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时间:2023-09-18 17:19:30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第1篇

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普遍比较注重学生们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的重心所在,但是小学语文的语言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的语言教育和文学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呈现相辅相生的状态,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学好母语是身为国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特点,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语言、修辞、同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求知欲,更好的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更深入的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未来的认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为基础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度,一味的强调语文教育“工具性”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心灵的升华,真正的实现小学语言教育的目的,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

中国有着上千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名人轶事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文学具有着深厚的内涵,小学语文的教学就是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开始。为了更好的使得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对于文学拥有更大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就必不可少,趣味是开启文学宝藏的钥匙,它可以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进行语文知识的阅读和学习。

总所周知,兴趣是打开成功殿堂的钥匙。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兴趣更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无疑是提增加学生阅读乐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佳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草》中,教材用想象的图画勾勒出那一望无际的草原,配合着古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语句,不禁把学生带入到那苍茫的草原上去,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趣味性”不仅仅是指儿童当下对于语文学习的“趣味”,更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与书交流的“趣味”,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加顺利。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在21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当下教育者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对于教材内容的文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开始有着全面的认识,不同于以往的只重视教材中知识点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是否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完这些知识点,而是平衡的对待教材中的教育性、趣味性的问题,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培养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上来。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专门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教育性”并不相同,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对于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也不仅仅是对于儿童来讲的幽默、好笑、游戏等,还涵盖着对于语文学习本身文字的趣味性认识,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字教学中对于文字本身进行抽象趣味的解读,这也是教材中“趣味性”的一种表达,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是高度融合的,是高度统一的,也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展“教育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才可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意识的目的。

第2篇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更加注重在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认知程度不足,过分重视教材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教材的趣味性。趣味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全面的感受到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特点,在保证课堂教育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学习课堂氛围,并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句子和词语多年来都没有任何变化和新意,其中模式化和枯燥化语言使得小学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中,没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存在其中,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维空洞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沉闷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的死板和无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枯燥和乏味的语文课文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越学语文能力反而越弱,在这种教材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其精神特征、个性表现力以及创造力都十分的低下。导致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好想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严重不足。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分析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的中教育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显著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主要呈现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语言的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品性的健全。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语言潜力,教材的文学语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语言优美而隽永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学习顺序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优美的语言并不是我们所认为始终的字词句的学习,因此,学生所需要的文学诉求往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很好的体现,我国的传统小学教育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位置,但是小学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语言潜能为主要职责,所以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就需要对其文学素养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文学养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性,还有我国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含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另外,小学语文教材能够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学习和感悟让学生能够更好领悟生活;其次,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长久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显示出了浓重的思想政治色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但是最近几年,小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教材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所有在这段时间内,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政治色彩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放到初高中阶段进行。

2.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分析

文学作品具备了较为深刻的内涵,而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真谛的感悟和感知需要趣味性作为引导,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当中富含的深刻内涵进行全面的感悟和感知。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个时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积极的对语文只是进行学习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体现出学习的趣味性。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文字都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材中的很多顺口溜和绕口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绕口令的阅读能够获得一种意想不到韵律感,同时通过朗诵这些绕口令和顺口溜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正确发音的能力;其次,教育模式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和内容都包含了固定的模式,这些固定模式的存在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预测能力,通过学生预测的对与错,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再次,想象和幻想的趣味性。中国的汉字能够通过各种拟人、比喻、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文字在表达过程中更加的鲜明和生动,文字更加的优美,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欢乐的趣味性。这些文字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表达;第四,幽默的趣味性。幽默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肃,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都比较怕教师,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十分需要有幽默色彩的文学教育;最后,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引人思考的趣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含有很多富含人生哲学和人生观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全面激学生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心理方面的共鸣。

三、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关系分析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就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规划和制定过程中,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需求。现阶段随着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发生改变和增多,小学语文教材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似乎已经走入到了一个毫无光明的小路。如果不及时对教材作出调整,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势必会走入一条死胡同中。而趣味性整好是与教育向完全相对的小学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的表现,其与小学生性格特点是保持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能够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中去,势必能够弥补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性而导致的教材建设不足的现状,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并不缺少趣味性,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学校领导、社会和家长只是看到教育性对学生升学的重要典型,将教材的趣味性屏蔽,甚至是忽略掉,因此,现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来说,在新课程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对教材趣味性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同等重要。

四、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对策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结合作者教学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将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起来。

1.积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议应该对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及时的转变思维方式,先从理性思维的灵活性角度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对问题应该采用辩证的手法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大胆质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部,从而探求事物的本质,提高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在学生对问题和新事物探索过程中,很可能会使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这样在趣味性保证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全面认识到同一个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可能会的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以自己心目中的植物妈妈的角度出发,对植物整个生长过程和传播特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灵活性。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其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多样化和课堂张力的一种重要对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除了上文的措施之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措施。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面的呈现,给予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刺激,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渗透性和吸收性,最终全面促进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地统一和发展。

第3篇

【摘 要】古诗文是世界文化遗产,其语言优美,充满画意,且意味隽永,经常出现“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言近而旨远”的情形,是诗人反应当时社会政治动态、风俗习惯、自然现象、劳动生活以及个人感受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的篇目、题材、内容等方面,深刻阐述和分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的特点和选编现状,提出了“以诗解诗”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苏教版教材;方法研究

古诗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记忆力以及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启蒙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指出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国外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珍惜自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爱国理念和荣誉感。

2.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家长、学生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部分学校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把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

3.有助于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随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选编的古诗词暴露出的典范意义缺乏、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必要的注释以及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所占比例小等突出问题,同时,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思想观念保守以及老师忽略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致使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低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学习。

二、研究角度及创新论点

1.心理学角度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

2.艺术角度分析

将美学理论与古典诗词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动画呈现等方式,在充分利用教材范本的前提下,通过诵读过程中发现美,全面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欣赏水平,让枯燥无味古典诗词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角度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务必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要求,也是学生充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晶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在苏教版小学古诗文研究中,对于教学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理念的研究比较零碎。从教材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古词、儿歌以及儿童诗。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中,古诗成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全部,在小学语文教材文体选择上,务必考虑到古诗文题材的复杂性,全面满足儿童的生长状态、情感萌动以及心灵世界。

“以诗解诗”是古诗文研究的趋势。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诗句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深刻领会诗人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灵性的美妙古诗意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小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得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以诗解诗”的教学形式,既能很好的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的实现,又能充分体现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诗句时,即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诗中的“孤帆”、“唯见”等词深刻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但对于缺乏情感经历的小学生在理解该句诗句时,且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如在《别董大》中,以物送别;在《赠汪伦》中,以歌送别;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以酒送别,通过这样的“以诗解诗”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以景送别的写作手法,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不再仅仅是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以及两人友谊天长地久的祝愿。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小学古诗文教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与探索,值得一些教学新手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零散。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广大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对小学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现状,既要从内容、朝代、体例等方面对目前古诗文选编进行改革,又要及时转变应试教育对古诗文考查的形式。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在感受古诗文美感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士宏,崔亚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选编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

[2]尧新瑜,张红玉.还给儿童想象的翅膀—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

第4篇

关键词:聋校;小学语文;现状;措施;成才

在聋校小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小学语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学科是有着较强工具性与基础性的一门课程,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对聋生运用语言以及理解语言的能力加以培养,其教学效果会对聋生日后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聋校对语文教学予以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切实地帮助聋生运用与掌握母语,使聋生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能够有效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教事业随之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聋校教学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于改进的问题,制约了聋生的发展及成长。由此可见,研究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其意义是尤为重大的。

一、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过度强调聋生语文学习的困难。通常聋校小学语文教师会过度地强调聋生语文学习上的困难,错误地认为聋生没有能力来对课外书加以阅读。所以,在聋校学习了几年以后,学生只是机械化的读课文,但是却不懂其中的意思,这便使得语文教学面逐渐的趋于狭窄,最终导致学生只学不会用。此类不良状况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化,甚至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仅仅是学校周围事物的仿写亦或是模仿课文等,其结果可谓是笑话百出。即便是这样,教师也没有总结归纳教学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没有对教学作出任何反思,只是一味地将原因归结到聋生学习能力低下上。

(2)教学方法新意缺乏,教材脱节老化。现阶段,聋校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制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实际和生活实际相互脱离,比如在聋校小学语文第三册中“卡车、电车、轿车”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并无法正确地理解意思,特别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电车”,该教材广泛地应用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聋生的实际,教学要求盲目,教师采取普通教育的方法及要求来开展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并且大多数的教师所采用的是普通学校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结果实效不高,事倍功半,而且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3)教学目标针对性不足,教学模式滞后。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极少将发言的机会给予聋生,并且随时地影响或者干预聋生的发言。学生仿佛教师手里的风筝一样,教师不敢轻易松手,担心学生会由此而迷失方向。而这时的学生则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不再重要。除此之外,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对聋生的特殊性造成忽视,不顾及聋生的理解水平与语文能力,教育的针对性十分缺乏,课堂上经常只是几个学生的课堂,因为在老师眼里这几个学生是优等生。教学中还无法体现出“因材施教”,没有针对聋生的个体差异,来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加以制定。

二、改进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聋校小学语文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的训练,并且目前仍然有着许多聋校对此类方法加以延续。作为聋校的教师,由于具备着汉语水平和听力水平上的优势,往往使学生处在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境地。所以,必须将这个传统的师生观打破,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构建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便于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应当经常性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通过板书、手势、声音等的变化亦或是应用投影仪、模型等直观的教学用具,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可以尽快兴奋起来,从而对所学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重视教材的整合与重组。一方面,教师在拿到小学语文教材以后,应当先全面地了解教材,真正地作到统筹规划。对于语文教材中与聋生学习不适合的内容,要适当地进行删减,并且要适当地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却需要聋生掌握的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着相当多的古诗词,而按照聋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聋生的知识储备尚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因而他们非常难以理解这些有着较强抽象性的课文。所以,聋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暂时删除这些教材中不适合聋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加入便于低年级聋生理解且简单的一些儿歌。

(3)丰富教学手段,加强生活化的教育。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着逐步走语文生活化的路子,尝试着不断渗透到聋生的生活中,让语文教学能够运用于生活,能够回归生活。一方面,要让聋生留心观察生活。聋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很多内容均是生活中极易忽略却非常常见的,因此,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内容进行重新观察,让聋生再现生活。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多地使用想象、描述、图片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再现性、形象性等特点,为聋生创设出其所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其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总之,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与普通学校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所以,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针对聋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顼晓丽.当前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读写

算,2013(16).

[2]吴巍苇.浅谈听写训练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网

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6).

第5篇

一、小学语文习作范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 一) 语文老师采用教课文内容的方法来“教范文”

在教习作范文时,部分老师直接把其看成一种典范,或者把教范文与习作教学画上等号。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习作范文《春天的发现》时,老师首先指引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再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文中的作者发现了些什么?他主要写的是哪种发现?用这样教课文内容的方法来“教范文”,学生虽然学会了效仿这篇教材去写作;但是了解得越详细,学生在语言上、题材上就会形成如出一辙的弊端。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会降低习作范文的指导作用。

(二)语文老师采用给学生读故事的方法来“读范文”

部分语文教师认识到用“教范文”来进行教学,不仅自己感觉到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就采用另一种方式,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减弱习作范文的功效。在指导课快结束时,让学生自读习作范文,不做讲解,不做评议。这样的指导方式对于语言水平较一般、写作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范文并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还会对学生的写作造成一些影响。

二、怎样用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范文

( 一) 提供可以效仿的材料,让

习作范文的示范作用得到发挥

要想正确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范文,就必须让习作范文最原

始的功能得到发挥的同时,不断发掘其内在潜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范文是规范性较好的模板,其指导性较强,能够为学生打开思维,并引导其进行写作,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习作范文的存在是为了使学生在理解作文要求的前提下去模仿,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我的同伴》习

作范文中,首先介绍了“我的同伴”长着一张瓜子脸,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身材不瘦也不胖等外貌特征,其次还描写了“我的同伴”热情开朗、幽默等性格特点。学生在认真阅读了这篇范文后,找出自己要描写的人物的特征,之后参照范文中的描法来写关于人物介绍的作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习作范文的质量,而且还能达到习作教学的目的。

用范文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与“教范文”的区别是教师在语文习作指引中所饰演的角色。“教范文”的模式是对文章的句段进行分析解说,一字一句地教学生,给学生搭好桥后在让学生过河,老师此时所扮演的角色是铺路人,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帮助,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应该以领路人的角色,用成功的方法来指引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范文的篇章结构,总结出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与顺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习作创造力。语文教材是材,其习作范文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性、标准性,对刚学习写作的学生是一个较好的模仿与创造蓝本,可以让习作范文的指导作用得到具体发挥。

( 二) 将习作范文当作阅读材料,使其拓展功能得到发挥

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增加多篇角度不同的范文来作为

写作前的阅读拓展。一些老师认为教材中的范文太一般,对学生没有较好的帮助,就给学生另外补充一些范文,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水平。此时,就可以用教材中的范文来引出教师补充的范文,把范文依据其水平划分为低、中、高的档次,方便各个层次的学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模仿范文。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使学生知道,要求相同的习作可以进行多种选材,可以有不同着力点、篇章结构,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提升学生的拓展能力。

(三) 把习作范文用作修改材料,让其评改功能得以增强

每位学生所写的作文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老师对学生的点拨也必须不同,才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在进行习作修改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且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面批”。也可以采用老师先批改学生的作文,按期为学生指导、评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评讲得当,指引切要,可以让学生有真正的领会。现在,习作教学非常重视习作之后的指导、评改,老师必须教会学生该怎样去改。修改范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老师可以参照不一样的技法指导学生去修改,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学生对自己写的《院子里的发现》进行修改时,老师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让学生参照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院

子里的发现》的习作范文,针对所描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段;诗歌教学;研究

在声讯时代,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文化内容,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无关,甚至是背道而驰。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质量,是有效措施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和标准,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进行简要阐述:

一、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概况

(一)小学语文低段诗歌内容

诗歌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占38%,包括童谣、古诗、儿歌、识字歌等,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帮助低年级学生认字的识字儿歌,有描写风景的词串,有风趣幽默的绕口令,有韵律优美的古诗,这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并且,寓意深刻,具有教育意义。

(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的特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刚进入校园,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诗歌选编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此,小学语文低段诗歌的特点:一是趣味性,如《影子》、《比尾巴》等诗歌,可以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二是音乐性,如《望庐山瀑布》,给学生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从画面和声音上都充满了音乐性;三是时代性,教材中的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学习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经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诗歌不太感兴趣,只要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上,甚至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诗歌没有实用价值。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教师虽有教学实践经验,但文化底蕴有所欠缺。教学理论不够系统,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受应试教育影响,诗歌教学仍以解释字词、默写为最终目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使用传统的“老三套”,即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缺乏形式多样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提不起兴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仅是浮在表面,记得快,忘得也快,学生难以体会诗歌的感情,不能将诗歌的学习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策略

(一)转变诗歌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仅关注教向更关注学转变,对于教材也要有新的认识,教材仅是教学参考的例子,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制定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低段诗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朗诵儿歌、歌谣、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以此目标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二)《识字歌》的教学策略

《识字歌》占了低段诗歌教材的很大比重。《识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昆虫、植物、气象的儿歌,如《昆虫歌》,有节奏明快、内容新颖的,如《拍手歌》,有讲述古代神话的,如《成语歌》等等。《识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

《成语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以上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汉字、理解含义、正确书写、灵活运用。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可以识、写分步,先多认少写,这样有利于提早阅读。学生在认字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使用拼音和字典。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如做组字、组词游戏等。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古诗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古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在进行古诗的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诗文含义,以往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讲解古诗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即使理解字词意思,也难体会诗文情感,借助课文插图,能够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插图中品味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片发挥想象力。

(四)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儿童诗一般短小有趣,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反映人物事迹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有体现关爱家人的《看电视》,反映家乡新貌的《小小竹排画中游》等。因为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儿童诗较容易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情感,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入情、入景,充分体会诗歌的情感因素。此外,要让学生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多发表见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给予适当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给学生搭建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

三、结论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为范文,进行低段诗歌教学的研究,重点论述了《识字歌》、古诗、儿童诗的教学策略。观点尚不成熟,需要笔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任运昌.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0.08:13-18

[2]语文课程标准目标[M].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64

第7篇

一、文言语料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必要

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材,让青少年接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涵育,这乃是几代语文工作者的追求。百余年来,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融合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认为,教训之一是把文言语料的系统学习逐出小学语文教材,这种宏观设计始于1923年问世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这份课程标准只要求小学阶段能够读写白话文,基本避开了文言学习,仅提出在六年级“可酌加浅易文言的诗、文的诵习”。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小学阶段并没有正面提出文言学习的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除去几十首古代诗歌,文言语料少得可怜。

这样做,问题何在?

第一,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凭借,语文课程的专责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文言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缺位,初中的文言学从零开始,进度慢,标准低,其负面影响一直波及高中的文言教学。

应该强调一点,即文言学习的作用大于文言学习本身。我曾随机调查过44个文言常用词,发现由它们充当词素的一般常用词语共有876个,平均每个字有近20个常用词语。试想,假如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一点文言,早一些了解一部分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记诵相关的文言例句――这对于他们积累一般词汇,尤其是提高对词语含义的辨识度,该有多么大的好处啊!不少中小学生词汇贫乏,对词语义项理解得粗糙,运用不准确或不得体,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恐怕与文言学习的严重滞后不无关联。学习较大数量的各类文言语料,可以加强多种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加强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同时丰富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精确程度。

第二,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精髓,相当一部分是由文字承载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越高,语文素养越强,他们认可和吸收这些文化精髓的质量也就越好。我们不应该离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主要任务,去泛泛地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就如同不能让语文课沦为政治工具一样。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第三,从20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让小学生读一点文言”的教学实践,一直有人坚持进行着。比如,1960年至1966年,北京景山学校就曾经为小学生编写过文言教材,应用于教改实践,效果很好。原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在“”后与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的夫人郭惜珍联手编写过小学文言教材,开展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活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刘毅先生主编的“新世纪小学语文读本”,专门编出文言课本,包括《儿童学古诗词》《儿童学韵语》《儿童学文言文》等,曾在一批小学名校试用,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后来,这套教材进行了修订,文言部分的语料总数超过350则。认真总结相关的文言教材编写经验,将会收到开阔视野、加强信心、调整思路的良好效果,为文言语料合理地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一定的参照。

总之,尽快走出九十余年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这个误区,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基础建设方面厘清语文能力培养的思路,并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语料种类

1.文言韵语

中国古代教育家编写出大量文言韵语供儿童诵读,其中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为著名。《弟子规》等也属于佼佼者,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这类读本,语句简短,合辙押韵,谐于唇吻,易于记诵。其突出的功能有三种:一是集中识字,二是学习文化知识,三是传播培育道德规范。

就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而言,宜于从中选取文质兼美的语段,适当加以编排。例如《三字经》,可以细分成多种类别,暂举三条: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劝学类)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礼仪类)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常识类)

《弟子规》更偏重于宣示道德规范,也可以作若干节选和改编,例如:

有客来,笑相迎。称尊长,勿呼名。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纽必结,冠须正。脚步轻,衣巾净。

衣贵洁,不贵奢。饮与食,勿拣择。

凡出语,信为先。事非宜,勿轻言。

体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2.对联

撰写对联是中国古人的一项发明。记诵对联,具有多方面的教学和教育价值。张志公先生认为,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此外,学习对联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古诗中的对仗句,体会古人语言运用的高妙精微之处。

对联种类丰富,佳联名作精神内涵深刻,达到了文字与思想情怀的完美结合。让小学生多记诵名联,不仅可以学习古代的文字表达经验,还能够壮阔胸襟,陶冶情操,得到真切的审美感受。例如: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湖南岳阳楼)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相传为林则徐年少时作)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长篇小说《红岩》)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楹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题所画竹图)

3.成语和格言警句

《幼学琼林》这本古代蒙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练,对仗工整,易诵易学,不仅所含的文化知识广泛丰富,还用生动的造句形式介绍了许多成语典故、格言警句。选编一批带有成语的骈体句子,应该对从学习白话过渡到学习文言起到支持作用。改编三则,以观其基本体式:

竞尚华章,曰洛阳纸贵。

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吴牛喘月,笑人恐惧过甚。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

附骥尾,望人引带。

执牛耳,谓人主盟。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

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家贫待客,但知抹月披风。

冬夜邀宾,乃曰敲冰煮茗。

借鉴古人的经验,还可以新编一些成语韵歌。每则或编入四个成语,或编入八个成语,两两相对,形成联结。这里举两则为例:

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含英咀华,披沙拣金。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不择手段,无孔不入。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古书古文中有大量的格言警句,摘编出来,意义非凡。例如: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宝,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4.对韵歌谣

记载对韵歌谣的蒙书,流传较广的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诵读这类对韵歌谣,对理解汉字的平仄、古诗的格律具有特殊价值。古人编写的对韵歌谣内容过于庞杂,难度也偏大,应该精心挑选和改编。例如这一则,摘编自《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清秋水碧,雨霁晚霞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古代诗词和文言章句、短文

这些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见到,具体的分类、编排等情况,此不赘述。

三、小学语文教材文言语料的选编与使用

首先,要明确文言语料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目的和原则。其目的,乃是合理地构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体系的基本模式,走出培养文言阅读能力严重滞后的教学误区,调整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的宏观格局,并处理好文言阅读教学系统与白话阅读教学系统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良好联结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准,对改造语文教学体系、实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其原则,可以概括成三条:一是标准要严格,按照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披沙拣金,剔除糟粕,遴选精品;二是难度要适宜,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实况和心理特点,让教学具有可接受性、趣味性,防止“野蛮施工”,盲目追求高难度;三是编排要合理,根据小学三个学段的进程,强调循序渐进,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其次,应该明确在小学实施文言启蒙教学、编写文言启蒙教材的基本思路。反思以往的相关教材和教学实验,我认为这样安排可能比较合适:

第一学段,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集中识字,可随机选择一些古代诗歌、对联等文言语料,与白话语料混合编排,为识字教学服务,渗透一点审美的元素。

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采用文言与白话分编分教的思路。如果每周能够分给文言教学2课时,每学期按照15周计算,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有240课时。文言教学要相对独立,做到课时独立,教材独立,教法独立,考测独立。

关键在于编写出适合应用的文言启蒙课本。每学期编一册,从浅入深,拾阶而上。每册可以安排6个单元,每个单元占用5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小学的文言教学基本以课上诵读(熟读成诵)为主,每课时一般能够诵读2~4则语料。每单元前4课时安排诵读新语料;第5课时复习,并适量安排一点相关的演练。准此,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积累记诵的文言语料总数不少于500则,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应该可以初步完成文言启蒙的教学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教学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8篇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思考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小学校园中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也逐渐不断深入到教师和学生心中,并在各地小学中广泛运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小学阶段是为学生奠定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品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有效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其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给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层次分明

小学语文教材有着很强的层次感,其教材内容的编制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应具备层次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二)渗透性好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材讲解、课外知识阅读、作文写作等过程,教师可完全将德育渗透与这些过程相结合,尤其是课外阅读环节的渗透,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有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自身学习素养,同样,作文写作环节也是极为高效的渗透方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写作能力,而且还能重充分锻炼自身的想象思维,增强审美观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语文教材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多元化的文章内容,既涵盖了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故事,又囊括了古今中外故事和含义深刻的寓言,极大的影响了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道德情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学习,深刻体会国语的博大精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训练中,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他们真正获得情感体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通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日后的长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应注重课内和课外的双重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要重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因为语文课外活动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很好的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行为,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应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彻底贯彻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语文重难点知识印象。另外在设计实践活动主题时,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理解能力,并使活动主题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此外,还要尽量开展具有正能量的实践活动,如:革命诗歌朗诵比赛、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以便于可以很好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优良的传统美德。

(三)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全面掌握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这样才能很好的进行德育渗透。首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其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让学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在讲解描绘和赞美祖国秀丽河山的文章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想象,将文章中重点描述的事物进行还原和扩张,使之形成新的描述形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从内心深处热爱祖国的秀丽山河。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借助各种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以便于可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也可以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时,渗透德育教育,如运用多媒体功能将教材内容用图片、影音、视频等方式播放出来,使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真正领悟作者的感受,提升其思想道德。

(五)通过设立榜样,进行德育教育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光采用传统说教式教学是无法帮助小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借助正面的教材内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引导学生向文章中的成功人物学习,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人文情怀。如:可借助《孔融让梨》等课文,让小学生懂得孝亲敬老、懂得谦让,不要自私自利。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行为来影响学生,使其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真正发挥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