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

时间:2023-09-18 17:19:24

导语:在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

与其他课程相比,初中化学学科有着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信息中,包括大量的图片、视频、实验演示,这些信息的表达都依赖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W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传统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传递化学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直观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多媒体技术的不足,增强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

在初中化学知识中,存在着很多抽象的微观概念,如化学知识中的分子、原子、夸克等微粒,这些物质学生都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如此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过于浅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非常困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无法对这些抽象的分子进行形象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各种教学困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微观概念下的分子形象化,使学生对知识得到直观的了解,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例如,在教授分子性质、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等课程时,学生依赖课本上单一的图片,根本无法充分了解微观下的分子,将会导致教学质量非常差。但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电子动画来描绘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以及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和规律;在研究钠钾等单质焰色反应时,在教室了没有进行实验的条件,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实验又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实验视频,满足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化学知识量。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有趣的模拟动画,形象地描述了化学知识,让学生直观地对重难点进行了解,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教师回归传统课堂

传统教育中的黑板是一个可以进行重复书写的教学工具,在传统的电子多媒体工具中,教师只能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如果发现需要补充的知识,教师无法立即对知识进行补充,常常会漏掉一些知识点。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教师可以直接在上面进行绘图、书写,解决了用传统多媒体展示课件的缺点,可以即时对知识进行修改和储存。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了教师学生与教学工具的互动性,促进了兴趣课堂的发展。例如,在初中化学物质溶解度课时,在利用黑板教学时,教师要反复地绘制图表对物质的溶解性质进行分析,这对教师的绘图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在制图过程中十分浪费课堂时间,不利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制表功能,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出几种物质的溶解曲线,并且要求学生对曲线中的转点进行解释,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物质随着温度升高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教师建立起了高校课堂,在课堂上可以帮助师生对知识进行研究探讨,并且还能把教师在平时收集的知识视频、图片、文本随时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进行化学课程讲解。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助于弥补空白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可让学生掌握,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高污染性的实验和危险性的实验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操作。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题。例如,在课堂讲授白磷燃烧实验时,由于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需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不通过实验学生就无法对燃烧过程进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灵活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只要经过观察才可以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在这样的教学理的影响下,学生必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总结

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课堂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补充和发展,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种教学方式的联合应用,充实了课堂内容,优化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要充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下第十一单元“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在课尾“讨论”栏目开始渗透物质的分类思想,让学生“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进行整理和分类”。虽然教材没有把“物质的分类”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单元进行介绍,但在“讨论”中提出的四项要求已基本涉及物质分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有专门的知识单元介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思维方式正在从经验直观向逻辑抽象过渡,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概括事物的普遍性,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分类整理加以系统化,因此,关于分类思想的教学成为衔接教学的关键。具体到本课内容,初中生虽然在认识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上有了一些积累,但还没有把物质的分类视为一种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要引导学生从普遍性出发认识物质的变化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逐渐确立分类观,打好认识论的思想基础。鉴于我们的初中生在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开展合作探究和独立探究不再存在学习障碍,反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

2.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3.学会从组成和性质出发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微专题教学,笔者安排了“合作探究”和“独立自主探究”两个阶段的探究式教学,旨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知识自主建构、拓展知识和深化理解等方面的优势。

(一)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往往具有挑战性,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的铺垫(情境创设)和引导。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提示,将初中化学已经学过的物质提取出来,设计了下面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

活动一:试将下列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C、CO2、CO、H2CO3、NaHCO3、Na2CO3、CaCO3、Ca(HCO3)2

活动二:由Na+、K+、CO[2-3]、SO[2-4]可组成几种物质?请尝试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三: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分别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H2O、CO、CO2、SO2、SO3、CaO、CuO、Fe2O3

学生在组内讨论后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1.我们分类的“标准”可以是什么?2.如何从“组成和性质”出发给物质分类?两个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是展开以上三个探究活动的关键。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学生进入“收集信息”阶段,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系统梳理所学过的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物态、溶解性等有关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所列物质逐一进行筛选、比较,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对所列物质做出个性化分类),最终形成解释并交流发表(用展板展示各组的答案)。

关于“活动一”:第一个小组有两种分法,先是按“物质存在的状态”进行分,固态的有C、NaHCO3、Na2CO3、CaCO3、Ca(HCO3)2,液态的有H2CO3,气态的有CO2、CO;然后按照“物质的溶解性”来分类,可溶物质有CO2、H2CO3、NaHCO3、Na2CO3、Ca(HCO3)2,不可溶物质有C、CO、CaCO3。第二个组有三种分法,与第一个小组的分法完全不同,他们先是按“是否含金属元素”来分,含金属元素的有NaHCO3、Na2CO3、CaCO3、Ca(HCO3)2,不含金属元素的有C、CO2、CO、H2CO3;然后按“是否含氢元素”来分,其中含氢元素的有H2CO3、NaHCO3、Ca(HCO3)2,不含氢元素的有C、CO2、CO、CaCO3;最后按“含元素种类多少”来分,其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有C,含有两种元素的有CO2、CO,含有三种元素的有H2CO3、Na2CO3、CaCO3,含有四种元素的有NaHCO3、Ca(HCO3)2。第三个组最有意思,他们是用树状图的方式(见图1)进行分类的,只不过他们把教材中的树状图给“放倒”了。教师抓住这个对教材图示的模仿创新点,引导学生对树状分类法的好处进行说明。

师:你来谈谈树状分类的优点有什么?

生:比较系统,直观。

师:讲得好!刚才大家都按一定的“标准”对这8种物质进行了准确的分类,其中的树状分类法,是我们初中阶段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它的优点是层次分明,能够直观地呈现事物的从属关系。(教师的总结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尝试、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准确地点出了初中段学习的重点,提醒大家关注并掌握树状分类这一“层次分明”的“重要的分类方法”)

关于“活动二”,第四个学习小组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分类。

与“活动一”相比,“活动二”的难度有所提升,虽然学生也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但分类标准没有清晰展现。为了从学生的答案中挖掘教学资源,教师与该组学生代表进行了如下教学对话。

师:请谈谈你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分类有什么优点?

生4:因为它都是盐,我们要对盐进行更细的分类。我们组是从组成盐的金属、酸根的角度来对以上物质进行分类的,比如一说到钾盐,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指钾元素与各种酸根组成的一大堆不同的盐,有氯化钾、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等。

师:好,这个讲法让人信服!这也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全体学生点头)

关于“活动三”,第五组的展示(见图3)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图示和文字表述中,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一览无余。

从物质的组成上分,图示如下:

从物质的性质上分,图示如下:

通过以上探究式教学,教师将初中生对“物质分类”的经验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强化了“分类标准”意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为初、高中知识教学衔接,把学生思维引入较高层次奠定了基础。三个探究活动“交流发表”结束后,教师开始“评价结果”,并顺势引出了下一个环节的独立自主探究。

(二)独立自主探究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分类”的科学理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科学理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师:从氧化物的性质来看,有的能与酸反应,有的能与碱反应,还有一些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到了高中我们将会学到,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特殊氧化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呢?就是因为同类物质有“通性”,它可以为我们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基本线索并做出分类科学上的验证。下面我们就运用刚刚掌握的“物质的分类”知识,来独立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吧。(师投影“提出问题”)

小试身手:酸雨主要是由氮的氧化物(NOX)和硫的氧化物(SO2)气体引发,工业上煤的燃烧以及居民生活用煤是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吸收煤燃烧产生的SO2气体?(已知:SO2+H2O=H2SO3)

针对教师提出的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先将该问题转化为学科中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比如从分类角度去寻找标的物(SO2)所属的物质类别,再找到该类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同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然后才能举一反三。从元素的组成和性质出发,学生能够类比二氧化碳这个已经学过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经过简单推理便可知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溶液起反应。学生在思考中还将联想到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其他反应,比如与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等。

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堂指导。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钠吸收,或者与氧化钠或氧化钙反应,或者与水反应”,教师提醒学生:要在解题的过程中试着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继续巡堂观察学生书写方程式情况,点了三名学生(生1、生2、生3)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堂进入“解释结论”与“评价结果”环节。

针对上台板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三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把Na2SO3错写成了Na2SO4,被台下的学生发现并指了出来,教师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下面的教学引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应写成Na2SO3?

生4: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所以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盐就应该是亚硫酸钠Na2SO3。

师:很好!从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来看,CO2的检验和吸收与SO2有什么共性?(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这是对分类观的实践应用)

生5:因为它们都是酸性氧化物,其共性是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对。我们还可以来比较一下,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水这三者中,哪一个吸收二氧化硫的效果最好?

生6:氢氧化钠溶液最好!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最大,溶液浓度也最大,吸收二氧化硫的量也就最多;氢氧化钙溶解度小得多,溶液浓度就小,吸收二氧化硫的量就会少一些;而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后生成的亚硫酸很不稳定,很快会再度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因此效果最差。

师:很好!我们从“物质的分类”中去寻找物质的共性,并运用物质的共性去预见和解决问题,这就是物质分类观的应用。“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能够对我们今后研究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思考的方向……

教师的总结,再度提升了学生对物质分类观的认识,真正教给了学生一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钥匙”,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动手观察练习

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

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一、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了,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是物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生成新物质,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③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等);⑤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

二、积极动手实验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是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新晨

四、善于动脑

遇到问题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第4篇

进入初三年级,我们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即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因此就片面的认为化学难学,不想去学。其实每一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本人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观察实验。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3、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再次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积极动手实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第5篇

摘 要: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课前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复习。课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通过“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课时的复习安排突出复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空气;氧气;化学;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物质,教材选择从学生最熟悉的空气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开始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也是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催化剂等)的开始。本单元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学氧化碳、水等物质打下基础。

二、考点分析

空气和氧气相关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制法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热点。其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要考查实验的原理、现象和结论。而氧气的性质多从描述实验现象进行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经常与其他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合并到一起考查,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结合实例进行考查。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能力薄弱,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

四、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构建第二单元知识网络图,全面归纳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点;(2)通过例题1和练习题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等重要考点;(3)通过例题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4)通过例题3和练习题加深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解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保持好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

意识。

五、复习重点和难点

1.复习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法。

2.复习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六、教学方法

本单元复习主要以问题导学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分析比较法、归纳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法来教学。

七、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认知上的特点,本单元的复习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归纳总结法来完成复习内容。

八、复习流程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指导、订正师生共同归纳习题

巩固。

九、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微课视频

本单元的复习采用“翻转课堂”进行。在上复习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出了一个课前引导学生复习第二单元知识的微课视频,然后通过微信、QQ平台把这个视频传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视频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自己能初步构建出第二单元的知识网络图,为复习课做好准备。

十、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十一、复习过程

(一)引入复习课

课前让同学们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和教材内容,自己构建第二单元的知识网络图,大家都很用心地整理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做得都不错,鼓励一下自己吧(鼓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同学们做得相对较好的知识网络图(播放图片)。我们这节课就把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复习课,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复习本单元的重要知识。

(二)板书复习课题

(三)展示复习目标和复习重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展示复习目标和复习重难点,让学生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复习的重难点心里有数。

(四)推进教学

【目标1】构建第二单元知识网络图,全面归纳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点。

【教学活1】给学生2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自己构建的第二单元知识网络图,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教师自己的知识网络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这两个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回忆和提高,同时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气氛。

【目标2】复习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等重要考点。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做例题1,然后分析本题的考点。

例题1.(2016云南18题)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小结]本题的考点是______。应熟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相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1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等重要考点,让学生明白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相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需要熟记于心的,这样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考虑问题才会周全。

【教学活动2】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完成下列练习题。

练习1.下列有关氧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可以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白色火焰

C.氧气绝对不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练习2.(2014云南15题)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练习题。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通过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点。

【目标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活动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中表格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的实验药品、化学反应原理,怎样选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验满和检验氧气的方法。

教师提问后作出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小结]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1)首先研究生成该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2)然后根据____和____选择并组装发生装置,而且一定要检查____;(3)根据____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4)最后对收集的气体进行____和____。

2.关注氧气制取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知识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例题2的问题,特别是第(4)小问,明确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教师指正、修订、作出评价。

例题2.(2016云南26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的选择无关的是____(填序号)。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与氧气是否反应

(3)实验室用高i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

(4)氮气在很多领域用途广泛。实验室用加热NaNO2和NH4Cl的浓溶液制取氮气。

实验室制取氮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

[提问]本题的考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通过第(4)小问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这种“兵教兵”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目标4】加深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

【教学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做完例3,回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

例3.按上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回答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_____。

(2)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小结]本题的考点是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在_____容器中利用物质与_______反应,消耗______,使容器内外产生

_____,进而定量测出反应前后______的体积,即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实验设计中的现象以及结论的归纳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这个题的复习不仅抓住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2】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练习1。

练习1.实验室里,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适量,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上,如图。试回答: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

①玻璃管内______;②活塞先右移,后左移,活塞最后停在刻度约_____处。

(2)在反应中红磷应过量,原因是______。

(3)反应后,玻璃瓶中的气压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玻璃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请猜测这种气体可能有哪些性质?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4)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和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强化重点,查找同组同学的薄弱点。

【作业】导学案后面的课后练习检测题。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

1.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习题的选择上,我都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体现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课后练习检测题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强化,查缺补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