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3:53
导语:在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课程
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系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板块四结合,即以文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必修教材课文和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包括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个主题,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能力、课内与课外学习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内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迁移能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多困惑,他们读文言而色变、视文言如畏途。该课程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努力做到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语的教学需求、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是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而搭设的一座桥梁。
出发点――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上着力,把三者沟通起来,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资源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好了。驽马铅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成语材料整理成数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报》《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并于2002年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按照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
具体目标:(1)积累、丰富成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2)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开启智慧,涵养品性,丰厚底蕴。
(三)学习主题
该课程包括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翻译、文言断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识等十一章内容。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每个周都安排一个课时将文言知识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以配合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的文言文的教学。第二学期将第一学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再循环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册、第四册文言文的学习,以加深理解与巩固。例如:
每个章节的课时教学目标均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实施:
1.梳理、识记相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借助成语记忆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和文化知识;
3.掌握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常见成语。
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注重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
(四)评价活动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例如学习卡片、小论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时
设计《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这节校本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农历马年和央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谜语大会》热播这一有利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流利地阅读文言短文《指鹿为马》,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马”字成语的分类梳理,积累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3.积累和“马”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资源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查阅“马”字成语,我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了《马年话马》《“马”字成语歌》两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为竞赛活动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每天例行的“课前演讲”的内容,以体现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课程特点。
第三,从网络和相关的书籍里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两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谜语,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为准确运用成语做好准备。并要求介绍蕴含在这些成语中的成语知识、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最后,搜集了运用“青梅竹马”的几个句子,以及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以落实成语的活学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成语这条明线,通过朗诵、讲述、竞猜作答、归类整理、多角度解说、判断、拟题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了预设的学、猜、筛、说、用“马”字成语的五个活动环节,同时把知识积累、梳理、拓展、运用等知能训练的暗线贯穿于竞赛活动的始终。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堂环节一览表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06-04
就研究者了解,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早自习,一般为30~40分钟,基本上都是平分给语文和外语。语文设置早自习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早上的黄金背诵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说,如果把这一黄金时间利用好了,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而事实上,诸多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在早自习中反复地读和背诵一学期所学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要求背诵的和不要求背诵的,都在早自习中得到了熟悉和巩固。按理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时间充满激情的,学生应该是喜欢高亢、激越的读书声的,长时间的早自习之后,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语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浓厚起来。但就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现在高中语文早自习的现状是:
一、学生状态不佳
很多学生在早自习中的状态是疲惫,朗朗读书声背后是学生的机械重复,是做给老师看样子的,老师一走之后便趴着睡觉,或者聊天,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学生的背诵总是不过关,对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渐地流失。用学生的话来解释这种状况就是:没有新意,所以,没有兴趣。
二、老师不重视,安排随意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自习都不上心,以为早自习可有可无,无非就是学生自己读读,背背而已。所以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到堂,巡视一下便草草了事,对于早读内容更是做到了随便的境界。
大部分语文老师对学生在早自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被学生长期欺骗,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质总是提不上一个新台阶,空余感叹;要么是知道了学生的状态,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然后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以前的早自习模式,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早自习这个宝贵的时间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老师来了,学生们就哇哇地乱读一通,老师走了,学生们便各做各事,从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研究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就诸多早自习形式的调查研究,是针对诸多语文老师的采访而提出来的。现在语文早自习模式即为“上课时老师到堂(或者迟几分钟到堂,或根本就不到堂),提出早自习需要背诵或熟悉的内容,然后围绕教室走一两圈,督促学生拿出书本,开始执行任务,等学生逐渐都读起来后,老师便可以离开,等待下课前两三分钟再到教室检查一遍学生的读书情况,或者不离开教室,就坐在讲台上不再说一句话,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学生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机械地打开课本,或快或慢地读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读的文章来,视老师情况而决定认真晨读与否”。
在这样的模式下,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语文兴趣、成绩、素质的忧虑,对学生早自习有效利用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节。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包括相对偏僻的地区)范围内拉开了帷幕。
首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要实现的目标看出新课改对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了更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将曾经随性的早自习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次,新课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为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实践,从而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增添生长活力,不将早自习充分有效利用,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再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学习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对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学有个系统安排,早自习也应如此,只有合理科学的早自习安排,多种早读方式的变幻运用,方能在高三的冲刺中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还有个让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原因就是:研究的空缺。
我们通过一些报刊资料和网络搜寻,发现对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早自习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空缺,从而让诸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时处于茫然状态。
基于对现有的早自习情况的了解,对新课改要求的领悟,对一线教学的体会,研究者提出了“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这样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现有的语文早自习模式,改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这一时间成为学生和语文,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语文的有效时间,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间。让语文新课改能从早自习开始,让语文教育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以下是研究者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提出的一些早自习有效性利用的实施措施。
高一语文早自习的有效利用研究及实施措施:
就研究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来看,每一届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高中语文考试和课本死的知识点扣接并不紧密。高中的语文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对对学生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所以,高中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早自习更是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考试的5分(高考或平时的考试背诵题的分值)而做大量重复背诵的时间。对于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来说,早自习就更是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早就在课堂上把该背诵的东西记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早自习内容,不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话,早自习从高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学生从高一就将对语文失去兴趣。
同时,研究者也知道,高一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奠定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小学和初中知识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将把其提升到欣赏阶段,由基本功从语文素养转化。
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一的语文早自习,对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语文兴趣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要怎么制定早自习的内容,怎么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早自习呢?研究者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对高一学生发放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早自习”的调查表),经过和高一老师的分析、商量,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从基础开始,巩固、强化基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教本内的文章,正字音和字形,通过大声地读,培养语感,夯实基础。此过程可由科代表引领,一起读,也可自由读,然后同学互相考查,老师参与抽查,一定要落实。此阶段时间长短视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论,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2.传统拓展,加强积累,提升素质。所谓传统拓展,就是在每个早自习中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比如古诗词、简短的古散文、赋、小说等。此过程最好事先准备好,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应该有个系统性,时间顺序也好,文体顺序也可(可以作为“校本读本”),让学生对文学传统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起到加强积累的作用,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语言交流中运用起来,真正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如果是古诗词,最好要求学生当堂能背古散文等,要求学生能把一些重要的字词记住,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和观念记住。此阶段时间同样视提供的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15分钟。
3.兴趣拓展,开阔眼界,提升情商。所谓兴趣拓展,是针对传统拓展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供早自习的阅读素材,内容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即可,可以是杂志上的小文章,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此举在于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多读,多分享。此过程最好由学生轮流来做,一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学生传达完毕,还需要阐释分享理由,同学也可根据其提供的文本和分享理由来打分、评判,半期或者期末可以评选最佳推手,真正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此阶段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
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可让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预习或复习,或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二语文早自习的具体措施:
1.完成语文必修(3~4)册课文的预习,要求对字词进行梳理,对内容有整体把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
2.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必须在早自习做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的方式,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
3.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所以早读除必修之外,安排选修内容,并在高二阶段注重诗歌鉴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定诗歌,指定学生选取作讲,这样早自习更有活力。
附:扩充材料。
诗经中《蒹葭》、《离黍》、《关睢》楚辞中的名句,汉乐府《上邪》,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骆宾王《咏蝉》,王勃《别薛华》《再别薛华》《山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送魏大从军》,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留别王维》,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闺怨》,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塞上听吹迪》《除夜作》王之涣《宴词》,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山房春事二首》,韩愈《答张十一》《题木居土二道》,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春雪》《寒食寄京师诸弟》,无稹《滁州西涧》《重赠乐天》《行宫》,李贺《苏小小墓》《重别梦得》。
文言:涉列120个实词中一些,18个虚词。
现代文:选取一些散文精萃和小小说。
高三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语文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握好早自习的四十分钟,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自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高三早自习的任务便是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积累作文素材等。任务如此繁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的是分段式早自习模式。
1.温故知新阶段。近年来,高考主张“回归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过的课文,当然,这种温习不是对以往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温习小说,我们就让学生讲高中阶段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进行归类,首先是熟读小说,了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以前讲授新课所授予的方法来探讨,明确阅读各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对每一类文体,我们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获得新的知识,该阶段安排的时间为23分钟。
2.积累词语,夯实“语基”阶段。几乎每次考试,学生在前四道基础题上丢分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语音、字形和成语,这些基础知识仅凭一朝一夕的强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自习积累这些基础知识。当然,记了东西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要在早自习中动手,将那些记了多次也总是记不牢的、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时时去翻看,每个早自习都去巩固,这样就达到了将厚书读薄的目的了,该阶段时间安排为5分钟。
3.作文素材积累阶段。进入高三,我们给学生印发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但从交上来的作文习作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早自习中,让学生统一阅读某个作文素材,然后针对该素材讲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作文资料,将手中的“死”的文字变活,该阶段时间安排为8分钟。
4.练字默写阶段。高中1~6册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高三要求将这些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并落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早自习这个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当然,默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若字迹潦草,将驳回作业本并誊抄原文两遍。有了这些约束,学生的书写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该阶段时间安排为4分钟。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早自习模式,经过我们不同年级教师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早自习对学生而言是极其实用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把早自习有效利用的研究做得更为完善,让学生真正得益于早自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其一,高中阶段课程增多,知识跨度大,知识难度和能力要求相应提高,而语文科知识点多面广,成绩提高难度大,许多学生原有基础薄弱,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普遍感到学习负担重,强度过大,身心过度疲劳。加上考试的失败,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之产生倦怠感。
其二,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缺陷,能力培养不够。多数教师教学方式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还是老一套的模式,特别是中心环节――讲授新课,大多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参与机会不多、能力培养没落实。教育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呆板,枯燥乏味,教学方式生硬,导致学生产生“课内学习与考试无关,听课没用”的错误观点,进而产生学习倦怠。
其三,山区高中生中留守学生较多,家长外出打工,对学生的学习缺乏监督,平时对孩子投入时间、精力有限,只通过电话交流,解决问题不多,学生感觉父母仅仅关心自己的成绩而非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导致产生学习倦怠情绪。部分学生总结当地获得成功的人士的经验,错误地认为“只要脑子活,没文化也照样干出一番事业”“学习好的就是给没文化的老板打工”,导致缺乏理想,目光短浅,把心思放到了别处,无心向学。
消除山区高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发挥集体效能的积极作用。
1. 分解语文科知识内容,设置突破点,创造成功体验
(1)根据“语文知识树”确定的4部分22项共131个知识点,我们首先对语文科知识进行梳理,明确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点;其次将语文科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解,按高中三年六个学期及教材编排体例合理分配各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分配至各个单元,并明确告知学生某学期某单元应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难点,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无从下手的迷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在高一阶段,我们根据粤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教材编排体例,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的知识点有:学写记叙文、语法基础知识、句式基础知识及句式的转换、对联、文言知识等,重点是语法知识,难点是作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紧扣教材并呈现序列化,设置突破点。如学习小说单元就讲授学会编故事和人物的刻画;学习传记单元就讲授如何利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学习句式就讲授如何通过句式的运用使语言出彩等等。
(2)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充分显示其能力。如学习完对对联后,让学生为班级和宿舍设计对联,要求或体现同学们的精神风貌,或表达美好祝愿,或表现远大理想,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评出最好的对联并说明原因,好对联予以粘贴以示鼓励。
2. 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平时积累,改善学生学习,创造成功体验
(1)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成功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我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实施“理论――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式阅读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粤教版教材单元编排体例,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阅读学的各种方法,总结出各类文体的阅读要求和阅读方法,在讲授每单元文本前,明确此类文体的阅读要求,讲授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其次,以单元中的基本阅读文本为范例,在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中展开文本解读,要求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以范例为蓝本开展自主阅读,解决相关的问题,再以学习资料作为检测。通过理论指导,加上反复实践,从而形成能力,使课堂学习的内容成为考试摘取优分的利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检测练习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坚定信心,消除倦怠情绪。
(2)转变学习态度,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学习。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减少倦怠感。如引导学生自觉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认真记好课堂笔记。其次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设立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每五分钟乃至每分钟背诵目标;通过抓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使学生的成绩提高,让学生明白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最终将获得大的成功,从而使之找回自信,消除学习倦怠。
3. 引导学生转变自我评价方式,理性看待成绩波动,正确认识自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逐步走入课堂。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进行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不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 借助多媒体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时代离现今较为久远,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所反映的时代主题较为陌生,再者,文言文在语言形式上又深奥难懂,文学趣味性相对不足。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又多半选自先秦到明清的一些历史散文,如《庄子》《战国策》《史记》《汉书》等,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更是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望而生畏。学生要对文言文学习有了兴趣,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也就提高一半了。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时代感强,而又新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以音乐、动画、影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真实的问题情境,就能让原本被动机械的课堂学习活跃起来。教《鸿门宴》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剧中相关的片段,在了解楚汉争霸中的相关信息后,学生对项羽刘邦的形象更为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就相对轻松了;在上《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与课文内容相配的图片、乐曲和文字,制成PPT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兰亭周围美妙的环境及和乐的气氛,提高学习的乐趣。
2 借助多媒体整合知识,提高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同时,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资源,改变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状。
多媒体技术下的文言文教学,其容量与密度都比传统教学要大,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言基础知识进行精心的编辑,如将文言文中大量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制成课件,用特殊符号按条理投影出来,让学生对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清晰而有条理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3 借助多媒体开拓思维,增强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源泉。学生对没有看到过的事物会出现理解偏差,影响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多媒体课件不单能逼真生动地贴近文本,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在探索中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身份意识。韩愈在《师说》中解读教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者,为人师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自己是谁――身份职能,那么,就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古今之别,在身份角色转变。
古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言,可见为师的责任重大;今日亦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解读。所以,为师者由“讲学”到“导学”,由“教学”到“扶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来引领。所以,为师要在教法上研究,从而使自身的职能发挥最大、最有效的价值。语文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应该尊重学科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综合性与实践性同步,实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终级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因此,师者应以启智为要,所以“先生”云者;师者,应以德服人,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是践行者;师者,是爱和善的化身,应以仁爱普度众生,所谓“大仁不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更是太阳底下最有良知的职业。师者的身份既普通又特殊,既高尚又卑微,既有时限又无极限……总之,师者,以人为本,让自己的思想、言行成为学生前进的方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2.目标意识。新课标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你意识到它的维度内涵了吗?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目标之间是构成明线、暗线和主线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是明线,没有过程和方法,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呢?所以说,“知识与能力”是主线;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暗线,它需要依托在“过程与方法”过程之中,讲究“方法”的渗透得以呈现。
我们可以从身份意识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来解读三维目标:那就是目标(1)是授业;目标(2)解惑;目标(3)是传道。当然了,师者身份中的“道”“业”“惑”应该是目标确立的具体依据。“文以载道”,“诗言志”“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为师者要有“道”的意识,大道至简;“术业有专攻”,业者,应该是我们专业的本质,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严格地说,语言、思维、情感是语文学科每一位师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解“惑”则是为师的主要任务。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小学而小疑,大学而大疑;或小学而大疑,大学而小疑,不学而无疑。
有了目标,师者就明确了方向,然后以此为依托展开为师之旅。
3.课程意识。也可以说是文本意识、教材意识。我们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有三个层级:一是必修教材(五个模块);二是选修教材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名人传记选读、古代小说选读、诸子散文等等;三是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你是否具有课程资源的整体意识,并且通读教材,思考编者意图,然后结合自己的学情分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呢?你是否整体把握文本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意识的最大效度呢?
这些课程资源里面,必修课程是落实目标(1)中“知识”的载体,选修课程是目标(1)中“能力”的落实。特别是必修五个模块中的两个板块: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更是落实课标的教学重点。已经在《考试大纲》中作为必考内容呈现。而另外两个板块:知识梳理和名著导读是新课程的“新”所在。我们知道,知识梳理,梳理的是“知识”,文本提供的内容必须让学生整理识记,另外,教师还要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知识链接。至于“名著导读”很多学校不处理,是错误的,我们要尊重编者对课程资源中选取的“名著”或经典的价值取向,有所侧重的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得以学习。
4.学生意识。了解你的学情,关注你的学生,关心和爱护你的学生。学生哪些基础差,哪些阅读差,哪些作文差,哪些学习习惯不好,哪些什么也不差,就是不学,这些你都熟悉吗?知道他们的需要,最想听什么?渴望自己有怎样的表现?取得怎样的成绩?走近他们的生活,最近有什么事情或者个人的某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学习?他在哪方面是最困难的破冰之旅,你清楚吗?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备课的关键之一是备学生。只有这样,你才能很好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实现课堂的高效、完成教与学的双赢。
5.问题意识。来自你所教的学情、内容、文体,决定了你的问题设计。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引子。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思考、设计问题;还要根据重难点来明确问题的具体问法;更要结合文体特征及文本内容来设计问题。例如,题目解读,内容梳理,结构解析,手法赏析,语言品析等等,总之,依据文本,落实目标;尊重体征,设计问题;教学环节,形放神收。可见,问题是关键。问得好,目标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问得不好,学生盲从学,教师被动讲,造成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状。
6.课堂意识。语文课上体验过程少,生成过程无,真是可悲可叹。教师的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上或多或少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出现。老师的想法很好,预设很多,可是没有机会生成,或者根本没有生成的过程,或者不知道该怎么生成,结果是重果轻程。比如,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而是虚设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就急急忙忙给出所谓的答案,又没有给学生整理记录笔记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可惜了。
我们知道驾驭课堂是有很多机智的。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可取可舍,可放可收,切不可一成不变。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统一规格的商品。教师在40分钟时间里运用什么智慧引领你的学生有效地、高效地、健康快乐地完成学生任务,那是要学会变通的。毕竟,学生是活体,课堂是动态,所以,变则活,变则通,变则新。学生在课堂上哪个地方遇到了障碍:是知识储备不够,还是思维偏差?是心里已经明白了,只是语言表达困惑,还是好像是明白了,但是又不太确定?等等,教师能否及时、适时发现这些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启发、帮助呢?教师如何发问、如何深度追问、如何评价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不是只关注那几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呢?是不是有的学生“零”关注: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你可以想见,他(她)的语文学习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当然了,课堂意识中目标是第一位的,在确立的时候自然要小、实、准,争取一课一得。不贪多,求真务实。而教学环节是落实目标的载体,环节中的设计有效、高效的细节将是目标落实的保障。
而问题呢,是课堂教学中的助推器,问题设计科学、准确、有层次、有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演进,否则,就可能出现教学无序、或者错位的现象。课堂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双主体”构成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讲述、评价是课堂的点睛之笔。我们知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存疑,合作探究中的质疑,这些都是教师当讲之处,而且非讲不可一定要讲清讲透。这样,教学的重难点才会有所突破、得到解决。
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他们的所学所得的展示才是课堂的精彩所在。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这是知识与能力的组合;那么,一节课,教师该讲(教)些什么、怎么讲(教)、讲(教)得怎么样?这是目标、方法和结果的组合。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7.方法意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而方法错误容易把我们引入歧途、走进误区。所以“法乎上”。我们干什么,都要得法。既不可太过,又不可缺失,既不能形而上,又不能形而下,这其中的“度”实难把握。过犹不及,不及亦不到,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
我觉得为师最高的境界则是:法之为法,有法无法,贵在得法。就像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一切尽在有无之间。其实,心中有法,活得潇洒,教得自如;心中无法,还求其法,迷失自我,叫苦不迭……生死、成败、得失、荣辱,往大了说无法之法;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往小了说,有法之法。法者,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活”着的人自然不能忽视各种“法”的存在,不能游离许许多多“法”的规范,不可越矩职业道德“法”的底线,不该放弃专业品质中“法”的探寻……
你有法,凡事就有思想,有路径;你无法,或不得法,凡事就迷失,就错位。
可见,方法论是人生法宝,自然也是我们教学中得失成败的本真所在。
8.习惯意识。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益。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各种习惯,从小事做起,关注细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好的习惯。如,生活习惯,起居饮食、作息规律、讲究卫生;学习习惯,写字、说话、读书、思考,勤奋、吃苦、钻研;文明习惯,谦让、宽容、尊重、礼貌、教养、规矩。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习惯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积累、生成、自然习得。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有耐心、细心、爱心,做教学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事。
9.团队意识。学校管理基本是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队伍很庞大的团队。所以,发挥其作用、价值,意义重大。如,我们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实现组与组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是跨学科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行成合力,师资集合、资源整合,通力合作,最大效益地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学校之间的各种资源,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打造精品团队,为实现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再如,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使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量超大,有些文本很长,选文时代又很久远,特别是一些选修教材,尤其适合团队作战。同年级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集中备出某个选本教材的课:负责设计问题、给出答案,梳理出文本基本知识要点,形成基础的备课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科教研组或年级教研组再进一步细化研讨这些资料的价值,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年级学科教学预案(共案),大家资源共享,上课可以通用,教师把这些必须掌握的东西发给学生。之后,教师集中一些学时,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源情况,结合不同层次的学情,有所微调、取舍、增删,形成个案,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这样三年循环下来,我们的教学既实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又尝试了“老文新教”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老师也把每一本教材都认真地通读过、研究过,便于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得到专业的提升和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10.学习意识。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所以,学习意识不仅是语文人应该具备的意识,而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的意识。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才会成为一个不被时代淘汰的人。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更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反思,可见,学习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学习的深入与提升。
学习自然科学,让我们学会师法自然,掌握逻辑思维的习惯,更理性的思考。学习社会科学,让我们更多一些感恩之心,人文关怀,换位思考,学会认知,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哲学、史学、美学等等,让我们丰富视野、陶冶情操、增进智慧、砥砺人生。先做人,再做事,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教师备课,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四个方面入手,来追求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备课 教学环节 习惯 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实际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在一线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浅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认真备课,提前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信息变化过程,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学生注意力能否从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是一堂课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备课。备课要有一个完整的观念,备教材、备教法、学法、备“学生”、还得备“自己”。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备课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三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能徒劳无益。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笔者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反复钻研教材,甚至还对如何调控好课堂做好多手准备。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
在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方面,笔者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利用课前5分钟。坚持课前5分钟小测试,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预备铃一响,就由语文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读书,到上课铃一响就停止读书,并马上进行小测试。小测试的内容一般是上节课的重点,或者是古诗词的默写。这个环节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课,学习新知识。二是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讲课时,要遵循“三进三不进”原则,做到少讲精炼。尤其是要加强针对性、少综合性训练。测试后针对错题率较多的题目,明确是哪一个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针对这些知识点,要精心拟题,组织二次过关测试,直至学生彻底掌握。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上课时,充分利用黑板,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也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三是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课堂上,无论是教学课内文章还是课外文段,笔者都始终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四是认真做好课堂总结。一节课下来,可能有些学生不知道到底学了些什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重点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三、搞好正确引导,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语文学习习惯:一是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有人这样形容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课堂上要讲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激起课堂上的求知欲。二是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三是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时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四是课程外拓展与积累习惯。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有很大关系,除了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该在生活和其他的学习领域中来不断加强语文积累,拓展视野,丰富语文知识。例如课外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学的“制高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为学生这个主体着想。
二、精心设计。使课堂成为提高能力的“练兵场”
只有备好了课,才能上好课,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备好了课也不一定能上好课。要想备好课并上好课,特别需要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教师在上课前要及时了解教学实际及学生情况,然后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一)指导学生用好课前五分钟
课前五分钟是上课的预备时间,有些教师忽略了这段时间,没有注意指导。导致学生到上课铃响,教师站在课室门外时,才匆忙翻找课本或其它学习用品,准备上课。这样,上课后几分钟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分散,学习情绪不高,学习效率也就低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课前五分钟: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上课的各种学习用品,复习前面的知识,或者预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二)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教学安排
多年来,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为主导的教学风格。例如讲《留侯论》一课时,我设计了几种方案反复进行比较,几次易稿才确定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留侯张良与圯上之老人的拾履穿履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阅读课文;第二阶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梳理有关的文言重点词语、句式和重点句子翻译;第三阶段,总结课文,并把文中所说的刘邦、项羽成败的关键在于“忍”等问题交给学生探讨,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教者只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闻内保证容量,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统筹安排讲和练的时间,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避免一讲到底、一练到底,做到讲练结合。
三、张驰有度,在讲与不讲中增强训练实效性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大量宝贵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当然.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
四、合理利用,使电教手段成为辅助教学的“干将”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正确选择和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及其它辅助教具教学,能达到增容、增效、增情的效果。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及各种直观教具等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中沈从文的《边城》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湘西的自然美,我用投影出
示了几组湘西的风景画,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学生对湘西风情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将人物置于其中感受人情美,学生的理解不再空洞,而是有所依傍。
要想让每节课都精彩,必须让学生的思维长上翅膀,让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这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体关系、历时性的互为主客体关系、单向的主客体关系和双重性的互为主客体关系。
二、中学英语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和课堂评价观念
英语教师不但要重视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更新两个观念。更新教学观念。英语教师在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后,应注意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设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丝不苟地完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工作。
(二)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英语教学的理念、任务和目标
教师首先应研读《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任务和目标。这样,教师在课前就可设立预期目标。有了预期目标,师生互动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它能使互动过程有序化。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才能产生效果。设立预期目标,教师应做到钻研教材。教材是课程的核心,从教材出发,把握教材,挖掘教材,设立的预期目标才能准确地体现教材所要传达的信息。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预期目标毫无意义。我们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深度、广度,更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设立预期目标,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精心选择精致的教学方法
在英语的不同课型中有效运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式。如阅读课,在师生互动中可采用“自读感知、研读探究、扩读拓展”三个环节;试卷讲评课可作如下设计:公布答案,学生自我订正——小组讨论,解决多数问题——大组研讨,教师释疑——巩固练习。教师在互动中要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概括与总结,形成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来自学生的活的教育资源解决问题,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详略得当,控制时间,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
设置高质量的问题。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问题不仅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并极力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两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多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单一的信息流为双向的信息流。
高质量的问题要求问题要有价值、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对话中,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样,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可,教师不可搞所谓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