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产业与管理

时间:2023-09-18 17:19:33

导语:在文化产业与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产业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并成功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经济的大发展。近年来科技的更新更进一步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催生了以艺术管理推动文化发展的发展趋势和理念。针对我国的艺术管理体制而言,它是文化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管理体制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体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增强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作用,采取何种措施和发展途径才能达到计划中的目的,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关于我国艺术管理的分析

艺术管理是伴随着艺术的产生过程,跟随者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而诞生的,它与文化管理、文艺管理等新兴管理模式隶属同一个学科领域。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艺术管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辩证,在艺术管理的分类研究中,艺术管理包括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是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范畴,在社会文化产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我国文化艺术研究中,艺术管理体制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结合文化产业这个大领域的特色和要求进行合理的梳理,因此,艺术管理体制在一定层面上还存在体制和制度的空白。

我国国家艺术管理体制是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全国艺术发展实行的管理和领导手段,是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高度去思考的管理方式,是在艺术生产、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管理契约关系。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管理体制,具有鲜明的统治阶级色彩,并不适用于具体的艺术管理领域。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结合具体的现状,细化到具体的管理模块中去,由局部发展影响整体发展,由具体管理工作影响全面的建设工作,从而实现以艺术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和建设工作的作用

(一)健全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机构

通过近年来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艺术科研规划和管理的协调、发展,艺术管理工作重点负责了文化和艺术的组织评审、立项和建设实施,目前日益健全的艺术科研组织机构确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方向。

(二)完善了艺术科研的规划管理工作

近年来日渐完善的规章制度丰富了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明确了各职能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和有效的推进作用,并建立起相关的课题项目和艺术研究基地以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了文化产业的学术价值

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深化了“中心工作”的服务大局意识,围绕着艺术事业的“中心工作”采取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艺术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在课题上的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具有时效性的科研成果更深层次地彰显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价值。

(四)拓展职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艺术管理工作是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的,陆续制定的发展规划编制和科研项目成果的展示将文化产业的研究视角扩大到更加广泛的范围之中,不断强化的艺术管理职能,给文化产业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文化产业更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五)管理资金优化了基建办公环境

艺术管理工作优化了科研项目的经费,给文化产业事业提供了更好的办公条件。在管理工作的督促下,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文化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注入资金,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为文化产业事业提供了更为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由量变上升为质变。

三、以艺术管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深深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各种文化节目以及新兴的文化业态融入了很多高雅艺术成分,希望通过营造艺术氛围,为国内外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艺术场所,进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一)立足艺术管理,培育文化产业骨干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骨干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艺术管理过程中,构建一批实力强,有竞争意识的文化企业骨干力量,不仅能够强化艺术管理的力度,还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骨干文化企业的发展也是艺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做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艺术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艺术管理的模式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强化对文化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文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增加文化产业的收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事业的繁荣发展,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完善艺术管理,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来看,为人们提供更好更精彩的艺术节目是向观众争取票房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纯艺术性的高雅艺术表演很少能得到大众的认同,一则是人们不具备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意识,再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方式,只有不断结合现实状况,改变艺术的形式和表演方式,才能获得更多的肯定。

(四)增强艺术管理,提高表演水平

艺术文化是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型的文化形式,这需要提升对节目的编制和筛选,在节目中弘扬传统的精神文化思想,立足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融入新的创新元素,创造出新型的表演风格,并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的消费结构和审美需求,走进群众的生活,活跃当地文化,彰显新时代的文化产业特色,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兼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2009.

[2] 王小龙.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洛阳文化产业发展为例[D].河南科技大学,2010.

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观念意识

[DOI]10.13939/ki.zgsc.2016.31.250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因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所设置的,其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想而知,尽管实践性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憾。

1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

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加强。首先是教师教学方面的观念意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因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文化艺术的生产从传统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蜕变,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出现。比如传统社会最为经典的文学艺术,在当代则是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 “产业化”(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最为成功的戏曲艺术,其鼎盛时代的元明清(早期)是以经典作家作品见长,而从近代以来的包括传统戏曲到当代影视为主的视觉演艺艺术则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演员和明星的时代。传统与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经典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当代明星艺术生产机制更是截然不同,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秉持一种“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的情怀,而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则抱持一种“不发表就发霉”的焦虑。而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的过程,比如许许多多的专业基础课如各类艺术史、艺术理论,就要更加注重研究这些规律,即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实际过程,既然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的文学、艺术、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就不能再是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课程等传统授课内容的惯性延续,而应该有热情、有勇气结合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去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仍以文学艺术课程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学艺术课程既要讲授传统文学艺术学科的关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传统艺术向现代大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实践规律揭示出来,这当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惯性中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是都是从传统学科转移而来)。文学艺术课程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产业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无论其面对的是文史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都要面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自觉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和实践性,加强现实实践的观念意识。

就学生学习和接受层面而言,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是一门现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习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外乎艺术史类、艺术理论、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从学理上讲,这种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中,由于缺乏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度去把握和统领这些学科,所以现实给学习者造成的感觉往往只能是感觉所学课程杂多、混乱,甚至是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实实践性的问题意识,并以此问题意识把文化产业管理各门类课程统合起来。

问题意识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最重要推动力。与传统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各自门类领域内进行不同,随着大量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被打破,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已经取代传统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方式。一个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为现实产业实践服务的学科,树立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切实而必须的,加强现实实践性观念意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势在必行,正如赫拉利所说,创新的政策或者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对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重视,对知识的信仰,已经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性格,甚至已经构成了国民的潜意识,也是以色列能够持久创新的动力源。以色列拥有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整个国家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来自这所大学。大学中也并非以学术论文来考核教师,而更关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观念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笔者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十余年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到证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同样是文理科专业,但毕业后,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经管、新闻等社会新兴行业,而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反而比其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这就主要得益于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即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过分看重平时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他们更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学期论文、科技赛事,并依此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理解事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组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文的校园文化实践,则主要是指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部分。在这个方面,学校乃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原因很简单,社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学内部扶持文化,并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自然而然大学就成为地方和区域性文化艺术传播的场所。虽然,在校园文化范围内的参差不齐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职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在走出校门之后确确实实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艺术活动,但是,大学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之前,首先应该培养受众和消费者。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就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化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践业已表明,社会公众参与文化艺术度的标准首先是教育水平,这一点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父母职业和种族文化等指标。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受过艺术培训,那么成年之后其参与或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频率则是显著提高。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水墨山水这些国粹,政府和社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国人来传承和保护一样,同样,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也应该首先是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和山东各级各类学校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山东吕剧的人日后能成为这种文化产品的爱好者、消费者。

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应首先当是学校,因为它时涉及财政投资,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参与的宏观方面的组织。另一个主体当然就是全体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对一个身处其中正值思想观念长成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就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学院层面的各种节庆活动、会议会展、艺术演出、科技赛事等涉及组织、策划、传播等环节,都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全力参与,学校学院组织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要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又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踊跃参加或是成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学校各种艺术体育等团体组织活动,确确实实把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课题,它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方式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校方,对此将专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3校企合作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文化产业;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 F2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59-04

一、引 言

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是拉动内需,还是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等诸多方面,文化产业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本往往产生出超越我们想像的巨大创造力。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T.W.舒尔茨对此作出精辟论断:“人类的未来并不是完全地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其发展动力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质量。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它对生产和发展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研究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的产业构成的影响机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领域,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卢卡斯(Lucas,1988)[1]和罗默(Romer,1990)[2]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他们把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增长模型,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超出了物质资本。国内的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展开了理论探讨以及实证检验。具体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对于整体或者是全面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测算和研究。如钱雪杰,刘杰[3]对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研究和测算,王宇、焦建玲[4]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第二个方向是对局部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如边雅静、沈利生[5]选择人力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工具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差异。周志梁、廖加固[6]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效应研究――基于武汉数据的分析》一文中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和巨大冲击作用,且武汉市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投入是很不够的,因此应当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武汉市的经济长期发展。以上的文献研究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且也作出了比较细致严谨的科学分析,但是具体到文化产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匮乏。现有的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是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关注对于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高端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如李一凡[7]关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研究以及林[8]针对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未来的办学思路与模式进行了探讨和设计。从实证的角度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问题进行的研究非常罕见,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也希望可以得出比较有价值的结论,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传统数理统计方法需要较大的样本量,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无法有效满足其他分析工具的基本要求,为了对我国的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进行比较清晰的描述和测度,本文选取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实证工具。

三、灰色关联模型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动态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这种理论是从系统内多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进行优势对比,是对发展态势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它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一般而言两者关联度大,则影响力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小,则影响力小[9]。灰色关联分析的模型构建及分析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确定一个因变量序列(参考数列)Y及几个自变量序列(比较数列)Xi,将参考序列和各比较序列的原始数据做初值化处理,消除量纲,使各因素之间具有可比性。接着,求差异信息序列,从中找出极大值与极小值。关联程度实质上是数列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因此曲线间差值的大小可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然后,选取分辨系数ρ=0.5,计算出关联系数,公式如下所示:

ξ(Y(k),Xi(k))=

最后,计算灰色关联度,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也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

四、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目的是考察人力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所以选择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参考序列Y,其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与文物统计年鉴2008》;选择教育程度来描述人力资本作为比较序列①,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8》,并按照指标的要求进行测算。具体的原始数据见下表1:

按照前文介绍的步骤,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并进行排序,最终的计算结果(见表3)。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整体关联度达到0.712,7。从关联度来看,尤其是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非常高,达到0.842,7。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文化产业是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内容融为一体,且脑力创造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双重创造形态。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技术、经济、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是一个高度综合的领域。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新的发展范式就像是充满动力的引擎推动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上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关联度,所以,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建设问题。创意思维存在于所有社会和国家人们的头脑之中,不论贫富,不分大小,亦无先进与落后之分。创意是一种想像力、灵感和智慧以及创造能力的完美融合。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关于自己的无形文化资本存量的阐述,告诉人们自己的身份以及拥有的文明的价值所在。人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资源,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培养和拥有具备科学知识结构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是发展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人力资本建设问题上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环节:

1.积极扶持和利用高等教育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因为多样性的文化底蕴才能够保持文化产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毋庸置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高端人才,所以现有的研究成果或者说实际工作也都在支持这一观点。人才是文化产业起飞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文化产业持久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不无例外地都是依靠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们通过各种政策设计,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平台,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一些发达国家在对某些发展低迷的工业区进行重建的时候,很多的战略都是依赖文化产业的就业吸纳力来设计的。同时,文化产业能够提供比常规工作更高的职业满意度。这是因为就业者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凭借创造性的努力,获得了参与感以及更高质量的工作水平。经过多种途径的尝试和努力,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确实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产业群体,包括新闻出版、广告、电视广播、表演设计、软件、文物赏鉴等众多企业类别。因此,它需要艺术、管理、技术、策划、经营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所以,在人才的选择上,文化产业不能说是包罗万象,也可以说是兼容并包。经济、管理、法律、文化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对文化产业而言是必不可少,建筑设计、印刷、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必须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技术培养,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障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跨国性的文化集团不仅带来了文化冲击,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醒的钟。无论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或是乡镇之中,文化都应该保有自己的生存土壤,不应轻易破坏。中国必须重视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才能保持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出更多的吸引力,而这些都是对高端智力的挑战性要求,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和利用高等教育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政策设计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二是鼓励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强化在知识业务的在职培训,逐步建立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长期养成机制。四是拓宽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世界级的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和顶级人才。

2.充分肯定和重视中等教育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产业在生产环节上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但是它同时又具有非常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为众多的行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高成长性产业的基础产业之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必须正视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人力资本需求这一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餐饮服务业等诸多部门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以及辐射力。而且,文化产业自身也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文化单位、机构37.56万个,从业人员195.63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0.3%和3%②。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对于就业确实有着很强的吸纳能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开辟新的就业空间,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更具有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极其丰富的地区,而就业问题又是当前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这个行业,既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又可以减轻就业压力。上面的实证结果表明,中等教育人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是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非常高,达到0.842,7,只是这种贡献度常常在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被忽视。国外早期关于文化产业的相关实证研究也从另一个方面对本文的结论提供支撑。Panos Mourdoukoutas[10]早在1988年就通过对于旅游产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旅游产业对社会一般劳动力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这一研究结论(参见下表4)。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所以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本的程度要求,不应该好高骛远只看重高端人才,还是应该有一个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中等教育人才的政策设计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放宽市场准入要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利用各地区已有资源和条件,积极鼓励开办上网服务、售书、音像出租手工艺品包装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个体或者集体性质的文化服务。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就业,包括对女性就业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支持力度,这一点在国际社会也是渐成共识。如2005年在印度纳高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讨会就认为:应该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强调在把文化活动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的手段时,要赋予女性更多的发展权利。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许多女性在艺术和手工艺以及时装的相关领域有着特殊的天赋或者才能贡献。二是鼓励各种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文化生产和消费可以被分门别类,但是这并不意味文化生产必然被困在一定的框架之中。虽然精英和民众都掌握着文化的关键话语权――“精英式”和“世俗化”,但是现有的对各种文化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文化兼收并蓄的用户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文化产业的存在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多样化的产业形式就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配置。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的杠杆作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中下游文化企业,拓展文化产业的门类,以此创设更多的文化产业工作岗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满足中等教育人才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的现阶段,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原始动力是广泛地存在于这些中等教育者之间,并且他们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发展的动力。因为,绝大多数的中等教育都是在居住地完成。这些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们既有常规的工作能力,又对当地的发展环境了如指掌,更有建设家乡的无比自豪感和喜悦感。他们既愿意自己的家乡经济富足,更愿意身边的人们生活美好。这样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减少社会紧张气氛,铸造和谐氛围;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居民获得较为便利的文化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重视中等教育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加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加大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兼顾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所以,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阶段,既要充分肯定和重视中等教育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积极扶持和利用高等教育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注 释]

①中等教育此处指接受普通中学的教育,包括高中和初中两个阶

段;高等教育此处指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教育。

②数据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8》。

③表中数据来源于Panos Mourdoukoutas.Seasonal Employment,

Seasonal Un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The Case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of the Greek Islands.

[参考文献]

[1]Locus ,R.E. 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4-42.

[2]Romer,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71-102.

[3]钱雪杰,刘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

(3): 39-45.

[4]王宇,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

科学,2005,(1):31-39.

[5]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

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19-24.

[6]周志梁,廖加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效应研

究――基于武汉数据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

报,2006,(6):15-20.

[7]李一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

印刷学院学报,2006,(4):2-5.

[8]林.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

导刊,2008,(4):107-111.

[9]张从军,孙春燕,陈美霞,杨靖三编著.经济应用模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52-355.

[10]Panos Mourdoukoutas.Seasonal Employment,Seasonal Un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The Case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of the Greek Islands[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1988,47(3):315-329.

Analysis on Grey Relevance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hina

Liu Sa,Wang Qia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grey relevance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aking the relative data between 1997 and 2007 as samples. It finds that human capit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a high corre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relation, in particular, the inter-linkage degree betwee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the highest.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第4篇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提高西区的首位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时期,西区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要建设文化强区,必须拥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健康的城市体系。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消费业和生产业的双重属性,是西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西区作为中山城区经济体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价值,承担起支撑和服务社会城市建设的功能。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挥生态涵养价值、人文传承价值、休闲服务价值,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山实现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实现西区区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按照西区定位要求,能否迅速实现产业转型、有效形成旅游产业竞争力,是西区在未来中山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山中心城区重要组成区域的西区,面对周边区域竞相发展的竞争环境,西区需要重新思考区域发展定位,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制定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战略,使西区成为引领中山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西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区全区上下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共识,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城乡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加快推动跨越式发展步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入挖掘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途径和突破口。就西区区实际情况而言,西区拥有中山市加快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全区上下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必须坚持用产业发展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方向,通过细致规划、精心组织、引进重大项目来加快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动力,带动西区区域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具备优越基础条件

(一)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与优越性

西区自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以来,在历届党委的领导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连年攀升,位于全市前列,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中山市文明镇区、经济强区。近来来,西区围绕“稳增长、调结构、筑平台、强服务、惠民生”十五字工作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区新一轮大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6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9.06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8亿元,增长15.1%,出口总值6.1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4850万美元,增长18%,国地两税收入22.06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35.56亿元,增长3.3%,可支配财政收入6.27亿元,增长16.8%。农民纯收入16553元,增长10%。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的和美之地。

(二)商贸高度发达的高端性及前瞻性

西区是中山传统的物流集散中心,专业市场密度高、总量大,拥有汽车销售、小商品贸易、IT电脑、果菜食品、服装百货、客货运输和二手交易等7大类15个专业市场。其中,有珠三角地区发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场、全市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电脑专业市场之一的西苑电脑城、正在开发的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北大荒(中山)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全市规模最大、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额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西区汽车街,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山市(西区)汽车博览会,有效提高西区汽车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区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动力、LED新光源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道路,拥有工业企业2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拥有好来化工、大洋电机等企业。

现代服务业发达,商业气息浓厚,服务业占比重超60%,是中山乃至珠三角著名的商业贸易和休闲观光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嘴”美称,现拥有五星级国际酒店-喜来登酒店,四星级的富华酒店等品牌酒店30多家,天悦城、利高广场、雅居乐剑桥郡等多个具有商业地标建筑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高端写字楼、高尚商住区云集,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麦德龙中山商场”,全球体育运动用品超市“迪卡侬” 进驻,一系列大型商业建设项目,助推西区现代服务业改革试验区发展。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西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有全国最大的单体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有全市最大的综合运动健身基地―中羽俱乐部,有荣获第22届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的岐江公园。

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黄氏大宗祠,140年历史的烟洲书院,中山党史教育基地黄健故居和长洲战时服务团旧址等有特色古建筑30多处,还有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醉龙舞”。

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岐江夜游”,全长约6公里,以香山历史为铺垫,推出了“一河两岸三个灯光秀四个码头五个市民广场六座大桥九支火树银花十个主题公园”的绝美景观。岐江游展示着“幸福和美中山”的新景象,承载了中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昭示着中山美轮美奂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

(四)交通路网设施的便利性

中山西区位于风光旖旎的岐江河西岸,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面积25.21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0万人。广珠轻轨、105国道、广珠公路、江中公路、北外环、博爱路、富华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新岐江公路、太澳高速、小榄快线等道路纵横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枢纽。

(五)空间的共享性

交通的便利性、功能的互补性为西区与中山其他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和岐江河的整治成功,打通了市区与西区的“隔离”,使西区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西区与中山中心城区共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区逐步成为中山市市民休闲旅游、户外运动的首选目的地,为城区百姓共享西区自然风光、独特魅力提供了最佳选择。同时,也为西区在全市范围内整合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生态涵养效果明显,但资源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西区应该以“商贸立区、文化兴区、休闲旅游旺区”的方针为发展战略。但是,目前生态旅游资源仍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缺乏系统、有效整合,未形成合力,更不能转化为旅游产业强势;更未有与其他镇区联动,优化整合资源等。

(二)产业转型取得突破,但旅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区始终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退出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科学规划沙朗片与城区片的综合布局;确定了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作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旅游业能否迅速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产业竞争力,将决定西区能否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西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定位。因此,要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保障旅游发展的各项体系。

(三)文化发展形成合力,但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西区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加强了醉龙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大了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区沙朗片的乡村形态逐渐消失,长期积淀下来的生活观念、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场景资源迅速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因此,应该尽快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形成文化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品牌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西区狠抓城市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夜景亮丽和主要大街景观改造工程,旧城旧村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碧水蓝天、美丽岐江形象初步显现。围绕西区景区化目标,推进优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整体来看,人们对西区沙朗片区的印象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西区旅游强区的品牌依然没有树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发展基础显著增强,但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西区引进了新能源动力、LED新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使我区经济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西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旅游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的吸引力比较薄弱,仍然难以满足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要求。

四、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总体思路

西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西区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依托中山、面向全国,全区统筹、多业融合,全力构建25平方公里的全域景区,进而联动周边镇区,辐射全市。

(一)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应进一步优化配置西区自然与文化多元要素资源,通过多元文化体验,为复兴中国文化贡献力量;通过文化传播创新,建设中国文化高地;通过文化体验与传播,形成文化吸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因此,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为:通过优化配置自然与文化要素资源,建成中山旅游文化度假区,打造最具特色的多元体验与传播中山文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医院片区要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养生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度假绿色养生的新天地。西区辖下的9个社区应科学合理布局其中:长洲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博览、文化创意等产业,着力打造古村落文化体验小片区。后山要在融入西区新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片区。西苑、彩虹、沙朗要重点发展养老、健康、生态产业,打造健康养生小片区。广丰、隆昌、隆平要围绕自然风光核心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民俗风情等一批观赏田园风光和体验民俗风情的高端项目,形成旅游产业价值链,实现西区旅游大发展。

(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形象定位

根据西区的发展基础与优势,将西区域形象定位为“美食之城、养生家园”,使之成为提升区域吸引功能的原动力,并且围绕这一形象定位,构建西区主题鲜明的产业体系。

“美食之城”是指重振具现代风情意义的首条食街。于今,中山人的记忆之中,不少人仍在怀念这样一种风情:夜幕降临,原先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车流逐渐开始减少。不经意间,路边停下了一些不同款式的手推车,几个身扎腰包的人动作麻利地从平板小轮车上卸下折台折凳。转眼间,人行道及路边就排起一串台凳。柜式的手推车上响起了“呼呼”的风机声,汽油炉头的火点着了。阵阵徐来的晚风吹散了白天遗留的暑气,空气中随之亦飘起了些油烟味,跟着是一些广东人炒菜特有的镬气味。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此时正肠肚打鼓,在那诱人的气味中,食欲陡增。干炒牛河、椒丝腐乳炒通莱、紫苏炒田螺、蚬肉粥……一连串特色小食即时浮现在脑海。镬铲声、鼓风机声、叫卖声,此起彼落,替代了白天的人声车声,在临时支撑的灯光下,构成了城市夜色的一幕。

这就是许多人记忆中的食街风情。这种食街在中山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前期,位于岐江桥西岸今天富华酒店前的富华道。由此可见,重振岐江食城,对于推动中山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养生家园”即是指: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治疗、中医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受惠其中,从而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山有着深厚土壤,中医院中医养生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新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馆、药用植物园以及中医文化广场展开。该院的中医药博物馆和香山药用植物园,是集中医药教育、科普与旅游观赏于一体的场所。博物馆包括中国中医药史、中山中医药史、中医院史、中山名医录、中医典故轶事、香山药用植物园等几个展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还可以针对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开展中药教学和实践活动。此外,基地还可组织多类表演节目,包括表演和教授八段锦、太极拳和五禽戏等养生操,进行艾灸、拔火罐表演,传授简易保健穴位方法等。

游客在参团过程中,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预订医院内各专门科室,完成体检、看病、体质辨识调理等内容。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轻松学到中药保健养生知识,深入了解中医文化。

(三)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以建设醉龙特色是文化街、彩虹汽车文化城、休闲文化养生城、中医养生绿色家园为四大重点项目,推动创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4―2019年,西区将积极推动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所需政策配套调研工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先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关联产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引导,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完成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总体策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进一步推动西区区略转型。在建设中山市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远期目标: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2020―2029年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升级期,西区将对接广东发展核心战略和国际发展前沿,实现区域发展的大跨越,建设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涵养保护优先原则。

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格局。

(二)坚持文化引领高端定位原则。

植根历史和现实,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务实开放现实激发西区转型发展的潜力;紧跟时代,用丰富的人文资源提升西区转型发展的内涵,对标西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标准、品牌、价值等方面实现高端定位,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原则。

依托特殊的区位、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西区应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应对区内的旅游城镇进行统一规划,针对不同社区的资源特色,赋予其不同的文化主题并植入新的产业与文化符号,把各城镇和社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城区主题文化为形态和载体的旅游城区发展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中打造品牌,在特色化发展中提升水平。

(四)坚持区域统筹综合开发原则。

准确把握西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区域统筹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项目建设综合开发。

五、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文地理, 旅游

Abstra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 big industry growing up, th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and the social phenomenon exists and develops in it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popularly says, is to use culture make money, to use the money I earned development culture. At this tim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ulture makes specific certain economic value, obviously and human geography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How do you view of human geography position and play it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industry, is the author of discussion.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human geography, travel

中图分类号: K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界定,文化产业可分成核心层、层和相关服务文化层三类情况。而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系统的层,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作为一项独立产业,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现代资本主义中迎合消费者娱乐、装饰、自我肯定、社会展示等需要的部门包含的不同的技巧、款式、媒介、乐趣和服务等是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内容(即旅游景点和发展起来的旅游饰品食品等)的象征价值远高于其实用目的。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高层次的意义所在。

人文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的人文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变化情况,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文”就是与自然相对应的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的总和。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从人文地理的定义来看,人文地理总之与社会和自然相关联。简而言之,人文地理就是人文与地理的有机结合,而不单单是人文的因素或是地理的因素的单独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并不断崛起,成为众多地区的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仅仅存在于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自然风光与人为创意的结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敲门砖,带动地区走向了繁荣和发展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自然与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产业类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这种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恰巧是人文地理的有机表现,由此看来,人文地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是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自此以后,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视野。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29日下发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系统的层,与文化产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的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能弘扬地区民族文化、风俗传统等。

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各地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境况等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合类型,研究清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进而形成旅游业发展战略。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人文地理因素

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龙头产业,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要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形成有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其次加以人为的创新与创造,最终打造值得观赏和使用且有意义的文化要素。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中的人文地理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地区特色,彰显自然

旅游业的发展前期遵循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将自然资源渐渐变成非自然物,忽视了自然的本体存在,忽视了人文地理中的地理成分,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协调生态环境的产生。相反,这种模式不仅没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甚至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局面。

旅游业就是要重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这种新兴的旅游产业贵在“创意”二字。为什么要旅游,就是因为旅游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氛围或是自然氛围,是别的地区不曾具有的。如果将自然改造,地区变异,还有旅游的意义吗?我们来举个例子:面对山水文化旅游景点,应该以弘扬自然风光为目的,通过适度地加以人文情怀修饰,使旅游者享受自然带来的独特魅力,享受地域文化带来的心旷神怡。

地区特色强调地区,强调自然,在进行旅游文化创意时,我们只能顺应地区优势,切不可将不适应地区的风格和人文景观取而代之。

第二,回归文化本体,引导和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旅游资源与社会环境应该是共生关系。旅游文化的形成于开发在彰显自然的同时,应回归文化本体,强调社会因素与自然的天然合一。

文化产业的价值在于激发参与者的新奇感,使参与者享受不一样的生活氛围。单独的自然风光不免让人觉得单调,冠以独具特色、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文化元素为存在内核,就别有一番风味了。随旅游业兴起的服务性行业,例如餐饮行业等,不仅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更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富有地区特色或反映民族风情的活动,物品,习俗等,能使参与者耳目一新,流连忘返。因此,旅游创意产业中的文化氛围显得饶有价值。例如,当前很多景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中都复制一种“抛绣球”活动,活动本身很富有情趣,彰显民族特色,深受游客青睐。但在旅程逐渐出现的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粗俗模式,例如套圈等,让游客产生反感心理。

第三,注重文化的长远发展,注重创新

健康的旅游文化产业要形成文化、自然、旅游活动的良性循环,一定是源远流长的,是注重长远发展的,那些注重经济利益不顾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理念只会断了文化发展的后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文化产业必须是生态型的,必须是具有长远目光的 “非消耗型”产业。因此,在开发旅游产业中,只有坚持自然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才能保证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生态化开发模式中应有创新的发展眼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照搬照套和一层不变从来都不利于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是文化,打造有旅游价值的文化就必须有提升旅游层次,加强旅游内涵修养,提高旅游文化含量,走新型的发展理念。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它们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中,成为人类与自然结合的结晶。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就要利用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且要根植于历史和传统的作用。

发扬文化产业,我们应立足于文化本身,发挥创意的元素作用。但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发挥人文地理的有机作用,才是文化产业中“创意”的最佳境界。彰显自然,却又富有新意,这就是人文地理在文化产业中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2] 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斌“.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J].学术论坛,2009(12):147.

[4]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昂谱(RM P)分析[M]//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区域旅游开发与

嵘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5 (r 60.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合同管理

1、房产企业工程项目特点

工程管理可具体主要分为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成本管理。工程进度管理是管理过程,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工程工期,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运作,才能不被激烈的房地产市场所淘汰。工程质量管理是管理结果,工程质量是工程之根本。只有在满足质量的情况下,工程进度管理才有其意义。特点包括了①位置固定,项目单一;②资金占用大,回流周期长;③风险大;④项目管理相对粗放。

2、目前房地产工程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2.1 项目管理环境变化大,工程技术日益复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企业管理环境变化越来越大,可变因素增多,使得项目工程管理的预见性和可见性差,各类项目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工程项目的要求。需要房地产企业不断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 管理上的相对粗放,需要多方合作。房地产企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的形成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附加值较低,人员流动频繁,房地产企业往往只雇佣项目管理人员和少部分技术工人,大多数的员工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造成培训困难,作业水平参差不起。并且,一个工程项目还涉及到业主方、分包方、材料供应商等各个方面,而分包专业分工叉较细,项目工程管理难度大。管理上相对粗放,需要多方配合、紧密合作,才能较好地完成整个施工项目。

2.3 委托监理存在的问题。权责不明,责任不清。房地产开发采取委托监理与业主方项目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仅将施工阶段委托监理。且为了确保其利益、便于造价控制,不将设计变更与投资控制的权力授予监理以致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关系错综复杂,管理混乱,建设项目监理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因建设单位配备有齐全的管理队伍,包括设计部、造价部及工程部等,各专业管理人员配备齐全,各司其责,且掌握了投资控制权。因此,建设单位常直接向施工单位指令,或干涉监理工作,造成多头指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4 施工阶段履行合同不严谨。施工合同中内容不全面、条款不严谨,由于建设工程承发包合同条款多、文件涉及面广,合同中技术要求、工程范围不是很明确,合同中条款互相矛盾、存在错误、用词异议性问题常常难免。造成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期延迟、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合同执行必然受阻,导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率低。

2.5对工程验收及备案管理不到位。对于开发企业而言.工程竣工验收意味着可以“交楼”,工程验收也是能越快办完越好。然而,开发企业往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相关的分部分项验收、隐蔽工程验收、消防验收、规划验收等中间环节管理不到位,到竣工时验收资料不齐、结算依据不足,不能办理验收,造成备案滞后和拖延交付使用的后果。

3、房地产工程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3.1 成本问题。房地产开发归根到底是商业行为,是通过一系列行动把投入的资金升值的过程。因此,成本控制无疑成为建设工程管理的首要目标。因为房屋的成本直接决定着业主的购买力,成本高了,房屋的售价也会高。这样,大部分房屋由于售价太高就会囤积起来。卖不出去,开发商也会收不回成本,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

3.2 质量问题。工程质量是确立房地产品牌形象的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质量不好,业主也不会购买.房屋的销售情况就好不到哪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要善于把握全局,引导、协调、督促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共同完成好施工质量的控制任务。

3.3 进度问题。房地产进度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实施阶段,渗透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项目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进度控制。房地产工程的进度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进度太慢,施工时间会延长,工程的综合成本会增加。最后的结果就是房屋售价的提高,这也会影响到业主对房屋的购买情况。

3.4 安全问题。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生产力,也就没有效益。安全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的现代管理理念中尤其突出,也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综合效益必需的。

4、提高房地产工程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熟悉施工合同中的承包范围、工期、合同价及其调整的条件和方式、材料供应情况、工程款拨付、结算方式和违约处理等。熟悉合同内容后,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开展时才会有理、有节、有据。加强合同履约检查。应加大对各参建单位的人员设备落实情况的检查,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对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进行严厉处罚。

4.2 严格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施工方案。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不仅技术先进、工艺合理,而且组织精干、费用节约;该工作质量的优劣,将影响着经济效益的好坏。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错误,避免施工中进行修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3 严把设备、材料价格关。引入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条件,开展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根据开发产品的市场定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正确的确定产品品质,选择合适的价位;适时对设备、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了解市场中各种材料的价格,及时掌握其变动情况.建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网;或者根据企业资金状况,可以在市场价位走低的时候,囤积一部分材料,以减少投资。

4.4 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抓好工程样板先行工作。对主要分项工程实行样板先行制,要从实施目的、评价标准、实施范围、组织机构与责任范围、实施程序、资料管理、物质奖励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消除质量隐患.预防质量通病。

4.5 严格施工合同全过程管理,合同管理伴随工程全部过程,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是施工合同执行的监控依据,所以工程管理的好坏已经在招投标中已经确立。因而招投标文件、合同内容需要房地产企业前期开发、工程管理、企化营销、预算合约、法律法务、财务等几乎全部人员参与,才能保证合同详细、可行、全面、可操作,控制企业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的招投标管理规定,不订立黑白合同,严格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应用,规范合同表述形式。

4.6创建“平安工地”。编制“平安工地”实施方案,召开“平安工地”建设部署会,开展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制,劳动用工登记制和岗前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的力度,认真抓好施工作业的安全防护和安全生产演练工作;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实行安全技术交底台账化管理,会后被交底人需签字,项目部留存影像资料;特种工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登记造册并留档备案等。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平安工地”活动能够取得实效。

4.7做好三阶段预防工作。按三阶段安全风险分析与预防的要求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详细编制项目总体预案及危险源预案,通过防护和交底措施,做好预控工作。

5、结语

房地产工程周期长,综合性强,在工程的不同阶段,工程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尽管有这些内容的不同侧重点,但工程管理在各个阶段都很重要。房地产工程管理是否成功影响着住宅建造的品质,需要企业持续地建设并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2012年6月,我国央行首次宣布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因此贷款利率下浮区间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18亿元;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年末上升0.42%,“不良”双升态势明显,风险管控压力加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

2.资产负债管理手段传统且落后

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改变,银行中总量的管理方式没有办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一致,加上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的幅度的逐渐变大,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动态化的发展,使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逐渐落后。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不能有效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评估,加上商业银行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的风险认知不足,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不高。

3.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货币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关系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情况,使得银行没有办法及时的采取手段对利率进行风险的控制。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方面考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来保证总量的稳定,然而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的比例在不断缩减,导致无法主动管理利率风险。

4.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大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和调整。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影响了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做的是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样化,不同管理体系也要进行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有效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相协调发展,切实有效的落实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比例,促进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对其资产负债管理的时候,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出符合当前实际的高效的资产负债集中管理软件。通过系统自动化运行,来进行资产负债的预测和分析,使资产负债管理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在资产负债管理上的水平。

3.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

随着经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逐渐推进,各大商业银行在不断的丰富自己资产负债管理的方式,因此为了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就要对资产负债的产品进行高效合理的组合,并采取相应的组合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促进一步完善银行负债管理机制。

4.加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产品业务创新

在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创新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的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要想在金融市场中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系统合理的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产品,例如增加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创新性等手段,多方面的拓宽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吸收更多方面的存款,才能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提供有效动力的支持。

四、结论

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其意义和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央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资金负债管理工作,能够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很多积极影响,保障其在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壮大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其进行优化完善,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Z]. 中国人民银行网,2012-01-12.

[2]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市场,2011.11.

第8篇

    为了保障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由个人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后方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因企业破产而提前退休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补缴费用时提前退休年限对应的企业缴费部分,由破产企业补缴。

    三、为了减轻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按以下办法为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一)预提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以企业破产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为基数,按破产企业实有退休人员数以及全部退休人员实际年龄距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年限进行预提。企业预提的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区县按照规定时间上缴到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并纳入市社保财政专户管理。

    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从企业破产财产变现收入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预提。国有破产企业,预提资金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二)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不含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50%;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范围内(不含门诊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60%.四、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由单位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手续,移交后由户口所在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汇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并到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核结算手续等。

    五、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待遇外,享受本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参照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的标准预提费用并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后,对其退休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

    六、已经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按市里的统一部署,在规定时间内到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并从次月开始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待遇。

    七、本文件自2002年5月1日起执行,以往与本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52―03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展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层次,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

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大量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占有文化市场和获取利润,创造出比其他区域更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能力。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有关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包括三个结构: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应效系统。

(一)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要素系统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5大要素系统构成。(1)生产要素系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等,这些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和高级要素(包括技术人才、科研机构、通信网络等)。在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基本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需求状况系统。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够不断激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化,使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3)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由众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基础之上。产业间的作用机制是双向互动,只有通过产业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相互融通,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之后,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4)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中文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5)政府行为系统。包括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序,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政府行为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1)核心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企业战略、需求状况两大要素,文化企业战略包括营运基础、企业运作、竞争对手等三个竞争面,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结构和消费者行为两个竞争面,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直接体各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2)基础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集群两个竞争要素,文化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实力。文化产业集群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信息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文化相关产业都是文化产业集群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产业。(3)环境竞争力模块。主要指政府行为竞争力,包括政府的效率与信誉、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政府的创新能力等。政府行为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和基础竞争力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三)竞争力效应系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伦・斯科特在《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一文中分析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认为这种聚合倾向和相关的高回报效应,不仅提高了生产制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其创造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效应系统主要体现在:(1)集聚经济效应,即外部经济性。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能够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文化企业能够节约与外部环境联系所发生的成本。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得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明显。(2)扩张外溢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文化企业集聚导致外部经济的产生。外部经济成为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进入的动力,加大了众多文化企业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相关联的一些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相伴产生,集群内的文化企业就会不断拓展产业链,使集群的文化企业不断扩张。(3)网络创新效应。文化产业集群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沟通平台,提供了比单个文化企业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上、下游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成关系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系统。这种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以文化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邻近为特征,以基础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二、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其发展还是低层次和不规范的,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认识不足、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品牌、中介发育不全、政策不够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观念认识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瓶颈”。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工业制造业不同,它是在精神领域实现的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往往片面地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成化,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不能正确区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在对文化单位的认识上,一味强调其事业性而忽视其企业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致于把许多文化经营部门当作事业单位来看待。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沿用行政管理的模式,文化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是管理体制僵化。当前城市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文化事业型。虽然这种体制已逐步打破,但力度较小,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缺乏竞争、流动、淘汰机制;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不明,缺乏独立的民事法人资格,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文化产业组织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有些文化市场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文化产业难以根据文化市场运行需要进行文化企业重组或联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企业集团。

三是文化产业人才机制缺乏。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城市大部分的文化生产单位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上仍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运转,实行定额定编与责任制,缺乏外在的竞争环境和评价效益指标。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垄断经营可获取超额利润,在文化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又为供养大批冗员提供了条件。在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聚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城市内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宽,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以传统管理来经营文化,致使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活。任何一门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投入资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文化投资体制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投资渠道单一,城市区域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企业。其中一部分是事业型单位企业化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2)缺乏必要的投资指导,投资方向的随意性较大。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论证,在运作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3)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还不畅通,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的措施。

五是文化发展配套政策滞后。目前,城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同时,在市场运作上,有关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规则尚未规范,使得一些文化企业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三、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题,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一是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国内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集中度不够。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就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运作,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努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城市要按照分类管理、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半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着力把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出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体育健身业、卫生保健业、广告会展业等打造成中原城市群的文化支柱产业。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培养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城市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出一批既通晓文化产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广泛调动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不可缺少。一些大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创造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五是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保障上。城市要加大立法力度,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还应对教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六是要精心塑造文化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是极富个性化特征的创意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虽然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但塑造品牌文化产品,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必须充分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开发衍生产品,广泛带动诸如旅游、餐饮、休闲、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企业在空间的集聚。

参考文献

[1]张胜冰,徐向昱.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范中汇.英国文化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M].北京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