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学调查方法

时间:2023-09-17 15:03:39

导语:在统计学调查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调查方法

第1篇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表达[1]。过去,因为统计知识的匮乏,导致统计步骤中某一环节的缺陷或错误,致使诸多先进的甚至非常前沿的医学研究以失败告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识生物医学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项目等的进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将来从事这些工作的研究者都需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从而奠定了卫生统计学在整个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统计学》作为诸多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因其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强、计算公式繁琐、运算量大,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学。对教师来说,给医学生讲解卫生统计学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效果甚微的任务[2]。为了解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及学习难点,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四川大学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置调查表,其中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和学习难点及对教学的评价。调查中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发放并讲解调查目的与要求,然后每位学生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结束时调查员认真核查验收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99.00%),293份有效(98.65%)。其中男104名(34.39%),女189名(64.51%);平均年龄(21.12±1.72)岁,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

 

2.2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本研究中对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主要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该课程的有用性及学习动机等方面,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知识有用,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

 

2.3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现状调查及对成绩的期望

 

卫生统计学课上81.79%的学生能理解一半及以上的内容;69.1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课时安排基本合理;认为此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课程比例基本合理的占70.79%。学习卫生统计学时,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18.4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知老师所云,16.97%的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24.55%的上课学懂了,但做作业时不知所措,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

 

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的章节依次为卡方检验(29.62%)、秩和检验(26.83%)、方差分析(23.69%)、t检验(21.25%)、直线回归与相关(17.42%)、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7.32%)、总体均数的估计(6.62%)、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6.62%)。

 

73.04%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成绩>85分,18.43%的学生希望成绩在70~85分,4.44%的认为及格就行,剩下4.10%的学生顺其自然。

 

表1 293名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名(%)

 

条目 选项 人数

 

你认为统计课的开设

 

是否有必要? 没有必要 15(5.12)

 

有必要 162(55.29)

 

非常必要 116(39.59)

 

你认为现在的统计学

 

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

 

做准备? 完全不赞成 10(3.41)

 

不太赞成 21(7.17)

 

一般 54(18.43)

 

比较赞成 122(41.64)

 

非常赞成 86(29.35)

 

你觉得学习统计学

 

知识有用处吗? 完全没用 4(1.37)

 

不太有用 13(4.44)

 

一般 46(15.70)

 

比较有用 133(45.39)

 

非常有用 97(33.11)

 

你喜欢上统计课吗? 不喜欢 39(13.31)

 

一般 185(63.14)

 

喜欢 69(23.55)

 

你学习统计知识的

 

动机是? 教学要求 141(48.12)

 

自己感兴趣 23(7.85)

 

满足工作需求 129(44.03)

 

2.4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方式研究

 

75.09%的学生选择“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73.79%的学生觉得课上内容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40.07%的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时间可有可无,该有1/4讨论时间的占36.64%。

 

52.43%的学生上课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习,66.32%的学生认为“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仅27.83%的学生会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90.72%的学生会在课后复习,仅38.06%的学生会在课后总结归纳所学的统计方法。

 

学习遇到难题时,30.55%选择利用网络,54.55%选择会请教老师和同学,5.45%会选择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查找,3.27%的同学想不出来就算了,放着以后处理的占6.18%。

 

2.5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调查:10.31%的学生很满意,56.36%的学生满意,27.84的学生认为一般,5.15%的学生不满意,0.34%的学生很不满意。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评价:丰富且新颖(25.09%)、平淡且重复多(21.65%)、陈旧且乏味(12.71%)、没什么看法(40.55%)。

 

3 讨论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种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3],因此,对于现在的医学生即将来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者来说,学好卫生统计学是尤为重要的。

 

诸多研究发现医学工作者对统计学的知识了解的甚少,Best等[4]2009年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住院医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49% 的住院医生曾修过生物统计课,能够正确的解读无临床意义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的占46%,另外,现已发表的文献也存在大量的统计问题[5-9]。故有必要了解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态度、学习现状以及学习难点,查看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次调查结果发现94.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卫生统计学,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 的学生认为统计学知识有用,这与West等[10]于2005年的一次对医学生、内科医师及内科医师教师的调查结果相近,调查得出87.3% (262/300)的人认为学好生物统计将有益于他们将来的事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卫生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视卫生统计学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意识到将来工作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依然是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仅有7.85%的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是自己对其感兴趣,44.03%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教师授课时可以举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卫生统计学在实际研究中的用途,提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3.2 淡化公式推导,加强统计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医学知识的形象化,卫生统计学知识较为抽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其实,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1],学习的重点不在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学习,而是在于统计知识的应用。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公式的推导、记忆与计算,而强调各种资料应如何分析以及结果的阅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预防医学本科生和卫生统计学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是基础课程,老师可适当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

 

3.3 根据学习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

 

医学生基础课程较多,课业繁重,用来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较少,本次调查显示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如果整本书全面讲解的话,可能效果不太好,建议教师应根据章节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统计描述、假设检验等均是基础,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后面统计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多,教师应重点介绍。

 

3.4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此次调查75.0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较多、上课内容较抽象,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能会受限,但是教师可对逻辑推理不太强的章节将学生分组试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接近一半的学生觉得上课应有1/4及以上的讨论时间,建议老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准备相应的案例分析,让同学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

 

实际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仅用上课的知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调查显示仅有17.6%(53/301)的人觉得他们在统计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10],因此,教学中可给学生指明进一步学习的相关参考文献与资源等。

 

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医学生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提出疑问,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听讲,课后总结归纳及时复习,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课题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 市场调查与预测 比较分析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 同时开设有《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由于课程本位的关系,两门课程教学内容上存在许多的雷同,以至于课程教学中出现相同知识重复教和重复学的现象,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学而不精。

一、“两课”内容体系的比较

众所周知《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两门课程是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统计学》是基础课,所以一般都是先开《统计学》,后开《市场调查与预测》。由于课程本位的关系,“两课”都在强调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对“两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两课”的知识点有相当多的重复;现以我们学习的李洁明着、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和廖进球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两本教材为例。

二、“两课”内容体系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两课”内容体系的分析比较,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不难看出,在“两课”内容体系上存在不少的重复,也正因为这种重复而带来了相同知识重复教、重复学和学而不精的问题。

(一)“课程本位”是“两课”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个“先行与后续、理论与应用”的前后内容衔接而又非常密切的两门课程。《统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以统计理论与统计方法的阐述为主内容,而《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一门专业课是以阐述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市场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为主内容。由于课程本位的关系,“两课”都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且每章内容和知识点都是按照“概念理论 方法 应用”这样一个基本结构来安排的,因此,“两课”内容就必然联系在一起,也必然会出现较多相同或重复。

(二)“ 两课”分设是相同知识重复教的必然结果。 如上所述,《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门课程是一个“先行与后续、理论与应用”的前后内容衔接而又非常密切的两门课程,加上内容有较多的相同或重复,因此,当《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后续课程组织教学时,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就必然要联系到统计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两课”安排中间要间隔两个学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统计学内容有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老师在讲《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时,就不得不去复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也就出现了相同知识重复教的结果。

(三)“重复学”的结果是“两课”都学而不精。由以上“ 两课”内容比较分析可见,“ 两课”内容有较多的重复,教学过程中浪费了不少的课时。一方面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各科课程学时偏紧,而另一方面由于相同知识重复教和重复学而浪费课时,其结果是:教师在教的过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抢时间来完成任务,而学生也就只能是跟着老师 “走马观花”而学无重点,结果两门课程都学而不精。

三、“两课”内容重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 两课”内容比较分析和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由于“两课”内容的重复所产生是负面影响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和效果方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相同内容重复讲,浪费时间。根据我们08级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显示:《统计学》的总课时为54课时(10级已经有调整),其中有12节是课内实践;《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总课时为45课时,其中有10节是课堂实践;由此可见,两门课程都存在一个不仅总课时偏紧、而且理论课时更偏紧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相同知识又重复教和重复学,那么时间就更为紧张。当然,我们能不能尽可能避免重复而浪费课时呢?理论上来讲是完全可以的,而实际上比较难做到的。如教师在组织实施《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时,也在尽量避免重复《统计学》中讲到的内容,但由于《统计学》本身的难度和“两课”跨学期开课的原因,教师又不可能完全避开《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市场调查与预测》任课教师在讲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时,必须要复习或涉及到《统计学》中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这就难免要出现重复教和重复学而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相同内容重复学,学生厌烦。由前面讨论已知,《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个“先行与后续、理论与应用”的前后内容衔接而又非常密切的两门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市场营销专业分别在第三、四学期开设,而工商管理专业分别在三、六两个学期开课。由于《统计学》是先行课程,一般教师都是按照《统计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教学,而《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后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联系《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再讲如何应用的问题;即使教师想跳过重复知识点的讲解,结果是“忘记了前面看不懂后面”,似乎老师也讲不下去,学生也学不下去,所以,老师只有按照《市场调查与预测》知识体系教学,结果是老师越讲,学生越觉得在重复,久而久之,则产生厌烦心理。

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式;教学现状;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25-02

采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已经在经济、管理、金融等研究领域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经济、管理、金融等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1-2]。其目的是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调查目的是了解高校当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探索,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统计思想、统计方法以及利用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一、资料来源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形式,受访者的就读学校包括财经类、理工类、综合性等多所高校,专业分布广泛,总共收集问卷185份,其中剔除没有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64份,占比88.65%。受访者的专业主要分布在统计学、经管类、理工类、社会学类以及医学类,调查覆盖的专业较为全面,样本信息比较完整。

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统计教材的使用情况

目前,高校缺乏适应非统计专业的规范统计教材。统计教材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类,对统计专业而言,老师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用的统计教材偏理论,着重公式的推导;对非统计专业而言,老师使用教材情况参差不齐。统计课程针对不同专业选择的教材也不一,整体上是非统计专业选择应用型教材居多。统计专业中约73%的老师选用的教材是理论型的,教材偏难,强调统计方法应用的占比25%;而其他专业其统计教材绝大部分是应用偏实例型的;理工类专业其数学基础较好,老师选用的教材超过一半的是偏理论的统计专业教材。针对非统计专业而言,教材的选择比较笼统。

(二)统计课程的课时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的统计学科课时不足48个学时,老师讲完基础的理论方法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讲解如何进行实践方法的运用,忽略了案例分析。这里,我们对回收问卷关于“统计学课程的课时数”结果进行整理,在142份问卷中发现有75人选择的是48学时,其中统计专业学生占比48%,67人选择的是32学时。这说明近47.18%的受访者,他们的统计学课时数低于48学时,这也会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理论性内容讲得过多,实践案例讲得少甚至忽略,统计方法无法深入应用。

(三)统计实验课程的教学

统计学科既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又注重方法的普适性。其本身要求推广实验课的开设,一方面统计方法已经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利用回归方法,参数估计等统计方法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海量数据已不切实际,因此只有借助统计软件才能实现。通过调查发现,约62%的受访者所在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开设过实验课,其中统计学专业占比43.56%。近38%的受访者表示统计学只上理论课,说明很多高校对统计学实验课的推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实验软件来看,EXCEL是使用频数最多的软件,其次是SPSS和EVIEWS。我们知道这三种软件可操作性较强,比较简单。相比EXCEL,SAS、R和Matlab对编程技术要求较高,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经管、社会类专业学生而言,可行性大大减小。同时,学习编程软件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统计专业和理工专业中。这也告诉教学者在讲授实验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教学,使统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得到应用。

(四)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统计学科离不开数学,离不开复杂的数学公式、抽象难懂的概念等。比如回归系数的估计、方差分析等等,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这些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无疑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因此老师是否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案例也是一种技巧。总的来看,大部分老师强调理论、注重公式的推导,比例达到了41.1%;其次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的占33.13%;而选择理论――实践多元化模式教学的比例为25.77%。

另外关于教师上课特点,教师学生互动式教学还没有在高校的统计学课程上得以广泛的实施,老师仍然充当着主角。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比例高达84%,其中涵盖实际案例分析的占31%,课堂严肃、纯粹讲理论的占比53%,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课堂比较生硬死板,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老师对统计原理逐一介绍,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五)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就考核现状而言,从考试难度系数、课后作业情况和考核形式这三方面来分析。考试难度系数在问卷中是根据“课程考试特点”来反映,主要包括:老师不划重点,自主复习;老师划重点,背诵式复习;题目固定,重在记忆;题目灵活,重在理解。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发现很多高校的统计学授课老师都会在期末考试前给学生划考试重点,比例达到了71.95%;其中约40%的学生反映考试题目固定,重在记忆,近32%的学生表示考试题目灵活,靠理解。总的来说,这门课程虽然难学,但学生考试压力不大,考试过关率高,这也会导致学生比较懒散应付的学习态度。

从统计学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看,在回收问卷中,表示老师偶尔布置作业的比例达到56%;近27%的学生选择了“作业较多”,而“基本无作业”则占16.5%,这说明该课程学生的课后练习强度不大,学习任务较轻。

调查发现,目前统计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近74%的高校统计课程都选择了这种传统形式,相比于现阶段的考核形式,学生比较期待的考核方式是撰写实践报告。49.39%的学生希望该课程采取撰写实践报告的方式,其次是课程论文,而选择闭卷考试的比例仅为18.9%。

三、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反馈

(一)学后收获

本次调查从课后自主学习积极性、统计学对自己专业是否有帮助和掌握的统计方法这三点着手分析学生学习统计学后的收获程度。从课后自主学习情况来看,164份问卷中选择偶尔下载老师课件达到了56%;“经常下课件”和“从未下课件”的比例分别是24%,20%,绝大部分都是少量学习甚至不学习的状态。

从统计学对自己专业的帮助程度看,其中29.3%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有用”,42.1%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有用”,表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显著。

(二)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包括实验课教学满意度和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前者的满意度情况在问卷中是根据“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软件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度怎样”来体现的。

整体来看,学生对统计学实验课及其总体的评价都较高。调查发现满意和很满意分别占比30%和11%;比较不满意及以上的占比12%。

四、建议

(一)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忽视统计与学生专业的衔接性,会使统计方法得不到在其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因此,一方面选用教材时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可以用偏应用型的教材,淡化定理公式的推导;另一方面,老师在上课时应在不同专业之间转化不同的教学思维,举例分析时尽量使用切合学生专业的术语。

(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教学课时

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统计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介绍,着重于统计原理的讲授;另一部分是该方法与各专业的相结合的统计应用,注重专业之间的衔接。

(三)丰富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由传统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

理论课以统计原理的讲授为主,以实际案例分析为辅。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老师给出的案例应切合实际,学生易懂;其次学生应在课后补充相关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在课堂上与大家有密切的沟通。最后,老师还应具备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四)改进考核方法,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核

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闭卷考试,老师划重点,学生临阵磨枪,考试一过知识也都忘了,学生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盲目机械。这种为拿学分而应付考试的做法,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更谈不上统计思维的培养和实践应用。因此可以将单一的考试形式变成复合型考核。笔试考察学生对统计基本原理以及常用分析方法的理解深度,这部分成绩占比50%;实验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部分成绩占比30%,另外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态度各占10%。

总而言之,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统计思想无处不在,因而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是尤其重要的环节。针对各个专业的因材施教,注重理论结合案例的软件讲解,着重培养的学生统计思维模式等教学改革措施都是值得进一步提倡和开展的。

参考文献:

[1]苟巧玲.《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1).

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重要性;认识

一、统计学是经济类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

在当今高科技高信息时代社会里人们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生存问题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学知识储备知识就是为了将它用到社会上,也是为了在这社会上生存。通过知识的积累,说大了就是为社会和公民造福做贡献说小了就是为了谋生之道。我们知道知识是渊博的,人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这个道理。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学科储备知识,而这些学科之间紧密相连的。例如:统计学和新闻专业也有本质的联系,也许有的同学可能问我们为什么要学统计学?统计学和新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搜集信息是他的职责范围,那么他用什么方法搜集数据信息呢?这当然用统计的方法搜集。统计学对于写论文具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各经济类学科中的运用很频繁。

二、统计学是实践性很强而且应用性很广的学科

(一)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国家各大要害部门,像国家统计局、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统计局及地区、乡、镇各部门都设有统计部门,还有非统计行业各企事业单位都设有专门统计部门和所需的专门统计专业人员。例如:医院需要统计人员,对病人、职工人数的统计,还有各种病情性质不同方面分为神经科、外科、内科、耳科、眼科、少儿科妇科等等都是用统计方法进行分类的。法院也需要统计人员,如对死刑犯的统计,各类死刑案件的统计。学校里对各院(系)的分类,每院系里各专业分类,学生人数和学生宿舍的统计等等都用了统计方法。还有人口普查是利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的:还有古代也很早就用了统计方法,如: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治世界时,他把军队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等,十户有十户长、百户有百户长、千户有千户长、万户有万户长这样有利于作战,有利于管理军队。1.统计学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同学们将来就业的时候,都想以后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发挥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用。大家想过吗?就是拿统计学这门课来说,学好统计学我们就有机会到各个统计部门上班。统计学对于写论文具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各经济类学科中的运用很频繁。2.统计学与我们工作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是很多院系组成的,系里有很多老师和员工组成的而这些老师当中的班主任是有很多学生,学生公寓来说,公寓有长,而公寓长管理着各个楼,楼里分为宿舍,这些都是用统计方法统计的。

(二)统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统计学家不像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一样在家里就可能推断谋中公式。统计学家(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因为、统计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仔细的调查和整理。在民族学学科当中统计调查的实地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民族地方的土地、人文化进行调查这些都是用统计方法的。

三、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都知道早先人类创造文明发明东西事先必须具备一定理论、逻辑思维,在这基础上进行各种实验创造价值。统计学也是通过对理论上的学习,才把各种统计方法运用到社会,这就是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多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也是把理论变成现实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栗方忠.统计学原理[M].东北财经大学大学出版社,2014.

第7篇

一、《统计学》教学基本情况

1.我院学生基本状况

经济管理学院目前设有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产权管理等10个专业。现有学生近4000人,大多数专业都开设了《统计学》这门课程。我院学生主要来源于省内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文科专业,两类学生在学生自觉性、主动性方面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经管类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数学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次,《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这些情况都对我院《统计学》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2.我院《统计学》教学基本情况

纵观我国统计学的发展状况,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社会科学。从我院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保留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已是家常便饭。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

二、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从统计实践到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三、《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

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讲清一道例题,按照传统的方法一节课都未必能够讲清楚问题,这样是很难在教学中实际问题分析的。如果配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现代计算技术,就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这样当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太节约了花费在计算中的时间,同时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度。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47页)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就学校师生饮用水配送问题进行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学生团队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四、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现在统计分析软件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软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我院学生大多是文科类学生,计算机课程也开设得不多,同时,对统计的学习也不象统计专业的学生一样要求那么高,只要掌握必要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就已经足够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注重已经非常普及了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软件的电子表格功能,但同时EXCEL也是一个强大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绝大多数统计功能通过EXCEL都可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利用EXCEL进行解题。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只要花费一点时间就能熟练地掌握EXCEL软件中的统计功能,并能够迅速解释利用软件得到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五、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协同教育; 脑梗死; 知-信-行; 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44-02

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6月开始对我院三个社康服务中心30岁以上人群,筛选出50名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意识清楚、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协同教育模式对50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评价协同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对50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有关脑梗死“知-信-行”(知识、信念、行为)的重复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为深圳流花医院三个社康中心50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男性28例,占56%;女性22例,占44%。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为66.14岁。5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

1.2 方法

1.2.1 调查表 参考有关资料[1,2]制定(保健服务询问表)用于测量脑梗死患者有关脑梗死知-信-行的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吸烟、饮酒、脑梗死、预防保健措施、体育锻炼和饮食的有关知识、态度、行为等内容。调查量表信度为0.91,效度良好[3]。

1.2.2 方法 由培训通过的课题组专业护士,对入选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采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全部操作在计算机上处理完成。对调查量表内容进行分值计算,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知识的变化(表1)

2.2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信念的变化(表2)

2.3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行为比较(表3)

3 讨论

因为本课题研究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对脑梗死知识、信念、行为影响的自身对照,患者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

50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在对脑梗死相关知识“烟酒知识、脑梗死基础知识、饮食知识”三大方面的认知均有明显改善。这些方面回答正确分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50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在赞同“吸烟是坏习惯、儿童不宜吸烟、公共场所应禁烟”及吸烟者“打算戒烟”几方面认同率较干预前大大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患者对“大量饮酒不利健康”与“饮食与健康有关”这两方面,基本上宣教一次后认同率就有明显提高,在基线调查与干预后的中期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期调查和终期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大量饮酒不利健康”两组数据完全相同,不作统计学处理,说明患者对这个观点高度认同;“饮食与健康有关”中期调查和终期调查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者对这个观点不用重复健康宣教,认同率就有明显提高(表2)。

吸烟、饮酒情况:基线调查50名患者自述吸烟和饮酒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44%,健康宣教后中期调查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8%和36%,终期调查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2%和22%,健康干预前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6%和22%。健康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定期血压、血糖、血脂测量及预防措施:研究对象在健康干预后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的频率有明显改善;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也有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体育锻炼:健康干预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明显减少,而每周参加1次的明显增加。一般除脑梗死后遗症(瘫痪或偏瘫)患者没办法参加体育锻炼外,其他一般在做一次健康干预后均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基线调查与中期调查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中期调查与终期调查两组数据基本相同,统计学处理P = 1.000,无统计学意义(表3)。

饮食行为:健康干预后饮食行为有明显改善,显著增加了每周食用蔬菜的平均天数,降低了咸食物和含油含脂肪高食物的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刘玉莹. 护理健康教育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4-173.

[2] 毕丽云. 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27-129.

第9篇

医学(卫生)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培养医科大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如何正确、合理地应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卫生领域中的统计问题,是本学科的侧重点。2005年3月~2008年12月对医学生进行了提高医学生医学统计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研究,现将发现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探索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在校医学生,不同研究内容其相应的学生人数分别是:定量研究38人,定性研究200人,干预性研究,90人(传统教学组109人,讨论组8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与定性调查

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相应调查表。对定量研究的3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定性研究的200人进行集体问题采访和个别问题采访,并对问题进行记录、整理。

1.2.2 干预性研究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干预对比研究。讨论组(81人):基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讨论;传统教学组(109人):基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经过近一学期教学后,对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题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在Excel中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定量与定性调查结果

定量研究结果:学习态度,97.4%(37/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还需要好好学习,68.4%(26/38)认为应该积极和主动地学习;不清楚学习《医学统计学》目的的学生占26.3%,复习上课内容的学生占50%,偶尔复习的占13.2%,通常不复习的占36.8%,课前不预习老师上课内容的学生占71.1%。;不能灵活应用统计知识的占52.6%,认为统计理论不重要的学生占26.3%。选用是否复习和是否预习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态度与实际学习行为关系的客观指标,结果显示,学习态度积极的26人中,复习占57.69%,不复习的占42.31%;学习态度不积极的12人中,复习的占75.00%,不复习的占25.00%,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态度积极的26人,预习的占26.92%,不预习占73.09%;学习态度不积极的12人中,预习的占33.33%,不预习的占66.67%,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概念抽象、模糊”、“难理解”、“枯燥”,“实际应用难度大”、“不能灵活应用”等。

2.2 干预性研究结果

不同教学方法测评的试题总难度系数为63.73%。测评结果显示,讨论组(68.37±10.33)分,传统教学组(60.28±8.47)分,讨论组高于传统教学组(t=5.93,P

3 讨论

医学统计学培养医学生正确、合理地应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卫生领域中的统计问题,需要学生们在记忆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和综合能力,而这些素质与自主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具体体现在学习态度和行为上[1~3]。定量调查结果提示,即使是明白大学生应该自主学习,但具体在《医学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其行为也并不一定与思想一致,这可能是制约学生自主思考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学习《医学统计学》困难的原因之一。定量调查结果还提示,部分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目的不明确,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盲目性和不自觉性。定性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限。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会用,统计理论并不重要,也有部分学生过于极端地认为《医学统计学》仅仅是一门操作技能课,忽视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中,也反映出学生在平时实习课中对必须应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记忆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建立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结构,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互为促进的效果[4]。

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其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掌握密切相关,鉴于此,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法中,增加了针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讨论课,讨论教学组学生对于统计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率高于传统教学组,提示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学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颜艳,徐勇勇. 统计思想是第一位的[J].2001(4):243-244.

[2]徐勇勇,赵清波.医学院校统计教学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统计,2000(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