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时间:2023-09-18 17:19:20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地域文化;研究概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49-04

地域文化是从地域角度考察文学所生成的文化及其语言风格。早在3000多年前,《诗经・国风》就是按15个地区来汇编诗歌,显示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探讨、优化地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对“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相关概念的概述

(一)地域、地域文化

什么是“地域”?首先,“地域”应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它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区的范围”。其次,“地域”还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意义,即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文化形态。再次,“地域”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为它所反映的事物或者关系往往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另外,“地域”还应是一个比较性、对照性的概念,任何地域都应有一个可资比较、对照的参照物,然后此一地域之特点才能彰显。对地域可以有多种划分,空间的、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但从历史实际和学术研究的实际来看,最值得重视的还是行政(政治的、社会的)的和文化的划分。以行政区域(比如数量众多的以省、市为单位的文化史和文学史),以文化区域(比如晋、徽、闽、巴蜀、齐鲁、东北之类的文化史和文学史)对地域进行归类。[1]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以及道德观念、地方风俗、思想行为习惯、活动方式、、文学艺术、法律规范、学术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需要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地方文化”是指地方特色文化,即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文化,是某一地区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这一意义来说,“地方文化”就是“地域文化”。但两者之间又不能画等号,“地域”是根据一定标准与相邻或不相邻的地区区别开来,有着较明确的概念,而“地方”则比“地域”更是一个伸缩性强、方便使用的模糊概念。[2]“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首先,从划分依据看,地域文化有着严格的标准,是依据各个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划分的,如吴文化、楚文化等。而乡土文化的划分则没有严格的标准,在实际使用中,多依据行政区划划分,如上海文化、海州文化等。其次从空间范围看,地域文化的空间范围有着较为明确而稳定的界限,不能任意而定。而乡土文化的空间范围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根据实际需要作灵活处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

在笔者索引文献中,侯兰花在其硕士研究论文《中学语文中的地域文化教学研究》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这一名词,这应该是我们目前索引到的最早提出这一名词的人,但其并没有对此做出十分详尽的解释。[3]后来,杨春菊[4]、马建[5]等研究者都开始对此进行论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地域文化是渗透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的,它不一定是以自己独立的形式出现,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这样,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也就可以理解为渗透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等一切形式的语文教学中的关于地域文化的因子。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等,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三峡》《济南的冬天》等,七下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登岳阳楼》《巍巍中山陵》《木兰诗》《黄河颂》等,八上杜牧的《泊秦淮》中渗透的“秦淮河文化”,八下林嗣环的《口技》所渗透的清代京中地方特色文化,九上鲁迅《故乡》和九下的《藤野先生》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

二、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意义探究

在笔者索引的文献中,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2004年,刘伟铿的《地域文化研究》一书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专门研究地域文化的书籍之一。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地域文化研究大有可为”的观点[6],给予地域文化研究以极大的肯定。随后,各位相关专家和学者都就地域文化研究意义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关于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专业人士多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地域文化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各地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都一直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文化的作用在于它对人们的思想熏染,一个地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本地域的子民。因为有了特定文化的熏染,才有了北方人的粗犷,南方人的细腻。地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作用,是因为它的发展适应了这个地区的发展,而且是以这个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视听模式的改变,这些原来人们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似乎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时代,有不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险境。地域文化已经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她们带着满腹经纶,在这个全新的时代边缘感受寂寞,慢慢地睡去,这一睡,可能就成永别。文化传承最基础的群体应该是孩子,只有让孩子了解一种文化,喜欢一种文化,它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所以说,进行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于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对语文教材编写的意义

语文教材编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现代语文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必须编写什么样的教材。语文教材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学生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发展,而地域文化的特征正好适应了这个要求。

1.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丰富了语文教材

中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亦称华夏文明或中华文化。它最早源于5000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差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特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冯天瑜教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总序中就对中国文化的地域归属作过很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国首先可分作东、西两部。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东半壁是向太平洋倾斜的低度高原、丘陵和平原,季风气候使之干湿交替、季节分明,数千年来形成发达的农耕经济、繁富的典章制度和精深的艺文哲思;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干旱性气候,自古以来,繁衍着粗犷奔放、富于流动性和生命活力的游牧文明。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文化副区,向南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7]地域文化的丰富和迥异在很大程度上为语文教材的开发提供了便利的素材,它的这个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材。

2.时代久远、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拓展了语文教材

从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氏族宗法制的彻底解体,我国地域文化的格局就已在宗族藩篱的废墟上显现出早期的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则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则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这种超长的延展性就有效地拓展了语文教材。

3.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开放了语文教材。

中华文化既是一统的,又是多元的。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各种文化和谐发展而又各自保存自己的特色。钱穆先生形象地说:“中国是一个大家庭,她能具备好几个摇篮,同时抚养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其性情习惯与小家庭中的独养子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之所以能够和谐相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同的文化因子,这就是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语文教材也开始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其集中体现为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因此,地域文化的这一特征也为语文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语文课程开发。

(三)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意义

一切和教育相关联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应该归结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上,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要义,地域文化研究也不例外。任伟在《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以新郑文化为例》一文中,对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索:

1.地域文化影响学生的精神气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把语文教学也看做一种文化活动,地域文化对它的影响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外显(地域文化因素)―内化(人的精神气质)―外化(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过程。对教学起决定性影响的一定是内化的精神气质。

2.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

地域文化是一个源于空间上对文化进行区分的概念,但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在时间上就有了延展性。在今天我们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品格,地域文化是一个最好的资源。

三、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诚如上面所述,我国对地域文化研究的起步并不快,但取得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就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成功地对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进行了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目前大致倾向是将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教材运用类研究。此类研究是将地域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现行教材之中,努力寻找了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此类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第二,拓展性研究。此类研究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一次拓展,他们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教材之外的诸多领域,如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此类文献很多,约有40篇,如王庆友的《寻找地域文化与语文实践的和谐共生之路》[8]、马建的《传承地域文化精髓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9]等。

2.探寻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路径

关于地域文化的渗透,笔者索引的文献意见几乎一致,都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具有代表性的路径有:

第一,依据初中教材“课后探究内容”,引入地域文化。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倡开发教材,课后探究内容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扩展他们有关背景的知识面。教师应尽可能寻找与当地文化相联系的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第二,以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依托,引入地域文化。如果说“课外探究内容”受课文内容限制比较大的话,那么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了。

第三,以“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依托,引进地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只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归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范围。

第四,以写作训练为依托,引进地域文化。相对于我们的教材而言,写作训练是比较宽泛的,这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引进。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从作用方面看

很多文献都只停留在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有的甚至只针对某一种地域文化,有的则带有非常明显的商业色彩,这给后来研究者的索引借鉴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2.从研究视角看

一般的研究视角都局限于语文教学与当地地域文化的结合,未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初中语文中的地域文化教学作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研究地域文化的也基本没有,在笔者索引的文献中,能注意从教材中地域文化分类的角度研究的也特别少。这样,就造成了研究视角的单一性。

四、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设想

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而且还肯定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同样,也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未来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

一是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转变。课题研究从教育教学中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研究,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何从紧紧抓住教材的思维转移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来,需要我们研究者理性的思考。

二是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地域文化的逐渐重视和地域文化传承理论的不断成熟,地域文化可能会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成为学校的重要教育手段。这也需要专家学者做出引导,以期建立合理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金吉,汤兆成.康熙海州志(标点本)[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4-65.

[2]吴功华.桐城地域文化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8-80.

[3]侯兰花.中学语文中的地域文化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4.

[4]杨春菊.浅谈中考语文试题的地域文化性倾向与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08(7).

[5][9]马建.传承地域文化精髓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3(10).

[6]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97-120.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研究

一、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学生。

1.教师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落后死板,追求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片面。要明白教育学生首先要教方法,而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同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阅读老师给定的题目,不能把阅读拓展到课外读本中去。在学生阅读之后老师的阅读评价非常单一、笼统,不是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来进行评价,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2.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对阅读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读透彻就可以了,只要答好卷子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了,学生和家长对语文阅读没有重视起来。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会读,不知道怎么去读。当学生拿到名著的时候,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路和深层次分析并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要求来阅读,大多数学生只知应付交差,读完一本书之后,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没有积累好词好句,对文章的思想价值也毫不在意。

二、总结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只通过阅读就可以见到成效的,需要通过一步一步地积累。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日积月累,在平时多注意积累和思考,勤于练习,语文阅读会带给我们想要的效果。要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现在的状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的人,继而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真正爱上语文阅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略读课教学 有效性学习

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重新设立,不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教学基础,以培养素质人才为教育的核心。略读课教学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

略读课教学随着语文教学发展而发展,在语文课程所占的比重也有不同。1923年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对于略读课课程进行了阐述,说明了其重要性,纲要的提出代表了略读课的时代来临。建国后,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略读课教学提出了明细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加强精读课教学的同时重视略读课教学,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2001年制定的《全国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略读课教学价值,把略读课课程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之一,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建国前略读课程只是一种语文形式,并没有过多的运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略读课相当于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到了建国之后,略读课教学逐渐受到教育部重视,在教材中增加了略读课的篇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略读课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规划的推动下,略读课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被制定成一种教学方案,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对象。

二、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价值

随着略读课教学研究工作的加深,其教学意义受到很大的重视。略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在纲要的教学要求下,中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面前,显然略读是最有利的阅读工具。课外阅读范围涉及范围广,必须要装备快速阅读本领,略读是众多方法中最见效一种。略读课的开设把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书籍读物联系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略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精读课的一种文化延伸。通过学习略读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学生思维,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活跃学生思维。略读课程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现状

1.略读课教学制度不够完善严谨

尽管教学目标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略读课程依旧不受重视,略读课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老师和学生都缺乏关注度,对于教材上的略读课文一掠而过,只是进行几遍朗诵阅读就交差了事,无法提高学生的略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重心偏移,大部分老师重视精读课教学往往忽略略读课的重要性。

2.略读课教学出现断层

在初中伊始每一个老师学生对于课堂学习都是十分投入的,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学习科目的增多,课时的减少,老师和学生放在略读课程上的精力和时间减少,略读课教学出现断层,由一开始的重视慢慢转变为不在乎。

3.对于阅读能力培养缺少关注

学生在进行中学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科目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还是缺少关心的,无法体会阅读能力的价值,不理解略读课教学的重要学习意义。

四、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增加对略读课教学的重视,宣传其重要学习价值

提高全体师生对于略读课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接受略读课程。完善略读课教学体系,把略读课程提升到精读课教学标准,老师对于精读课程和略读课程一视同仁。保证完成略读课程教学内容之外追求学生略读速度的提高,在学校范围内宣传略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把略读课作为重点能力培养课程来指导。

2.语文教学模式改进

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升级为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模式,把应试教学模式培养规划转化为素质提高教学模式规划。随着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化略读课教学成为重点教学内容,增强师生对于略读课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阅读理解能力。

3.增加略读书籍量,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提高语文略读课教学力度的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为基础,开阔学生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学生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总结:略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略读课教学力度也随着提高。略读课教学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速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君. 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有效性例谈[J]. 文教资料,2011.07:89-92.

[2] 王华.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浅析[J]. 语文教育,2011.08:56-60.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 教学现状 有效性

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往往不受学生重视。尤其写作能力训练因为花费时间久,不能快速提高成绩,同时由于传统教学重阅读、轻写作的特点,因此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写作积极性和写作素养。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材偏向阅读本位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仍然以旧有的编写体制为主,只关注阅读教学,而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方法及写作思路的传授。对于阅读和写作,到底哪一个才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存有很大的争议。从现今语文教材中的大篇幅阅读板块,我们不难看出编写者将阅读认为是写作的基础,而将写作训练放在课后的“学习建议”中,使写作变成阅读的附属品。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大量仿写读过的文章,对于作文没有自己的思考与真实感悟,缺乏情感。实际上语文作文教学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而教材将阅读作为本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师过于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本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真实感悟的体现,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但现在的写作教学模式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大量灌输写作方法,忽视写作反映生活真实面貌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对情感升华部分不知道怎么下笔,或者干脆堆砌煽情词汇,刻意营造感人氛围,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这种写作目的无疑是功利化的,学生写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考试出发,思考的不是生活本真而是如何使作文立意新颖。教师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一种作文速成教学,使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生活态度无从体现,甚至使学生缺乏责任感,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思考者。

(三)学生写作缺乏生活感悟

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低,写作缺乏真实情感,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通过了解学生的作文练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生活经历缺乏思考及深刻认识,这就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语言简单苍白,传达不出自己的生活感悟。反映出很多学生对作文重视度不够,阅读量小,认为写作或阅读会耗费大量时间,而更倾向于利用这些时间练习理科题目。另外网络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纸质文字失去兴趣,他们更热衷快餐文化,同时一些家长为了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减少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使学生生活经历匮乏。

二、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平衡阅读与写作练习

对于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教师要予以重视。教材所选的阅读材料都是十分精彩的文章,教师在对课文中出现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时,要选取适合学生写作的练习点,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情节想象、仿写等,让学生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积累课文中值得借鉴的东西,同时教师要注意使课后练习尽可能地贴近生活,选取与生活有联系的课文给学生讲解,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巩固对课文知识的掌握,使作文内容更真实、自然,更有生活气息。对于一些经典名作,教师要重点赏析其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写作特点,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方法,又如《背影》对细节的描写触动人心,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二)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要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实践是基础。尤其在作文教学方面,更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写作兴趣,做到言之有物。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综合活动,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让学生走入社会寻找写作素材,并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感悟。反映生活的基础是观察生活,参加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作文中不仅有细致入微的生活现象,还要有提升作文高度的独特观点。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确立一个主题,如“时间”,让学生组成小组仿照央视的采访模式对自己的家人进行采访,让学生在了解家人的同时有所感悟。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现。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却不愿意在课下阅读教材,这就提醒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适应时展。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之前,在课堂上放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寓教于乐,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对于网络流行语,教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对于网络中流行的“韩寒体”,学生可以加以改造,写出有个性的语句,以体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及个性特点。

三、结语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低,教学目的以应试为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诸多制约因素阻碍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育工作者要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进行不断探索。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提高教学水平,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与思考,塑造写作个性特征,提高综合素质,真正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先学后教;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R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展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先学后教是指在初中生已经完成学习的前提下,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成果,为帮助初中生解难答惑而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笔者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语文中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要先让学生学习,教师再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希冀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语文新知识。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改变现在语文课堂的低效问题,使得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短暂受益,还可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然而,很多初中生并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布置完自学任务之后,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浏览课文,并不知道自学的重点是什么,也无法认清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是哪些。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初中生的自学活动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自学之前,可以先写出一个预纲,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个大纲的要求与方向展开自学活动即可。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本节语文课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简单告诉学生,或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习找到答案,使他们的自学有明确的目标。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自主拟定自学大纲。每次教学活动开始前,我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在课堂开始之初,为他们的自学预留5-10分钟的时间。比如,在《我的信念》一课中,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所以在指导他们展开自学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展示了本课自学大纲。在这个大纲中,我将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预习任务等都明确列出,让学生先按照这个大纲自学。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为积累生字词、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能力目标为掌握搜集、分析、总结资料的技能,学会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居里夫人的信念进行整理;情感目标是学生要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培养自己的品质,思考自己的人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文章情感,是否能够与文本建立良好的对话。预习任务为学生需要通过利用朗读、细读等方式,学会生字词,并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一些与居里夫人有关的信息,对居里夫人这位伟人的生平与人格有更深的了解。

二、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手段。在提问的时候,不管学生是否希望教师会选择自己回答问题,都会让学生紧张起来,因此,如果利用不当,很可能会让某些学生害怕提问。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分层提问。分层提问的主要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即问题难度既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可难度过大,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与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发现思考的乐趣。在提问简单、基础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语文学困生作答;在提问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考虑中等生与尖子生的认知水平,先让中等生回答,再让尖子生补充与完善。在《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提问“请问,你们知道居里夫人的故事吗”时,由于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在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性不强,所以我让班级里的学困生回答。还有一些关于生字词等问题,我也让学困生回答。一旦学生能够回答,我就会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这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够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只有有了学习动机,他们才会自愿参与教学。在提问“请问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等问题的时候,我主要是让中等生回答,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对课文的预习,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我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与总结。这个教学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在课堂中主动学习。教师便可根据他们的答案,从中判定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是哪些,没有学会的知识是哪些,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先学后教”。

三、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忽视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不重视下,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串,这常常使得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疲惫,降低学习效率。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动手操作等。在《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将他们认为意境深远的句子进行积累,将其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为后续的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并让他们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虚心学习,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识等。另外,我还指导初中生定期整理课堂笔记,认真复习。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语文,我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学习计划。另外,在发现我们班的很多同学经常熬夜学习之后,我指导他们学会放松,使其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疲劳过度,要懂得劳逸结合。只有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下,初中生才会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将语文课堂变成初中生真正所需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与初中生要一起努力,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散发出独特的光彩!教师要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自学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提高自学效率,优化自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并为了获得问题答案,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累、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语文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语文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素材,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下笔如有神。首先分析了读写结合在教学中的优势,然后阐述了具体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思路

一、读写结合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没有输出,输入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应当多读,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作者写作时所勾勒出的基本框架,学习写作的顺序,例如,如何自如地运用倒叙、插叙等,使自己的文章更具看点,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更高的分数。另外,学生还应当多注意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在读文章时可以多注意一下作者是怎样在合适的位置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当遇到优美的语句时,学生可以摘抄下来,也可以进行仿写,加强练习,久而久之就会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以及阅读水平。

学生应当学会观察生活,“读”不仅仅停留在书籍报刊这种纸质的工具,新闻、谈话都是学生补充知识的有效渠道,尤其是近年对学生了解时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文章中用到最新的事例,那么就会给阅卷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提高写作成绩。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1.学生明确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主体是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内在关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锻炼,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结构分析,然后带领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通常情况下,阅读练习中都有问答题,让学生自主答题,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对答案有异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这会积极作用于其写作方面,使其作文思路清晰,切实达到了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最后要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经过训练,孩子们的思维会活跃起来,有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写出有创意的作文。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自己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能够对孩子的思想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2.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能够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这样的写作篇幅比较小,是作文的一个小部分。通过这种写作练习,能够让学生逐步积累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针对阅读中的材料进行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练习写作能力有以下三个小技巧。第一种方法是教师对阅读材料进行单方面的讲解,比如说积极评价文章中的正能量或者全面否定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并抒发自己的观点。学生此时会奋笔疾书,将心中的不同想法和盘而出。这样利用阅读材料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快速形成自己的思维。第二种方法是对阅读材料进行课外延伸,与文章背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讲给学生听,然后在短篇幅的写作训练之后让学生在语文周记中表达自己的其他想法。这样就将阅读和写作彻底联系在一起,并且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对写作材料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互评写作作品。对习作的文字结构和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这种做法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结构与内容的理解,这是利用写作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

3.明确写作思路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写作是将学生的思想活动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说话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由于写作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长,可以用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阐述,各抒己见则能在单位时间内表达更多的想法。这样的练习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培养,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自己的思绪,并进行适当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习题质量、课堂容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剩余时间来灵活安排读写结合训练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剩余时间较多,学生可以进行课堂习作;如果剩余时间较少,并且学生的讨论热情高涨,则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来培养写作思路。

总之,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发挥阅读的作用,让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时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思考,理清自己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因此,教师在讲解阅读时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利用教材优势,创新教学思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进行提升和优化。

第8篇

自主探究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这一模式的实施中,教师应当紧扣教学要点,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提高教学成效。

一、紧扣问题设计环节,有效启迪学生思维

教者,重在教会方法,授人以渔,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探究问题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组科学有效的探究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有效引导作用,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由此看出,课内探究问题对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探究题的设计,一是要做到问题的设计全面周到,探究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能够囊括整个教学目标要求,还应体现对学生能力性的要求;二是要做到与思维深入同步,探究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难度逐步加深,教师应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力求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引导作用;三是要保持难度适中,尽量保证大多数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

二、紧扣情境引导环节,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深有体会,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以良好的教学情境作为基础,整个教学活动就能够有效地开展,对于激发学生潜能和活跃课堂氛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创设情境,深化教学成效。例如一位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营造教学情境,将信息教学手段引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从网络上下载的一段视频资料,讲述的是一家人一次谈话时的搞笑场面,视频中的人物在谈话的用词、语气等方面出现了各种漏洞,学生看了捧腹大笑。有了这样的短片作基础,教学情境较为浓厚,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分析,对片中人物的不当语言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成效就较为明显。

三、紧扣探究启发环节,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是最为科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重难点点拨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首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进度安排做到全程掌控,保证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其次,要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面对学生或者小组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教师的帮助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及技巧点拨等方面,而不是直接给予学生问题的答案,要通过启发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与提升,增强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自行突破重难点;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梳理归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了探究学习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完善,以便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四、紧扣思维拓展环节,有效深化教学成效

思维拓展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充分运用这一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一位教师在开展《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站在更深的层次领悟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性格本质,着重安排了两项拓展小训练:一是想象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在其他地方发现了一位大富翁,与于勒比较相像,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二是如果在几年以后,于勒再次成为了富翁,回到家乡后的景象会如何?学生对这样的思维拓展训练充满兴趣,通过各种丰富的想象,对于菲利普夫妇贪婪、冷漠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这样的情境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领悟文章主旨,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紧扣学习反思环节,有效调整学习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成效,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进行反思,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针对教学中获取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思考,对各种教学方式手段的改进成效进行客观判断,并对自身教学活动展开调整与完善,重点在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教学模式的优化等方面,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及时反思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调整学习活动,另外还要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积极配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创新模式,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等方面发挥更显著的成效。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88-01

随着初中教学的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趋向于挖掘深层次的阅读资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涉及面浅,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要采用新的、有效性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选择阅读资源时,要和课文内容相关。以课文内容为中心,不断的向外辐射阅读圈。如今,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深入课堂教学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阅读资源。在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资源时,要做好理性的权衡。

一、更新阅读教学的观念

阅读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也不是教师向学生讲解阅读方法和知识的单向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构建信息通道,实现信息沟通,产生复杂的互动。师生要共同建构教学氛围。阅读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为准,并不是预定好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阅读教学有效性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过程。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发挥的程度,也取决于教师教学中趣、理、情的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阅读教学方法怎样变换,都要保证实效性。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学习好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法的观念,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

现如今,初中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上,多是名家所写的文章,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但是,课本上并没有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和文中提及的内容。教师多是讲解文章的结构。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可讲述初中生感兴趣的故事、寓言、通话和古诗,让学生有兴趣去听。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讲到李白、杜甫的诗,可向学生透露李白、杜甫的生平或小故事。讲到《归田园居》这篇课文,需向学生提供有关陶渊明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生背景。在阅读资源的选择上,多接近课本内容,体现教育的目标。

教师选择的阅读内容,要合乎学生的心理年龄,积极向上、充满哲理。如果阅读内容枯燥,学生没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学生对阅读内容有兴趣时,会更愿意把阅读心得和其他同学分享。教师可让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心得,并表扬学生发现的读物内容细节。学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阅读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三、读和写的有效互动

读和写是彼此相关又独立的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阅读之后进行相关写作,学生会对阅读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此,教师应构建多种课型来实现读、写的有效性互动。比如开设常态读写课、随笔评改课和随笔习作课。读和写的有效互动,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共同提升。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以文章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构思、生活反映和遣词造句的方法。学生学会文章写法后,阅读课上实施读写结合,进行随笔习作。以阅读迁移到写作,是一种语言形式迁移。比如在阅读到某篇文章中描写景的方面,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模仿创新。

课堂随笔练习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内容,而且将阅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以有效语言表达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阅读资源

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中的许多生活方式,同样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宽教学空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音乐、图片、音效、动画、电影,都是很好的阅读资源。比较于文字,音像和影像资源更能让初中生接受。利用多媒体技术,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互也有所加强,教学中充满了趣味性。阅读的热情被激发,学习更为轻松。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补充。多媒体教学资源有着极强的优越性,大量的阅读资源能够满足于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音像和影像资源需要占用过长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对此进行严格的教学时间规划。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部分。阅读教学效果影响着初中生知识吸收能力和未来的语文学习发展。阅读教学对初中生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标要求,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初中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语文阅读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