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19:20
导语:在全球生态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生态环境对全球的作用
“生态是与各生物体有着紧密联系的关系总和[2]”。生态是一种互动性适应关系,它是一种实体,实实在在存在于周边环境和社会中。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全球有着重大的作用,是项化整为零的政策,可以大大提高全球生态环境的质量,有效地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的面貌,从根本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加固了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生态循环,有利于维护自然界生态的稳定性。对于自然界本身而言,生态的形式有许多,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等。这些生态系统的形势变化从来就是有生有灭,不断地在进化,不断地在演变,在不停地发展,或好或坏,甚至有些在消亡。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的最根本的基础。生态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有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重要功能,对全球有着重大的作用。只有当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情况下,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才能正常地进行。
1.2生态环境对我国的作用
我国是个城市多、人口量大的国家,并且我国城市较为多元化,各个城市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式,也导致我国面临着许多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我国根据不同城市解决相应的问题,走化整为零、逐步击破的路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上提出,我国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生态环境对当地居民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民生活的基础屏障,是城市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当地实施环境保护就是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4],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能够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城市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进而使城市拥有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可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快城市的经济建设,推动全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2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的现状及原因
2.1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的现状(以郴州为例说明)
为了了解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的现状,对郴州市三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以不记名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所选的高校有湘南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技师学院,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随机采样,兼顾平衡。调查共发放问卷235份,收回220份,回收率为93.6%,其中有效问卷为215份,有效率达到97.7%。经统计,这些学生来自全国20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显示有85.4%的学生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只有27.3%的学生平时有关注生态环境的新闻,有27.9%的学生平时会注意不随手扔垃圾、注意环保。根据调查问卷可知,被调查学生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有良好的环境态度,表现出较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热情,能做到一些简单的保护环境行为。但是其生态文明意识总体水平不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偏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境问题,并且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而对宏观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问卷中有18.3%同学知道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的问题。调查中,虽然同学们对于简单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其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的片面性,对常识性的、广泛宣传的生态环境知识有了比较浅显的了解,而对于不常接触的、较为深入的相关生态环境知识,则知之甚少。三是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不平衡。高校学生对自我生态环境意识评价过高。高校学生对自我环境意识评价高于实际生态行动评价,对自我环境行为要求不够高,付出的实际行动较少。这体现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并且同学们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关注得较少,对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不知情,对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生态型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偏低,对如何维护周边生态环境的方法与途径知之甚少。
2.2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现状的成因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现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对学生进行生态方面知识教育较少,导致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薄弱,高校有关生态环境的专业较为稀少。国家教育部将环境科学作为一级学科,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教育委员会,但在高校中并没有受到相应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教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的学生占普通学校招收人数的99.5%以上,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高校也没有开设绿色教育的相关课程。学生环保知识匮乏,环境意识淡薄,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教育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第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以理论为主,高校开展的有关生态知识的课程较少,几乎没有。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认知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绝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以理论偏多,实践的课程少之又少,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只是理论性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大降低。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学校在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上注意了环境保护,有些学生甚至觉得环境保护只不过说说而已,而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很难做到绿色生活。
3加强大学生对城市生态知识教育的途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是高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生态环境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生态文明作出相应的贡献[5]。
3.1加强生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高校要及时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教育,加强学生生态意识教育,良好的生态意识是现代社会个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6]。通过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讨论会、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诱导式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重新理解与认知,摒弃那些不注重环保的陋习,树立绿色环保的思想、勤俭节约的朴素精神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3.2不断强化生态环境课程学习,扩展多学科视野
高校学生学习需要扩展多学科视野,它不仅可以提供理论和方向支撑,还可以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有利平台。强化生态理论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态相关知识。在具体的学习中,要强化核心知识。扩展多学科视野,能锻炼高校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培养高校学生兴趣的多元化,让高校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主要体现在让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善于应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建立完善的生态交流平台,关注重点生态问题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须巧妙地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来为生态建设服务。网络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通过网络来搭建一个公共的生态知识交流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内分享生态动态,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还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凝聚力。例如创建一个生态环境保护交流群,每个人都可以将有关生态活动的照片、信息上传,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交流。以网络为平台,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生态实事,能更好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
3.4扩建生态环境宣传途径,扩大影响范围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带动了新型媒介的发展,与此同时,可供宣传的媒介也越来越繁多。宣传手段多元化使得我们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讲座、微信、QQ、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在学校活动中可以穿插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宣传;还可以利用广播,在下课休息时间段播报相关生态环境新闻、生态知识等;在学生课余时间可定期播放生态纪录片,加强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度。
3.5创办实践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度
1.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生态文明体现着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体现着人类对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认知。它有客观物化形态、文化伦理形态和社会形态三种,并且包括体制文明、生态文明和素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的正确决策。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相互促进,是培养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通过系统的引导,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解释,提高人们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的自觉性,通过制定计划和详细的组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和协调,促进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2.生态文明教育特点
⑴综合性。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多个学科的合作共同完成的,从其主要内容中就能够了解到。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人的心理的和谐。⑵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应当结合生态现状,因地制宜的进行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的深刻性和高效性。⑶社会性。生态文明教育与全民生活息息相关,必须通过全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应当对生态文明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⑷全球性。生态环境关系到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可能对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气体排放这种扩散性较强的环境问题。
二、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中学生处于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研究起步晚、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在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国的生态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使得我国对生态文明的教育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造成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高。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为:⑴生态教育流于形式。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的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教育方式偏向于形式化和即兴化,没有长远的教育规划,施教方式也比较随意,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由于脱离了实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⑵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没有有效沟通。学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外界的有效交流,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并且很难得到家庭的支持,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阻碍。⑶生态教育不够深入。当前生态教育的实现方式大部分是通过自然科学的课程教育来实现的,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自主研究和认识,不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导致生态文明意识难以提高。⑷生态文明教育没有针对性。生态教育应当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旦脱离实际就很难实现其意义。但是当前的教育中,缺乏公共生态教育的认知。
2.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表现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和论文,并与中学生交流后发现,当前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这表现在:生态忧患意识的产生、有强烈的生态求知欲、生态感知能力增强等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生态意识的增强是促进生态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应当注重迎合学生的心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2)人文社会因素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一)、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1、功能不协调。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
三、当今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新思维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二)意识
(三)风险意识
(四)生态意识
(五)系统意识
四、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三)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四)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五、环保法体系的建设完善
(一)、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二)、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
小结: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而且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新思维
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在研究范围、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人们进行新的思维,具有全球意识、政治意识、风险意识、生态意识和系统意识,才能适应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需要和发展趋向。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当今的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时空上已经较长期地覆盖了整个人类地球。例如人口剧增,加剧了世界绝大部分不发达地区人民的贫困化、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各种人为的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和积聚,造成臭氧层变薄和破坏,使地球上的生命遭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大量温室气体(CO2、CH4,N2O、CFC)的释放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会给全球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生物物种的锐减这样的全球性问题,还是发生在各国国内的一系列具体环境问题,都需要各国之间紧密合作。具有全球意识,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二)政治意识
环境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首先是因为环境问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核心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目前兴起的“环境外交”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国政府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全球环境问题所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对策不尽一致,决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环境问题政治化争论的焦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问题;2.发展权问题;3.资金问题;4.技术转让问题。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氮沉降 植物入侵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入侵植物是指能借助自然力或人力,以各种方式从其种源地通过长距离迁移扩散,进入新的栖息地后爆发性扩散,在种群建立过程中对该栖息地原生植物产生影响的植物,入侵植物迁移扩散并建群的该过程称之为外来植物入侵,其过程通常会造成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目前中国有515种入侵植物,其中克隆植物196种,约占总数的38.1%。这些入侵克隆植物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为主。外来物种入侵,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中多为植物入侵。虽然对入侵植物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其数值从500到2000亿元人民币不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入侵植物在破坏生态系统稳定的同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外来植物入侵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研究。
全球变化是生态与环境危机的集中反映,是指在地球环境方面的自然和人为变化导致的所有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及人口的急剧增长等。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与大气氮沉降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潜力及危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全球变暖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
全球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变暖的过程仍在继续。据估计,在未来5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2C左右。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正深刻影响着各种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尽管全球变暖的速度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全球变暖已经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气候因子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入侵速率以及分布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因子,当大气温度发生变化时,植物会对其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即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对温度的变化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会入侵到其他领域,排挤当地的物种,从而改变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入侵植物一般都有较宽的生理生态耐受性或可塑性,其生长和形态属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明显。增温会为入侵种的扩增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增加入侵的危害性,即入侵植物往往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微小的温度变化都可能给它们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全球气候变暖,势必将影响到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会引起一部分物种的灭绝或者地理迁移,进而影响植物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氮沉降能增加外来植物入侵优势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范围的大气氮沉降速率逐步加快,已成为全球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营养源和酸源,大气氮沉降数量的急剧增加已严重影响陆地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不断提高土壤可利用性氮水平,已经造成许多地区土壤氮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土壤氮含量是陆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可利用性氮水平可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及有机质积累,从而影响植物体生长。硝酸还原酶活性是植物体内固定氮素并促进生长的关键,不同植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导致种间氮利用效率不同,促使种间竞争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土壤氮可利用性能够影响种间竞争能力。可利用性资源的增加能促进外来植物入侵,入侵植物一般具有较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因此多具有嗜氮性和较高的氮利用效率,往往能够耐受更贫瘠土壤环境,常表现为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可见与本地种相比入侵植物表现出更强的氮利用性优势。由此可见,大气氮沉降会提高外来物种在入侵过程中的种间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其入侵的能力。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全球变化,加剧了外来植物入侵,而外来植物入侵,又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使得人类自食其果。因此,全球变化与外来植物入侵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完全消灭已建立种群的入侵植物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好的把握全球变化与外来植物入侵的关系,有利于对植物入侵的预防及控制,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全球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全球变化的大环境下,外来种入侵的生理学及生态学过程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但防治入侵生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龙连娣,缪绅裕,陶文琴.中国公布的3批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与入侵现状分析[J].生态科学,2015,34(3):31-36.
[2] 王宁,李卫芳,周兵,闫小红.中国入侵克隆植物入侵性、克隆方式及地理起源[J].生物多样性,2016,24(1):12-19.
关键词:长江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冰川;水土保持
1长江源的现状
1.1长江源冰川的现状
近年来,长江源地区出现了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冻融侵蚀等一系列问题。而近几年按的遥感数据显示长江源区冰川面积正逐年减少。21世纪初期,长江源的冰川总面积减少的速度呈现加快趋势。气候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气温是决定性的因素,且气候变暖不仅使冰川表层温度升高,秋、冬季升温也拉长了冰川活动层升温时长,使整个冰川活动层的作用时间延长,“冰川表层温度接近0℃的时间随之延长,冰川的消融期增长,以致冰川表面消融加快。冰川变化过程中降水量的变化不具有主导作用,而云量、风速、日照等影响作用更小”[1]。长江源地区生态呈现出失衡的态势,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压力摆在了我们面前。
1.2长江源环境污染的现状
随着近所来的发展,长江源地区的交通越来越便捷,工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和便宜。所有的工业产品几乎都有包装,在消费之后,就会造成这些垃圾被遗留在草原上。其中大部分包装材料为不可降解或很难降解的塑料,这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长江源的环境污染。
1.3长江源土地保持的现状
草场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发展呈现加快趋势,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长江源头附近有的山区的林覆盖率仅为不足3%。包括天然草场地缩小、风力侵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荒漠化过程,虽然在局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导致长江源生态失衡的原因
由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逐渐暖期,全球气候的变化是长江源区环境变化的一大因素。而这使长江源平均气温20世纪中叶以来开始慢慢上升。除了长江源头的冰川加速融化之外,这种情况在附近的冰川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如天山和昆仑山的较大的冰川从20世纪中叶以来已经缩短了接近300m。由于人类在大工业生产时代,过多依赖于煤炭、石油等资源而引起的全球变暖,世界冰川总体积量也在不断缩小。在整体生态环境恶化水平增加的同时,地区性的气候因素变动及冻土环境改变也使区域草地植被退化加剧,是长江源地区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地质的特点,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一方面是由于森林的覆盖率低,而同时大批的林木遭到肆无忌惮地砍伐,由于放牧管理不到位、封山保林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为过度的开荒放牧、封山育林制度不健全、工程作业不规范所致。
3长江源的保护
“长江源的生态环境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不仅在于水质方面,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居民生活,他们靠长江水维持生活与生产,一旦长江源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不但会危害长江水系,更会危及到全国大半人口的生活及生命”[2]。为遏制生态持续恶化趋势,必须保持生态系统渐趋良性循环,构建坚固丰沛的“中华水塔”,打造牢固的长江源生态屏障,日益修复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现状。
3.1坚决贯彻相关法律,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3]。目前,依然有着很多人为的不合规律的社会经济活动,这包括过度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超载放牧、破坏草场,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环保法,杜绝此类现象继续发生,从源头上根治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
3.2合理利用长江源的生态资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强调要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这些都表明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能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物,而是应当同自然融为一体,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到长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上,我们就应当与长江源的生态环境和谐共存,而不是粗暴利用。为此,我们必须实行以下措施:(1)成立长江源保护区自发植树巡护队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封育管护区,防止局部地区沙漠化防治、人工补植,鼠害防治面积,加强沼泽湿地保护面积。还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利用好生物治理模式与工程治理模式;把治理与预防、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2)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还要求维持好生产与生态的良好关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大保护的力度,且可以不断探索可利用的替代性能源,改变发展单一模式。要时刻结合土地的可承受能力来发展农牧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行肆无忌惮的开发却破坏了环境是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
3.3从长远打算,从点滴做起,保护好长江源冰川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人类发出了警报:拯救冰川,以拯救生命。全球气温升高是长江源地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国家主体有义务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每个人也能行动起来,不一定非要到长江源头来进行保护,完全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生活,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这其实是对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支持。为此,要向全社会发出倡议,要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木制品,禁止商品过度的包装,节约用水用电,并开展公益活动,宣传长江源生态,传播水文化,唤醒危机意识,重塑生态江源、乡愁之江的意识;呼吁公众采取行动,关爱长江,共同构建人与江河的生命共同体。
3.4以合理方式应对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非常严重,要科学客观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大预防与治理力度,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为防止长江源地区水土流失,应在以下方面着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建设治沟工程,做到沟与坡的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期实施,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护林护牧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地布设治沟骨干工程,沟坡兼治,高质量地完成石谷坊、铅丝笼石坝、防洪墙等工程措施,形成抗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保持水土方面积极有效的群体防护体系;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防护体系布局”[5]。针对水土流失沟道的不同的侵蚀程度,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坚持长期要注重生物治理为主,短期内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法,控制沟道冲蚀,减少泥石危害,恢复荒坡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4结束语
要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开展公益活动,普及水知识,宣传水生态,传播水文化,唤醒节水意识,明确水资源现状,警示大家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开展节约水资源生态文明宣传主题活动。为长江源地区的良好生态的建设,每个人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良好的习惯做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时兴和.长江源头地区冰川变化的气候成因研究[J].青海气象,2005,(3):7.
[2]朱志胜.长江源头危难,母亲河告急[J].环境教育,2006,(10):11.
[3]孙秀艳.守护生态,打出“1+6”组合拳[N].人民日报,2016-03-02(1).
[4]秋石.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6-03-02(9).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能够把企业生产出来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其他副产品重新利用,组合,纳入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中,使这些废水、废气、固废和副产品能够成为新的原材料。外延上来讲,保持原来这些副产品的形式或者再创造这些副产品的形式都可以纳入到循环经济的范畴。这种经济体系的产生源于“大自然的城市危机”。20世纪以来,大自然的命运逐渐掌握在城市人手里,超过一半的人的世界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之中,城市的新陈代谢逐渐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断地产生污染。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循环经济是一种新颖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形式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伴随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人类追求高层次生活质量的迫切所形成的一种新颖的经济体系。这种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更加突出在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这一建设目标为主线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的。
2、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就是由于自然资源消耗严重,生态发展压力过大,各国政府都不断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生态建设,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那么,这种在不消耗原有资源的前提下,循环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增加企业产出,创造社会财富的循环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3、循环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形式是加工利用现有废弃物,不断创造新价值。那么这和我国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向是同出一辙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从保护地球生态资源为出发点,缓解现有的人口资源危机,逐步实现五个统筹一体的经济形式。因此,我国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是坚定不移地,不仅是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二、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社会资源,自然能源的需求较大,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行循环利用以支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未来是没有出路的。经过10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从试点发展到国家战略,并不断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带动和发展了吸纳2800万人就业,总产值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编制和实施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重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即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
(二)国际现状
从2002年伊始,循环经济被列为我国国家战略以来,欧美国家就有相关经济学家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布尔格教授(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授)和瑞士洛桑大学的埃尔克曼已经启动了对我国循环经济的追踪调查。更有相关著作问世,使欧美各界的人士能够分享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思考。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90亿,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就是世界明天的先兆。鉴于世界很多国家仍然存在着对社会资源,自然能源的大需求量,人口压力偏高地区也不断涌现资源短缺危机,那么就现有体系而言是无法支撑的。循环经济就是防患于未然的新经济发展方式,即使地球有了新资源新能源,也必须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这是保证地球人类资源不枯竭的必要手段之一。
三、循环经济的未来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那么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走出中国,不能禁锢在自己的小笼子里,故步自封。对于循环经济的未来,笔者有一些思考。
(一)加快国内生态园建设
循环经济的基础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不可再生资源的有节制和最有效的利用;符合资源本身更新条件的再生资源的开采;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由于循环经济完成了大规模的内部流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系统的输入流量和输出流量。在实践中,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工业生态园为试点的,事实证明,这一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工业生态园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政策倾向于发展三个支柱:属于工业生态学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区和循环经济得以更广泛展开的生态城市。加快国内生态园建设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国之路。
(二)强强联手
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不是实现一国经济的循环发展,而是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道路上,多个国家进行强强联手是十分有必要的。强强联手一方面可以在国家之间形成互相学习,借鉴经验的朋友圈,不断地督促本国经济前进发展,形成互利互赢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强强联手的实行循环经济更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是保护好,发展好我们共同的地球的迫切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强强联手并不代表着霸权主义国家可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而是在坚守国家底线的原则下,在经济发展模式和科技进步上互帮互助,努力构建生态地球,生态家园。
四、结语
我国的循环经济战略主动为后世的可持续发展承担了责任,不仅仅解决了我国的资源、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解决全球的资源、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不是可以自动复制的,但却可以启发诱导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更广泛的措施和手段,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迪克逊•威克特(美),美国总统经济学,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2.
【关键词】语言服务 生态链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开展产品外销、跨国技术合作、海外投资等国际化活动,语言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居民境外旅游、海外代购等活动日益兴起,高效的语言服务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目前我国外语语言服务产业还比较薄弱,本文对当前的外语语言服务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期望对语言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积极贡献。
一、外语语言服务现状
外语语言服务指与外语相关的服务活动,旨在打造无障碍的沟通。从内容上看,外语语言服务包括外文翻译、外文教学、外文信息咨询等;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服务、日文服务等;从报酬上看,包括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有偿服务带有商业利润性质,无偿服务主要针对公益活动。
2015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来华游客达1.3亿人次,举办多个国际会议、国际赛事等,“一带一路”战略横跨64个国家,这些都对外语语言服务带来了强劲需求。中国经济总量约为美国的60 %,但文化产业市场只占美国的10%左右,也反映出我国语言服务的薄弱。
当前在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世界各国分工协作更加深入,对外语语言服务提出更多的诉求,同时外语语言服务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多形态服务。
二、建立正确的语言服务意识
1.强化开放与服务意识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更加显著,一件产品组成零部件可能在全球各地加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游,世界将变成真正的地球村。因此,必须要开放思想,提前做好语言服务储备,迎接全球化挑战。
外语语言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要充分理解其“服务”性。要本着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需,提供高标准的语言服务。
树立结果导向意识,外语语言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帮助客户实现高效沟通,所以在语言服务活动中,一切围绕高效能沟通的终极目标,确保外语语言服务活动的价值体现。
2.提高外语语言服务质量
外语语言服务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活动侧重点不同,需要针对每一种形式制定出明确质量标准,指导语言服务活动开展。如信息咨询活动强调及时性,教学活动强调传授有效性等。
外语语言服务活动要注重细节,一个不恰当的词语可能会导致沟通失败,一个小错误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就失败,严重的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或不良的社会反响。
外语语言服务活动要及时开展评估与回顾,优秀的继承下去,不足的及时纠正,持续不断提升语言服务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组织与人才建设
外语语言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健全的体系。语言服务体系要自顶向下设计,制定前瞻性的目标、开展系统性规划,通过专题进行探索,逐步完善语言服务体系,提升语言服务质量,扩大语言服务规模。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评估体系,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估语言服务能力。建立上岗认证制度,只有通过上岗认证的才能提供专业的外语语言服务,规范行业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是语言服务人才重要来源,人才培养要按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与实践基地、企业相互合作,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人才。高校侧重对于跨学科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企业从用人角度进行专项实训,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
四、构建健康的服务生态链
加强外语语言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建立规范化的行业规范,强化协会的指导地位。语言服务企业规模通常比较小,对经济波动免疫力偏低,需要加强扶持。鼓励外语语言服务创新,探索新的实践和思路,促进语言服务业发展。
外语语言服务跟上互联网节奏,如在互联网开展智能翻译,服务集成到APP,网上课堂教学等。让外语语言服务能够获得更快、更广传播,让客户能够获得更加及时的服务。
建立有偿服务意识,做大产业规模。有偿服务有利于集中社会资源,利用市场杠杆,将语言服务做成规模,形成产业,并且服务质量、深度得以保障。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将语言服务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邵敬敏.“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字应用,2012(01)
[3]辛文.联合国的语言服务[J].世界博览,1991(12)
[4]屈哨兵.加强语言服务研究,注重语言服务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12(02)
[关键字]生态;环境;农业;气象
一、前言
生态环境是自然资源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它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地极端性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出现沙漠扩展、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各地每年不同程度的出现干旱、暴雨、洪涝、暴风雪、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情况,人民生命受到威胁,财产损失严重,危害极大。环境与气象、生态与气象、人与气象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二、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造成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就会形成生态失调,造成生态灾难。我们都知道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变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厘米,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厘米,这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人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破坏臭氧层,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增加0.6%。土地蜕变沙漠化,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人为破坏大自然,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而环境污染又引发外来物种等原因。
三、结合我国现状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旦原有的环境被破坏,极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等灾害。改革开放后,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制,保障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的民主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环保工程,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只有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早日现实。
四、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气象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实现了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随着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农业气象已成为各地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一项重要专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品特色服务增加,农业气象与经济信息服务发展较快,已成为农业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面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有限,针对性不强,时效不高,覆盖率不足,不能够完全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农作物生长模拟机理模型尚未建立,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评估起步较晚,灾害评估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系统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完善系统,推进生态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生活。
五、农业气象为保护环境提供决策服务
本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世界500强高层圆桌峰会”不仅吸引了英特尔、微软、AMD、惠普、德国电信等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层参与,也受到了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信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关注,成为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最引人关注的分论坛。
《IT时代周刊》总编辑兼出品人曹健主持了这次峰会,他在会议开篇中讲到“北纬26度不仅有浪漫的夏威夷、秀丽的迈阿米、爽朗的贵阳,还有后起的IT产业新秀印度,以及这一纬度毗邻全球科技业国家以色列;北纬26度不仅是风光秀丽,还是IT产业的福祉,今天来自全球IT产业的翘楚企业汇聚北纬26度的贵阳,探讨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IT产业体系这一主题。”
会议围绕IT产业的现状展开分析,寻求建立生态IT产业建设方法和经验。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潘晓明在针对目前PC产业增长放缓、芯片产业如何转型和建立新的产业体系时谈到,“AMD现在看到三个发展方向:第一个嵌入式方向,这是市场巨大的机会,对硬件厂商来说的确是不能错过的。AMD和索尼、微软就最新型的游戏机达成了合作,所以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与游戏领域衔接,向嵌入式方向发展;第二个是新型低功耗的ARM系统,也就是单芯片的系统;第三,高密度服务器,新型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很多互联网公司对服务器的要求是高密度、低能耗、高带宽。我们将在明年提出方案,满足高密度服务器的市场需求。”
就“建立生态IT产业”的话题,惠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PPS)中国区总裁仪晓辉结合惠普的经验认为,整个惠普也发生了变化,叫“IT新形态”。从硬件的角度来讲,适合客户的需求、减少用户设备的废弃率、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IT生态系统中,需要把产业链考虑好,这是惠普构建一个节能环保的生态环境要作出的贡献。今后,惠普也会一如既往的,为中国,和中国一同成长。
英特尔、信宇科技、雅虎、360等国内外IT企业CEO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建设生态IT产业的看法,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火炬中心等主管机构的代表就建设生态IT产业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