.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莆田、晋江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拉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两地的差距更加明显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90年-2005年,莆田、晋江两地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虽然都显增长趋势,但两者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很明显的。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等指标看,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莆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62倍(1990年)增长到1.4倍(2005年),人均GDP水平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5倍(1990年)增长到3.81倍(2005年),显然,晋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莆田。

2.2 莆田、晋江城镇化发展过程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多,如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规模(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功能的转变、城市质量与城市文化的增强等。但为了简化对城市化的指标衡量同时又能体现城市化的特征,一般主要采用人口比例指标(城市人口比重)和土地利用状况(城市用地规模)[5]。在本文中,由于土地利用状况资料的缺失,因此仅采用人口指标作为莆田、晋江城镇化的水平测度指标: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从图4中可以知道,从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开始,晋江的城市化水平就要高于莆田,但两者差距不大,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过程中(1982年-1990年),两者的城镇水平都显增长趋势,但晋江的城市化过程较快,八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进程远快于莆田,到了2000年以后,晋江城市化水平要高于莆田城市化水平11个百分点,就城市人口比重单一指标来说,晋江的城市化水平高于莆田。

但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如非城市型景观向城市型景观的转化过程,更不能反映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5],为了说明2000年后晋江与莆田的城市化水平差异,笔者列出以下辅助指标

表1列出了2000年~2002年莆田与晋江地区主要的城市化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除了卫生指标莆田优于晋江外,其他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莆田与晋江之间的差距都相当大,尤其是人均GDP,从2000年-2002年,晋江都是莆田的4倍以上;消费方面,莆田的恩格尔系数比晋江要高,虽然有所降低,但系数的下降水平明显慢于晋江,这就说明了莆田在食品以外的其他消费品方面的购买力要低于晋江,消费能力的提高速度也要低于晋江;从上述几个指标来看,两者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晋江的城镇化水平要远高于莆田,并且差距有愈加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前同是农业大县,且同在一个省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却日益加大,其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3 、莆田、晋江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导致莆田与晋江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方面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问题,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经济区位

莆田、晋江都位于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且都是著名的侨乡。位于晋江市区-- 青阳以北15km的泉州市鲤城区,目前已成为泉州市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晋江的经济发展,与鲤城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晋江主要的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均极大地依赖于鲤城区。此外,在青阳东面12km处,还有一个以服装、鞋帽等专业市场驰名于世的商品贸易中心--石狮市。尽管行政区划人为地使原为晋江县经济中心的石狮与其腹地(晋南、晋东)分割开来,但两地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仍一如既往。迄今,石狮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如服装、鞋帽、雨伞等近一半产品均来自晋江.青阳西南与厦门经济特区隔海相望.厦门特区所享有的独特优惠政策及其投资环境均为晋江所不及,因而其对外资的吸引力远大于晋江。近来,多有晋江藉的台胞到厦门投资,因此,晋江也必然会受到厦门特区的拉力作用[8]。而莆田虽也紧邻泉州,但距福州、厦门的距离太远,受到大城市、特区的拉力作用很小,而且晋江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晋江人具有良好的商品经济意识,而且晋江的侨眷、侨属占全县人口70%以上,在海外的晋江人与在国内的晋江人的数量大体相当,在300万晋江人当中,国内有100万人,港澳台有100万人,海外还有100万晋江人,海外华侨保持着晋江的文化传统,经常与家乡联系,热心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侨汇收入居全省第一,是振兴晋江经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对晋江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有利。而莆田虽也是侨乡之一,但全市在外的华侨只有30.5万人[9],在数量上与晋江相差甚多,而且在侨汇收入上也与晋江相差甚多,所以,晋江的经济区位要优于莆田,这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2 外商投资是莆田、晋江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

晋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外向型发展战略,而这与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分不开的。晋江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金门仅一水之隔长三角,邻近厦门,交通便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公共服务、政府办事效率等软硬环境优越,深得海外企业的青睐。近些年来,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图4所示,晋江的外商投资情况要比莆田好的多。莆田的投资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与晋江相比,都还有相当的差距:如图5,在2000年-2002年间,莆田、晋江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晋江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方面的投资要比莆田的多。另外,改革开放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晋江领导班子十分注重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相继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城”、“全县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市”、全省双拥模范城等光荣称号;市公安局被评为“全国百佳公安局”之一;使晋江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同步发展的喜人成绩,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10]。同时,晋江为了招商引资,在全国各地举办晋江侨乡商品展销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界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吸引了各界外商前来投资,而莆田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足,招商工作主要集中在几场招商会上开展,没有形成全市招商、全元招商的格局。

3.3 晋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城镇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逐渐拉大了与莆田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大力推进商品经济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至1993年,晋江的乡镇企业已从1979年的近干家猛增至近万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22亿元,比1992年增长109%,比78年增长289倍,翻了八番,占福建省乡镇企业总产值1102亿元的l1%,从1990年起晋江的乡镇企业开始进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92年跃居第28名,并居福建省乡镇企业十强县榜首[11]。成为晋江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市场的形成、经济及就业结构的改变,从而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转非”就业。大量增加的劳动力和外来人口,提高了区域内的人口密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集,需要扩张城镇空间提供载体,形成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和推动,进而推动了城镇建设;反过来,城镇建设使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更加完善,产生对发展要素的聚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从而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而莆田撤地设市后,虽然城镇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与晋江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993年,晋江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个,超千万元的企业125个,而莆田到2000年,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达到500万以上的企业)也只有111个,而晋江在这一年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已达到222个,规模以下企业数晋江为9768个,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为3656759万元,而莆田仅有6699个,创造的工业产值为388316万元[4],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3.4 产业结构调整、名牌战略的实施突显了晋江经济发展的优势

如何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品牌打响是像晋江、莆田这样乡镇企业居多的地区所追求的目标,晋江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做得更为突出,有些方面是值得莆田借鉴的。就如陈埭的鞋材市场,在那里,与鞋有关的任何材料应有尽有,鞋类机械都近于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被称为全国三大鞋业原辅材料市场,他们重点是组建鞋业同业工会,把鞋博会升格为中国轻工总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提高国际知名度。同时在品牌战略中,晋江闯出了一条新路。企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培植品牌,以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04年,晋江有安踏、恒安、七匹狼、劲霸、雅克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占福建省28.6%,创福建省著名商标34个,占全省13%,是国内品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12],相比晋江,而莆田的品牌公司几近空白,只有才子、沃特等少数几家,能够形成拳头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竞争力不强。

4 、推进莆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对策

莆田与晋江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不应是永远存在的事实。在晋江经济飞速发展之时莆田如何正视现实和差距,寻找对策,发挥后发优势,奋力追赶,逐步缩小差距才是当务之急。莆田与晋江两地的差距不是一日形成的,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当前不仅要认识到差距的存在、正视差距的存在,更要统一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莆田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4.1 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从晋江发展经验上看,大力发展其特色的区域经济是促进晋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莆田要开展新一轮的创业,必须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而达到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效果。其一: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产业调整上寻找新突破,把发展壮大纺织、鞋业两大支柱产业作为产业调整的着力点,在大力抓好原材料生产,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莆田行业优势,形成莆田特色的经济新体系。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引导、扶持、服务企业创新上,全面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充分激活企业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其二:打响品牌,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它是一个地区壮大经济竞争力的捷径。晋江在近几年内知名度的提高就是归功于品牌的打造。晋江有“中国鞋都”、“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称号,莆田企业的终端产品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自己的品牌,应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做大品牌规模,扩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影响力。

4.2 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在近几年莆田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软环境不佳,现今要使莆田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优化现有的发展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贷款难、担保难是制约莆田乡镇企业发展的在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建立银行等相关企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企业贷款基金。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吸引第三方投资建立为乡镇企业提供融资的专门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企业的银行贷款份额;同时,加快建立莆田地方信贷担保体系,从而为乡镇企业提供可靠而方便的融资渠道[2]。其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上,可参照晋江,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合作,努力培养人才。最后,建设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是政府机构或者民办性质的培训机构,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适当举办一些针对企业发展的服务活动,主要是提供对乡镇企业的创业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人才支持等,以满足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学习晋江,加大招引莆田籍华侨回乡投资的力度,并通过举行各种符合莆田发展的招商会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外商真正落户在莆田。

第5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增权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视野中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研究有:(1)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偏低。(2)在幸福感量表的七个维度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活与职业状况以及社会认可度的满意度比较低。(3)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低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4)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本次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身心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预期八个方面调查河南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现状。

一、核心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是与老一代农民工相对应的,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为了便于研究,本次研究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主要是指1985-1995年出生,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为便于研究测量,本次研究借鉴王婉娟、王其和、夏晶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需要四化管理》中提到的影响幸福感的七大因素,将“幸福感”定义为:人们根据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身心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预期等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各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增权,也称赋权、充权,即增加人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能力。它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近三十年来国外社会工作研究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调查方案设计:本次研究制订了一个包含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幸福感比较七个内容在内,具有34个指标的幸福感量表,并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将幸福感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维度。

正式调查:本次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了河南省信阳、周口、商丘等17个市的500名河南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回收450份,有效问卷率为80%。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一)年龄:55.9%的调查对象是90后,40.4%的是1985-1989年龄段的。

(二)性别:男性占:49.25%,女性占:50.75%。

(三)收入: 51.6%的收入在2001-3000元, 25.7%的收入在1000-2000元。

三、问卷分析与结论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中度偏上

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幸福感比较七个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如表一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根据幸福感的定义,这里的幸福感包括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六个方面)在中度偏上。其中,感到一般的有38.56%,比较满意的有32.50%。非常满意的占8.05%,不满意的有16.31%。由此看来,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在中度偏上,但不满意群体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因此,这一群体的幸福感仍有待提高。

(二)在幸福感量表的七个维度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活与职业状况的满意度较低

生活与职业状况方面, 44.02%的人感到一般;22.28%的人感到不满意;4.47%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简言之,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生活与职业状况的满意度在中度偏上。其中,“对目前自己在工作中所任职位的满意度”(不满意26.3%)、“对工作报酬的满意度”(不满意22.3%)和“对目前工作时间的满意度”(不满意26.5%)都在中度偏下。因此,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与职业状况满意度方面,提高他们的职位、工资及减少工作时间是提高其幸福感的关键。

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 40.37%的人感到一般;25.60%的人感到不满意,11.21%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其中,对目前物价水平的不满意度为30.3%,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为33.3%,对商品质量与售后服务的不满意度为30.0%,对目前从所在工作单位得到的保障的不满意度为23.0%;对从社会保障机构得到的保障的不满意度为23.5%;对目前中国的发展的满意度为中度偏上。因此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要特别注意物价、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三)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低于男性

这里的男、女性幸福感比较是基于生活职业状况、居住环境和家庭氛围、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社会经济发展六个方面的比较。在幸福感比较方面,男、女性的幸福感是中度偏上。37.60%的男性在幸福感比较方面感到一般,而41.60%女性感到一般;30.53%的男性感到比较满意,28.43%的女性感到比较满意。不同之处:男性幸福感略高于女性。在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和家庭氛围、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幸福感比较方面女性的满意度都普遍低于男性。

(四)户籍问题

户籍问题一直是整个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部分学者聚焦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并大多涉及户籍问题,认为户籍问题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有些农民工说到:“我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努力,但城市并没有留下我们的脚步。” 因此,如果户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基于此,户籍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四、增权理论视角下的问题解决策略

增权视角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个人有能力、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同时,增权的核心就是通过资源的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个人能够从生活的被动的弱者,变成主动的强者。它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层面上的增权聚焦于个人,发展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人际层面上的增权强调 个人可以更多的影响他人能力的发展;政治层面上的增权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本次研究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并适当应用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以期解决相关问题。

个人层面,个人层面的权利,相当于“个人效能”,指的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人,一个能够意识到个人存在的个人,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或解决。因此,增权必须使人们具有采取行动的权威感知,即对权力的内在感知力,权力是由自己创造的,而不是通过外力强制供给的。女性农民工更应如此,先赋的性别因素在农民工内部不平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女性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女性农民工也应当学习一些技术,如服装设计、美容等,为自己的发展拓展更多的渠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也应介入其中,为他们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与企业的协调为有能力,而且希望提高自身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完善他们的升职体系。

人际层面,人际交往的权利,指的是个人运用社会能力影响他人的权利,个人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人际交往技巧,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户籍问题也是如此。户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地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与之相关的福利保障方面的内容。在目前政府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政策的条件下,在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发展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本,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其实,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也存在着社会资本,但是他们的社会资本相对比较脆弱。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帮助他们建构比较完善的社会资本。例如,开展一些促进他们交流、互助的小组活动,利用社区资源帮助他们与相关组织,如就业指导、培训机构,福利保障部门等取得联系。

政治层面,政治权利,它是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影响组织社区、社会资源分配的能力。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是不同个体的竞争对象。个体对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越大,就更有优势,也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自身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因此必须依赖其他的机构或团体帮助他们获得缺失的权利。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满意度方面,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占14.4%,物价水平占14.9%,产品质量占18.2%。这种方法也有弊端,主要表现在: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关注产品的信息,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信息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要采取其他的消费政策来弥补通过信息披露的弊端。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

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方面,特别是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虽然企业按照国家规定采取8小时工作日,但如果不加班,他们的工资也只有2000左右,如果遇到淡季工资会更低。同时,一些农民工常年从事比较单一的工作,或者长期在噪音比较大、有危害气体的环境下工作,这些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政府应该完善在保障农民工身心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工厂或企业积极交涉,帮助他们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五、结语

从增权的视角分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着重在于其自身能力的增强以及人际关系的完善,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利益,为其幸福感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后盾。而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对象与资源的连接纽带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为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李玉虎.消费者增权理论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J].财贸研究,2008(04).

[2] 章洵.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512名农民工为例[J].社会工作,2007(05).

[3] 吴静.浙江农民工幸福感调查研究[J].财经论丛,2007 (06).

[4] 苗元江.幸福感:指标与测量[J].广东社会科学,2007(03).

[5] 夏晶,王婉娟,夏季.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6).

[6] 张晓丹.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J].韶关学院学报,2010 (08).

[7] 袁林,李文龙.关于农民工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8] 王焕举.80、90后农民工的幸福观[J].法制与社会,2010 (19).

第6篇

本文采用《丽水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测度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丽水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莲都区发展潜力最强;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潜力较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潜力

丽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万,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下辖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代管县级龙泉市。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能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丽水市各地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对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为丽水市今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首先以丽水市为基本空间单元收集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到区域空间发展潜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法,由皮尔逊首先提出并使用,之后经众多统计学家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在建立县城单元评价指标选择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影响县域乡镇地域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对各县城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本文选取2011年丽水市13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为镇域户籍人口、县域暂住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镇域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对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可见提取三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及空间分布

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分析主因子含义,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乡镇主因子得分,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户籍人口、镇域暂住人口、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建成区绿化面积及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指标,可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空间分布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青田县、松阳县、龙泉市、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

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面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可命名为传统产业因子。其值排名为遂昌县、龙泉市、青田县、莲都区、景宁县、缙云县、庆元县、松阳县、云和县。

第三主因子主要解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以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子。其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龙泉市、庆元县、青田县、景宁县、遂昌县。

三、发展潜力评估

依据主因子得分乘以贡献率权重得到的发展潜力是基于现状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格局。其结果如下表:

从表2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莲都区是丽水市综合发展潜力最强,以绝对的优势名列第一;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条件较差。

参考文献:

[1]张吉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J].河南科学,2009(01)

第7篇

【关键词】显、隐性因素;数学建模;幸福感量化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因此,对幸福感指数进行研究,并对人们幸福感进行量化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通过对网上某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的一系列问题的结果进行处理,得出问题中每个选项分别的得票率,然后对幸福感的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可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并具有较好的信度(其中27个显性因素为:幸福总体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治安状况、所在城市环境状况...社区归属感、他人认可程度,8个隐性因素为:身体健康、心理幸福感、生活标准、文化、教育、政府管理、社区活力和生态环境)。为了揭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之间、隐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考虑引入采用路径分析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指标体系。

结构方程模型:潜在变量的线性因果关系建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是针对传统因果模型和路径分析的不足,将因子分析引入路径分析后提出来的在SEM中,变量有两种基本的形态:测量变量(measured variable)与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

测量方程:

(1-1)

(1-2)

结构方程:

(1-3)

其中, 是外生测量变量在外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外生测量变量与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外生变量的误差项向量;是内生测量变量在内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内生测量变量与内生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内生变量的误差项向量; 、 都是路径系数; 表示内生潜在变量之间的效应, 则表示外生潜在变量对于内生潜在变量值的效应, 为结构方程的误差项。

模型参数估计:

(1-4)

其中, 、 意义同前; 、 分别为两个测量模型误差项的协方差矩阵。

(1-5)

初始模型一旦确定,测量模型中的变量数目随之确定。模型中,潜变量ηi和ξj不可观测,因而无法直接估计。如果模型定义正确,总体协方差矩阵与模型协方差矩阵应该相等。若记Σ为观测变量之间方差和协方差的总体矩阵,Σ(θ)为模型拟合协方差矩阵,则应有∑=∑(θ)。

随即得出八个隐变量对幸福指数影响程度的标准系数估计值,按照影响程度由强至弱依次是心理幸福感 ( 0.522) 、身体健康( 0.503) 、生活标准( 0.412 )、教育 ( 0.393) 、社区活力( 0.324)、政府管理( 0.210)、文化( 0.141)和生态环境( 0.091)。二十七个显变量对隐变量影响程度的标准系数估计值如下:

相关系数 文化 政府管理 生态环境 社区活力 生活标准 教育 心理幸福感 身体健康

1. 幸福总体评价 0.757 0.174 0.608 -0.002 0.160 0.015 0.005 0.010

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0.318 0.894 -0.026 0.289 0.044 0.001 0.029 -0.108

3. 社会治安状况 0.796 0.485 0.105 0.120 0.101 -0.136 0.246 0.131

4. 所在城市环境状况 0.826 0.500 0.024 0.125 0.086 -0.096 0.168 0.081

… … … … … … … … …

26. 社区归属感 0.061 0.972 0.037 -0.040 0.125 0.166 -0.028 0.063

27. 他人认可程度 0.061 0.972 0.036 -0.041 0.125 0.166 -0.028 0.066

然后,对幸福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打分形式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幸福感进行量化。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可通过比较因素之间的互相重要程度来定权,是一种科学的定权法。根据已知27组显性因素,我们再选择8组隐性因素:身体健康、心理幸福感、生活标准、文化、教育、政府管理、社区活力和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通过已知数据,设准则层中的因素对应得不同方案层分别对目标的权重为 ,反映了因素的相对于目标的重要程度,记作列向 ,其中 ,则 就是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我们首先构造因素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1-6)

显然,A为一致性正互反矩阵,记:

(1-7)

即为权重向量。

且:

(1-8)

则:

(1-9)

那么,一般的判断矩阵 有 ,这里 ( =n)是 的最大特征根, 为 对应的特征向量。

从而得到层次分析决策矩阵:

(1-10)

综合评价函数:

(1-11)

其中, 表示系数。

采取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即:非常不满意为0~1分,比较不满意为1~2分,还可以为2~3分,比较满意为3~4分,非常满意为4~5分,再采取百分制的形式得出居民的总体幸福度。

某城市居民的打分为4.10483,属于非常满意层次,总体幸福度:

以上对幸福感评价体系与量化方法的探究,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城市幸福感的量化并可对不同城市的幸福感进行排名,这对政府主管部门构建服务型政府,改善民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提要: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不断向乡村扩散,城市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本文从城市化的涵义出发,简要分析建国以来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制度创新四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培育和重构。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和趋势,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不断向乡村扩散,城市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它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对于西部地区来讲,城市化更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出路。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在一般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吸引力与乡村的扩张力或称推力与拉力是构成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在推力与拉力的相互作用下,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走过了一条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内生化道路。然而,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截然不同,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二、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由于城市化的复杂性及动态变化性,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动力机制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前后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外生型城市化阶段(1949~1978年)。这一阶段西部地区城市化服从于当时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特殊的社会背景,完全依靠外部力量拉动而成。建国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拉开了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序幕,后来的“三线建设”加速了这一进程。但是,从本质上讲,这一时期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中经济因素仍未能代替政治因素,这种依托国家投资建立起的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重化工业以及军工制造业,属于一种移植和嵌入模式,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缺乏联系,违背了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最终形成了在广大的小农经济社会中镶嵌着“孤岛”状分布的几大中心城市和资源型中小城市的城市格局,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存在着严重的扭曲。

第二阶段:多元力量推动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也发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政府“自上”的动力和其他外部力量拉动与区域内市场力量“自下”推动的多元格局。首先,政府“自上”的动力仍然在推动本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西部地区城市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地区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作为一级利益主体,在赶超的压力和区域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各地区都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其次,“自外”力量对本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加大。尽管由于区位限制,西部地区不可能像东部地区一样靠引进外资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出于全局和自身利益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东部省份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向西部投资、提供先进技术等方式支持本地区开发。这些,都相应地推动了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第三,推动城市化“自下”力量开始形成,两支新兴市场力量逐渐显示出对城市化的驱动力:一是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迅速兴起,成为拉动城市化的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二是农民在市场力量诱导下自发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进城打工、兴办乡镇企业、从事非农产业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培育与重构

城市化作为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的系统工程,不是由单个或几个因素推动的,其动力机制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微观、中观,也包括宏观动力,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既有市场作用也有政府推动作用。针对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区位条件受限制的现实状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其动力机制进行培育和重构:

1、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构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宏观动力。发展经济学认为,外部力量是打破区域低水平循环陷阱的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内生力量比较弱小,加快城市化能力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拉动力,即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国家的投资和优惠政策的倾斜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借助西部开发过程中国家级大型工程项目的刺激辐射作用,由点及面,推动本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要素流入,与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形成本地区城市化新的外部拉动力。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非农产业发展,培育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中观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这一中观动力在城市化动力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产业转换来实现;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实质上是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结合西部地区各产业发展状况,为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发展特色农业。农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动力,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承担着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品贡献、资本贡献、市场贡献甚至外汇贡献的任务。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因此,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现有农业布局,结合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增加农业剩余,是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其次,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发展工业具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状况,西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实现资源开发和产品深加工并举,一方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扩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发展中实现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同时,改造传统工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工增值水平,更好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最后,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收西部地区“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超级秘书网

3、合理发展乡镇企业,培育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微观动力。推进城市化光靠政府还不够,还要靠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要有真正的市场主体——产权清晰、投资理性、独立承担市场的收益和风险的企业。因此,为推动地区城市化,西部地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同时应该注意合理规划,杜绝东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形成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病”。

4、加快制度创新,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以科思和道格拉斯·C·诺思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变迁)同样可以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

为推进我国西部地区今后的城市化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各项制度的创新力度。主要包括: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城市的户籍管理,取消对外来落户人口的种种歧视性政策和规定,调整城镇户口迁移政策;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大土地制度创新,使农民真正进入城市并留在城市。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应重视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减少其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logistic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unity,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ole of promoting of modern logistics can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system, to make an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per, it takes the example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mand and GDP and regional freight.

关键词: 区域物流;区域经济;物流需求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regional economy;logistics demand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91-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07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 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正因为物流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我国各地区都在大力促进现代化物流园区的建设。但是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物流园区重复建设严重,又没有形成规模优势,造成运营成本过高,因此,各地区如何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从事物流园区的合理建设,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合理推动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物流的发展条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促进分析

现代物流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国家的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与这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比较厚实的物资条件,同时对物流的需求也就越高[1]。

1.2 淮海经济圈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分析

1.2.1 淮海经济圈地理位置条件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1.2.2 淮海经济圈经济基础条件分析2002年,淮海经济区实现GDP72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人均GDP6060元。绝对额、增幅和人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依次均为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实现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亿元;淮北和莱芜实现GDP最小,分别为117.9、141.9,这与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当年增速最快的济宁达到14.0%,最缓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反映出本地区发展不够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莱芜达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没有超过万元,最低的市仅有2342元。

1.2.3 淮海经济圈交通区位条件分析淮海经济区处于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该区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由于主要依靠四省二十个地市行政推动合作,缺乏市场的依存度,活力不够,整体经济比其他沿海区域经济落后,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淮海经济区发展相对落后,令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区域中间出现落差。淮海经济区交通便利,区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沪、连霍、日东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连云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航空线路基本覆盖经济区,便捷的交通使本区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

2淮海经济圈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是根据淮海经济圈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物流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总结国内外关于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以及考虑具体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

本文的思路是:第一步对淮海经济圈未来的GDP进行预测;第二步根据GDP与货运量的线性关系对货运量进行预测。通过货运量来初步反映淮海经济圈的物流量情况。

2.1 淮海经济圈 2008~2010 年GDP预测物流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这种影响在短期内是稳定的,长期看其发展变化也符合一定规律[2]。因此,对物流需求的预测,首先就必须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以衡量。

根据淮海经济圈2003~2007年每年GDP的总量,如表1所示。

根据直线方程:YC=a+bt 对2008年至2010年GDP(亿)总量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得出直线趋势方程计算表,见表2。

结果算得:a=13178.696 b=2191.316,将a,b代入方程得:

YC=13178.696 +2191.316t

从而算出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2.2 淮海经济圈2008~2010年货运量预测本文主要采用货运量对淮海经济圈未来几年物流需求进行预测。货运量虽然不能全面反映物流综合需求量,但是在特定区域内,一定时期的货运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综合需求量。因为在整体物流中,运输是贯穿始终的活动,货运量决定了其他物流活动的作业量,其变化也反映了物流综合需求量的变化。

2.2.1 预测方法的确定由于货运量与GDP之间存在着统计关系,并呈线性相关关系,因此选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淮海经济圈货运量预测。

2.2.2预测结果利用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将武汉市[3]2008年至2010年预测GDP总量代入回归方程,得到淮海经济圈2008至2010年货运预测量,如表4所示。

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系数的模型:yi=a+bXi+ei

得出GDP与货运量回归方程计算表,如表5所示。

根据表格:求出a、b的值,可得到货运量关于GDP的回归方程为:

y=24448.443+6.867x

相关系数检验。

求得相关系数=0.99,

说明武汉市综合货运量与GDP高度线性相关,对货运量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3结论

货运量是一个总体规模性指标,是从总量上反映物流需求。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粗略,在分析物流需求及变动趋势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但对物流需求的宏观把握,制定宏观的物流发展战略还是颇具价值。

根据预测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圈2008~2010年货运量将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货运量总量将从2007年的149377.7万吨增长到2010 年的190185.383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为6.22%。

参考文献:

[1]童孟达.论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物流.2002,(9):11-12.

[2]汪波,杨天剑,赵艳彬.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工业工程.2005,(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