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3:38
导语:在数字教育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数字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
数字艺术造型能力实际上是由形象记忆力、空间想像力、理性思维力和手头表达力综合而成。数字艺术造型创造的第一步要在脑中有一个大致形象(图像)的构想,这个形象(图像)必然是以头脑中的初步的感性记忆为依据综合改造后的产物,这依赖的是形象记忆力;在形象具体化过程中,必须想象到形象结构点在空间中的位置,这依赖的是空间想像力;若要进一步令人信服地表现出这个形象,还必须运用形体结构的内在规律进行推理和检验,这依赖的是理性思维力;最后,所有的构思都必须通过手部的协调运动精确地呈现出来,这依赖的是手头表达力。在数字艺术造型能力中,关键是要培养形象记忆力、空间想像力和理性思维力。
要培养良好的形象记忆力,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记忆”起来。怎样迫使他们记忆?默画是最直接不过的办法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榷阅掣鑫锾寤蛲计进行观察,然后将其拿走,这时学生就不得不凭借脑中的鲜活印象对物体进行表现了。当然,绘画过程中这一做法也可以反复几次,使学生脑中的记忆表象逐步走向清晰。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理解了的、有系统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很快地提取出来”。对于造型活动而言,“理解”是指对形体结构的理解,“有系统”是指对形象进行比较归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空间想像力和形象记忆力其实可以归入一个大类,因为它们都强调作画之前要在头脑中建立起某种图像,但两者又稍有不同,形象记忆力要求的图像更多地注重形体的直觉特征,不论其是否立体、是否写实;而空间想像力的图像性质则是“空间”的、三维的。要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维的图像,必须对形体的结构点在空间中的确切位置有绝对的把握,只有先“知道”形体而非“看见”形体,才能立体地表现形体。因此,培养空间想像力的根本是迫使学生将其“知道”的关键结构点全部表现出来,包括那些看不见的部分。
形象记忆力和空间想像力注重的是感性形象的获取和积累,它们只是为形体的建立提供思维的必要基础,要想准确地对形体进行表现,理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理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于“言之有据”。思维过程必须依据客观规律,对于造型活动而言,这种客观规律就是造型规律。艺术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设计表现出并不存在的物体,设计者没有实物可供摹仿,如果没有造型规律的指导,所画形象只能永远停留在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层面,不可能如实地反映出事物的“预想”效果。
2 数字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目标
数字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计算机平台为基础,结合传统的造型训练方法,意在寻求数码艺术教育与传统素描造型训练的链接点,从而提高学习的便捷性,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原创造型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设计师能从许多烦琐的具体制作中解放出来,在数字艺术设计制作方式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包含的是一种精确的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设计要求的感性的美学思维是不一样的。它还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从事数字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计算机只能是我们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高科技手段。对于一个设计,造型基础在前期的构思阶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到后期的精确表现就可以依靠计算机了。
在数字艺术教学中,以三维数字艺术为例,建立模型,是三维艺术的基础,需要大量了解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掌握基本规律才能建立好的模型。人物造型建模是学习建立好模型的捷径,但人物造型无疑又是最难的,也是在数字艺术造型当中不可缺少的
三维数字艺术中,角色建模主要是训练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而在场景和道具等建模中有很多的软件使用技巧还是需要认真学习的。角色建模,同样也是属于美术造型的范畴,所以在作品形象的内涵中,都必须将角色客观内在的结构视觉感受,根据需要表现出来。对结构的表现不应局限在作品外在刻画中,更多的应是艺术家对其内涵的感受与把握,使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体造型解剖学是通过剖析正常人体组织,从中获得对人体造型结构、表情及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所以先学习艺术用人体解剖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对色彩、光线等等的理论学习,并且加强在实践中运用以积累经验和逐步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软件工具的学习可以放到次要地位。
教师是引导学生提高数字艺术造型能力的重要保障,可以组织、鼓励、帮助、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创新,运用铅笔、彩笔、毛笔、颜料、刻刀以及雕塑泥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从各个方面来提升造型能力。另外设立项目教学,以具体的设计制作课题作为研究学习造型能力的契机,使得学生的造型能力学习有的放矢。也可以采用绘制影视脚本的办法,还可以通过看录像或根据寓言来创作连环画或动画,有条件的甚至还可以把画好的动画经过电脑处理制作成动画片,这就更有趣味了。而科幻画则更是展现学生创造能力和艺术才华的天地。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善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随时都可以创造出惊人的作品。
3 结语
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给社会创造了致富的门路,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方面.置身于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信息优势,丰富我们教学的内容,优化我们教学的方法,培养我们学生的能力,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将数字化教学平台运用于我们所从事的数学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新途径.
一、 “立异标新二月花”,确定新的数学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而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数学教学撑起了一片蓝天.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而这种积极的互动,正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 “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和利用有效学科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是能力的源泉.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教师只需指导学生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来获取,以及获取以后该如何有效地处理并加以利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就能掘取丰富的学科内外的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哪些信息为有效信息,哪些信息与学科教学关系密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获取、分析和利用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一再提高.
三、 “柳暗花明又一村”,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传统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素质教育改变了这一面貌,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变成了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创新数学教学的模式,我们做了如下探索:变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变教师的“讲数学”为学生的“做数学”.
首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钻研教材,并参考信息资料吃透教材知识,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数学实验,直观、形象地证明数学理论,并利用理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做所掌握的知识的深度,远远超出了以往教师那滔滔不绝的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去“做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求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怀疑,求证,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信息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如在学习“数据的统计”一节时,画统计图表比较繁琐,也很难画得既精确又美观,并且有些立体统计图也不便用手绘制.这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出统计图,利用计算机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Excel可以很方便地画出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亲自尝试一下,会从中发现不少乐趣.还可以上网查一下课本中没有介绍的统计图表的类型还有哪些,增加了学生学生数学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进行往界同学竞赛题的练习,通过练习,对竞赛题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取得数学竞赛好的成绩.
关键词:艺术;教学资源库;云计算
1 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特征及现状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了若干年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高校也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新兴的科技被应用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科研活动中,从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等等。其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逐渐得到普及。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
1.1 资源库重量而不重质
许多高校提起教学资源库,都非常自豪地宣称自己的资源库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T(数据容量的单位,1T=1,000,000兆比特,后同)。其实,如果请专业工程师来进行分析比对就可以发现,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冗余或无效数据。举个例子,某高校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都单独建立了设计类图片素材库,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数据是重复的,因为它们都是艺术设计类的图片素材,尽管它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所以与其比拼资源库的规模和数量倒不如提高资源的质量,那样才更有意义。
1.2 简单复制而缺乏独立特色
沿海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成果也较为显著,比如高性能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等等……因此一些信息化建设发展较迟缓的高校常常会追寻那些高校的足迹,这样虽然能少走弯路,节约资源和经费,但如果前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对自身特色的考虑,那么就会变成其他高校的简单复制版,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独立性。以教学资源库为例,如果两所高校教学资源库里面的数据库模型的构造、列表的制定、搜索的语法,甚至一些表单数据的定义方式或内容都一模一样,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1.3 管理平台落后且缺乏统一的体系
目前,只有少数高校使用了新型的云计算平台来管理教学资源库,如PaaS平台模式(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这种模式基于云计算服务器平台和开发环境,因其服务的灵活和高效及无与伦比的可扩展性,正被Google和Amazon等软件巨头着力推广使用,将PaaS应用在教学资源库中[1],不仅提高了资源库的横向扩展性和服务的自由度,也提高了资源查找效率并有效改善用户体验。除了管理平台尚未采用PaaS模式,多数高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比如教务、学工及各二级学院都只建设和使用自己的系统,它们之间缺乏统一的API接口,相互独立,成为信息孤岛,数据和资源无法得到更有效的共享和利用,所使用的数据也相对存在局限性。
1.4 资金来源单一
就目前而言,国内的众多高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项目的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基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国家、省市级财政拨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款项暂时能满足需要,但是从长远看,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后续仍然需要不断的投入,这无形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而与此同时,国外的高校,如美国和欧洲的高校,他们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时候,除了有联邦财政或者国家的教育支出支持外,还有很多的个人捐款和企业赞助,比如像微软、谷歌这些著名的IT企业,甚至AT&T,花旗银行等都会出资赞助学校信息化建设,尽管这些企业资助有些是有交换条件的,我们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是否也能对此有所借鉴,合理引入一些社会资金,帮助高校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 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需重视的方面
2.1 面向教学和科研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为了更高效、便捷的使用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无论是采用何种数据库模型来建立教学资源库,其架构一定是首先考虑到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例如在设计查询关键字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师生在使用时常用的关键字,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与教学关联性不大的词语,否则就背离了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初衷了。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那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以及众多学生,将会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用户和体验者,所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从教师及学生的实际要求出发,如果脱离师生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空想一些功能和内容,那是没有必要和浪费资源的。每一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使用习惯都不同,那么为考虑这些不同,必须有一套体系来融合这些需求,既不能将资源库搭建得散乱不堪,也不能呆板的统一成一种模式,这是一门相当的学问,需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联合各教学单位认真考虑和研究。
一旦教学资源库建立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这包括对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的培训。除了年轻教师,一些资深的老教授也需要适当的培训,因为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并且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培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提升,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2.2 面向资源和云计算
建立教学资源库,目的是将分散的资源有机的整合,这样可以在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除了简单的罗列资源的种类,还需要将其根据一定的划分方式来进行重新排序和整合,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需要来将各类资源的排列进行加权处理,采用不同的排序方式。比如将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资源排列在靠前位置,次重要的资源排在其后,以此类推,不能仅仅简单的将资源门类按照笔画或者拼音的顺序来排列。除此之外,也需要对资源进行定期整理。比如大量的音视频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就是数据量非常庞大,以一所全日制学生人数在1万人左右规模的高校为例,视频资源如果不经甄选任意放进教学资源库,一学期下来就可以有5T至10T左右的视频资源,按现在普通高校的存储设备的承载能力来看,可能一两年就会将几乎所有的存储空间占满,到时查询将会变得非常低效并且系统的处理速度也将大幅度降低。所以,必须对这些数据资源定期重新进行分类和管理,将重复和无用的资源删除,将冗长的数据进行优化。比如一张素材图片,保留常用的几种格式和全尺寸的源文件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将同一张图片各种尺寸大小和各种文件类型的副本都进行保留,这不仅消耗存储空间,也影响系统的运行和使用效率。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在互联网上高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它能通过使用可配置的计算机资源共享池,而高效地利用池中的资源、服务、存储空间等并且有着非常好的扩展性和便捷性,因此我们在建设教学资源库时,应引入云计算技术或基于云计算的管理平台。另外,互联网中的公共云资源也可以加以利用[2],开放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与公共云之间的互联接口如“阿里云”等,这不仅能节约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资金,还能极大地扩展资源库中的各类数据资源。
2.3 面向安全
一般认为,教学资源库的软硬件搭建好之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教学资源库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会被非常频繁的使用,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安全性问题将会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教学资源库,既包括架构的安全性,也包括运行及管理中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及风险评估方法也是必须要重视的[3]。曾经有过一个案例,某学校的一台DNS服务器,在经过防火墙映射到公网IP上,使用不到几个小时,就被黑客扫描并挂马,导致整合服务器瘫痪并且严重影响学校网络的正常使用。教学资源库比单台服务器要复杂的多,更需要谨慎地对待其安全性这一环。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应该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比如专业的防火墙、防病毒设备、入侵预防系统(Intrusion-prevention system)、流量分析和控制等等。即便是教学资源库构建规模比较小的高校也不能因其规模不大而完全不考虑安全这块。在后期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仍要考虑安全性: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是否应该划分不同的权限,申请使用不同的资源是否需要不同等级的审核等等。
2.4 面向学生专业发展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积累和使用大量的学习资源,目前高校学生使用的资源大多依赖于网络下载,一是占用大量时间去寻找和下载资源;二是给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高校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全面而又快捷的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并且也让学生间资源共享有了稳定而高效的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与专业挂钩,而不仅仅是一些门类资源的简单汇总。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所使用的教学资源通常需要自己积累,很多教师进入课堂时都携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者u盘以便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资源和素材。但由于个人所积累的资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专业、学识、阅历等而带有局限性,且全部依赖自己携带的教学资源既不方便,效率也低,如果能有教学资源库的帮助,教师可以轻松找到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数据,而且得益于网络的普及,也不再需要携带笨重的设备或者带着这些数据到处跑。另外,一些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他们手上有一些好的资源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共享给其他的教师及学生使用,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于学生专业发展及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相当多的裨益,教师在建设与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一旦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建立得较为完善,并且推广度较高,使用效果较为理想,这也会促进高校进一步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这对教学资源库的发展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3 艺术类院校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有一些特殊性需要考虑,如设计类的专业,无论是室内设计、环艺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等,都会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资源;如影视和传媒专业,会需要大量的视频资源;音乐类专业会需要大量的音频资源,而这些资源与普通的文本资源相比,数据量非常庞大。以一部高清视频资源为例,90分钟的1080p的视频约为7~10G(数据容量单位1G=1000兆比特),相当于约三万五千本文本书籍的数据量,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艺术类院校在规划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初期就应该考虑到比其他普通高校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否则,在投入使用后,因为占用空间很快达到系统所能支持的上限而无法继续扩展,给管理和使用带来巨大的不便。
其次,艺术类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相对于理工类院校),在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前期规划的时候要多考虑系统的易用性,如果教学资源库建设得很先进,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的翔实和丰富,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懂得如何使用,这和没建有什么区别?在建成之后的使用和充实过程中,学校也应该考虑多增加相关的培训,使师生既能熟练使用教学资源库,也能参与到资源库的继续建设与完善中,并提高师生信息化教学水平。
艺术类院校有些特殊的资源,比如一些名画或者雕刻作品等,这些资源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也需要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前期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
4 总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然成为趋势,并且需要不断的完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包括许许多多需要注意的方面:软硬件设备的采购、系统的集成调试、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排除、后期的改进或功能更改、人员的培训管理、安全防护、内容……每一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艺术类的高校,更是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发展适合自己的艺术类教学资源库。由于其涉及的面非常广,仅凭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的行政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的通力合作,这样建设完成的教学资源库,才更有实际使用价值,也更贴近广大师生的需求。建立优质的教学资源库,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且还将为学校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骆正茂.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03).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关键词:课程资源 现当代艺术 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1、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3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3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2、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4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4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1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3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1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1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1次世界大战后1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1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 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1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1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1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3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1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3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1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1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3方面:第1,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3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2,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3,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3、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1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1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1。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1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1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1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1,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1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1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1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1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1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1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 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1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1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3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3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1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1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1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1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1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1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注释:
①②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第1版,第330页,第334页。
③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1版,第21页。
④转引沃伦(Warren),托尼(Torneyet al)《课程》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112-113页。
⑤程明太。美术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第1版,第258-262页。
⑥⑩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第1版,第7页,第145页。
⑦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第1版,第261页,第105页。
1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知识
形成的过程更真实
【案例】在学习七年级数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节时,为了引出课题,收集斜拉索桥、铁轨、激光灯照射等图片。可直接利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在图片中相应地画出直线、射线、线段,再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把这些图形拖出来,使得学生深刻感受线段、直线和射线来源于生活,对线段、直线和射线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感受两个图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从而归纳出全等图形的定义。
2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课堂
教学更具互动性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课堂充满活力和凝聚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得更活跃、更有效。
【案例1】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从三个方向看”一节时,笔者给了学生这么一道题目:根据下面的三个视图(略),想象物体的形状,你能确定搭出这个物体需要多少如图的小正方体吗?在学生回答答案后,让学生动手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副本等功能,搭建出相应的几何体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化解难点问题,整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这样的课堂互动更有效。
【案例2】八年级数学“菱形”一节,在归纳出菱形的定义后,笔者出示给学生一道操作题:“画一画:下图(略)是由大小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图案,画出其中包含的菱形。”学生在学案上尝试后,让他们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绘图功能在白板上画出不同大小的菱形,交流大家画出的不同的菱形,加深学生对菱形的认识,发散他们的思维。
利用白板中的图形笔,笔者画出两个椭圆形的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请学生将题中的数字拖入相应集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都愿意上台演示。在这样的简单、有趣、形象、直观的小小游戏中,学生轻轻松松就学到该学的知识,互动富有实效。
3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教学
的资源更广阔
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学习资源,利用电子白板所提供的资源图库和模板,可以随时调出想搜集的图片和信息。教师不仅可以收集储存需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产生和保存课堂中的动态的生产性再生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使用这些资源。资源的动态性说明这种资源有明显区别,资源的生成性说明这种资源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案例1】在学习八年级数学“设计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笔者让学生从电子白板的图库中任意选择图形,利用电子白板的重复、旋转功能,构造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展示了很多作品,颇有创意,课堂既开放又精彩。
【案例2】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笔者把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在白板上书写的典型错误的板书过程,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记录下来,课堂小结时把它们拖放出来展示,对所有学生都起到警示作用,起到很好的纠错效果。
摘 要 国家广电总局在“2015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2003年实现我国数字电视卫星直播,到2005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电视台开通数字电视节目,201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那么,我国目前的数字电视发展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在此,将我国与英国天空广播的数字电视在内容方面做一比较,希望通过这一比较,能对我国未来的数字电视之路有一点启示。
关键词 广播电视 数字电话 发展趋势
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运营商与节目集成商等数字电视的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问题,政府的监管等问题。但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始终在于数字电视的业务方面,也就是能为观众提供什么样的节目内容的问题。下面将我国与英国天空广播的数字电视在节目内容方面做一比较,希望通过这一比较能给我国的数字电视在内容方面带来一些借鉴。
1998年,天空广播创建了英国第一个数字电视平台,当时提供了140个频道的服务,在服务推出的第一个月就售出了10万个解码器。天空广播究竟是怎样成功的呢?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主要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寻求新订户,第二是维持较低的流失率。这个道理所有的数字电视运营商都是明白的,关键是怎么做到这两点。我觉得这两点都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说的,第一点是发展客户,第二点是稳固客户。其实要做到这两点,最根本的还是节目内容。而节目内容中的重点则是细分,即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电视节目。天空广播宣称不管哪种客户感兴趣的节目,都能够在“天空”的卫星上发现它。该数字平台拥有的386个频道分类明细,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节目需求,并且集中凸显在体育,电影等方面的优势,如果按照节目类型划分,天空广播数字平台的电视频道可以分为娱乐,电影,成人,音乐,儿童,体育,新闻和纪录片,顾客频道和各种专业频道等9个板块。2003财年,天空广播耗费在节目内容方面的投资占各项成本支出的比例最大,达到了57,尤其重视获得电影,体育赛事直播和其他各种大众娱乐活动的排他性收费电视使用权。
在拥有大量精心选择的节目频道基础上,天空广播针对不同观众群的需求提供了多达96个不同类型的频道组合,丰富的节目频道和巧妙的捆绑销售是天空广播吸引订户的基础性力量。
下面以国内的中数传媒为例,与天空广播的数字电视节目做一比较,从频道可以看出,中数传媒在频道细分方面是下了一定功夫的,这些频道可以分为教育,娱乐,体育,汽车等几类,从受众年龄看,这些节目考虑到了老年,青年,儿童等,但是,这样的划分还是不够细化的,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受众的要求。而且也没有给观众提供可以成套购买的服务。
那么,为什么我国与英国的数字电视之间会产生这种内容上的差异呢?抛开国家的政策和发展程度不谈,虽然这两者都是不可忽视的背景,但我觉得中国目前的政策以及其他的条件为数字电视提供了能够发展的更好的条件,所以节目提供者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节目。
产生差异的原因,我觉得首先是观念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虽然电视技术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然后从无线到有线,尽管有线电视也是要收钱的,但跟数字电视的收费标准还是差距很大的,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似乎还没有做好接受数字电视的准备。
其次一个原因我觉得是经营数字电视的方方面面缺乏一种服务意识,这种服务意识是中国的服务行业一向所缺乏的。根本来说,还是个观念问题。
所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关键就在于要转变两种观念,观众的观念和提供服务者的观念。观众的观念不会自行转变,还是需要提供服务者来努力。即提供服务者自己的观念转变了,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了,观众的观念自然就转变了。
我觉得针对节目内容而言,国内的节目提供商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大力开发自制的节目,与免费电视相比,绝大部分收费电视不是很重视自制节目的发展,但是收费电视的领先者往往在自制节目尤其是本地内容的节目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纵观香港以及发达国家的成功的收费电视,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精心打造的自制节目。
其次要做到引入合适的国际化频道。收费电视频道数量之多,不可能主要依赖自制节目,在全球范围内,没有收费电视运营商可以做到主要依靠自制节目,引入合适,精彩的外部节目和频道是普遍的模式。
第三,就是分众化。频道多并不足以说明能够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如果节目内容没有吸引力,甚至是大量雷同的内容,即使从几个频道增加到几百个频道,对于观众来说,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就不能吸引观众花钱来购买这些内容。而且对于中国目前的观众来说,在看惯了免费电视的情况下,对于数字电视的接受,意味着观念的很大的转变,节目提供者如果再不能提供让观众满意的节目,或者说是让观众觉得值得付费的节目,那么数字电视将更会受到质疑。数字收费电视应当展现出明显优于模拟电视的魅力才能够吸引观众。虽然我国目前的数字电视事业发展的还不是很充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我国的数字电视事业是有很美好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项目式教学法;科研促进教学;团队合作;数字信号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4-02
教学与科研是研究型大学至关重要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提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了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水平教学[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研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2-5]。据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在大学里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从而使其将大学的科学研究置于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地位,但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大学又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6],力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目前,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注重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英国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平衡,使得英国人均获得诺贝尔奖数居世界首位。可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室里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与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的听课率下降、教室的空位置增加[5]。因此,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借鉴欧美国家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教学法,本文作者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上进行了以科学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中。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图书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既可了解该知识领域的研究成果,又可学习如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
一、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覃征等提出:科学研究是传授科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做学问”来“授学问”;科学研究也是学习科学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做学问”来“受学问”进而“用学问”[7]。基于这种理念,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本文所述的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本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引入到课程基本理论讲授中,使学生在学习主要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与该理论相关的科研课题,建立“基本理论-研究方向”联想的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基本理论,选定研究课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课;最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信息,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和所学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其中,团队合作是本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同学之间通过交换观点,比较每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讲解给其他同学,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这里,教师只是团队的顾问。
二、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具体运行
1.研究课题引入到课程基本理论讲授中。教师要搞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研究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力争找到研究与教学的平衡点。例如,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和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信号模数/数模转换,二是数字信号的数学变换,三是滤波器的设计。在讲授基本理论后,针对每一部分介绍当今热点研究内容,为本课程后续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奠定基础。信号的模数转换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是模拟信号通向数字信号的桥梁,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号的模数转换已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关键和瓶颈。因此在讲授的信号模数转换内容时,我们首先讲授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和定理,然后讲述当前模数转换主流技术的原理、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特点,分析各种模数转换技术的优缺点。最后针对模数转换器正朝着结构不断简化、低功耗、高速、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趋势,讲授如何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信号模数转换技术的仿真研究。信号的数学变换是数字信号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这部分内容讲授中,我们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经典数学变换理论与数学模型、新兴的数字信号数学变换理论与模型和正在研究探索的数学变换理论讲授了在学术领域所完成的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目的之一。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讲授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以大量案例介绍了数字滤波器在工业(如汽车工业、IT产业等)、数字医疗(数字诊断、医学影像等)、航空航天(信号和图像传输等)等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结合近年我们所从事的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建模的研究工作,讲授了使用Matlab软件的仿真方法。最终分析了国内外数字滤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与国防建设紧密相连,它还直接、间接的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高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
2.基于所学基本理论,学生自主选定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后,每5-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基于课程的内容,学生研究小组探究热门问题,与教师讨论拟进行研究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通过网络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具体研究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研究题目不同。例如:在学习了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后,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发现,信号检测和处理是地震和煤矿事故救援的生命探测仪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研究内容。所以,根据生命信号的特征,学生选择低频信号检测方式,设计低通数字滤波器作为研究题目。这里涉及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利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3.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科学问题。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在组长的领导下通过讨论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研究工作。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科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围绕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内容内部进行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思考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研究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采用PowerPoint的形式汇报全组的研究成果。例如:针对事故救援的生命探测仪中低通数字滤波器的设计问题,采用Matlab滤波器工具箱进行仿真设计的方法,学生各自分别设计不同系数的滤波器和不同形式的低通滤波器并进行仿真测试。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比较每个人的结果。通常,对于一个新知识,给他人讲懂会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所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讲解给其他同学,并回答他人的提问。最后,通过小组内的集体讨论,确定最佳研究方案,将研究结果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使用PowerPoint进行汇报演示。
三、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价值评估
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的核心是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并重发展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研究型大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在:
1.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这种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要求教师把在科研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变成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入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了教学内容,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使得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协同发展。
2.这种教学模式建立了学生学习与教师理解之间的互动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关系,而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双边关系,教师既是学者也是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信息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坐在教室听课,不能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学生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才能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亲身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
4.团队合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围绕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讲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更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督促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与科研中,有利于提高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勇,贺庆棠.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60-62.
[2]陈慧萍,陈启慧.美国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3):86-89.
[3]Valerica Anghelache,Cristina Corina Bentea.The methodology of teaching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ormalism[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3(29):184-189.
[4]Ana Cristina Lemnaru.New methods in teaching romanian language for foreign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76(15):451-455.
[5]Christian Euge`ne.How to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through an active learning approach?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 basic electrical measurements[J].Measurement 2006,39(10):936-946.
[6]蒋喜锋,彭志武.当教学成为学术[J].江苏高教,2011,(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