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3:40
导语:在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园林植物》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园林用途等,培养学生对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园林植物育苗及栽培养护等工作的基础,同时为考取花卉工、绿化工、景观设计员等职业资格考试服务。因此,学生能否扎实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园林专业工作。如何对园林植物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和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已迫在眉睫。本文拟通过对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议,以期为今后园林植物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园林植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落后,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园林植物》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更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再者部分实践教学,由于受时间、地域、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不能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部分教师及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甚至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只要应付规定的课时就可以,因此实践教学走过场,教学效果一般。
1.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少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一味地讲解和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记、背,师生间缺乏互动,易使多数学生养成“不观察、不分析、不归纳”的不良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知识的掌握也就大打折扣。
1.3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全国各地由国内外引种或自主栽培的园林植物新品种数量激增,园林植物的快速更新,是对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挑战,只有不断地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目前不少高校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偏慢,跟不上园林植物新品种的更新速度,这不但会影响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校内实训室的设备和条件还有待改善,存在投入资金少,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室管理落后等现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模小,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是私人企业,有些单位觉得作为企业没有义务培养学生,还要保证学生安全,所以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业务提高存在漠不关心的现象。
1.5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依此评定成绩。然而,单从实践报告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此考核方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参与实践动手的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
2.1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听取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建议,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也懂得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标本等获得所需信息,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植物鉴别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2成立园林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园林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周期长、季相变化明显,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园林植物的特点及园林应用,不能仅靠有限的实践教学,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尤为重要,应开展园林植物实践活动。例如:可通过建立园林协会,组织园林植物识别比赛、植物摄影比赛等,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及周围的景点认识新植物,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在园林中的应用,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兴趣,增强专业技能。同时也可开展网上论坛,促进交流。
2.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现有的教材更新速度慢,课本上的内容难以满足园林绿化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或强化了在园林绿化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植物,如:在教学中强化了金叶女贞、金叶槐等一批彩叶树种,在花卉学教学中增加了室内观叶植物等,并将其作为重点讲述。另一方面,对各门专业课的重叠部分,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都相应做了调整或删减,使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4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及配套设施。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大类,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校内实践基地可建设大型连栋温室,相应的配套设备要完善,植物种类要多。同时,可考虑让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建设,既绿化美化了校园,又可以使学生在课余休闲时,从中识别和了解这些园林植物的习性及特点,能充分利用校园内资源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
2.5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为此,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在园林植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每位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组成比例6:4。平时成绩包括实践态度(20% )、实践过程的学习与操作(40%)和实践报告(40%),平时单个实践累积记分,每个实践按一定的权重计分,最后累加。期末成绩包括笔试(50%)和技能考核(50%),笔试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基本知识、实践中的问题等。技能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实物的识别能力(包括植物的部分及整体的识别及常见的园林应用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园林植物环境;问题;课程改革;高职园林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0-01
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讲授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气象、土壤、营养、生物等)的关系、如何通过环境的调控影响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进程,为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该课程的内容安排应充分体现适度、够用的原则,加强实践性,紧密联系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笔者在教授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时结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现将改革概况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 改革前园林植物环境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本身的问题
园林植物环境课程内容涵盖了土壤肥料学、植物与生理、气象学、生态学等课程的部分知识,其内容多而杂乱。由于该课程中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从本科类教材上直接选取过来的,因此对高职类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1.2 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
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和其平行开设的植物类课程有园林树木与花卉识别,后期相关联课程有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造景及应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内容如何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3 理论和实践安排不合理
改革前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高职学生对过多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学完课程后很难真正理解。另外,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以后的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支撑,而专业课中用到该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强度不是太高。因此,大量理论知识的安排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考核方式不合理
改革前主要采取理论知识出试卷考核学生,但效果不理想。因为课程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按要求此类课程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失去了考试的意义,因此必须在改变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安排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2 课程改革实施
2.1 改革思路
教高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因此在课程改革前一定要明确思路。参考史小玲等[2]、聂磊[3]对此类课程的改革经验以及姜大源[4]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分析,笔者认为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本着够用为度、适用为本的原则去改革。
2.2 课程改革前期调研
实地走访多家园林企业并调查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中的知识;通过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其需要的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中的知识;与园林技术专业其他课程的老师交谈获取其教授的课程需要的园林植物环境课程的知识;笔者去园林企业顶岗实习切身体会需要园林植物环境课程的知识以及参考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相似课程的改革经验。
2.3 课程内容选取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该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该课程应选取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园林植物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园林植物与土壤要素的关系、园林植物与营养要素的关系、园林植物与生物要素的关系以及园林植物设施环境与管理等六大模块的内容。
2.4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
结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笔者把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调整为1∶2,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把园林植物环境改名为园林植物环境分析。每年安排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照度计及土壤温度计的使用、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处理、土壤密度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土壤pH值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设施环境观测、土壤类型调查等实践内容的教学。
2.5 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的实践情况,把理论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把相似的实践课程划为一个单元,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过程考核。开学初把过程考核的详细标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考核的标准。
3 改革效果
目前,改革后的课程已有2届学生,从实际效果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课堂压抑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大多较短,很多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和本科院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的深入,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课程改革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完成的情况下进行。
5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9-09-23].http:///article/jxgz/200909/20090900038657.shtml.
[2] 史小玲,顾建中,乔乃妮.高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44.
笔者有幸参加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级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培训实践活动,进入某知名园林公司进行园林技术挂职活动,旨在通过本次企业挂职将园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企业对接,为中职园林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实践。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国家制定的鼓励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强有力政策支持,增加企业接受教师实践的激励机制。
一、园林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
1.通过下企业锻炼使园林专业与行业接轨
当前,园林行业在技术、工艺、材料等方而发展迅速。笔者挂职锻炼企业的营业范围包括:园林绿化、园林古建筑、园林招投标与预算、园林施工、工程监理、园艺植物、农林物资的生产与销售等方而,包含了园林专业的方方面而。其中,城市园林绿化、造林绿化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园林古建筑专业承包、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市政工程监理等都为甲级资质。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部,与高校合作,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园林产品中去。
2.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骨干教师
组织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在研发部的轮岗实习,参与过程开发,使教师了解到项目立项、组织、研发、检测、验收全过程,得到锻炼。该企业研发部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草坪根茎生产工艺”通过省级鉴定,“种子的生物处理方法”以及“草坪根茎采集r稃种植方法及根茎采集机取得专利证书”,现在正在研究盐碱地以及捕虫器。因此可以利用职业教师在理论上充足的知识储备,通过深入的调査研究,结合实际经验,解决企业迕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建立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中职园林专业学生就业
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了解到相关企业急需的人才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经过笔者的调査,园林企业对施工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举例说前段时间招聘,需要大量会铺设大理石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发现,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对此项工作并不是非常热衷。而铺设大理石看似是非常简单的工作,其实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术,刚毕业的学生的确不会,但是只要有一个好的师傅带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一两年出师后,年薪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笔者认为,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重视施工方而的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稍神,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要求。
二、园林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过程
该企业是一家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为主要业务的总承包企业,同时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校企合作单位。
通过本项目的企业顶岗培训,使学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熟悉园林企业管理和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等方面,整个课程安排时段为:6个月=1个半月(学院)+4个半月(企业)。培训项目安排如下。
4月1日〜30日园林施工技术培训。主要内容:乔灌木、园林小品、工程资料学习,施工项目部顶岗实习。
5月1日〜31日草坪知识培训。主要内容:草坪建植、养护知识学习,草坪及相关机械新产品新技术学习,草坪基地、施工项目部实习。
6月1日〜31日监理工程技术培训。主要内容:监理工程相关法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案例分析等知识学习,施工现场监理部顶岗实习。
7月1日〜30日园林养护技术培训。主要内容:乔灌木养护知识学习,施工项目部顶岗学习夏季养护工作。
8月1日〜30日项目管理知识培训。主要内容: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三控、职业健康安全、合同与信息管理知识学习,项目管理公司顶岗实习
9月1日〜30日招投标知识培训。主要内容:招投标法规预审文件、投标文件、合同管理等知识学习,投标部顶岗实习。
在这为期半年的培训中,笔者收获很多,在企业和对口支援院校的帮助下,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此之前从未涉及招投标文件的制作以及相关的招投标流程。同时,对照相关的中职园林课程标准,及时调整课程中落后的内容,增加行业前沿知识,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园林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对策
在到企业之前,应先做好准备。仔细研究企业的培训项目安排表,明确每个阶段的实践锻炼,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达到怎样的具体要求,应完成什么任务或取得什么成果,对任务了然于心。
其次,转变观念,服从企业安排,构建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到企业报到后,企业会根据月培训内容安排业务熟练、能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如第一个月的园林施工技术培训,企业安排在施工现场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指导,让教师深刻了解园林植物种植施工以及土建施工,了解了书本和实际存在的差异。例如在园林植物种植过程中,应根据树球实际來决定树穴应挖多深多宽.以及如何根据植物种植设计阁采用孖灰放线、如何绘制植物竣工图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虚心向企业老师多学习,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次,做好过程记录工作。下企业教师应及时填写周工作安排表,认真记录工作日志,同时拍摄过程照片,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如在招投标学习过程中,课堂中的招投标内容理论性较强,但是通过实际接触一两个标书,了
解了招投标的整个过程以及行业的动态。如现在招投标过程趋向于无纸化投标,制作标书采用加密锁、新点投标软件等技术。而这些知识正是我们课堂中所了解不到的,教师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尽量多了解多掌握行业企业目前的动态。教师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设计、施工图样,用作教学实例:做好数据信息采集工作,融入教学内容,选取经典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补充教学内容,编写、完善工作任务书、校本教材、实训指导手册等教学文件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四、小结
关键词:园林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内容
21世纪,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改善环境高度关注,经济的发展,使改善环境成为现实可能。因此,绿化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型现代化城市已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园林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并大力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本文就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整合和优化原则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一、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单科性课程多,综合性课程少
在园林技术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注重了单科性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强调宽口径,专业主干课强调专业性,使课程设置越开越细,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综合性课程少。
2. 理论课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现行课程体系中,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实践教学环
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少数课程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实践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2]
3.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
园林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较多,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程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陈旧的现象
现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沟通, 出现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鲜切花生产技术》、《种苗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不明确,一些内容相互交叉,既造成有限的课时及学生学习精力上的不必要浪费, 也使得学生在听相同内容的时候再无兴致,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材更新较慢,不少教材即使是新出版的,里面的内容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没涉及到,与行业需求脱节。
5.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植物配置与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相关性。在时间上,《植物基础》在第一期、《园林植物栽培》在第三期、《植物配置与造景》则在第五期,造成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课程的延续性和知识的相关性无法体现出来。
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1.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整合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
1.2科学性原则
课程整合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无论是内容重复、交叉的相近课程的整合,还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都要根据园林岗位群和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将课程合理地整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切忌随意凑合,做“大杂烩”。 [4]
1.3综合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延续性和整体性,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通过学习,其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能摆脱传统单性课程下形成的知识片面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4 “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遵循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学校的教学传统,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认知规律科学构建体系,合理编排各个知识点及纵横位置,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5开放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吸收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有益成份,吸收兄弟院校的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自己,做到专业开放、课程开放。
2.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2.1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原则
“必需”就是要达到本专业的能力与基本技能所必须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够用”就是在量上不要多。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据,教学内容能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当地应用实践,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和与专业、岗位群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重点传授生产、服务、管理所需求的知识和技术,要删掉理论性很深且不常用的内容, 增加新的必用的知识;
2.2实践教学内容适用
实践教学内容要本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精心筛选出学科中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环节及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协作和组织能力。
3.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措施
3.1 围绕就业岗位能力制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园林行业和企业,职业目标必须定位于园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对园林产业链和相应岗位群及岗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位群中的四大岗位,即: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施工。主要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林木种苗工、草坪工、花卉工,植保工、管护工,助理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员,施工员、项目经理、监理员等技能型人才。制定以《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为核心课程,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课程平面结构,再由平面结构中的五大块与时间维度上的综合课程交叉形成课程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5]
3.2 课程整合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调整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少量的渗透;整合整合相近同类课程,减少单科性课,如将《园林植物基础》、《花卉学》、《园林树木》整合为《园林植物识别》;整合重复内容的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如将《花卉栽培》、《鲜切花生产技术》、《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同时,还应整合必修课程,增加综合化选修课程。逐步减少必修课程比重,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综合化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6]
3.3课程衔接
园林技术专业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施工与管理类课程还是植物栽培养护类课程,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园林植物识别》、《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前述内容将成为后述内容的应用,课程整合就必须按照关联应用原则进行,重视前后关系和前后衔接,加强课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4 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优化,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根据应用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课程的内容也应推陈出新,应及时淘汰不实用的内容,如:《园林工程》护坡工程一节中的“编柳抛石护坡”;要对学生学习难度大、掌握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内容进行删减,如《园林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计算、园林给排水工程的计算和挡土墙工程中砂浆计算内容等;要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识别》课程就应该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介绍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3.5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3.5.1 完善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教学,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动手实践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技能型教学。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训练、实验、室外课、学生制作训练、室外测量以及某些课程集中综合训练1-2周时间;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即每学年结束后到园林单位见习;第三部分为毕业前的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安排其到企业、工地或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经过上述3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基本掌握园林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能够较熟练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3.5.2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专业核心课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既能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5.3 积极探索按植物生长季节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植物生长。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绿化维护均与季节有关,往往或出现实践教学时间与季节不吻合,与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以植物生长季节等设置项目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育桥,何玉兰. 高职教育课程整合的策略及效果评价[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2]胡竞恺. 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
[3]肖开学.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
[4]毕璋友,余祖文,谭维奇.高职植保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整合与优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张孝金 董新春.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 国 林 业 教 育.2009(2).
[6]董凤丽.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2 (7).
[7] 杨瑞卿, 李春静.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8) .
关键词:环艺;园林绿化;教学实践
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意识不断提高,环境园林绿化的建设的发展的方向趋向于实现艺术性和功用性的统一。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的将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预示着全国上下都将非常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将随着国家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园林绿化将会保持空前的持续发展。政府大力提倡创建生态园林绿化城市,同时商业及居民区建设也非常重视打造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有发展前景。大的环境趋势的发展也促使我们在园林绿化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的与时俱进,让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实际运用的要求和行业的发展。
一、环艺专业园林绿化课程的特点
园林绿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的手段,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与小品、布置园路、设置水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确定了在园林绿化课程的课时量的总量不能与园林专业相比,所以要抓住重点,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必须有较强的实用性,比如和居住空间绿化和庭院建设、小绿地、小中景观的设计实用性转换相关。园林绿化教学内容的特点首先是涉及范围广,课程内容包括植物的基本知识、生长习性、适应环境、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等诸多知识;其次是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环境结合紧密,实践操作性较强。总体来说,环艺专业园林绿化的课程设置内容多,课时有限,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一定要精准抓住常用植物的造景运用和园林绿化施工的要点。
二、环艺专业园林绿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
环艺专业园林绿化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园林绿化课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课程内容的讲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补充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易懂易学的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要求,一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园林植物环境各要素的特点、变化规律,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熟悉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主要生态因子调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三是树立生态观点,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生态观念;突出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三、环艺专业园林绿化课程教学实践重要性分析
园林绿化课程的理论对专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园林绿化课程实践教学比例不应低于教学计划的1/4,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园林绿化的实践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绿化园林的操作能力,如植物种植、修剪技巧,绿化植物的日常养护、园林绿地的规划原则等;二是培养学生组织实施绿化园林的能力。通过计算机绘图、地势测量、施工现场调查,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程序、设计要点和方法,学会综合使用植物材料及园林设计手法创造良好的绿化景观环境设计。然后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化建设提出改进方案和思路等。
四、开展环艺专业园林绿化课程的实践的方法
实践性强的课程切忌空谈,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该课程的主要方法。在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寻找各种资源尝试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方法。对于开展环艺专业园林绿化课程的实践的方法具体运用探索。一方面,指导学生自行编制关于园林绿化课程的实践计划。实践计划可以利用虚拟项目或者实际项目中的数据、要求、技术、需要的植物种类、环境小品、园路铺设等具体的事项和数值。编制实践计划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园林绿化部门联合实习,联系周边的园林育苗基地,带领学生去考察,制作考察调研表。总结归类常用的适合地域性种植的地被植物、灌木、乔木,注意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地域适应性。园林绿化设计中实现艺术性和功用性的意义,园林绿化建设在美化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冀媛.园林绿化设计解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7)
课程标准改革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课,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技能课。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就可以;改革后的课程目标是能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和技术措施,能正确掌握安全、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的技能,能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达到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要求。传统的内容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园林植物病原及所致病害识别基础,掌握昆虫基本形态、生物学特性、种类及识别要点,掌握农药基本知识,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及方法等相关知识就够了;改革后的是能正确识别和诊断本地区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病原类型,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发展规律,调查、分析和确定发生危害的程度,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能力,会正确配制和使用农药和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了解并掌握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的基本步骤及其关键要素等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是按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表现形式,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达到能用什么、做什么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职业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围绕未来具体的就业岗位建设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兴奋点,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总结反思、反馈评价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体按照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现以四个项目中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例介绍如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和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接到教师发给的任务单(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开始了解具体任务并根据需要咨询教师;接下来,制定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每组防治计划都要经过与教师的探讨而确定(决策);然后,实施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实施完成后采用小组自查、小组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最后,教师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几种适合高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法、双循环教学法、行动引导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多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情境的实施。现场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园、校内温室、苏萌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进行识别和鉴定乃至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逐渐培养职业能力。
双循环教学就是以“学习园林植物保护就是为了给植物‘治病、杀虫’”(这里仅用这两个方面来代表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个最终目的为指南,遵循园林植物保护的学习规律,把园林植物病虫害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治病、杀虫”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项目实例来组织教学,紧紧围绕“园林植物病虫害”这个主题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进行园林植物病害、虫害识别和鉴定以及防治、测报等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反过来促进病害、虫害识别、鉴定、防治、测报等能力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具有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行动引导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采用行动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素质必然会提高。这个素质指的是思维和行为方法(如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时的思考过程、农药的配置等)、动手能力和技能(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测报能力)、习惯和行动标准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讨论分析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理解。在小组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指导。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更适合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论坛等效果的完美表现,使该课程更加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消化与吸收。如我们可以用实景图片来表达植物发生虫害、病害的为害状,用动画来模拟昆虫的运动、取食、、产卵等行为,用播放国内外优秀的科教纪录片(如美国探索频道的、英国BBC的等)来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与评价来保证。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二是课程的综合知识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于项目与任务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评价
关键词: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50-02
1 前言
随着当前信息社会下群体及社区交流规模不断扩大,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社区对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并得到关注。风景园林作为交叉性综合学科涉及多个知识邻域,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作为学科知识发展与创新的主推力,其组织与作用的模式对风景园林发展与实践方法有着深远影响。
2 知识社区的内涵及价值
2.1 知识社区的内涵
知识社区(Knowledge Community)这一概念的渊源可以联系到科学社区(ScientificCommunify)、实践社区(Communityof Practice)、
知识社群(IntellectualCommunities)以及思想学派(Schools ofThought)等相关研究内容。知识社区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内,具有共同观点和相似兴趣的研究者的集合。与日常生活社区、工作社区以及民族社区相比,知识社区是一种集中于知识的特殊类型,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生产、创新、传授和传播。目前知识社区可以分为实体社区和虚拟社区两个层面,包含了物理分散但逻辑集中的海量信息资源。
知识社区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知识社区具有相关的空间限定,不论是具有特定边界的物理存在的实体社区空间,还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虚拟社区空间,他们都具有空间限定性的特征,是知识社区成员的工作环境;第二,知识社区具有社会性,社区成员之间通过批次的交互作用,产生并形成了归属感,彼此之间建立起来心里情感上的密切联系。
2.2 知识社区的价值
2.2.1 激励价值
在知识社区的建设和运作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知识贡献者,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能够大大增加这个社区的参与积极性,实现知识社区的良性循环。
2.2.2 共享价值
知识社区是一个信息共享环境。知识的传递从线性链接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成员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促进了共同成长。社区成员在供应链中既可以扮演受众的角色,也可以扮演专家的角色,且这两个角色具有模糊性并相互转化。
社区的建设与参与过程中,多学科的合作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社区整体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
2.2.3 促进最佳实践价值
通过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社区的相关激励措施,能够促进多学科知识的密切协作,可以探讨出最佳的实践模式。
2.2.4 集聚价值
从社会学角度看,知识社区可以被理解为由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知识拥有者根据某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共同意识和相同情感的社区共同体。因此,知识社区具有对特定的范围内的知识产生高度集聚的作用。通过对于知识的高度集聚,可以对某主题进行深化的研究,促进研究的理论深度和优秀的实践模式。
3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构成
3.1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内容
在知识社区基本内涵下,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是指在风景园林及相近领域内,具有相似知识观的成员的集合。风景园林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性使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涉及到了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如图1),同时风景园林知识社区还在不断吸取着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处于外向型发展阶段中。
通过对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现实中实体社区与网络中虚拟社区的解析,可以发现风景园林实体知识社区主要表现为地方项目团队、规划设计机构、学院研究团体、学会、相关管理机构以及其他隐性潜在的、非正式的知识分享组织形式,而虚拟知识社区主要包括网络论坛、网站等在线形式(图图2)。风景园林涉及到的各个实体及虚拟知识社区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其成员及成员参与的实践内容所共同决定的。
3.2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的专业化与多元化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的专业化表现为成员对范式的共同认知,而科学范式代表了一个给定社区成员共有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的集合,知识成熟的标志是出现科学范式。与此相对,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中的每一位成员也会从其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以其自身的特殊性构成知识的多元化组成部分。因此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构成需要风景园林科学范式与活跃个体的支撑,同时知识社区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是推进知识产生与创新的重要条件。
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知识领域众多且布局分散,其知识主体主要由艺术、规划与设计、工程、植物、文化社会五大部分构成,由于这五个方面都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强调各自体系的独立性,并难以明确清晰的知识边界特征,使风景园林知识社区难以通过科学范式界定成为统一整体。这意味着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将会继续分化,形成各个研究方向下的专门化知识社区。这在一方面有利于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则会影响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共同认知,同时过度个体化的研究也不利于风景园林新知识的产生和方法论的创新。
4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规划实践的联系性
4.1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规划实践的关联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传播需要以相关实践作为载体,以成员共享合作为前提。这是因为知识社区中的关键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存在于实践、事件及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中的公共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阐释受到限制,为了获取这些知识成员必须要共同协作并以知识社区形式共享。因此每个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相关组织以及项目团队都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由于这些实践活动往往涉及特殊背景下的个体化研究,为构成完善的知识社区,这些个体需要慢慢适应主流范式,以促进相似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协同合作,并在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指导未来的工作。总而言之,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可以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起到的指导和知识经验共享的作用。而风景园林规划实践则是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传播、共享、创新的重要载体。
4.2 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的知识社区-
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会产生由项目成员聚集而成的知识社区,实践项目的预期目标与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成为了这个知识社区的共同认知。一个完整的风景园林规划团队需要集结具有风景园林,及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领域背景的成员,这个团队会在共同认知基础上完成各种知识的交流、传播,并在知识交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风景园林规划实践除自身实践项目团队组成的知识社区之外,还涉及到地方知识群体即地方文化知识社区。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地方本土化需求促使了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地方文化知识社区的交集不断出现,这个交集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可持续性和适宜性至关重要,同时只有积极采纳和吸收这个共集内容,才能推进实践中的知识社区良性发展并产生新的知识以指导之后的工作。在上述基础上,在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有效运用和管理知识社区,可以起到积极引导实践工作并促进创新的作用。
5 知识社区推动下的风景园林规划实践
5.1 设计师在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多重角色定位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要求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设计师具备多领域知识背景,并且不断的在项目知识社区中积极学习、传播并创造新的知识。这要求设计师以及相关成员要根据实践需求来转化自身角色,并良好处理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服务个体与服务大众、个体发展与学术社区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在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面临着多重角色:首先设计师作为个体,有着自己的学术自由与个体发展方向,其在实践中的个体活跃有利于增强整个项目知识社区的活力,但只强调个体则无法将个体知识有效融入到整体,造成知识社区的断裂,不利于项目团队的良好运作与创新;其次设计师作为项目知识社区中的成员,在实践中需要主动和地方文化知识社区进行知识交流学习,并投身到当地文化知识社区中完成身份的即时转换;再次设计师作为联系上下两个知识社区的纽带,在知识综合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知识的出现,起着知识交流、共享以及创新的重要作用。
5.2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创造引导风景园林规划实践创新
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对我们理解风景园林的革新和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社区的持续性多元分化与专业化是创新与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但知识社区的过度分化与知识社区主体之间的对抗是阻碍研究进步的主要因素。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合理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在其推动下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知识产生,正是这些新知识触发了新方法新思路的出现,带动着实践中的持续创新。因此,重视并有效管理组织实体及虚拟知识社区,将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产生有益影响。
一、把职业能力培养当成重点,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
1.创新固有学科制度课程体系
固有的植物课程是以学科制度建设,内容根据章节建立,从植物内部体系的基本单位细胞出发,接着是器官、组织的内部结构,最后是植物分类部分。根据学科系统的高职课程结构,关注知识的组织化,存在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分割的情况。通过市场调查及论述,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水平和体系的植物知识没有根本的关联,这种根据学科结构的教学内容不满足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关注点的高职教育。所以,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特点的固有学科制度课程结构,变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关注点的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其理论知识的选择范围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来实现,并结合花卉园艺工、绿化工等有关职业资格检查知识及操作本领。确定教学内容后根据“项目”进行,学习中不具备“章节”只有工作“任务”。根据真实工作要求及过程整合知识点,融入学习情境中,既包含了固有课程系统的知识点,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开展学习,从而实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促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实现学、教、做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及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各种本领。在安排课程内容时重点关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在其中加入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给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这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专业课程数量不断增多,园林植物课数量逐渐减少。讲课老师必须调节及优化教学内容,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很大用途的知识进行删除,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水平不会因为学时的减少而受到影响。
3.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综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合理安排及组织教学内容。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园林植物经常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如果根据固有教学顺序先了解内部组成,再学习植物分类,了解园林植物时,已经处在冬季,需要到现场对植物的花、果、叶进行观察,已经不能看见了。所以要对教学进行适时的调节,参照植物季节变化规律选择课程内容。在开学的时候,先对分类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识别园林植物外部的形态,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形态术语,理解本地区常见的几种园林植物,再识别植物内部解剖结构,最后学习园林植物的应用。对学习情境的编排应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从认识到应用的方式,对应扩大的任务,满足学生的认知顺序。
4.注意与后期的课程形成科学的连接
园林植物配置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单单讲对其的识别,容易导致知识的彼此分离,造成不连贯,这显然会引起之后专业课程教学及学习上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与后来的专业课程内容相连接。比如,在进行植物组织的延伸讲解时,阐述扦插繁殖的原理及组织培养技术的含义。在对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的形成层讲解时,向学生阐明植物嫁接成活的核心因子。应用是园林植物识别的最终目标,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园林应用的根本形式,促使学生理解各种植物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频率。在学生对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注重引领学生注意植物篇配置的形式,对绿化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
二、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根据以上的课程安排思想,全面考虑当地的经济情况,当地园林公司的实际情况、学习的设施装置及其典型性、拓展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等因子,把园林植物课程设计为园林植物识别、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应用3个方面、7个学习情境、17个子学习情境。
1.“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的含义是,使用“项目指向、任务引领、讲练融合”的教学模式。把固有的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以项目作为导向,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及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内容。通过结合讲练,把技能训练及知识的讲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抽象,本课程针对实际需要及自身特点采用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识别3个方面、7个学习情境、17个子学习情境。本课程在全程均使用这几项项目教学。
2.“情景式”教学
具体是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再现工作实际的工作情况,采取“角色扮演”,并倡导学生根据公司工作准则实行实训,在这个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工作完成后撰写实训报告,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花卉工、绿化工等职位的工作情境。比如,在“被子植物的识别”这个学习情境训练时,老师首先依据植物实物及多媒体照片介绍被子植物及其分类的基本术语,接着设计“校园植物的识别及调查”这个场景。
3.“启发式”教学
园林植物的品种繁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园林植物时具有较大的好奇心,然而,随着植物种类的增多,某些植物不容易被区分,学生在识别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在进行园林植物的教学中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对学生的鼓励,教授他们技巧及方法,综合提高他们的创新本领。比如,在进行植物识别的实习过程中,老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植物的名字,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认真观察其特点,并用专业术语将其描述。这样,学生既记住了植物的特点,又懂得了判别植物的方法。
4.固有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融合
关键词:非园林专业;规划;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71-02
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中,《园林景观规划》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园林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3]。与园林专业学生相比,非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课程学时分配上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非园林专业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一、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园林绿地的基本概念,奠定各专题性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园林专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视角[3,4]。对于非园林专业,大部分院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亦有部分学校为迎合潮流开设为专业必修课,不同学校课程定位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一视同仁,致使本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学生营养不足,难以达到专业培养要求,而对非专业学生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亦难以实现开设本课程的理想效果。
2.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大纲,没有考虑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教学计划均衡而没有考虑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绪论、各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顺序安排不合理,让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抽象、与实际脱节等一些不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现象,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对课程的兴趣。另外,教学大纲陈旧而没有根据学科发展以及专业差异加以更新和调整,亦不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上将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作为重点,弱化园林花坛砌体和挡土墙工程、园林的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对此内容减少学时。园林的给排水工程和供电设计内容专业性强,有些学校专门开设此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学精,园林专业的学生只须在实践工作中能与想关的技术人员协调沟通即可。
园林工程施工图,是园林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手段,为按图施工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地形竖向设计图、园林给排水官网图、喷泉设计施工图、园林施工图、假山施工图、种植设计图等。教学中适当增加施工图的识图和绘制,减少毕业生就业中的看不懂图纸的困惑。
3.教学内容。《园林景观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非园林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目前,非园林专业开设本课程的院校基本都是采用专业教材施教,教学内容与专业类的教学内容相同,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同时,在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等内容的比例上,亦存在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园林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等部分章节对各种园林绿地功能、特点、定位、结构布局形式等内容阐述较为笼统,而对如何针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却详细讲授,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理论,又不能从微观角度从事实际设计工作。另外,对《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讲授,很多学校的老师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启发式教学,其后果造成学生难以把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能为其所用,达不到教学目的。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空谈园林景观规划理论,缺少典型规划案例的剖析。目前在非园林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或“注入式”的传统方式,教师通过口述或多媒体放映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是,《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新能力要求高等特点[5,6],所以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与课程要求相匹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园林景观规划相关工作是一种要求团队合作、思维创新、注重实践的工作,而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优化
1.准确定位课程。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与园林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应属于选修课范畴。作为教学的初衷,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学以致用,便于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挖掘自身潜能,运用所学的园林景观规划知识开拓思路并创新性地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结合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删减部分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章节,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在案例与实践中掌握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学科前沿更新与调整陈旧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在了解本专业的前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不同学科发展的异同点,让学生从学科发展的宏观层面找到学习《园林景观规划》的兴趣点。
3.优化教学内容。针对非园林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类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注重规划设计等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上,首先,需弱化学生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而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园林审美的视角和思想辨析各园林绿地类型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思想;其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动态和新方法、新理论,以便学生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经典内容与学科的发展;然后,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理论,同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分析现有规划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最后,把《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启发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4.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填充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园林绿地规划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采用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包括PPT幻灯片,声音、动画)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画演示方法呈现某类型景观绿地完整方案的构思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教师讲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第二,园林绿地规划是一个从概念到形式的逐步分析的理论活动[5-7],在非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宜采用对比分析和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项目不同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讲解方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宏观上把握和细节上入手。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和位置后,了解园林绿地的分类和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中定位、设计原则和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到实际项目中进行实地踏察,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回顾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等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亦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园林绿地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不单单是对学生园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园林艺术修养的熏陶和审美的培养。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为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与规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和知识更加全面,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改革与创新,非园林专业的学生对园林绿地规划会有进一步认识,为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就业方向更广、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9,(8):35-36.
[2]张晓佳.培养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182-185.
[3]李永华,张淑梅,刘保国,等.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9):88-90.
[4]楼一蕾.风景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13,(11):223-224.
[5]王艳安,安运华,曾俊峰,等.非重点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5004-5005,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