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学科特征

时间:2023-09-17 15:03:40

导语:在地理学科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学科特征

第1篇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科学。它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一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三是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

经济地理学理论萌芽早在古代就见诸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之中,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的事。1760年,俄国M·B罗蒙诺索夫就创立了“经济地理学”之名,并领导了一个研究机构,但由于局限于描述,缺乏科学性而有名无实。1882年德国学者W·戈策重提经济地理学之名,论述其科学的任务,赋予其科学性,使之具备了学科特征

经济地理学近代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源流:一是16世纪产生的商业地理学和18世纪末形成的财政统计学,二是19世纪李特尔开创了人文地理学和其他人创造的区域地理学,三是19世纪初形成的区位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粮食等问题的加剧,使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得到很大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    

    地理科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决定了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不仅知识性很强,而且地理知识与社会、人文联系特别的紧密,即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突出体现在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正确的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人地关系。同时地理知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这就要求地理教学结构与形式向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教学方法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有利于培养学生智力的方向变化,所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动手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需要一种能使学生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地理学科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分析,我们看到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正是研究性学习所能够提供的效果。很多地理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地理学的很多知识就是社会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如果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效果会更佳,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过程和方法。那么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有何关系呢?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

    1.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去研究课题,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学生会根据需要接触各种信启、资料,从中去查询自己所需数据、事实和实例等。各类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面对众多的信息,如何筛选整理取决于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经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探讨或征询与研究性课题有关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

    3.读图和图文转换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和重要工具。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用到各种地图,如何将图中的知识和各种信息提取、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完全由学生的读图能力决定。在读懂图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将图中的图形符号转变为文字表述的能力,也就是图文转换能力。如对柱状图、地形图、农业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的读取图文转换。

    4.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区域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有关区位的问题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此类课题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如工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的区位因素、商品产地与运输和销售市场之间的区域联系等,所有这些都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必需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重在应用,研究性学习就是一改以往“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学生学以致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应用农业区位理论,调查研究当地发展某种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应用城市区位理论,实地考察、分析形成的区位因素等。

    6.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实践活动多是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面大大增加,团结协作的机会也远大于平时。即使是个人活动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这一点来看,研究成果应说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晶。

    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分析把地理事物分解成各部分和各组成要素,然后再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能力,把各部分和各要素连接成一个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感知能力

    学习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在教学中提供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感知材料,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如讲述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抽象的物理过程时,可从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引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睛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从学生都很熟悉的大棚蔬菜的种植,引伸到大气的温室效应等等,并密切联系初中物理讲过的热对流的条件、热辐射的原理、水的三态变化等知识,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为了让学生正确地感知月相的变化,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同时将我国古代优美的诗词引入其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2.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中心环节。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借助思维使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对感知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实现知识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加宽、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

     3.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一、特殊的地理教育理念

1.以培养地理素养为教育目标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的知识传授,也要重视地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学习对其生活和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技能。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使学生能够解释一些自然和人文现象。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注重体验与实践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地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以满足学生地理需要为教育原则

不同的学生怀着不同的目的学习地理。有的学生是对地理学有兴趣而学习地理,教师就应该提供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发现、探究地理问题,注意激发和维持地理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可教给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让他们学会运用相应的地理技术和地理软件,如3S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

3.以探究地理问题为教育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思维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想问问题、敢问问题,并以适当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中许多地理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二、特殊的地理技能

1.地图制作技能

网络飞速发展可以从中获得丰富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已有资料不一定能够明确地突出需要表达的内容,如向学生讲述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和各区域人口增长率的分布情况,现成的图或有其它地图要素的干扰,或者没有将这两个图叠加一起。所以教师应具备地图制作的能力,以满足地理教学多样化需要。

2.图文转换能力

地理学又可称之为地图学,各种地图如表格、统计图、地形图、等高线图等占据教材教参甚至试卷的大量篇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图文转化的能力,能将复杂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地理简图,也能将地理图像反映内容用语言准确表述。

3.空间定位能力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即是空间定位。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山河的相对位置。对于地理要素先要进行定位,而后分析其分布原因、发展变化及对区域的影响等。所以教师要对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特殊经纬线、著名的河湖山川等都有深刻的记忆。

三、特殊的地理观念

1.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地关系矛盾激发,全球性、地区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空洞、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等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这些都急切地要求人地协调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使他们明确应正确对待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严谨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地理学中时间是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发展的线索之一。如农业因地制宜、人口的变化过程等,无不充斥着时间观念,教师必须具有严谨的时间观念。同时地理学也是一门重视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空间观念,对各种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的空间位置、形态、分布、组成、联系和发展变化等有明确的认识。

四、特殊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能力

1.地理语言表述能力

由段玉山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中指出,地理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要运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进行教学,适当运用专业术语教学;地理教学还应有逻辑性,要将描述性语言和讲解性语言融合一起。同时语言还应具有诱导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把地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应用谚语、诗词歌赋表达各种地理知识。这样可增加地理学习趣味,也能使地理知识更易理解。

2.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能力

第4篇

一、学科价值鲜明的试题

研究地表圈层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任务。2015年部分地理试题考查资源、环境、工农业生产等问题,凸显出国计民生中的地理规律、时代热点中的地理视角、可持续发展中的地理途径,地理味道十足,彰显学科价值。这样的试题,即使作为教学素材也具有较高价值。

2015年全国卷Ⅰ第10~11题,要求考生利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水深年变化数据,分析海底侵蚀与淤积的变化趋势,反推黄河流域的环境变化特征。试题既考查了流水沉积与海水侵蚀等地质作用基本知识,还体现出一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015年全国卷Ⅱ第9~11题,以著名“冰冻之河”圣劳伦斯河的图表数据为背景,考查考生能否“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出新课程下的地理素养导向价值。数据提取能力――从气候数据中,阅读分析出河流汛情和气温低于0℃的月份;读图判断能力――从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中存在水电站的信息,推理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而且冬季从水库底部释放出来的河水温度较高,可能不结冰;问题解决能力――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治理凌汛的措施,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降低冰坝高度,拓宽浮冰下泄通道,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和危害。

2015年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根据黄河水文特征分析河套灌渠的泥沙淤积问题、根据河套平原生产特征分析乌梁素海的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试题将地理原理渗透到生产生活中,具有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

2015年天津卷第13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的“南方丝绸之路”为话题,考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沿山谷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原因、现代高标准公路、铁路对西南地区外向联系的好处,将古今交通线路区位作出对比。类似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Ⅰ的冻土铁路研究、2015年北京卷关于申办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地点崇礼气候条件的研究等。这些试题,从时事热点切入,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彰显了地理学科的时代价值。

二、构图设问精巧的试题

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中,对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大多是通过各种图表呈现出来的,有区域图、分布图、等值线图、各种示意图、各类统计图表等多种形态。图(表)文并茂、图(表)文合一、图(表)文互补,充分运用地理的图表语言,使试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有较多试题的构图,设计精妙、创意别致,让人耳目一新。例如,2015山东卷第9~10题的“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图1),学生很少接触,却又似曾相识。考生习惯读的图是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完整分布图。此题将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逐一分解,再按同类自然带归类标注,保持各自的高程不变。这样考生可直接进行同类自然带的比较,当然也可还原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再来做题。

2015年浙江卷第11题的“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图2),给考生全新的视角。初读此图,无从下手;冷静思考,方可慢慢理出端倪。“8”字形的甲、乙处应分别是全年正午太阳的最大、最小值,交汇处是春秋分时的值。完成此题,考生必须具备地球运动知识功底,还要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考生可能还会质疑,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轨迹视图为什么不连接甲、乙的直线?虽不影响解题,却打开了考生的想象空间。

2015年安徽卷第32~33题图3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3),其构图方式与图2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夜晚。结合纬度,看出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和a、b太阳高度纬度差。这些试题的图像设计新颖,将地理学科特色和几何图形完美结合,把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进行提炼,融创新表达力、高度概括力、空间想象力为一体,价值高远。

福建卷第11~12题,用在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图4)设问。图片美轮美奂,问题巧妙切入。考生做此类试题,心情比较愉悦。

三、锤炼地理思维的试题

地理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重视考查考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地理思维角度来看,重视考查图像分析、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等思想方法,需要在聚合、发散、归纳、演绎等思维方面具备较高水平。2015年部分试题在地理思维的考查与锤炼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2015年山东卷第11~12题,通过某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记录的数据分析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判断地质剖面图,仿佛把人拉进了野外考察的现场,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较大。先要把小组记录的C、D、S三个地层的六个坐标画在一张经纬网图上(图5),实现图文转换。再从图1中发现考察路线的方向,推出与之垂直的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根据图5中地层对称特点,结合地层新老关系(CD是由新老)判断其为背斜(图6)。本题对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绘图能力等图形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2015年天津卷第3~4题,要求考生必须思维缜密,有较高的地理演变过程分析和地图要素分析能力。第3题要求考生基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用运动过程的思维认知方法,对地理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做出逻辑判断与推理,来确定“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的顺序。第4题要求考生发现图中的横坐标单位是千米,纵坐标单位是米,火山被示意图拉高了50倍。所以图示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变陡了。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研究,给出苏南区域地图,材料介绍“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要求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阐述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并就该区域自然条件对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该题将问题情景设置在江南水乡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分析能力,而且需要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分析,时空特点鲜明。尤其是第二问,关于该地自然条件对园林水景的影响,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土质等具体特点来回答,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这种试题对于地理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锤炼。

四、素材运用创新的试题

地理学科在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给地理试题的创新带来素材。2015年不少地理试题引入了新技术元素,使试题看起来具有科技、时尚的感觉,也体现出地理学科研究手段的发展变化,展现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

2015年广东卷第1题就运用数字高程模型描述地面高程信息,要求学生判断图中四处观景平台哪个视野最广,令人眼前一亮(图7)。

2015年广东卷第10题又运用了GIS图层叠加的原理,设计了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考查适合城市重建的地点(图8)。

2015年北京卷第11题则运用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考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题目新颖有趣(图9)。

五、弘扬传统文化的试题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几道题从我国传统文化中选材,别具一格。从全球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设计试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具有传承的价值。

2015年重庆卷第1~2题,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二十四节气来命题,材料说明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第1题设问引起“露气寒冷,将凝结”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什么,第2题又引入一句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考查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什么区域。这两道题将自然地理的天气系统与人文地理的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到传统的节气和农谚中,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可谓经典试题。

2015年江苏卷第1~2题,以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略)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与城市功能。试题截取了清明上河图中大桥横跨河流的一部分,第1题提问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形成的最有利条件,然后又考查东京城的主要城市功能。从图上可以看出,水陆交通便利是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而作为首都,城市功能则以行政功能为主。试题图文并茂,传统文化特色鲜明。

2015年山东卷第45题,则引用一段《明史・五行志》关于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的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游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设问是“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包括地震震级、发生时间、余震次数、波及范围、次生灾害等,可谓将史料用活。

2015年北京卷第1~2题则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太白山记》中选取一段关于太白山北侧山地植被变化以及猎狼人家的描述,考查植被垂直变化规律、过度猎狼对山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情境设置自然与人文交融,在文学作品中映射地理视角,渗透生态观念,较有创意。

总体来看,这几道题运用节气、农谚、史学、美术、文学等作品命制地理试题,开拓了命题素材的空间,具有跨学科特色,也拓展了地理知识的运用领域,体现地理学的学科包容性特征。

六、有待商榷斟酌的试题

2015年各地地理试题整体优秀,也发现有个别试题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2015年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并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说这道题更像物理题,不像地理题。从题目本身来说,要准确进行解答,需要知道所考查铁路沿线冬、夏季节的地温和气温的信息,包括冬、夏季节白天和夜晚的地温和气温,在温度的比较中才能准确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

冬季出露地表的热棒冷凝段温度较低,但是冬季的地温是多少?如何判断气温和地温的高低?夏季出露地表的热棒白天温度会较高,但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夜晚的情况又如何?还是地下蒸发段低于地上冷凝段?要回答这些季节差异与昼夜差异的问题,需要数据支撑。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情感教育;实现方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6-01

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等目的之外,对于教育对象的情感意志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施予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后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更应占据主要的地位。所以说,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地理学科教育同样也应具备情感教育的功能。

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地理学科自身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有进行情感教育的价值

地理学科向学生传递本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地理学科教育自身的情感教育职能却处于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状态。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地理学科中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历来是主张全学科教学,在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全面的渗透以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只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务放到了具体而单一的科目中,而在其他科目则没有体现,从而失去了全方位对教育对象施加思想教育影响的良好效果。

二、现阶段中学地理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1.现行的地理教育还远远称不上是素质教育,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考试来进行展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功利主义自然就把情感教育大大的省略了。

2.没有弄清楚地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以客观的描述为主,而情感教育往往又有很多主观方面的因素,因此往往会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合适的切入点,从而使得情感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观方面占大了很大部分: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上来。

3.没有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去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自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空间能力要求较高、图表较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没有把这些特点突出出来。

三、怎样进行情感教育

(一)改变教学方法。

1.要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师生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愿意和教师亲近,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情感影响,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要做到良好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首先作为教师要摆正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当面对学生时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教态要平易近人、教学语言也要做到亲切感人。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要因势利导,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而那些不善于表露自己的学生则要加强关注,给他们提供各种参与活动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和自尊。

2.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地理学科的情感教育中,以下几种教育方法是更加有效果的。

(1)互动教学法。从广义上说互动教学法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要是符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发现其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真正产生心理共鸣,观点共振,思维共享,影响共有的特征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称为互动式教学法。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则又是可以多种多样,例如:

问题式。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在这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更进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能自主的发现问题。

讨论式。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地理情境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进入学习,从而提高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收到更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地图化教学。多媒体教学。

(二)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

要加强地理情感教育就必须把情感教育的成果也加入评价体系中,建立起一种以情感价值为核心的新型评价体系。

原有的评价体系中只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教师的评价:应该以其授课方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活动及相关成就以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成长状况,再辅之以考试的成绩,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第6篇

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53—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及“地理课程必须体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等理念,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的实践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远离自然,缺乏实践。如何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值得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地理教学而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地理信息的搜集与诠释能力,即能够借助文字、图表及音像等搜集信息,并正确处理、分析、评估和表达所搜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决策能力。其二,地理观测、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能力,即会使用气温表、气压表、雨量器、经纬仪、地质罗盘及泥沙采样器等地理观测仪器,能够进行简单的乡土气象、地质与水文等的观测,可对植物群落及人文社会事件进行调查等。其三,一定的乡土地理评估、预测能力。如,能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价,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市场动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及投入产出等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预测。

二、深入挖掘教材

地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现行地理教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实践和实际运用板块内容,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家庭中房子的朝向及院子中厕所的位置,大到工农业布局、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等。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新兴工业区”的内容后,我提问学生:学习本课有何意义?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借鉴成功的经验,改造我国的新兴工业”后,我接着又问:我国新兴工业发展采用的“温州模式”与“意大利模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你们认为差距在哪儿?”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对各类数据和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意大利新兴工业具有“小、轻、同、专、散,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小、轻、同、专、散”分别是指“小企业、轻工业、同类企业、高度专业化、分散生产”,“形散而神聚”是指企业形成了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网络一体化,而温州的新兴工业虽然也具有“小、轻、同、专、散”的特点,但却未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同类企业之间缺乏联系,竞争激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第7篇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者的重视。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的GIS课堂教学法,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上最有条件培育学生高水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GIS课堂教学方法 综合素养 教学有效性

2014年3月,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针对目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的现实紧迫环境[1],着力进行课程改革,落实到地理学科上,就是将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社会发展需要和地理学科特性四者综合考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育。

一、有效培养高中生综合思维的要求

地理素养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思S和观念,包括地理实践力、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这四大素养,所以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宽泛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科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更高阶的要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要求能对众多地理要素进行要素综合分析,时间和空间的时空综合分析能运用综合思维发现并解决真实情境下地方性问题的能力。这是由于地理学本身具备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基于一定的地理知识、思维和观念,高中学生需要做到根据给定的复杂地理要素,正确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从时空角度对地区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对现实中的地方问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解决方案。

二、GIS教学法的综合思维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使教师经常对区域之间或区域内的若干地理要素进行强调、对比、综合或总结分析。但是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三板”教学方法会造成手绘地图信息量较少,只能展示少数地理要素的尴尬局面,无法对演变进行式的知识进行展示。大多数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多以PPT为主)虽然可以进行多图穿插讲授,插入FLASH后也可以对演变进行式的地理知识进行演示,弥补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但是学生还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仅仅观看这一项教学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对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不太高。

GIS教学法就是学生使用GIS软件将获得的地理数据进行录入和数字化处理,主动对地理环境的各要素进行空间分析,以地图、统计图表、图像、数字等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将GIS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就是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利用软件主动对地理要素进行处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综合思维得到高效发展。学生在得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基本数据并将其录入数据库时会对它们的相互关系产生直观认识,让学生了解到组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要素是多个的、复杂的。此外,学生也可以建立一个或若干个地理要素专题图层,运用空间查询功能进行查询展示,对某个地理要素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学生要进一步了解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不同时期的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对其进行叠加分析,在叠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理要素时空角度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学生想要判断某些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可以进行缓冲区分析,这样可以揭示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GIS空间分析时,学生的要素综合能力、时空综合能力和地方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利用GIS软件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得最基本的地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地理要素处理过程中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形成的地理规律,对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给出综合科学的解决方法,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并且在GIS教学方法中,GIS软件的使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深刻。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GIS课堂教学方法无疑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

三、运用GIS课堂教学法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作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交通、劳动力、城市、市场、科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是高中地理知识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基于GIS课堂教学法在综合素养上的教学优势,结合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内容的特点,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运用GIS技术软件ARCMAP软件平台,依照“阅读课本―查找资料―自主分析―讨论结果―提出建议”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教学片断。本教学案例参照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根据课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搜集的数据对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了解、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并总结二者关系,并且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家乡建设与区域发展出谋划策。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有关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数据并上传至学校教学网络平台。

学生预习书本知识并搜集相关知识及数据。

2.教学过程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

①在之前学习分析区域区位时会从自然和社会两大类区位因素着手,所以位于此地的珠三角有怎样的自然区位条件呢?首先请学生打开ARCMAP,添加中国地图,对地图属性进行空间查询功能,确定珠江三角洲所在地为我国广东省内中南部,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学生运用数据库里的数据对珠三角自然因素进行图层建立,通过对地形和气候图层的阅读,可以清楚地看到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三级阶梯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势平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图一)。

②根据数据库对珠三角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提取相关数据,建立图层,认识到珠三角工业化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区位优势包括铁路、公路、河流密布,交通发达(图二);城市众多;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③最后W生对珠江三角洲的众多图层进行叠加,对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域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图三),并且根据教科书为我们提供的当时珠三角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即可自主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化的优势条件。

(2)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

在了解珠三角工业化的区位条件的基础上,请学生建立并对比分析1994年和2010年的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及城镇和农村人口比重的图层,由此可以得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和进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3)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其启示

从以上的操作结果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蓬勃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城市化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发展迅速,反过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学生的家乡区域经济发展也带来很多启示,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搜集相关数据,自主分析家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教学总结

本次课程运用GIS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动手使用ARCGIS10.2软件提取相关的数据并分析,在珠江三角洲这一真实区域内,学生综合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和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并提出发展建议。在此次课堂教学中,提取可用数据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区域内的相关地理要素,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通过运用ARCGIS10.2软件对珠三角进行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真实地区进行分析和建议,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厘清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及对自己家乡提供建议这一系列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人地观念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对若干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使其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今天,中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多样化,在更注重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今天,GIS高中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实践力、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特别是分析区域地理要素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对培育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极大的优势。此外,GIS教学方法这种直观表现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是一种有效体现地理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GIS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更能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发挥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

第8篇

一、什么是时空思维力

1.关于学科思维。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它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评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思维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施,每一门学科的思维能力,除具有思维活动的共性外,还因其知识对象的特殊性,具有思维活动的个性,形成了某一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中学地理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表现在学生的时空思维力上。

2.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地理思维具有形象性、综合性、区域性、空间立体性的特点,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思维基础,这个思维基础可以进一步抽象为时空思维能力。

3.时空思维力。地理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与培养是建立在地理时空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地理思维就是遵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认知的过程。

地理思维的空间性是指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对地图有明显的依赖性。时空思维力正是在思维的空间性基础上的时间延伸,二者密不可分。

二、学生的时空思维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1.时空思维力的培养是学习地理的核心之一

在地理学习中,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是否进行有效的时空思维。纵观地理学科中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时空思维力异常敏捷。如:德国博物学家魏格拉从世界地图上的大陆、海洋轮廓的思索,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所以笔者认为,时空思维力的培养应是地理学习的核心之一。

2.时空思维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理学习其实也一样,并不是越学越厚,越学越多,而应是明理后融通之,只有真正消化吸收了,才能心领神会而“厚积薄发”,这都决定于学习者的思维力水平。研究发现,人的知识之所以难以实用,不是决定学得多或学得快,而是决定于融会贯通的程度问题,任何事物都含有宇宙本身的深奥妙理,关键看你能否迅速解码,而地理学习中的解码能力则决定于地理时空思维力。

3.时空思维力是摆脱地理学习中思维定势的有力保障

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思维的创造性,要建立起一种固定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动态转换机制,这样就不会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知识概念。而这个基础就是学生的时空思维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并思考是否有突破旧知识的可能,以一种评价知识的心态,做好再创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三、“立体与平面”互动、“动态与静态”互动,触类旁通,有效提高学生的时空思维力

在教学中,根据地理知识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会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地理的时空思维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即“立体与平面”互动,“动态与静态”互动。

1.强化读图用图训练,提高地理图像的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以图释文,图文互换,建立空间概念。这样形象直观,既能引起学生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知识,从而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加强读图用图的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图像的理解力是提高地理时空思维力的关键。

但是,由于地理图像蕴含的地理信息量大,时空交错性强,增加了学生形象思维的难度,使许多学生望图生畏。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图像分析综合法、图像组合叠加法、图像比较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地理形象思维模型,建立起一定的形象思维体系,养成在头脑中为每个地理课题建立可视图像的习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现象和学习过程中涉及时空的地理问题。养成探究精神,事事留心,力图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中所折射的地理本质。如:学校旗杆一天之中或一年之中,影子长短和指向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变化根源,进而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地理事物变化。

第9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考复习;软肋

区域地理是地理高考试题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地理高考高考制胜的关键。高考一直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的主导方向,把地理表述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压轴大戏。但考生在空间定位与区域分析两方面总是难于突破,成为解决区域地理试题的两大致命弱点,成为制约地理高分的“软肋”。每年高考,总有许多莘莘学子在区域上“饮恨江东”,下面,本人就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等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复习中的一些看法。

一、制约区域地理试题“软肋”的原因

首先,地理考生普遍感到区域定位是走进地理高考的入场券,成为区域地理试题拿分的“瓶颈”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缺乏区域位置的概念。平时学习忽略对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定位,地理事物的识记,好似空中楼阁,这样地理事物的识记就不牢固。

2.对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缺乏自然地理知识基础。地理学习首先要解决“在哪里”的问题,然后再从“在哪里”即空间位置的角度,分析主要的地形、气候等因素,丰富该地理事物的自然地理知识。这样识记的地理事物,即有了承载平台,又有了“兹生的土壤”,鲜活的地理事物就存储于大脑之中。其次,综合题中的问答题,即对地理表述能力的考查,是学生登上高分榜的“瓶颈”因素。这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经过信息提取、加工和整合,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文字,完成对题目的有效作答,而考生往往在以下三方面存在不足。

(1)对图表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低。区域地理试题一般都给出一定的图表材料,要求考生能准确提取与答题有关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作为对试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依据。而考生又存在两个不到位:一是有效信息发掘不到位,二是问题对接不到位,无法进行畅通的正向和逆向思维。

(2)信息加工和整合能力低。信息加工就是对提取的信息搭建知识联系,进行正向或逆向推理,推陈出新。信息加工不仅指题目所给的信息,也应该包括记忆仓库中的信息(正确迁移来的知识)。这方面考生又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提取不完整,遗漏信息;二是思维发散不全面,考虑问题漏项;三是知识迁移不准确,答非所问。

(3)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的能力低。在平时学习地理过程中,不注意对地理教材语言的背诵积累,在具体描述时,江郎才尽,力不从心,即使勉强写出,也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语言罗嗦,废话连篇切不中要害,甚至出现错别字,更谈不上获得高分。

二、突破区域 “软肋”、提升复习动能的策略

1.强化区域定位

(1)根据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关位置。如复习世界大洲、大洋时,就要重点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要对穿过各大洲、大洋的一些重要经纬线进行定格,如要牢固建立非洲的地理空间概念,就必须读熟赤道、南北回归线、20°E(甚至20°W至60°E按经度每隔5°或10°)这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非洲地区。这样学生在加强区域位置的同时,既识记了地理事物,又明确了区域差异。

(2)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来定位。许多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轮廓或形状,可以作为确定地理事物的重要标志。如山东省的轮廓像个骆驼,意大利的轮廓像个马靴,墨西哥湾的半圆形状外加西侧的中美地峡及东侧的佛罗里达半岛,黑海的三角形状内嵌北部的克里木半岛,湘江从洞庭湖的西侧注入,赣江从鄱阳湖的东侧注入等特征,都可以准确对上述地理事物进行定位。

(3)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定位。从区域划分的角度分析,每个区域都有其典型特征,这是区域差异形成的基础。因此,分析某个区域的典型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定位。如中国的某个地形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即可确定该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再如某国的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明显的区域专业化,即可确定该地形区为美国的中央大平原。这类信息往往在题目的语言材料中给出,结合考生的知识储备,是比较容易定位的。另外,在平时的地理训练中,要经常查阅地图,对一些专业经纬线所穿过的知名地理事物及重要城市等控制点的区域定位,日积月累,区域地图就好像粘贴在脑海里了。

2.加强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指导

地理高考有一项明确的能力要求,那就是“一定的时间内,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要接近或达到这一能力要求,平时要注重对地理表述题的答题指导。首先,细过题目审题关。即读懂题,充分发掘题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搭建信息与问题的桥梁。其次,稳过信息加工关。要正确对所学的知道进行迁移。最后,慎过文字组织关。尽管地理表述题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但也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的表述,不给阅卷老师带来阅读障碍和理解偏差,并且以美观的书写去赢得判卷老师的感情分。

关于文字表达能力,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训练:第一,语言文字组织要分层次,即分点叙述,平时做题要积累不同问题的思维发散点,做到全面描述,如自然地理特征应以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几方面加以描述;第二,语言文字组织要有逻辑性,即能体现出连贯性和因果关系。如在描述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气候条件时,只叙述“雨热同期”,就显得突然,不好回答,若答成“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也就完整流畅了,第三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做到言简意赅,谨防错别字,更不能臆造地理语言,落得外行形象。

总之,高考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区域地理,因为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母体,也是高考考点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注重区域地理学科特点,扎扎实实做好以上工作,那么,学生高考复习的动能就会长久不衰,区域地理这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就可以变成通向成功的坦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