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如何申请科研项目

时间:2022-09-29 15:53:49

导语:在如何申请科研项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申请科研项目

第1篇

关键词:无边界组织;扁平化管理;垂直边界;水平边界;信息化;科研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04-03

一、引言

衡量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不仅要考虑其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及科研能力也逐步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大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的计划、经费、实施、质量分别属于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不同的组织管理,组织之间存在明显边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组织之间的信息没有实现及时共享,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实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状况,财务部门无法结合项目进度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教师无法了解自己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以上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高效管理与实施。随着国家对科研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承担科研项目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如何模糊组织之间的边界,降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科研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许多高校关心的问题。

二、无边界组织理论

无边界组织理论由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从1981年入主通用电气以来,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韦尔奇使通用电气的市值从250亿美元增加到4500亿美元。 1988年,在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教授戴维・尤里奇的协助下,韦尔奇重组经营管理模式,增强组织的适应力,通用电气的组织边界变得越来越容易穿透,无边界组织的概念逐渐形成。无边界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存在四种常见的边界: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垂直边界是指组织内部传统金字塔型的层次和等级制度,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责权限。水平边界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外部边界是机构与外部个人或者机构的边界;地理边界指外在地理条件的界限。无边界管理的涵义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无边界组织以边界为基础。无边界组织并不意味着原有界限的完全消失,而是以原有管理良好的边界为基础,将传统的边界模糊化。

第二,无边界组织的优点在于边界模糊化更易于信息、资源的渗透扩散。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它的功能与效率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之和。

第三,无边界组织注重效率、整合和创新。无边界组织管理更强调流程,而不是组织的层次性。不同部门的员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更快速高效的交流,同时鼓励创新和变革。

第四,扁平化管理。当组织规模扩大时,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增加管理层次,指令从金字塔的最顶层层层传递,最终才到达执行者,而执行者的信息也要通过层层审核,才能最终到达决策者。中间的环节并不透明。扁平化管理将组织的垂直边界进行模糊化,使得每个组织的边界都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灵活性,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压缩了决策环节,避免了信息传送链过长、反映缓慢的问题。

三、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

在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里, 教师、院系、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定位,体现了组织内部的层级和等级体系,决定了三者处在垂直边界不同级别的层次上。教师个人的项目申报或者预算修改,需要经过层层组织才能到达科研管理部门,而科研管理部门的最新审批消息也需要在组织中层层传递,最终才能到达教师。可见,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传输渠道繁杂、信息传递速度滞后。在水平边界上,财务处负责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只有经费到位,教师才可以开始立项。同时财务处还负责项目进展过程中经费的审核与执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整体进度、立项工作的审批、预算报表的编制、项目过程中各项变更的审核等。审计处负责项目质量的整体检查。传统模式组织之间的高墙导致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出现严峻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缺乏合理性

项目负责人不熟悉预算编制的规则,经常会对预算提出变更请求;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实时了解项目的经费使用状况,不能及时对变更申请作批复;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的进展,无法对项目经费实行有效监督。

2.科研项目全程实时进展的整体管理不够

由于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的存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可能会处于失控状态。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经费信息渠道堵塞,教师、院系为科研经费疲于在财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奔走。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有时沟通协调不畅,信息滞后,使得部分项目虽然已经项目结题,但仍未财务结题。

3.内部审计不及时

内部审计一般属于项目的后期管理。由于组织之间水平边界的高墙,审计部门通常不能及时获得相关项目结题的信息。无边界组织理念重在加强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当项目结题之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地将项目结题、财务结题等相关信息通知到审计部门。

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有利于弱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之间的组织边界,使得信息变得更容易穿透,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信息得以快速传递。

四、信息系统为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有效助力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的有效助力。信息管理系统并非是要消除组织的垂直边界或者水平边界,而是通过将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将重心放在加强信息在组织之间的穿透力上,使得处在不同层次组织的人员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从信息化的角度,弱化了组织之间的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信息,使得院系、科研管理部门、财务处、审计处、教师个体成为一个整体,传统的组织边界围墙被打破,信息在这些组织之间快速顺畅传递。

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涉及部门多,需求调研及系统开发期间,充分听取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审计部门、院系等的想法与意见。充分考虑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审计要求等。使得系统能为教师、各部门提供有效服务。同时,为了模糊科研管理部门与人事部门的水平界限,系统需要从人事部门取得教职工人员信息,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组织有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院系及教职工。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教师申请的项目信息和预算,修改教师申请的项目信息和预算,审批项目负责人申请的子项目信息,审批教师申请的项目结题信息,查询全校科研数据相关报表。财务部门负责审批教师申请的项目结题信息并为专项项目填入项目编号。审计部门可以在系统里对项目进行审计。院系可以查询本院系科研数据相关报表。教师可以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里申请立项、申请结题、申请变更预算等。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施之后,虽然并没有改变各组织的物理形态,各部门依然各司其职,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但在信息化层面上,组织间已打通了各自的信息通道,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都可以在系统里实时了解到项目的最新进展。

2.科研项目立项

教职工确认科研项目经费到位后,财务部门提供详细的科研项目经费信息,教职工根据往来号将经费信息取出用于立项。通过本系统,教职工可填写立项信息、科研收入明细信息、项目成员信息等。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核。对于未通过审核的申请,科研部门管理员可以直接修改教师填写的立项、科研收入或项目成员信息,在审核意见中组合成一段文字描述反馈给教职工确认。科研管理部门审批通过之后,财务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对于未通过审核的申请,财务部门可以直接修改教师填写的立项、科研收入和项目成员信息,在审核意见中组合成一段文字描述反馈给教职工确认。整个立项过程透明、实时。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立项申请进展的哪个环节、申请过程是否存在问题等。原来架在教师面前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两大组织边界高墙,对于此时的教师来说,已经不复存在。

科研项目立项的详细流程如图2所示。

3.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

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涉及经费的使用、划分子课题、经费追加等,这些事项的申请可由教师在系统内提交,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教师、各组织均可通过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这个平台实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及审批情况。

4.科研项目结题与财务结题

教师个人可在系统里提交项目结题申请或者财务结题申请,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可以查看、导出、打印项目经费的结算表,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之后可以正式结题。

五、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利于从学校管理层高度统一管理纵向、横向项目,管理校内子课题分课题:从开设子课题、分课题到追加经费进行完整的管理。方便管理部门进行统计查询。方便教师随时查看科研经费到帐情况,统筹安排经费。加强了财务监督,避免了结题不结帐等问题,有助于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加强了科研管理机构的制度建设,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形成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处、审计处等机构的无边界管理体制,信息可以实时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总结

高校内部设置的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它保障了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新形势下对速度和效率的高要求,使得高校想方设法打破传统行政机构之间的边界,让信息得以畅通传递。信息化正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的优势在于:

首先,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项目流程管理。使我校拥有一套跨越多层组织的信息平台。科研项目从立项、实施、财务结题、项目结题、审计整个过程实现信息化并实现共享;院系、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各组织之间的无边界管理,在此平台上得以实现。

其次,提升项目管理力度,实现资金动态及时管理。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因资金信息通道不畅而引起的执行速度缓慢等问题,加强了项目的日常管理,便于信息查询。

第三,积累项目信息,为将来的项目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科研项目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规范和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无边界管理理念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渗透,拓宽了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路,建立了院系、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单位的合一体制,形成团队合作的工作体系,营造积极优良的科研环境,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了学校的科研建设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2]冯文宇.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发展型态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

近些年来,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2009年预计投入的科研经费高达1761亿元,同比增长了25.6%。同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也给予了配套的激励和支持政策。这使得科研单位获取科研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数量有了质的飞跃。相应的如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为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科技改革的大潮中,一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的科研单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广泛存在于农业、卫生、科研教育、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很明确,属于事业单位范畴。这些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是我国科研事业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这些科研单位仍处于持续的改革之中,其财务管理、特别是课题经费管理较之于企业型科研单位和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单位,更为复杂和困难。

这些单位课题成本管理的困难之一是课题经费的来源比较复杂,性质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其课题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科技计划的指令性课题,即纵向课题,经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等渠道划拨;二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专业能力承接的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需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委托项目、竞标项目,即横向课题,经费由委托单位支付;三是以现成技术进行有偿服务的项目,如资源调查、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等。这三类课题的经费来源性质、课题实施方法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科研单位课题的财务管理首要原则是分类管理。如纵向课题的经费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横向课题则需要在借鉴上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本文是在这一前提下,就这三种情况的一些共性问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作一些初步探讨。

1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正确归集和分配项目经费

科研单位在申请项目经费时,都需要报送拟立项课题项目申请书或投标文件。其中项目的成本预算是文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来经费的预算应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和单位财务人员共同编制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财务人员往往缺位,项目负责人则多采用增量预算方法,过多考虑以往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盲目夸大项目预算。其结果或是导致项目申报失败,或是导致实拨经费的数额与预算相差甚大,从而无法与科研管理部门经费上报数据相核对,后续管理困难。另外,科研项目在制定经费预算过程中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它不可能象产品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那样有明确的预算步骤,不能确切归集每一步骤成本费用,在科研工作中经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只能大致按用途归类,致使项目经费申请到后,后续支出也不能按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进行正确分配核算。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中的问题,首先要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在各项课题申报立项期间,财务部门应主动介入、协助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另外,如果从制定预算开始就控制好项目的经费申请、中途使用和最后项目结题决算,能使申报的预算经费开支范围和实际执行中的财务支出相互衔接,对于在项目考核时财务部门分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填制中期、年度报表提供了连贯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报表填制的效率。具体在制定预算的时候,如果申请的是省一级的三项经费项目,因为是科研单位的常规项目,因此原有数据可以参照。在预算方法上可主要选择滚动预算,参照以前年度预算情况,剔除一些变动因素即可。如果是首次立项或申请其他领域的科研项目则需要重新设计预算指标进行测算。

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课题的成本费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指的是为保证课题顺利实施而必须的、且符合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应列入项目或提供的劳务中去的各项费用。这些成本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财务部门应采取一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归集到不同的项目费用中去,在归集的过程中,应符合课题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主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①遵循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核算方法既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可用权责发生制,但对于项目经费的核算来说,为了正确核算收入和费用,还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宜,每个会计期间计入项目中去的费用必须与当期的科研活动有关;在项目费用的使用过程中,应贯彻合法性原则,计入到项目成本费用中去的各项费用以及费用开支标准不但要符合科研项目立项时预算的用途,还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有关规定,例如业务招待费、福利费的支出等,不得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的开支范围。②要能对项目经费完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支出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其中能分清是由项目使用的直接成本费用,如专用耗材、聘用人员工资(劳务费)和其他一些直接费用,如制图费、设计费等,直接按相应用途计入项目的费用中去;对于不能直接计入的例如由非营利性科研单位集中核算的课题参与人员工资、还有一些共同管理费用、经营支出等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到项目经费中去。

虽然现在地方税务部门都对公益型单位从事科研活动取得的收入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相对于科研单位事业收入来说性质有很大差别的经营收入还是要按月缴纳相关税费,如营业税、城建税及所得税等,这些税费与利息费用、销售费用等作为科研项目的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减少课题结余额。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强化成本费用控制

在课题获得立项后,单位财务部门要根据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对项目进行财务核算。由于非营利科研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项目成本管理经验比较少,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对于来源于不同拨款渠道的项目必须分开进行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申请到的国家项目但是省里又配套了相应资金的话,就形成一个科研项目课题内容相同,但是资金来源不同的情况,给核算造成困难。另外就是核算对象问题,由于现在科研单位资金来源渠道众多,科研人员同时申请的课题项目较多,如果按课题名称作为核算对象的话,将给财务核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除纵向课题独立核算外,有的单位对横向课题会按科研项目主持人作为核算对象,将获得立项的课题统一放在主持人名下进行汇总核算。由此带来的弊端是课题费用有时候会混用,而且有的时候科研人员为了完成单位规定的年度任务,相互之间还有经常调账的情况发生。导致课题建账时管理不规范,有的甚至难免造成混乱。

其次,科研人员的财务常识不够、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经费的使用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超计划拨出“合作研究”经费、不按预算指定用途使用、使用过程中不按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进行归集、随意突破项目经费的列支范围或挤占事业经费、不及时进行项目结题和课题决算、长期挂账报销与项目无关费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项目经费成本核算的正确性。长此以往,将使科研单位经费的成本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另外一个项目核算中的问题是由于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引起的,是存在于科研单位财务核算中的普遍情况,这就是对于科研项目购置的设备的相关财务处理。课题组为完成任务购置的固定资产,除了一些专用的设备外,据统计一般多为公共性耗用资产。同一单位内各课题组之间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还普遍存在课题项目无偿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情况(如一些通过政府采购的专用设备)。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和贬值流失。另外项目预算中明确允许列支设备费,但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一些使用周期长、价值高的设备使用成本如何分摊,是一直使用、直到报废毁损时直接冲减固定基金还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折减项目结余资金,都是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具体采用的核算方法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数量规模来确定,如果是生产或研发高端产品的科研项目,项目投入的规模大,可以采用品种法或订单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如果是普通的公益性质的科研单位,每年的横向课题数量比较多,并且单项经费不多时,也不排除现在好多科研单位普遍采用的按项目负责人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项目核算的方法。只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财务部门要按项目负责人建立备查账,按项目来源渠道明细登记每年立项课题名称、经费使用情况等,报账时按每个项目的经费预算范围进行严格审核,项目之间不得相互使用经费;二是给每个项目负责人一个活页格式的明细账本,经费到账或报账时财务人员在上面登记收支情况,这样在该项目结题决算时,双方可以相互核对。

财务部门应定期宣传或请税务部门人员讲解财税法规知识,提高科研人员的财会基础水平。适时制定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科研成本管理办法,提高成本核算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审核和监管力度,严格区分应计入成本项目中和期间费用中的开支范围,强化成本费用控制。具体来说,要重视两方面工作:①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了解合作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经费分摊情况,如果需要向外单位拨出协作经费,应由项目来源单位下达文件,财务部门见到转拨通知书后再行办理,防止变相转移项目经费情况的发生。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直接人工费用的开支范围都比较大,制度虽然没有具体规定占项目总经费的比例,但是根据调查,这部分人工费用(包括聘请人员的工资、专家的劳务费等)差不多要占到三分之一强。由于对于科研单位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票据审核过程中加强经费的控制范围。人员经费方面,为完成项目临时聘请的非本单位技术人员应与之签订合同,按期发放劳务费用并代扣个人所得税,不得白条发放劳务费。不是课题组成员的费用开支坚决不予受理(例如与项目无关人员的差旅费等);各课题组使用单位的资产应按照受益原则,分摊相应费用。③公益型科研单位的课题项目的起止时间都不长,一般在两三年之内就需要结题。

课题组应按照项目书上规定时间及时完成科研任务,及时进行结题决算,结转或报销结余经费,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目。

固定资产是项目组材料费用中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专门购置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虽然是用课题经费购买的,但也要纳入到科研单位总资产的管理体系中去,做好各项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手续,不得出现在课题结题后资产下落不明的情况。大型专用设备可以参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办法,在购入时列作资本性支出,每月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形成固定资产的更新基金,在课题结题后作为本课题组的长期资产,从而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还要尽量避免重复购置资产,提高办公资产的相互使用效率。

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考核,努力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科研课题是一种长远性、连续性的创造性劳动,目前对科研项目的考核多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科研成果相对具有独立性、目的性,衡量标准具有高度的模糊性,现行评价主要是从能否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方面,是处于同行业先进或国内领先,而再难加以具体细化和量化。项目经费及其使用情况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量化资料,分析这一资料,对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功与否会有重要价值。

对于科研经费的考核,首先还是从源头预算抓起,科研单位要根据自身科研力量,本着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在不影响课题任务的完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下科学核定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从源头上减少浪费。

非营利性科研单位还应建立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科研考评的重要依据,从而促使课题组降低科研成本,努力提高成本效益。如果是产业化项目,能量化投入成本与产出社会经济效益;如果是软科学项目、科技攻关、自然基金等政策性较强的科研项目,暂时只能从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看社会、经济效益,或转化为相应分值进行考核。

获得科研经费的投入程度,是衡量一个科研单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非营利性科研单位要想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除了利用自身优势获得足够多的科研经费外,加强对项目经费的成本管理也成为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管好、用好科研收入,降低每一项科研课题的成本费用,才能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科研事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0]78号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998年1月1日

3 罗飞. 成本会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项目

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培养高端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针对大学生设置了各种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科研项目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示,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对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增多,一系列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何针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让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

大学生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的一种具体形式,项目所具有的众多特点都在它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它有具体的经费,有固定的项目组成员、有明确的周期、有具体的目标,但是相比较一般的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又存在一些特殊性。

1)多样性的目标:由于大学中存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的科研形式和成果千差万别。很多理工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专利产品,而文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这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就很难用一致的量化标准去衡量。

2)特殊的项目组成员:大学生科研项目组的主体成员是在校学生,由于爱好兴趣的因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与一般企业的项目成员不能相比,所以要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持续保持动力和激情,在成果量化和考评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

3)不确定的结果: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推出的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较少,同时科研能力相对进行的训练较少,这样的因素也就确定了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比较高。

1.2 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大学生科研项目虽然现在在中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举办,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引入该活动时间相对较短、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水平有待提升。

1)重视目标忽略过程。现有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更多重视的是立项的评估和结项的考核,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项目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项目负责人在做,其他成员没有能够有效参与,项目实施中没有任何考评机制,项目能不能顺利结项只有在最后环节才能够被知晓。

2)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机构。现有的高校科研创新项目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有的项目由校团委负责,有的由教务处负责,有的由具体院系负责实施。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申请的动员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参与,项目经费的管理、实验室的设置、配套设施的提供等。由于单一部门无法完成所有涉及资源的配置,所以抑制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3)管理相对松散。很多学校还是缺乏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重视,认为其属于学生兴趣自发活动,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对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缺少工作量的核算。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处于自发状态,导致管理相对松散。另外,很多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管理办法和正式的制度去遵守,那么就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督机制。学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相当数量的项目结不了项,或者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

2 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和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契合点。如果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1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相关人员由于科研项目而成为一个团体,当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解散,这与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征一致。大学生科研项目自始至终都是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而项目管理的原则是项目组成员为了一致的目标,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它们在目标维度上也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是一项高度柔性的活动,这与项目管理的管理客体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存在明显的启动、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过程,这也符合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另外项目管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采用适合的项目管理工具对科研项目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解决方面的冲突,保证科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2.2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能够解决当前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协调,能够使项目效应最大化。在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践行项目管理理念,能够以全局观念考虑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周密的策划,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科学地协调组织,明确各个成员、各个时间阶段的任务,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理论的控制和监督方法,能够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时项目管理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其它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代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具有能够与相关利益方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将项目管理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划分为策划申报阶段、申请立项阶段、计划编写阶段、实施控制阶段和验收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利用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的申报阶段。科研创新项目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开展前,要有有效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如通过网上平台、海报、宣传栏等,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存在意义和价值,科研项目活动的具体流程,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申请立项阶段。申请立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的确定,并且对研究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此阶段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的形式,通过答辩的项目签订项目合同。专家评审和学生答辩的过程非常重要,决定了项目能否实施、一般具有创新性和实践研究价值的项目才能够通过答辩,没有经过评审同意的项目方案则被淘汰。

计划编写阶段。通过申请立项的项目方案进入项目计划编写阶段。计划的编写包括编写计划进度表、项目资源的分配、人员的分工协作、任务的分解、经费预算等。编写计划是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依据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没有计划的项目就好像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后期会有所变化和调整,项目组成员也应尽可能按照计划来逐步地推进项目。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在明确的项目研究范围内使项目各项活动协调一致,同时还能确定出关键的活动,努力实现并完成目标。

实施控制阶段。项目实施控制阶段包括时间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人员沟通控制及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是对其进行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应对方法,预测未来进度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纠正,对目标和预算进行修正等。现有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控制阶段,控制阶段的有效进行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中期检查报告在监督和控制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对中期检查材料的审核对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价值。

验收评估阶段。到了项目后期,要对项目进行验收并评估项目的成果价值。一般对项目的评估采用的是量化考核的方式,因为科研项目一般成果都是知识性的,很难采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估。只能把计划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达到预计目标。验收评估阶段主要是结题报告,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搜集的材料、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调研情况撰写项目工作总结,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等,上交给专家进行验收评审,评估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期望对国内高校现在举办的各种创新项目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迪,张嘉乐.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大学生团队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2,117(7):138-139.

第4篇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第一,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就是将国家现有的“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985”计划等各类项目计划的经费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这个统一的框架如何搭建,还需要深入研究,可考虑在国务院层面上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或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专门的办公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各领域各行业的情况,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宏观规划,确定每一阶段各部门各领域经费划拨的比例,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资金。抓大放小,即国家层面要重点突出,只抓若干全国性的重大专项计划、专项工程、公益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试点工程,大量科技任务连同科研经费及管理,应当交给地方、大学或企业去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第5篇

关键词:经费审计;科研经费;改进措施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专项经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科研经费方面,更是来源广泛。这些变化对于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但是,在对高校经费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的经费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为例,探索如何有效地提升高校的经费审计工作质量。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增加了管理与核算难度

目前,高下在申请科研经费时,主要渠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科研专项拨款,例如:国家级或者省级的科研经费,或者类似于863计划等;校企合作亦是当前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转换成为科研经费。而因为校企合作的内容差异,导致在科研经费的核算过程中,难度加大;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高校自筹的科研经费。

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渠道,使得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统一的规定执行,同时,各个渠道亦是尚未建立完善的使用制度,进而导致经费的管理以及核算更加复杂,监督效果不明显。

2.缺乏准确的审计依据

目前,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审计工作执行的重要依据,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以及额度进行明确。然而,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很多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到的经费申请上,而对经费的科学支出则是缺乏计划性。很多情况下,为了避免错过申报时间,申请人对预算的编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而是本着先申请到手再说的想法,进行科研项目申请。从而导致预算编制同实际需求大相径庭。而审计人员也就无法将项目经费预算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依据。

3.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有待拓宽

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放到了纵向科研经费上,但是,却对横向或者高校自筹经费有所忽视。而纵向经费在整个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如此以来,审计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很多科研资金都并没有列入到审计范围之内,以至于科研经费管理混乱问题依然存在,并且,还变得更为严重。这不仅影响到审计效率的提升,更影响到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

4.科研经费审计风险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的申请者多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辛辛苦苦”争取到的,理应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进行支配。所以,科研经费中的一部分资金就成为了一些无关活动的“正常支出”。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无端流失。由于支出条目复杂,在审计鉴别过程中,需要非常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经验才能够有效识别,判断其是否具有合法性,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审计失误在所难免,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改进措施

1.完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将科研、财务以及纪检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发挥出来。年初,科研部门将新立项以及续研项目通知财务管理部门,为其提供经费管理与核算的重要依据。而财务部门亦是应该严格做好审批报销把关工作,为经费的管理与核算提供方便。加强对票据的审核力度,杜绝暗箱操作行为发生。年底,当项目审批验收之后,科研管理部门通知财务部门及时做好结余经费的账务处理工作,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并且,积极推动教职工的监督,杜绝科研经费浪费。

2.充分发挥科研经费预算的作用

借鉴美国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经验,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课题制”。项目负责人在申请项目时,必须将所有可能发生的费用列入到经费预算当中。申请成功后,将其纳入到事先与管理机构签订的合同当中,并将其作为经费审计的主要依据。

3.扩大审计范围

横向的科研经费的实现多数是委托单位的协议形式,在审核上并非都会通过专家之手,在科研协作真实性与可行性的监督上也就相对缺乏一些,所以对于这部分的科研经费必须着重进行合法性与可行性的检查;经费在预算上是否合理,在人员配备上是否真实,在科研手续上是否完整也是经费审计工作中的必须检查内容;经费的使用范围是否在开支的标准之中,对巧立名目、加班费、奖金、劳务费等滥发的现象着重审查;对专款是否做到专用,有没有出现对资金进行挪用、挤占和转移以及浪费等现象进行审查;对结余资金有没有按照规定和比例进行分配进行审查;对科研经费合同符合不符合实际,能否在项目完工后依据合同做出结算进行审查。

4.完善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的效果,必须加强审计后的整改追责工作。 高校对一些性质恶劣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罚,以震慑和教育潜在违规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会同财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 对科研经费违法行为进行周密的统计、调查、分析工作,制定针对性强的制度规章, 以便在处理违法违规问题时,真正有法可依、有规可查。

三、结论

良好的高校经费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保证高校的经费使用合理化、科学化。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财务管理透明化,进而提升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高校管理质量。目前,在高校经费的审计工作中,尽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一定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洋 冯义秀:全过程全体系全内容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初探[J].商业会计.2012(21).

第6篇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promot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origin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to enterprises, so it is the major initiatives for promoting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accelera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achieving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innovation. R & D is the fundamen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it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it is a powerful booster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roces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within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 前瞻技术;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Key words: advanced technology;project management;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24-02

――――――――――――

作者简介:施国华(1981-),男,安徽宿松人,高级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为前瞻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李付芝(1980-),女,山东曹县人,质量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质量体系管理。

0 引言

大型企业内部科研机构主要承担企业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方向的研究工作,为高层重大战略决策和现场生产瓶颈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对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日趋重视,同时在实际项目开展全过程中要求项目组织的各层次都对质量做出承诺,对相应的过程和研发成果负责。

1 流程概述

企业应当着力梳理原研发业务流程,针对主要关键节点实施监控,不断提升研发活动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效能,从而要不定期对研发流程进行更新,已确保研发流程的科学性。图1列示了科研技术在企业内部的项目管理业务设想图。

如图1所示,是比较简化且易于企业内部操作的科研技术研发流程,缩减中间环节;主要包含项目立项管理、项目实施控制管理、结题验收管理、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等等。

2 立项审批阶段

立项审批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此阶段包括立项的申请、评审和审批。企业的战略规划委员会组织评审由各专业提出的重大科研项目建议,并对通过评审和可行性论证的课题进行认真筛选后进行确定立项,提交评审审批。此阶段主要风险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科研计划与国家科技战略是否吻合;②课题是否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论证及评审环节等等。

对于上述风险阐述一下过程中如何规避:①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流程及规章制度,明确接口实时收集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并消化,转化为公司的科研课题,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及技术现状,制定科研项目开发计划。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科研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报告。

3 实施控制阶段

科研项目的实施控制阶段,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后组织实施直到科研成果验收前这一阶段。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这一阶段包括科研项目的实施和控制两个方面。项目审批通过后,企业任命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任务书确定的时间、步骤、技术路线等内容组织实施。此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始繁多,集中表现在:①对于课题的研究范围利用科学方法做好分解,主要的技术工具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紧前关系绘图法(PDM)、计划评审技术(PERT);根据定义活动、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等过程的输出,应用进度计划编制工具,来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获批准的进度计划,将作为基准用于控制进度过程。②根据立项任务书或合同书确认项目的边界支持条件,进行项目成本核算并对开支进行监控,做好一切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合作交流预算等,同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及核查。③项目负责人要根据任务书消化质量目标,识别课题的质量要求,并书面描述项目将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测试和验证并记录结果。为了使项目满足其预定的需求,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和程序,采用持续的过程改进活动来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力求能与国际化标准(ISO)的方法兼容,例如全面质量管理(TQM)、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持续改进(PDCA)等。

对于此阶段项目管理重点控制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同时此三项指标也是科研项目目标考核的基本要素和过程控制管理的重点。此阶段的注意事项及规避原则:①进度计划是否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分解,利用上述的科学方法进行任务分解,理清重点,做好变更记录;②项目费用支出是否吻合项目的总预算,利用财务方法对项目开支建立绩效测量基准(PMB),做到每一笔开支要有批准的预算;③实验结果是否满足原定项目任务书的质量目标,实施过程中利用实验设计(DOE)手段,来确定测试的类别和数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 结题验收

结题验收是对研究过程形成的交付物进行质量验收,标志将结束项目所有过程组活动,结题验收形式分检测鉴定、专家评审、专题会议等三种。此阶段注意事项:①对研发成果鉴定是否形成了后评价体系,研发结束,要邀请客户(发起人)进行检测鉴定,通过会议评审决议研发成果是否满足预先课题要求,出具合格验收报告,对验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重新补充研发或组织再验收,直到项目验收合格为止;②研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是否按时进入关闭状态,研发结束,标志着项目的所有过程组进入关闭卡口,包括合作合同、采购合同等将及时结束。

5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科研成果开发通过验收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成果转换为企业的产品。项目负责人要组织战略规划委员会进行认真评审决议是否进入产业化。此阶段的注意事项及规避方法:①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导致资源闲置,建立完善产业化制度,促进研发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盈利产品,完善营销策略,以技术引导市场,与此同时要做好产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②研发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未经充分的科学测试验证,导致批量生产工艺不成熟或成本高,要充分论证生产工艺及常用物料的一致性,保证生产工艺路线的成熟度及物料采购的容易度。

6 结语

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严谨且复杂的科学工作,其中要充分发挥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对于社会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科研能力是各国非常重视的战略发展对象。科研能力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将研究与开发始终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动摇,紧密跟踪科技发展趋势,是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朱传柏.关于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学科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3,(5).

[2]潘杰义,刘西林.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优先决策模型研究.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3]赵清.科研单位项目管理模式浅析[J].科学资讯,2006,(5):218-219.

[4]倪健.基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5).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13-03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高校科研经费破亿的就有227所大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基本都采用内部控制的方法,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所以如何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Z高校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

Z高校是一所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师范类省属高校,学校现有18个学院,普通本专科专业52个,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随着Z高校的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对其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展开讨论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总体描述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组织管理

Z高校为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结合本校使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在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上,Z高校具体可分为纵向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的由学校对外开展科研活动所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学校匹配的科研项目经费,对此Z高校采取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方式,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结题过程由科研处、计财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其具体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见下图)。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为了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应在财务处和科研处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按照项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原则上对纵向科研项目预算在批复后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按照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对横向的科研项目预算可以按合同或约定进行调整。

(三)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

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环节,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5 000元(含5 000元)以下,由项目负责人签字;5 000元至2万元(含2万元),除项目负责人签字外,还需科研处负责人审核签字;2万元以上经费,除需上述签字外,还必须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才能办理报账手续。所有拨出校外的科研项目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都必须由校长签字后才能到计财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四)科研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过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核后签字盖章,由科研处将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报送审计处审计,但该规定只是强调需要审计的科研项目,并没有强调每个科研项目都需要审计,对于利用科研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置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环境建设薄弱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内控意识和实施内控的自觉性,所以要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从Z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人员内控意识还非常薄弱,比如科研项目人员存在科研经费只归自己自由支配的普遍观念,校领导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结果,为了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有意放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导致部分科研经费出现违规使用的现象;相关教职人员的缺乏专业性,比如财会人员对财务制度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实际报销过程中的掌握尺度不同,出现同一项科研经费报销口径不一的情况,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性限制,在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很难及时弥补漏洞。另外,Z高校目前缺乏一套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在相关信息筹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上的缺失,导致各部门之间与科研人员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脱节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其中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需要财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按实际需要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但是真正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只有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参加,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编制预算仅凭主观经验估算,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这种情况下财务处难以介入预算编制,所以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不是特别了解,通常只是按照科研处的项目预算报告简单地审核预算总数,所以根本谈不上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控制,只是起到了基本的财务审核职能;科研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仅起到名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保管合同的作用,在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控制上起的作用很小,最终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执行偏离。

(三)科研经费内控监督、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内部监督控制不严、责任不清晰,造成Z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从实际来看,Z高校的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对科研项目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长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很难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监督控制中发挥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比如科研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到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宽松;财务处在科研经费票据报销过程中,认为只要签字符合规定、票据真实并且不超过预算就可以报销,由于缺乏专业性,财务人员不会对项目经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控制;审计处审计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加之缺乏专业科研人员,往往出现审计走过场现象,即使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也因为缺乏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很难使审计监督在整个项目期间过程中发挥作用,科研经费支出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加之Z高校没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的问责制,审计结论往往流于形式。此外,Z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对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回收做出明文规定,也没有针对科研所取得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无形资产进行登记的规定,导致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资产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所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四)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Z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普遍缺乏风险评估的观念,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包含成本核算、绩效评价在内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因此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科研经费风险。

三、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2年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才为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笔者针对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环境、预算管理、监督与信息沟通、内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内控优化建议。

(一)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

要改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提高Z高校教职工的内制意识和实施的自觉性。首先,要坚持贯彻科研项目经费问责管理机制,使教职工正确认识并履行自己的管理工作职责;其次,为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实施,必须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职人员,并不断加强岗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确保教职人员能满足内控工作的动态需求。同时,为了有效降低科研经费信息沟通的成本,Z高校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信息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项目立项、经费使用、资产入库、经费决算、项目结题、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二)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部门,Z高校应该从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接到课题组预算申请以后,组织委员会相关专业人员对课题组预算申请进行讨论,重点讨论项目预算的开支范围、标准等,最后将修正意见集中,反馈给课题组对预算进行修改,直到符合预算要求。

(三)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与信息沟通机制

Z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意识,审计工作不能走过场,而是要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和力度,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应该覆盖在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结算和使用效益这三个阶段,即对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要进行全过程的审计,而且审计处在工作中要联合纪检部门,一旦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向纪检部门报告,形成审计与纪检的双重监督机制;要利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长效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平台,不仅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协作,还可以将学校纪检等其他部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从资产的申请购置到结题后的回收,都要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接受审计、纪委的全程监督。

(四)优化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Z高校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一体化的内控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并保证预警渠道的畅通,及时预防科研腐败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对绩效评价等级优秀的项目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绩效评价等级差的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督促其提出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 赵保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134.

[3] 孙小瞻.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5,(5).

[4] 赵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王化成,佟岩.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0.

[6] 张义.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7,(3).

[7] 王漪,李扬.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

[8]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4,(3).

第8篇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第9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方法;绩效评价;科技投入;南宁市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70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地科学技术健康、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好每一分钱,加强提高科技创新和管理。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方法,以南宁市为例,针对分析判断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关联性和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性,为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科技投入上提供决策依据。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科研成功推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资源条件、认识水平等关系密切,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演变。

1 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的指标体系构成

本文采用南宁市的市财政支出金额作为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科技人员数、科技成果登记数(不含专利成果)、国家级火炬项目、国家级星火项目、全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项目签约合同金额11个方面作为产出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方法计算得出南宁市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的绩效。

第一,市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经费中用于科技发展建设的专项经费,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技支出”四部分构成。第二,专利申请受理数量,是指经当地专利机构审核无误后,授予其专利权,颁发专利受理证书,并将受理的专利进行登记公告后汇总的专利数量。第三,科技成果登记数(不含专利成果),是指包括工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科技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科技成果。第四,国家级火炬项目,火炬项目是1988年由中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的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第五,国家级星火项目,国家星火项目主要面向农村经济,是我国科学技术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全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是指全年获得南宁市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项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项目。第七,科技项目签约合同金额,科技项目合同是指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或人员之间,为按照要求完成科研项目所确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同。而科技项目签约合同金额是指在该合同中所约定为完成该科研项目所承担支付的金额。

2 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的数据选取

由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分析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本文选取南宁市在2008―2012年为期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南宁市科技局网站、广西科技年鉴、南宁年鉴及南宁科技工作简报等。根据选取的指标,相关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3 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的评价手法

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效果评价,可以采用灰度关联法进行。灰度关联法是利用参考数据和比较数据进行比较,以无量纲化的方式算出适用于对比的关联度。

地方政府的科技投入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比较数据可以是多个的,其中专利申请量、科技人员数、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科技成果登记数、签约合同金额这六条因素是本文的考量南宁市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条件。

第一,按照年份分别列出参考数据(市财政支出),和六个比较数据(专利申请量、科技人员数、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科技成果登记数、签约合同金额)。

灰色关联方法曲线图

4 评价结果与分析

通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得出南宁市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关联度数据,如表2所示。本文将加权关联度>0 8视作为强加权关联度指标,将加权关联度

将2008―2012年的各投出指标的加权关联度数据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每个投出指标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下的差异性。随着南宁市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大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在科技成果取得上有飞跃性的进步,科技水平与科学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2008年11月,全国2008创新型城市论坛暨了《中国城市创新力评价报告》,南宁市入围“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2010年4月,中国科技部将南宁市列为创新性试点城市,成为广西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10月,第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南宁市组织450个专利项目参展,其中成果拍卖专利3项,成交金额1422万元;达成专利交易5项,金额为8000万元;另外,40个参展项目获奖,南宁市人民政府被授予“第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会最佳组织奖”。同时,南宁市近些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科技成果项目获得市级以上进步奖、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和科研成果的签约合同金额的绩效较好。作为广西省壮族自治区的经济中心,南宁市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经济,但是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科技人员数和科技成果登记数,及国际级星火项目所产生的绩效影响并不够显著。要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立足地方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完善科技;健全以科技、信息、市场为重点的连接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制定、落实推进产业化的扶持政策。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内容面广复杂的工程,本文以南宁市为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以指标为出发点,对各指标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科技进步已初见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平衡,南宁市科技水平和质量与南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将对南宁市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滞后影响。由于更具体细化的绩效投出指标较难收集,这也导致相关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定量研究无法更加详细准确,今后将继续升入进行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立岩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河北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2]陈志斌 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J].会计研究,2014(1)

[3]於唯,张玉亮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

[4]张青,王桂强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上海市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