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3:55
导语:在健康人格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聋哑学生 健康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格教育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2010年3月全国两会政协常委委员潘贵玉则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青少年人格工程”,基本内容包括健康人格教育、文化传承、心理疏导和性健康教育,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人格。聋哑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性群体,基于先天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在心理健康和智力等方面与正常学生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人格缺陷,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
一、聋哑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聋哑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认知方面,能坦然接受客观存在的生理缺陷,并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而不是整天自怨自艾。2.在情感方面,聋哑学生对信息感知不完整,常引发猜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常情绪失控。因此必须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和情绪。3.在意志和行为方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开放的,能充分发挥潜能,逐渐提升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对自身能够有效地管理。
二、培养聋哑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1.晓之以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第一,要根据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系统性地安排内容,讲解海伦・凯勒、张海迪、唐英、邰丽华、周婷婷等一批国内外自强不息的典范。同时,善于抓住现实生活及身边的典型人格素材,比如本校的毕业生,找出自己同他们的差距,奋起直追。第二,要拓宽学生的接触面,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注重挖掘校内外聋人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橱窗、请进来作报告、走出去访问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聋哑学生树立同类的榜样。第三,平常的小事也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因此日常的德育工作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以巩固和加深聋哑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聋哑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动之以情,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媒介和粘合剂。从教育的实施者来说,教师自身的情感活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因而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浓厚的真挚的爱,把用情感育人当作成自己从教的一大乐事,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给予信任、给予厚望。其次,教师要通过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或智慧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和情感上的满足。
3.导之以行,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
第一,要为人格障碍聋哑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第二,要经常反馈调节。针对人格障碍聋哑学生的教育训练要坚持“小步子”为原则,注重他们的行为过程,肯定在操作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同时也要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从而促使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塑造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4.持之以恒,调适健康的心态
持之以恒可以培养和锻炼顽强的意志,对聋哑学生的行为矫正具有积极意义。要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首先,针对聋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在学习、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及时地进行预防和辅导。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地消除聋哑学生猜疑、不安和焦虑的心理,让他们产生信任,才能够敞开心扉。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励学生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激发他们的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以整个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尤其是对于聋哑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引导、强化中,才能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朴永馨 等 聋童教育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8。
[3]杨眉 健康人格心理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4孙云晓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5]阳昌成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关键词】神经症;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40-03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主要受儿童早期生活的家庭环境影响。“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牢,那健康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1〕儿童的早期经验不仅制约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儿童今后在青少年期乃至整个成年期的性格、智能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均有重大影响。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亲子关系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通过她的神经症理论全面论述家庭环境和早期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现代家庭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霍妮神经症理论的基本内容
霍妮认为,一个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如果家庭环境不顺遂,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父母本人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一种基本的焦虑,从而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与基本的焦虑密不可分的是一种基本的敌意态度。儿童越焦虑,也就越敌意地看待这个世界,两者相互交织,就成了形成神经症的温床,虽说尚不构成神经症,却是一块沃土,今后任何时候都可能形成神经症。〔2〕
和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不同,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认为个体的生活环境是导致神经症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霍妮看来,个体的生活环境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人际关系,而神经症源于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童年期亲子关系的失调是神经症人格结构萌发的根源。众所周知,儿童出生后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和安全。霍妮认为,父母是否给予儿童真正的温暖和爱,能否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安全,是关系到儿童的人格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温暖和爱,就有可能得到正常的心理发展,甚至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很少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果儿童缺乏真正的温暖和爱,会失去安全感,从而埋下发展出神经症人格的种子。〔3〕
霍妮把父母未能给予儿童温暖和爱或给予儿童虚假的温暖和爱称之为“基本罪恶”,这可以通过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体现出来。而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又会使儿童产生敌对心理,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霍妮认为,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真正产生威胁的主要还不是儿童感受或表示自己的敌意,而是他对内心敌意的压抑。儿童为什么会压抑自己的敌意呢?霍妮认为主要源于儿童的无能感、恐惧感、亲情感和愧疚感。儿童的无能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事实,即儿童在能够独立生活之前必须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而且,父母的溺爱、娇惯等不良教养方式,又人为地强化了儿童的无能感,从而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态度变成“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须压抑我对你的敌意”。〔4〕而儿童的恐惧感也通常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而产生。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如果用恐吓、威胁、禁止、惩罚或大发雷霆等方式教育儿童,可使儿童整天担惊受怕、忧心忡忡,从而导致儿童产生“因为我怕你,所以我必须压抑我对你的敌意”这样的恐惧感。〔5〕另一方面霍妮认为,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真诚的爱,他们往往会在口头上更加强调自己是爱孩子的,自己愿意为孩子沤心沥血。儿童会因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敌意。此外,儿童常常被教育得为自己任何的敌对心理和任何的反抗行为感到愧疚或产生罪恶感,以至于必须压抑自己的敌意,否则他会以为自己真是一个“坏孩子”而深感不安。在霍妮看来,孩子对“基本敌意”的压抑导致“基本焦虑”,并将“基本敌意”泛化到所有人,甚至觉得整个世界充满着危险和潜在的敌对,而自己又深感无能为力。为对抗这种基本焦虑,儿童便采取各种防御措施,从而形成种种神经症倾向――为了克服无能感,刻意去亲近他人;为了克服敌对感,故意对抗他人;为了克服孤独感,一味逃避他人。若神经症倾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最终将侵蚀儿童的整个人格。
总之,霍妮认为,亲子关系的失调会使儿童产生并压抑内心的敌意,从而导致焦虑,最终可能形成各种“神经症人格”。
三、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如何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实施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
霍妮认为,儿童无能感的产生除了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之外,还取决于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倾向于让子女强壮、勇敢、自立、能够应付各种环境,还是倾向于保护他们,让子女乖巧、顺从、远离现实生活环境。在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孤独无援、无能为力感通常是由父母的恐吓或溺爱所致,而且这种感觉由于父母始终让儿童处于感情上需要依赖的状态而被人为地强化了。〔6〕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很多父母充分利用儿童的无能感、恐惧感、亲情感和愧疚感,让儿童认为父母的“教诲”不容置疑,如:“宝宝听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下次再惹祸,看我怎么收拾你!”“为了你,妈妈都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你怎么还不好好练琴?”“看人家的小孩多乖,我怎么会养了你这样不争气的孩子呢!”于是,在父母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之下,儿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敌对心理,从而威胁到自身人格的健全。
溺爱式的爱和暴君式的爱都是盲目的爱,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7〕溺爱式的爱由于爱得过分,对儿童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行为表现听之任之,因此根本谈不上能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结果必然导致儿童的脆弱和无能。暴君式的爱既表现了父母不正确的儿童观,即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又表现了家长极不文明的过火行为。这样的爱会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扭曲儿童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父母“爱”的牺牲品,从而极大可能地潜藏着产生人格障碍的威胁。可见,对待儿童的不良行为,父母不应只简单追求其能否改过,更应关注其心理能否得以健康发展。父母应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儿童开展积极的情感交流,让儿童敞开心扉,使儿童在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诲,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千万不要让孩子只是迫于压力,口是心非地接受父母的教诲。否则,儿童持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最终要付出人格扭曲的代价。
(二)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庭心理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家庭成员心理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心理环境。它可分为融洽型和对抗型两种。家庭心理氛围是由全体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决定。霍妮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本人的心理不健康,例如怪异的行为、多变的情绪、畸形的爱以及对子女的不理解。〔8〕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父母关系的不融洽都会导致儿童产生焦虑和压抑。如果父母关系和谐,儿童的安全感就强,反之,儿童就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感,这些消极情感将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对于现代家庭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同时在子女的学业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往往本身不思进取,对子女的要求也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子女的学习。父母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地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的。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子女身上的某些缺陷,就应该先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总之家长要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发展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家庭环境。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儿童的耐挫折能力
霍妮认为,挫折会导致儿童产生焦虑心态和压抑行为,儿童不当的行为表现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当他们内心积存了过多的自身承受不了的压力,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发泄时,才会选择那些极其不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9〕因此,适时的心理疏导是至关重要的。儿童的诸如胆怯、妒忌、自卑、孤独、恐惧等不良人格倾向很容易形成,且常常以较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家长要悉心观察孩子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异常,究其根源,因势利导,以引导孩子形成自我激励、不怕挫折的健康心态,并使孩子在不断的磨练中逐渐形成坚韧、顽强、知难而上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就容易表现得不知所措、意志薄弱,从而产生忧郁、焦虑、沮丧、痛苦等情绪,甚至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极端性格,影响一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自序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83.
〔2〕〔8〕HORNEY K.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M〕.New York: Norton ,1937:89,96.
〔3〕〔4〕〔5〕葛鲁嘉, 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8-69,71,71.
〔6〕HORNEY K.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M〕.New York:Norton,1939:79.
〔7〕马卡连柯.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90.
〔9〕HORNEY K.Our inner conflict 〔M〕.New York:Norton, 1945:66.
A New Perspective f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und Personality:
In View of Horney K’s Nerve Disease Theory
Zhou Yange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专业素质 健康人格 教育策略
一、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缺失的具体表现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原本素质就偏低,不管是学习基础还是行为习惯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招生不减、高职扩招,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来学校不是为了学好知识和掌握技能,而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意愿混考工证书、拿文凭。因此,学习不认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作业不做,考试时却千方百计想蒙混过关。这种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内心偏执、狭隘,不懂得互相谦让和分享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在职期间(含实习期)职业素质低下、健康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差
有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的经常迟到、上课打瞌睡、调儿郎当、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在进入企业之后依然如故,不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惰性心理严重
有的学生不能甚至害怕向企业的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请教,还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惯性思维,坐等师傅像学校老师那样手把手教导,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和钻研精神。
3、眼高手低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狂妄自大,虚荣心强,自以为了不起;但是进入企业后工作时却“拿也拿不起”、“放也放不下”,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4、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信,一受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在学校时有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指导,在企业却要靠自己学习钻研,掌握技能就显得相对困难些。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操作要领,又不愿意虚心请教,难免会遭到管理人员的批评指责,因此自卑自弃。
5、不能吃苦耐劳
现在的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在家中娇生惯养,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来到企业后,在工作中嫌脏、嫌累,嫌工资低,没有吃苦耐劳的品性,却好高骛远,坐等“幸福生活”从天而降。
显然,学生在企业的种种不良表现,和我们学校的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必须引起学校、教师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二、培养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策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1、构建师生民主教育体系,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师生民主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给学生自由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学生平等地讨论、交谈,允许学生讲错,能承认自己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克服被动的现象。在集体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为搞好班集体建设献计献策。
民主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意去感化学生,耐心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2、重视学生专业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针对社会上“职校无用”的悖论,我们应及早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中职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及时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并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应该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积极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活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动手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感悟企业精神,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转换,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注重常规教育,进行强化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班级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班主任要学习科学的管理思想,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管理促进教育,又通过教育促进管理。同时要利用科学的规章制度,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准则,组织学生制定和具体实施班风、班标、班规;狠抓学生行为生活习惯,文明语言、举止行为,校内外学习行为、纪律道德,使之常规化、制度化。班主任可以依靠班级组织的力量,建立监督机制,及时了解情况,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管理落到实处,使班级常规管理更具科学性。
5、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及在学习、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及时地进行预防和辅导。首先,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心理常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适当融入必要的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挫折的不可避免以及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从而能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同时协助学生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激发他们的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结束语
当今的时代,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具有远见,具有前瞻意识,努力培养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健康人格的优秀劳动者,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辛勤耕耘,铸造出这个时代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杨登山,王立明.高职学生思想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4).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关键词:人文素质;素质教育;健康人格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学说的理论主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和终极理想。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人格发展的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场域,也存在着培养内容空洞化、形式刻板化、方法陈旧化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格教育更显薄弱。人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和培养是影响人格的重要方面,人格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以及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1]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整合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人格人格塑形定性的关键时期。因而,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价值取向亦趋明显,在此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出来,大学生群体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高校人身伤害事件的频发便是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人格教育远远达不到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少数矛盾的尖锐与激化事件恰恰说明必须加强对人格教育的关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健康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健康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2]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必要之举,是开展现代素质教育必然要求。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一般来说,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健康人格应该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二者的内在联系蕴含在人的现代性主题内。二者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关联之一,是健康人格通过素质教育形式来实现。二者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关联之二,是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一个文化矫治手段。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关系可概括如下:
第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确认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价值标准。从微观角度看,人格或个性本来就意味着差异,差异会造成健康人格的不确定性。健康人格与不健康人格有差异性,健康人格之间、不健康人格之间也有差异性。问题是各种差异说明了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对大学生而言,确定健康人格标准才能形成和塑造健康人格。人文素质教育应确立起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构成健康人格的直观参照体系或曰标准,大学生依此就可以去分析、评价和选择。从宏观视角看,尽管大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大学教育的价值导向、评价源于社会而不是其自身。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要求主要是一种社会期望或社会认同,其蕴含的某些价值也首先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评价来有效实现的,社会其他确认都是间接的、潜在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赋予大学生健康人格丰富的实践意义,它实现着价值标准的调整和确认。
第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提供质料结构。人文形成一种文化,素质是这种文化内化于人的活着的形态,他们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积淀为各种积极的人格要素。健康人格的语义结构直接展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表现出对个体价值和尊严的提倡。在主体维度,人文精神的统摄和导向功能形成人格倾向性,其价值内容形成人格特征。人文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是实践健康人格的基本素材。从素质结构来看,人文素质和健康人格都可看作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二者相互交叉都包括心理素质的倾向性和特征两个方面,只是人文素质侧重于倾向性,而健康人格侧重于特征。健康人格包含积极意义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态度等,在心理学上有特定的目标结构、认知结构、动力结构以及知识结构。通过传播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在人的内心深处播撒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与道德意识,传达以人为本的真实爱意与关怀,发挥在知识、智能、价值观、品质与境界方面的统摄、引导作用,从而不断整合、优化这些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72―01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长期行为密切相关。武术特别注重行为方式和质量,这不仅在防身、健体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格形成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学校忽视武术教学,忽视武术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作用,在体育课中根本没有安排武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或者有也是有名无实;还有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武术教学不看好,导致武术在学校教学中长期缺失。笔者因为个人爱好,一直重视武术教学,下面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通过武术动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武术教学的根本是通过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通过外在提高人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这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要求。如,武术套路长拳教学中的“十二型”强调:动如涛、静如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转如轮、缓如鹰、折如弓、重如铁、轻如叶等,讲究内外协调配合,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脚到、手到、 眼到、神到,这能充分锻炼人的记忆力、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敏性。
另外,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最能鲜明地表露出真实的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如有的会表现出勇敢、懦弱,有的会表现出果断、犹疑,有的会表现出协调、僵硬,有的会表现出遵守规则,有的会表现出投机取巧,有的会表现出顽强拼搏,有的会表现出怕苦怕累,等等,这些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扬长补短。武术也有很强的心理调节作用,笔者在教套路中的“冲拳”、“蹬腿”时,让学生随着拳脚动作放声呐喊“嗨”或“啊”,形借力势,势用声威,这样动作力度增强了,学生的热情也提高了,原来有气无力的局面大为改观。大声呐喊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平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精神振奋,身心愉悦。
二、通过武术文化培育学生人格魅力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融和了儒、释、道等百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成于内而形于外。笔者经常给学生讲,武术不仅仅是肢体运动,更是融合着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一个智者运动,蕴藏着很深的思想。练习武术的真正作用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与处世,修炼武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领悟天人关系、完善人生的过程。一个人在持之以恒的习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吃苦、踏实、动脑、坚持、勇敢、内敛、克己、从容、镇定、灵活、敏捷、正义等优秀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影响他(她)周围的人。
武术表现在运动中的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是力学、美学、人体结构学最完美的结合,能培育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还会有意融入《弟子规》《朱子格言》《论语》《孙子兵法》等内容,在正式上课前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然后播放《出水莲》《云水禅心》《寒鸦戏水》等古筝经典名曲,让学生边听边练,思练结合,让武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规范、自我反省、自我改善的过程。
三、通过弘扬武德精神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一、尊重是良好师生互动的真谛
尊重就是教师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被理解的、被接纳的,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尊重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强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等。尊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具有改变自我的力量。这些都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尊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既接纳学生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也要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既接纳教师喜欢、赞赏的一面,也是接纳教师厌恶、反对的一面。总之,尊重就是绝不排挤、歧视学生,接纳学生的认识、行为、情绪、个性等一切。
尊重意味着信任。信任是尊重的基础与前提,教师不仅应相信学生有认真学习,争取优异成绩的主观愿望,而且有改正缺点、超越自我的能力。
学生刘志霞是九年一期分入我班的,(由于学校合并,教室有限,学校缩了一个班,该班的学生分到同年级其他班级。)刚来时,她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眼神中时常带着敌意,上课不是讲小话就是做小动作,两次月考均未及格。我把她喊到办公室谈心,她时而东张西望,时而油嘴滑舌,时而假提保证。我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让她体验和感受到我对她的尊重,再真诚地告诉她,我感觉到她对我有偏见,但我不解偏见因何而来?
也许是尊重、真诚让她敞开了心扉:她在读四年级时,被语文老师误会并当众羞辱,她痛恨这个老师,并把这种恨转借到了我身上。我耐心地开导她,帮助她改变错误认知,抛开消极情绪,感受老师的尊重和关爱。她露出了友善的笑容,真诚地保证下次月考肯定及格。从此,她听课的状态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非常投入。第三次月考,她果然及格了,并且打81分。现在的她学习状态非常好。这是良好的师生互动结出的硕果。
二、真诚是良好师生互动的灵魂
真诚指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诚恳,没有防御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假面具,真实可信地置身于学生之中。
真诚可为教学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教师的真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学生也会真诚地与老师交流,坦然地表露或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和改变,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表达真诚时,重要的是真实和诚恳。真诚与实话实说之间既有联系,又不能等同。话该如何说?既是理念问题,又是技巧问题,应遵循既对学生负责,又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原则。
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教师关注的目光流露的是真诚;优雅、自然的教态表达的是真诚;倾听学生发言时赞赏的表情显示的是真诚;课后谈心,无论学生的认知多么扭曲,行为多么怪异,情绪多么低落,教师平和的声音就是真诚,循循善诱的真情流露就是真诚。
教师的真诚建立在正确的职业理念下,建立在对学生乐观的看法、信任的态度、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教师接纳自己、充满自信的基础上。
我班学生刘溢楠成绩较好,但我发现她近来戴着耳饰,化着淡妆。上课时常走神,学习有松劲现象。课后,我跟她真诚地谈心:对美的认识,中学生如何穿着打份才最美,指出她化妆的弊端,盲目追求不合身份的成熟美的危害。刘溢楠觉得我言之有理,从此集中精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三、积极关注是良好师生互动的关健
积极关注就是老师对学生言语、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学生拥有积极的价值观,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挖掘自身的潜能,满怀热情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些学生因受认知能力的制约,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只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失败、缺点和不足,并把它们放大,深陷其中而难与自拔,自暴自弃。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从只注意失败、缺点和不足转移到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所拥有的资源。
关键词:武术教学;健康人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92-02
长久以来,人们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狭义地认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达到目的了,忽略对学生在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健康人格的教育,但是健康人格并没有很好的在大学武术教学中得到高度的重视,老师们并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和人格的培养紧密相连的,并没有将技术课的教学上升到培养人格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反之,如果能在教技术课的同时,时时刻刻将人格的培养落实到方方面面,使受教育者在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品质习性,和身体素质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是每位武术工作者的责任和工作目标。
1健康人格的标准
1.1什么是健康人格的标准人格是“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能力、气质等多种成分的综合”。在个体的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健康的人格对于心理的发展与完善起动力作用。以忠实真理,思想解放,追求创新,个性和谐,心胸坦荡、紧韧不拔等品质为标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自尊、自爱和自信,是真、善、美的统一。
1.2健康人格的形成人即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多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及其紧密,也就是说,人格的形成更多的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环境的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因此,后天培养人的人格素质更为重要。
1.3培养人格的重要性大学生这个群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社会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代表着社会教育的强盛,大学生作为中青年的先锋,能否具有现代人的健康人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现代化和未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当前,面对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我们拥有健康人格来应对时代的变化,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把培养其健康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武术教学中传统伦理道德观
2.1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武术教学中;主张“ 习武先修德”。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 ,谦虚谨慎。儒家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稳健温和,含蓄不露,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几百年来,武术界一直提倡儒家思想,儒家风范。讲究“习武先修德”,讲究“以武技之能 ,行道德之举”,是武术训练的目的和根本,实际上学武练武与培养人的品行、道德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2.2武术教学中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武术的社会商业化格局日渐显露出来,地方上的各种武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登封市少林寺各种武校就有64所,学生达5万多人,而武校的学生80%都是来自乡镇农村。长期以来,由于条件的限制,使这些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条件,而武校多半会受到赢利的影响,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尤其是武术老师大部分都是本武校土生土长的留校学生,具我们进行的调查,山东省一所武术学校老师百分之百都是本武校留校生。因此如何提高武校老师们的自身素质,对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目前,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七十都是从武校招进来的,仅北体大每年招进来20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各武校的学生。2006级武术班总共有学生187名,其中武校学生100多名,占75%,经过多年对一批批刚进校学生的观察,有的学生表现为稚嫩、胆怯,行为不规范,自由散漫,做事随意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习惯多,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外表看起来十分的懒散。上课时,外表动作不规范,内在缺乏精气神,怎样去改造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他们的人格魄力。在多年的武术教学中,我们不断地认识到武术教学完全能够改变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量变到质变,提高学生们整体形象,提高他们的人格魄力。学生从第一年的散,到第二年的变,第三年的成熟,第四年的美,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得出以下的几点认识。
3武术课能改变人的内在状态
3.1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国家人的素质高低,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水平,作为一个武术教师尤其是当今的武术教师,除了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能力外,自身的行为修养;如教师的穿着打扮,教师的思维敏捷,文化底蕴,语言的丰富,教师的幽默感,教师的气质,教师对武术课的热爱,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识无意识地对学生造成影响,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良好教育,改变学生们的不良习惯,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
3.2武术课的教学与培养人格的关系武术动作教学的根本是;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外在提高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有效的训练,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标准和手段。武术的每一种拳种,都有它独特的训练要求,如长拳教学中的“十二型”强调;站如松――人的身体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傲健,坐如钟――训练做事稳重的风格,行如风――训练雷厉风行的行为;重如铁――训练干事投入的认真态度;轻如叶――训练出凡事事度为宜,训练中要求手眼配合要紧凑,长久训练就能改变学生的扣胸、驼背、耸肩、突臀等一系列地不美的感觉,又比如,手眼的配合,长久训练就能够改变学生的呆滞的目光,改掉歪脖子斜眼睛的坏毛病。
又比如太极拳训练,太极拳内讲究气沉丹田,外讲究动作的均匀速度,极好的控制力。长久训练,就可使学生行为上稳重 ,不急,不燥 ,以静待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遇事自控能力强。
又如查拳,查拳的训练讲究动作短小精悍,动作小巧灵珑,小动作多,动作演练细腻,到位,动作速率快,手眼配合及其紧凑鲜明,长久练习就可使学生增强机灵机敏劲。
每一个拳种都要求要体现精、气、神, 这是内修,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演练在这方面强调的极为突出。外练人的健康体魄。动作讲究,内外协调 配合,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脚到、手到,手到眼到,充分锻炼人的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因此,武术的规范训练是直接塑造人的,在武术课教学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认识。
3.3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练武能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名谚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形态动作的练习是一种强化性的练习,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够硌下动作的痕迹。重复练习光有量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因此武术训练是一种能吃苦的运动,但是这种苦,恰恰培养了学生们的吃苦耐劳的的意志品质,经历了吃苦的一种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们的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品质,培养了学生们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个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主动营造这种训练气氛,创造训练上的困难,比如反复训练一个组合或一个段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并且用语言强化学生们的练习,久而久之,这种承受能力就会体现在各个方面。
3.4通过武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成功观念在武术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跃动作的练习,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自我,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心理特征,在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们完不成动作时的那种气馁、沮丧、急燥与冲动。紧张时的焦虑、胆怯时的自卑等等,这时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与失败抗争,不断地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战胜自我的能力,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这样一些心理和机能训练,增强耐性能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武术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士,仅84级毕业的学生,就有很多成功实例。有许多学生并没搞他们的专业,但在其它行业上干出了许多突出优秀业绩。这不能不说明武术的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事业上成功所具备的品格,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 是有很大关系。
4结论
武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认识到;武术的功能是塑造人的功能。武术课的教学不单单为了学习技术,更重要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健康品格,改造他们的不良行为,规范年青人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有事业心有责任心。体魄健壮,有较高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优秀人才。
全国有1万多所武校。加起来也有十几万名学生,如果教师能重视武术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每年为各大专院校输送优秀学生,那将是对国家来说是很大的贡献。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既要遵照时代的发展要求,又要考虑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适时积极地开展健康人格的教育,在培养教育方式上要多样化,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英,张红峻,著.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教育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 韦彦凌,贾晓明,江远,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 杨晓芸.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理论研究,2004.
做孩子的好母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在家庭中,杨澜是一个好母亲。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她在上海又喜得小女。因为工作的需要,杨澜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飞来飞去,但无论多忙,她每个周末都要和孩子在一起。为此,她甚至推掉工作,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周末。在她眼里,这种捍卫,保全的是自己做母亲的权利。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半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出差。5天后当她回到家时,儿子看了她一眼,连妈妈也没叫,就把脸转了过去。杨澜去抱他,他也不理。憋了半天之后,儿子终于委屈地哭出声来,杨澜忍不住鼻子一酸,也落下了眼泪。那个片段,恒久地留存在杨澜的心里,她终于明白,孩子是离不开母亲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母亲的陪伴,只有在母亲怀抱里,他才能感到安全和温暖。工作可以从头再来,而孩子的成长却只有一次。之后,杨澜忍痛抛下工作,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就是为了给儿子一个充满温馨母爱的童年。
但是,杨澜毕竟不是平凡女子,不能够全天候地守候儿女的成长。每当她在外忙完一回到家,看见孩子们的笑脸,总难免心存负疚。她不由自主就把在家的所有时间都给了孩子们,即便晚上睡觉时筋疲力尽也毫无怨言。她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论自己再累再忙,都要兴致勃勃地专心和儿女交流,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句话,绝不马虎、不敷衍,全身心进入孩子的世界。作为母亲,杨澜对儿女付出的心血比对事业付出的努力还要多,她是儿女所在的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她还在儿子8岁之前陪他游历了15个国家。
智慧母亲,和儿女一起成长
杨澜给自己的一双儿女起了代号,总是笑眯眯地昵称他们为无(吴)所畏,无(吴)所惧。杨澜的周末和大多数母亲相似,和孩子们一起玩,有时候陪他们趴在地板上搭积木、玩拼图,有时候一起出去散步,陪他们打闹,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看电影。孩子们的稚言稚语让她倍感做母亲的乐趣和幸福。杨澜很享受和儿女一起成长的过程,在她眼里,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时光,才是她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刻。
杨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特殊的人,她认为孩子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和别的孩子一样,读公立学校,有很多同龄的朋友,在充满童趣的世界里自由长大。她从来没给儿子和女儿请过家教,也没有请过老师给他们做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们在班里、学校里拿第一。她给两个孩子安排的唯一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这是因为她希望中国民族的文化能够渗透到孩子的血液里去。
尽管杨澜的英语很棒,但是她从没有刻意教儿女学习英语,她是要和儿女一起成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老师。她把很多时间花在自己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陪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一起学打网球。有一次和女儿滑冰时,她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可还是不肯放弃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养好了伤,又继续拉着女儿奔向运动场。
正因为杨澜和儿女们一起成长,所以她的两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她,杨澜也以孩子们为荣。她办公室里挂的画就是儿子画的,这是她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她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有了这样宽松的环境,杨澜的一双儿女生活得非常轻松非常快乐。
阳光心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
在教子过程中,杨澜最注重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她认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这些知识老师都能教给孩子,但教育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消除嫉妒心,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母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不久,杨澜将家从上海搬到了北京,一双儿女跟着从上海转学到了北京。进入新的学校后,儿子很不开心,总抱怨说到了北京就见不到上海的老师和同学了。杨澜一开始劝儿子要广交新友,但她逐渐发现,在孩子的头脑里,搬家是很重大的一件事情,全新的环境给孩子造成了很多不安和紧张。为了让儿女们顺利度过这段转折,杨澜搜集整理他们在上海的同学和老师的联系方式,并且不时地提醒他们打电话问候老朋友,如果回到上海,就建议他们和老同学见面聚会。这样一来,孩子们终于顺利保留了旧朋友,逐渐有了新朋友,顺利度过了搬家这个转折点。
杨澜特别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她把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放在家教的首位。她希望儿女能够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处理,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所以她从来不要求儿女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只要儿女们快乐健康。儿子在谈论班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时,轻松地告诉她:“他们都参加了辅导班,我没有参加,所以,我是在参加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哦!”杨澜为此感到很欣慰,她希望孩子保持这样健康的心态。
杨澜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低:学习只要尽力就行,90分就够,不用考100分;应该出去玩,出去锻炼;遇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时,要反抗。当儿子被大孩子欺负了,哭着回家时,杨澜就严厉地对儿子说,回去,让他们给你道歉。
关键词:人格;体育游戏;自律;人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0
新课程改革也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找准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自律意识、自信、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一、巧用体育课堂游戏,培养学生交流互动、协作意识
1.1问题及成因
随着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民工子女,单亲子女所占比例的增加,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对我校的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民工子女,单亲子共占学生总人数近三成。这一群体的学生普遍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和人际沟通不良问题。人际冲突的加剧导致学生不喜欢和同伴交流。然而人际交往功能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后果是:不合作,少言语,无安全、归属感。
缺少同伴互动交流,导致沟通技巧缺乏,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网络虚拟交流代替现实交流,同伴之间家庭经济地位悬殊,也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班集体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2】。
1.2应对策略
我经常选取一些趣味性浓,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的游戏例如:“渔网捕鱼”、“简单橄榄球”、“喊数抱团”等。在这些游戏中不分男女,不分同学关系的亲疏,不分成绩好坏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因为有了这种轻松体育游戏做为载体,学生在集体互动中得到乐趣,找到了归属感。而正因为有了快乐的情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我还在平时教学中选取一些需要同组成员发挥每个的优势,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游戏。例如:“多人踩石过河”、“拼图接力”、“等”在这些游戏中每个学生都以团队主人的身份参与,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开展分工合作,每一个学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协作意识。
特别是在对游戏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合作氛围上来评价,而不应该注重游戏的结果。
二、活用体能拓展性训练、对抗性比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2.1问题及成因
现在的学生受学业压力和兴趣爱好的转移导致学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学生的意识品质很难得到磨砺。另外独生子女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应对挫折的情境不多,应对挫折能力弱。意志品质的薄弱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豆芽菜”是对90后、00后新生代的最好形容。所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每年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下降,学生怕体能测试情绪越来越严重都是学生意志薄弱的具体表现。
2.2应对策略
我们仔细想想,在体育课堂上利用体能训练,让学生去挑战自己的极限,都是对学生意志力培养很好的途径。我在体育课堂中每一个月会有两节课的体能训练,包括耐久跑、背人跑、“运伤员”、“推小车”、俯卧撑、等等,在课前,我们会集体喊口号“我坚强,我勇敢”、“我不是懦夫”,同学完成任务后我们还有自己的庆贺仪式集体武术表演,动作整齐,喊声震天,相当气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激起了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如果是教师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体能训练中,更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勇气。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能训练的量安排要循序渐进的,运动量和强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内容安排是多样化的,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既能保障你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能真正在一节课内完成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能达到磨砺学生意志的目的。
对抗性比赛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教育手段。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容易开展的对抗性比赛,例如“篮球三对三斗牛”、“十人拔河比赛”等。在对抗性比赛中学生会在体能透支的情况下,比意志,比智慧,不但体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意志,水平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三、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特长展示课,培养学生自信、向上人格
3.1问题及成因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体能训练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新鲜感,但到下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投入激情就退下去了。胖的学生一听到长跑就愁眉苦脸。小个子同学也怕篮球比赛。高个子怕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学生没有成就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进而失去信心这是其中之一。自信不足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在平常体育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体育技能水平差。同学之间横向比较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3.2应对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信在于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的进步,在于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过程中能体会到自己的乐趣。在始业教育的时候我就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制定提高计划,针对自己的特长制定计划如何更加突出。在这个记录袋中学生将任务量化到每一天,将目标落实到每一周。每两个月有老师对学生目标达成情的测试。在我班有一个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开学初就制定了一个减肥瘦身计划,每天都安排了有氧长跑,计划每一月在基数2圈上增加一圈。并且自己找了一个监督员,在完成任务后都有签字。这些都将记录到成长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内,这些都做为学生评价的依据。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意识。
四、结论
学生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信,自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坚强意志的培养,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体育课堂正好给学生人格磨砺的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舞台。体育教师是学生人格培育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伙伴。
参考文献
[1]方展画,浙江省德育精品工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