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3:32
导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敬业精神。敬业理念、敬业意识是一切职业生涯的基本态度。有崇高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热爱本职工作,将解除人类疾苦、保障人类健康,当作最高尚的职业,是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精神。
2.献身精神。在敬业的基础之上,献身于自己的事业,是敬业精神的升华,只有达到了献身于事业的境界,才能形成本能的敬业意识,才能在平凡的职业生涯道路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产生辉煌的成果。
3.服务意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使所有职业活动均走向了服务化状态,也是传统高尚职业观念的发展。以服务为出发点,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才能使职业活动真正纳入自己的生存职责范畴,才能把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4.责任意识。上至民族兴衰匹夫有责,下至回报乡土亲邻养育之恩,无不关乎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责任,树立责任意识,是育人的具体表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
5.风险意识。医学临床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风险因素,执业活动的结果也同样有着不同的结局。而这种结局与执业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业务技术水平及道德标准密切相关,与执业对象家庭幸福和灾难密切相关,因此时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将更有利于加强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水平和能力,同时为顺利开展执业活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及家人的痛苦提供良好前提。
6.忧患意识。急国家之所急,忧社会之所忧;急人民之所需,忧群众之所痛;同样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事业,生根于基层,献身于服务。
7.法律意识。医学职业的社会保障因素,是依法履行医生职责、行使医生权利、保护自己,是目前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项目标。
8.自身建设意识。不断地自身建设是目前社会对职业人提出的挑战,只有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塑造、终身提升、终身负责的理念,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奉献自己的崇高愿望。
二、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途径
1.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本着“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大学生品德和人格塑造,从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天开始,就指导学生制定个人成才计划、大学生生涯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促使其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步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里素质比较薄弱、好高骛远的实际,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咨询指导中心,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咨询、指导教师队伍,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把教书和育人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为医学而献身的热情,树立扎根基层、服务民众,改变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决心。
2.注意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医学人文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职业礼仪、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艺术欣赏、人文修养等),并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2)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宣扬服务基层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使学生受到职业素质教育熏陶。(3)举办各种形式的素质讲座,邀请基层成功人士、著名专家、艺术家来校讲演,使学生受到素质教育感染。(4)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仁爱、诚信、正直的思想品质;通过医患纠纷案例讲座、现场审判、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培养学生抗挫折、战困难、敢创造的意志品质,树立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志向。
3.帮助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志向。本着“行为育人,奉献社会”的宗旨,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通过开展寒暑假“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活动,到基层慰问走访,进行社会调查、健康咨询、义务诊治、卫生宣传等,使学生了解基层、体验基层生活,增强对基层的情感,树立服务基层的志向。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它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哲理名言曾激励了无数人们为理想、为人类幸福而无私地奋斗。然而时过境迁,在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它是否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细细品读,慢慢思量,也许我们的灵魂正期待这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难题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舆论的焦点问题、“两会”的热议问题。2009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给本已“大雪纷飞”的大学生就业又添加了些许“霜冻”。莘莘学子由此产生无奈、失落、郁闷、烦躁、无所适从、自闭、自残等种种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在所难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信就业和充分就业。纵观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实际上是面临着“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还有大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难与“区域就业”、“择业理念”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急需给学生们以切实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及时就业。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忧虑的:“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责无旁贷地勇担起这光荣的使命,给漂泊在“择业”大海中的学子启明引航,助其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发挥
少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推崇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真谛的领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功能发挥的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具体运用,同样体现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
1.导向功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自主、多样,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维持现状和一般性满足,而是由竞争、开放、比较,催化、激发出强烈的发展欲望和追求期望。人们的发展既面临复杂、多样的选择,又面临风险的困扰,适应性、发展性都面临挑战。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正如此。大城市、大医院、高薪的诱惑,基层、小医院、创业的艰辛;大的门槛高,跨不进,基层条件差,不愿进。然而,下基层是新时期医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顺应时代要求,拓展自我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帮助学生预测社会、个人的发展趋势,掌握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选择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排除发展中的风险和干扰,减少发展的曲折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新解读。
2.保证功能。
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医学生的就业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新医改政策为医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医疗相关行业,农村、乡镇卫生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不仅给广大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而且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保证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医学人才需求形势,正确理解国家就业方针和医改政策,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避免离开社会空谈个人自身利益与发展,顺势而为,跟上国家政策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3.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促进或带动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是塑造新型合格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非认知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们牢固专业思想,坚定医德信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投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马克思对年轻人的成长给予了如此的激励:“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4.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主要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催化的新事物,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用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不论是直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马克思认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医学执业资格的准入及其营业执照的申领限制了医学类毕业生刚毕业时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医学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医学毕业生的创业拓展了空间,如与生命、健康、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营销等自主创业机会。医学生要突破自身知识结构限制,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胆尝试。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科学评估自我,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需求,自觉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积极应对就业压力,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
1.认清就业形势和掌握就业政策,积极参与就业。
就业形势是一定时期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国家调控人力资源配置的体现,是调控、约束、导向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卫生人才出现饱和状态,而基层及不发达地区却很匮乏。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推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医疗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理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参与就业。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择业观是择业者在思想上对自己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就业观是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择业观和就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当前,受社会大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就业观念呈多元化趋势。然而,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和区域差距,医疗职场的高需求,决定医学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事实上,医学生就业观念保守,就业方向相对单一,渠道狭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学生调整择业目标,拓宽就业思路,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医学相关行业工作,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精神,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国防建设作贡献;积极参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3.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理性应对就业。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在现代社会,健康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在人才招聘或升学考研中,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将录用对象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上。对于医学生来讲,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自身,而且对今后面对患者处理各种复杂问题都是一种事前磨练。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幸福。由于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学生在对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都感到压力很大,信心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惶恐,甚至畏惧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自残自伤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及时了解、疏导,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适应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信、进取心和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其牢固树立起竞争的意识和挫折的意识,提高调节自我心理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理性地应对就业问题,及时调整择业理想,促进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4.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做到诚信就业。
道德品质,亦称“品德”、“德性”,是从个人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医护从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诚实守信、讲究信誉是从业的基本素质,是医患和谐、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职业的选择同样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性,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随意签约、恶意违约或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频频发生。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问题,加强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意识,不弄虚作假,信守承诺,恪守诚信就业,将有利于医学生顺利地找到理想岗位且实现职业稳定持续发展。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就要求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把握医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引导学生务实就业、勤奋创业,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李焕旭,董双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9.
[4]荆德刚.破解就业难题: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教育报,2006,3:22.
[5]沈延兵等.加强毕业生教育,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J].大学生就业,2005,8:28.
[6]何孟飞,杨秀军,曾献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19.
[7]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790.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应用型大学工科大学生在就职时主要为技术性工作或是以技术辅助的销售类型工作。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大学生更看重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但基层车间技术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部分工科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在面试时因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而导致面试失败,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应用型大学的工科大学生,企业会更看重其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有所欠缺,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上所述,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应针对多种多样的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引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现如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国内的就业指导主要表现为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视为谋取职业的指导。指导方式在程序化的模式下也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方式。从工科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要求上可以看出,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把利刃。单纯地指导大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教给大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只能暂时解决大学生的工作,而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在硬件上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也已经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如对每一级的大学生开设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在各个阶段总结自己的成绩、提出新的目标。但对于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理论上的引导收效甚微,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真正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三、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活动的意义
(1)创业教育活动对就业能力的提升。现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展现出发展的势头,但依旧存在自发组织、管理涣散、资金紧缺、保障不力、成果形式化等问题,将创业教育活动融入就业指导中,不但能够鼓励大学生创业,也能够切实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与自身专业技术相关的创业活动,以便最大化地利用自身资源,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专业技术能力也是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谋生的“一技之长”。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无论是技术岗还是与专业相关的销售岗等,都需要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参与相关创业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督促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
2)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将自身的价值通过劳动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过创新运用到实践中,是一种跳出长期形成的思维框架和思维路径的能力。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是成功开展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应用型大学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砝码。
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毕业生求职和参与工作都有巨大的影响。在应聘、求职这样的社交活动中,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印象,是一种暂时的“第一印象”,此时展示给面试官一种极好的形象,能够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切实关系着是否可以获得工作机会。此外,在职场上注重与人相处时的尊重、真诚、宽容、理解、平等、信用等原则,会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提升组织协作能力。组织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与才智,使团队协作产生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大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状态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缺乏互助协作的能力;通过创业指导、参与创业活动,大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协作、分配、组织能力的锻炼,在面对工作任务时能够较从容地面对。
5)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今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部分同学能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慢慢过渡步入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毕业时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最大的阶段,他们必须要完成阶段转换,会逐渐意识到要担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这段时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是最大的。紧张的职场节奏和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所要面对的挑战,都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也是企业所考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合理的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创业,可以让大学生更早与社会接触。同时,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压力、突发事件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炼了创业大学生的意志。
(2)创业教育活动与就业指导相辅相成。诚然,鼓励大学生创业也就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就业,确实也在形式上解决了应届生的就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教育活动在本源上是与就业指导相辅相成的: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延续。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自我,找准社会需求,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完成自我启发和成长等。同时,从社会的角度让大学生思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经营理念和组织发展战略等,让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参与创业活动不是单纯的一门专业的学习,而是要整合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等方面资源,更要熟读商业法规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政策条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就是将这一切理论体系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创业教育是指导大学生将知识产业化的前提。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要利用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产业化。一方面要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当然,这也是创业教育最倡导的创业形式。
四、就业指导下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以就业指导为宗旨进行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竞赛引导。“竞赛引导”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组织所构建的竞赛平台,解决创业实践的指向性问题。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如“女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一方面,能激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规范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另一方面,竞赛要走出校门,加强优秀成果转化力度,吸引投资,创业竞赛的项目经费、奖金等收入作为社会融资流入社团的运行过程。
(2)团体运作。“团体运作”是指以大学生自主形成的团体模式运作,解决创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和受益面问题。在学院内组织成立创业小组,为同学们指引创业方向、制订计划、举办培训活动。同时,以参加创业竞赛为动力,以创新中心为指导,以实践基地为平台。
(3)学院支持。“学院支持”是指依托学院提供指导,由学院对创业小组进行有序的组织及科学的管理;协调、整合校内和社会资源,统一筹划、资源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对外职能,为大学生争取创业机会与资金,成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4)社会融资。“社会融资”是指在项目运行期间,可吸收社会资金和各种竞赛奖金作为补充,提供资金支持。由学校、学院争取企业奖学金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保障基金。
五、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认同;教育;路径
一、殡仪专业学生思想状况的共同特征
总体而言,殡仪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专业认同不足
殡仪专业刚开设时,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其他专业调配而来。学生对该专业认同度低,不清楚自己以后工作的意义,认为殡仪专业干的是阴暗、见不得人的工作,在社会上被别人所瞧不起。
(二)专业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专业学习上,殡仪专业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的学生认为殡仪专业工作简单、枯燥,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东西可学,自己来学校就是“混”文凭的,反正一毕业了就去殡仪馆和陵园工作。由此导致相关专业班级存在着课堂出勤率低、上课纪律差、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等诸多问题。
(三)专业自信心、自豪感缺乏
学生对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就业前景普遍感到担忧,不愿意对口就业到相关殡葬企业,不愿意跟别人提及自己的专业。殡仪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担忧:(1)担忧在殡葬企业中由于刚参加工作,不是正式职工,待遇低,怕吃苦;(2)担忧从事殡葬行业以后,转行困难,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很难通过跳槽等方式加以改变,一些学生在应聘非殡葬企业时,一提及自己的专业,当即遭到拒绝,给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很大打击;(3)担忧由于世俗的偏见和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恐惧,造成以后婚恋难。
(四)感恩意识淡漠
殡仪专业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还存在着感恩意识淡漠的问题。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表现为两个方面:(1)对父母的关心心不在焉,与父母关系紧张,觉得父母出钱供自己读书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觉得自己读殡仪专业是父母的错,觉得父母为自己选择这样的专业是对自己不负责任;(2)对学校、老师、同学感情冷漠。殡仪专业在校期间存在着“难管”“不服管”的问题,对学校、对老师不信任,出校门之后对学校也无留念之情,觉得自己找工作是靠自己的本事,与学校无关。甚至有的学生就业后一味指责学校的种种不是,向周围的人大肆宣扬自己在学校的“遭遇”。
(五)用人单位评价不高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仪专业早期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普遍存在工作责任意识的问题,表现在工作上不细心、服务态度不积极、面对客户不礼貌等方面,工作效益差,待遇低;不肯虚心向老员工学习,业务水平提高很慢,与其他同事关系紧张,甚至还屡次出现拉错人、搞错悼念厅等严重事故。
二、改变殡仪专业学生思想状况的措施
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殡仪专业学生思想上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自己专业和职业的不认同,是和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职业认同教育的消极和忽视分不开的,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抛弃过去那种对学生管理仅限于出事以后再去补救的“消防队员”式管理,要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职业教育观,充分挖掘行业和职业本身的价值和魅力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对殡仪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深入挖掘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服务
意识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组织殡仪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中针对“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内涵通过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等教育形式进行了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学生认识到殡葬服务是服务行业中的一种,和其他的服务行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这个基础上,学院通过邀请殡葬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业绩出色的一线职工和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举行讲座,从他们日常的工作和服务中提升出服务细节,将服务意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要求,同时组织好学生的实习交流会和总结会,总结、交流各自在专业实习中在殡葬服务第一线的心得体会,从而获得对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耀感。
(二)深入挖掘殡葬事业的行业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以往殡葬文化等课程的基础之上,学院注重对殡葬事业的文化内涵,尤其注重通过对“殡”字的内涵挖掘而促使学生了解殡葬事业的价值追求。“人的尊严”是殡葬行业最高价值准则,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讲究像对待生者一样地对待死者。为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责任意识,学院首先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入手,开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家书、为爸爸妈妈做一天家务等亲情活动,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体会人生的可贵,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人生,从而深切体会到往生者家属的悲痛,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深入挖掘殡葬服务的科学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殡葬行业是一个文化产业,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科学。为帮助学生树立意识,纠正人们心目当中的落后观念和偏见,学院通过介绍该行业优秀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将殡葬所涉及的多个学科一一分解出来,根据各个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专门为其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和学科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在行业中的工种定位,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三、殡仪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工作成效及启示
(一)工作成效
1.根本上扭转了该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使之爱学乐业,树立了该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加强和改进殡仪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专业学生改变了过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了对该专业和以后即将从事的殡葬行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学生普遍“以专业为荣,以职业为荣,以能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意悉心地送好所服务的人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程而感到由衷地骄傲”。在学院相关部门所作的调查中显示,在殡仪专业2012级105名新生中,86.67%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并喜爱自己的专业;在2011级115名学生中,89.56%的学生将从事殡仪行业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首选;在2010级已就业的89名学生中,对口就业的有87人,对口就业率达到97.75%。
2.该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观念显著增强,服务意识普遍提高,就业质量普遍提升。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职业道德观念教育,学院丰富了殡仪专业职业道德的内涵,使其由抽象的理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学习要求和规范,使该专业学生普遍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追求“人的尊严”这个行业最高价值,对服务对象态度显著改善,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在此基础上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仅重庆市江南殡仪馆一家单位,即有2012年毕业的三名学生被破格提拔为业务主管和分公司副总经理,去年6月毕业的同学中有四人成为业务骨干,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3.在该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殡仪行业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事迹。在学院的教育和培养下殡仪专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该行业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事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给学院带来了良好声誉。张××的事迹为当地《新疆日报》所报道,而由彭××、陶×等同学组成的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女子火化队的事迹也为《重庆日报》所报道。重庆电视台《重庆发现》栏目还专门针对她们制作了一期名为《送别天使》的特别节目。彭××事迹还单独为《当代党员》所报道。舒×同学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演讲稿《值守生命最后一站――一个送别天使的荣辱观》获得重庆市“知荣明耻”演讲比赛一等奖,其本人被重庆市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
(二)启示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使殡仪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获得新的成长动力和生命力。
2.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的内涵,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寻找开展殡仪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善于利用学生周边的实例和他们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力求做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言而有物,言而有理。
3.高度重视殡仪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职业认同教育中的作用,善于通过改变学生职业道德观念来改善相关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善于通过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QQ空间、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手段对殡仪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善于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认同殡葬行业的职业文化和职业价值。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接触职业有害的人群超过2亿[2]。因此,培养职业卫生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以应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融汇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具有的实验和现场调查的性质,也具有临床医学的临床实践性质,因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紧密地结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应是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系统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孤立的实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系统性地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践能力。我们设置某工厂职业有害因素现场调查为主线的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第一次课讲授现场调查基础知识并设计调查表;第二次课去工厂现场调查,采集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职业有害因素及其防护;第三次课完成现场采集标本的实验室分析,比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总浓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课围绕现场调查发现的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参观职业病防治院,让学生了解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比如尘肺病的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等,体现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第五次课汇总资料完成调查实践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切实实践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室分析、作业现场调查、临床实践和调查报告及论文写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2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至今,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医学理论教学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还尚未开展。以开放式实验理念和以基于问题学习的主动学习理念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课外发放实验教学的材料,分组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最终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时间利用效率,并通过讨论和实践在课堂上实现实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学软硬件的进步,一些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互动性的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拟一些难以接触的作业环境,比如地下煤矿开采。
3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因而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知识,也应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具备博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得更加精彩、精确、深入透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新教师是应届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新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践能力,但对于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真实工作往往尚缺乏实践。因而对于新教师应加强实践培训,让新教师参与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交流学习
与国内其它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以启迪思维,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完善不足。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实际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实验教学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设性的意见。
5课程外提高学生的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
除了注重对课程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重课程外对授课对象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由于其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往往设置在较高年级。让学生课程外早接触并参与一些职业卫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度,并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学院对大一新生开展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本科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课题设计、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中,拓展本科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通过支持建立由专业老师指导的以职业卫生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卫生的宣传和调查,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要点。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赵鹏.职业病顽疾呼唤制度革新———我国职业病现状及监管体制机制观察[J].劳动保护,2011(10):13~15.
[3]李京东,陶银华,肖素荣.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华.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107~112.
[5]谭晓虹,杜心涛.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77~78.
要转化职业学校的学生, 首先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根源作一个细致分析。普遍存在如下情况:
1.学生基础普遍差,厌学。对教师的教法存有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以此来满足破坏欲望和产生。
2.盲目崇拜个人英雄主义
简单地说,是想以出风头、捣乱纪律来哗众取宠,显示自己,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扩大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种心理有时在异性同学面前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3.非控制或无意识行为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不住自己”,这类学生总是在造成后果之后才意识到其错误,追悔莫及,并努力保证决不再犯。然而,一旦再遇到适宜的时机和场所,他们又会 “凭着自己的兴趣”做出不符合课堂常规和违背教师教学意图的事情。
4.自我放弃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他们通用的口头禅是“无所谓”,无论教师如何说教,他们总是一幅玩世不恭、看破红尘的模样,这也是令所有教师最头疼的状况。
那么,在对学生的思想根源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之后, 班主任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正确引导,使学生自立、自信、自强呢 ?
1.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职高学生。在班集体中,我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和打击则会强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职高学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弄不好,班主任就变成了“牧羊人”。怎样让这些职高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和捣蛋学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2.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
与好生相比,职高学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风见,以诚对待,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我试着让职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让他们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中和完成某项活动 过程中克服处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实践证明,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不失为转化职高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 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好职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学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亲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职高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职高学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4.要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
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也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怀有宽容之心。要相信学生总是向上的,向善的,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出现了反复,不要气馁,要有耐心,要鼓励他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学生的错误都是可爱的错误,现在的职高大王将来很有可能是和你感情最深的学生。对于那些迷失了方向的孩子,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当然,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
5.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价值观教育;人本价值观;双向互动;载体创新
义务论和功利论作为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伦理思想方法,都曾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义务论明确地规定了医学生应自觉遵守的医学职业道德和履行的职业道德义务。①同时,它鲜明地确立起人本身是目的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性存在的价值立场,从而也就克服人沦为自身创造物的奴仆这一异化现象,防止工具理性的滥觞而价值理性的式微。②然而,义务论过于强调行为的动机而忽视行为的结果,割裂了两者的联系而不利于进行全面客观的道德评价;过于强调医生对病者的单一道德义务和责任,而容易忽视患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而功利论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质目的指向性,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使得功利论在道德行为选择和判断上显示了它的可操作性。但是,功利论过于强调行为的结果而忽视行为的动机,进行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现实的可量化的功利,这种价值导向极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行动,最终导致工具理性的滥觞而价值理性的式微。
因此,义务论和功利论都会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都会导致个体在行为选择上动机和效果的失衡以及在价值观上义和利的偏好失衡,而这正是构成当前医学生职业生涯中个体失范,社会享誉走低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对当下的医学生职业价值教育优化工作加以改善。
一、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实现教育客体“人本价值观”的自觉内化。
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以及教育环体等要素,其中教育客体作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对象,教育客体主要是指医学生。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价值,即要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得医学生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又要以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④传统的以社会本位的教育理论过多地强调了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使得个体的个性发展得到极大的压抑和抹杀,这样培养的医学生只是成为服务社会的工具而不是健全人格的独特个体,医学生只是成为教育主体灌输的“社会容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极大的发挥,医学生只是出于从属的地位,主体性的价值受到压制,这样培养的医学生在真正步入职场中会因现实的差距和社会中形形的诱惑而出现职业价值观的蜕化甚至歪曲。“人本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不要在不加论证和解释地前提下一味地倡导“以社会为本”理论,而是以辩证地的理性态度对待个体和社会这两者关系,只有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个体才会自觉体悟到“人本价值观”的真实意蕴,才会最终将“人本价值观”外化为现实的自觉行动,这样才会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价值,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互动。
教育主体作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败和效果在很大的程度生取决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即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教师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是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和价值表现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种引导和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教育主体的单向灌输过程。教育主体在教的过程中学,教育客体在学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反馈,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体现,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激发。这样教育主体不但达到了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医学职业价值精神;同时教育客体不但掌握了从事医学职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在交流互动和日常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当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医学的非人性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成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人格感化者。因此,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既要避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工具性教育,也不能沦为单纯灌输医学职业价值观的“道德说教”的形式主义,而是通过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促进医学生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统一,实现医学生医术和医德的统一。
三、加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载体创新,进一步夯实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
所谓“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某种信息、思想意识和观念,并且能为教育主体所掌握和运用的物质形式。作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是能够承载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精神的物质形式,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当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载体比较单一,特别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载体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其它形式的教学比较少,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教学要求。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结合现代新兴网络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载体的直观形象、互动性强的特点,推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改革,改变传统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枯燥、乏味和效果不佳的现状,比如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景模拟实验室,让医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增强和提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网络向医学生提供丰富的医学人文的教育资源,直观、快捷地向医学生传播医学人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信息,营造医学人文价值观教育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刘雪岚,罗卫东.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J].党史文苑,2006,(2).
注释:
①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3.
②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6.
1教改内容
1.1调整课时分配: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时分配进行了大胆调整,将见习教学课时由原来的4学时增加到了15学时。
1.2改革教学形式:由原来的单纯进工厂参观拓展到深入工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见习基地工作人员讲解、带习和指导操作,主要采用参观、讲授、演示、座谈、模拟操作等教学形式。
1.3修订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
1.3.1改革前的见习内容和要求:通过工厂参观要求学生了解职业环境中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以及相应的可行处理措施。
1.3.2调整后的见习内容和要求:通过深入到工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1)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2)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和危险度评估流程;(3)掌握现场空气和粉尘采样的方法与步骤;(4)熟悉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5)熟悉职业安全事故的处理流程并模拟出具报告;(6)熟悉职业健康监护、健康档案以及职业病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7)熟悉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依据、方法、步骤并模拟出具评价报告。
2效果评价
2.1对象:泸州医学院2005级预防医学专业两个班学生共计62人。
2.2评价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全部62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对见习教学的可行性、实用性、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等项目收集反馈意见,结果采用评分制,总分100分,每项得分占该项总分60%以上为“好/较好”,得分占总分20%~60%为“中/一般”,得分占总分20%以下为“差”。由调查员对问卷的填写要求及对问卷的每一项目作出详细的解释,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将问卷统一收回。2.3数据分析:将调查表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3结果3.1学生对本次见习教学改革的总体评价:本次见习教学改革“好”的学生有60人(96.77%),认为“一般”的学生有2人(3.23%)。总分为(89.24±3.98)分,与改革前[2003级预防医学专业,n=25,总分为(85.12±3.7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001);与改革前[2004级预防医学专业,n=71,总分为(83.36±4.7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P<0.0001)。3.2学生对本次见习改革效果的具体评价:见表1。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学习积极性”(98.39%),第二位是“联系实际”(96.77%),第三位是“丰富知识面”(93.55%),以下依次是“内容科学、实用”、“学到实际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系统性和条理性”。
4讨论
4.1见习教学改革的效果
4.1.1本次见习教学改革后,96.33%的学生认为此次见习教学改革效果好。在主要任课教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与上两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分进行比较发现,本次教改后的总体评分明显高于前两届总体评分,说明学生对见习教学改革是持肯定和欢迎态度,对于见习教学积极响应,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4.1.2高等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思维、职业培训等方面来展开。本次见习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见习内容科学、实用,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拓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1.3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依从性至关重要。本次见习教学改革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学生对于以参观、讲授、演示、座谈、模拟操作等见习教学形式均比较认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无疑对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4.2见习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历届初中毕业女生的首选专业。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课程,为中职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与择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现存的一些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师资不足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中职学校就急需能站在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师资中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是具有相关专业或半路转入学前教育行业的其他教学人员。这就使得中职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专业课程无法开设,即便开设也是勉强支撑。这严重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现代学前思想的启迪。
(二)学前教育的生源较差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广大家长和学生心目中,上大学才是首选出路。基于各种社会观念和现实,这种思想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因此,一些觉得自己升学机率不大的学生会选择中职教育,但这类学生文化课程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低,没有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心思就更加没在学习上,想着就是在学校混日子。甚至因为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一些问题学生也是学校招生的对象。因此学生入口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
(三)职后学历教育中断
“中职教育在很长时间是断头教育,中高职衔接长期处于脱臼状态。我国高职办学亦有‘奇观’,就是高职面向中职招生比例偏低,高职主要面向普高招生。”虽然,我国在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模式,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中职生源不被高职学校看好,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虽然高职对口招生及高考对中职学校解禁,但很多中职学校仍以就业准备为主,要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不仅学校教学很难“两全其美”,甚至可能出现两者都落空;其次,中职学生自身文化基础缺乏,要在有限的中职教育年限内达到普通高中的水平,这可能有点强人所难,这也是某些高职学校不愿招收中职学生的原因。二是,中职学生自身看不上某些专科层次的高职学校,一方面这些学校办学经验不足,学生担心也学不到知识;另一方面学费较高,让家长觉得有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职后学历教育的中断也会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四)生存空间受挤压、就业不容乐观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师资等各方面原因,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高,这就大大挫伤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从中等师范发展的初衷来看,它是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不足的一种补充,随着高校每年的不断扩招,国家将渐渐取消中师教育,进而中职、中专学历也会被边缘化。近几年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有一部分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人流入了其他行业。我们可以从相关渠道了解到,那些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去的是民办园,而公办园基本上没有招收中职学前教育的毕业生。除此之外,有的偏远山区的农村幼儿园急需幼儿教师,但是部分毕业生都不太愿意去,这可能有学生一定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也跟国家没有投入更多的政策和关注有关。
二、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理念做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指导工作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每个学前教育毕业生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未来的路在哪?如何找到我满意的工作?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在心里想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也许这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意识。因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五点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自我认识
近年来,有关生涯的研究中生涯自我效能是常被探讨的因素之一,我们从一些专家的著作和作品中可以领悟到,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其生涯选择和适应有关行为效能的判断,也即个人对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评估。笔者认为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是认识自我的表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己”。中职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剖析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学前专业的学生主要从自身的性格、专长、兴趣、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和自身所处的环境等来全面的剖析自己。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成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键。
(二)确定目标
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职业目标有助于帮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通过相关的调查和报道,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清楚,因此就会出现厌学、逃课甚至退学等现象,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会盲目跟风,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缺乏成就感。总而言之,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现实的、科学的职业目标,是促进他们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明了就业形势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通过电视、网络、收集、各种纸质传媒多渠道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信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幼儿教师具备哪些素质、工资待遇。在这搜集进而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关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的发展潜力,这样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能够明确的选择较好的地区和待遇丰厚的幼儿园,更重要的是,到了幼儿园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也不会造成双方沟通不畅。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筛选,信息不要盲目繁多,内容要精简真实,让自己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四)职业匹配
有专家研究表明,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征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学前专业的学生在确定职业时除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更需要个人的人格与之匹配。当个人人格与职业匹配时,工作得心应手,态度积极,富有成就感,不仅所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还会感到轻松愉快,产生很高的满意度。当个人人格与职业相近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适应工作,取得相应的成就。而当个人人格与职业相斥时,可能对工作索然无味,容易出现工作不顺手和不顺心,或者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因此,每位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职业人格测试。比如MBTI职业人格测验,可以从世界的倾向、信息选择的倾向、决策的倾向、搜集信息或作决定的偏爱四个方面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地范围有十六种人格类型,知道了自己的人格类型可以帮助选择与你人格类型匹配的职业生涯。
(五)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