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19:21
导语:在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再现与重构;虚拟技术
1历史文化建筑再现的基本内涵
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的再现是指利用影视、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其还原或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的虚拟情景,通过视觉体验文化魅力,从而对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加以重视、保护和传播。近代以来,世界众多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因战争千疮百孔,更有大量被数量庞大的游客破坏,许多国家通过科技数字化技术极力保护。虚拟重构是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再现的核心环节,通过计算机算法等实现三维的虚拟空间重构,并通过感官切身体验和感受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环境所带来的震撼,同时在移动过程中,运用复杂的运算实现场景与人的三维交互模拟。这对于人类社会遗留下的历史记忆与文明信息具有深重而长远的意义,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历史文化建筑再现的内容
相较于传统文物保护中的发掘、整理、修缮、拓印、仿制、封存、重铸、典藏……等的实物呈现,新时代对历史文化建筑学习保护的总目标是再现虚拟场景不仅要尊重历史真实性,同时具备艺术性及可实现性。因此,再现过程中必须包括以下方面:
2.1建筑景观的空间与场景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风格,因此在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三维立体空间,建筑空间所包括的建筑材料、色彩、纹理以及风格等因素也要加以重视,并具备多视角自由转换的特点,让观察者可以在现实无法企及的视角与高度中审视构筑物。而建筑场景则是在历史再现时充分展现时间与维度,同时四周包含历史景观,包括当时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场景等,以增加建筑环境的系统真实性。
2.2建筑景观的历史
文化建筑景观是历史的,因此必须尊重史实,充分展现历史时间与历史环境。当前的历史再现技术主要运用于城市地段的虚拟中,通过数字模型对城市发展的样貌变化进行重构。不仅在仿真软件中实现当前历史文化建筑虚拟化,还通过物理参数编辑等方式再现历史文化建筑的真实性。例如,对受到风蚀的建筑表面进行调整还原、对建筑室内摆设进行透明度与反光度的调节等。
2.3信息精准,普查快捷
虚拟再现与重构加速了建筑景观文化的信息精准性与传播广泛性。在目前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手机、电子产品等已然成为了社会主流,如何快速准确地传播历史建筑景观知识,延续建筑精神,充分运用它们绝对是明智之举。在我国,文物普查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运用了虚拟数字化地图和数字导航,相信文物信息数字化指日可待,不仅便捷迅速,更具有永久保存性。同时电子产品查阅简洁,可在此基础上更新拓展知识,比如增加建筑材质、风土人情等内容,不仅加强了学习研究的兴趣,也使得了解深入浅出。
3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的技术应用
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的虚拟设计已经是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热点。它的实现和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与人的交互式虚拟,历史场景虚拟以及历史剧情重演等等,都可以充分体验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分为现实中存在但不可直接接触的和现实中曾经存在的两类,这些文化建筑通过人类构造的方式实现人类体验,而这一体验的主客体之间需要的中介就是虚拟显示系统。例如,在2007年备受世界关注的“重生罗马”虚拟再现项目,就是利用再现技术展示了曾经鼎盛一时的罗马古城。现如今,古罗马只能看到些遗留的残垣断壁,但通过历史学者及考古学者们的研究、利用计算机及三维扫描技术,充分再现复原了当时的古罗马建筑群,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和入口参观虚拟而详细的古罗马。这对于参观者来说,可以在现实无法启及的情况下全面了解曾经的辉煌;对于建筑学家、历史学家来说,又为推动历史文化及建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强大动力。例如,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数据对建筑通风、容量以及相应的声学问题等进行模拟实验和研究。
4结语
虚拟再现技术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心环节,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不仅能通过它如实还原历史文化建筑的场景、空间、人物及事件,更在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中实现人机交互,让参观者及研究者们对历史文化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实现更深远的影响,树立更浓厚的文物遗产保护意识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保护法.
[2]李先逵,城市文化的创新与保护[J].华中建筑,2008.
[3]李欣,虚拟现实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胡小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现代住宅环保设计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also increasing, in pursuit of the residential high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considering how 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erious problem, the housing to realize the greening, will make previous design work, this paper their own experiences, talk about how the current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work.
Keywords: moder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当前住宅的现状
我国经济和文化稳步向前发展中,住宅产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东方古文化和西方的进驻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人群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讲究于风格,结构,朝向,地理位置,附近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1.1住宅风格
现代住宅风格多种多样,按国家分就有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新加坡风格等。按照历史发展流派也可分为古希腊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等。按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等。这些住宅建筑风格或华丽雄伟,或简约优雅,或个性色彩很强。但总的来说现代住宅的风格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大方,追求一种轻松、清新的氛围。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却又不失简约和实用,充分洋溢着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1.2内在结构
内在结构的主要特点以简约实用为主,所以现在建筑多为框架结
果,内部构造比较容易变动,更贴合现代人的需求。住宅设计平面布
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户型面积标准下的配套合理性。如设计较大的
卧室、厨房、卫生间和贮藏室,并体现开敞与私密分离、饮食与寝居
分离的原则。又如住宅单元设计以宽敞明亮的起居室作为家庭活动中
心,将大大方便家庭内部成员的学习、家务和娱乐。从居民生活习惯
考虑,住宅单元设计结果往往都是通过注重细节设计来满足居住者的
方便与实用。
能环保和环境优化这方面。这就要求设计要围绕着保护自然而进行,不单单是追求房屋的美观和功能。据了解,我国现已启动了全世界号召115 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实施了38个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和133 个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与时俱进,未来住宅建筑设计将会更多的考虑到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节能降耗。
2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住宅建筑不仅要节约环境资源,也要适合人类健康,在占地高效
的使用空间时,也要与自然更加和谐。建筑物的单体设计应控制其体
型系数,将体型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其护结构
的传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众所周知,各地的自然资源是极为丰富
的,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使用太阳能、
风能、沼气、地热和有机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利用建筑物遮阳,减少
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冷风系统,使建筑能够
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方向,减少太阳的热辐射,且与当地夏季的主
导风向一致。
2.1 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
注重采用实用新型的墙体材料和有利于环保的建筑材料,注意推
广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目前就有国家建造的“健
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人体无害的建材外,墙体还被设计
成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
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
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
等过敏生物繁殖。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材料的热工性普遍较低,建筑材
料整体的耗能量大。因此,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能有效提高房
屋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同时,节能意识的提高也带来了节能技术、
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2.2 建造耐久性的房屋住宅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图纸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不仅大大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环境也相应得到破坏,实在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所以人们迫切的要求提高房屋的耐久性,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搭建的框架结构,实现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使之既环保又经济。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使新型住宅得到优化,就必须精心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就要采取新科技手段,达到绿色、生态、高质量的目的,这就要要求设计师们不仅要时刻注意时展的路线,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高更好的房屋建筑,符合人们对房屋住宅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付祥钊,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C),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9
[2]刘桂娟,浅谈当前住宅建筑设计(J),科技资讯,2010 (24 ).
关键词 建筑;建筑风格;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设计的含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人对生活的私密性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暴露在太自然 从而选择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式,把自己从大自然当中围隔出来,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空间集合,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造世界”。建筑也是一种围隔,人们借助于各种方式,从“人造世界”分隔出一个个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建筑空间,这便是“人造空间”。
建筑本质的定义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冰块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因此,建筑设计同时满足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两方面要求,才能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精神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才能达到使用功能的必要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简单的说,建筑设计不仅影响着空间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质量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 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意义
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是人类智慧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既然建筑是门艺术,便有个风格问题。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的体现。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和自然条密切相关,同时又新增了设计师在创作中的构思与特点。当然,建筑设计风格并不是单独孤立的一种艺术。它往往与空间造型艺术紧密相联,甚至与其他门类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等风格相互联系。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风格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艺术史。然而建筑设计风格与其他艺术风格相互对应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各种风格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汲取精华,互相借鉴与融合,寻找各自能够延续的道路,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
3 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纵观中外建筑设计风格,都经历多种时代风格的演变。
3.1 西方建筑设计风格
①古希腊建筑风格。其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柱廊和三角形山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之处。柱式多采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部都有装饰花纹。希腊人将数比美学的研究运用在建筑设计上,追求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采用的柱式)、爱奥尼柱式(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采用的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②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人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最重要的突破是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从承重式构件式演变成装饰构件,形式趋向多变自由。
③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常见于天主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飞跃。其特点是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也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高旷、统一感,同时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也使整个建筑显得玲珑通透,光彩夺目。
④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产生于意大利,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除继续采用古典柱式外,另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采用方形、三角形、球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或通过组合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形成一种平静优雅的古典气质又符合当时新生活的要求而充满活力的独特新颖的建筑风格。
⑤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意大莉。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宣扬豪华奢侈,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追求强烈的感官感受。打破了以往古典含蓄、宁静和谐,变现夸张,突出理想化、虚幻和浪漫的情调。
3.2 中国建筑设计风格
①秦汉建筑风格。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城区规划规则,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形体高大,十字对称,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用“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较大、雕刻装饰多、造型夸张、色彩浓重、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体现内容明朗,朴质清晰、刚健浓重的建筑风格。
② 隋唐建筑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改变了原有传统风格。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墨客隐居山林的生活情趣和江南景地的开发,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了浪漫主义情调风格;隋唐时期增进与西域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理性与浪漫的相结合,气度恢宏从容,中外文化密切交流的新鲜风格。
③ 明清建筑风格。中国建筑是在清朝盛期形成的最后一种成熟风格。城市布局依然规整,但原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逐渐开发风景胜地,增添公共游览场所;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著名的有恭王府萃锦园、半亩园、苏州拙政园等)和皇家园林(颐和园、故宫等)大量涌现,园林艺术空间繁荣,建筑手法表现丰富。明清建筑艺术风格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理性与浪漫的精神特点,又遵循建筑风格的特有规律,最终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总的来说,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具有雍容华贵、严禁庄严、线条清晰又富有人文趣味的成熟韵味。
一、公共空间室内界面模糊化的含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肉眼所看到的许多事物都是较为具体的、有形的,却还是有含混模糊、不能够用准确的概念去描述它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会受到内心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约束着人对新事物的认知。通常情况下,人是通过知觉和视觉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并进而通过知觉的整理和积极组建,形成了个人对于事物的大概认知,但是由于模糊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在信息整理组建的时候必然会有某些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信息很难用精准的传达出来,这样的“模糊”现象就是平时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视觉思维的真实表现。
在公共空间室内界面设计中,所谓的模糊性,其实就是公共空间界面在视觉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在结构边界上的含混性,具体就表现在界面在其形态和归属上的难以划分、概念模糊、亦此亦彼。人们通过空间想象和“视觉完形性”来感知,并且在公共空间中有很强的流动性,可以使公共空间层次饱满、意境深远。我们所说的“模糊界面”就是作为界面模糊化设计的媒介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室内界面的模糊的概念为人们对公共空间室内认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opus办公空间和未来居室中,界面何处开始与结束无从找起,它的空间界面是用结构实体搭建的,但是,由于界面模糊化的含蓄性,让人感觉到实体结构线与空间相交融,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思路带领下,公共空间室内就是一个物质与超物质的结合,结构功能与空间想象的交织,带领人们完成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界面模糊化的意义。
二、公共空间室内界面模糊化的发展
公共空间界面模糊的作法在早期建筑空间中已有了雏形,由于受到技术和材料等多方面时代因素的制约,在室内设计中,并没有被作重要手段予以发展重视。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之一。该建筑的内部通过希腊柱式和拱券技术有机的结合,将公共空间内部的垂直界面和顶部界面处理为模糊化的特征,界限被模糊化,立面和顶面融为一体,既富于变化,又不失协调。罗马万神庙的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宽广的内部空间,使进入神殿的人能够从心灵上受到震撼,进而产生强烈的宗教情绪。
随着世界各种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发展的融合,人们从思想意识上追求各种空间形态的变化发展,已然成为世界范畴的一个强烈趋势,给新时代的设计带来了更加新颖的设计理念和形式。
在现代的建筑、景观、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们渐渐开始对棱角分明、确定的空间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对界面和空间的交叉性愈加感兴趣。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通常利用不同时期地域特点、材料、尺度、颜色、质感、类型等形象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再进行重组、分割、变形、提炼等手法运用,给人创造更多的空间联想,从而来满足各层次、背景的人们需求。因此, 渗透的、含混的、界限不清的模糊空间与模糊界面随之而生。传统与现代共存,打破各自固有的空间概念,让多种形象片段互相冲突,创造无秩序的新型空间,这类空间能够给人一种能量和兴奋感。
公共空间室内界面的模糊化设计手法在行业中已经较为常见,并已成为重要的设计手段。扎哈・哈迪德的迪拜opus办公楼室内设计,把公共空间室内用模糊的界面去设计,空间界面和线形一气呵成,各个界面的连接以及家具和界面的连接都没有明确界限,显得自然流畅。当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开始行走时,周围空间也会随视线的变化而运动起来,视线随空间围合界面的虚实变幻而限定或穿越,室内所有的陈设,比如桌椅,沙发,博物架等等都与室内各界面形成连续的一个整体,让空间具有更强的整体感,具备较强的灵动性,恰到好处的把握了空间的虚实变化设计。
关键词:建筑风格;展望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0-02
哈尔滨特殊的历史背景从而带来了其特殊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在哈尔滨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可以说哈尔滨是世界各种风格建筑的博物馆,本章主要撷取哈尔滨几种较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试图窥见哈尔滨建筑的整体风格美,在这种整体美中“既有欧陆风情的建筑又有本土风格建筑,既有工业文明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又有来自中国民间的建筑”,这些多样风格的交汇使哈尔滨建筑无论在其整体布局和风格上还是在建筑的细部刻画上都有较为系统的体现。从而使哈尔滨这座北方城市在拥有鲜明的自然美的基础上,也具有更为独特的整体美和和谐美。
一、哈尔滨拜占庭风格建筑艺术对哈尔滨教堂的影响
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是从公元1898年大规模开始的。而先期开始建设的不是民宅而是大量的宗教建筑。须臾不能离开精神食粮的俄罗斯移民,首先将教堂修建到了哈尔滨。1900年,圣・尼古拉大教堂始建,教堂以俄国沙皇尼古拉的名字命名。它是由原木堆积起来的典型井干式木结构建筑,正门的圣母像和正殿东面外部的壁画,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到了1923年,原为木结构的随军教堂圣・索菲亚教堂,为适应哈尔滨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加而重新兴建,历时9年,于1932年竣工并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它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是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到1936年,哈尔滨的东正教教堂已达22座,它在抚慰俄国侨民的同时,也为一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投下了美丽的倒影。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受俄罗斯建筑影响相当大,在哈尔滨街头几乎随处可见俄式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有公共建筑、民宅,更有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洋葱头”式教堂。其实俄罗斯建筑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它们从根本上保留了罗马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可以说俄罗斯建筑一直到十七世纪末都是保持着强烈的拜占庭建筑风格。因此对哈尔滨俄式风格建筑的考查就必须从拜占庭建筑入手。代表建筑有黑龙江省文联(原苏联总领事馆)、江上俱乐部(原游艇俱乐部)、松花江畔餐厅、太阳岛餐厅。
如果说俄式建筑受到拜占庭风格建筑深刻影响的话,那么可以认为哈尔滨的俄式教堂便是拜占庭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天主教或基督教国家的教堂一直以来都是最能体现其建筑水平和风格的建筑形式,对神的崇拜使教堂建筑仿佛具有某种特权,人们试图通过对教堂精益求精的塑造来表明自己对信仰的虔诚,期望在这种宗教性质的建筑中实现灵魂的永生。
教堂建筑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独特景观,也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哈尔滨的各种教堂共有54所。据《哈尔滨市志・宗教志》记载,截至1939年,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84处。其中,佛教15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3处、基督教28处、东正教21处、道教10处、犹太教3处。拜占庭式、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宫殿式庙宇交相分布在市内街道和角落,构成独具魅力的城市建筑景观,其中圣・尼古拉教堂和文化公园乌斯平卡亚教堂(公墓教堂)都体现了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建筑形式。圣・索菲亚教堂和东大直街的乌克兰教堂都是深受拜占庭建筑影响的教堂建筑。
其中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 m,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个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正门顶部为钟楼,可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基座为高2米的花岗岩石座,主体为柱型,能容纳2 000人的大殿由一巨大的穹顶所覆盖,在中央构成特殊的球面,形成巨大的室内空间,圆顶伸出屋面后是一个八面体的大柱墩,每个面各开一个高侧窗,墩顶经过多层复杂的线脚过渡到成为16面体的柱墩,每个面都开一个高侧窗,檐口上有花瓣形和钟乳体装饰线脚,通过二层高的柱墩,举起一个造型十分饱满的巨大洋葱头式穹顶,并通过它的轴心作用支撑着4个不同大小的“帐篷顶”。另一座典型的俄式教堂是坐落在市中心有名的繁华街道,东大直街南侧(东大直街268号)的圣母探烫谩J冀ㄓ1902年,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它原称圣母守护教堂,是一座仿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造型的拜占庭风格的雄伟建筑。教堂坐南朝北,高30 m,宽18 m,长25 m,建筑面积660 m2,整体为砖石结构,地基由花岗石砌成,大圆屋顶及堂内屋面均由12根钢筋混凝土圆柱支撑。内外墙体设计简约,砌筑精细。穹顶下红色调圆柱形墙体上均匀开启的12扇设计精巧的上弧线采光窗,典雅精致。教堂四角外4个绿色半球体小穹顶,设计得小巧玲珑,依傍在高大挺拔的圆形穹顶周围。每个小穹顶上都立有一个金黄色的十字架,它们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金光闪闪。
在俄式教堂的外部设计中,最为显眼的是“洋葱头”圆顶。由于圆顶在教堂内部寓意着至高无上的苍穹,在教堂外部象征着帮助教徒接近上帝的阶梯。因此,这些教堂在设计和建设中,严格遵循俄罗斯东正教堂的型制,在外观上耸立着饱满的“洋葱头”式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复杂精美的砖饰和线脚,造型严谨,主次分明,具有独特的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风格,这也形成了哈尔滨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景,更体现出了哈尔滨的异国情调,这些铭刻历史的宗教建筑,成为我们这座年轻城市的一种积淀、一种文化象征,无怪乎它有“东方小莫斯科”之称。
二、哈尔滨巴洛克风格建筑艺术及其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的代表建筑有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秋林公司(原秋林洋行)、哈尔滨市群艺馆(原伪日满俱乐部)、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原吉黑邮政管理局)、道外红十字医院(原同义庆百货商店)。“其中最明显的两个代表建筑应该是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和教育书店”。马迭尔宾馆1913年建成,原为马迭尔旅馆,是犹太珠宝商约瑟夫・凯斯普开设的大型浪华宾馆。该建筑是中央大街独具特色的优秀建筑,外形突显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风貌,造型简洁、自由流畅、显现亲切宜人的魅力。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作为多功能的旅馆,其平面功能比较复杂,且以首层平面最为复杂。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反映出较强的“巴洛克”特征。建筑的阳台也是一大特色。与中央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一样,出挑的阳台常常兼作入口的雨篷,在建筑入口上方或其它局部饰以精巧的阳台,成为一种习惯的做法,阳台成为建筑提神之笔。出挑的平台下面有两大两小四块托石,大托石呈向内收卷的涡状,上覆线脚丰富的平石板;小托石则呈柔美的半抛物线形,小托石的两侧各有一铸铁的花饰,如缠绕的丝蔓,简单的几笔便勾勒出入口的空间,没有丝毫的做作。
三、哈尔滨“新艺术”风格建筑艺术及其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
哈尔滨除了受到俄罗斯文化的深深影响之外,还存在其他各种文化作用的痕迹,因此,这就导致了它文化的多元性特色。就建筑而言,这种特点在哈尔滨的建筑上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正如前述,如果说俄式建筑是哈尔滨建筑的主导风格的话,那么其他风格建筑也对哈尔滨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艺术”运动是20世纪初出现在欧洲大陆的设计运动,也是当时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但由于这种风格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可以说,哈尔滨集中了众多的新艺术风格的建筑,他们以其鲜明的特征性构筑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整体特点,具体来讲,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的存在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规模比较大。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数量较多。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侯幼彬说,法国在新艺术运动建筑里面,两个城市最集中,巴黎是排第一位的,南希排第二位。那么,以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数量,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位。在哈尔滨市公布的一、二、三类保护建筑中有1/3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这也是哈尔滨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之一。究其缘由,主要是作为从历史主义到现代主义过渡的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转瞬即逝,而对于哈尔滨这个新城来说,却是新鲜事物,成为西方建设者,尤其是中东铁路建造者建设哈尔滨的有力工具。“在分布上,新艺术运动建筑主要集中在道里中央大街(原中国大街),红博广场(原尼古拉教堂所在地)和大直街原中东铁路局附近。这些地方分别是当年繁华的商业区,行政中心和中东铁路局职工办公和生活的地方”。
其次,持续时间长。无论从法国、比利时还是其他国家,新艺术运动一般只活动十几年就停止了,但是在哈尔滨却从1900年前后一直到二十年代末,整整持续了近30年。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摄影社建于1927年,到了二十年代末还有新艺术运动建筑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栋建筑有可能标志着整个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哈尔滨也有可能是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地。在这近30年的哈尔滨新艺术运动的历史中,存在着众多代表性建筑,如哈尔滨铁路局大楼、老火车站、黑龙江省博物馆等。
在南岗区西大直街上坐落着一座优雅迷人的大型建筑――哈尔滨铁路局大楼,又称“大石头房子”。它有着长达182.24米的正立面,试想如此之长的立面,如果建筑临街而建,则观者无法一览无余,因而建筑后退64米,在建筑与街道之间形成一个小型广场,广场上遍植松柏、花卉,浓浓的绿意与建筑本身的暗绿色调十分协调。另外,该建筑引人注意的还有窗洞的贴脸,采用圆润的曲线,阳台铸铁栏杆也弯曲缠绕,如花叶,如丝蔓,极具动感,这些都是“新艺术”建筑的典型特征。整个建筑采用斑驳的暗绿色青石饰面,华美而精致。据说,当年施工时先将石板在地面上铺装完毕,依次编号再逐一镶嵌到墙面上。正因为如此精确的施工,建筑才具有优雅的外观,成为哈尔滨“新艺术”风格的典范。
老哈尔滨人也许至今都难忘老火车站,那是一座令人激动的建筑,始建于1899年,后来在原址上建立了新火车站。曲面形的外观、椭圆形门窗,充满动感的曲线铸铁线条装饰,使整个建筑极其舒展大方,似浪花欢腾跳跃,犹如各种自由曲线的海洋。以如此新潮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门户实在很合适。
位于博物馆广场的黑龙江省博物馆也是优美的“新艺术”建筑。它原为莫斯科商场,多少蕴含一些法国观点建筑风格的因素。舒展的建筑犹如一条红黄相间的飘带,精心修饰着广场的裙裾。每当阳光照耀着建筑的背面,广场上便投下生动的阴影:尖尖的暗红色方底穹隆、错落有致底轮廓线,犹如梦幻中呈包底倒影,为广场增添了浪漫底色彩。
哈尔滨建筑以近代西方建筑为主,建筑形式主要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到15世纪西方建筑形式和风格的特征,结合哈尔滨的地理、气候、宗教、风俗、历史条件,成功地建造了办公楼、银行、学校、医院、教堂、俱乐部、火车站、商店和住宅等建筑,除极少部分是中国古典式建筑及日本30年代折衷主义建筑外,绝大部分是欧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哈尔滨建筑风格。可以说,哈尔滨就是一座系统展示各种风格建筑的建筑宝库。
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哈尔滨城市建筑的美学价值研究及展望,项目编号:10B059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67.
[2]苏民安.俄罗斯古典建筑[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98.
[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哈尔滨市志?宗教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466.
[4]纪凤辉.哈尔滨寻根[M].哈尔滨出版社,1996.
[5](挪)诺伯格-舒尔茨(Schulz,C.N.).巴洛克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
建筑风格 哥特建筑 中国建筑 造型
1 .建筑风格概述
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还有以繁褥琐细而著称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风格。18 一19 世纪期间,一方面出现了专门复兴古老风格的建筑潮流,如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及哥特复兴建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各种建筑风格作标签式的拼贴处理的所谓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从时代风格来看,古希腊建筑具有宁静典雅的风格,它与同时期的雕刻一致,甚至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具有当代雕刻的风格。我们看到不同的希腊神庙,便感受到形式(造型)上的一种特定风格,因为它们不但具备了古典柱子、嵋梁、山墙、阶梯等共同元素,更因为这些共同元素是以一套建立在数字上的类似比例关系作为组合的手法,才使得它们得以成为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胧的风格,它也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一致,甚至可以说,哥特的雕塑、绘画具有当代建筑的风格。现代西方建筑强调体量对比,造型简洁,突出空间组织,也与当代的抽象雕塑、绘画,以至文学、音乐是一致的。具体来说,罗马式建筑的特征,一般是在窗、门和拱廓上广泛采用半圆形拱顶,以这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可使建筑物牢固而美观。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已被广泛用于桥梁、高架渠、大圆形竞技场以及凯旋门等建筑中。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加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插云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或罗马式样,它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型装饰,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建筑风格已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中。巴洛克建筑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地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反常出奇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地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塑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
3 .中国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相对于西方的建筑形式而言,中国的建筑风格也为人所熟知。中国建筑最主要的部分是屋顶、柱梁和台基、而通常有几种主要的种类和组合方式,使不同的房屋在外表上有统一的风格。建筑既有不同的用途,它们给人的艺术感受也就各不相同,欣赏时应该加以区别。宫殿、寺观庄严神圣,犹如肃穆、缓慢的庙堂音乐;纪念性建筑物崇高、伟大,犹如气势磅礴的进行曲;园林建筑清新隽永,犹如行云流水的抒情小调;江南农村建筑青砖黑瓦白粉墙,犹如山歌村笛。能够听出不同的节奏旋律,品出不同的艺术韵味,方算是领略了我国各种古建筑的风情。
人们常说,汉魏质朴,隋唐豪放,两宋秀逸,萌清典丽。这些风格不但概括了当代的建筑风格特征,也适用于概括绘画、诗词、书法和工艺美术。至于地方的和民族的风格,更是建筑富有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现存的明清时期建筑,就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北方、江南、岭南、西北、西南等地方风格,以及蒙、藏、回、维、壮、瑶、侗、黎等不同的民族风格;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风格,它们表现出的气质、韵味,以及某些特有的装饰题材手法、构图比例式样,都与当地其它艺术一致。地方的和民族的艺术风格,是该地区、该民族人民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这种心理结构是长时期生活实践,包括审美的和艺术创作实践的积累,具有相当牢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图它们在各种艺术创作,以至整个生活的价值取向方面都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另外,性格与建筑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宫殿、坛庙、寺观、陵墓、住宅、商店、作坊,基本风格是一致的,形成统一风格的母题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性格有差异,这差异就在于另外一些母题不同,比如宫殿寺庙用琉璃瓦,而民居商店绝不会用;佛教寺院常有佛塔,没有佛塔的也有另外一些标志物(如影壁、牌坊、香炉、石碑等),绝不会与衙署府邸等世俗建筑混淆起来。现代建筑功能复杂,类型比古代要多,正是因为有一些非此莫属的功能性符号,才使得现代建筑也应该有很鲜明的性格。
4 .造型风格美的内涵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建筑造型利用建筑自身存在的某些规律,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满足建筑的功能目的要求,综合反映建筑的空间处理、环境布局,构成完美的建筑形象。建筑的造型风格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自然形成的,由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组成直观的形象。它是一种艺术观象,具有一定的特征。周建筑作为一个巨大的物质实体,它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任何建筑,只要它置立于大地之上,它就不可能是抽象的二次元“面”,也不可能是抽象的一次元的“线”,更不可能是抽象的零次元的“点”。它势必呈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如果构成了序列,它又渗人了第四度时间的因素。如果这些形式要素结合建筑实践具体运用,就可以成为完美的形式和美的风格。比如,美国现代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该建筑座落在美国匹茨堡市郊一个风景幽美的山润溪谷中。那里林木扶疏、山石峋嶙、泉水涂涂,建筑环境得天独厚。建筑本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抽象的形式美法则,由竖直的烟囱、墙壁及水平的挑台等组成高低错落、纵横穿插的几何形体,对比十分强烈,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作为一幢现代建筑,它不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环境意识,而且展现了一种由简洁的点、线、面要素构成的、生动有趣、赏心悦目的造型美。“流水别墅”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说明了一切优秀建筑的造型美,都是综合了各种形式美法则浑然一体的。如果只有外立面的美而内部空间关系紊乱,或是本身比例不错而整体尺度失真,这样的建筑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从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对造型风格美的追求留下了辉煌的成就。造型风格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比如,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的风格,反映了奴隶制城邦社会民主开朗的生活。古罗马建筑雄伟豪华的风格,则是奴隶主穷兵默武、骄奢逸的生活写照。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以它们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光怪的装饰,既显示出了教会的极端权力,又展现出市民力量的勃兴。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历史在前进,建筑造型风格的变化就不会停止。同样,其审美感受和社会生活的功能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5 .建筑风格反思
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敏感的一种现象,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课题。事实上,基于自然、功能、技术等物质因素而出现的形式,可以给建筑风格以重大影响,但最终形成风格特征的核心还是符号的鲜明性。一座最普通的楼房,即使是最平庸的建筑师使用最平庸的建筑处理手法,只要母题运用恰当,或母题的特征鲜明,也会赋予它一定的风格特征。比如,加几个玻璃亭子,就有中国风格;窗顶做成曲线尖拱形,就有伊斯兰风格;前面加一排西方古典柱式门廊,就有欧美风格;女儿墙加檐口饰带,就带有风格。又比如,布局对称、树木修剪,再加喷泉雕像,就有西方园林风格;布局曲折,亭廊委婉,再加假山曲水,便是中国园林风格。现代建筑否认建筑具有艺术风格,主张形成自然地由功能、技术产生。实际上没有一座建筑的形式是这样“自然地”产生的,它们总带有某些功能的风格特征,总有一些特殊的母题,哪怕是最“纯净”的一个钢架玻璃盒子式的建筑,它那大面积的玻璃并不是全部功能所需要的,它就是一个母题。这母题代表着现代结构、材料和技术的成就,因此它也不可能只是空前绝后的一座建筑,而是普遍存在的“现代”风格。
在建筑学术语中,“风格”是最被滥用的词汇之一。建筑的民族风格并不是靠主观臆造出来的。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从传统当中跳出来,接受新型的材料,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满足民族特色的习俗,这样,才可能呈现出民族气质的时代精神来。如果现在还老想着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那么只能说是守旧。因为红色柱子支着金黄瓦顶已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笔者认为,一座城市不能硬逼出一种风格来,应该让它自然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实行的是木结构体系,又要做到一定的跨度和良好的排水,所以采取“举”的办法,举出一个大屋顶。而我们现在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作出百米的跨度,又何必硬搬出个大屋顶,用钢筋水泥把木椽子仿制得惟妙惟肖呢?再说,就是把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屋顶原封不动地搬到一个几十米高的建筑上去,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比例协调。由此可见,在追求建筑民族化时,不能只注重外部形态。密斯・ 凡・ 德罗曾强调:“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这说明了内部空间的重要性。建筑物主要是为人们所使用,功能上的实用性应首先考虑,其次才是艺术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地探讨如何处理与我们更密切的内部空间,让内部空间决定外部形式,从而反映民族风格。
6 .结语
概而言之,一座建筑的风格,如同一件器物的装帧,赋予建筑以时空的归属,表述建筑以不同的特征,展示建筑以独特的性格,确定建筑以特定的身份,传达建筑所内蕴的情感。中国建筑师有着广阔的创作舞台,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创造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时代潮中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黄绳.《 建筑设计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7~27
2. 潘谷西等.《 中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 128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