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信息化市场调查

时间:2023-09-18 17:19:35

导语:在企业信息化市场调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信息化市场调查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现状分析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支撑并决定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于改革初期,80年代初,有关部门把计算机应用作为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有企业纷纷装备计算机,规划、建立各种信息系统。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状况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该方案包括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联网率、网络营销应用率等22项指标。笔者将这些指标进行归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1.1 企业计算机拥有和使用

计算机数量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520户国家重点企业、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和地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每百人拥有计算机7台,管理人员达到了人均0.77台,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达到人均1台的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已占总数的68.4%。

1.1.2 企业网络建设情况

据调查,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大多数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大多数企业的网络接入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先进水平,带宽加大。77.7%的企业内部网主干带宽在100兆至1 000兆;76.4%的企业桌面带宽达到10兆至100兆;大多数企业外部网接入访问带宽在1兆以上。

由此可见,不论企业规模大小,目前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这些设施到底发生了多大作用?调查表明,有71.8%的企业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其次为收发电子邮件,再次为上网获取信息。其中利用计算机同时开展上述几项工作的只占被调查企业的9.41%。国内第三方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仅占11.11%,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于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

1.2 系统建设与应用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管理也有待提高。

在对一些重点和骨干企业的调查中,只有36.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的企业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20%的建设了制造管理系统,12.5%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1.3%建设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另据调查,除财务(已建企业比例95.1%)、人力资源(71.1%)、OA(65.1%)系统外,其他相对复杂的高端应用系统全部实现和部分实现或已建立(基本建立)和阶段建立企业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下。在我国现有的1 000万中小企业中,能够采用简单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还不到5%。

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过程控制,不同的系统或模块由不同厂商分别提供、孤立建设和实施,导致大多数企业应用

系统处于/信息孤岛0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

1.3 效益成果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调查显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如采购成本、加班成本等),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66.3%的企业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率,36.7%的企业提高了按期交货能力。

1.4 发展格局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极不平衡,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好于其他地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较高;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快于中小型企业。据估计,截止2002年10月,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很多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计算机。

综上所述,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努力,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已初步具备,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但整体而言,仍存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国外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 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其发展的不仅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需求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企业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供给外部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1 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知程度低。一方面表现为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很多企业没有进行信息成本核算,进行信息成本核算的企业只占17.82%;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受访企业有47.52%还没有建立计算机中心;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模糊,将企业信息化简单理解为自动化或电子商务,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比较肤浅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对企业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目前很多企业在投资上仍旧遵循工业时代的模式,希望在短期内就能降低成本、获得效益。据重点企业的对调查,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为0175%,与国外大企业一般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

另外,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网络轻资源等问题,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

2.3 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制约

依据系统论原理,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子系统,同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需要企业与外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国内IT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除PC机、财务应用

软件之外,高端技术和产品仍然受控于国外企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3 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更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步骤。发达国家虽然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区别,但是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做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来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3.1 制定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企业信息化战略政策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都采取这种战略政策。英国政府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对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不同的企业化政策:对大型企业,由于大多数基本上能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政府主要是通过给其提供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发展信息化;对小型企业,政府通过直接提供咨询和帮助,专门开辟为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服务的专门网站,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使中小企业能很快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法国和日本资金支持的重点是中小企业。

3.2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供给与企业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是企业信息化演进的一条基本规律。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上网水平低,网络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在信息的形式、内容、针对性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继续推动政府和企业上网,丰富政策信息和商务信息;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增加信息服务品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3完善相关法律和标准

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及管理方面应用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实践来看,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国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极大的推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及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克明,郑忠祥. 企业信息化调查新鲜出炉

第2篇

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到我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大对华投资,纷纷在我国设厂并建立分销、配送网络,使其产品、服务得以打开我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物流大公司进军中国,并且在刚刚起步的我国物流业中抢占了有利地位。与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虽然拥有先天的市场优势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并且运营模式不完善以及体制障碍造成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标准不规范、信息技术和设备不够先进、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专业型人才紧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物流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并且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重视并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据调查显示,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的比例较高。大约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77%的企业已有自己专业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一半左右。

(二)信息化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物流信息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根据调查,公司网站的主要功能多是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另一方面从物流成本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例在10%左右,而我国已接近20%,物流成本的差距反映我国物流信息化落后于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

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信息化标准混乱,一体化水平低。物流行业发展至今,国家相关部门虽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缺乏一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行业规范,从而导致物流行业在不同层面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由于受到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政策法规未能真正实施,使得物流活动的信息时效性和专业性都达不到相应的统一标准。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传递及工作效率比较低,导致客户投诉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标准的规范体系,一体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且管理方法不能满足一体化的物流需求,以致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差、效率低下和运营成本高,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二)信息化技术不够先进。信息化知识在不断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用在物流企业中,能够很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比如,车辆管理系统可以科学地调派车辆,管理车辆的各项变动;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加强自有车辆的监督管理和货物的安全到达等。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有待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企业物流系统应当体现出专业化以及科学化,特别是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物流进行相应的管理,比如说卫星定位、条形码以及自动分拣等技术。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对物流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的信息化过程中,依旧处于一种人工化或者半人工化的状态。

(三)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领域的神经网络,是支撑物流发展的关键基础平台。虽然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已取得一定程度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主体均发展不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主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政府为主的模式,一种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政府为主的运营模式虽公益性较强但存在很多弊端,如后期资金的投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且容易造成对市场需求把握不足;以企业为主的运营模式虽然企业可以自主经营,积极把握市场需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压力大等;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平台的盈利能力不强。由于物流信息平台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盈利能力不足,这样,平台的发展就受到很大限制,难以高效地为物流信息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四)专业的物流信息人才紧缺。现代物流作业过程具有信息量大,环节复杂,物流信息不确定,需要专业的知识及技术经验等特点。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应当有专业性的人才作为保障和支撑。他们不但要掌握大量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的操作本领和实践技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具有理论知识、技术操作以及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型物流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另外,当前很多物流企业所聘用的人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而学校培养的人才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信息化的现实发展需求。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

(五)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规划。目前与物流相关的部门有公路、铁路、航空和邮政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必然会有各自的政策和物流工作计划,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必然导致物流业管理分散、混乱,物流信息化标准难以落到实处。其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不匹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多数企业往往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处理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是从整个物流系统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信息系统在企业整体战略上的定位比较模糊。

三、促进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物流信息化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支撑。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信息化标准:一是通过法律规定使整个物流业的运行和发展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标准化的物流业政策法规。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规范物流企业扶持标准;二是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并准确地移动数据,及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性和时效性;三是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并选择良好的数据交换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使物流信息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开发引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信息技术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信息应用软件和物流设备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应当重视并支持信息化应用软件以及技术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首先,国家应鼓励企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在科研项目中增加对信息技术优化物流管理和运行方式的研究,增加研究经费,以便开发新型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物流作业技术和设备。其次,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标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使我国物流运营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加快物流信息化的进程。

(三)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是物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各方要共同努力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要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公共平台建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持久的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完善公共平台的质量,提高其公益价值。作为企业,应认识到开发信息平台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对公共平台的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较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现状,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物流人才。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拥有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队伍,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和允许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满足对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通过全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尽快使他们掌握物流基本知识和运作技术,成为专业人才。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让他们先进的物流理念和运作方式及管理规范融入到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中,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我国物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第3篇

>> “两会”声音: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 不裁员不减薪招新人赢危机

">不裁员不减薪是最好的提案 等5则

裁员减薪之外…… 裁员,还是减薪? 四维图新002405 裁员减薪企业的沟通之道 广发证券被指裁员减薪 裁员减薪,“三低”人员最受伤 衰退时期的战略:裁员还是减薪? 垄断不除,“减薪”何用? 企鹅牵手四维图新 机构与游资激烈博弈四维图新 四维图新加速布局无人驾驶 四维图新:高溢价现身大宗交易 四维图新(600699.SH) 反省“扩招” 不裁员 照过冬 不裁员的依据 裁员不悲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CCU记者手记

如果说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冒险,这次的采访则是一次比较尴尬的冒险。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四处波及的时刻做这样的选题,采访各行各业的企业用户,困难可想而知。首先就是吃闭门羹。不少传统企业CIO对于近来的IT投入和信息化建设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更多的企业CIO则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法。不去谈更多的企业自身IT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具体内容,大而化之。还好,每一位采访对象都是真诚的,他们的回答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答着人们的疑问。

第4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型企业的经济特点、信息需求特点以及信息服务发展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探讨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方法。

企业信息需求是企业信息机构的起点和依据,满足其信息需求是归宿,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则是作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关键。

1 大型企业的经济特点和信息需求特点

1.1 大型国企的经济特点

大型国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行业领域广泛;二是高新技术应用密集,技术、工艺设备较先进、复杂;三是科研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四是先进产品占多数,市场份额大,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影响大;五是处于新旧体制磨合期,面临所有制实现方式及政企关系的深刻变革,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实行生产力要素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2 大企业信息需求特点

大型国有的企业的这些经济特点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特点。通过对大企业信息需求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大型国企改革的深入,其信息需求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大企业需求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其信息需求有明显的实用性。二是以产品开发为轴心。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的竞争,因此,产品开发对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生命悠关的事。对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经济信息、产品标准信息的迫切需求,正体现了企业以产品为轴心的信息需求特点。三是需要高层次的信息。大企业进行的投资(资本运营、要素重组)及其科技开发、技术引进都是些大项目,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乃至数十亿,高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因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情况屡见不鲜。市场竞争中失去哪怕1%的份额也会造成企业巨大的利坡。而上游原材料供应小幅上涨或者下游产品销售趋缓同样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大企业急需国内国际宏观经济走向、科技开发咨询、市场营销、关联行业市场动向等高层次决策信息,包括政策、价格等原始信息和加工整理后的预测信息与趋势信息。四是需要全方位综合性信息。大企业信息用户由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专家、各专业技术人员、各工种生产人员组成,各类用户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文化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其信息需求全方位、综合性特点。五是需求信息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与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相融,信息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科技信息需求转变为经济、市场、政治、政策法规及科技信息并重。六是信息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渠道、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七是对计算机检索、信息加工、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方式的需求尤为迫切。

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21世纪将是加速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要重点做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建设,在技术选择上应采取跨跃式的方式,而在基础结构布局上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来构筑我国的信息化工程系统。这一工程的全面铺开,将推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当代高科技为支撑的信息业的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

2.1 网络多功能化

进入21世纪,人们高起点地利用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并将这3项技术融为一体,建立了多功能的网络化系统。我国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已明确要建立一个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为基础的互通共享系统,这为21世纪的网络向多功能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2 资源建设集约化

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主要在土地、矿山、石油、产品、设备等各种物质方面。信息资源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资源,是实现网络化的基础,是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资源建设将走集约化、联合开发的路子,实行大协作、大集成,彻底扭转目前信息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及经营服务的孤军作战、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大联合、大集成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优势,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大系统的整体功效和联合体的群体优势,使信息产业向着生产规模化、分工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3 信息服务市场化

信息服务业将由众多行业组成,服务程度会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会不断增多,企业类型复杂多样,用户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联合开发、联合生产趋势改变了信息生产和消费的格局,强化了供求机制对信息市场的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的市场体系,信息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信息市场的各种交易活动通过各种机制实现了调节和合理配置。首先是价格机制,它调节着信息的供求关系,刺激着信息量的流入和流出。其次是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它调节着信息在市场上合理流动以及供求双方的矛盾,实现了信息市场活动中各种量和结构的平衡。第三是竞争机制,它保证了信息市场的正确流向,优胜劣汰,促使信息市场供求实现合理化和优质化。

2.4 产品与机构的多元化

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任务的实施,信息业向多元化发展。也就说,信息业形成的产品、机构是多元的体系。信息服务业是一个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它遵循产品的一般经济规律,但又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它是无形的产品,但有规模之分。一个产品可由多个系统构成,而多个系统又可能由多个部门完成。因此,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体系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涉及到硬件计算机制造业及信息产品的软件业。信息产品的消费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经济实体、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

2.5 管理的法制化

21世纪是信息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整套的信息法律制度得以制定,信息法制随之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信息法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法、信息技术法、信息产业法、信息流通法、信息安全保密法、信息产权法、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等,对信息服务几个重要环节实行了法律的约束,规范了市场行为,保护了信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信息与传播得到了保护,国际信息合作也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信息立法实现与国际接轨。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21世纪信息服务业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21世纪是知识、信息为一体的大跨越的信息时代。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服务业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3 企业信息服务

针对企业信息需求在宏观和微观上出现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企业信息服务。

转贴于

3.1 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业的奋斗目标

当前企业信息需求的日益高涨为步履艰难的信息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电子信息服务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以其快速高效、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向传统的信息机构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对这些信息机构的投入相对减少,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机构只有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向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今后信息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信息产业,并实现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生产和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只有充分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向对口的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

3.2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是保障大企业信息需求的关键。企业信息人才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外语、专业、电脑)、心理素质(公关、合作精神、受挫能力)和商机判断能力。信息人才结构可以有3个层次:一是EIMS系统规划、建设、管理高级人才。他们能从企业战略全局角度,根据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和企业实际构筑EIMS模型并加以实施,还能协调与企业决策层、其他职能部门、政府和社会信息机构的信息开发与合作。二是信息调研高级人才。他们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有用线索,他们是能给决策层提供预测咨询的专家。三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人才。他们是能出色完成日常信息工作,承担对系统子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3.3 调整功能,构造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实行企业信息化服务,相应地,其服务功能、组织结构、产品系列等都应以企业信息化经营和信息资源竞争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企业经营决策目标、企业市场竞争态势等来合理构造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

(1)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新型的或传统的传播通讯手段向企业提供国家政策、社会事件、行业经验、市场行情、技术前沿、经济态势、国际形势等企业日常生活管理、市场营销、决策支持所需的即时信息,同时形成与企业的双向信息交流传输。

(2)企业信息查询服务体系。靠一两个单位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服务体系是不可能的,需突出营销功能范围内最有能力和最有特色的几个数据库的重点建设和服务,如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企业商情数据库等,其它大部分数据库则以引进、改造或联网的形式提供服务,将其他机构的数据库查询或销售服务,并向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

(3)企业信息专供服务体系。按企业、产品、行业、问题等类别重组专题信息,加工特殊需要的定向信息,如企业竞争对手的跟踪档案、企业特种产品和技术的市场或技术动态、企业专项指标或参数的系列数据信息等,由企业提供动态跟踪的命题信息服务。

(4)企业信息调查咨询服务体系。针对企业的决策信息需求和疑难问题,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等工具,对各类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增值处理,并就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问题开展市场调查、企业诊断、投资论证、经济预测、政策咨询、评估策划等方面的咨询活动。

3.4 以效益为中心,建立企业信息服务的新生长点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

(1)环境扫描。围绕提高企业的情报意识与能力,近30年来国外提出了“环境扫描”的理论,它形象地把企业作为一部自动化雷达系统,随时不断地对外部空域或环境进行快速扫描,发现目标,捕获信息,及时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提出对策。与国外大企业已普遍实施环境扫描相比,在我国,虽然也不自觉地做了一些环境工作,相关业务已开始萌芽,但环境扫描对企业来讲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目前,信息机构应逐步从单纯的技术动向、社会趋向扫描向企业或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的跟踪扫描,并按企业所需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主题编排,提供给社会各行业使用,并不断吸引企业作更细致的扫描跟踪。

(2)在线信息服务与网络资源开发。Internet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体制、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发展竞争空间,不仅推动了教育科研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加快了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步伐;不仅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而且也在变革着信息服务的模式。因此,以在线信息服务取代传统信息服务,不断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动向,也是优化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良好途径之一。开展在线信息服务,可在Internet网上检索、收集很多企业的经营信息、产品样本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产品政策信息;可通过Internet网上设置的虚拟展台、电子商店等进行市场调查,跟踪企业发展动向;也可在Internet网上设置虚拟空间,技术贸易信息,拓展信息交流渠道,开辟中介咨询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昭楠.我国工商企业信息需求及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1998(6):23—27

[2] 张本奇.市场经济中大型国企的信息需求与保障[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6):353—356

第5篇

面对这些声音,谁多少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反应。但这更能引发一个疑问:中国的电子政务实施项目成功的比例是多少?这是个有意义、有挑战且有悬疑的想法。

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无论是提升国家竞争力,还是促进政府政治体制的改革,无论为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是使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到政府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甚至是给中国软件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电子政务的成功率可谓是信息化中的“大盘指数”。

市场的急剧增长意味着更多的项目失败。这种结果更大程度上归因于非技术因素,有专家直言“三分政务、三分技术、四分协调”。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体制和管理的障碍,注定要付出代价,其成功率很大程度维系在其规避体制风险的能力上。不搞大集中的“扬州模式”和集权的“南宁模式”都是“样板间”,住进去舒适与否,还是选择者自己最清楚。而在构建应用系统时,政府职能的交叉重叠更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企业污染情况的检查,工商局、环保局和公安局都可以管,职能如何明晰,资源如何共享,如今都没有解决,这是已建系统效率低下的原因。”北京市区某区环保局崔先生很有感慨。

曾有人预言,2003年是中国电子政务的转折点,但事实上并未出现人们期待的新气象。在去年中国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绩效评估调查中,多数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指数都不及格。如果把推进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省级门户网站服务项目按照用户意向建设的只占11%,地级市的比例只有2%。仅从这一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建设多半是“欲速而不达”,因此,提高其成功率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在没有统一量化的考核标准之前,成功率高低最终由人说了算。舒瓦尔的标准是项目能否向公众提供服务或给商业活动带来便利,这符合电子政务“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趋势。这又绕回到建立绩效考核的老问题上,其解决难度众人皆知。比如“成功”的标准如何制定。曾被OA 2001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推为典型的北京平谷区办公自动化软件,出身第一线,相对来说更吻合业务。但它的成功是不是还应另设标准以保证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而这又能否在体制上得以保证?

近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陈小筑司长强调,将优先考虑建立适应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准化体系。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解决完与解决好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看来,在未来不短的时间里,我们还不得不继续忍受电子政务的低成功率所带来的影响。(娄奕娟)

CIO更需要“维权”

齐国涛

中国CIO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这已是目前国内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近日,在由中国电子发展研究院和IBM全球服务部合办的“2004年CIO成长论坛”上,记者深切感受到中国CIO成长的另一面。

就目前而言,中国现有的CIO群体中,其成长路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IT技术人员出身,随着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强,逐渐演变为CIO;另外一种则是企业中的业务部门主管、财务主管或者销售部门主管等非IT部门主管在企业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被迫”接任CIO角色。但是,在国内企业中成长为战略型CIO,能够和CEO、CFO、COO等一道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核心成员的却寥寥无几。

如何培养战略型CIO,塑造良好的CIO成长环境,是现代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考题之一。理想状态下,CIO的在企业中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参与组织决策、主持组织信息化变革和管理组织信息资源。但由于国内企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的企业,应该定制不同的CIO培养方法。对于规模较小,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企业,他们可能暂时并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CIO,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计算机维护中心的主任。对于规模较大,特别是已经拥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CIO则是必需的。这里的CIO应该具备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权力执行,而且三个方面应该是相对平衡的。

现在,许多人质疑中国企业的信息主管重技术轻管理,应该走上管理之路。这种说法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国内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大家期望通过IT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另一方面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够,CIO在企业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角色中。但把CIO的“技术出身”,不懂管理归结为信息化工作推进不利,CIO成长缓慢的理由,显然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如果CIO完全不懂IT技术,难以对企业发展信息化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或者无法把握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这也是非常危险的。由于国内企业信息化开始不久,在搭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会偏重IT技术。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现有CIO群体中拥有IT技术知识背景的在70%左右,这个数字低于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美国的82%。

当然,CIO只懂技术也是不够的。一个战略型CIO要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决策,首先应该懂得在管理上通过IT应用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然后还要能够从战略上整合IT资源与企业业务,制定新的战略。

其实,就目前众多CIO遇到的障碍中,资金有限、权力有限、不利的组织政策和机制是最为严重的。没有足够权力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执行,正是造成CIO角色尴尬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目前培育CIO,赋予其足够权力,比技术培训、管理实践更为迫切。

告别工控机时代

曹斌,现任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事业部总经理,东软NetEye安全系列产品总设计师,2001年成为国内防火墙流过滤技术创始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等项目,是《具有信息分析能力的防火墙》开发的重要参与者。2002年在国家发改委联动式网络安全集成系统项目中为执行负责人。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产业蓬勃生长。近些年来,国内防火墙市场一直表现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赛迪顾问2004年第三季度国内网络安全市场调查报告显示,防火墙市场销售额为4.45亿元,同比增长67.3%,防火墙在整个网络安全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为44.9%。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没有人怀疑防火墙的实用价值。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国内的信息安全市场上,防火墙多是基于Intel X86系列架构的产品,又被称为工控机防火墙。工控机防火墙产品基本局限于软件开发层面,具有开发、设计门槛低,技术成熟等优点,但由于X86架构本身的缺陷,使工控机防火墙的性能无法实现突破,因此长期发展存在技术瓶颈,不利于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的长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网络通信的发展,全球范围内通信与安全融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通信厂商更注重安全技术,信息安全厂商更关心安全与通信技术的融合,NP技术与融合趋势成为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发展安全产品架构的走向。

而网络处理器是专门为处理数据包而设计的可编程处理器,具有完全的可编程性、简单的编程模式、最大化系统灵活性、高处理能力、高度功能集成、开放的编程接口以及第三方支持能力。与传统防火墙相比,基于NP架构的防火墙在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NP架构防火墙开发不需要具备大量资金和技术积累。这也成为国内信息安全厂商涉足NP防火墙的初衷。

从2003年起,国内厂商开始推出基于NP架构的防火墙,NP概念一下子火爆异常。但很快人们发现,NP平台也并非坦途。网络处理器虽然在通讯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完全可编程的,但由于国内在NP架构上的研发力量严重不足,要做功能开发反而比X86架构上更难;此外还存在成本方面的制约,因此国内已推出的NP防火墙产品或局限于个别型号,或是干脆停留在实验阶段,并没有大规模进入主流市场。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 商业企业 资金流程

商业企业资金流转一般要经过供应和销售两个阶段。其基本流程是:货币――商品――货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使资金经过这一流程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我国加入WTO,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管理当局很难再以传统的模式对企业的资金流程施加有效的控制,他们亦愈发感到信息化管理对于实现企业资金流程再造的重要性。

图1是实现信息化以后商业企业的资金流程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对其资金流程再造的影响。

信息化对货币资金控制的影响

货币资金在企业中流动性最强。货币资金留存不足,将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的交易活动,失去可能的投资机会,以致发生财务风险;留存过多,则影响企业的扩张,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在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下,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不能对货币资金管理施加有效的管理。货币资金数额多少、使用效果怎样,靠的是财务人员的记录和制度的约束,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只能通过阅读每月的资产负债表来掌握企业月末货币资金的结余情况,而对企业日常的货币收支缺乏及时而有效的控制,致使货币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信息化管理,财务部门不再仅仅是按月通过报表提供给管理者货币资金的结余数额,而是每笔货币收支,都要在业务发生的当时由财务部门及时将数据输入企的文件中心,并由文件中心迅速传达给管理当局。资金的使用在网络上向企业决策层公开,堵塞了资金使用中的漏洞。企业管理当局不仅可以掌握货币资金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有关收支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网上随时了解当日货币资金的结余情况。一个活生生的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展现在决策者面前,为管理者把握商机,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从而实现了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集成管理,达到了以信息流优化资金流的目的。

信息化对储备资金控制的影响

出于保证经营的需要及价格等多因素的考虑,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储备各种商品。商品储备不足,会影响企业正常的销售;储备过多的商品不仅要占用较多的资金,从而影响到资金的流转,而且会增加仓储费、维护费,甚至会因资金流转缓慢,从而增加贷款利息支出,导致利润的下降。因此,对储备资金的控制应着力于商品的采购价格和数量两个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业企业采购商品的价格经常是变动的,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管理当局难以及时掌握商品的市场行情和库存结存情况,商品的采购价格高低、采购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受采购员的行为所左右。各经销网点在销售过程中,由于与其他经销网点或与企业总部之间缺乏及时而有效的信息沟通,常常会出现一个销售网点货物供不应求,而其他网点或企业总部积压货物的现象。实现信息化以后,管理当局经过市场调查、因特网查询和采购数据积累而成的商品价格数据库为采购定价提供了依据,企业对各种商品科学的制定出最高限价,以便控制商品的采购成本;在科学可行的奖惩制度配合下,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会自觉的货比三家,动态优化采购渠道,进行比质比价以后再确定采购单位,从而优化了商品的采购价格,加强了商品供应过程的管理。

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可以自动生成各种商品的最高储备量和最低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购方案。企业的各经销网点每天都可以通过因特网将当天的销售情况输入到企业数据库,由数据处理中心将信息传达给管理当局,从而消除了销售过程的暗箱操作和个人行为,实现了以信息流优化物流和资金流的优良管理模式,使销售过程全透明,企业经理层可以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在千里之外调度各销售网点的库存产品,不仅减少了库存积压,降低了仓储费用,而且加速了资金流转。

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商品的领出时间、单位、数量进行计算机统计,实现各种商品的动态点库,使物资库库存数据在网上向全企业(包括各连锁商店)公开,各单位可以在网上对各种商品进出库及结存数量进行查询,既避免了各使用资金单位因盲目提报计划而形成重复采购,造成商品的积压;又防止了因商品短缺或因采购过于频繁而影响销售或增大采购费用的现象发生,实现了以信息流优化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目的。

信息化对结算资金控制的影响

为了拓宽市场、增加企业盈利,尤其是在银根抽紧、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要采取赊销的手段来扩大销售规模。赊销带来了应收帐款等债权资金的膨胀。这部分资金如不能及时收回,轻者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严重者会导致坏帐的发生。因此,加强对客户信用情况的了解极为重要。

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相当多的企业因收集有关客户信息的成本较高,缺乏对客户信用标准的评定。有些企业尽管进行了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其评定过程和结果也常常过于主观,难以实现信息流优化资金流程的管理目的。企业实现信息化以后,借助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建立有关客户的信息档案,收集和整理客户应付金额、应付时间、已付金额、支付时间、拖欠金额,以及与客户的交易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帐龄分析,进行跟踪管理,对债权资金进行连续监控和催收。通过网络系统,管理当局可以对大额赊销业务进行审批,看到的不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静态数据,而是各项债权资金占用的详细动态记录。便于以信息流优化企业的资金流程,从而提高了管理者的理财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信息化对资金的预算管理

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我国许多企业的预算工作还停滞在年度预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企业的年度预算在年度后期难以起到约束作用。实现信息化以后,企业可以建立以旬计划为主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企业的销售部在每旬前几日通过全国销售信息网络集合旬回款计划,汇总后上报文件管理中心,进入资金数据总库;使用资金单位在旬末的几日前,将需求资金计划按类别填报计划录入资金数据库,经管理当局审批以后,由网上到执行部门,按批准计划分配资金;经批准的各类资金计划,各个资金控制和执行部门在发放和报销时可在网上实现按类别、单位、期间等自动进行查询,杜绝了资金实际使用与计划的偏差。通过旬资金预算管理系统,管理者可以按旬预算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加强了资金流程的预算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硬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如果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落后的机制不转变,即使是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以信息化优化企业资金流程是一个需要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多数企业的情况来看,在起步阶段不一定要马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完整系统,一般会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趋势,依次向较高阶段转化。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准优化资金流程控制的切入点,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在以信息流优化资金流问题上,一定要抓好数据管理,如果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即使都以一定的数据库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输入计算机系统的也是错误的信息、过失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资料:

1.蒋黔贵.斯达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4

2.冯辉.公司理财技法.中信出版社 2001、1

第7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B2B;国际市场;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67 -02

一、外贸企业运用B2B电子商务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电子商务开始,我国外贸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领域一直走在国内传统企业的前列。我国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建立网站和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主要的形式包括在网络供求信息寻求贸易机会、传输商业数据、网络磋商谈判达成贸易协议、跟踪市场行情、收发电子邮件等。

据商务部统计[1] ,2009 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规模达到 1.99 万亿元,其中内贸、外贸规模分别为 1.13 万亿元和 0.86 万亿元。从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类型来看,制造型企业和贸易型企业是主体,其中,制造型企业比例最大,占 56.9%,其次是贸易型企业,占 22.8%。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 ,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6万亿元,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9万亿元。我国B2B电子商务市场服务商达10500家,专门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贸易服务的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和敦煌网等四大网站,其市场占有率达到63.30%。此外,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调查还显示[3],45%的外贸企业已经把网络采购作为一种稳定的采购渠道,37%的外贸企业把网络采购当成即时采购需要,还有18%的外贸企业偶尔进行网络采购,这说明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已经把网络采购作为企业的采购渠道。

二、外贸企业B2B开拓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外贸企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外贸企业由于在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体制等因素,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导致在电子商务应用发展上也存在明显差别。大型外贸企业由于经济实力雄厚,重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能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认识到电子商务重要性,对电子商务发展有良好的规划,其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比较高。中小外贸企业限于资金与实力,信息化程度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战略性的规划,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二)普遍缺乏网络营销策略

我国外贸企业由于受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局限,在国际网络营销的支撑力度和技术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影响了其利用B2B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据统计,全球70%以上的采购商主要通过互联网查询获得供应商信息,其中搜索引擎、网络贸易平台和综合广告是国际买家获取供应商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在网站的维护技术、内容更新、信息处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普遍缺乏网络营销策略,对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 国际市场缺乏经验。

(三)难以形成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品牌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外贸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是外贸企业综合的竞争力体现。品牌创建一直是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软肋,早期的外贸企业大多数都是靠“政策”生存,缺乏对企业产品形象和品牌的设计和创造。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贸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贸企业缺乏品牌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弊端一览无余。我国外贸企业由于没有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做基础,在运用B2B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国际贸易中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四)市场开发和客户维护困难

在国际电子商务中,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大众化的产品非常普遍,产品同质性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开发和客户维护面临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窄、产品缺乏差异性以及开拓市场能力弱等特点,缺乏发现市场供应空缺之处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难以打开局面。正是由于缺乏产品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电子商务市场中难以提供独特性的产品和提供个性化客户服务,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和客户关系的维护经常陷入困境。

三、外贸企业运用B2B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一)选择正确的B2B运作模式

1、利用企业网站

大型外贸企业拥有上千家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因此,围绕大型外贸企业为核心构成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是大型外贸企业B2B运作模式的最佳选择。大型外贸企业按照供应链关系建立企业B2B电子商务体系,不仅对国内外上下游供应商具有巨大吸引力,对于国外经销商也同样受到极大欢迎。大型外贸企业由于具备完善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平台,支持全程电子商务,在产品定位、营销渠道以及营销策略等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其企业网站本身即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2、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资金、信息化和人才等因素,难以像大型外贸企业一样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开展B2B电子商务,但其实施B2B电子商务的应用侧重点主要是在信息收集、网络营销等环节 。因此,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是其开拓国际市场的最佳武器。中小外贸企业通过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敦煌网等著名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国际市场业务,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外贸企业缺乏信息和销售渠道少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选择正确的网络营销策略

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决定了网络营销是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外贸企业必须选择正确的网络营销策略。第一,网络营销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网站维护、内容数据更新和询盘的处理,网络营销还必须进一步对推广渠道进行效果监测和内容的优化。第二,利用搜索引擎和综合广告等网络渠道,广泛收集国外客户的需求信息。第三,利用新型的网络营销渠道,如国际团购、Facebook、 Twitter等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优势的工具广告来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品牌策略

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品牌已经超出了纯经济的范畴,不仅代表企业的产品个性、形象,还意味着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繁荣。因此,外贸企业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树立品牌策略,根据产品特点创立企业品牌。 首先,外贸企业要根据市场调查和企业自身资源条件、产品特性做好品牌定位。其次,外贸企业要有品牌宣传策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再次,外贸企业要有品牌的保护意识,提高核心产品容易被更新复制的门槛。最后,外贸企业要注重品牌的维护,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在外国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工作。

(四)注重市场开发和客户维护

产品创新和企业品牌是外贸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根源,外贸企业只有掌握产品创新的核心技术,提供独特性的产品和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强劲的竞争力。通过网络等途径,积极了解国外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及采购习惯,提供独特性的产品,与国外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并挖掘其潜在的需求,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此外,外贸企业还必须具备发现市场供应空缺之处的能力,在一个细分市场寻找特殊目标,并通过为这一特殊目标服务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创造出核心产品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蜀燕.外贸企业如何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7,(28):88-90.

[2] 周宇.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1,(09):116-117.

[3] 李敏华.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J].中国商贸,2012 ,(05):199-200.

第8篇

关键词 光网络;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017-01

当前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中能够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信息的需求目前已经呈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的作用已经不再仅仅是沟通和协调企业内外部环境、提升工作效率等基本作用,它更加意味着企业对于环境更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更好的盈利能力和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种考虑,在当前社会中如何为企业提供更为稳定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成为了当前社会在该领域中的关注重点。

1 从企业角度看对于信息的实际需求

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经济组织也随之逐渐深入到信息海洋中去,从最开始仅仅是将信息作为企业内部的沟通工具,并借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一直到当前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和外部环境的对话基础,更有甚者,信息已经作为重要的战略因素出现在企业环境中,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营销力度和方向,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提供为有效的信息传输和获取服务就变得极为重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是需要明确当前社会中各个经济组织对于信息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才能找到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方向。

综合当前企业发展的进程考虑,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主要突出在如下两个方面。

1)从信息的传输角度看,信息传输的大容量和高速率成为当前对信息服务的最主要要求。当前社会中信息已经俨然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实际应用角度看,生产研发、人力资源以及市场营销等多种企业活动都涉及信息的有效供给,并且在信息化的推动之下,很多企业活动也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单纯以市场营销活动为例,曾经仅仅是依赖于有限范围内的市场调查,并综合企业自身条件即可作出营销决策,而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则通常需要从全国范围内获取更为详实的市场数据,才能进一步作出有效的市场决策。其涉及到的信息容量之大不容小觑,同时数据信息的实时性特征也在不断加强。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信息传输的大容量和高速率,并且从稳定性角度也提出了新的标准。

2)从信息的获取方式看,一方面企业内部为了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强的竞争能力,呈现出更为弹性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是客观上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更多更新的手持设备,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当前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会更多倚重于无线接入形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无线网络的覆盖以及信息接入服务的提供必然会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总体趋势,并且最终成为将来企业网络的重点和主要形式。

2 面向企业的数据网络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对企业信息需求的躯体特征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找到未来一段时间面向企业的数据传输服务发展重点和主要特征。总结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构建更为完善的光数据传输网络

当前企业对于数据传输的大容量和高速率以及安全稳定性等特征需求,都从客观上要求光网络的进一步深入。显而易见,曾经的铜网对于当前的这种高传输速率数据需求已经不再适用,光进铜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已经展开光进铜退的总体进程,但对于一些老旧小区以及铜网架设时间较长的老工业园区而言,曾经以网络架设成本作为主要考虑,并因而保留有铜网的做法如今看来已不再可取。当前的发展重点应当是以满足企业信息获取需求为主,藉由光网络更高的数据传输服务效率来实现对于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设更为完善的光网络传输系统势在必行。

2.2 深入分析数据传输特征

当前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信息传输质量的提升要求,还有一方面是来自于多种格式的数据传输需求。无论是网络会议还是娱乐视频,流媒体都成为当前常见的主要信息表现方式之一。流媒体数据格式对于信息传输网络资源的要求极高,并且也衍生出了很多相应的传输技术,就目前的情况看,流媒体传输是形成数据潮汐的主要原因。针对于此种情况,数据传输网络建设以及传输服务提供方应当针对当前的数据传输状况进行监测并作出更为深入的分析,在获取到相应传输特征的基础之上,为相应的数据传输需求主体预留出必要的传输带宽,从而在传输质量上有所保证,实现更好的数据服务。

2.3 帮助企业发现数据需求

企业行为大多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进行考虑的,因此对于数据传输需求,通常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对于实际的需求并不多加过问。这种状态一方面并不利于数据传输资源在更大领域的调配,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针对于此种问题,通信运营商可以考虑深入考察企业内部对于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实现通信资源的优化调配,在理想的状态下,还可以实现帮助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此类需求需要运营商深入企业进行分析,并且以更为综合的数据规划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在充分考虑到企业当前数据传输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作出考虑。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运营商了解到更为精确的企业信息传输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企业更为明确自身的数据传输状态,甚至会了解到同等体量的企业信息传输发展状况,对于间接推动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 结论

当前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都对于信息传输有着极大的依赖性。针对于此种情况,通信运营部门必须首先基于自身角度,从技术和运营的层面实现提供有效流畅数据传输的基础,而后再逐步深入到信息消费群体领域中去,从企业角度切实掌握信息通信需求,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打造有效的光数据传输网络,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性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书贤.全光网络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6(02).

[2]贾洪彬,李立永.全光网络技术及发展浅析[J].中国有线电视,2007(Z3).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采购

企业采购部门业务的优劣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信息化时代,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采购方式已经很难再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基于Internet的电子采购受到了青睐。

所谓电子采购,就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购买业务处理。它改变了通常用人工进行的采购处理方式,使原来必须人工操作的工作现在可以诉诸于网络。电子采购为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搭起了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对于买卖双方都带来了业务上的便利。本文论述了大部分企业采用传统采购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实现电子采购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几种电子采购方式,最后论述了实现电子采购需要注意几个的问题。

一、B2B企业电子采购的必要性

现在大部分企业在采购方面仍然实行手工操作,以电话、传真、直接见面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而对于企业来说,物资或劳务的采购又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首先,由采购人员寻找相应的产品供应商,通过上门调查、产品认证、试生产、供货跟踪等手段调查他们的产品在数量、质量、价格方面是否满足要求。在选定了供应商后,采购人员就会发出一份标有具体产品数量的采购订单。然后,企业会接到供应商的通知,告诉他采购订单已经收到并确认订单可以满足。当产品由供应商发出时,采购者再次接到通知,同时还有产品的发货单。企业的会计部门核对发货单和采购订单后付款。当原有订单变动时,购买过程将更加复杂。这一采购全过程较长,工作量十分大,还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采购常常为低效的商品选择过程、费时的手工订货操作和昂贵的采购成本、冗长的采购周期这些问题所困扰。而且传统模式的报价方案也无法及时适应价格变化,往往会使买卖双方在经济上受到损失。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B2B从根本上构架了企业采购的模式,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获取了更大的收益。供应链中电子采购的过程与体系整合的越好,节约成本的幅度及过程改进的效益就越大。这些提高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得到体现。

1.在线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与目前采用的人力、电话及传真的采购方式相比,电子采购更便宜,也更有效。据调查显示,采购原料总成本的40%来自与处理、管理订单有关的交易。在线采购不但便宜快捷,而且也有望减少开列账单及订单的失误,从而减少很多的交易成本,已经采用了电子采购的企业,过程成本降低了90%;对于采购商品及服务的直接成本来说,其价格减少了11%。例如,3M公司,过去每天的办公材料产生成千上百的订单,这些订单占公司采购贸易量的70%,但是交易额只占采购支出的2%,每个订单需1-3天制定,近三分之一的订单需要返工,重新修订。后来3M公司实施电子采购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交易成本,几乎完全根除了返工及其他错误,定单内部周期也降至一小时内,这种改进使原来的采购成本由120美元降到40美元。

2.扩大采购范围,提高采购质量。企业通过网络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供应商,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以及物流之间实现最佳组合,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

3.可以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率,减少采购的人工操作错误,降低库存。传统采购中,需求双方信息闭塞,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市场调查。电子采购系统使双方能够更容易快速地得到信息,从而将企业的原有周期缩短,降低了库存。4.电子采购彻底改变了生产销售公司的供应链,在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个订单信息流。由于从客户服务者到网络为基础的技术转变,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相统一的数据库,全面改造了企业的价值链。也为企业通过此供应链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与各种层次的供应商交换意见提供了便利。

二、企业电子采购的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采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采购方式由过去的传统采购加速向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等多种方式转变,提高了企业采购的整体效益,确保企业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质量优良的物资。企业电子采购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网络寻找货源和供应商

据统计,从1998年3月我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到2004年完成4975亿元交易额,比2003年增长400%,我国的电子商务进入了务实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0万多家,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宣传网站、提供广告、电子目录、电子查询等服务,为企业的采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2.网上竞价采购

网上竞价采购又称为逆拍卖,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平台把招标方式和拍卖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网上竞价采购为企业和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交互的平台,即供应商通过竞标压低价格而获得企业的采购合同,是B2B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大热点。

竞价时,由企业根据采购需求竞价标书,事先约定竞价条件,并主持整个竞价过程。经过国防企业资格预审合格的供应商,都是在匿名条件下与对手竞争,可以在规定的竞拍过程中充分进行竞争性报价,争取自己获得有利的排位,符合预设中标条件的供应商最终中标。网上竞价采购,整个运行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展开,改变了以往采购过程中信息不充分、不透明带来的种种问题。相比传统的竞争报价方式,网上竞价采购的在保证实时竞争现场的同时又能保证参与各供应商间的背对背,从而有条件创造出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保证企业的利益。2000年9月18日,美国UT公司在中国进行网上零部件拍购;预计约2000万美元的货品,最终以1251万美元成交;节约采购成本37%,共735万美元。2007年2月27日,安庆石化通过竞价采购,在德国采购油改煤气化装置消缺所需的一块特殊合金钢板,节省了采购资金52万元,实现了价格最低。资料显示,通过网上竞价采购可以节省5%至40%的采购成本。

3.电子招标采购方式

电子招标采购方式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使传统的招标过程电子化管理和运作。传统方式招标采购作为一种交易模式,很难体现招标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优点,而且,传统招标操作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运作成本较高,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电子招标采购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开、公正、公平,而且采用电子招标采购避免了招标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减少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电子招标也大量地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电子招标平台在线的可导出数据表单可随需自动生成各种统计表格供查阅,帮助企业从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对招标业务的宏观监控和科学管理,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美]戴尔•尼夫著,陈朝辉译.电子采购—从构想到实施[M].中信出版社,2002.