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7 15:03:41

导语:在初中劳动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0-02

1.问题的提出

本着对化学教学的热爱;本着相互交流学习,取长初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了解我县初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现状如何?我想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本调查是基于这样的情景提出来的,我也希望通过本调查反映我县初中化学教学多有实情景和需要,一是本人可以借鉴学习;二是为了解我县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支持。

2.调查方法

采用拜访交谈,听课观察,电话交谈,问卷调查、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进行调查。于2007年9月-2009年4月对我县20所初中(包括2所完全中学初中部)中的10所进行了调查。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化学教育教学大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这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给工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却同时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教学担当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改进实验装置,从而避免对环境的危害。

3.2教师对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看法。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发生着变化。有95.2%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转以探究为主,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78.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密切联系,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一种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71.3%的老师认为"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探索、创建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3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目前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校缺少足够数量的独立实验室和必配仪器及药品尤其是在目前班级及人数剧增的情况下更是捉襟见肘。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个这验室,90%的学校的化学仪器装备还停留在当年"普实"的验收标准上,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开展,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不到40%,同时大部分学校学生实验在教学上出现空白,更谈不上家庭实验了。在实验教学中出现以下几种状况:第一"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听实验、背实验"这是很多初中化学实验课特有现象之一。第二,学生实验开展的少,演示实验多,大部分学校不做学生实验,最多是老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看一下,有的学生连实验仪器都没有摸过,对化学实验感到陌生,有的学生由于经常不做实验,连一些特殊的仪器名称都叫不出,更不用说实验能力了。第三,实验探究流于形式,即使一部分学校偶尔做一次实验,只是验证性实验,这种流于形式的实验探究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4化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反思情况。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研究主要关注的课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69.6%,"怎样调动学生参与"为59.2%。"实验探究"为49%,"学因生的转化问题为71.4%。在工作之余写教学小论文的不到10%。在极为繁忙的教学之余,关于反思与文字记载方面:82.5%的老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反思后无记载的为53.8%,反思后有记载的老师比例偏低仅为23.3%,详细记载的人很少。

加强教育科研是新课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目前教育科研的形式有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调查发现多数学校教研组少于3人,校内同行之间的教研活动很难深入展开,因此进行校本教研次数也很少,由于多数教师没有电脑,因而也不能在网络中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不能把自己的教学心得、经验、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在博客上,没有交流的机会,也就无法展开网络教研。由此看来教学研究和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质量

一、培训内容的五个模块

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诸多因素的核心部分,事关教师培训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的培训出现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涉及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为此在培训前,我们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部分农村中学、内江各个区县部分初中进行调研。通过实际调研、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基层教师开展需求调查,进行了学习特征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经过多方论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制订了针对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保证三年培训的一贯性。为此我们初步确定了培训的内容模块:师德素养模块,教学理论模块,教材教法模块,数学软件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等五部分内容。

二、培训模式五个特点

(一)专家引领,理念领先

所谓的“专家学者”,既包括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也包括来自中学一线的有独特见解、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一线教师,还有来自无声的“专家”――优秀的书本以及文章,作为培训的“专家”。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宏观的理论虽然指导性很强,但是缺乏实践性的智慧,不能引发学员的深度反思,再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内化为学员内在的智慧。有声的专家引导下的无声的专家的辅助是必备的,也是必需的。

(二)问题驱动,经验分享

问题作为数学的灵魂,是骨干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这里所指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培训前,主要有学科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员和部分一线特级教师组成的培训指导教师小组根据培训对象的性质和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横向思维作用,列出部分问题;二是参训教师在报到时,提供的教学问题或困惑;三是在理论培训后,教师要对照专家讲座,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反思提出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汇总后,从中筛选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讲座、对话、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把问题看作是培训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培训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生成问题,把培训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骨干教师的培训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走过场,形成水过地皮湿的现象。

(三)主体参与,形式多样

在研讨中各位教师各抒己见,真正实现了在研讨中发现问题,互相启发,相互交流体会和看法,研究探索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过程的收获是其他形式的培训所难以达到的。在交流对话中,注重了过程,注重了教师的体验、经历和感受,形成人人主动介绍经验、学习经验的良好局面。使得参培学员教师在研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引领者,此时培训主持人起着在研讨中引导、从研讨中提炼、从研讨中综合总结的任务,以听众的身份参与小组活动比较适宜,不能以“权威者、引导者”自居,湮没了本来属于学员们自己的声音。这种互学、互促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加强新理论与旧知识(教学经验)之

间的联系,使教师们能批判地分析自己的“原有经验”,加快了对新理念的认同与接受,提高了教师们的自我效能感。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设有“与教育专家的对话”“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交流”“学员论文交流”等互动讨论专题,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反思提炼,自主研修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大受限制。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骨干教师的反思与研究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专家、同行还是学生都不断地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参照相关的意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剖析,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的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过程。培训不是为发展画句号,而是为新的发展打基础。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解决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的反思能力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才会增强,教育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正如西方学者伯莱克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有了反思,才能找到差距,才会有进一步的自我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成长程度。

(五)理论提升,实践检验

知识理论来自于经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形成新的经验。研修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数学课堂,解决数学教学问题来提升自己。参培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点滴地记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搜集材料,并积极地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培训应该学到的。由于本次参培教师参加进修学习的机会比较多,他们学习和了解的是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及数学教育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给他们提供了研究学习的新问题。通过他们具体的研究来提升其理论素养、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培训从培训单位迁移下放到基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众所周知,教师工作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而创造性劳动的具体表现在于他们对于各种问题、现象以及知识(包括公共知识)的独特意义的建构。学员们需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材料,来书写论文报告。写作有助于提高教师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效地帮助他们梳理思想,使思想更富有理性,思维丰富富又逻辑性,行为更富有目的性。教师应该自觉以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标准,对自己主体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真正途径。

三、培训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管理上,抓得相当严格,因为没有时间保证就没有质量保证。在培训班建立了班委,架起一道我们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立宝,潘超,赵思林.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11-112.

[2]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第3篇

初中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主张:一是“夯根基,筑生活”;二是“讲规矩,采人文”;三是“急就章,走熟路”;遵照初中不同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以寻求校本研究与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

【关键词】意义建构;夯实根基;体验生活;寻求规律

不知其它区域初中学校的作文课堂是何种教学现状,就其本校语文习作双主互动体验,理性反思作文教学实践,仍是教师指导犯难,学生习作无趣;表情没有思想,达意缺失实感;语言东拼西凑,交际无的放矢;行文不成体统,更难掷地有声。鉴于此,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研究,悉心揣摩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对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获悉,初中作文教学,严重缺失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理念,严重缺失作文学习科学辅导方法,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自主实践兴趣,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规律探究智慧。作文教学造成花花课堂,以应付教育“差事”;习作训练虚伪不实,以大轰大嗡敷衍了事;作文教学失去原生态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缺失生活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意识。予以概括反思,一表现在作文教学(辅导)备课环节,不去理性思考习作训练的情境设置环境要素(生活素材与兴趣投入);二表现在习作训练方略的主导作用环节,不去揣摩作文指导智慧挖掘的协助要素(协助方案与笔耕实践);三表现在习作成果激励评价环节,不去搭建习作评价互动平台的交流要素(共同提高与分享喜悦)。交流得知,当下初中作文教学普遍仍囿于传统的经验型和总结型应试图式,仅围绕完成作文教学量化任务要求和中考作文导向,来锁定作文教学研究视角,来划定习作训练研究论域。这实属还是早被摈弃的传统填鸭式作文应试教育模式,这与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校本性(作文教学特色)和前瞻性(写作自主发展)背道而驰。如果深刻挖掘一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式内涵,就不难萌生作文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拓宽初中作文教学校本研究的特色途径,理智处治无利于学生习作发展的实践顽疾,应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眼光,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纾难解困。

初中各阶段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目标是有评价梯度的。要么关注基础填补、不失体验生活;要么关注行文规范、不失采撷人文;要么关注习文常规,不失笔耕指导。

七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夯根基,筑生活”。阐明初中生习作基础无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生活体验,缺失生活感悟,缺失生活灵感,缺失交际语言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以导致没有写作思想。近年来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就成人考试及高考中考的作文命题,也曾多次均以此作为立意,来评价考生的作文成绩。乍一看,这样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习作难题。可是评卷发现,多数考生立意浮浅,表达语言干瘪,腹中没有蓄积的情感素材,对所给“作文材料”没有多元的思维联想和丰富的认识见地。考生为了达到作文写作规定字数的要求,只好大呼小嚎,拼足成篇。结果内容假大空,卷面低分数。举个最简明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从母爱谈感恩》。初中学生体验母爱的生活已有十余年,妈妈从形影不离的襁褓,盼望孩子与日长大,到节衣缩食冷暖呵护,最后渴望少年强健,快乐发展有成。如此优越的体验经历素材,为何就轻易失去了呢?究其教育根源,主要还是教师的责任,尤其语文教师更是主要责任承担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论)强调教师应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的诱导作用,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易主动去体验家庭生活和父母亲情,亟需教师的引导启发(如布置亲情体验作业等,学校班团会和家长会也是最好的引领活动方式)。除此,更亟需有效的常态化生活体验反馈手段: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利用语文课堂前5分钟,轮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轮流训练复述家庭亲人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轮流交流父母为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关爱与艰辛;轮流复述家庭和谐幸福生活的小案例等。要求学生积极善于反思回顾身边曾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天天撰写反思日记,将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训练自然过渡。如此日复一日,就会自然养成悉心观察身边生活与事物的良好习作习惯,同时也利于培养对生活有鉴别是非曲直的体悟能力。作文口语训练实践,语文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能动作用,促进语文课堂常态化和口语表达规范化,为语文学习驾驭书面语夯实基础。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优生面;教育教学质量;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国古代先贤非常重视反思的重要作用。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理论。无独有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由此可见,要成为成功的教师离不开及时的教学反思,故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通过观察身边优秀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探索,我总结了自己教学优秀率不理想的原因和提高优秀率的方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教学结果也一样,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一、原因

1、教师方面

媒体空前繁荣的今天,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遇事不懂第一个求助的对象一般都是“度娘”(百度)。与其生搬硬套网络上他人的成果不如自己根据自身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教学成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反思己身非常重要。如是反思,我找到了为何自己教学中优秀率不高的一些原因:

(1)历史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对教师的挑战也就大了。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了解时政新闻,及时给自己补充教学新能量。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非常被动。而优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社会新事物的了解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丰富。

(2)历史教材内容比较理论化,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使用好的方法或者幽默的语言,就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而我在这方面做的努力还不够。所以普遍而言,无论是“学霸们”还是“学困们”对于历史课程的大体印象都是:枯燥无味。

(3)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目标是“就低不就高”。教师认为学困生掌握了,整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掌握了。反思自己的课堂状况不就是这种方式么。自己一个人非常卖力的讲,然后下面一帮学生一声不吭的听,偶尔因为自己讲的有些微的风趣而给点面子的笑笑。于是造就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机会较少,学生主观探究少,自然优秀率就低了。同时教学目标方面对于优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就低不就高”的方法也是导致优秀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很多情况下本人的教学只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教”,而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学”所以,如此这般的教与学怎么可能会提高优秀率!

(1)态度决定一切。罗曼・文森特・皮尔说“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端正与否跟学习成绩有很大关系。有些优生其他课程成绩都不错,但就是历史课程学的比较糟糕。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对待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问题。

(2)重要观点的记忆度不够。就像禹继锋在他的硕士论文《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研究》中提到的:“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开卷考有较大的误解,认为开卷就不用记忆相关知识点,考试只要带资料翻答案就行。”有这种想法的人中不乏很多整体成绩不错的学生。这样的观点是不利于提高历史成绩的。其实历史的开卷考难度并没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需要背诵很多重要的观点,并正确的加以运用。

(3)练习量不够。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资料。在记忆相关观点的同时需要适量的练习去加以巩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练习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证明我们是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

二、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我认为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反思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我初步得出了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知识储量。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新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向先进教师学习。

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课堂提问次数和提问方式。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明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况,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及时表扬和批评。为了防止优生产生骄傲情绪,要加强对优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观点的记忆,并过好关。

5、加强学生已有资料的利用率,找出典型题目加以练习。重视练习后的订正理解环节。

6、重视优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积极发现并注意培养潜在的优生。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尽量给学生自学和讨论时间,提高思考和自学能力。

7、在教学中分类管理,对优生提出比一般同学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疑惑问题,积极加以分析和辅导。

上述原因和方法都只是自己的初步探索,至于效果如何,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观察。

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一门技术,我深以为然。培优磨尖当然更是一项高深的技术。增强培优磨尖能力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甚至有人说一个学校的优秀率决定该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成败。虽然有些过度夸大优秀率的重要性,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优秀率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自己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靳玉乐.反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将情感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本文就从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生命教育

生命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但频频出现的中小学生因各种原因自杀的事件,让我们教师反思,我们的学生根本不能正确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断强调生命的价值却不能真正让其融入学生生活当中。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吗?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反思,反思我们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进而,使学生们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学习《生命的乐章》时,我改变了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勾画重点,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生命的美好,珍爱自己的生命。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汶川地震中广大官兵争分夺秒的抢救生命;同时,也展示了一些学生自杀的图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脆弱。其次,我还设计了《珍爱生命》的主题讨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做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二、亲情教育

我曾看到一少女当街辱骂亲生母亲,并狂扇母亲的耳光,少女骂得极其难听,其母亲被女儿扇了好几个耳光,并大放厥词:她丢了我的脸,就该打。一旁的保安看不过去将该女子摁倒在地。据了解,该事件因女子向母亲索要钱财不成便大打出手。虽然这样的事件在社会上并不鲜见,但是,当你亲眼看到的时候,只要有良心的人都会问,亲情在哪里?还有在我们农村,不孝敬老人的现象非常严重,父母把一生都给了孩子,而孩子的回报就是打或骂?请问我们的教育哪里去了?是呀,学生在应对考试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呢?所以,为了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亲情的存在,学会感恩父母,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就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分析对与错,明辨是与非。

例如,在学习《走进父母的心灵》时,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与父母产生的矛盾问题为中心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析了有关案例(详细内容略);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父母做过哪些事情最让你感动?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伟大;让学生真正地体会亲情的无价。

三、友情教育

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友情是朋友之间不能缺少的那种无法说出口的东西。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事情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不懂得友情是什么?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什么友情,总认为可以一起“混”的兄弟就是友情,就是可以交心的朋友,然而,是这样吗?有多少学生因为误交了朋友而做错事情。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在教授《善于与人交往》时,我用一首《朋友》导入新课,之后,又引导学生分析了一些有关与人交往的案例,使学生在思考中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礼貌交往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打开朋友的心门,让学生结识更多的朋友,获得真挚的友情,进而,使学生在交往中健康成长。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最终,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凤华.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2(04).

第6篇

1、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

2、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二、新课程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给学生补课。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跳跃性强,难度大。而且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

2、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三、今后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正确定位自身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师认为“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新课程并没有否定这些,但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扮演多角色,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源,还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成长的发现者,同时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应得到共同发展。

2、落实课前预习工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识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了学生的课前知情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显得很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

3、要以课程教学研究为中心,探索新课程之路。

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高一历史学科实际可使用的空间,主要是课堂45分钟。首先要有新的教材观,不能“唯书”,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但也不能远离教材,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定向开放,但不是自由放任,课堂教学仍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固本保线(学科的根本,基础知识的底线),融汇相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堂教学的优化靠的是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靠的是我们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提高。

第7篇

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养、吃苦耐劳、遵规守纪,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就业后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稳定。因此,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1.中职生存在的问题

1.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而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加上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初中时都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不愿意学习文化课。

1.2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失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甚至娇生惯养,学生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使学生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娇横,更不用说吃苦耐劳了。

1.3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学本专业将来干什么,因此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4抱着混文凭的态度,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目前,多数企业在用人上都提出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并实行了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并且高中毕业生同初中毕业生在工资收入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部分学生家长考虑到学生尚小不上高中(中职)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甚至还有可能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部分家长虽然积极支持和鼓动学生上中职,但对学生上职业学校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认为只要能混个毕业证就行。受家长这种思想的影响,加上学生文化素质本身就差,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不愿实习,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1.5就业观念模糊

通过我校近年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就业后不稳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目标与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知道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过于骄气,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心,企业纪律观念淡漠;职业价值观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认识自我,难以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忽视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给就业带来局限性,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2.德育教育的内容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德育为首,技能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几项改革。

2.1增设德育反思课

德育反思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通过每天的反思,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二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不同学期德育教育系列丛书的内容。

德育反思课的形式:一是每天晚上安排一节自习为学生写心得,写反思的时间。二是在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分别安排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堂发言。并逐步由学生照稿读发展到脱稿演讲,通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胆量和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能力。

2.2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知识必需、够用;能力突出、实用;素质优良、好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课进行调整,删去难度较大的和理论性强的,增加了实用性。如数学,侧重于公式的运用,弱化公式推导;语文加强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训练;英语降低难度,采用源于初中又有别于初中的教材等。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动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兼顾到学习成绩和男女生,小组自定组名和组训。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分组做答,分组或个人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师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不同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校园内及教室刷写有“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巨幅标语;在实习车间内悬挂技术工人标兵肖像及简介,书写“任何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与您的待遇”的标语,以期营造遵规守纪、主动练技、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校园广播、体育比赛、广播操比赛、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实施,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没有了,主动参与讨论学习的多了,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觉得在学校有意思了,学生流失由前些年的15%左右降低到了现在的5%,学生就业后稳定率由前些年的75%提高到现在的90%。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教学;华东师大版教材

一、华东师大版教材特点

1.素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贴合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实际中探究出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揭示自然和社会现象,实用价值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问题已经扩张到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开始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华东师大版数学新教材,根据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广泛选取贴近实际的素材,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2.编排内容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逐步掌握

循序渐进的编排内容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与知识特点。例如,教材在初一学年度,不涉及具体的逻辑推理,对几何证明格式不做任何的要求,只要求能认识图形特征,能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到初二、初三再逐渐提高。又如,对于统计和概率部分的内容,分散到初中每一学期的学习,打破了传统教材中集中一次学完的编排,而后每一学期的内容都是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这样的教材编排一方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3.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使学生知行合一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传统性优势的同时,删去繁、难、偏、旧等过时的内容,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思维、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寻找最佳方案、策略,获得创新体验,并使行知合一。

二、正确教学及培养目标

1.践行新教材的教育理念

教材的更新并不只是简单的内容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改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充分利用新教材贴近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一开始就通过蜂房、东方明珠塔、深证指数走势图等图片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把学生轻松地带入数学世界。接着又通过如何选择最佳旅游方案、利息的计算、商场促销活动等等日常生活的事例和数学家故事以及形式多样的“想一想”“读一读”“试一试”“做一做”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一下子感到:数学与我的距离真近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大呀!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打消了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对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充满信心。

3.兼顾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想的解读,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的激发。现代化的初中数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学生是新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自护探讨,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并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还要对自身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反思,分析总结出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弊端,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对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制订出最佳的数学教学方案,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

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建平.新课程理念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2011(11).

第9篇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册劳动课共15课,内容包括“十字绣”、“种植”、“雕刻”、“饮食制作”,十字绣主要内容是十字绣的基本功和练习绣梅花;种植主要内容包括番茄的育苗、移植、管理保鲜与加工;雕刻主要包括果皮、萝卜、肥皂的雕刻和橡皮印章的雕刻;饮食制作主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菜的制作方法。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有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爱劳动,能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手工制作能力比较强。但部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劳动技能不高,极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对他们应加强指导和教育。 四、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

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的评价制度。本学期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②对待劳动课的态度③家务劳动。即:一方面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评出等级;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等级;三从家长反映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评出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注重体现基本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全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原则。正确认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为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必修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要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具有为高中阶段通用技术打基础的通识教育意义,教学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符合时代需要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批判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创造潜能、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依据

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作为劳动技术课程基本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为教学依据,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作为参考。

劳动技术课程课时安排应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安排,满足7到9年级劳动技术课程100课时的要求。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劳动

技术》作为主要参考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突出学校特色。

三、教学要求

1. 认真学习研究《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理解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明确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注重学生在技术理解、技术实践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和基础奠定。

2. 认真备课,仔细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3.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中单纯的技能培训模式,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考虑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互动、谋求共同发展。

4. 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

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与技术实践能力。评价方法注重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书面测试、技术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5. 增强科研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以“初中劳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引领劳动技术教师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寻求提升技术素养的方法;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研究为核心,推动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6.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讨、听评课、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本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加强校际之间劳动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7. 固化教学成果。重视经验、成果、案例等积累,将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汇总成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将学生和教师作品进行整理。

四、教研活动

1. 研读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要求。

2. 组织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课、专题讲座活动。

3. 组织木工、电子传统工艺技能培训。

4. 组织青年教师说课基本功交流与研讨。

5. 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劳动技术教师研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