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19:24
导语:在初高中在线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微型课程 初高中英语 教学衔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都在进行实践性的思考和探讨,也已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在自身的英语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适应新发展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加入了相关课程改革的行列。在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中,融入微型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巧妙衔接,虽然未能获取理想化的效果,但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收获颇多,现笔端于此,权且抛砖引玉。
一、提升课程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其质量就是一张名片,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多少年来,学科教学的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执教着,每年的高考都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为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当予以肯定。众所周知,改革必然孕育着成功和失败,高中学科课程的教学只能成功,失败不起。微型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从相关专家的界定去看,似乎没有失败的可能,只有成功的希望。如我国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先生说:“‘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胡先生的界定,有其前提,这前提是微型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的,有其具体的载体“教学视频”,更有其展现的内容要求“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它最为主要的优点是能够“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它同样对“组合”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为“有机”。从这样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型课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课程形态,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有其发展的可能。追溯其产生,当已产生比较理想的辐射效果,无论从外国研究的起源,还是从本土化的研究,人们都业已开始发现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人们也都对其寄予着很大的希望。其实,作为教育人,我们也不难看出,微型课程如果真正比较科学和灵活地运用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其获取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二、勇于实践探索
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领航之人,微型课程也是这样。我们国内微课领航人就有许多,李玉平就是其中之一。李玉平老师认为微课程是由“文字+图片+画面”组成。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型课程对促进中学英语永远都离不开有效的实践。首先当是组成资源的自我审视性的实践,微课程基本由“文字+图片+画面”组成,图片和画面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需要注意,这不仅仅就是注意的问题,而且需要进行认真而又深刻的研究。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图片和画面资源有许多就是从网上直接搜索获取的,无论是画面的色彩或图片的内容都有值得去细究的地方。对于审视性的实践,作为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作用的探讨,就更有值得细究的地方。我们是利用微型课程去有效衔接初高中英语教学的,那图片和画面是否就完全能够将不同阶段的教学衔接起来呢?尤其是相关的文字是否又能将不同学段内容的阐释比较有机地衔接起来呢?基于实践,我们还必须从微型课程的诸多“微”上做出许多预设。微型课程在“微”上就有“时间微”“内容微”的两大之“微”,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认认真真地把握好。应当说为了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适当衔接其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对相互之间的内容不加任何取舍地都去进行衔接,那就失去了“微”的意义,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因此,对所可能利用的图片和画面必须进行筛选,有时还需要去忍痛割爱。微型课程是“微”,但不求“精”就无实质性的意义,如灵活利用将可提高其交互性,使得主题能够有效地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微型课程做出认真的思考,即如何做到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精简、目标的单一、主题的突出。
三、突出内容选取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知名专家,他认为微课程时间应当考虑在10分钟以内。这就需要我们在微型课程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观念,但我们必须看到,微型课程时间设计较短绝不应该是我们忽略其教学目标的理由。微型课程还必须具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也许有人会说,怎可这样,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能。如何妥善地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我以为必须在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内容短小,短小到能够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就行。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很明显地看到,高中学生进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听课是那样的吃力,虽然高考在即,学生有着极强的升学欲望,但从相关实情可以看到高中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在逐渐减少,其原因何在?主要是中学教育中两个有着不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初中学生跨入高中门槛,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在心理上客观地存在着对“过渡期”的严重不适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型课程让学生能够喜闻乐见地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那教学的重心将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要以旧引新为切入点,对旧知识进行提取、加工、重组。在利用微型课程降低难度和阻力的基础上,处于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学得十分地生动活泼,以此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内部条件,诱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愉悦的学习情感。
四、利用问题反思
微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征,这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它把知识获得前移到课外,把内化知识挪后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的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鲜事物总会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这应当是历史和时展的必然。但我们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任何的新鲜事物也都存有一定的利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我们都必须这样去思考,但其理论支撑乃至其他的实践性操作是否就不存一定的问题,我们在具体利用微型课程促进初高中英语有效衔接的操作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老师需要对微型课程的理论进行比较意义上的学习,力求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充分利用微型课程的作用,且带着实践中的喜悦进行反思,带着实践中的失败进行反思,带着实践中的困惑进行反思,是我们获取真实有效的微型课程利用的法宝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人们必须比较清醒地意识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且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就必须利用微型课程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尤其应该将学生融入微型课程的设计当中。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年级和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创造出更省时更高效的微型课堂来。
参考文献:
[1]武继屏.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9(8).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讲授、师生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的直观教育技术。电的发明深深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幻灯首先被引入教学,电影技术发明后,也被应用于教学。音频技术的出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的应用使外语语音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声音信息交流从此可以实现时间或空间的分离。20世纪70年代末,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崭露头角,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的远程教育迅速发展。但此时多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去指导新的媒体的制作和运用。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校园的延伸,促进了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营组织学、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机械技术学、电子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连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鲜明特点,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对教育方式、传播方式、学习方式及其他教育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
人类社会的进步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工业社会的需求,是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必备条件。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特别依赖的无疑是“知识工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而高等教育则是未来知识工人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就业人口和居民人口中知识人员的比例是一个国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0%,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教育规模的扩大化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曾明确提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50%为大众化(Massification)高等教育阶段,而低于15%属于精英化(Elite)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Universal)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当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急剧扩大。
(二)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新的观念在我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时代的一次性教育已被终生教育所取代,成人教育、农民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远非校园教育所能满足,“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理想的实现为教育提出了长久而巨大的需求。
(三)教育内容和层次的多样化
教育已不再是为了培养贵族的高雅,也不是仅仅为了求职谋生,而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态度、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需要。
(四)教育形式的个性化
人们需要教育根据个性化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条件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网络技术是通过计算机间的相互联结,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讯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与学的环境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 (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24页)它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力,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示范和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了教与学的模式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大大淡化了我教你学、我做结论你接受的色彩,而是更多地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大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参与过程控制的功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资源
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比如网上图书馆,可以包揽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可以将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存于其中;课件系统,可以向学习者提供所有的上网课件;名师指导,可以存储各个学科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的经验和学识,任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等等,所有这一切,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四)现代教育技术扩大了教育规模
电视广播技术可以把远距离的课堂搬上屏幕,走入千家万户;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走出校园,走向世界。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和封闭性,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从而可以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得以利用,实现了教育的全民化。以电视广播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将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使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使教育的规模得到极大的扩大。
(五)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虚拟大学”,它不受教育资源所在地的影响,学生们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等学府的教育。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面壁求学,学生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宿舍、家庭乃至任何现代教育技术可及的地方随时学习;学生的含义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群体,并由阶段性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具有了社会教育的性质。
(六)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个别化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选学相应的学习内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及地点,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张舒予.学习理论学习资源与教育改革──也谈教育技术94新定义[J].中国电化教育,1998,(6).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57-02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VR,它可以让用户创建虚拟仿真世界,也可以让用户亲身体验虚拟仿真世界,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技术、人机对接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动作捕捉技术、视频音频编辑技术、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门集合了多种技术的强大的综合技术。模拟真实环境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的制作并生成具有实时动态的逼真的三维动画;运用人机接口技术和传感设备实现感知性;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跟踪,优化触觉反馈,实现人机交互的自然技能;运用音频编辑技术实现自然环境的立体声输入输出等。
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虚拟现实沉浸感、虚拟现实交互性和虚拟现实自主性4个特征。多感知性是指除了普通算机所具备的对图像的感知外,我们的仿真系统还具备对声音、触摸、运动甚至味道的感知等,最佳的仿真系统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者存在于仿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真实程度,最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体验者身临其境难辨真假。虚拟现实交互性是指用户和仿真环境之间的自然和谐程度,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模拟环境亦能做出准确的反馈。虚拟现实自主性是指仿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依据真实客观世界物理运动定律运动。
2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形成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技能的培养,学生主动地去交互和被动的灌输,教学效果也天差地别,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等职业学校无疑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解说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身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虚拟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完成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必要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断地追加资金投入,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在虚拟实训基地,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仿真世界,所需要的设备和部件也是计算机生成虚拟设备,后期维护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轻松完成虚拟设备更新和添加。当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型课程内容更新也较快,在虚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加容易,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保证技能教学的先进性。
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真正地开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扮演角色,身临其境。人机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夯实技能操作的基本功。以笔者学校为例,像动物外科手术技能、汽车维修技能、农机具修理技能、模具制作技能、果蔬苗木栽培技能、计算机维修技能、组网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依托于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反复加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虚拟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最好的实训场所,如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将自己的作品实景呈现,制作漫游动画,徜徉其中。除此之外,虚拟实训基地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实训时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例如汽车驾驶技术学习、危险的化学实验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
2.2 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往的偏向理论教学以及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课件具备了图、文和声音并茂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教学难点或者技能操作课程上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表现一些技能型知识点如机械运动规律、机械维修、零件组装、计算机拆装等方面,传统课件制作难度高,展示效果不理想,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课件开发实现了逼真的三维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容易。
2.3 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教学。传统的网络教学有的是录屏讲解,有的是教师课堂实录,学生接触不到教师以及相关操作的所需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影响更大,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生光靠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如现场操作一次效果来得好。正因为如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拆装,更直观地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体验,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高新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和富有成效,尤其让技能教学更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实验实习场所并节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金栋,吴学会,李小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74-175.
从新课改开始至今已有五六个年头,处于一线的任课教师心中有很多的感触,对于像我这样经历了三次新课改培训的年轻教师,也有很多的认识。
高一前半学期我把整个早自习的控制权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来说我并没意识到这些高一新生是刚从题海战术里走出来的困惑之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却又对新的高中学习生活无从下手,不但缺乏对初高中知识结构存在差别的认识,而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安排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的错误就在于没有为这些行将改道的水流提前铺好河道,约
束其行径,而是任其漫流。
这种结果的产生并非偶然,这跟在教学过程中对高中教学和初中教学的区别缺乏重视不无干系。初中英语教学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并培养他们探索英语学习策略的意识,后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影响不大,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体现出来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应试而进行的教学通常会忽略这一学习策略的培养,而把教学重心放在固定知识的灌输上,又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大脑活跃、记忆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只要肯
努力的同学,成绩总是会很优异的。而这恰恰就犯了竭泽而渔的大忌,虽然学生的记忆力已被发展到了极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路到此也就截止了,因为他们应对高中繁重课业要求的学习策
略并未真正培养起来。而在高中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的是给学生指出学习的对象,给他们自我延伸、扩展的空间,并不是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是我们没为它做好铺垫,我们没能将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紧密地衔接起来,进行恰当的过渡,这样学生很难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学,输掉了起点。
那么,如何使初中和高中完美地衔接起来呢?英语学习的途径从根本上来讲无非就是积累和归纳,对于高中生也不例外,他们仍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并且高中阶段的英语积累可遵循的规律也显而易见。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在表象上仍存在较大差别,由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靠课堂上的讲解是不能完成知识的学习的,所以学生必须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离不开教师,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
语学习策略上应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而不是知识,刚才已经说到学生学习英语的两大途径是积累和归纳,积累和归
纳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学生的积累和归纳工作需要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传授方法,学生进行实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更在于通过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和寓意。而目前的英语教材和课堂授课往往只强调信息输出而缺乏意境再现,学习起来很容易出现舍本取末的情况,只重视词义而忽视句意。如果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其实是和语文一样充满文学和结构魅力的语言,同样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转变他们的目标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英语中有句谚语:“I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及其有效应用,还应该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彻底的认识和了解。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是学业水平的再一次提高,更是学生心理的又一次蜕变,而对于来自城乡中学的高中生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思考多而表达少,
对“八戒教育”总经理田学峰来说,刚刚过去的2016年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勉力支撑了两年的创业项目在2016年8月被服务众包平台“猪八戒网”收购,找到了依靠。但之后“八戒教育”是否能实现盈利,从此前途一片光明,田学峰仍然不确定。
2014年开始,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淘汰赛之后,“赛道”也变得越来越窄――资本趋于理性,并购潮随之而来。
教育行业的垂直媒体“芥末堆”在其的《2016中国教育科技现状蓝皮书》中称,2016年前三季度教育行业的并购规模达163亿元。
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2016年前10个月,仅在线教育领域实际发生的并购案就有上百起,“可以预见,2017年会有更多的收购重组。”
并购潮之后,行业发展变局初现――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并开始呈现进入传统公立教育体系的新趋势。那么,在线教育的痼疾能被并购治愈吗?
“包养”与“求包养”
2014年,在电商领域摸爬了9年的田学峰看到,与此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
“搞职业教育的缺乏实战经验,不懂互联网。即便是有一些线下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很难实现跨地区发展。而搞互联网的又很难提供包括技术、运营、营销在内的系统的技术教育。”田学峰告诉《t望东方周刊》。
因此,他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在行业中的积累,突破线下培训机构和纯电商企业做培训的限制。
于是田学峰创立了“萝卜网”,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在线的形式做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培训。
然而网站的运营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作为创业公司,“萝卜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平台导流的方式获客,而这种获客成本并不低。
“最初通过互联网获取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是3~5元,现在已经是10倍的价钱,达到30~5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一次行业内部交流会上介绍称。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的获客成本占客单价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5%~30%。”吕森林指出。
因此,企业难以盈利,一直靠田学峰的积蓄勉强支撑。
更重要的是,田学峰发现,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萝卜网”很难突破获客瓶颈。
这时,“猪八戒网”伸出了橄榄枝。对田学峰来说,双方的用户群高度重合,而且猪八戒网是一个大平台,具有大量优质的用户资源。
于是,2016年8月初,“萝卜网”成为“猪八戒网”的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八戒教育”。
而“一起作业”收购“快乐学”更多的是放眼未来的提前布局。
“对于我们来说,收购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线作业和应试练习的教学平台“一起作业”CEO刘畅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一起作业”从创立之初就希望能够做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全科在线作业。但刘畅后来发现,只是打通一个学科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尽管上线已超过5年,但今天的“一起作业”也只实现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在线作业。
刘畅认为,这与中国教育在K12阶段具有多学科、多地域、多学段的特点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教材版本,不同的学科和学段则有不同的特点,产品研发时都需要顾及。“而‘一起作业’的产品又是针对教师、学生和家长3个群体设计的,要考虑每个角色的不同需求。”刘畅表示。
因此,从2015年开始,想要打通K12全学科的“一起作业”就在观察行业,希望找到能够在学科内容上形成互补,而又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因此,以初高中理科体系为主的K12在线教育企业“快乐学”成为一起作业完善业务线的并购对象。
营收增加4倍仍难盈利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收购风潮的涌起也有其必然性。
吕森林分析称,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线教育的市场过热,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随着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并购重组。”
“并购之后,行业最明显的变化即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吕森林强调。
而企业个案同样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萝卜网’被收购5个月以来,注册用户增加了两万名,每天都能接到30~40个订单,营业收入增加了4倍。”被收购之后的这些变化,令田学峰重拾信心。
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猪八戒网”给“八戒教育”带来了大量优质的付费用户。目前“八戒教育”客单价为5800元的课程销量大幅增加,就是得益于“猪八戒网”的成功导流。
更重要的是“八戒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
原来的“萝卜网”只能提供标准化的课程和服务,这类课程一般客单价较低,在1500元以下,只能以量取胜。
如今,背靠“猪八戒网”这一服务众包平台,可以提供附加值更高、更加个性化、体验式的教学服务,甚至可以重塑教学场景。
比如,目前“八戒教育”通过IMS教学管理系统,以模拟游戏通关的形式打包了80个学时的课程。每一个章节就是一关,用户在完成基本技能的学习之后,都要进行实战练习,合格之后才能解锁下一个章节。
而实战的订单就来自于“猪八戒网”的众包项目。
据田学峰介绍,一般客户在“猪八戒网”相应专区订单需求,“八戒教育”的学员在完成学习之后,自行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实战操作,然后提交成果。
“如果中标,就会得到相应的赏金。赏金额度不等,少则300~500元,多则上万元。”田学峰说。
按照田学峰的设想,未来“八戒教育”要更多地接入“猪八戒网”的业务生态,打通更加完整的技能培训服务链条。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联合行业组织或者其他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对“猪八戒网”的服务商提供职业能力评测,并就评测结果对服务商的能力点做标签,即某一服务商技术特长是什么,具体处于哪一水平级别。对于能力不足的服务商,提供技能升级的学习服务。
“这就类似于是到药房还是到医院买药的区别,到医院买药就会有专业医生的诊断服务和用药指导。”田学峰比喻道。
但他也坦言,尽管平台的运营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八戒教育”还没有盈利,“目前来看2017年的上半年也很难有盈利,最快可能要到8月份才能实现单月盈利。”
整个行业亦如此。行业研究机构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只有5%的在线教育企业实现了盈利,仍有近70%处于亏损状态。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无论是对于田学峰,还是对于整个在线教育行业来说,尽管未来依然充满了变数,但仍然有一些趋势可以把握。
吕森林分析认为,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模式逐渐清晰:O2O模式已全军覆没,基本被淘汰出局;随着政府教育信息化的推进,B2B会成为重要的模式;而B2C模式则会在一些细分领域占有优势,如职业教育等。但B2C模式要实现盈利,还需要2~3年的时间进行市场培育。
“主要是培养用户为互联网学习付费的习惯,因为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的付费率还只有2%左右。”吕森林透露称。
无论哪种模式,都显现出了线上线下正在加速融合的趋势。
“一起作业”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性在线教育平台,始终是在通过与教师线下教学场景的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一起作业’天然的就是在做线上线下融合的事情。”刘畅强调。
其他从学校端切入、以B2B模式为主的在线教育企业同样如此。
而B2C模式下,吕森林观察到:一些传统的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线上业务的比重在增加,而一些线上企业也开始通过收购小而美的传统培训机构,拓展线下业务。
如传统教育培训领域的两大巨头“新东方”“好未来”先后发力线上,强力推动线上业务。
早在2010年,“好未来”的前身“学而思”就成立了自己的网校。2015年随着在线辅导进入直播时代,“学而思”网校迅速发展。
而创立于2005年的“新东方在线”,目前已经推出了近3000门课程,拥有超过1200万的个人注册用户,移动学习用户超过3000万。“新东方在线”甚至于2016年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并获得腾讯3.2亿元的投资。
田学峰透露,未来“八戒教育”也会与大学或者众创空间等进行合作,开设职业再培训的线下网点,走线上线下结合的道路,“但具体如何找到好的结合点,还需要再探索。”
吕森林认为,融合是由在线教育与生俱来的“师生分离”属性决定的,“在线教育终端媒介与人脑之间的‘最后40厘米’,使得信息急剧衰减,从而引发学习氛围缺失、学习效果下降等核心问题的出现。”吕森林说。
因此,未来线上线下的双师模式或将成为在线教育的主流――远端是优秀教师在线授课,近端是线下教师随班辅导。
教育信息化的机会
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3年,国家提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五年规划,以此正式拉开教育信息化的序幕。
“事实上,这个工程实施了7年,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上百亿元,用以完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北京携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职于地方教育部门的朱常琦向《t望东方周刊》透露称。
在此基础上,2012年,国家确定了基于“三通两平台”模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事实上,整体来说,在线教育一直是游离在公立教育系统之外的。”朱常琦坦言。但是,随着政府的不断推动,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购买数据和服务的互联网化时代,这为在线教育企业接入公立教育系统提供了契机。
对此,刘畅感受深刻。
刘畅告诉本刊记者,5年前,“一起作业”刚刚创立时,他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谈进校合作时,要面临诸多质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们确定是不收费吗”。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对方还要反复确认第二年、第三年,甚至5年以后是否收费。
“那个时候大多数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还不了解在线教育是什么、有哪些产品、能够为教学带来哪些便利和改变。”刘畅说。
如今,开始有一些校长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找到刘畅,询问双方是不是可以合作,希望把一些考试题目在“一起作业”的题库里“过”一下,或者购买一些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横向对比数据。
“因为他们看到了大数据可以代替教师的经验,为教学工作提供很好的指导。”刘畅说。
也是因为如此,“一起作业”未来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扩大数据库,做好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如横向为学校提供更精准、更具参考价值的对比数据;纵向打破不同学段之间的数据鸿沟,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从小学到高中整个K12阶段的学习数据,以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
未来的“八戒教育”也希望能够结合目前大学正在开展的双创教育,能够在进入公立教育系统中有所作为。“目前我们觉得比较好的方向是,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课程共建。”田学峰说。
关键问题之一:做好全方位入口分析
在比较分析了出版机构的自身优势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数字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从产业角度来看,以下四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高度组织化。也就是从学生、老师、学校等参与主体到教育内容、进度、评测结果等都是高度组织化的。这一特点导致所有产品表面上是卖给学生、教师等个人,实质上却是卖给一个组织机构(地区教育系统或学校)。而与组织机构打交道需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互联网公司所做不到的,也不是全国性企业的强项。所以即使在传统的中小学配套服务产业中,也几乎找不到全国性大企业影子,往往是众多的地方性企业主导。但很多在线教育公司恰恰违背了这条原则,开发了大量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软件,却找不到组织化营销的途径。
第二,被动化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而成人学习意愿强烈,能够自主学习。这种被动化学习特点,导致照搬成人数字教育模式行不通。例如,在会计考试、公务员考试领域里,比较受欢迎的是录播式课程及自学式题库,但在中小学基本无法推广。同样,内容的娱乐化在很多学习领域里也无法实现。
第三,学习内容与环境的纯净化。中小学教育不仅目标非常明确,一切为了考试,而且作为未成年人及政府公益性事业,学习环境必须保持单纯,正常网站上可以有的内容,如新闻、广告、影视、游戏等都不能有。这就杜绝了通过广告、游戏、电商等方式来实现后向收费的互联网经营模式。
第四,教育内容及要求的区域化。中小学教育虽然有全国性大纲,但区域性特点非常鲜明。要做出一个全国都适合的教育产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数字化的,都不切实际。
上述四点,对于数字教育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有深远影响。因为组织化、区域化,就很难有全国性产品,纯净化导致后向收费困难,而被动化学习状态则造成大量自主化学习产品的失败。相反,出版系统的一些传统优势得以沿承。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出版社在内容生产、区域化运营方面有长年积累,在政府、组织关系运作方面也有丰富经验,大有可为。
关键问题之二:把握产品设计策略
基础教育的数字化需求很多。例如:针对政府与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设备、教育共公平台,针对学校与教师的教学管理、教育资源,针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系统、备授课系统,针对课后复习的作业业系统、辅导系统,针对家长及特殊专业化需求的家校信息服务、出国考试、语言培训等。面对这些需求,出版机构应结合基础教育特点,挖掘自身优势,把握好产品设计策略。重点可以关注以下几类:
一是教学或学习平台的研发。这种平台虽然不是具体的产品,将来也并不一定自身产生很大效益,但在教育信息化普及后,是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主要渠道,而且也会从技术上制约或影响具体数字化教育产品的研发。所以,从长期发展看,大型教育出版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如同在纸质教育出版物时代,掌握新华书店有利于教育读物的发行一样。所以,作为大型教育出版机构,都应积极参与到教育平台的建设上。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一方面,要取得教育部门认可,争取到建设资质,从而拥有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平台建设技术难度很大,与大量软件集成公司相比,出版机构优势不明显。这在湖北、安徽两地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招标中都已显示出来。
凤凰集团作为一家拥有大量中小学教材的出版机构,自然也高度重视自主资源平台的研发,也就是利用教材等核心资源优势,发挥在江苏等区域的销售服务优势,以学校为主体,围绕课堂教学,借助地面营销力量推广专业化数字教育平台、软件和资源。
几年来,以凤凰版教材为龙头,相继开展了数字教材、助教资源、助学资源等核心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教材建设自2009年开始,一直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目前已推出1000余种,涵盖基础教育主学科、职教公共文化课、幼教主课程;已开发光盘版、移动端版、网络版等多终端版本;适用于Android、iOS、Win8等主流操作系统。助教资源已实现凤凰版教材每课时助教资源全覆盖。助学资源已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每个知识点自主学习资源全覆盖。
在这方面,凤凰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管数字教育涉及的业务很多,凤凰只聚焦在某一点发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凤凰认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数字化是数字教育的关键,因此,凤凰选择了课堂教学作为切入口,研发了“凤凰云课堂”产品。“凤凰云课堂”以凤凰版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为核心,提供了教师备授课、课堂互动、课堂评价、家校互联等开发性教育应用,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多种功能和硬件组合,满足个性化、常态化使用。“凤凰云课堂”目前已在江苏安徽两省100多所学校付费使用。
二是高端网络课程的研发。出版机构在传统教育出版中,因为掌握了教材等高标准内容,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优势。在数字化教育中同样存在这种机遇。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并不欠缺,因为版权管理的缺位,大量的教育内容在网上随处可见,许多互联网公司也把免费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所以低水平的网络资源根本不缺,这也是部分人的误区。但缺少的是高端的体系化、知识密集化的课程性资源。这些资源虽然研发难度大,商业模式不成熟,但有长远战略价值,出版机构在这方面有研发优势,应该加大力度。
在高端网络课程研发方面,凤凰集团于2014年尝试开发了《初高中衔接课程》,这是一套聘请高端作者和知名教师,结合书和网络,融汇了在线直播、录播、在线作业、知识测评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系统。产品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学校的欢迎,有的高中全部新生都购买此产品,两年间已有近十万付费用户。在此基础上,正陆续推出其他类网络课程。这种课程不同于百度资源的散乱,是系统化的在线学习内容,具有良好学习效果。
三是配合传统教育内容所研发的各种应用类产品。例如英语学习类软件。这些应用性产品可以与教材、教辅相结合,一方面促进纸质教育读物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会获得用户和独立的商业价值。近几年,凤凰针对中考英语口语等级测试,推出了系列化产品,每年都有几十万套的销量。而去年推出的智能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则在盐城、南京等地区大面积使用。近期即将推出的书教辅相配的手机答疑等移动应用系统,就体现了与教辅图书互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增值服务。此类产品的关键是要吻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并且最好与原有的教辅等产品形成配套,以产生互相促进作用,实现更大价值。
四是利用传统教辅的用户优势,发展在线培训等。数字教育将来很大的市场机遇是在线培训,但这方面出版机构没有什么网络优势。不像互联网公司,有很大的用户流量。但出版机构可以借助大量的教育用户优势,引导用户向在线教育发展,从内容资源提供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变。
五是尝试建立一些专而精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当前,综合性平台已基本被大型互联网公司所垄断,但专业性很强的数字教育平台仍有很大发展机会。出版机构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材、教辅相同,创建一些地域性、专业化教育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投资专业互联网机构,专注于全国性、网络化教育服务。例如,2011年凤凰集团投资控股了北京凤凰学易公司。该公司推出的中学学科网()注册会员超过1500万,覆盖了全国主要高中和大量初中学校,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网站,体现出很强的互联网服务属性。同样,在职业教育方面,凤凰投资控股了厦门创壹公司,其推出的虚拟实训软件云服务平台涵盖了主要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三维虚拟技术,为全国大量职业学校提供教学与实训云服务。
关键问题之三:找准多元化发展方向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内容建设,充分利用好内容优势。前面已经分析过,出版机构的垄断性、精准性、高端性内容是核心资产,这是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是出版社的利器。所以,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保持领先的内容优势;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中,要突出这些内容的份额,形成有利局面。也就是以核准性内容为屏障,以精准化内容为主体,以高端性内容为亮点。
第二,技术方面多元开放,广泛合作。数字化产品的优劣不仅取决内容,更受制于技术。但出版社恰恰缺少技术支撑能力。所以,出版社应多渠道地解决技术障碍。要建立自己的技术队伍,但更要加强与技术公司的合作。凤凰在数字教育方面,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合作的态度,愿与数字教育各环节的伙伴们携手共同打造数字教育生态圈。近年来,凤凰与三大运营商、华为等多家软件公司、台湾纬创等多家硬件商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模式,可为教育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灵活配置的数字服务。
第三,积极参与地方教育平台建设。应积极介入地方教育部门“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及电子书包等相关实验项目,增加地方教育内容资源能力。同时,要研发相关教育服务网站、学习网站,与现有的教材教辅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自己的教育内容运营平台。地方教育平台的参与和控制,应该是教育出版社的“百年大计”。
第四,发挥地面营销优势。基础教育有着鲜明的组织性、地域性特点,这决定了产品营销的主对象是学校等机构组织,主要方式是面对面营销。在这方面,出版系统有健全的新华书店系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没必要邯郸学步,盲从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
同时,强化B2B推广,深化面向学校的营销。教育的特色是组织化,离开学校而直接做学生,是很难的,也是不长久的。所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仍然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的必修课。而在这方面,也是出版机构的优势。
第五,利用资本手段,加快教育服务转型。出版社除了提供数字化的教材、教辅等内容服务外,更应拓展在线教育市场,扩大服务内容,谋求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方向很多,一方面,要扩大教育服务外延,向高教、职教、社会教育等新领域拓展。这些领域的数字教育模式已比较成熟。另一方面,要增强教育服务内涵,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手段革新,发展培训、咨询、教育测评等新产业。
在这一多元化拓展中,可利用资本杠杆,通过产业并购、合作等方式来解决。互联网企业的融资、并购比较活跃,有力推动了其发展。但投资不仅是解决发展速度问题,更是改进运营机制的强有力手段。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课程;视频编辑;教学设计
0引言
2017年1月由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过去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教育部门,用多媒体课室的录播系统来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资源,由于其大而全、单调冗长的问题,导致在移动学习中难以有效学习。而如今微课程即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精华部分录制下来合成的教学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高。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当今时代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1微课程的现状
1.1微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兼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理念,他的微课程被称作“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2006)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2]。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2013)则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笔者认为,微课程是简短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的在线网络小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和容量小等特点,恰好满足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在校园里、在图书馆以及在地铁上等场所都能进行学习,实现“随时随地,触手可学”的学习愿景。
1.2微课程开发的流程与团队
通常微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课程设计、素材整理、视频拍摄与剪辑和网络平台更新等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上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好坏决定了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从下一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好坏情况来决定上一个环节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适当修改。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开发者对教学原理,摄影摄像技术,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并且往往运用的熟练程度将会对整个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在微课程开发的背后,不单单只有中小学教师一个人在制作,而是由一个专门的微课程开发团队在分工合作,包括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和学科知识组等,一边研讨交流,一边创作开发。在微课程开发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出色的微课程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带领的团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带领的团队,西北师范大学郭邵青教授带领的团队等,各支优秀的团队都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微课程效果的提升。
2微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前期设计阶段
2.1.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微课程应当具有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性,这就考验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程的开发素养是否扎实,如果能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到设计中来,这些特性就能从微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现,而如果缺乏对某方面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年龄、风格色彩等因素,特别是每位教师的信息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如果在开发微课程之前没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将导致整个开发工作事倍功半。
2.1.2复制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有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由于思维定势,在微课程中复制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编写的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框架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大纲、课堂讲授方案,在视频中没有设置交互功能,也未添加课外阅读资料链接。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制作视频时,没有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知识呈现方式,只是将传统课堂课程进行复制、粘贴[4]。微课程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不会实时面对面地站在学习者面前教学辅导,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是时空分离的。因此,教师无法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行为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2.2后期开发阶段
2.2.1团队成员缺乏必要交流
部分中小学教师未在意系统性开发的重要性,往往教师与技术人员各行其职,相互交流太少,认为只用完成分镜头撰写、录制视频、后期编辑生成视频等任务,而像网络平台的搭建、插图的选择、色彩的构成等工作就全盘交给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实现。多数情况下,教师没有请教技术人员关于色彩选择,功能实现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也不太过问教师关于微课程需要表达的意图等知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微课程中,存在着像视频与平台的色彩搭配不佳,平台上缺乏支持视频呈现的功能等消极影响,抑制了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中的视频和音频组合需要遵循视频编导中的声画组合原则,即综合整理将要呈现的画面和发出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既要表现出各自具有的特征,又要达到声画协调、高度统一的状态,课程视频要达到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效果。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文字稿本时,大脑中并没有同步设想出配套的画面。在完成旁白撰写之后,没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只是逐句地添加对应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素材,将素材与旁白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声画不同步不仅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视频质量差强人意。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1教师主观因素分析
3.1.1对微课程建设认识肤浅
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考验综合能力的工程,微课程融合了课程理论、信息技术、美术设计、电视编导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5]。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还需要具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很少有教师能面面俱到,如果单靠对微课程开发的一知半解,就投入到微课程的建设之中,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建设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还很一般,既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又可能会让会对微课程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这是微课程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
3.1.2教师教龄制约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程前期设计的阶段中,首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维,而教师年龄则是影响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程度也依次递增,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都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6]。对于人数比例较少的这部分年轻中小学教师来说,尚未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他们更容易掌握网络教学设计流程,积极解决在网络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人数比例较大且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已经形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相比年轻教师对于网络教学设计转变的效率会比较延缓,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生搬硬套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3.2其它客观因素分析
3.2.1割裂的任务分工方式
微课程主要包含了课程视频与网络平台,对于一门微课程的建设来说,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担当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应充当网络平台的协助建设者,其权限涉及到窗口栏目布局、UI界面设计、导航功能设置等方面。但通常情况下,教师与网络平台负责人各行其职,中小学教师只是负责将开发完成的课程视频提交给网络平台的负责人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从前期的网络平台设计到后期的管理方面,全权由网络平台负责人来负责。像这种割裂的任务分工模式,往往就是网络平台与课程视频风格的不统一,整体设计感不强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2.2缺少对画面联想的过程
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文笔功夫可谓妙笔生花,能比较轻松地写出语意清晰的讲解白。但由于缺乏微课程建设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在斟酌文字稿本的内容,而头脑中并没有闪现出对应的画面,即忽略了联想画面的过程。当文字稿本写完之后,未对文字稿本中的画面做出可行性分析,便直接进入分镜头稿本创作阶段,单一地按照每个句子来找到对应的素材,也没有对素材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思考,导致整个微课程的画面感不尽人意。
4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微课程的建设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课程。
4.1前期设计阶段
4.1.1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培训辅导
网络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7]。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电视编导技术,UI界面设计等知识与方法。因此,教育部门应邀请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讲座;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来进行技术辅导,这对中小学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从优秀作品中激发思维
俗语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偶尔会感到头脑空白、缺乏灵感,此时广泛阅览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与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我国,每年都在大大小小的微课程比赛结束以后,活动方挑选出最优秀的微课程和教学设计共享在官网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微课程大赛网,网站上不但有优秀的案例展示,还有制课培训视频,为中小学教师建设微课程提供了非常到位的资源。中小学教师需要在阅览这些优秀的作品时,记录下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的设计要点,并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思维,争取设计出既能彰显知识要点,又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课程大纲。
4.2后期开发阶段
4.2.1每位成员都是系统化课程开发者
所谓“系统化开发”就是开发人员要清楚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系统化开发思想,除了发挥精湛的教学眼光,参与课程大纲撰写、教学方案设计、练习题库的建设之外,还应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界面布局、功能设置、风格选取等方面;而网络平台负责人也要对教学大纲,分镜头稿本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每位团队成员参与到微课程构成的各个部分建设之中,大家才会在分工上相互理解,设计与开发思想上达成一致。
4.2.2养成画面联想的习惯
中小学教师在文字撰写的同时,需要拥有足够的画面感,以便能更有效地挑选出合适的素材。中小学教师需要一边斟酌文字内容,一边能在头脑中生成对应的画面,并且要思考画面与画面之间是否有联系,分析画面的获取途径等方面,这是审查文字稿本时务必要进行的步骤。接着,分镜头稿本的必须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即教师当为讲解旁白配上合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之后,一边读出讲稿内容,一边浏览素材,分析文字意思与素材效果是否能搭配,如果产生了声画对立或声画歧义的效果,那就需要从文字和素材中找出原因并做出对应的调整,这是保证微课程内容无歧义的重要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03.
[4]崔哲洙.论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5]李康.微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6]曾晓东.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初高中教师年轻化[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